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上網購買。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38256編號:38256書名:民事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作者:陳慰星著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時間:2008年5月入庫時間:2009-2-18定價:22
論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2011-2-10 17:2 來源:法律教育網【大 中 小】【我要糾錯】
摘要:民事糾紛作為社會沖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直接關繫到沖突的控制、民眾權益的實現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基礎,進一步完善我國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關鍵詞:和諧社會;民事糾紛;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理基礎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由非訴訟的與訴訟的、民間的與官方的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內在聯系所組成的有機解紛系統,探究其法理基礎,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存在本身的有機性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性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本體論基礎。
要解決社會有機體中所出現的各類矛盾和糾紛,試圖僅僅依靠某一種方式來"包打天下"是不可能完全奏效的。社會存在本身的有機性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矛盾和糾紛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因而也決定了這些矛盾和糾紛的解決方式也必須是多元化的,只有構建出與此相適應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才能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方法論基礎。
從方法論視角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現實社會中大量的復雜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矛盾糾紛的產生原因來看,都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文化原因、甚至有其復雜的歷史原因和風俗習慣等,只有針對糾紛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解紛方式才能收到最佳的解紛效果。
(三)我國歷史上解決矛盾糾紛方法多樣化的傳統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歷史基礎。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我國各歷史時期解決社會糾紛的方式歷來是多元化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都是群眾自己解決的。因此,我們只有採用包容性和靈活性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才能解決多元化的社會糾紛,力圖將各種沖突的利益達到最大限度的公平與協調。
二、我國現行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分析
我國當前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面對日益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逐漸暴露出其諸多弊端。
(一)糾紛解決體系在整體結構上設置不夠合理
首先,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機制在結構上失衡。既存解紛方式可以分為訴訟與非訴訟兩大類。現行立法及制度設計顯然對訴訟方式給予更多的關注,而對非訴訟方式重視不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立法的逐步完善,司法的功能和地位得到空前的重視,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強調程序正義、司法權威的同時,受"司法萬能"觀念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出現了將司法神話化的趨勢。須知,訴訟解決糾紛具有正規性、程序性、對抗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並非任何糾紛通過訴訟解決都能收到最佳效果,只有根據糾紛的性質、特點選用最恰當的方式才符合市場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①
其次,即便是在非訴訟解紛方式內部,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發育程度也不同,也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發育程度高的是仲裁、人民調解等,不僅在立法上有比較明確、詳細的規定,在實踐運作中效能也得到相當程度發揮。至於社會中介組織的調解,當事人之間的和解等,或者由於立法規定的缺失,或者由於制度的偏誤,或者由於制度設計的疏漏,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這種內部各部分發育不全的狀況,毫無疑問會形成不應有的機制性沖突,影響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整體功能的充分發揮。
(二)糾紛解決體系內部組成部分之間有機協調不夠
首先,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缺乏應有的銜接與協調。作為現代社會中最正式的解紛方式,訴訟理應成為糾紛解決的最後一道屏障,並為其它解紛方式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然而,現實運作狀況並非完全如此。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立法之間缺乏應有的銜接,實踐運作中也缺乏應有的協調。這種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銜接、協調不夠的狀況無疑嚴重影響了糾紛解決體系整體功能的發揮。其次,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也缺乏應有的銜接與協調。這主要表現為因發育程度不同或制度設計上的偏誤導致非訴訟解紛方式內部存在頗多相互抵觸或不和諧之處。例如,實踐中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與鄉鎮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的調解在運作時經常發生混同。因此,進行重新定位和梳理,理順各種非訴訟解紛方式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系統內部的順暢運轉,達到應有的整體效果②。
三、構建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必要性
從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民事糾紛的特點來看,積極構建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有其現實必要性。
(一)解紛的現實需要。訴訟資源供不應求,難以滿足無限的民事糾紛之需要。
目前在我國,"訴訟爆炸"的徵兆已初步顯現。單一化的訴訟解紛方式已難以滿足糾紛數量急劇增加的現實需要。
(二)解紛經濟的需要。
訴訟不僅在受理時間和程序方面略顯冗長,而且在訴訟成本方面也往往大於當事人的預期。因此,有必要按照糾紛主體多元化、多層次化理念,摒棄片面強調司法一元化解決糾紛的觀念,探索我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③。
(三)時代的需要。
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有史以來最為多元化的時期,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糾紛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社會價值的多元化都需要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多元化民事解紛機制的理念是在回應和諧社會需求與司法發展規律的價值選擇中提出的理論創新。多元化民事解紛機制正是要以和諧的理念、和諧的精神、和諧的方式處理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達到理分兩面、事求終局的共同目的,此乃為和諧民事解紛的終極目標。
四、和諧社會視野下完善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的構想
事實上,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體制在我國已初步形成,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推翻我國現有的民事糾紛解決機制另起爐灶,也不是一味地借鑒外國的所謂"先進經驗",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我國現有的民事糾紛解決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元化民事糾紛解決機制。
(一)大力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設。
埃里克森在《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一書中寫道:"法律制定者如果對那些會促成非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眼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所以,有理由認為,埃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使我們重新認識到非訴訟方式在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舉足輕重作用。為此,我們應制定和完善我國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規則體系,促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規范化,保證其適用符合底線的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④。我們應將一些比較成熟的非訴訟方式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對其程序和基本原則做出最基本的法律規定,充分發揮其解紛的積極作用。
(二)深化改革,提高訴訟機制效能,維護訴訟機制的權威性。
我們在大力推進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時,決不能弱化或忽視訴訟機制解紛的功能和地位。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實質上是為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更多的路徑,但它不能替代訴訟機制的地位。在法治社會,訴訟仍然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解紛方式,其所具有的權威性,依然是保障正義的最後屏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訴訟機制,充分發揮其解紛的功能。
(三)強化制度設計,實現訴訟內外解紛機制的有機協調與良性對接。
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都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互補。要構建一個高效、協調的糾紛解決機制,在制度的銜接和程序的安排上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一方面要重視司法對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監督和審查;另一方面,還應當強調司法對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尊重和支持,司法應當保持必要的謙和與克制。
注釋:
①吳衛軍:《司法改革原理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頁。
②吳衛軍等著:《現狀與走向:和諧社會視野中的糾紛解決機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頁。
③王雨本:"論多元化社會矛盾與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從經濟法角度詮釋多元化解決糾紛機制",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5期,第69頁。
④張旭東,沈荔娟:"和諧社會視野下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載《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第113頁。
❷ 關於起訴民事糾紛,我和鄰居吵架,鄰居把一老人推倒,我把老人送到醫院,老人的家人卻逼我支付了2萬多元
搜來集鄰居推倒老人的證據,和源老人家屬協商不成,讓其到法院起訴,自己積極應訴答辯。主張由鄰居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六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❸ 民事糾紛打官司輸了被判給對方1萬多元法院能強執其名下唯一房產嗎
你現在住在名下唯一的房屋裡,法院不會對該房屋強制執行的,因為如果強制執行你沒有住處。但是如果你不在此居住,那就不好說了,法院會根據實際情況處理。還盡快想辦法把錢還了吧。
❹ 欠小額貸款公司30000多元因故還不起了,會被起訴嗎判刑多少年求解
借款糾紛來屬於民事糾紛,積極自還款,一般不會承擔刑事責任。但貸款公司起訴後,您拒不履行法院的判決,情節嚴重的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❺ 3.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 D自決 B仲裁 A.調解 C.公證
應該是D,自決吧。自己解決不經公,當然也就沒什麼機制只說了。所謂機制,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的解決糾紛的機關和制度的總稱。而自決既沒有機關,也沒有制度。
❻ 民事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存在什麼問題怎樣解決
1、人民調解的局限性。
人民調解范圍的局限性,人民調解組織一般由所在村(居)民委員會組成,因此調解的范圍也局限在同村或者同鄉鎮。另外,也有很多不便調解的,如干群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等。
2、訴訟調解(又叫法院調解)的局限性。
在實踐中,容易出現以壓促調、久調不判的現象。另外,「當事人簽收」可以反悔,容易助長當事人在訴訟調解過程中的草率行為,影響調解質量和效率,也容易造成法院人力物力的浪費。
3、行政調解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行政調解制度方面的法律規定不夠健全和完善,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予以規定,導致難以形成合力。同時缺少相應的程序,操作性不強,在運作上呈現一定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在實踐中,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這三大調解往往是各自為陣,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鏈接機制,不能真正做到有效聯動、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具體到每個基層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在組織機構、隊伍素質、制度建設、物質保障等方面,與保證有效開展工作還有不相適應之處。主要表現在:人民調解員沒有精力和時間;或文化程度、法律知識政策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調解的質量和效率等。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調解機構,搭建多元化調解平台
建立在同級政府領導下的,以法院為主導,司法、群團、婦聯、鄉鎮、街道、社區、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及其他調解組織互動的民事調解中心作為多元化調解組織機構。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搭建多元化調解平台,在出現民事糾紛,可先將雙方當事人引導到多元化調解中心,根據糾紛的具體內容,快速選擇能有效解決糾紛的調解方式。調解中心工作人員可以從原人民調解委員會、各相關組織中選拔,也可以招聘尚未找到工作的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大、中專學畢業生,可以有有償服務人員,也可以有無償服務人員,可以有專職人員,也可以有兼職人員,共同從事民事糾紛調解工作。
(二)推動各類調解銜接機制的建立
實現各類調解機制銜接,構建多元化調解機制,必須依靠黨委、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各調解機構具體工作中的溝通、協調、配合制度,建立聯系指導、情況通報、資源共享、人員經費保障等相關機制。法院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與其他行政機關的配合。建立法院與司法行政機關和基層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互動機制,對在調解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解決,要加強與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聯系,贏得工作上的支持,要以法院調解為主體,人民調解為基礎,多種調解機構共同聯動,以司法、勞動、工會、教育、婦聯、公安等部門及鄉鎮司法所、村民委員會為輔助,全力化解矛盾糾紛。
(三)健全完善各類調解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調解機制的作用
各類調解機制在各自領域中、在調解民事糾紛中的積極意識和重大作用不可否認。因此,從立法、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類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調解機制的優勢和作用,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調解解決民事糾紛機制的題中之義和重要內容。
人民調解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調解方式,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不斷的得到完善和發展,它的便捷性、廣泛性、普遍性,在調解糾紛尤其是民事糾紛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優勢和明顯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注重人民調解組織建設
2、加強對人民調解業務工作的指導
3、依法及時確認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