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跪求:《市場制度最道德》讀後感
本人是「南方周末」的老讀者,每期必看,而且看得仔細。覺得這份報刊對自己開拓視野很有幫助。當有自己的片言只語在上面變成鉛字時,還增添了一點成就感。2011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第31版整版是北大教授張維迎的「市場制度最道德」。我反復讀了幾遍。我還在最欣賞的一段文字下面鄭重劃了道道並加上一個五角星:「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斷追求better life。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兩種:第一,是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得到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第二,是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市場的邏輯』」。此時,我想到了了我們的市場,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市場怎麼有那麼多的問題?這市場的邏輯怎麼在中國就帶給消費者那麼多苦惱?發達國家怎麼就做得那樣好?我們市場問題,也包括社會問題無論什麼時候出現狀況,首先就把美國、歐洲(主要指原西歐)和日本作為標桿對照。因此,我一看到我們這邊出現的麻煩,我的慣性思維就定點到發達國家的先進上去了。
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但隱隱約約覺得答案可能是中國的市場還不算是真正的市場),我又翻到第30版,讀到「你在跟誰說話?」。其中一段話引起我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苦惱每一種手機都有不同的充電器,其實充電的原理都一樣,但是「唯利是圖」的廠商就是不給人方便,把每一個介面搞得不一樣……」。頓時對發達國家的「市場邏輯」而產生的幸福感有了問號。我們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手機,文中提到的苦惱可能遇到過的人不少。不管打引號的唯利是圖是什麼用意,充電介面問題給消費者造成的的苦惱是堅硬的事實。且不說這個不兼容問題要給環境造成多少額外的污染(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是個大問題)。中國的手機大部分都是國外的品牌,生產商都是大名鼎鼎的市場大腕兒,特別是生產IPHONE的美國蘋果公司。他們是賺了大錢,按文章作者的講法,他們是「給別人帶來的幸福越多,賺得錢就越多」。但是為什麼對這個小小的苦惱,這些大公司就沒有想到要解決呢?我懷疑市場邏輯在這里真的是摻和了唯利是圖的動機。
說到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也就是文章特意指出的「生產iPad或iPhone,就可以服務幾千萬人,幾億人,賺的錢就多得多」,還真的是有故事講。且不說在中國代加工產生的污染,包括環境污染和工人中毒以及那一點點可憐的加工費,那天價的售後服務費也會使你產生不小的苦惱。業內人士評論道:「從IPHONE到IPAD,從IPOD到蘋果電腦,每一種蘋果產品的售後都是天價」。一位用戶購買iPhone 3GS在保修期內出現了音量鍵脫落問題,蘋果維修中心告訴用戶,維修需要花費3807元,此價格和購買一部新iPhone的花費相差無幾。這樣的事例在各種媒體中披露過不少,所以業內人士才做出了「蘋果全線產品維修皆天價」的結論。由此看來「市場的邏輯」產生的幸福感還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要是再說到美國金融市場五花八門的東東,你就會知道,被他們拖下水的苦惱絕不是個小苦惱。
把這一期的幾篇文章看完,思緒又回到那個充電器的介面問題。我想,我們中國人也不蠢,開發一種通用介面充電器也不是什麼難事。我覺得我就有這個能力辦個此類企業。這種沖動不過只持續了幾分鍾就消失了。我怕被「知識產權」纏上身。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問題,這還是要歸功於2011年7月7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一位中概股老闆的上市與退市自述:短線操盤手把我害慘了」。他在文中說道:「我吃驚地發現在美國,官司是能把企業拖垮的。」還告訴你,那裡的律師費也是個天價。有人可能會說,你就在國內做,美國人來打官司在中國打,怕什麼?我當然會怕的啊。官司打贏了,發達國家肯定會憤怒譴責中國司法不公,國內有人也會配合的。如果打輸了,那我的為消費者解憂的好心不就起了反作用嗎?那會給咱們正在崛起的國家抹黑的。我真的也會被發達國家斥之為「盜賊」的。再說了,我要辦了這家企業,就會把企業做大做強。要是一旦把產品賣到美國去,那不就會被就地正法啊?我可出不起那個天價的律師費。律師也是「市場的邏輯」的律師啊。還是上面講的那位老闆的體會發人深省:「前幾天有幾個美國律師給我打電話,說願意免費給我們打官司,我想都沒想就掛了。」我的「我想辦一家企業」的念頭自此也徹底掛掉了。
話說回來,蘋果公司的確是世界上最牛的公司之一。我的兒子就是千千萬萬果粉中的一員。他今年五月買了一部iPhone,不爽的是一個多月就罷工了,送去維修中心治療了一個星期。還好,是免費的。我兒子也沒有幾多怨言。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作為國際上最牛的企業,如果在對待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中,能用美國的環保標准來干涉我們中國代工廠的環保工作,用美國的人權標准來干涉我們中國代工廠工友們的待遇,用對待美國消費者的態度來對待中國乃至其他第三世界的消費者,那無疑不但會賺更多的錢,也會給消費者和為其工作的工友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給我們問題多多的中國企業樹立一個鮮活的「市場邏輯」的榜樣,使諸多中國人可以徹頭徹尾地體會到「市場邏輯」的魅力----誰不願意過better life呢?!
② 朱巍的發表作品
《網購「後悔權」為何難落實》,《中國消費者報》,2014年4月28日
《互聯網的法治化》,《新京報》,2014年4月21日
《公共領域采購之弊端》:《法制周末》2014年4月2日
《「秦火火案」帶來的啟示與反思》,《法治周末》,2014年4月16日
《XP停止服務,不適用霸王條款》,《法制晚報》,2014年4月9日
《從攜程「漏洞門」反思網路金融》,《法制晚報》,2014年3月26日
《「集體研究」不是瀆職犯罪的擋箭牌》,《法治周末》,2014年3月13日
《解決微信「抄襲」,不能全靠法律》,《法制晚報》,2014年2月28日
《關注互聯網時代的司法透明度》,《法治周末》,2014年2月26日
《以人查房的利與弊》,《法治周末》,2014年1月8日
《支付寶用戶信息被賣,未涉隱私?》,《新京報》,2014年1月7日
《杜絕網路詐騙是互聯網公司的責任》,《光明日報》,2014年1月6日
《支付寶用戶信息被賣未涉隱私嗎》,《新京報》,2014年1月6日
《探月所涉法律原則解讀:或可仿南極構建月球法律體制》,《北京日報》,2013年12月18日
《消費返利法律問題研究》:愛思想網,2013年1月8日
《法律不相信霸王條款》,《法治周末》,2013年12月18日
《「網路安寧權」不只要寫在紙上》,《新京報》,2013年12月8日
《信訪與政績須「脫鉤」但不必「劃界」》,《小康》雜志,2013年12月6日
《互聯網產業發展和依法治理的重要指引》,《光明日報》,2013年11月26日
《案件管轄改革是保障當事人權益的核心》,《新京報》,2013年10月31日
《360不正當競爭「累犯」行為當嚴懲》,環球財訊,2013年10月23日
《「查開房」網復活,莫將侵權變成偷窺狂歡》,《新京報》,2013年10月23日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保護》,搜狐傳媒,2013年10月16日
《莫讓院士頭銜成為利益滋生的溫床》,《小康》雜志,2013年10月10日
《加州網路「橡皮擦法」:善法善於寬容》,《新京報》,2013年9月26日
《對行凶精神病患不應羈押批捕》,《新京報》,2013年9月16日
《司法應成為散戶權益最後屏障》,《新京報》,2013年9月11日
《古今中外「禁酒令」源遠流長》,《燕趙晚報》,2013年9月10日
《國家利益被侵害,法律應有作為》,《光明日報》,2013年9月2日
《互聯網產業發展和依法治理的重要指引》:《光明日報》2013年11月26日
《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解讀》:《新互聯網時代》2013年第1期。
《媒體的轉載審核義務》:《青年記者》2013年六月上。
《藝人的人格權應如何保護》:《演員雜志》2013年第7期。
《誠信建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紫光閣》2013年第3期。
《「虛假訴訟」購車新法有招治》《法制晚報》2013年1月5日
《手機實名制可剝剝隱身衣》,《法制晚報》2013年1月7日
《入網實名制讓違法隱形人無處遁形》,《新京報》2013年1月9日
《紅黃綠燈之源》,《北京日報》2013年1月9日
《紅黃綠燈之源》,《新華文摘》2013年第6期
《官本位作祟是瞞報的根源》,《光明日報》2013年1月15日
《「小夫妻代購火車票」違法嗎?》:《新京報》2013年1月16日
《電子送達解無法送達難題》,《法制晚報》2013年1月11日
《域名侵權亟待立法》,《法制晚報》2013年2月1日
《賠償額不應有上限》,《法制晚報》2013年1月29日
《女副市長筆試倒數第一,破格理由何在》,《新京報》2013年1月22日
《古今中外的禁酒令》:《北京日報》2013年2月6日
《網路侵權多發,三招專治網站裝糊塗》,《法制晚報》2013年3月21日
《熱氣球事故賠償責任分析》,《北京日報》2013年3月6日
《力挺見義勇為,防止恩將仇報》,《法制晚報》2013年2月26日
《網路實名制相關爭議問題研究(一)——網路實名制無損於個人信息保護》,《中國廣播》2013年第2期
《網路實名制相關爭議問題研究(二)——網路實名制有益於建立誠信社會》,《中國廣播》2013年第3期
《女子結扎致死,不能用錢擺平》:《新京報》2013年4月10日
《「假離婚要求復婚不予支持」是媒體誤讀》:《一財》2013年4月11日
《微信收費:圈地運動講的是規則》:《小康》2013年第5期。
《網路非法轉載等同剽竊》,《經濟參考報》2013年4月23日
《來自中世紀的@》:《北京日報》2013年5月8日
《對打車軟體設立行政門檻值得商榷》:《新京報》2013年7月3日。
《震後房貸還要不要還?》:《新京報》2013年4月26日
《虐虎拍照動物園也應受處罰》:《法制晚報》2013年5月6日
《訴前禁令不適用網路名譽侵權》:《法制晚報》2013年5月10日
《線上糾紛解決機制勢在必行》:《新京報》2013年5月18日
《網友相約自殺,網站責任何在》:《新京報》2013年5月30日
《親子鑒定不應是准生證門檻》:《新京報》2013年6月3日
《臨時工執法是個偽命題》:《新京報》2013年6月8日
《欠繳水電費禁考公務員,於法無據》:《新京報》2013年7月7日
《在門口看看老人,法律又能如何》:《新京報》2013年8月6日
《空中別墅違法,再牛業的拆》:《法制晚報》2013年8月16日
《王雪梅事件拷問法醫公信力》:《新京報》2013年8月19日
《懲罰性賠償是消法修正案亮點》:《法制晚報》2013年8月28日
《國家利益被侵害法律應有所作為》:《光明日報》2013年9月2日
《網民應成為治理網路謠言主力軍》:《光明日報》2013年8月29日
《網路謠言受害者也應挺身而出》:《新京報》2013年8月29日
《拍賣書信應遵守最小傷害原則》:《北京日報》2013年5月29日
《李廣年是否偽官別讓法律旁觀》:《新京報》2013年6月27日
《律師不可背離職業倫理》:《新京報》2013年7月26日
《司法應成為散戶的最後屏障》:《新京報》2013年9月11日
《演員的人身權保護》:《演員雜志》2013年第8期。
《作家與版權》:《中國作家》2013年第8期。
《「微博第一案」的法律解讀》:愛思想網,2012年12月19日
《私自載客並非都是「非法經營」》:《新京報》,2012年12月19日
《希望任建宇獲釋不僅是個案的勝利》:《新京報》2012年11月20日
《地鐵商業冠名應聽聽民眾意見》:《新京報》2012年11月15日
《為何工行可以取消「全額罰息」》:《新京報》,2012年10月31日
《更該為公務員職業倫理立法》:《新京報》,2012年10月25日
《「NBA」進漢語詞典並無不可》:《新京報》,2012年8月29日
《為什麼會有「釣魚抓嫖」》:《新京報》,2012年8月24日
《網站刪帖需有明確法律規范》:《新京報》,2012年8月11日
《治超罰款月票」是典型的行政尋租》:《新京報》2012年8月9日
《「天災」能成為高速免責的理由嗎》:《新京報》2012年7月30日
《「破案」要尊重法律程序》:《新京報》2012年7月23日
《「烏木之爭」政府獎勵似乎少了》:《新京報》2012年7月10日
《舉報人為何成不敢領獎的「懦夫」》:《新京報》2012年6月15日
《「反家暴」立法,未成年人應特殊保護》:《新京報》2012年6月4日
《高速路「超時費」是否亂收費》:《新京報》2012年5月15日
《村民拆遷補償款理財無需鎮政府操心》:《新京報》2012年5月9日
《互聯網自律的一個里程碑》:《光明日報》2012年5月3日
《協調網路輿論自由與監管的幾點原則》:載《信息安全網路》2008年第6期
《記者行使職務權利四原則》:合著,《青年記者》,2012年13期
《論房屋轉租——以<關於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視角》:《河北法學》,2010年第5期
《更有效管理道路交通 更公平保護人民利益——解讀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光明日報》,2012年12月27日
《<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的解讀》,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論壇,2012年12月13日
2011年
《你的密碼安全么》:《北京日報》2011年12月28日
《網購「信譽評價」誰說了算,摧毀體系能換來「平等」?》,《北京日報》,2011年11月30日
《微博言論侵權難享豁免權》:《新法制日報》2011年9月20日。
《鄰里間的「容忍」底線在哪裡》:《北京日報》2011年9月1日
《網站善用「避風港規則」可免責》,《人民日報》,2011年8月23日
《倫敦騷亂引發微博法律思考》:《北京日報》2011年8月17日
《竊聽丑聞動了西方新聞自由底線》:《北京日報》2011年7月27日。
《藝術品買家應有知情權》:《北京日報》2011年6月29日。
《微博版權如何認定,默許轉載並非放棄版權》,《北京日報》,2011年4月27日
《網路不是侵犯版權的「避風港」》,《人民日報》,2011年4月27日
《避風港規則須防濫用》:《北京日報》2011年4月27日,第18版。
《俄青年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情結》,《中國青年報》,2011年4月19日
《微博或造就法律無疆地帶,名人「發言」更要謹慎》,《北京日報》,2011年4月6日
《司法,區別善惡兼備的民俗》,《法制日報》,2011年4月6日
《該不該給民間慈善設立行政許可》:《清風雜志》2011年第8期
《以價論獎何以有生存空間》:《清風雜志》2011年第7期
《尋找人格保護與新聞自由的最佳平衡點》:《法治新聞傳播》2011年第2輯。
《網路環境下版權保護的幾個問題》:《法治新聞傳播》2011年第1期。
2010年
《記者人身權利應該特別保護——從風聞言事說起》,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論壇,2010年12月15日
《「QQ相約自殺」判決值得商榷》,《新京報》,2010年12月6日
《民事權利不得濫用——評湖南一起曠日持久的專利權糾紛案》,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論壇,2010年10月17日
《<典當管理條例(送審稿)>修改建議——以典當的商行為性質為視角》,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論壇,2010年10月17日
《網路轉載「潛規則」不成立》,《新京報》,2010年7月2日
《房地產典當實踐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中國商報·典當導報》2010年6月29日。
《網路實名制之法社會學分析》,《人民法院報》,2010年6月16日
《一個案件分成7706次起訴是縱容剽竊》:《新京報》6月12日,評論周刊版。
《<世界盃80年精彩圖集>出版,尋找曾經的世界盃記憶》,新浪體育,2010年5月17日
《善意收當制度能被確認么?》:《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2010年2月4日
《宋祖德案提出四個法律問題》:《新京報》2010年1月2日,評論周刊訪談版。
《論轉租——以房屋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為視角》: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5期
《論證言廣告代言人責任》:載《朝陽法律評論》2010年第3輯
《我為什麼支持網路實名制》:《新聞與法制》2010年第7期。
《網路實名制不會對輿論自由產生負面效應》:《青年記者》2010年第12期。
2009年
《從<侵權責任法>(三審稿)看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中國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論壇,2009年12月28日
《論消費權益保護中的民事賠償優先原則》,《判解研究》,2009年7月27日
《論業主概念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含義》,《判解研究》,2009年7月1日
《簡述中國典權制度的變遷史》,《判解研究》,2009年5月22日
《論交強險中的法律關系》,《判解研究》,2009年5月17日
《「何鵬案」VS「許霆案」》,《判解研究》,2009年4月19日
《歷史的看待發展中的商事慣例——以否定「中國酒店業12點退房」商業慣例為視角》,《判解研究》,2009年3月19日
2008年
《不可抗力視角下的懸賞廣告履行限制》,《判解研究》,2008年6月30日
《地震中的法律價值取向————以孔子治國方略為視角》,《判解研究》,2008年6月16日 參與《衡山發『四不論』禁賭令,是僭越職權還是從嚴治賭?》討論,討論內容全文在中國江西網上發表,2014年4月28日
《「兩證」被吊銷 寫手忙找下家》,《新聞晨報》,2014年4月29日
《新浪「許可證」之失:或半年後才能重新申請》,《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4月25日
《新浪涉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被通報 兩證吊銷影響幾何》,《人民網》,2014年4月25日
參與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首期「傳播熱點論談」,主題為聚焦「馬航事件」,從「被遺忘權」角度闡述觀點,2014年4月16日
《三菱電機不認可工商局抽檢結果拖延召回或被罰》,《法治周末》,2014年4月16日,
《新消法為何難以落實》,《法制晚報》,2014年4月16日
《「集體研究」免責「擋箭牌」》,《解放日報》2014年4月14日
《網路安全事件不斷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緊迫》,《法制日報》,2014年4月11日
《互聯網「心臟出血」,用戶安全風險誰擔責》,《法制日報》,2014年4月11日
《中石化「牛郎門」案二審:兩網站敗訴 庭審細節曝光》,中國廣播網,2014年4月1日
《中消協發布安全軟體用戶滿意度調查》,《南方都市報》,2014年3月19日
《點贊,社交網路的偉大創舉?》,《法制晚報》,2014年3月17日
《電信業十大隱性侵權現象揭秘:擅自更改消費套餐》,《法治周末》,2014年3月12日
《4S店緣何熱衷搭售保險,入保率掛鉤銷售業績》,《法治周末》,2014年3月12日
參與《霧霾洶涌來襲 百姓能否索賠?》討論,討論全文在中國江西網上發表,2014年2月28日
《網路交易監管日趨嚴格》,《中國貿易報》,2014年2月27日
參與《司機馬路上施捨挨罰是愛護生命還是傷害善意》討論,討論全文在中國江西網上發表,2014年2月20日
《「復旦投毒案」宣判:兩個生命的悲劇警示》,《光明日報》,2014年2月19日
《家國情懷與輿論泡沫》,《法治周末》,2014年1月7日
參與《天津環保應急限號遭「烏龍」,交管部門拒絕執行引熱議》討論,討論全文在江西新聞網上發表,2013年12月27日
《「人肉搜索」的法律邊界在哪》,《檢察日報》,2013年12月21日
參與「中歐完善媒體法律保護項目媒體從業人員培訓研討會」,並作了《網路侵權責任》的主題演講,2013年12月13日
《「微博法庭」:網路案件,網民裁決》,《南方周末》,2013年12月5日
《「三權」保護刻不容緩 安全企業互聯網許可權亟需監管》,中國財經網,2013年11月27日
《移動互聯網「一戰」爆發》,《中國品牌》。2013年11月刊
參與中央台召開的「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規范」第二場專家研討會,結合代理「牛郎門」案件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了網路媒體在內容監管和平台自律方面的法律界限,2013年11月7日
參與《記者遭跨省刑拘事件罪名是否適當程序是否合法?》討論,討論全文在江西新聞網上發表,2013年10月25日
《「損害商業信譽罪」邊界之辯》,《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10月24日
參與「互聯網與公共傳播」論壇討論,2013年10月17日
《多方「圍剿」奇虎360 聯想、小米加入「戰團」》,中國新聞網,2013年9月30日
《誹謗信息轉發500次判刑 專家建議應從嚴掌握》,《中國青年報》,2013年9月12日
《海外代購熱背後的維權難題》,《法治周末》,2013年9月11日
《「今日焦點網」等11家網站被查處》,《南方都市報》,2013年9月8日
參與「中日網路消費研討會」,2013年8月29日
《法學專家呼籲完善打擊網路謠言法律框架》,中國公安報,2013年8月24日
《錢鍾書書信拍賣引爭議 著作權能否對抗所有權?》:《新法制報——法律圓桌》,2013年5月30日
擔任「明德民商法研習社銀行卡糾紛案件」研討會主持人,2009年8月31日
參與「范曾訴文匯報、郭慶祥侵害名譽權案一審判決研討會」,2011年6月23日
《法官稱不能讓個案阻礙網路言論自由》:《中國青年報》2011年9月7日
《法學家楊立新作客網易 談「艷照門」的法律困境》:《網易嘉賓訪談》2008年3月28日
《朱巍:微博言論侵權難享「豁免權」 人民大學法學博士認為網路侵權常見5種類型,名人和普通人侵權責任應有區別》,《新法制報》,2011年9月20日
《深圳唯冠若咬住蘋果不放 將涉及濫用訴權》:《donews》2012年3月9日
2011年
《微博言論侵權難享「豁免權」》,《新法制報》訪談,2011年9月20日
《「7·23」遇難者怎麼賠》,《京華周刊》訪談,2011年8月15日
《典當行業有福音》,《法治周末》訪談,2011年5月24日
《唐山豐潤對超重貨車巨額罰款,記者采訪遭遇粗暴干涉》,中國廣播網,2011年4月2日
2010年
《浙江在線:侵權官司未了,上市進程受阻》,《投資者報》,2010年11月15日
中國法學講壇,《一場由人情義氣引發的債務糾紛案研討會》,2010年10月13日
《批評還是誹謗?這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民主與法制》,2010年10月11日
《新京報訴浙江在線非法轉載案將二審》,《新京報》,2010年6月30日
「《新京報》起訴浙江在線非法轉載案」研討會,《新京報》,2010年6月12日
《宋祖德敗訴啟示,網路發言邊界在哪?》研討,《新京報》,2010年1月2日
③ 「無證收購玉米案」,王力軍非法經營罪,一審請了假律師,是怎麼回事
根據公開的報道,王力軍收購玉米案,一審的確是委託了假律師,不存在的律師,不存在的律師事務所,一審法院對律師身份的審查失職。
冒充律師,代理案件,收取費用,這是刑事詐騙案,當事人可以報案,並依法追究冒充者的刑事責任。也可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冒充者的法律責任,因為無代理資質,無代理許可權,而冒充者本身代理的案件就是非法經營罪,這是極大的諷刺。
關於真假律師判斷,法律工作者判斷,簡要回答如下:
律師在律師事務所工作,執業范圍是全國,民商事刑事案件代理,可以在律師當地的省司法廳和省律師協會官網查詢和核實。
法律工作者在法律服務所工作,執業范圍是所在區縣,只能代理民商事案件,不能代理刑事案件,也不能跨區跨縣執業,更不能跨市跨省執業,可以在律師當地的省司法廳和省律師協會官網查詢和核實。
附:
「無證收購玉米案」一審回溯: 查不到的律師和律所_新聞頻道_東方頭條
巴彥淖爾市148協調指揮中心法律服務二所與臨河區法院僅一條馬路之隔,王力軍在這里找了自己的一審辯護律師。(南方周末記者 滑璇/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02月16日《南方周末》)
現在回想起來,王力軍只記得王潤生說過:無意識犯罪。「他基本上就說了這5個字,花了5000塊錢就買了這5個字。」
山東省司法廳官網查詢結果顯示,並無「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也無「王潤生」律師。司法廳稱,官網是實時更新的。
王潤生回應稱,律所為什麼查不到,他不清楚;至於他本人的律師執業證,或許因為注冊晚了,「把我漏報了,沒有上網」。
2017年2月13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級法院再審王力軍「無證收購玉米案」。控辯雙方均主張王力軍無罪,法庭決定將擇日宣判。
2016年4月15日,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王力軍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二萬元。同年12月,最高法院以原判適用法律錯誤為由,發出再審指令。
再審現場坐滿了前來旁聽的人大代表和記者。王潤生沒出現。作為一審辯護人,他為王力軍做有罪但罪輕的辯護。但此後,王潤生連王力軍的電話也找不到了。
在一審判決書中,王潤生是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簡稱「青銀所」)律師。此外,他還有另一重身份:巴彥淖爾市148協調指揮中心法律服務二所(簡稱「二所」)主任、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在山東省司法廳官網查詢,結果顯示: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不存在;在山東省司法廳注冊的律師中,也沒人叫王潤生。
執業時,律師與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最大差異,就是後者不能以辯護人身份參與刑事案件。「無證收購玉米案」,是一起刑案。
王力軍找到王潤生是2016年春天,案子已由檢察院移送法院。一直自信無證收購玉米「不算個事」的王力軍,拿到開庭通知後,從臨河區法院出來直奔二所。
與附近其他幾家法律服務所相比,二所的位置最好,就在臨河法院對面,只隔一條馬路。牆上的公示欄顯示,該所有十幾名工作人員。王潤生的名字在第一排第一個,職務為「主任」。
接待王力軍的,是一名女性工作人員。交了100塊咨詢費,王力軍被告知,如果認定非法經營罪,可能會被判三到五年,還有一至五倍罰金。聽說可能要坐牢,王力軍決定請個律師——二所主任王潤生。
據二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所里接的案子以民事居多,刑事一年只有幾件。王潤生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收案有明確統一的收費標准:民事案件收取標的額的4%;刑事案件,公安、檢察院、法院每階段各5000元
。
剛借錢交完6000元違法所得、5000元保釋金,5000元的律師費在王力軍眼裡不是個小數目。但陪他同去的女兒不肯省這筆錢。她在西安工作,是一本大學的畢業生。
王潤生掏出律師執業證讓父女倆看,兩人隨便一瞥,也沒拿在手裡細瞧。王潤生的律師執業證顯示,他是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的專職律師。
交了錢,雙方簽了刑事辯護委託書,但這份協議王潤生似乎沒給王力軍留底。「我把所有跟案子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一起,但都沒有這份協議。」王力軍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一疊訴訟文件,其中就有與兩名再審律師簽
訂的委託代理協議。
南方周末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王力軍與王潤生的刑事辯護委託書上不僅有二人簽名,而且按著王力軍的手印,加蓋了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的公章。
依照刑事案件程序,律師出庭前要向法院提交三樣東西:與當事人簽訂的刑事辯護委託書、律師執業證、律所出具的刑事辯護出庭函。
王潤生提交的刑事辯護出庭函內,抬頭為臨河區法院,落款為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並加蓋公章,右上角還有「【青銀刑字第201600293】」字樣。
到法院調卷後,王潤生很快有了判斷:「我第一反應是,整個案子的偵查情況比較模糊,21萬的非法經營數額不太清楚。別的沒有疑點。」
在王潤生看來,這樣的案子並不復雜,偵查機關早把各種證據准備好了,非常清晰,自己不用再去調查取證。他甚至在開庭前就預測出了一審結果。因為王力軍收購的玉米都賣給了糧庫、澱粉廠等正規銷售渠道,「
沒有賣到黑道上」,非法經營數額雖然高達21萬,但實際獲利只有6000元,「所以我預計他能判緩刑」。
王力軍從王潤生處也曾得到同樣的信息:你這個罪名應該能認定,我不可能承諾給你辯得無罪,只能給你爭取緩刑。
根據臨河區法院筆錄,2016年4月5日一個多小時的一審庭審中,辯護人王潤生的話很少。他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及罪名無異議,法庭調查時無發問,對公訴人出示的十多組證據無異議,辯方也無證據出示。
質證時,公訴人提到臨河區糧食局、臨河區工商分局開具的王力軍無經營資質證明時,王力軍忍不住說道:「我沒有辦證資格,只有固定場所才給辦證。」辯護人王潤生依然無異議。
法庭辯論階段,辯護人王潤生說得也不多。他說:「被告人是無意中觸犯了刑法,不是故意犯罪,犯罪後主動投案自首,有自首情節,收購的玉米都賣給了正規渠道,獲利數額較小,請求法院從輕判處。」
當被問到有無新的辯論意見時,辯護人王潤生又說:「王力軍無意識犯罪,希望法庭從輕處罰。」
現在回想起來,王力軍只記得王潤生說過:無意識犯罪。「他基本上就說了這5個字,花了5000塊錢就買了這5個字。」
「無證收購玉米案」曝光後,引起輿論強烈關注,尤其是質疑糧食收購資格審批和市場經濟下的管制。
2017年2月13日的再審,是另一種場面。辯護人是從北京來的律師王殿學、張雪峰,兩人自願為王力軍提供法律援助。律師對檢方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提出多次質疑。比如,王力軍親戚楊某認為王的行為屬於犯罪的
證言,律師認為這與本案無關。
「無證收購玉米案」一審回溯: 查不到的律師和律所
2017-02-16 10:19 法治
我要報錯
評論 .
.
..
.
「說王力軍無證收購玉米,根據的是《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而該條例在2016年2月進行了修訂,不再要求農民個人必須取得糧食收購資格。」王殿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7年2月11日,南方周末記者在二所的辦公室里與王潤生進行了一番對話。當記者提到一審開庭前《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已修訂時,王潤生反問:那是判決以後的事情了吧?
「修訂是在開庭前兩個月,你當初想過從這個角度給王力軍辯護嗎?」
「我想過,我也說過。法官不採納。」
「別人收糧食咋沒事,別人大部分都有證,或者掛靠在某一個有糧食經營許可證的公司。」王潤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法律上來說我不能做無罪辯護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在那放著呢,還有法律規定,所以
我只能做罪輕辯護。就這么簡單。最後給他判了緩刑。」
一審時,王力軍的一切訴求就是不進監獄,讓他能夠回家種地。王潤生說,王力軍對緩刑的結果很滿意,沒有上訴。但最高法院經過審查後,指令再審。王殿學認為,最高法院主動要求再審的情況十分罕見。
王力軍說:現在才知道我這就不應該判有罪。要是早知道,我就上訴了。
王潤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是青島人,青島大學法律系畢業;在青島的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148法律服務二所兩頭兼職。據他介紹,青銀所有十幾名律師。
中國裁判文書網共收錄「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律師參與代理、辯護的12件案件,其中,內蒙古9件、甘肅2件、福建1件,裁判起止時間為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
上述青銀所參與的案件,全部由王潤生、陳正勃代理。裁判文書網上查不到該所其他律師代理的案件。
王潤生以青銀所律師身份出現了9次,某交通肇事案為刑事案件,其他皆為民事案件。陳正勃以青銀所律師身份出現了3次。
王潤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二所十幾名工作人員中,有三名律師,除了自己,還有王飛、鄔瑞。巧合的是,二所也有一名工作人員叫做陳正勃。南方周末記者詢問陳正勃是否也為青銀所律師,王潤生給予了肯定的答
復。
律師執業證顯示,2015年5月18日山東省司法廳向王潤生發證。據他介紹,2001年他從山東到內蒙,一直在做律師的行當,2002年取得律師資格。
南方周末記者在山東省司法廳官網「山東省司法行政網」上查詢,結果顯示並無「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
記者再分別輸入王潤生的姓名、律師執業證號、法律執業資格或律師資格證號,均顯示「暫無符合條件的數據」。陳正勃的信息同樣查不到。
但若換成其他山東律師,只需輸入姓名、證件號等任一項,即可顯示結果。即便是2016年因故未通過年檢的律師,也能查到相關信息。
內蒙古司法廳官網也查不到王潤生與陳正勃兩名律師。
對此,王潤生回應稱,律所為什麼查不到,他不清楚。至於他本人的律師執業證,或許因為2016年回山東注冊時因事耽擱了,「原本應該5月注冊,我7月才去,已經注冊完了。可能因為這個把我漏報了,沒有上網。
」
王潤生還說,「他(陳正勃)估計現在也查不到,他和我一塊去注冊的,也是注冊晚的。注冊得晚,估計系統就不報了。」
南方周末記者通過山東高院的關系向山東省司法廳查詢,得到的結果也是,沒有「山東青銀律師事務所」,沒有律師王潤生、陳正勃。記者又通過青島市司法局的內部渠道查詢顯示,查不到青銀所。
對於是否存在系統登記疏漏的情況,南方周末特約撰稿人向山東省律師協會考核監督部咨詢,答復是:不可能。只要他拿了執業證,司法行政網上肯定就有他的登記。
山東省司法廳律師管理處資質管理科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答復是:山東省司法行政網是實時更新的,如果在這個網上查不到,那就可能沒有這個人。
該查詢系統還提示,2009年全國統一換發律師證後,執業證號以「137」號段開頭;此前的「150」號段執業證號不作為律師身份的證明,致電才可查詢。王潤生的執業證號為「137」號段。
一名知情人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曾告訴他,網上查不到青銀所,「但這么長時間了,一直沒人把它當事」。
二所與臨河法院不過幾十米遠。王潤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與「無證收購玉米案」一審的兩名法官都相識,「有時候他們法院印不了東西,偶爾過來印印東西」。
2016年7月,「無證收購玉米案」經媒體報道引發全國熱議。王潤生當時還很納悶:咋就傳出去了?他為此問過法官,法官說,案子被法院當做典型案例上網做了宣傳。「後來又再審,我感覺他(法官)這是搬起石頭
砸自己的腳。」
裁判文書網顯示,王潤生還以巴彥淖爾148協調指揮中心法律服務所、法律服務二所法律服務工作者身份,在內蒙古代理民事、行政案件33件,判決起止時間為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
從時間上看,王潤生交互使用著律師、法律工作者兩個身份。
對於專職律師是否可以在法律服務所任職,上述山東省司法廳及律協兩機構的答復一致:不行。「專職就是這個意思,要不怎麼叫專職律師呢?」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簡稱「法工」)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萌芽、80年代發展起來的職業。彼時,中國的律師制度尚不完善,律師奇缺,為了填補農村、城鎮的法律服務空白,一支特殊的法律人隊伍建立起來。
「他們是特殊年代的產物,」巴彥淖爾市司法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法工都是退休的公檢法人員,而最近十幾年,過司法考試的做律師去了,有些歲數大的干不動了,巴彥淖爾的法工只出不進越來
越少,現在還有一百多人。
沒有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法工,多在基層法律服務所、鄉鎮法律服務所或司法所執業,手裡拿的是《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
據上述工作人員介紹,與律師相比,法工執業受到三大限制:只能接當地人的案子,「好比你是臨河的法律工作者,當事人必須也是臨河的」;報酬標准參照司法部針對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規則,與律師收費完全不同
;不能從事刑事辯護。
然而,三條老規矩,有兩條早已被時代淘汰。比如,法工的收費標准已突破司法部的硬性規定,「不然連調查取證、開庭的車馬費都不夠」;實際接案時,也會有人打破地域方面的限制,基本沒什麼人會管。
唯一剩下的,便是不能為刑事被告人辯護。上述工作人員說:這是一刀切,絕對不允許,只有律師才能接刑案。
盡管如此,南方周末記者還是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到了兩份刑事判決書,陝西丹鳳縣、貴州黎平縣的法律服務工作者,分別成為故意傷害案、危險駕駛案中被告人的辯護人。
會不會是當地律師稀缺由法工頂上?上述工作人員解釋,如果某個地方律師特別稀缺,國家會調配一部分律師去進行法律援助。這樣的事,巴彥淖爾就有過,從市區臨河調律師到相對偏遠的烏拉特中旗接案。
在臨河法院旁邊、二所斜對面,還有另外幾家法律服務所。一個房間里,一名四五十歲的女性法工正為來訪者解答與離婚相關的問題。她的名片上印著「法律本科」及資格證號。
當南方周末記者詢問,這是什麼資格證號時,她說,「就是我們工作用的證」。那是律師?「不是,我們和律師的區別就是不能代理刑事案件。」至於是否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等,她隻字未提。
在許多法律專業人士眼中,法工的地位非常尷尬,「只能吃律師吃剩下的」。尤其在城市,提到法律、打官司,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律師。
「大概90%的人不知道還有法律工作者這么個職業,」上述巴彥淖爾市司法局工作人員說,他們碩果僅存的服務市場,絕大部分都在農村、鄉鎮等地區。
因為「無證收購玉米案」,眾多媒體趕來采訪王潤生。「記者來都是先找我,再找他(王力軍)」。不過,他曾拒絕了內蒙古電視台的采訪;當一名報社記者希望與他合影時,他同樣婉拒,「我不想出名,我就是平
民老百姓出什麼名?我就想平凡地生活。」
(南方周末實習生席莉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