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合同詐騙和經濟糾紛案有什麼區別
合同詐騙和經濟糾紛案的主要區別在於當事人是否存在詐騙的主觀故意。
如果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來實施詐騙,屬於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屬於合同詐騙,數額較大的構成合同詐騙罪,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以簽訂合同後,因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導致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的,則屬於正常的合同糾紛工(即經濟糾紛):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合同詐騙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⑵ 是"合同詐騙",還是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是民訴案件,
合同詐騙罪是刑事犯罪。
合同詐騙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回、履行合同答過程中,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設定陷阱等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或者是合同一方當事人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從而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判斷二者的區別,是要是看有沒有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設定陷阱等,有沒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等具體情況而定。
⑶ 小產權房一房兩賣是合同詐騙還是經濟糾紛
應該以合同詐騙立案。
另外可以按假貨,要求雙倍賠償。
⑷ 我的這種情況是合同詐騙還是經濟糾紛急!
我認為對方構成了合同詐騙罪。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有五種情形:(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做擔保的;(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錢物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根據《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和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利用經濟合同詐騙他人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
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的,詐騙數額應當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認定,合同標的數額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行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認定其行為屬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
(一)明知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擔保,採取下列欺騙手段與他人簽訂合同,騙取財物數額較大並造成較大損失的:
1、虛構主體;
2、冒用他人名義;
3、使用偽造、變造或者無效的單據、介紹信、印章或者其他證明文件的;
4、隱瞞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兌現的票據或者其他結算憑證作為合同履行擔保的;
5、隱瞞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擔保條件的抵押物、債權文書等作為合同履行擔保的;
6、使用其他欺騙手段使對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簽訂後攜帶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等擔保合同履行的財產逃跑的;
(三)揮霍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等擔保合同履行的財產,致使上述款物無法返還的;
(四)使用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等擔保合同履行的財產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致使上述款物無法返還的;
(五)隱匿合同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等擔保合同履行的財產,拒不返還的;
(六)合同簽訂後,以支付部分貨款,開始履行合同為誘餌,騙取全部貨物後,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或者雙方另行約定的付款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支付其餘貨款的。
所以,你應該到你所在地地公安機關以對方犯有詐騙罪報案
⑸ 合同詐騙與經濟糾紛有哪些區別
1、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欺詐行為。行為人如果所簽訂的合同實際回沒有履行,而且最終答也沒有能力去履行,但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和履行合同過程中始終沒有採取欺詐行為,就不能認定為合同詐騙罪。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在簽訂合同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任何欺詐行為都可以認定合同詐騙罪。要認定欺詐行為對於合同詐騙罪的影響,主要看行為人所採取的欺詐行為是否以非法佔有他人的財物為目的。
2、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或簽訂合同後有無實際履行能力。如果行為人在簽約時或合同有效期內有充足的貨源或後備貨源,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或擔保,或者在合同有效期內具有找到貨源、資金的可能性;或者具有承擔違約責任。
⑹ 淺談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的關系
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的關系 :
一.經濟犯罪和經濟糾紛的交叉案件中的常見問題
1.合同欺詐和合同詐騙的界限。在處理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交叉案的時候,要先明確經濟犯罪同經濟糾紛二者間的區別,防止將經濟糾紛錯誤定義為經濟犯罪,而對其採取不公正的處理;
2.也要有效避免對應當認定為經濟犯罪的行為,只是在表面上追究民事責任,這樣必然會放縱犯罪。
二.在社會生活中,合同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作為一種很普通的社會文本現象,其已經延伸至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有效分別合同詐騙犯罪和合同欺詐是很關鍵的問題。合同詐騙同合同欺詐二者同屬於合同的衍生物,均涉及到了合同履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沖突,通常來說,合同詐騙與合同欺詐性質是相同的,都屬違法行為,都具社會危害,但是二者也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1.其動機目的不同。合同詐騙行為人只是想單方面的享受合同條文中所規定的權利,而不想履行義務,行為人地目的是:利用簽訂合同的辦法,達到非法獲取對方利益的目的(此處所講的非法獲取是指,用欺騙的辦法把將對方的財產轉到自己的掌控下,並會以所有人身份將其保存、使用及收益)。合同欺詐指的是合同當事人一方,用故意欺騙的方式使對方陷入錯誤並且與其訂立合同,以使另一方當事人做出錯誤地意思與決定為目的,從而通過履行合同來謀取非法利益,實質為謀利。故在欺詐性的合同中,欺詐人在主觀上並沒有非法佔有地目的,也沒有不履行合同地意思,目的在於用欺詐的手段與另一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從履行合同中來謀取利益。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判斷是否有非法佔有為目的是個關鍵亦是難點。
2.其客觀方面存在差異。衡量合同詐騙還是合同欺詐,除目的與動機不同外,行為人的客觀表現也是以關鍵因素。詐騙罪的行為人目的是無償的使用以及取得合約人的財產,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意願,所以他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表現是:虛構合同的主體;攜款逃匿;大肆揮霍對方的財物;虛設擔保等。而在欺詐中,行為人通常表現為過分的誇大質量,自己地履行能力,以及數量等等。應注意的是,隱瞞真相表現為不告知或告知虛假的合同標的物的瑕疵,不聲明自身履行合同能力缺陷等。由此可見,二者雖均為欺詐性合同,但合同詐騙故意有無償佔有的因素,且不會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而合同欺詐是為了在履行合同的同時獲取不法利益。
3.在實踐之中,還應該注意其欺詐的程度。只有超過法律規定限度的欺詐才構成合同詐騙罪。在商業往來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欺詐的行為,而這一行為與合同詐騙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度的差異。只要對事實的歪曲度沒有超出在商業慣例中被許可的范圍,就尚未構成犯罪。所以,欺詐程度也可以作為罪與非罪的區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