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高院《關於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如何處理民間借貸糾紛
一、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受理。
二、因借貸外幣、台幣和國庫券等有價證券發生糾紛訴訟到法院的,應按借貸案件受理。
三、對於借貸關系明確,債權人申請支付令的,人民法院應按照民事訴訟法關於督促程序的有關規定審查受理。
四、人民法院審查借貸案件的起訴時,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應要求原告提供書面借據;無書面借據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對於不具備上述條件的起訴,裁定不予受理。
五、債權人起訴時,債務人下落不明的,由債務人原住所地或其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法院應要求債權人提供證明借貸關系存在的證據,受理後公告傳喚債務人應訴,公告期限屆滿,債務人仍不應訴,借貸關系明確的,經審理後可缺席判決;借貸關系無法查明的,裁定中止訴訟。
在審理中債務人出走,下落不明,借貸關系明確的,可以缺席判決;事實難以查清的,裁定中止訴訟。
六、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七、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會計算復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條規定的限度時,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八、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借貸雙方對約定的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本意見第6條規定計息。
九、公民之間的定期無息借貸,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償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無息借貸經催告不還,出借人要求償付催告後利息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的利率計息。
十、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應認定為無效。借貸關系無效由債權人的行為引起的,只返還本金;借貸關系無效由債務人的行為引起的,除返還本金外,還應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給付利息。
十一、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貸關系不予保護。對雙方的違法借貸行為,可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三款及《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試行))第163條、164條的規定予以制裁。
十二、公民之間因借貸外幣、台幣發生糾紛,出借人要求以同類貨幣償還的,可以准許。借款人確無同類貨幣的,可參照償還時當地外匯調劑價摺合人民幣償還。出借人要求償付利息的,可參照償還時中國銀行外幣儲蓄利率計息。
借貸外匯券發生的糾紛,參照以上原則處理。
十三、在借貸關系中,僅起聯系、介紹作用的人,不承擔保證責任。對債務的履行確有保證意思表示的,應認定為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十四、行為人以借款人的名義出具借據代其借款,借款人不承認,行為人又不能證明的,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十五、合夥經營期間,個人以合夥組織的名義借款,用於合夥經營的,由合夥人共同償還;借款人不能證明借款用於合夥經營的,由借款人償還。
十六、有保證人的借貸債務到期後,債務人有清償能力的,由債務人承擔責任;債務人無能力清償、無法清償或者債務人下落不明的,由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
借期屆滿,債務人未償還欠款,借、貸雙方未徵求保證人同意而重新對償還期限或利率達成協議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無保證人的借貸糾紛,債務人申請追加新的保證人參加訴訟,法院不應准許。
對保證責任有爭議的,按照《意見》(試行)第108條、109條、110條的規定處理。
十七、審理借貸案件時,對於因借貸關系產生的正當的抵押關系應予保護。如發生糾紛,分別按照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第二項以及《意見》(試行)第112條、113條、114條、115條、1l6條的規定處理。
十八、對債務人有可能轉移、變賣、隱匿與案件有關的財產的,法院可根據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責令提供擔保等財產保全措施。被保全的財物為生產資料的,應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財產保全應根據被保全財產的性質採用妥善的方式,盡可能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避免造成財產損失。
十九、對債務人一次償付有困難的借貸案件,法院可以判決或調解分期償付。根據當事人的給付能力,確定每次給付的數額。
二十、執行程序中,雙方當事人協商以債務人勞務或其他方式清償債務,不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應予准許,並將執行和解協議記錄在案。
二十一、被執行人無錢還債,要求以其他財物抵償債務,申請執行人同意的,應予准許。雙方可以協議作價或請有關部門合理作價,按判決數額將相應部分財物交付申請執行人。
被執行人無錢還債,要求以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抵償債務,申請執行人同意的,應予准許;要求以其他債權抵償債務的,須經申請執行人同意並通知被執行人的債務人,辦理相應的債權轉移手續。
二十二、被執行人有可能轉移、變賣、隱匿被執行財產的,應及時採取執行措施。被執行人抗拒執行構成妨害民事訴訟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第二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❷ 關於一般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幾種具體問題的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借款合同主要有四種類型:一般借款合同、(金融機構)同業拆借合同、企業之間的借款合同、民間借貸合同。金融機構在進行經營業務當中涉及的是一般借款合同。而一般借款合同即是指金融機構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因借款合同而產生的糾紛。簡單的從形式上看,借款合同糾紛的法律關系並不復雜,但對個案來說則不然,若借款中還涉及擔保的話,則更為繁雜。近年來,在我們的司法實踐中,借款合同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下面就金融機構在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存在的問題談一談處理辦法及意見。 一、關於以貸還貸的認定問題以貸還貸是指金融機構與借款人約定以新貸款歸還已經到期而借款人尚未歸還的貸款的行為。以貸還貸行為的認定,存在兩個要素:一是金融機構與借款人之間主觀上有以貸還貸的共同意思表示,二是客觀上借款人有將新貸款償還舊貸款的行為。在法律上如何認定以貸還貸合同的效力,過往是有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以貸還貸不是真實的貸款。而是規避國家關於貸款規模控制,與中國人民銀行《貸款通則》的規定是相違背的,應當認定為無效。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以貸還貸行為沒有強制性的禁止規定,該行為是否損害國家的利益也不好確認,如果以貸還貸行為確屬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則應當認定為有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以貸還貸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認定為無效,則反而危害金融安全。因此也逐漸形成現在司法實踐中的統一作法。另外應特別注意,以貸還貸行為對擔保合同的影響,應按《擔保法》第24、25、26條以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認定和處理。即《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9條規定的,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新貸與舊貸系同一保證人的,不適用前款的規定。對以貸還貸的問題的審理原則是:以貸還貸的借款合同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合同有效;如果前後兩個合同均為同一保證人,推定明知或應知,保證人不能免除保證責任;如果前一合同無保證人或前後兩個合同並非同一保證人,保證人對以新貸還舊貸不知或不應知情況下方可免除保證責任。二、保證人保證資格的認定問題 保證本質上為人保,也就是說以保證人的信用擔保債權的實現,其實質是以保證人所有的財產為限提供擔保,因此法律上要求保證人具有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的能力。《擔保法》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公民,可以作為保證人。《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同時還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民事主體不得為保證人;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 1、企業分支機構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 在實踐中存在著以企業分支機構作為保證人的情形。企業分支機構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在一定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的部門。法人分支機構包括依法領取營業執照,在核準的范圍內可以從事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和非法設立的分支機構。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分支機構不能作為保證人,但在有法人授權的情況下,依法設立的企業分支機構可以對外從事民事活動,並以法人撥付其經營管理的財產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如果有法人書面明確的授權,法人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可以對外提供保證。法人有事後追認行為,也應認定為擔保有效。 2、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否可以作為保證人?在司法實踐中也有爭議。《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村民委員會依據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也明確規定,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任務是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由上述規定可以肯定,村民委員會與居民委員會是從事公益事業的自治組織,其不具備保證人資格,不應作為保證人。 3、私立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保證人資格的認定問題。學校、醫院、幼兒園多為國家開設,其公益事業的目的也很明顯。但隨著多種經濟形式發展政策的深入,私立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也逐漸增多,而這些主體是否可以作為保證的主體,在《擔保法》第9條有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公益為目的的民事主體不得為保證人。即使學校、醫院、幼兒園等民事主體具有代償能力,因為其具有公益性,承擔著公益目的,其充當保證人在承擔保證責任時會損害公共利益,因此有了上述的規定,另外,《擔保法》司法解釋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以其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和其他公益設施以外的財產作為自身債務設定抵押的,可以認定抵押有效。關於教育設施的認定問題,既然法律禁止以教育設施抵押的目的是為了無損於公益事業,所以應以實際用途作為判斷標准。應注意的是即使是公益性單位的財產,如果不是以公益目的而存在,則可以作為抵押物,如學校校長乘坐的小轎車、醫院專用於出租收取租金的房屋等。而關於上述主體違反規定作為保證人後,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擔保法》第29條規定: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未經法人書面授權或者超出 授權范圍與債權人訂立保證合同的,該合同無效或者超出授權范圍的部分無效,債權人和企業法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債權人無過錯的,由企業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對於主合同有效,擔保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是:《擔保法》第5條、《擔保法》司法解釋第7、8條的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主合同有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主合同無效,保證合同也無效,因保證人承擔的是過錯責任,故不受保證責任期間限制。擔保人提供抵押擔保的,如果未辦理抵押登記,《擔保法》規定抵押合同未生效,《物權法》規定只是不產生物權效力,不能對抗第三人,從而明確賦予未登記的抵押合同對合同雙方當事人有約束力。三、保證方式和保證責任的承擔問題1、保證方式的約定問題。依據我國的《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規定,保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1、一般保證的概念: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2、一般保證承擔責任的方式:一般保證保證人對主債務承擔的是補充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的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該權利被稱為先訴抗辯權或檢索抗辯權。3、對債權人的限制:《擔保法》司法解釋對債權人一般保證責任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即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債權履行期間屆滿後,向債權人提供了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的真實情況的,債權人放棄或者怠於行使權力致使該財產不能被執行,保證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在其提供可供執行財產的實際價值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4、對保證人的限制:《擔保法》司法解釋又對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的形式進行了限制,即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保證人不能行使先訴抗辯權:(1)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包括債務人下落不明,移居境外,且無財產執行等情況。(2)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3)保證人以書面方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的。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保證。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債務履行期間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連帶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不論主合同債務人是否具有履行能力,只要主合同債務人未依約定履行合同義務,保證人即承擔保證責任。實踐中,對保證方式的認定,其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涉及擔保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的適用和保證責任方式的認定問題的批復》[2002]法釋38號第2條的規定:擔保法生效之前訂立的保證合同中對保證責任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當認定為一般保證。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保證人在不能履行債務時始承擔保證責任的,視為一般保證;保證合同中明確約定保證人在被保證人不履行債務時承擔保證責任,且根據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本意推定不出為一般保證責任的,視為連帶責任保證。四、多重擔保並存的處理順序問題《物權法》第176條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保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承擔應當分擔的份額。實踐中的處理原則是: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❸ 民間借貸糾紛
民間借貸糾紛很多,很復雜,處理起來很不好辦,每個人一定要慎重,寧可少送明友點錢, 盡量別借,借了多數都容易出現不愉快,要謹慎行事,以免造成麻煩,因為借貸打官司挺多的,一定要注意。
❹ 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 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 全文
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
司法解釋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等: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整體形勢良好,但是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出現了與民間借貸相關的債務不能及時清償、債務人出逃、中小企業倒閉等事件,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較大沖擊,相關糾紛案件在短期內大量增加。
(4)關於借款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借貸責任主體的認定:
7、【法定代表人出具借條】公司法定代表人出具借條時未明確其身份,法院可認定系其個人借款而非公司借款。
8、【空白收據與借款責任】單位有關人員基於損害國家利益的意圖向外提供蓋有單位財務印章的空白收據是無效行為,但不能因此免除該單位對第三人應承擔的返還借款的民事責任。
9、【夫妻個人借款的認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對外舉債數額明顯超出日常生活所需,且債權人未能證明其有理由相信該借款系夫妻共同意思表示,可認定為一方個人債務。
10、【借款債權的繼承】出借人去世後,其繼承人有權向借款人主張債權。
❺ 常見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審理民間借貸案件認定借貸行效力寬《民通則》第九十條規定合借貸關系受律保護條文確定要借與借款實施訂立、變更終止借貸行形式內容符合律規定家債權合權益予律保護高民院於19918月頒布《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再司解釋形式允許民間借貸償性借貸利率高於家銀行利率突破往民間息借貸禁區高民院於19991月頒布《關於何確認公民與企業間借貸行問題批復》更明確要雙事意見表示真實即認定效該司解釋僅限定四種效情形:1、企業借貸名義向職工非集資;2、企業借貸名義非向社集資;3企業借貸名義向社公眾發放貸款;4、其違反律、行政規行認定民間借貸行效力應於嚴格要雙事意思表示真實即認定效根據《合同》第二百十條規定:自間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借款利率違反家關限制借款利率規定利率超民銀行規定相關利率根據高民院《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關規定:民間借貸利率適高於銀行利率高超銀行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需說明超利息予支持非全盤否定合同效力二、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應注意清舉證責任配問題根據《合同》第百九十七條規定公民間民間借貸合同要式合同事採用書面形式採用口形式或其形式現實由於借貸關系雙事間親屬關系或同事、同鄉、同等社關系借貸形式表現簡單隨意性簽訂書面協議或僅僅由借款具張內容簡單借據情形較旦發糾紛借貸雙都難舉說服力強證據根據高民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簡稱《證據規定》)第五條規定合同糾紛案件主張合同關系立並效事合同訂立效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事引起合關系變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合同否履行發爭議由負履行義務事承擔舉證責任民間借貸糾紛借雙間存借貸關系及借已借款提供給借款負舉證責任借款則於其已履行款義務負舉證責任需要注意些案件發告原告所提供借據予認否認借據簽名系告所簽情況由產申請鑒定義務承擔問題司實踐做讓告承擔讓原告承擔導致情形產根本原於未能清舉證責任負擔問題借據簽名鑒定或鑒定真偽情況極能利適配給其事告否認且確其證據印證情況應由原告申請鑒定並承擔由引起相應律宜三、審理民間借貸案件必須確適用律規范我現行立看目前涉及民間借貸律規范主要《民通則》、《合同》外高院《關於民院審理借貸案件若干意見》、《關於何確認公民與企業間借貸行效力問題批復》兩司解釋亦別類案件程序問題、效力認定問題作具體規定案件審理應確適用述律規范首先《民通則》民間借貸合同規定比較原則規定合借貸關系受律保護《合同》民間借貸規定比《民通則》具體、明確由於《合同》合同關系專門故《合同》民間借貸合同主要直接律依據其兩者側重點所同案件涉及事權利能力與行能力、否存代理、借款訴訟效等應適用《民通則》相關規定;涉及合同具體權利義務判斷盡管《民通則》能所涉及仍應適用《合同》規定《合同》效力高於司解釋《合同》明確規定應適用《合同》規定《關於貫徹執行〈華民共民通則〉若干問題意見(試行)》關民間借貸規定部已《合同》所吸收兩者都相應規定應適用《合同》《合同》沒規定前司解釋規定要前司解釋違背《合同》立精神適用
❻ 關於民間借貸的糾紛問題。
民間借貸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大量存在,但由於老百姓並非專業人員,在寫借條或者欠條時一旦存在漏洞和隱患,則易導致糾紛甚至訴訟的產生,在此法官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約定時最好找相關法律人士先行咨詢再進行簽訂,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適用法律不統一。目前涉及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等規范性文件。在司法實踐中,有的適用民法通則,有的適用合同法,有的為了避免法律適用遺漏,合同法、民法通則均適用。
2、案件定性難。主要反映在對一些轉化型案件的法律關系能否認定為民間借貸關系難以把握。如合夥組織的原合夥人,在退夥後持合夥期間其他合夥人出具的借條或欠條,以借貸關系主張權利,另一方則以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仍然屬於合夥經營的性質,並以合夥經營虧損為由不同意按民間借貸關系處理,雙方對是按合夥關系處理還是按借貸關系處理存在較大爭議。另外,刑民交叉的案件,借貸行為的效力難以認定。如我院曾經審理的李某詐騙犯罪一案,李某被以詐騙罪判刑後,債權人以民間借貸向法院起訴要求李某償還借款,我院受理後,判決支持了債權人的訴訟請求,部分案件上訴,後中院有維持我院判決的,也有以不符合民事訴訟受案范圍,應當以追繳犯罪所得,退還受害人為由裁定駁回起訴的,最終導致同類案件,不同定性,不同判決。
3、爭議事實難查清。一是一些債務人對涉及案件定性、事實方面的抗辯主張,如借條系受脅迫所立、借款系為償還賭債而借等無法舉證,法院亦無法查證。而依據民事證據規則認定的事實往往與客觀事實並不一定相符,往往造成當事人之間矛盾激化,甚至對法院關於案件事實的認定產生對抗心理,增加了審理的難度。二是因借款人一方送達難,導致缺席開庭的案件增多,開庭時往往都是依據出借人的單方證據認定案件事實。如果出借人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法官一般很難識別。三是有的債務人在案件審理中反映借條系在受對方脅迫情況下形成、借款系用於償還賭債以及出借方在出借時就已將利息扣除或將利息計算在本金中等情況,但對此無法舉證,法院也無法通過民事訴訟程序查證。
4、利率標准和違約損失難確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審理借貸案件的司法解釋中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不予保護。但在司法實踐中有諸多問題難以把握:一是目前銀行利率標准有多種,是適用中國人民銀行利率標准,還是商業銀行的利率標准?是適用借款時銀行利率標准,還是清償時銀行的利率標准?需要加以統一和明確,同時,利率不斷變化,利息計算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多數法官對計算出准確利息有很大難度。二是當事人在約定較高利率的同時,有時還約定了較高標準的違約金,如對債權人關於違約金的主張再予支持,明顯利益失衡。
❼ 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審理民間借貸案件,在認定借貸行為的效力從寬。
《民法通則》第九十條規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這一條文確定了只要出借人與借款人在實施訂立、變更和終止借貸行為時,在形式和內容上符合法律規定,國家就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予以法律保護。最高人民法院於1991年8月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再次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允許民間借貸的有償性,借貸利率可以高於國家銀行利率,突破了以往民間有息借貸的禁區。最高人民法院於1999年1月頒布的《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問題的批復》,更是明確「只要雙方當事人意見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該司法解釋僅限定了以下四種無效情形:1、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2、企業以借貸名義非法向社會集資;3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4、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因此,在認定民間借貸行為的效力上,不應過於嚴格,只要從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以認定有效。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相關利率。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在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需說明的是超出的利息不予支持,而非全盤否定合同的效力。
二、審理民間借貸案件,應注意分清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規定,公民之間的民間借貸合同為不要式合同,當事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借貸關系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多有親屬關系或同事、同鄉、同學等社會關系,在借貸形式上表現出簡單和隨意性,不簽訂書面協議或僅僅由借款人出具一張內容簡單的借據的情形較多。一旦發生糾紛,借貸雙方都很難舉出說服力很強的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五條的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因此,在民間借貸糾紛中,出借方對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以及出借方已將借款提供給借款人負有舉證責任,而借款人則對於其已履行還款義務負有舉證責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案件中常常發生被告對原告所提供的借據不予認可,否認借據上的簽名系被告所簽的情況。對由此產生的申請鑒定義務承擔問題,司法實踐中做法不一。有的讓被告承擔,也有的讓原告承擔。導致這一情形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未能分清舉證責任的負擔問題,在借據上的簽名無法鑒定或鑒定不出真偽的情況下,就極有可能將不利後果不適當地分配給其他當事人。在被告否認且確無其他證據印證的情況下,應由原告申請鑒定並承擔由此引起的相應法律後果為宜。
三、審理民間借貸案件,必須正確地適用法律規范
從我國現行立法來看,目前涉及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民法通則》、《合同法》。此外,最高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關於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兩個司法解釋亦分別對此類案件的程序問題、效力認定問題作出具體規定。在案件的審理中,應正確適用上述法律規范。首先,《民法通則》對民間借貸合同的規定比較原則,只規定了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而《合同法》對民間借貸的規定比,《民法通則》具體、明確,由於《合同法》是合同關系的專門法,故《合同法》是民間借貸合同的主要和直接的法律依據。其次,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如案件中涉及當事人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是否存在代理、借款訴訟時效等,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而當涉及到合同具體權利義務的判斷時,盡管《民法通則》可能有所涉及,但仍應適用《合同法》的規定。最後,因《合同法》的效力高於司法解釋,當《合同法》有明確規定時,應當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如《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有關民間借貸的規定大部分已被《合同法》所吸收,因此當兩者都有相應規定時,應當適用《合同法》。如《合同法》沒有規定,而以前的司法解釋有規定,只要以前的司法解釋不違背《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就可以適用。
❽ 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發現有哪些情形,應嚴
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版〔2015〕18號,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十九權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時發現有下列情形,應當嚴格審查借貸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款項來源、交付方式、款項流向以及借貸雙方的關系、經濟狀況等事實,綜合判斷是否屬於虛假民事訴訟:
(一)出借人明顯不具備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訴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明顯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債權憑證或者提交的債權憑證存在偽造的可能;
(四)當事人雙方在一定期間內多次參加民間借貸訴訟;
(五)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委託代理人對借貸事實陳述不清或者陳述前後矛盾;
(六)當事人雙方對借貸事實的發生沒有任何爭議或者訴辯明顯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合夥人、案外人的其他債權人提出有事實依據的異議;
(八)當事人在其他糾紛中存在低價轉讓財產的情形;
(九)當事人不正當放棄權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虛假民間借貸訴訟的情形。
❾ 民間借貸糾紛法律有哪些規定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問題》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9)關於借款糾紛案件擴展閱讀:
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五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