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積極沖突和消極沖突現象產生的原因和解決途徑
沖突的消極功能和積極作用——讀《資治通鑒》之71
51、楚昭奚恤為相。江乙言於楚王曰:「人有愛其狗者,狗嘗溺井,其鄰人見,欲入言之,狗當門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揚人之惡者,王曰:『此小人也,』遠之。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索引曰:江乙欲毀昭奚恤,故先設是言。也就是說,上面這段文字是江乙為了陷害昭昔恤而在楚王面前說的一段話。但拋開這段話的大背景不談,我們但就這段話本身,卻隱含著深意。矛盾無處不在,沖突時有發生,但問題是:我們是掩蓋矛盾,否認沖突,還是能將這種矛盾和沖突表面化,將其暴露在陽光下,讓這種矛盾和沖突成為解決問題的動力?《通鑒》中的這段文字說明的正是這個道理。個人非常喜歡他的狗,狗經常向井裡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告訴它的主人,可是這條狗卻橫在門口,不讓這個信息到達自己的主人。主人既然對於惡狗向井中撒尿這樣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無從知道,就談不上制止狗的這種不文明行為了。原來,歷史上的「惡狗當道」還有這樣一種解釋。江乙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了昭奚恤: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意思是說,昭奚恤和惡狗沒有什麼區別,我每次想進見大王說點什麼,但他作為宰相卻橫加阻攔,使得我的信息無從到達大王的耳朵里。如此一來,傳到大王耳朵里的就只有一種聲音,而沒有了相互參照的意見。,這種聲音說誰好,大王自然就會覺得誰好,說誰壞,大王自然就會覺得誰壞。如此一來,大王哪裡還有辨別真偽的能力?即使存在著弒父之逆子,弒君之佞臣,大王都不會知道了。因為,你聽不到相反的聲音了。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楚王在此肯定了江乙的見解,「寡人願兩聞之」,意思是說,願意聽聽不同方面的聲音,即使是不和諧的。
這是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對這段話的翻譯。其實,說解釋可能更恰當一些。這段文字揭示了一句俗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自己只有了解並掌握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和信息,才能去比較印證,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里的信息和真假無關,盡管一個人說的話都是真的,也不能只聽他一個人的。因為,任何一種聲音都不會是空穴來風,後面肯定有原因。通過這些不同的信息,探究其背後造成這種聲音出現的根由,才算把問題揭露了出來,才能解決矛盾。
信息傳達的不一致,是沖突的一種表現。沖突、不和諧、不一致這些字眼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很不詳,但在西方的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看來沖突卻具有積極的功能。他們認為,沒有公開的沖突絕對不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標志,相反,分歧表現為沖突恰恰是一個社會團體具有生命力的徵兆。因為沖突不表現出來並不代表沖突就不存在了,而是在暗地地積累,凝聚,一旦爆發,就會使得社會失去了調解的能力,從而走向分裂或者崩潰。它帶來的代價是慘重的,致命性性的。話說回來,沖突只有公開化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才會去調解,從而使得沖突加以環節,使情緒得以釋放。從前者來看,沖突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消極的功能;而對後者來說,則是表現為積極的作用。
所謂兼聽則明,就是要讓這種沖突表面化,從而發揮其積極功能。楚王 「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其實是把沖突掩蓋了,而不是緩解了這種沖突。正如文中所說:「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 這種沖突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爆發出來,正如魯迅所說的:「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著名哲學家愛默生也說:「其實它早是一艘破亂不堪的小船,不過是後來所起的一陣風讓它顯示出了流浪的狀態」。壓抑沖突,否認矛盾,就會使得團體生活像這么一隻蘊含著巨大危機的破船,一個小小的誘因就可能使其散架。著名沖突理論專家科瑟如是說:
在一個沒有或者不充分具備對沖突給予寬容及使之制度化的社會里,沖突總是趨向於負功能。那些威脅到要撕裂社會,攻擊一社會系統中共同基礎的沖突的劇烈性,是與一個社會結構的僵化相關聯的。威脅到一個結構平衡的不是沖突本身,而是僵化。僵化使得敵對情緒積累,以至一旦爆發只能走上一條分裂的道路。 ——摘自科瑟的《社會沖突的功能》
沖突的表面化是自由的表徵,正如喀爾諾說的那樣,「自由的國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專制的統治下,怨言少,痛苦多。」 還是科瑟說的對,問題不在於有沒有沖突,而是對待沖突的態度。如是而已
㈡ 唐朝時白江之戰鬧出國際糾紛,後續是如何解決的
白江之戰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水戰,也是東北地區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
唐朝水軍在白江之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唐朝水軍戰水戰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並和新羅軍隊聯盟,共同擊敗了敵軍,為穩定東北亞地區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古代如何證明朝代的強盛,除了本朝的綜合國力之外,還要和周邊民族和國家處理好外交關系。唐朝本身的綜合實力就非常強大,軍事實力更是突出,唐朝處理在發展本朝經濟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外交關系。
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到唐朝有很強的實力,實力是唐朝敢於迎戰和發動戰爭是基礎。
唐朝在國際關系中,可以處理好和各國的關系,也可以協調好各國之間的關系。
東亞地區在唐朝和國家的協調下,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制度,白江之戰打破並建立了新的制度,隨著百濟
之戰的勝利,東亞地區的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白江之戰和白江之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東亞地區制度,完善的東亞制度可以促進唐朝及各國的發展。
㈢ 什麼是ITF糾紛
什麼是 ITF?
國際運輸工人聯盟 (ITF) 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組織。該組織由 148 個國家/地區中的 653 個運輸工會組成,代表約 4,500,000 名工人。
ITF 於 1896 年由一群認識到需要建立國際性組織反對罷工破壞者的歐洲海員與碼頭工人工會領導人在倫敦創立。目前,ITF 的成員包括船舶、港口、鐵路、公路貨運與客運、內河航運、漁業、旅遊業與民航工人。
ITF 代表全球的運輸工人,並通過全球性運動與團結加強其利益。ITF 致力於推動獨立與民主的工會主義向前發展,以及維護基本人權與工會權利。該組織反對任何形式的極權主義、侵略與歧視。
ITF 是國際工會聯盟 (ITUC) 旗下多個全球聯盟工會之一。
ITF 的職能是什麼?
ITF 的職能是支持其工會成員,以及在全球經濟中尋求維護運輸工人利益的方式。
工會協調
ITF 將工會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信息,制定共同戰略。工會舉行國際重要工會會議對其行業或跨國僱主進行討論。國際專家工作組負責解決諸如職業健康等更為具體且技術性更強的問題。
調動團結
ITF 支持其附屬工會彼此採取團結行動。當某一國家/地區的運輸工會與僱主或政府發生沖突,並且需要其他國家/地區的工會提供直接幫助時,ITF 可提供國際支持。在最近出現的糾紛當中,國際行動與國際壓力已經證明實現工會目標中的重大,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
運動
為了突出運輸工人特別關注的問題,ITF 組織國際運動。其中包括鐵路工人要求提高安全性,航空工人反對「空中憤怒」,公路運輸工人反對超長時間工作,以及港口工人反對港口打擊工會行為所採取的全球行動。ITF 所發起的歷史最悠久且最為著名的運動是反對「方便旗」船舶。
信息
ITF 旨在向其附屬工會不斷提供對其當地或全國性活動產生影響的全球動態信息。此外,ITF 還向報刊與媒體等外界提供有關對工人產生影響的運輸行業發展動態的分析報告。ITF 發行一份名為「國際運輸 (Transport International)」的季刊,其中介紹與全球運輸工人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ITF 還擁有本網站,提供有關其目前所有活動的信息。
代表
ITF 代表的是執行有關就業、就業狀況或安全決策的國際機構中運輸工人的利益。這些機構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國際海事組織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此外,ITF 還代表經合組織 (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世界銀行與世界貿易組織 (WTO) 中運輸工人的利益。
ITF 的入會標准?
代表運輸行業成員利益的任何工會均可申請加入 ITF。工會在正式成為 ITF 附屬工會之前,必須符合標准並辦理手續。如要索取申請表並了解更多信息,請與 ITF 聯系。
ITF 的資金來源?
ITF 的一般性活動由其成員工會所交會費資助。會費的金額取決於工會成員的數量。對於資源短缺的工會,可降低會費金額。
ITF 利用這些資金組織活動以及向其附屬工會提供支持。海事活動擁有自己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持 FOC 運動以及向全球海員提供福利支持。
ITF 由誰管理?
ITF 由其成員工會管理。主要決策機構為代表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所有附屬工會可以派遣投票代表參加代表大會。他們選舉:
會長與五名副會長(四名分別來自於世界不同地區,一名為女性副會長)。
秘書長,負責管理由全職員工所組成的 ITF 秘書處。
由附屬工會 40 名代表所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一年舉行兩次,並在代表大會間隔期全權負責 ITF 事務。
㈣ 國際私法什麼叫沖突,並簡述其產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法律沖突是指涉及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國家的民事關系,因它們的民事法回律規定各不相答同,卻都要求對該民事關系進行管轄或適用,從而造成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或抵觸。在處理涉外民事關系時之所以產生法律適用的沖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出現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關系;二是所涉各國民法的規定不同;三是司法權的獨立;四是國家為了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賦予外國人在內國平等的民事權利地位,並在一定的范圍內承認所涉外國法的域外效力。
㈤ 在國際貿易的糾紛解決過程中,如果買賣雙方在合同中訂有仲裁協議,則他們
如果仲裁協議是有效的,那麼法院審查後,不會受理該案。
㈥ 對國際商事仲裁這一糾紛解決方式的認識.最好字多點,作業題,急!
A 國際商事仲裁的優勢與局限性
長期以來,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的法律途徑,得到普遍接受的主要有國際民事訴訟與國際商事仲裁。特別是在200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調解示範法》後,此種狀況有所改變。但總體上,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領域的「雙峰對峙、二水分流」,仍佔主導地位。當今世界上,國際商事仲裁的高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商事領域,政府鼓勵仲裁,人們也願意選擇仲裁,據稱,國際性經濟合同70%以上都有仲裁條款。在此種情況下,清醒地認識國際商事仲裁的優勢和局限性,更顯必要。
一、仲裁的優勢
1、仲裁裁決較容易得到外國法院的承認與執行:實踐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因民商事爭議不能自行解決而訴諸法院時,如判決需在外國執行,限於法院地國和執行地國沒有司法協助條約及國家主權觀念,判決成為一紙空文,當事人的權益落空。同樣的爭議,如求助於仲裁方式,情況則大不相同。由於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以下簡稱《紐約公約》)及區域性國際商事仲裁條約、大量包含仲裁合作的雙邊司法協助協定的存在以及仲裁的民間性,仲裁裁決較容易得到外國法院的承認與執行。特別是《紐約公約》的參加國有147個、適用地區達150個以上,涵蓋了所有在國際經濟交往上重要的國家。仲裁裁決的這種在執行上的國際性優勢,法院判決在可望的未來難以企及。在國際商業交易中,只要這一現實不改變,傾向於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爭議就不難理解。
2、自主性。從外觀看,仲裁與訴訟最為相似。然而,仲裁以充分的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要否選擇仲裁以及仲裁機構的選定、仲裁員的指定、仲裁地和仲裁語文的確定、仲裁程序的確定、提交仲裁的爭議范圍、仲裁的法律適用、是否和解,等等,均優先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當事人可以對仲裁程序起支配作用,對爭議的解決也可發揮最大的影響,使得仲裁程序較為靈活。這在訴訟中是難以實現的。
3、專業性。民商事爭議特別是國際民商事爭議常常涉及較復雜的法律、經貿和技術問題,仲裁員不像法官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群體,當事人可以指定來自各行業的行家和專家作為審理案件的仲裁員,在認定案件的事實上有明顯優勢,這就有利於爭議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
4、保密性。對案件不公開審理、裁決是仲裁的原則,可以說是國際性的習慣作法,而訴訟則以公開審理為原則,即使案件因涉及國家機密或當事人隱私不公開審理,判決也是公開的。仲裁的這一特性有利於當事人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和經營秘密,也有利於當事人在小范圍內平和地解決爭議,為下次合作留下可能性。
5、管轄權的確定性。一個國際性的案件,經常出現管轄權沖突問題,當事人在訂立跨國合同時很難預料如出現爭議哪個國家法院有管轄權,但又對對方國家的法院缺乏信任,即使協議管轄也會發生判決的執行等問題。在合同中加入仲裁條款或訂立仲裁協議,則可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排除法院管轄權而確立仲裁管轄權,確保一旦發生爭議時不會面對管轄權的沖突。
6、費用低、速度快也是常被提及的仲裁的優勢,但這具有相對性。即和哪一種或哪一國的訴訟制度比較。(1)費用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當事人到斯德哥爾摩、倫敦、巴黎等地去仲裁,會發現成本比在其本國訴訟昂貴得多;而在中國,同一糾紛,當事人到法院提起訴訟包括上訴,費用可能不會高於仲裁。不過在英、美等國,一般的案件如到法院起訴,費用高於申請仲裁。仲裁中沒有法律援助制度,難以支付仲裁費用的當事人可能較難求諸仲裁以尋求救濟。(2)結案速度。仲裁是一裁終局,訴訟是兩審或三審終審制,後者自然時間長,但這也要看是在哪個國家。一般情況下,馬拉松式案件在仲裁中較少出現。不過,由於仲裁製度不適當的訴訟化或受司法程序的過分干預,或者因其他緣故,結案速度也可能不像當事人想像的那麼快。
二、仲裁的局限性
1、一方當事人濫用程序,易形成程序侵權。仲裁的自主性特點是一柄雙刃劍。有時當事人,尤其被訴方,出於種種原因,如拖延履行債務、逃避責任等,不善意利用程序權利,從而形成程序侵權,而仲裁機構乃至仲裁庭對此卻難以採取強有力的對策。這種情況從仲裁程序一開始就可能出現,如:在指定仲裁員階段,故意指定仲裁機構很難聯系的、高齡或其他情況特殊的仲裁員,甚至不得不讓其幾次指定仲裁員,這樣僅組建仲裁庭的時間就可能耗去數個月;被訴方利用程序規則的缺陷,不按時提交答辯,直到開庭前才提交各種材料,讓仲裁庭和申請人措手不及,降低庭審效率;無論有無合法理由,直到可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期限的最後一天才提出異議以中斷仲裁程序;仲裁程序中的任何一個期限,無論有無理由,均拖到最後一天,並找出種種理由要求延期,等等。可以說,如果一方當事人濫用程序,仲裁庭的效率要大打折扣,另一方當事人必然會受到一些損失。這些手法或許律師們情有所鍾,但應引起廣泛的警覺,濫用仲裁程序是不道德、不誠實的小伎倆,應為商業界和法律界所唾棄。另一方面,仲裁程序的順利進行客觀上要求仲裁參與人熟悉甚至精通仲裁製度,當事人通常不會是法律專家,聘請律師特別是有專門仲裁經驗的律師顯然有利於獲得更好的仲裁結果,這對經濟上處於弱勢地位的當事人而言,無疑是一個難題。
2、因協議不能約束第三人而引起的困境:仲裁中常有以下現象:(1)爭議與第三人有利害關系,但仲裁法上通常沒有類似於訴訟法上的第三人制度,因而不能一攬子平息全部爭議。如常見的連環購銷合同中,因某一環節發生爭議而申請仲裁,盡管結果可能和前後手交易者有利害關系,但仲裁庭只能解決這一環的爭議。(2)因數個合同發生爭議,申請人或被申請人甚至雙方當事人都是相同的,但多數國家仲裁法上沒有合並審理或類似「集團訴訟」的作法,仲裁機構一般都分別立案,反而增加了處理爭議的成本、降低了效率。
3、不是所有類型的民商事爭議都最適宜於仲裁。如國際借貸爭議,案情不復雜但可能涉及復雜的法律問題,普通法國家的金融界通常認為仲裁裁決基於衡平而非嚴格的法律規則,仲裁員的優勢在認定事實上,而這種優勢在借貸爭議中無關緊要;相反,貸款方利用自己在交易中的優勢地位,擇地訴訟可能更為方便。另外,如需要採取某種強制行動如人身強制才能解決的爭議、多方當事人爭議、可通過簡易判決快速清理債務等情況下,選擇仲裁未必總是合適的。另一方面,仲裁還被認為可能具有以下缺陷:欠缺法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由當事人選定的仲裁員有成為該當事人代理人的心理傾向而影響公正裁決、無上訴制度使失誤難以甚至無法得到救濟,等等。
4、仲裁員的權力有限:仲裁員當然享有履行其職責的足夠權力,但和法官相比,仲裁員的權力又是有限的,如仲裁地法對仲裁的支持不夠充分時,情況尤甚。通常,仲裁員不能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某些證據須通過法院提取,一些國家也不允許仲裁庭自行採取保全措施,等等。如果仲裁地的仲裁法不盡人意,或者實踐中法官對仲裁不是很支持,仲裁庭為避免裁決被撤銷或不予執行,在處理案件時會異常謹慎,使本來以靈活見長的仲裁程序實際上變得僵化,以至有些仲裁員或仲裁機構認為程序是仲裁的生命。在《紐約公約》大行於世的情況下,這種觀點對仲裁機構或仲裁員有現實的價值,但無疑本末倒置。假如某個仲裁員或者仲裁機構在案件的程序處理上萬無一失,但裁決結果卻屢屢難以做到公正合理,水平低下,或者效率低下,裁決雖不致被撤銷或不予執行,其信譽卻令人擔憂,長此以往,仲裁的生命力顯然不容樂觀。
結論:應注意仲裁的適宜性。
了解國際商事仲裁的優勢與局限性,有利於潛在的仲裁當事人樹立適宜仲裁的觀念。一個爭議法律上是可仲裁的,不見得適合去仲裁。過去,仲裁理論與立法過於偏重爭議的可仲裁性,對仲裁的適宜性及當事人解決爭議的理性關注較少,這對一般企業和普通人不無誤導。故此,選擇仲裁應是理性的,應充分考慮到仲裁的特性,趨利避害。而一旦選擇了仲裁,就應該本著誠實信用的態度,配合仲裁員解決糾紛。
㈦ 國際貿易爭端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一、友好協商爭議雙方通過友好協商,達成和解,這是解決爭議的最好途徑,但這種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調解在爭議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由第三者出面從中調解。
實踐表明,這也是解決爭議的一種的途徑。
我國仲裁機構採取調解與仲裁相結合的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具體做法是:結合仲裁的優勢和調解的長處,在仲裁程序開始之前或之後,仲裁庭可以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對受理的爭議進行調解解決。
如調解不成功,仲裁庭仍按照仲裁規則的規定繼續進行仲裁,直到作出終局裁決。
三、仲裁爭議所涉及到的金額巨大或後果嚴重,雙方都不肯作出較大讓步,雖經長期反復協商、調解仍不能解決問題;或者一方態度不好,有意毀約,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則只有採取仲裁。
仲裁是按仲裁程序,由仲裁員做裁判,對雙方爭議的事項作出裁決。
仲裁員的裁決是有約束力的。
如果敗訴方不執行裁決,勝訴方有權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院可根據勝訴方的要求,出面強制敗訴方執行仲裁裁決。
四、訴訟向法院起訴,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後,通過協商和調解均不能解決,或爭議所涉及的金額巨大或後果嚴重,合同中又沒有簽訂仲裁條款,則雙方當事人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申請判決。
訴訟須按訴訟程序法,判決按實體法進行,一旦法院判決了結果,則必須執行。
㈧ 向WTO起訴、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是屬於國際私法還是國際公法
國際私法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國際經濟法屬於國際公法。
㈨ 國際貿易糾紛所適用的法律規則是什麼
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
為保證國際貿易能夠順利進行,使國際貿易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國際貿易業務必須符合法律規范。但由於國際貿易的當事人一般身處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具有不同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有較大的不同。概括起來,國際貿易所適用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國際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國內法等。
一、國際商事中的主要國際條約
1、關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公約
(1)《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海牙,1964年)
(2)《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 維也納,1980年)
(3)《聯合國國際貨物實賣時效期限公約》 (紐約,1974年)
2、關於國際貨物運輸的公約
(1)《統一提單的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 (1924 年)
(2)《有關修改統一提單若干法律規則的國際公約的議定書》 (1968年)
(3)《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 (簡稱漢堡規則, 1978年)
(4)《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 (簡稱華沙公約,1929年)
(5)《修改華沙公約的議定書》 (簡稱海牙議定書,1955年)
(6)《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 (簡稱國際貨協,1951年)
(7)《關於鐵路貨物運輸的國際公約》 (簡稱國際貨約,1961年 )
(8)《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 (1980年)
3、 關於國際支付的公約
(1)《匯票、本票統一法公約》 (日內瓦,1930年)
(2)《解決匯票、本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0年)
(3)《統一支票法公約》 (日內瓦,1931年)
(4)《解決支票法律沖突公約》 (日內瓦,1933年)
(5)《聯合國國際匯票與國際本票公約》 (1988年)
4、關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公約
《世界貿易組織協議》 (馬拉喀什,1994)
5、關於貿易爭端解決的公約
(1)《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 (紐約,1958年)
(2)《關於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 (馬拉喀什,1994年)
6、關於國際投資的公約
(1)《解決一國與他國國民投資爭議的公約》 (簡稱華盛頓公約)
(2)《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 (簡稱漢城公約,1985年)
7、關於知識產權的公約
(1)《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巴黎,1967年)
(2)《商標注冊馬德里公約》 (馬德里,1995年)
(3)《伯爾尼公約》 (伯爾尼,1971年)
(4)《世界版權公約》 (日內瓦,1971年)
二、我國的國內法所涉及的有關國際貿易的主要法律有:
(一)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買賣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
(二)關於適用於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自1993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三)關於適用於國際貨款收付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四)關於適用於對外貿易管理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等。
(五)關於適用於國際商事仲裁的國內立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三、常用的國際貿易慣例
目前,在國際貿易領域常見的國際貿易慣例有:
1、國際貿易術語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2)國際法協會制定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
(3)美國全國對外貿易協會制定的《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正本》。
2、國際貨款的收付方面
(1)國際商會制定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 (國際商會第 500 號出版物) 。
(2)國際商會制定的《托收統一規則》1995年修訂本(國際商會第522號出版物)。
3、運輸與保險方面
(1)英國倫敦保險協會制定的《倫敦保險協會貨物保險條款》
(2)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制定的《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3)國際海事委員會制定的《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
4、國際仲裁方面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制定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
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國內立法的關系,不同法律制度有不同的規定。一般地,在許多國家,國際條約有自動生效和非自動生效之分。
四、國際條約、國內法及國際慣例的適用
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一經該國批准,自動產生效力。當事人可直接援引。對於非自動生效的國際條約,即使該國批准,也不對其居民產生直接約束力,只有經該國立法機關制定了有關實施該條約的法律後,才對其居民具有約束力。國際慣例具有民間的非官方性質,因此不需要國家立法機關的批准。國際慣例多與當事人約定有關,而不與國內法或國際條約相關。在當事人的約定與其採用的國際慣例矛盾時,法院將根據當事人的意圖予以解決。
㈩ 近幾年發生的國際貿易糾紛的案例以及對我們的啟示
中埃貿易糾紛典型案例
--------------------------------------------------------------------------------
中國國際招標網 發布時間:2009.03.16 來源:駐埃及經商參處子站
近年來,駐埃及使館商務處積極貫徹落實部黨組指示,全力促進中埃經貿關系的發展,促進我對埃出口的增加,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雙邊經貿額連續6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8年達到62.4億美元。與此同時,兩國企業交往過程中產生的貿易糾紛數量也有所上升。特別是今年以來,我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多,風險加大。現將我處整理的近期典型案例列出,供我有關商務主管部門、商協會和企業參考,請企業對埃出口過程中加強風險意識,確保交易安全,有效保護自身利益。駐埃使館商務處將繼續積極推動我企業對埃出口,並努力協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各種貿易糾紛。
案例一:與新客戶的首次交易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
2008年底,國內A公司通過網站結識埃及X公司,並約定向該公司出售一批石材,付款方式為見提單附件付貨款的70%,尾款以D/P方式支付。A公司隨後將貨裝船運往埃及亞歷山大港。貨物發出後,X公司以各種理由強調經濟困難,要求減價,並更改付款方式為風險度很高的銀行匯票。X公司的行為導致我出口方進退兩難。如同意對方做法,則一方面利潤大幅縮減甚至無利可圖,並且有可能完全無法收回貨款,如不同意對方做法,由於貨物已在埃港口,則須支付巨額的碼頭及相關費用。
案例二:不能確保收匯安全
2008年初,國內B公司以FOB方式向埃Y公司出售金屬製品。合同約定買方支付25%預付款,餘款於貨物出港前支付。提單正本簽發給買方。2008年2月收到預付款後,B公司即組織貨源運至港口,但經Y公司多次解釋付款困難,並保證盡快付款,B公司在餘款未收到的情況下同意貨物裝船運往埃及。2008年5月,B公司發覺貨物已被Y公司提走,但餘款至今未付,並拒絕與B公司聯系。
案例三:埃及船公司無單放貨
2008年9月,埃Z公司以FOB方式向我國C公司定購一批鋼材,提單正本簽發給賣方。合同約定買方支付30%預付款,餘款見到提單COPY付清。貨到埃及港口後,Z公司以各種理由拖延付款。2009年1月,C公司得知貨已被提走,餘款迄今難以追索。
1.市場經濟以利益為根本,擴展對外貿易有相應的策略。一些專家學者撰文立著,從古典政治學先驅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論到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從維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到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引經據典的論證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經濟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國際貿易是自由貿易,但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卻不符合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理論。一些專家學者開始責問美國和歐盟:「200年前歐洲人就開始向全世界推銷他們的自由貿易政策,今天,當中國工人生產的價廉物美的紡織品運往他們的市場時,為什麼這些自由貿易的鼻祖們搖頭說『NO』呢?」在這里,我們不能忘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市場競爭的本質是資本競爭。國際貿易的實踐和馬克思的理論揭示告訴我們,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在本質上是為資本服務的,認「利」不認「理」,市場經濟以利益為根本,自由貿易理論是為資本謀取最大利益服務的,有利可圖就講「自由」,無利可圖就不給你「自由」。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美國和歐盟在對外貿易的不合理設限時,既要據理力爭,又要從最壞處考慮,善於在「不自由」、「不合理」的處境中擴展對外貿易,要有相應的策略。
2.在應對中美和中歐紡織品貿易中,各級政府必須負擔起引導、調控、保護和管理市場經濟的重要職責。其實,世界上任何市場經濟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假設。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正確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不要被其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自己都不相信、不去付諸實踐的不科學理論觀點所誤導。我國還是一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水平低、結構性矛盾突出和發展不足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強化經濟調節職能、市場監管職能、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不能該管的也不去管。 3.繼續完善有關立法,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為企業應對國內外經濟事務提供有效服務。隨著開放的擴大和加深,企業與國際經濟事務的聯系和來往更加密切,各種法律和社會服務需求也愈來愈多。僅就應對國際貿易糾紛,就不僅僅是要求有法律服務,幫助打官司。實際上需要一系列社會服務,才有條件應對各種名目的貿易糾紛。
4.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升出口商品結構層次,實現結構升級,錯位發展。目前,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的層次比較低,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不高。我國出口的55%以上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資完成的。服務貿易發展出口嚴重滯後。服務貿易出口占我國貿易總額的10%,明顯低與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客觀的市場容量也要求必需轉變轉變增長方式。在實現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掌握和利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規律,一方面穩定或延續中低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保持出口貿易的數量增長;另一方面又要創造和積累中高端產品或生產環節的比較優勢,擴大產品出口,達到改善貿易結構,提高貿易質量的目的。
5.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突破「非市場經濟地位」創造更多實例。由於中國經濟地位上升,周邊貿易夥伴對中國市場興趣越來越大,只要我們運作得當,通過推進區域一體化逐漸消除不利條款的影響是有很大迴旋餘地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WTO規則是發達國家制定的有利於自己的游戲規則,要善於利用WTO規則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要善於在國際貿易爭端中最大限度的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