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該怎麼處理才好,哪些法律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最好是收集相關的證據,直接到法院去起訴,由法院來維持公平公正。
Ⅱ 如何做好農村土地徵用補償款分配工作避免糾紛的發生
2、農村入贅女婿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入贅女婿,受農村風俗習氣的影響,雖戶口在本村,但絕大部分的村民小組通過「民主」方式制定的村規民約,拒絕將責任田或征地補償款分配給他們。 3、農村超生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不少自然村的村民小組制定的分配方案和村規民約以其違反計劃生育為由不分給農村超生子女征地補償款,而超生子女則以其戶口在本村為由,要求應與其他村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分配征地補償款。 4、鎮辦企業單位退養人員回到本村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有些鎮辦企業倒閉解散,對企業職工未作出善後處理,這些職工即沒有退休養老金,也沒有享受城鎮居民低保費和社保費,回到本村(戶口也遷回本村)後要求享受村民待遇分配征地補償款而村民小組不同意。 5、全家從外地遷回老家居住且戶口也遷回本村落戶的人員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這些人遷回老家後,原先承包的土地被所在村收回,遷回居住時,其老家所在村民小組沒有分給他們責任田耕作,土地被徵用後分配征地補償款時也沒有分給他們。 6、全家移居城鎮生活但戶口尚在農村的人員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有的村民雖然戶口仍留在農村,人卻常年在外務工或做生意,全家也移居到城鎮生活,未在村裡盡任何義務,當村上要分配征地補償款時又回來請求其權利,這自然會引起村民不滿,村民小組往往也會不同意這些人的要求。 7、新生兒和死亡人員的家屬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嬰兒出生和村民死亡時土地已被徵用,征地款尚未分配,村民小組以嬰兒出生時土地已被徵用和分配征地款時村民已死亡為由拒不分給征地補償款。 二、爭議的焦點 從征地補償款的分類看,征地補償款可分為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地上物及青苗補償費。根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當前,糾紛爭執的主要焦點是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有意見而引發的,尤其是個別村民在特殊情況下能否分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情形,更是焦點中的焦點。 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們對征地的補償安置費缺乏一個分配到農戶的具體細則,造成各村、組對征地補償安置費的分配比較混亂。比如,有的全額到戶,有的部分留村、組,而留村、組的比例又各有不同;在發放的時間上有的一次性發放,有的分若干年發放;在分配對象上有的不分老少按人頭發放,有的按被徵用土地面積分配,有的徵到誰家的土地,補償安置費歸誰所有,沒徵到的一分不給。即使按常住人口分配,也涉及到有田無戶口、有戶口無田等問題。 三、處理方式 1、對於出嫁女及其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根據《婦女權益保障法》第30條:「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不得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婦女結婚、離婚後、其責任田、口糧田和宅基地等,應當受到保障。」以及福建省實施婦女保障法的有關規定,農村婦女與城鎮男子結婚,戶口沒轉移,未能享受城鎮居民低保費等待遇的,其及子女所在村不得注銷其戶口,不得收回其口糧、責任田等,應作為該村村民仍享有集體所有的土地為其提供社會保障的權益。 因此出嫁女及其子女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來源於集體所有的土地被徵用而獲得補償的權利,對其分配征地補償款的請求應予以支持。 2、對於農村入贅女婿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作為村民自治的產物,村規民約效力的發生必須以不違反國家法律的規定和不損害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否則就是對村民自治權力的濫用。而其關於入贅男子及其子女不能享有土地承包及收益權的規定,恰恰違反了《憲法》、《婚姻法》以及《土地承包法》的規定。 因此,入贅女婿也與其他村民一樣,有權參與征地補償款的分配。 3、對於農村超生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一方面,超生子女是其父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出生的,經行政機關處罰、審批後上戶,具有村民身份。但是這種村民身份上的瑕疵導致超生子女作為村集體成員與其他村民應當有所區別。否則,如果不加區分地對超生子女和普通村民一律給予分配土地征地補償款,無形中就成了對「超生行為」的鼓勵。 另一方面,超生子女是否享有村民待遇、享有同等數額的土地分配款影響村集體其他成員的直接利益,應當在村民個人利益與村集體其他成員整體利益之間尋找平衡點,保護超生子女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 因此,目前法律法規尚未明確的情況下,應尊重農村集體組織自治權的行使,是否分給、分給多少由村民按照民主議定的原則決定。 4、對於鎮辦企業單位退養人員回到本村和全家從外地遷回老家居住且戶口也遷回本村落戶的人員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由於一些特殊原因,這些「回遷」人員既沒有退休養老金,也不享有城鎮居民所享有的「低保」和「社保」,其基本生活沒有保障。而依據《土地承包法》的立法宗旨精神和有關的政策規定,土地是村民的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保障,按戶口屬地原則,他們應享有戶口所在村的土地承包權和土地補償分配權,作為他們的的基本生活資料和生活保障。 因此,對於「回遷」居住而原先承包的土地被原所在村收回的人員,應當給予分配征地補償款。 5、對於全家移居城鎮生活但戶口尚在農村的人員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根據《民法通則》中的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和平等原則,對於「遷出」人員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應區分對待。 平等不是平均。對於「遷出」人員,不能一味地適用戶口屬地原則:履行了村民義務的,應當參與分配征地補償款;而未盡村民義務的應當少分獲不分。 6、對於新生兒和死亡人員的家屬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 根據《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始於出生滅於死亡,新生兒從出生開始就是該村的一份子,就應與村民享有同等的民事權利和待遇,在分配時嬰兒已出生就應該分給。而村民在分配時已死亡,民事權利也隨之滅失,其家屬要求死亡人員繼續享有民事權利和村民待遇,有悖法律規定,不應分給征地款。 因此,新生兒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應予支持,死亡人員的家屬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不予支持。 四、建議 鑒於有關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的頻繁發生,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社會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努力: 1、指導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通過合法的程序,制定出符合法律規定的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而不能一味地遵從風俗習慣,以防止濫用自治權力現象的出現; 2、組織成立聯合督查組,以檢查各鎮、村、組對被徵用土地補償安置費的分配和使用情況,加強征地後的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和對徵用土地工作各環節的社會監督; 3、主動進村入戶,指導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申請「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穩定農村社會; 4、組織失地農民通過就業培訓,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尋找就業機會,通過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自謀職業、引導企業吸納失地農民。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集體土地不斷被徵用開發,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僅僅是其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中頗為突出的一個。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事關農民生活的保障和農村社會的穩定,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本文標簽:補償款分配
Ⅲ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1.外嫁女。這是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最為常見和最為突出的一種類型。如果其出嫁後即去夫家所在地生產和生活,就不再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其分配請求應當予以駁回。但若是出嫁後,仍在原村耕種土地,並按時繳納集資提留等,應認定其仍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並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權。
2.上門女婿。按照上述對外嫁女的分析,上門女婿應當按照對外嫁女的認定方法進行處理,這有利於農村地區的和諧與安寧,特別是對農村有女無兒戶的老人作到老有所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在校大學生。(1)原籍是農村戶口的大中專在校生,其戶籍的遷出並不是表明自己已脫離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基於一種學籍管理規定的行為。所以,其並未脫離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由此所獲得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2)戶口遷出的大學生畢業後,長期沒有回到原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生活的,戶口即便是遷回原籍也不應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不能得到支持。
4.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在其服兵役期間,不能因其戶口遷離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在其復員後,如政府未給安排相應的工作,仍然回村落戶的,說明這些人仍然需要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作為其基本的生活來源,故應認定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5.超生子女。超生子女固然違反了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但大多超生子女都會在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處理後將其戶口落於村集體。此時這些超生子女已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員,其應具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一員的權利,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沒有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處理的超生子女是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卻存在著爭議。
6.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均是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受到行政、刑事處罰的人,這些人員雖然因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了國家法律的懲罰,但並不因此而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應當予以保護。
Ⅳ 遇到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怎麼辦
有資格才有權利,成員資格確認問題是農村土地補償分配糾紛案件的核心問回題。司法實踐中答,法院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認標准上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採取單一標準的方法,即以是否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作為判斷是否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標准。二是採取符合標準的方法,即以戶口標准和是否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長期生產、生活來判斷。三是根據權利義務關系是否形成的事實作為判斷標准,即必須與本集體經濟組織形成事實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及管理關系。《解釋》起草小組在大量調研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問題擬定了初步意見,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問題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情形,其法律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不宜通過司法解釋對此重大事項進行規定。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最高院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問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或者相關規定。
Ⅳ 請問征地補償分配糾紛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規范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有關規定,現將《安徽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准》和《安徽省征地統一年產值及補償標准》(以下簡稱新征地補償標准)予以公布,並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自2010年1月1日起,本省行政區域內徵收集體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均按新征地補償標准執行。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標准,按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各市、縣人民政府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對特殊地類提高征地補償標准。
二、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土地,參照農(林、牧、漁)場所在鄉(鎮、街道)的區域(區片)征地補償標准執行,農(林、牧、漁)場周邊有多個區域(區片)的,按周邊區域(區片)的最高標准執行。
三、各市、縣人民政府要切實做好新舊征地補償標準的銜接過渡工作,加強政策宣傳解釋,妥善解決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確保新征地補償標准順利實施。對於新征地補償標准施行前已依法獲得征地批準的,市、縣人民政府已制定並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補償標准按照公告確定的標准執行;未制定或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且未實施征地的,原批准補償標准低於新征地補償標準的,按新征地補償標准執行,原批准補償標准高於新征地補償標準的,按原批准補償標准執行。
四、各市、縣征地補償標准,由省人民政府統一制訂,並根據國家規定和各地經濟發展狀況,每兩年調整一次。各市人民政府應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制訂被徵收土地上的房屋、其他附著物及青苗補償標准,報省國土資源廳備案後執行,每兩年調整一次。
五、新征地補償標准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解釋。
Ⅵ 徵收土地補償費分配,怎麼解決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
不知你是什麼問來題內部分配自的話,只能就是家裡的事自己解決。
如果是村集體和你個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所以,對於土地補償費具體的分配辦法,可以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規定進行民主決議,在不違背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提下決定具體的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辦法。主要用於被徵收農民。
Ⅶ 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如何處理
這個主要是看誰跟復誰的糾制紛:
如果是家庭內部糾紛的話,肯定是以協商為主,如果協商不一致呢,可以提起一個分家析產的訴訟來解決,請求法院判決。
如果是村民跟村委會之間的糾紛的話,那麼可以就村委會的一些分配決定去起訴,要求一個合理的補償。
如果是被拆遷人和拆遷部門之間的糾紛,那麼可以在簽訂補償協議之前,雙方先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一致,在拆遷人作出責令交出土地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及時提起復議或者訴訟。
Ⅷ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屬於民訴受案范圍嗎,法律有何規定
如果是和行政機關之間關於補償款多少的糾紛,屬於行政案件,應當是行政庭審理
如果是關於集體之間補償款的內部分配問題屬於民事糾紛,適用的是民法以及相關的一些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