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立案問題
結合我所了解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你所提的問題做以下回答:
1.1999年,國家出台了延長農村土地承包期的相關政策,即第一輪土地承包合同期限為10年,各地於1998年到期的居多,所以要求各地將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即從1999年到2028年止。因此,有兩種情況(一是你自願書面通知發包方退回承包地的,二是你全家戶口遷至設區的市上生活,享受了完善的社保待遇的)你不能再承包外,你在第一輪承包的土地是可以繼續承包的。
2.按照《最高法關於審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05)6號第六條第(二)款的規定:「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根據本條的規定,你是第一輪承包人,也是當事人,法院在案件受理審核時,稱你不是「當事人」的說法是錯誤的。
3.縣法院以《最高法關於審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2005)6號第三條第(一)款「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為當事人」為由,不立案的問題,我認為,你所說的糾紛不是承包合同糾紛,應是(2005)6號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在撰寫訴狀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4.本糾紛的處理的建議:一是找代理人到縣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辦理程序與民事訴訟類同,二是找代理人到縣法院再提起民事訴訟。
5.可以參考類似案例。地址: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Smallclass&bigclassid=7&smallclassid=0(一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裁後民訴案執行遇法律真空)等。
❷ 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1、1997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證為據主張土地承包經回營權。
2、答1994年屬於第一輪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調整分配土地屬於第二輪承包,所以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效力高於1994年的相關處理決定,因此,可以依據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主張權利。
3、《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意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就本案而言,雙方協商或調解成功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可以申請仲裁或者直接起訴。
❸ 如何確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訴訟主體
要正確認定農村承包經營戶的訴訟主體,應根據農村承包經營合同的簽內訂情況和實際承容包經營情況,區分不同情況分別確定訴訟主體。承包戶只有自然人一人的情況,簽訂承包經營合同的承包者即為訴訟主體。以戶為名義簽訂的承包經營合同,戶內由二個以上自然人組成,「戶」即為訴訟主體,戶主為代表人,根據現實生產生活習慣,具體承包戶可以在「戶」的前面加上戶主的姓名;這種情況也可以把「戶」內的全體成員作為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列為主體。雖以個人名義簽訂承包經營合同,但是,實際經營是由家庭經營,或生產經營收益是用於家庭共同生活的,也應認定「戶」為訴訟主體,戶主為代表人。
❹ 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期限糾紛案例
【案例】郭某一直在地級市做生意。5年前,他將自己的承包地轉包他人,土地轉包合同中約定,轉包費每年800元,轉包期限20年,轉包費1.6萬元,一次性付清。2007年郭某在市裡買了房子,一家五口轉為城鎮戶口。村委會認為郭某遷出戶口後,就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不應該再收取土地流轉費,要其將2008年以後剩餘的土地流轉費返還村委會所有。郭某卻認為,自己轉包土地在先,遷出戶口在後,收入應該歸個人所有。雙方爭執不下,村委會將郭某推上被告席。法院經過審理,判決剩餘的流轉費用歸村委會所有。
【評析】承包人無權收取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承包方一次性收取了流轉費後,如果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期限的流轉費,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如果流轉費是分期支付的,第三人則應當將流轉費支付給發包方。因此法院判決剩餘流轉費歸村委會所有是正確的。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九條 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釋義】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這是國家法律賦予承包方依法、自主地處分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一項重要權利,目的在於保障農村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政策。但同時,這並不意味著農民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後就永久地擁有這項權利。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產生的糾紛,按照上述情形處理。
❺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為了維護我們黨二十多年來在農村建立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堅持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新制定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有必要為這些糾紛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分述如下:
一、協商
發包方與承包方發生糾紛後,能夠協商,達成協議,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既節省時間,又節省人力物力。但不是事事都能夠通過協商解決的,況且還有當事人是否願意通過協商解決糾紛,因此,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的途徑解決。
二、調解
當事人可以將糾紛通過調解解決,但調解不是仲裁或訴訟的必經程序。根據村委會組織法,村委會作為村民自治組織,具有管理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調解民間糾紛的職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可以自願選擇村委會調解。一般來講,村委會比較了解情況,便於及時解決糾紛,也有利於當事人節約成本。另外,當事人也可以選擇鄉(鎮)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進行調解。例如北京市農業聯產承包合同條例規定,市、區、縣、鄉(鎮)人民政府設立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將糾紛提交所在鄉(鎮)的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調解。目前我國每年約發生60萬起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有80%以上是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部門調解的。當然,根據自願原則,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當事人還可以請村委會和鄉(鎮)政府以外的個人和組織進行調解。
三、仲裁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我國於1994通過了仲裁法,但在第七十七條明確規定「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不屬於仲裁法的調整范圍。理由是農業承包合同面廣量大,涉及廣大農民利益,仲裁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如不實行地域管轄等,難以適用於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從目前我國的立法看,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的規定。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地區間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承包責任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關於農業承包合同的管理及仲裁的規定,必須因地制宜,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目前有關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的規定主要是各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還有一些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目前,我國已有二十五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縣、鄉兩級設立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2.6萬個。在每年發生的60萬起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中,有近10萬起提交仲裁委員會仲裁。根據各地方解決農業承包合同有關仲裁的規定,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對仲裁的規定,對這一問題作一簡單介紹:
(一)仲裁機構。有的地方規定由有關部門專業人員組成,不另占編制,辦公室設在縣、鄉兩級農村承包合同經營管理部門,如北京市。有的地方規定是典型的行政仲裁,即向農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申請仲裁,如天津市。仲裁法規定,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法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的專門法律,不便於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的設置問題作出規定。該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由此可見,在全國性的仲裁規范出台前,地方性法規可以對本地區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問題作出一些必要的規定。
(二)仲裁協議。有的地方規定,農業承包合同發生糾紛時,在沒有仲裁協議的情況下,任何一方當事人均可向所在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如遼寧省。有的地方規定,雙方當事人必須在承包合同中有仲裁條款或者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才能申請仲裁,如天津市。農村土地承包法對仲裁協議的態度是:不強調必須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如果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也可將糾紛申請仲裁。這是與商事仲裁重要的區別之一。商事仲裁實行或裁或審的原則,按我國仲裁法第四、五條的規定,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管轄。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仲裁實行地域管轄,一般為發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如天津市農村集體經濟承包合同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承包合同糾紛可以根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發包方的上一級承包合同管理部門申請仲裁。」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此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應當理解為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實行地域管轄的原則,一般為發包方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這也是與商事仲裁的重要區別之一。按我國仲裁法第六條的規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當事人可以在仲裁協議中選擇仲裁機構。
(四)仲裁程序中的調解。農村土地承包法沒有對仲裁程序中的調解及仲裁庭出具的調解書的效力問題作出規定。從各地方的規定來看,各地都比較重視仲裁程序中的調解,並規定仲裁庭出具的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為仲裁庭所要解決的主要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的糾紛,如果能用調解的方法解決糾紛,對防止矛盾激化,穩定農村的生產、生活秩序都是極其有利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雖然沒有規定,但不排除在仲裁程序中用調解的方法解決糾紛。
(五)先予執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各地都規定了在糾紛發生後,對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等季節性的承包合同糾紛應及時處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裁定先恢復生產,然後解決糾紛。這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的一大特色,相反,商事仲裁就沒有這樣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法對此雖然沒有規定,但應當理解為,如果各地的規定與農村土地承包法或農業法等法律不抵觸,從立法法規定的原則來看,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種規定有利於農村經濟秩序的穩定。
(六)關於裁審關系,各地都規定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起訴。這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是一致的。
四、訴訟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仲裁與訴訟的程序關系是:仲裁不是訴訟的必經程序,即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後,可以不經協商,不經調解,也不經仲裁,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❻ 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期限糾紛案例
首先說明新土地法規定的承包期限是指第一輪承包和第二輪延包所分配的耕地回,你的果樹地是答不是1980年左右和1999年左右分配的土地呢,如是的話就按照新土地法執行,不需續簽合同;如不是你不叫承包而叫租,就應當依照先前和村委會簽訂的合同辦理,人家村委會不願租給你,要麼提高租金要麼撤出。
❼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主要有哪些
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主要是指在土地承包合同履行過程中發包方與承包方發生的糾紛。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一節規定了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和義務,在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承包合同中,發包方和承包方還可以具體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一方違反了法定的義務或約定的義務,就會引起糾紛。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條也明確規定了基於發包方的過錯而導致糾紛的情形。這些情形是:1、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2、違反本法規定收回、調整承包地;3、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4、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5、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6、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7、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8、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各地都發生了一些糾紛。發生糾紛的原因很多,據一項對百起農村承包合同糾紛的調查顯示,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期由於缺乏經驗,盲目發包。主要表現為對土地的生產能力等缺少正確的認識和評估,承包基數過低。由於時過境遷,受物價上漲、技術投入、科學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收益與投入懸殊,經濟利益分配產生不平衡,發包方要求調整承包基數而引起糾紛;二是行政干預。例如行政決定要求發包方收回承包地,搞適度規模經營而引起的糾紛。再例如有些地方行政干預承包戶的經營自主權,對種植作物要求「一鄉一品,一縣一品」等;三是違背民主評議原則,以不正當手段進行發包和承包。個別村幹部利用職權,以誘騙、脅迫等不正當手段,甚至入暗股,自發自包,引起群眾不滿,釀成糾紛;四是「紅眼病」誘發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一些人「平均主義」、「大鍋飯」思想根深蒂固,不能正確對待承包人經過精心管理、辛勤勞動獲得的收益,對這部分通過勞動先富起來的人產生嫉妒心理,要求重新分配。有的發包方屈從這種壓力收回承包地而重新發包引起糾紛;五是雙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如發包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在購買化肥、農葯、種子等生產資料方面的服務義務,或者承包方不按合同約定履行繳納稅費的義務等;六是承包方對土地進行掠奪性經營或者改變土地用途引起糾紛。總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糾紛的原因不止這些,但這些糾紛影響了農村的穩定,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❽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可以要回土地!雖未簽書面合同,但有口頭約定,也是合同的一種。雖版然《農村權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合同法》第三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你把你承包的土地又包給本村人承包,屬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合法行為。
如果已經規劃修路要佔用這塊地,你再去要地已經沒有意義。因為:
土地被徵用後,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力安置費、青苗費、地面附著物補償費等。其中勞力安置費歸土地承包人;土地補償費國務院規定歸土地所有者,但各地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可以由承包人和土地所有權人按比例分配;青苗費歸耕種者、地面附著物補償歸其所有權人。但所有歸個人的補償,均會(應該)做在承包人(也就是你)名下。你再按上述分配原則分給實際耕種的人。
修路佔用剩餘的土地,你可以協商是否收回。
提醒你:今後無論約定任何經濟上的往來,只要不是能當場結清的,最好都簽訂書面合同。免得事後糾紛。
❾ 權屬糾紛可否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案件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是指土地承包方與發包方之間在履行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流轉或繼承以及侵犯承包經營權等方面發生的民事糾紛。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以後,處理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已有了一套獨立的法定程序,土地承包經營法律關系已成為脫離其他土地法律關系的一種新的民事法律關系。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單位與單位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單位與個人之間,因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不清,各自都沒有合法有效的權屬證照憑證,而又主張土地權屬所引發的爭議。依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程序是:首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申請人民政府處理;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從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看,土地承包糾紛和土地權屬爭議的主要區別在於:一是土地承包糾紛絕大多數為民事糾紛,體現的是民事法律關系特徵,而土地權屬爭議大部分屬於行政爭議,更多地表現為行政法律關系;二是處理和審理土地承包糾紛案件要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程序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而處理和審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則應依照土地管理法和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三是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處理土地承包糾紛沒有規定行政處理程序,而土地管理法對處理土地權屬爭議則明確設置了行政處理程序;四是按照「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此種情形可能引發行政爭議和行政訴訟,但該司法解釋對此種爭議未規定行政復議程序,而對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行政復議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則明確規定了行政復議的前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