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我國侵權懲罰性賠償

我國侵權懲罰性賠償

發布時間:2020-12-11 07:48:08

Ⅰ 環境侵權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只在產品責任中引入了懲罰性賠償,且回並非全部的產品責任都答適用懲罰性賠償,而是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第一,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觀上具有故意,即明知是缺陷產品仍然生產或者銷售;第二,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事實,即造成了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造成除此之外的其他損害後果的情形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第三,因果關系成立,被侵權人的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是侵權人生產或者銷售的缺陷產品造成的。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兩點:第一,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既非共同責任也非連帶責任,而系相互獨立的各自責任;第二,懲罰性賠償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為前提,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因此,如果受害人不能證明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存在明知情形,則不能主張懲罰性賠償,或者僅證明了生產者存在明知,則只可以請求生產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數額偏低 懲罰性賠償何時能

現在專利法第四次修改還沒有動靜

Ⅲ 專利侵權懲罰性賠償是什麼,功能是什麼

第一、懲罰功能:懲罰性賠償按照字面理解當然是對惡劣的不法行為給予懲處,以超出受害人實際損失的金錢作為賠償來達到懲罰侵權人的目地。按照我國傳統民事責任的賠償方式,一般以補償原則為主,即侵權人只負責賠償受害人所遭受的實際損失。

從社會角度講,侵權人惡劣行為勢必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社會的基本價值必然會受到傷害。然而,在民事領域,很多情況都不能通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法律對侵權人加以懲處,如果沒有其他懲罰措施,會放縱侵權人繼續以類似方式侵害他人進而實現自己的某種目地,不僅對受害人不公平也會對社會的基本價值造成傷害。故而需要在民事領域引入懲罰性賠償,通過懲罰侵權人進而恢復侵權人與受害人雙方的對等價值,同時彌補對社會價值造成的傷害。懲罰性賠償的引入重新肯定了被害人因加害行為而喪失的「人的價值」,通過給予懲罰賠償金的方式彌補了受害人因侵權事件的發生而無法實現的價值。懲罰功能作為懲罰性賠償的首要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存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民事賠償領域的補償性賠償的不足,進而使懲罰性賠償作為一項獨立的救濟機制存在於私法領域之中。在使用懲罰功能時,筆者認為既要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基本價值,也要兼顧侵權人的利益,如果一味的保護前者,對侵權人的懲罰過大,那麼也是不公平的。對於懲罰的程度,最好的方式是考慮侵權人的惡劣程度,懲罰的力度要與侵權人的惡劣程度相適應。懲罰的效果為重新恢復侵權人與被害人之間相對的價值關系,同時符合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

第二、補償功能:眾說周知,全面賠償原則是民事賠償的一般原則,既然該原則已經有補償功能,那麼為何懲罰性賠償還要兼具補償功能。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全面賠償原則盡管是賠償受害人的全部實際損失,但是在現實中由於取證困難或者其他因素,受害人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往往很難計算,由於現法律並不十分完善,對於諸如訴訟律師費或者其他非財產損失,往往不加以支持或者大打折扣後支持,這就造成了受害人所受的實際損失在實際審判中往往不能完全得到賠償,懲罰性賠償的引入就是為了彌補法律的不足。通過懲罰性賠償可以解決由於法律不支持的精神上的損害、人身損害以及對未來收入的損失等,可以達到充分補償受害人的目地。

第三、阻遏功能:阻遏功能與刑法的預防作用相似,也具有兩個效果,即一般阻遏功能和特殊阻遏功能。一般阻遏功能即是通過對侵權人的惡劣的不法行為處以嚴厲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通過案件判罰所散發的威懾力量防止其他人從事類似或者相同的不法行為。特殊阻遏功能則是通過讓侵權人感受到侵權所遭受的慘重代價而不再從事類似或者相同的不法行為。如果說懲罰性功能和補償性功能更多的在於維持侵權人和受害人之間的相對的公平正義,體現的是維護個體的價值。那麼阻遏功能則更多的在於維護社會良好秩序,保護社會價值不受損害。與刑法類似,阻遏功能也是基於社會大眾在參與社會活動時是理性的,在做出某種行為前會平衡利弊得失。如果行為人實施一個行為的弊端要遠大於利益,那麼行為人將不會實施該行為。阻遏功能即時通過以往案例的嚴厲的懲罰性賠償,使行為人在權衡利弊後不從事該類違法行為,達到維持社會良好秩序的功能。

第四、鼓勵私人執法:鼓勵私人執法功能也可稱為激勵功能,因為懲罰性賠償的金額往往都高於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很多,這就激勵了受害人在遭受侵權時能及時起訴來維護自身的權利。而不用擔心像全面補償原則那樣,由於取證難等原因導致實際損失往往很難計算,造成了「贏了官司,輸了金錢「的局面。之所以稱為鼓勵私人執法功能,這是因為在最初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英國,因為公民崇尚自由,所以並未建立強大的檢察和警察系統,這就需要鼓勵私人充當「檢察官」的角色來追訴不法行為,達到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在現代社會,由於財政原因不可能組織大量的執法人員,又由於在私法領域,公務人員並不像公法領域那樣有動力去主動的追訴不法行為,這就造成了很多不法行為不能得到追訴,這就需要私人參與執法。特別是對於受害人的損失很小但是卻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的案件,受害人並不會因為公共利益的損失而提起訴訟,這就造成了不法行為的繼續發生,損害了社會的公共利益。有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在於鼓勵被害人成為「私人檢察官」,實現執法目的,不僅有利於被害人,更有利於社會公共福祉。鼓勵私人執法往往藉助於懲罰功能,其目地是為了阻止侵權人本人和其他人從事相同和類似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其作用比起懲罰功能和阻遏功能要稍弱一些。

綜上所述,懲罰性賠償的四個基本功能中,懲罰功能和阻遏功能是其核心功能,是懲罰性賠償制度設立的根本所在。而補償功能是對現有補償性賠償方式不足的補充,隨著法律的日益完善,可以預見補償功能所起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弱。鼓勵私人執法功能作為弱於核心功能 的次功能,在私法領域日益發達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Ⅳ 專利侵權處以「懲罰性賠償」怎麼樣

中國現行損害賠償主要以補償損失為原則,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外,其他法律尚未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屬於特別法,而把懲罰性賠償制度引申到其他損害賠償領域,尤其是專利知識產權法律領域尤為迫切。一方面,中國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主觀上採取輕率、漠視態度侵害他人專利知識產權不法行為給予懲罰性賠償,有利於對加害人施行懲罰,對受害人給予撫慰,從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可有效制裁專利侵權行為,減少惡性侵權行為的發生。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針對專利侵權等行為,不僅可以補償被侵權人的損失,而且可令侵權人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從而達到制裁的效果,阻止不法行為再次發生。懲罰性賠償對侵權人具有懲罰和制裁功能。它主要是通過對故意或惡意的侵權行為實施懲罰,對不法行為人強加更重的經濟負擔,來到達制裁的目的。懲罰性賠償能夠達到預防侵權的功能,這里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預防某個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的特定侵權人繼續或重復其不法行為,稱為特殊預防;二是預防其他的、潛在的侵權行為的發生,稱為一般預防。懲罰性賠償還具有鼓勵交易功能,能夠鼓勵市場交易,原因在於它使潛在的侵權人認識到交易比侵權合算,激勵潛在侵權人進行交易。我國應將懲罰性賠償制度作為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制定民事特別法律時,可以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立法經驗,在特別法中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作出明確的規定。修改後的《專利法》有望規定,對故意侵犯專利權的,法院可根據情節、規模和損害後果,將賠償額度最高提高至三倍。只要專利權人能證明對方是故意侵權,例如已侵權過一次並已敗訴等,法院就可對侵權方作出懲罰性賠償判決。中國建立專利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將是中國民事立法的重大突破。這不但能夠鼓勵權利人與侵權行為作斗爭,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打假行動,也是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專利等知識產權領域權益保護的迫切需要,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Ⅳ 銷售者明知商品有缺陷還銷售,由此給他人造成損害,被侵權人能否要求加倍賠償

這涉及產品侵權時,被侵權人是否有權要求懲罰性賠償的法律問題。懲罰性賠償即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如《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定的「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就是懲罰性賠償。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款。」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也做了明確的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由此可知,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的安全性負有保證責任,在明知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堅持生產和銷售,可以認定為其對結果有主觀惡意,為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維護社會公益,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懲罰性賠償。

Ⅵ 在國外冒用他人電話做廣告侵權最高賠償多少

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實行懲罰性賠償是指當個人或組織以肆意、故意或放任的方式侵犯知識產權所有者權利而導致其遭受損失時,司法或行政機關判定侵權者
需要承擔超出實際損害之外的賠償。與常見的補償性賠償相比,懲罰性賠償更強調支付給權利人實際損害之外的賠償金,主要體現賠償責任的懲罰性和威懾性,而補
充性賠償的目的是填平與補足權利人因知識產權被侵害所遭受的損失。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由來
懲罰性賠償制度有著悠久歷史,現代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產生於中世紀的英國,在1275年到1753年間,英國立法中至少有65條以上關於雙
倍、三倍或者四倍賠償的條款。英國法律史上最早在司法上承認的懲罰性賠償案件發生於1763年,在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同時也建立了嚴格的適用要求。隨
後,美國引入英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並根據經濟、社會、文化等現實情況不斷豐富發展,不僅由判例確立起具有賠償功能的懲罰性制度,同時還進行了具體規定,在
1793年頒布的專利法中就規定要加重故意侵權者的賠償責任,是懲罰性賠償原則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較早應用。
相對於主要使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採取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信奉平等自願理念的大陸法系對懲罰性賠償長期不予認可,認為其違背了民法核心的等價有償
原則。但進入20世紀以來,在雙方法系越來越多的學習、交流與互動之下,大陸法系也逐漸認識到懲罰性賠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民事責任除
補償功能外,還應擁有懲罰、預防和遏制等功能。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很多大陸法系國家開始突破同質補償的傳統觀念,引入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發展
美國作為一個科技大國,非常重視對創新與知識產權的激勵與保護,很早就把懲罰機制納入到知識產權的損害賠償體系中來,逐漸成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
償制度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家。與此同時,作為判例法國家,美國在司法實踐也積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示範意義的案例。在美國知識產權的部門法規中,專利法、商標法
與商業秘密法均明確規定了侵權者應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即在補償性賠償金基礎上增加了額外的賠償,前兩者為「三倍賠償」責任,後者為「兩倍賠償」責任。
美國專利法規定,以陪審團或是法院確定的初始賠償金額為基礎,侵權者最終支付的損害賠償可以提升至初始數額的三倍。其中,計算損害賠償金的方式有兩種,一
是按照合理使用費用估算,二是基於經侵權法判定所遭受的實際損失進行衡量。但美國專利法並沒有明文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而是留待法院判例予以明確,
由實踐得出主客觀相統一、綜合考慮客觀事實因素的解決方式。與專利法、商標法相比,美國版權法並沒有對懲罰性賠償倍數做出明確規定,其賠償責任主要是通過
法定賠償金體現。即在法院最終判決之前,版權所有者可以對與訴訟相關的所有侵權行為要求法定賠償。而在計算賠償金方面,侵權過錯是否基於主觀意圖會顯著影
響賠償金的數額。換句話說,侵權賠償金主要不是根據被侵權者遭受的具體損失或侵權者的損害事實來確定,而要看侵權者的動機是屬於故意侵權還是無意的過失侵
權。這種法定賠償金的確定方式與邏輯具有遏制故意或惡意侵權的作用,是一種特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總的來說,在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懲罰性賠償具有如
下特徵:首先,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兼顧侵權與被侵權者雙方,不僅強調對受害者損失的彌補,同時重視對侵權者的懲罰以及對潛在侵權行為的遏制。其次,規定懲罰
性賠償額度的上限。為防止在實施中無節制的使用懲罰性賠償,美國相當多的州在立法中都對懲罰性賠償的最高數額進行了限制。第三,在不同的知識產權部門法規
中,補償性賠償與懲罰性賠償的比例關系具有一致性。除版權法外,其他部門法不僅對侵權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而且均設定懲罰性賠償的金額不得超
過補償性賠償的兩倍。第四,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金額度的確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其他民事侵權的懲罰性賠償金計算方式有差異。
加拿大在制定懲罰性賠償的規則和程序時借鑒美國的經驗,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只要侵權的動機與行為是主觀惡意的,就適用懲罰性賠償。例如,加
拿大在著作權法中明文規定,侵權者首先需賠付被侵權者遭受的實際損失和自身因實施侵權行為而獲得的非法利潤,在此基礎上,法院還可以根據侵權的具體情節與
程度判定侵權者支付懲罰性賠償金。在被判定為惡意侵權的案例中,侵權者還需要承擔被侵權者發生的法律訴訟費用、正常支出范圍外的其他費用,同時基於其承擔
的實際賠償金、非法獲益以及懲罰性賠償金的總額來支付法院判決期間的利息。加拿大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懲罰性賠償責任和法定賠償責任
同時適用。其次,確定了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具體范圍以防止出現不合理的賠償金。第三,賠償范圍有所擴大。受害者的法律訴訟費用、正常性支出之外的費用以及利
息等各類費用都可以納入賠償范圍。因此,加拿大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可以對受害者進行更為充分的補償,但同時,其立法卻沒有對這類賠償的適用條件做出更加明確
的區分與界定,因而無論是故意或非故意侵權,都有可能被判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英國雖然是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起源地,但其與美國的情況並不相同,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與范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主要應用於惡意或嚴重侵害他人
權利的案件。具體到知識產權保護,英國1623年制定的壟斷法開辟了專利保護的先河,對此後各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利法的制定影響深遠。在其初始條款中,專利
所有人可獲得因專利被侵權而遭受損失的三倍賠償,還可同時獲得兩倍的訴訟費用補償。雖然英國政府無意在民事程序中進一步擴展有關懲罰性賠償的立法,但
1988年制定、2010年修改的《英國版權、外觀設計與專利法》規定的附加性損害賠償制度仍然具有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性質。該法案第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
在案件公正需要的情況下,法院可以判決附加性的損害賠償金,但必須根據侵權者的主觀惡意程度和因侵權獲得的實際收益等因素進行確定。這種附加賠償金是在補
償性賠償金基礎上增加的額外賠償,超出補償性賠償的初始數額,具有警示與威懾功能。特別是這種額外賠償金的判定要基於侵權者的主觀意圖和獲利情況,與懲罰
性賠償的條件非常類似。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英國法院首先考慮被告實施侵權行為是否是故意的,其次,考慮是否存在一次以上的侵權行為,最後考慮侵權活動所持
續的時間范圍。此外,英國在確定附加的賠償金額時並沒有規定一個明確的倍數,而是基於侵權者從實施侵權到被侵權者提起訴訟這個時間區間內的許可費用進行計
算,即著重考慮侵權行為的持續時間。
德國作為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強調公法與私法要分立的原則。而知識產權屬於私法領域,因此在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方面遵循的是填平原則,即損害賠償
不需要對侵害者進行懲罰,只要能夠填平被侵權者的損失即可,這與民事損害賠償法中的完全補償原則相一致。但一直到19世紀,德國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對待懲
罰性賠償的態度卻和美國非常相似,不僅很多州都承認懲罰性賠償的存在,德國法院也從來沒有嚴格執行過對侵害的填平式補償,而是經常將各種懲罰性因素加入到
判決中。但上述情況在進入20世紀後發生了很大轉變,德國對待損害賠償的態度又回到完全補償和彌補損失的傳統理念。2009年,德國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與
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專利法、實用新型法、外觀設計保護法和雇員發明法等,完成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工作。在知識產權侵權的損害賠償金
計算上,德國主要採用三種方法:一是根據被侵權者遭受的具體損失予以賠償,二是基於侵權者獲得授權許可發生的費用決定賠償金,三是根據侵權者實施侵權後獲
得的收益來決定賠償額。近年來,德國在專利侵權的司法實踐上,鼓勵被侵權人可以要求更高的損害賠償,這事實上達到了與懲罰性賠償相同的效果。而在著作權領
域,德國法院在一些判例中也突破了知識產權侵權損害的完全補償原則,判決侵權者承擔雙倍的版權許可費用。此外,德國在專利法、實用新型法和外觀設計法的有
關條款中規定了侵犯專利權的刑事責任,以加強對專利侵權的懲罰力度,達到遏制和威懾潛在專利侵權的目的。
法國於2007年把《歐盟2004/48號法令》引入其知識產權法典中,作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准則與規范。在歐盟的法令中,盡管沒有對懲罰性
賠償進行明確規定,但一些相關條款與懲罰性賠償具有實施效果的一致性。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在確定知識產權的損害賠償金時,法院確定的金額不能少於使用
該知識產權的總費用,或者不能低於侵權人若被授權使用該知識產權所應當支付的費用總額。該款規定的適用使支付給原告的損害賠償金可以超過所遭受的損害。由
此,知識產權法典在法國首次正式承認了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啟示
國外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及司法實踐,在理論研究層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明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與范圍。懲罰性賠償的目的在於懲罰知識產權侵權人的主觀惡意,威懾潛在侵權行為。構建我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必須兼顧權利人和侵權人、保障權益和促進社會創新等各個方面的平衡,在此基礎上明確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條件與范圍。
設計科學的懲罰性賠償額度。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金額、邊界或范圍是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重要內容,其設計是否合理是衡量該制度科學性的主要標志。
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絕大部分都採用了法定賠償且缺乏細則,自由裁量權很大,導致同一類案件的賠償額度會產生巨大差異。因此,應結合國情實際,對法
定賠償限額等進行綜合考慮,針對不同類型案件進行標准細化,才能做到適用統一,這也是對立法的必要補充。
完善證據制度以確定權利人損失或侵權人獲益。對知識產權侵權進行懲罰性賠償的基礎是衡量和評估被侵權者的損失或者侵權者的獲益,但由於知識產權
具有無形性、公開性和易復制性等特點,侵權具有很大隱蔽性,損失或收益難以准確衡量。針對這種侵權容易取證難的困境,可以通過完善證據制度來緩解,包括放
寬權利人的證明標准,增強證據保全和對侵權人有限度的適用舉證妨礙規則等。

Ⅶ 我國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對商標權保護的意義拜託了各位 謝謝

具體抄見網址:http://www.btipsc.com/

Ⅷ 我國最新的侵權責任法和以前的侵權責任法中關於產品責任法的區別以及對承擔責任的影響

一、明確「產品責任」的性質為侵權責任

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我國民法學者一般認為產品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而不是一種違反合同的責任。《侵權責任法》首先規定了生產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該法也規定了銷售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上述規定比《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的「賠償責任」更為明確。「侵權責任」與「違反合同的責任」不同,它不以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為前提,而是基於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這一事實而產生的,它是對法定義務的直接違反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因此,無論是與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的消費者、用戶,還是其他第三人,因使用缺陷產品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受害人均可要求賠償。從舉證責任上講,只需要證明產品的缺陷、損害、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未規定排除適用「產品責任」的情形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生產者三種排除產品責任的情形,即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等情形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侵權責任法》對這三種排除情形未作規定,從立法進程來看,最終頒布的法律成文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依據法律,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內容。也就是說,從《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精神來看,只要產品缺陷確實造成了他人損害,生產者都不能免責。從法律適用的原則來說,同一層級的法律規定,「新法」優先於「舊法」。因此,從這一條款來講,無論是否投入流通,生產者必須承擔產品缺陷引起的侵權責任,加大了企業的責任,促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意識。為了平衡受害人與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生產者、銷售者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有力補救措施的,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條款也是「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依據。相比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經營者發現嚴重缺陷採取措施,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告知消費者,《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保護,更加符合產品質量狀況「符合性標准」達標、「可靠性標准」不符合的新形勢,鼓勵企業在發現產品存在缺陷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

三、第三者過錯造成產品缺陷可追償

雖然《侵權責任法》沒有直接規定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產品責任,但是該法明確規定了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第三人責任的追償。《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這一新的規定明確了造成產品缺陷第三人的過錯責任,保護了生產者、銷售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對「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等規定的發展,體現了民事責任歸責的新要求,符合當今產品生產製造分工日益復雜多樣的實際情況。

四、「產品缺陷危險」可以預先介入

「產品缺陷危險」是指產品缺陷可能產生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後果,但尚未發生損害後果的情形。《產品質量法》僅對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規定了救濟措施。《侵權責任法》除了對已造成損害的情形進行調整,還對產品缺陷危險規定了承擔責任的形式。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通過及時排除、消除缺陷產品損害的危險,防範於未然,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五、懲罰性賠償適用於「產品責任」

懲罰性賠償,是由法院所做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嚴厲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民事責任形式。懲罰性賠償是在承擔補償性民事責任基礎上承擔的增加賠償責任,其用意在於涉及責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國家通過強制性手段對責任人財產施加損失以達到懲罰的功效。《侵權責任法》新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在對消費者給予補償性賠償之外,還對責任人處以懲罰性賠償。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一規定,一方面提高了受害人獲取賠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樣板作用,懲罰過去的行為遏制未來類似的行為。這無疑對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經營者產生巨大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肆意妄為。相比較之前我國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於因欺詐產生退一賠一的懲罰性賠償規定,《侵權責任法》的新規定作為立法的亮點,引發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的很大關注。從操作性上看,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倍數」,關於「缺陷」的界定還要更謹慎,如何證明生產者或銷售者「明知」,值得思考。

六、「產品責任」作為侵權責任應當優先

《侵權責任法》在第一章「一般規定」中確立了「侵權責任優先」的原則,即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實踐中,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產品質量違法行為可能同時產生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而有時數種法律責任又不能相互取代,當這些法律責任都要以財產支付為內容時,可能出現違法者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全部財產責任的情況,這時應當優先承擔產品責任。這是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延續和發展。《食品安全法》也體現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精神。產品責任優先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為本,以受害人為本的法治理念。通過違法者的損害賠償彌補受害人財產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損害,真正體現法律的公正性。

七、「產品責任」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產品責任也適用這一精神損害賠償規定。侵害人身權益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侵權責任法》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還比較原則,比如「嚴重精神損害」的標准,需要作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或通過案例指導進一步具體明確。然而,這一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明確規定將對追究產品責任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人們由於產品缺陷受到精神損害時除通過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獲得救濟外,受害人也可以請求經濟賠償來救濟和撫慰。精神損害賠償兼容了撫慰性、補償性和懲罰性,既是對受害人精神權益的民事權利救濟,同時也對侵權人彰顯了一定的經濟懲罰性,以示制裁和訓誡。因此,精神損害賠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消費者的精神權益,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

Ⅸ 知識產權侵權該不該引入懲罰性賠償

對此觀點有正反兩種聲音,但專家認為引入懲罰性賠償是大勢所趨。
支內持: 知識產權侵權引容入懲罰性賠償是實現公平正義有效手段。知識產權侵權引入懲罰性賠償,一方面可加重對惡意侵權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可迫使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對知識產權的監管和注意,有利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從情感上來講,中國知識產權引入懲罰性賠償是對受害者的慰藉性救濟,是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有效手段。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現狀不容樂觀,盜版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權利方認為如果不對侵權方做一個懲罰性的賠償,那麼這種風氣將會繼續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反對:知識產權侵權引入懲罰性賠償不適應經濟發展水平。懲罰性賠償與民法的私法理念相沖突,因為懲罰性賠償會導致私法的基本理念與損害賠償法的基本原則相違背。我國知識產權法目前主要的問題不是立法不夠多,而是執法不夠嚴。所以認為,不應當引入懲罰性賠償。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懲罰性賠償的引入將導致我們國家對知識產權採取一種強制性的保護措施,這個與我們國家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相適應。

閱讀全文

與我國侵權懲罰性賠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