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定義是什麼
凡是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如集體的土地承包和租賃,集體資產收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等,都要實行民主決策,不能由個人或少數人決定。
2. 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權以是否擁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為依據
一般是。
不過隨著經濟發展,所有制多樣。
比如村裡招商,人家投資了。掙錢了,村裡分錢不給人家分,可能嗎?
不是集體的人但是有資源在集體,不給人家分錢,人家肯定不願意啊。
3. 關於農村集體財產分配
原則上屬於村民自治范疇。法院不宜干涉,明顯違反《村委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除外。如《物權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一、要求確認農村集體財產收益分配方案無效或撤銷的糾紛,是否受理?村民對村民會議就農村集體財產收益形成的決議、分配方案不服,起訴要求確認決議、分配方案無效或撤銷的,不予受理,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二、村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發生的糾紛,是否受理?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經村民委員會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因分配決議、方案的履行而起訴的,依法受理;沒有分配決議、方案而起訴要求分配集體財產收益的,不予受理;認為分配決議、方案沒有給予平等的村民待遇,起訴要求享受平等待遇的,不予受理。三、征地村民起訴要求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的糾紛,是否受理?村民認為被征地的村民委員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起訴要求知情權的,不予受理。對於「農村集體財產收益」的規定,只適用於對於征地補償款中「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而不包括對土地補償費、地上物及青苗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體分配。對於村集體通過民主表決將土地補償款總體分配引起的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法院應當予以立案受理,這也是最高院《解釋》的精神。
4. 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應按照什麼順序進行
: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年可供分配的收益總額包括本年度實現的收益總額和年初未分配收益,應按照以下順序進行分配:
1.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公積金是用於發展生產、轉增資本和彌補虧損的資金,是壯大集體經濟、增強綜合服務功能的重要資金來源,也是集體資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益金主要用於集體福利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包括興建學校、醫療站、福利院、電影院、幼兒園、自來水設施等。每年
按比例提取後,要做到有計劃地使用,專款專用。提取比例也由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2.提取福利費。福利費主要用於集體福利、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支出,包括照顧軍烈屬、「五保戶」支出、困難戶支出、計劃生育支出、農民因公傷亡的醫葯費、生活補助及撫恤金等,不包括興建集體福利等公益性設施支出。福利費可用於村民個人福利和救濟,不能用於構建公益性設施,不能和公益金相混淆,要保證專款專用。
3.向投資者分配。向投資者進行收益分配是指按照出資合同、協議和章程的規定,應分配給投資者的收益。4.向村民分配。向村民分配是指分配給村民的那部分收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年實現的收益歸全體成員所有,對收益在繳納國家稅金,提取公共積累後,經全體成員同意,可向成員進行分配,分配多少、分配的形式,由村集體組織自行確定。
5.其他。其他收益分配是指上述分配未包括的事項。如村集體實行自己補貼農業的辦法,即按收益的一定比例建立補貼農業基金,用於農業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補貼。經上述收益分配後,剩餘的收益即為本年的未分配收益,可留待下一年度分配。
5. 我能否享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般是指在集體經濟組織所在村、組生產生活,回依法登記常住戶籍答並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僅憑戶口在村子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恐怕還不夠。還要有在本村居住生活、以從事本村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按時繳納村民應繳的各種稅費提留等條件,才能認定為本村農民,享受村民待遇。自戶口遷入時起,未在戶口所在地生產、生活,未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不以該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為基本生活保障的;喪失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6. 是否仍可享有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婦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集專體經濟組織收益屬分配、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補償費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第三十三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未婚、結婚、離婚、喪偶等為由,侵害婦女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各項權益。因結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戶的,男方和子女享有與所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等的權益。」據此,在外嫁女戶口未遷出的前提下,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婦女已結婚為由剝奪婦女的各項權益,不得制定或者作出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村規民約或者其他決定。
7. 陝西省高院《關於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討論會紀要》第十一條如何理解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討論會紀要》版
第十權一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發生爭議時,人民法院一般應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之日,土地租賃、發包或集體資產經營合同簽訂之日作為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
1,該條款適用的情形說的很清楚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發生爭議時。具體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發生糾紛,且糾紛的焦點是參與分配的時間。
2,「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爭議」指的是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舉個例子,有的地方可能以未經依法批準的「土地統征儲備協議」的簽訂日期作為農民參與土地補償費分配的時間界限,這種行為就是明顯違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及土地法的有關規定,是對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侵犯。
8. 戶籍遷入農村是否就享受集體收益分配資格
一、戶籍雖然遷入村集體戶口,但並不意味著其享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專格。
農村集體經屬濟組織成員資格是農民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民事權利的前提。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都明確規定要依法保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益。目前我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方面在立法上尚存空白。有關司法部門曾經提請全國人大對該問題進行釋法。但在全國人大正式作出立法解釋前,司法部門是無法直接進行村民資格的認定。
此外,戶籍改革後,公安機關對跟隨親屬落戶的情況有所放開,戶籍情況不再是認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唯一依據。而且實踐中也確實出現了一些農村「空掛戶」。本案中的特殊情況在於,就無法對村集體主張集體收益分配。
二、村集體有權制定集體收益分配方案包括分配范圍,這屬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的村民自治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