Ⅰ 農村土地糾紛處理案例
你聽說過墳場兩個字嗎?中國有的地方的風俗習慣是設立墳場,以後子孫後代也埋葬在這里,當然容不下的時候有人家出去另立祖墳,另設墳場。一個人一個人的埋估計很少地方這么做。這與承包地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Ⅱ 農村土地道路糾紛案例
土地歸集體所有,沒有糾紛。
Ⅲ 農村宅基地糾紛案例
好傢伙,那麼點地方能蓋6層嗎?看著大概搖搖欲墜吧。既然村裡說是你們的宅基地,你就和她要,如果她不給,就把她趕出去,自己的地方自己理直氣壯點,找地方解決也得讓她找
Ⅳ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可以要回土地!雖未簽書面合同,但有口頭約定,也是合同的一種。雖版然《農村權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合同法》第三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你把你承包的土地又包給本村人承包,屬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合法行為。
如果已經規劃修路要佔用這塊地,你再去要地已經沒有意義。因為:
土地被徵用後,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力安置費、青苗費、地面附著物補償費等。其中勞力安置費歸土地承包人;土地補償費國務院規定歸土地所有者,但各地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可以由承包人和土地所有權人按比例分配;青苗費歸耕種者、地面附著物補償歸其所有權人。但所有歸個人的補償,均會(應該)做在承包人(也就是你)名下。你再按上述分配原則分給實際耕種的人。
修路佔用剩餘的土地,你可以協商是否收回。
提醒你:今後無論約定任何經濟上的往來,只要不是能當場結清的,最好都簽訂書面合同。免得事後糾紛。
Ⅳ 農村常見法律糾紛
農村征地補償。
村民得不到公平的利益分配,賠償款遲遲到不了回村民手中,面對已經答與村委會達成一致的開發商前來徵用土地,農民們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通過什麼途徑解決燃眉之急?村委會的決定未經廣大村民的認同擅自與開發商建立合同關系,所得資金流向何處?
Ⅵ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乙方有沒有該地的土地使用權證,該證是什麼時候發的,是否有註明東西四至,或者乙方有出示什麼證明要求換回土地?例如村委會的存檔材料。
可以去找農海局咨詢一下。
Ⅶ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分給你了 知識使用權,你們沒有所有權,租金是要給村集體的,但是你可以按著轉租給他們使用,以你的名義,這樣就可以了,注意保密。
Ⅷ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急!急!急!
土地來仲裁委員會可以處理自。
你的幾個問題,只要把握住一點就可以,所有你們村的土地池塘山林都是集體所有,是所有的戶口裡的農民所有,不是村委會所有,村委會是你們選出來辦事的。另外, 承包的事情也是要公開的,同樣的魚塘,兩個人都要承包,那就要公開競價了,至於承包款,是分給村民還是在村委會的主持下修路或者其他用途,都要公開,財物公開,用途公開,總之,村委會不是你們頭上的人,是給你們辦事的,他們沒有任何理由隱瞞任何跟村民利益相關的信息。
Ⅸ 農村民事糾紛案例
關鍵要看家長要求的是什麼損害賠償,若合法合理有據,就給ta賠償;若無法無理無據,就請ta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法官裁決。
Ⅹ 農村矛盾糾紛有哪些
農村民間糾紛是人民內部矛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以往的糾紛主體一般是公民、鄰里之間的糾紛,但現在糾紛的主體出現了村民與村幹部、村民與企事業單位、村民與政府及職能部門之間的糾紛日益頻繁。
原來的民間糾紛多出現在婚姻家庭、鄰里、債權債務、房屋等方面的矛盾糾紛,而現在擴展到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如:農村的亂集資亂攤派、土地第二輪承包、土地徵用、林權改革、生產經營性糾紛、資源開采利用、環境污染等糾紛。
(10)農村常見的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糾紛出現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調整步伐加快,村民內部的利益關系的調整也隨之加快,社會矛盾也必然顯現出來。主要原因有:
1、農村村民法制觀念淡薄。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山區,一些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具體表現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後,私人承包范圍擴大,為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發生矛盾後,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
2、一些基層幹部對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顧及民間糾紛問題;有的認為農村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而解決糾紛問題是「軟指標」。
沒有把正確處理糾紛作為新時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來認識,沒有人人為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的來認識,沒有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來認識,只是滿足於開會、發文件,過於形式。
該協調的不協調,工作不及時、不主動、不到位、不落實,這種認識不到位,工作不主動,造成工作不落實的狀況是化解糾紛不力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村民間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