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征地補償款糾紛

征地補償款糾紛

發布時間:2020-12-11 20:13:57

A. 農村征地土地補償款糾紛

這里必須分清:是征地補償款是否如數分配,還是征地補償款被侵佔?
前者,首先要清楚土地補償款的用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因此,征地補償款是禁止用於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的。但這些規定因與現實有較大差距,且不分配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很多地方均將土地補償款分配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如何分配具體操作問題,長期沒有法律依據清楚確定。
由於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的不一致,土地補償款能不能分配的爭論一直伴隨和影響著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司法政策即司法解釋的形式打破了這方面的法律限制,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將土地補償費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分配。第24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
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事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究竟要如何分配土地補償款,應當由村民會議內部決定。
後者,如果征地補償款被侵佔,這應當收集證據或者書寫書面材料,向紀檢委、檢察院反貪局舉報。

B. 征地補償款糾紛的證據主要有哪些


征地補償款糾紛的證據主要包含:



1.土地徵用補償款分配相關資料。



2.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歸屬相關資料。



3.安置補助費的分配相關資料。主要針對失地農民和村集體產生的土地糾紛證據的問題,一旦產生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問題,應及時准確的收集以上資料。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實際上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土地補償費在土地被徵收後,統一支付給作為被征地單位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後如何分配屬於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

C. 怎麼處理農村征地補償糾紛

先找徵收部門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建議找律師介入辦理。

D. 征地補償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征地補償糾紛的解決方式有: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版過權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進行起訴處理;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法律依據】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徵用耕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E. 怎樣解決征地補償款糾紛

解決征地補償款糾紛的方式是:

1.行政復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專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屬政行為;

2.行政訴訟,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

3.民事訴訟,可以起訴民事侵權,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恢復原狀;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法律依據】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F.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1.外嫁女。這是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最為常見和最為突出的一種類型。如果其出嫁後即去夫家所在地生產和生活,就不再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其分配請求應當予以駁回。但若是出嫁後,仍在原村耕種土地,並按時繳納集資提留等,應認定其仍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並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權。
2.上門女婿。按照上述對外嫁女的分析,上門女婿應當按照對外嫁女的認定方法進行處理,這有利於農村地區的和諧與安寧,特別是對農村有女無兒戶的老人作到老有所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在校大學生。(1)原籍是農村戶口的大中專在校生,其戶籍的遷出並不是表明自己已脫離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基於一種學籍管理規定的行為。所以,其並未脫離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由此所獲得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2)戶口遷出的大學生畢業後,長期沒有回到原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生活的,戶口即便是遷回原籍也不應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不能得到支持。
4.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在其服兵役期間,不能因其戶口遷離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在其復員後,如政府未給安排相應的工作,仍然回村落戶的,說明這些人仍然需要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作為其基本的生活來源,故應認定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5.超生子女。超生子女固然違反了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但大多超生子女都會在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處理後將其戶口落於村集體。此時這些超生子女已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員,其應具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一員的權利,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沒有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處理的超生子女是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卻存在著爭議。
6.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均是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受到行政、刑事處罰的人,這些人員雖然因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了國家法律的懲罰,但並不因此而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應當予以保護。

G.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

一、審理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面臨的困難
1、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難以認定
土地補償費的分配主體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所有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因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是處理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的前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問題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所規定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已就此問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和相關規定。正因為如此,在目前的情況下,由於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對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條件作出規定,造成執法標准不統一,故在實際操作中,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此存在不少爭議。
2、糾紛雙方矛盾尖銳,已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對於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屬於涉及農民利益的重要事項,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分配方案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即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但在實際過程中,分配方案的形成,往往帶有很多的行政色彩,即村民委員會的領導過度使用行政手段或者利用自己的職權或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過多的干涉分配方案的形成,使得本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卻被排除於分配方案之外,或者對相同條件的人實行差別對待,從而引發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不排除個別腐敗現象的存在,使農民所得很少,無奈只有四處上訪。這樣,社會矛盾變得尖銳起來,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影響,增大了人民法院審理工作的難度。
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
1、爭議的個人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受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的約束,常住戶口是判斷公民戶籍所在地的最基本的依據,也是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最基本的條件。由此可以確定爭議的個人與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是否存在生產上的關聯性和其是否必須由該組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當然也可以認定,常住戶口不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個人(在校大學生、部隊服役的軍人等特殊情況例外),當然不可能成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2、爭議的個人是否以該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針對我國現有的生產方式,在城鄉差別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農村土地雖然歸集體所有,但大多數農民仍然是以耕種土地為主,即爭議的個人需利用該組織的土地等財產從事生產活動,並且以在該土地上生產所獲得的勞動成果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來源和基本保障,這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財產性的主要表現。
3、爭議的個人是否與其他村民之間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性質所決定,集體經濟組織是由較為固定的成員所組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體,其成員都以較為固定的自然環境作為自己生產和生活的場所,特別是傳統的農耕社會的歷史積淀,其成員大多還具有親戚鄰里的典型的鄉土特色。因此,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非單個的、彼此不相聯系的生產與生活,而是具有較為密切的和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即在生產中彼此協作,在生活中互相照顧。
4、爭議的個人是否享有了應有的權利和履行了應盡的義務。爭議的個人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之一,依法享有自己應有的權利,如參加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參加村民大會,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行使表決權,在有關選舉中,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另外,在需要履行義務的時候,是否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如參加集體經濟組織公益性的勞動,是否為集體經濟組織公益性的項目(如修公路、蓋學校等)捐過錢或出過力。
三、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的類型及處理
根據《解釋》第二十二、二十三條的規定,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地農戶財產損失的補償,理應支付給被征地農戶;安置補助費也是對被征地農戶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只要放棄統一安置,就應當予以支付。對這兩類糾紛,理論界和實務界都不存在爭議,況且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因征地補償費分配而產生的糾紛,在實踐中主要有下列幾種:
1.外嫁女。這是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最為常見和最為突出的一種類型,在現實中,如娘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相對富裕,外嫁女即便長期在夫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生產和生活,也不願意將戶口遷出。一旦娘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對征地補償費進行分配時,其大多以自己系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由提起訴訟,請求分配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份額。對此,如果其出嫁後即去夫家所在地生產和生活,並不以原村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的,說明其與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已不存在較為固定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對屬於此種情況的外嫁女應不再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其分配請求應當予以駁回。而對於女方出嫁後,仍在原村耕種土地,並按時繳納集資提留等,履行了相應義務,又未改變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應認定其仍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並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權。
2.上門女婿。按照上述對外嫁女的分析,上門女婿應當按照對外嫁女的認定方法進行處理,這有利於農村地區的和諧與安寧,特別是對農村有女無兒戶的老人作到老有所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在校大學生。(1)原籍是農村戶口的大中專在校生,其戶籍的遷出並不是表明自己已脫離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基於一種學籍管理規定的行為。學生在校讀書不是就業,其生活或學費主要來源於家中的父母或其他成員的供給,所以,其並未脫離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由此所獲得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2)戶口遷出的大學生畢業後,長期沒有回到原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生活的,表明其並不以該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其實際上已脫離了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無論是就業還是待業,戶口即便是遷回原籍也不應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不能得到支持。
4.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在其服兵役期間,不能因其戶口遷離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我國的兵役制度規定對農業人口的軍人服役期滿後,原則上是返回兵源地。在其復員後,如政府未給安排相應的工作,仍然回村落戶的,說明這些人仍然需要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作為其基本的生活來源,故應認定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5.超生子女。超生子女固然違反了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但大多超生子女都會在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處理後將其戶口落於村集體。此時這些超生子女已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員,其應具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一員的權利,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沒有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處理的超生子女是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卻存在著爭議。依照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超生子女作為一個民事主體,其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並不因父母是否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而受到影響,因此,超生子女自出生之日即當然獲得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同時也應享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應當予以保護。
6.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均是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受到行政、刑事處罰的人,這些人員雖然因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了國家法律的懲罰,但並不因此而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應當予以保護。況且這些人在勞改、勞教及服刑期滿後,大多仍需回到原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生產與生活,確保這些人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不僅有利於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H. 土地徵用糾紛如何處理

一、徵用土地糾紛解決方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2、 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時為數不多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對於非法佔地的行為,從民事角度考慮我們可以起訴民事侵權,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恢復原狀。對於已經簽訂征地補償協議,如果該協議簽訂過程中存在脅迫等手段,則從民事訴訟的角度起訴撤銷該協議。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二、征地補償標准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政府徵收農民土地,應有合法項目,按照法定程序,給予被徵收人合理補償,先補償,再徵收,任何違反以上基本原則的徵收行為都屬於違法徵收。被徵收人可以拒絕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以申請信息公開,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方式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

I. 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如何處理

這個主要是看誰跟復誰的糾制紛:
如果是家庭內部糾紛的話,肯定是以協商為主,如果協商不一致呢,可以提起一個分家析產的訴訟來解決,請求法院判決。
如果是村民跟村委會之間的糾紛的話,那麼可以就村委會的一些分配決定去起訴,要求一個合理的補償。
如果是被拆遷人和拆遷部門之間的糾紛,那麼可以在簽訂補償協議之前,雙方先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一致,在拆遷人作出責令交出土地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及時提起復議或者訴訟。

J.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並不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果民事訴訟對我們更有利的話,則就應該設法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在征地糾紛中常發生的民事糾紛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土地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征地糾紛聽證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管部門依職權組織的聽證,一種是申請人申請才組織的聽證。依職權組織的聽證有: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閱讀全文

與征地補償款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