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財產品有糾紛怎麼辦
想要維權,必須證明自己當初被誤導了,一切都需要證據。
錄音錄像。因為很少有人在買理財產品時會特意錄音,一般情況下是拿不出這種證據的,事實上,由於大多數誤導發生在銀行,所以多半會被監控錄像拍到,聲音則有可能一起錄下,遺憾的是,如果沒有立案的話,銀行一般會拒絕提供監控錄像。然而,一旦擁有這種證據,形勢立刻就會逆轉,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是非常合適的。
其他記錄。如果實在沒有錄音,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保留了購買產品時的相關文件,比如宣傳頁或利益演示之類,或許可以通過當初留下的筆跡證明銷售人員描述過的一些內容,但這種證據同樣難以找到。
是否被代簽字?某些金融產品在銷售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個簽名而已,還需要客戶簽署表示了解風險或其他內容的文件,比如保險產品會要求客戶親筆在合同中書寫「了解收益是不確定的」這樣一段文字,而誤導你的銷售人員很有可能並未讓你書寫,那麼情況一定是你被代簽字了。這時可以主張自己並未被銷售人員提示過風險,當代簽字被確認之後,事情就好辦了。這個道理適用於其他「該有的東西卻沒有」這類情況。
電話回訪也有錄音。買了保險產品除了要額外寫一段話,在猶豫期內保險公司還會進行電話回訪,從而了解你是否真的知道相關風險,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回訪電話都是敷衍了事,對方說什麼都是「嗯」的回答,由於回訪電話都有錄音,反而成為對自己不利的證據。但有一種情況另當別論,即回訪電話本身就有違規問題,比如並沒有明確告知風險。
B. 委託理財案件有哪些糾紛類型,案由及法律適
您好,法院在立案時以「委託理財糾紛」暫定案由,在具體審理委託理財案件過程中,進一步區分不同權利義務約定,以界定其法律關系並確定案由。具體而言:
1.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委託人以自己的名義開設資金賬戶和股票賬戶,委託受託人從事投資管理的;或者委託人直接將資金交付給受託人,由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或實際上借用他人名義從事投資管理的,應認定雙方成立委託理財合同,並以委託理財合同糾紛確定案由。
2.委託監管合同案件。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或其分支機構接受委託理財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或資產委託人的委託,承諾對委託資產的交易賬戶進行監督管理的,應認定成立委託監管合同關系,並以委託監管合同糾紛確定案由。
在委託理財合同案件和委託監管合同案件中,在法律適用方面宜遵循如下思路:首先,應主要以《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民商事基本法律作為法律適用依據。其次,從《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等金融法律、法規中尋找有關證券、期貨等交易規則,作為處理案件之依據。再次,從中國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制訂的相關金融行政規章中援引有關營業資質、禁止性交易行為等規定作為判案的參照依據。目前這類參照依據主要包括:中國證監會證監機構字[2001] 265號《關於規范證券公司受託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證監機構字[2003]107號《關於證券公司從事集合性受託投資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2003 年中國證監會第17號《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等。最後,對於具體案件中出現的新型疑難法律問題,應結合國家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綜合運用委託理財案件審理原則、民商法基本原則、原理和法律解釋學的方法予以分析和處理。
3.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委託人將資產交由受託人進行投資管理,受託人無論盈虧均保證委託人獲得固定本息回報,超額投資收益均歸受託人所有的(即約定保證本息固定回報條款),屬於「名為委託理財、實為借貸關系」的情形,應認定雙方成立借款合同關系,以借款合同糾紛確定案由,並適用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
4.合夥協議糾紛案件。當事人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委託人將資產委託給受託人,受託人提供專業理財服務,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應認定雙方成立以委託理財合同為表現形式的合夥關系,以合夥協議糾紛確定案由,並適用《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相關規定。
5.信託合同糾紛案件。在委託理財合同實踐中,若合同約定委託人將其資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的意願並以受託人自己的名義進行管理,委託資產與委託人資產和受託人的固有資產相互分離,以使委託人或委託人指定的受益人獲得收益,且受託人具備法定資質的信託投資機構等《信託法》所規定的信託行為構成要件的,應認定成立信託合同關系,以信託合同糾紛確定案由,並適用《信託法》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的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C. 銀行代客理財糾紛,出現問題責任誰負
沒有辦法,這些都是簽了合同的,風險聲明中的風險全由客戶承擔,你還有3。97的收益已經很好了,我聽說過有隻剩7%本金的理財產品!
D. 理財發生糾紛找什麼部門
找財政局被。。。
E. 經濟糾紛稽查大隊,我希望了解,最近跟理財有關的,經濟糾紛當中。都有哪些理財公司
每個地方都有稽查大隊,每個地方都有糾紛,不可能統計出來的~
反正理財公司的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
F. 網路銀行理財產品糾紛應由哪個法院管轄
當地法院都可以受理經濟案件!
G. 公司理財中利益沖突的協調方法
企業相關方主要包括:所有者(股東)、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團隊)+員工、債權人、政府、所在社區(廣義的社區)。
所有者:股權價值最大化目的,具體要求一般是:更少的成本、更高的利潤、更大的規模、更快速的發展,所以他的傾向:1、要求經理人團隊提交各項指標高企的年初預算,並據以考核,考核涉及經理人薪酬(股東與經理人矛盾);2、要求企業大力利用財務杠桿,多債務融資以獲得超額收益,為此現有債權人將承擔更大風險,但不能獲得額外收益,額外收益將全部歸所有者(股東與債權人矛盾);3、少繳稅;4、不一定承擔社會責任,與社區相安無事即可;5、如果沒有限制,可以污染環境。
經營者+員工:更好的福利待遇、更輕松的工作、更小的壓力、更長遠的職業發展。他們的傾向:更低的預算指標和更高的基礎薪酬水平以及各種福利政策,不希望承擔開拓變革的壓力和風險,這與所有者的希冀是違背的。
債權人:債權保值,希望企業健康發展,不再舉新債,盡快還舊債,杠桿率越低越好。
政府:多繳稅,多創造就業崗位。
社區:不要污染,多創造就業,多承擔社會責任,多捐助。
企業的財務管理者在承擔角色協調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所有者、經營層和債權人之間。應採取的觀念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經營者和股東有相對一致的目標、設計合理的杠桿率使股東和債權人均認可杠桿率的最大化價值效應、堅守法律規章合法納稅不破壞環境、支持所有者適當捐贈以獲得良好社會聲譽。
1、支持設計合理的薪酬機制,基礎薪酬加股權或期權激勵使經營層與所有者有相一致的目標;基礎薪酬對應基本年度經營任務,基本任務需是穩定甚或相對保守的經營指標,而期權或股權激勵則是對應較高難度的收益任務或重大戰略業務突破的任務;這樣的設計容易獲得雙方認可,從而達到統一經營者與所有者目標的目的。滿足這一計劃,需要財務負責人熟悉所處行業情況和企業情況,有相對准備的判斷,組織經營層編制合理的年度計劃,並且有相當出色的溝通能力。
2、設定合理的杠桿系數。企業杠桿系數與企業所處行業特性和資金創造能力高度相關,行業特性決定了企業可以承受的杠桿系數大致范圍,資金創造能力則依賴於經營能力和融資能力。財務負責人需要了解行業特點,劃定公司杠桿系數大范圍,然後根據歷史經營能力和融資能力設計浮動范圍不超過3-5個點的目標杠桿系數。而後根據年度經營計劃估計公司年度現金流情況,獲知需要補充現金流的時點設計補充現金流的手段,根據預計現金流情況反向影響所有者提出重大投資決策,將現金流斷裂風險充分警示給所有者,獲得目標杠桿率支持。財務負責人必須有能力控制投資人的擴張沖動和過度提高杠桿沖動,同時避免簽署嚴格限制後續舉債能力的債務融資條款。
3、企業財務負責人,有義務領導公司遵守稅務法規其他法規,有義務提示所有者和經營者適度服務於社區。如果能夠合理估計聲譽價值和投入關系,財務負責人可以向所有者會議提交捐贈支出和聲譽價值投資計劃,設計合理的公司社會責任投資計劃。
H. 如何處理委託理財糾紛案件
委託資產的損失范圍應當以實際損失為限,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並應以下列方式計算委託資產的實際損失:委託資產損失=(委託人實際交付的委託資產+證券或期貨的當日市值)-(委託資產的控制權實際轉移至委託人的委託資產+證券或期貨的當日市值)。在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場合,當事人對委託資產損失的計算另有約定的,若該約定不違反公平原則,應從其約定。 (1)合同有效之場合。委託理財合同有效之場合,大體包括受託人是有資質的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法人以及自然人兩種情形。現行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條關於「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中國證監會2001年《通知》關於「委託人必須承擔委託投資的投資損失」之規定,可以作為認定雙方民事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參考。在委託理財合同期滿、雙方終止或者協議解除合同時,若委託資產處於虧損狀態,原則上受託人應在扣除依約取得的合理報酬後,將余額部分(包括貨幣資金和其他金融性資產)全部返還給委託人。若受託人對損失存在過錯,則應酌情減少其報酬。對於委託資金之損失,應根據當事人是否有過錯、過錯大小、過錯與損失的因果關系等確定其各自責任。依委託代理制度一般法理,委託理財投資損失應由委託人自行承擔;但受託人在受託管理資產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侵權行為或者未盡謹慎注意義務等而存在過錯,且與受託資產實際損失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受託人應對該損失承擔賠償責任。(2)合同無效之場合。因委託理財交易通過電子系統進行,交易對方並不特定,故委託理財合同無效的處理方式與普通合同無效之處理方式不同,不宜機械地套用合同法所規定的恢復原狀等處理方式,不能因委託理財合同無效而否定證券、期貨交易行為及結果。在委託理財合同因委託人或受託人無資質、訂有保底條款、以及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無效情形而無效等場合,受託人應將委託資產本金返還於委託人,並支付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3)有效與無效之比較。至此,關於委託理財本金處理方面自然會生發出一個疑問:對委託人資產的保護,合同有效反而不如合同無效?這種處理結果通常只是一種表象,而實質上的權利配置和責任分擔是公平的,而且有利於從司法角度推進委託理財市場行為的規范化。首先,就法律預期而言,在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情形下,雙方當事人皆是遵循資本市場一般規律和規范的行為規則從事委託理財活動,並相互持有一個合理的法律預期,該雙方基於法律規定和意思自治所出的法律安排及本金和收益請求權,在簽訂有效的委託理財合同時,即是已被考慮在內的可預期的權利,而且是確定的並依法受到保護的;若受託人理財技巧高超,則委託人將獲得更大的收益。而無效的委託理財合同的法律預期是不確定的,因合同無效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並非是一種期待利益。其次,就實際償付能力而言,無資質的一般的咨詢公司乃至事業單位等非金融機構法人的資力不如有資質的證券公司、投資咨詢公司那麼可靠,而是處於給付能力或缺不安且極其有限的狀態,即便人民法院判令保護委託人的本金和利息,其執行結果也取決於受託人的清償能力,實踐中也常常因為受託人人去樓空或幾近破產而執行無果。因此,從最終獲得實際收益的角度看,依照有效的規則所從事委託理財活動對委託人最為有利。再次,就過錯和責任分配而言,在合同無效場合,讓受託人承擔較大的過錯和責任也許不甚公平,但應當看到,委託理財合同無效的原因通常在於受託人無資質和保底條款的存在。無委託理財資質的法人是嚴禁從事受託理財業務的,受託人無疑應承擔較大的過錯和責任。同樣,若沒有保底條款的引誘,委託人通常是不會將委託資金交給受託人理財的,所以使受託人承擔較大的民事責任既在情理之中,也是防止訂立保底條款的重要措施。最後,就規范導向而言,通過在無效合同中使受託人承擔較重的責任,可使無資質的受託人對委託理財活動望而卻步,可使有資質的受託人盡量避免訂立保底條款,亦可使委託人慎之又慎地權衡訂立無效委託理財合同以及未來的實際結果。一言以蔽之,通過這種規則配置,可以使委託理財活動更加規范化。 關於委託理財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如何處理因委託理財合同而獲得之收益問題,有觀點認為,委託人因無效合同所獲得之利益,應充抵受託人或者監管人的賠償金額;充抵後剩餘之收益部分,人民法院應將其與受託人因無效合同所獲得之收益一並予以收繳。鑒於收繳之規定乃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物,有失公平,亦容易因利益驅動而導致權力濫用,所以,筆者傾向於認為:在合同無效的場合,因委託理財所得之收益應先沖抵受託人或監管人應當返還或賠償的資金數額,再扣除受託人從事理財業務所需支付之必要管理費等費用後,余額歸委託人所有。此外,即使合同雙方當事人已經按照保底收益條款約定的分配比例各自獲取了部分收益,雙方所獲取的收益亦應計算在委託理財收益總額之中。
I. 投資理財法律糾紛!!!
你不承擔法律責任,但前提是你不是以欺詐方式讓客戶購買理財產品,並且客戶手上沒有與你對話交談對你不利的錄音視頻證據,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准則。
J. 做理財產品的業務員會遇到哪些糾紛
主要就是公司倒閉,投資人有可能會找你索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