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間借貸糾紛案例分析 [民間借貸糾紛案]
案例要旨:
根據《民法通則》第六條的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對於違反法律規定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對於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一方企圖用金錢來維系不正當情人關系,並就此訂立協議的行為,不但有違我國婚姻家庭制度,同時也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屬於無效的民事行為。雙方當事人就此行為訂立協議,並就協議內容訴至法院的,亦不屬於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
【全文】 【法寶引證碼】 CLI.C.1336099
張正青訴張秀方民間借貸糾紛案
問題提示:如何審理有違公序良俗的民間借貸糾紛?
【要點提示】
審理民間借貸類案件,有必要審查債務發生的原因。對於以借貸為名,實際上系因「婚外情」引發的債務糾紛,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借貸行為,理應不受法律保護,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
【案例索引】
一審: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2009)杭蕭商初字第1170號(2009年6月30日)
二審: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浙杭商終字第1138號(2010年4月13日)
【基本案情】
原告(被上訴人):張正青
被告(上訴人):張秀方
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08年5月19日,張正青與張秀方訂立《雙方協議》約定:張正青借給張秀方100萬元,用於購買杭州市某房產,張秀方用其所有的房產作抵押,並承諾終生不嫁他人,一生做張正青的情人。如果張秀方(女)違反協議,則應當返還借款,如果張正青(男)提出解除情人關系,則張秀方有權不歸還借款,將該筆借款充抵作精神賠償款和生活補助款。同年11月27日,張正青與張秀方再次訂立《補充協議》約定:張正青已經出資70萬元,以張秀方名義購買杭州市的某房產,該房產的按揭餘款由張正青支付。局晌纖張秀方自願做張正青的情人,如果張秀方違反承諾,則應退還張正青已經支付的70萬元及按揭款,如果張正青提出解除與張秀方的情人關系,則張秀方有權不退還張正青已經支付的70萬元以及按揭款。在雙方以情人關系相聚期間,在沒有專屬雙方生兒育女協議之前,張秀方不得生育。
2009年2月9日,張正青因雙方關系不融訴至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請求確認雙方之間的協議無效,要求張秀方歸還借款70萬元,並承擔案件的訴訟費用。
【審判】
一審法院認為:張正青與張秀方之間訂立的協議違反了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損害了社會公德,破壞了公共秩序,應屬無效行為。張正青要求確認該協議無效的理由成立。民事行為無效,所得的財產應返還,故張正青要求張秀方返還已支付給張秀方的70萬元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判決:張秀方在判決生效後三十日內返還張正青人民幣70萬元。
宣判後,張秀方不服提起上訴稱:協議無效雙方均有過錯,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一審判決將責任全部歸於上訴人,有違合理,顯失公平;一審鑒定程序不合理,不予准許上訴人要求重新鑒定申請依據不足;上訴人提供的一些間接證據印證了上訴人支付被上訴人款項的事實等。請求二審改判駁回被上訴謹旁人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張正青辯稱:雙方簽訂的協議因違反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無效;上訴人要求重新鑒定的理由不符合事實;上訴人的行為不符合法律規定,且在道德層面也存在瑕疵。二審應維持原判。
二審法院認為:張正青與張秀方無視我國的婚姻家庭制度,企圖用金錢去維系不正當的情人關系,其行為違背了社會公德,損害了社會的公序良俗。雙方所訂立的兩份協議的內容,法律均不予桐仿保護。本案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裁定撤銷一審判決,駁回張正青的起訴。
【評析】
本案以民間借貸為案由起訴至法院,但實質上系因「婚外情」引發的債務糾紛。對本案的處理不僅涉及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也體現了民法、婚姻法和民事訴訟法之間的沖突和協調,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一、本案所涉協議性質分析
本案所涉協議的性質是妥善處置本案的關鍵。從該協議文本分析,既有借貸協議內容,也有附解除條件贈與協議體現。從協議內容來看,確實協議中使用了借款字樣,甚至設定了房產擔保條款,有借的形式;協議還約定只要雙方之間維持情人關系或張正青提出解除情人關系,張秀方就不用返還借款,也體現贈與之意。但探究協議本義,該協議系建立在「婚外情」這一特定條件下,其目的具有不正當性。盡管法律並無明確規定該行為是否違法,但其違背了社會公德。《民法通則》第7條中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實際上吸納了法理和大陸法系立法例中「公序良俗」的內容。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則是一項具有授權性的基本原則,即通過對公共利益的強調,將契約自由和個人自治限制在社會的一般利益和一般的道德觀念框架內。張正青與張秀方之間訂立的協議在表面上是附條件的贈與協議,系對私人財產權的處分。但其約定以保持情人關系作為贈與的條件,且情人關系存續與否直接影響款項是否返還。因此,該協議從立約目的上違背了善良風俗,影響了社會秩序,違反了社會公德和婚姻倫理秩序,在效力上應予以否定。
二、本案各種處理思路的分析
圍繞本案的處理,一、二審法院存有幾種不同思路。一審法院以該協議違反公序良俗為由,判決張秀方將錢款返還給張正青。從表面上看,引用公序良俗原則否定協議的效力,再按照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判決返還符合合同法的一般思路,但該意見存在較大缺陷:首先,返還財產並非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後的唯一處理方式,此外結合民法理論中不法原因給付不得請求返還等原理,本案單純運用無效後返還的思路處理並非很妥。其次,從社會效果上分析,按這種思路判決可能造成事實上允許包養情婦者行使撤銷權,客觀上造成「人財兩得」的後果,形成不良輿論導向。
二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也存在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駁回張正青的訴訟請求,主要考慮到協議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以及張秀方的實際付出,同時根據浙江省高院民間借貸指導意見第35條意見(即對當事人主張的有損社會公序良俗的轉化借貸不予支持),但這種意見存在以下問題:(1)既然認定雙方違背公序良俗,又判決駁回訴請,則張秀方取得70萬元並無依據,可能會有矛盾之處。(2)浙江省高院民間借貸指導意見第35條的本意應該是指對未給付的有損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感債務轉化的借貸要求給付的應駁回訴請,而本案的情況是已給付,不應直接適用。(3)從社會效果上分析,如駁回張正青的訴訟請求,可能會造成法院支持所謂「二奶」等問題,產生不良導向。
二審法院的另外一種思路認為應駁回訴訟請求並收繳該70萬元歸國家所有。這種意見主要依據在於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第3款規定,即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但這種思路有以下的問題:首先,從收繳的思路來看,立法本
意應該是收繳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一般是指法律禁止且有懲戒性後果的行為,如賭博、違法經營等,包養情婦行為認定為這種意義的非法行為過於嚴格。其次,收繳並非民事責任承擔形式,而是一種懲罰手段。《民法通則》屬民事法律規范,其規定類似收繳等帶有公權力色彩的懲罰措施只是指引性的條款,一般而言需要下位法的支撐,否則直接運用《民法通則》採取收繳手段,會有公權力對民事領域干預過多之嫌。從立法體例上看,民事法律中收繳的立法模式一般都系以原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立法體例,並非各國通例。再次,70萬元可能涉及到夫妻共同財產等問題,如直接收繳國家,會使其配偶喪失了救濟權。此外,縱觀整部《婚姻法》,除了重婚、遺棄和虐待這三種具有比較大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有相關刑法條文規制外,其他規定均未設立相應的罰則。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違反夫妻之間互相忠實、互相尊重的義務也只有在夫妻雙方離婚認定過錯時,才具有民事訴訟上的意義。在一定意義上而言,《婚姻法》的一些規定可更多地理解為一種倡導性規范。
駁回張正青起訴的觀點是最終裁判結果,它體現了司法的謙抑性和有限性,為法院處理民事糾紛設定了必要界限。本案中的兩份協議名為借貸協議,實為包養協議,雙方當事人是企圖用金錢去維系不正當的情人關系。本案雖然涉及財產關系,但是這種財產關系依附於包養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而言,張正青起訴的要求保護的財產權並非正常的民事權益,不受法律保護,也不能納入通過民事訴訟保護的民事權益的范疇。
三、對審理類似借貸案件的啟示
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法院受理的借貸類糾紛並非簡單的借貸法律關系引發,其背後隱藏著方方面面的原因,甚至包括一些有違社會公德的債務。此時,借貸法律關系只是一種表象。因此,有必要對債務發生的原因進行審查,對合法的因買賣、承攬、股權轉讓等其他法律關系產生的債務可結合基礎法律關系進行審理,對一些有違社會公序良俗而產生的債務,應進一步審查其請求權基礎的正當合法性。如當事人主張的權利不宜列入合法民事權益保護范疇的,應以不屬法院受案范疇為由駁回起訴。法院並非簡單的訴訟技巧競技場,司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始終是法院在案件審理中應當體現和考量的重要因素。對於違背社會公德而形成的債務,比如本案涉及的因「婚外情」引發的債務糾紛案件,即使當事人雙方事先約定作為借款處理,但因其行為有傷風化,有損社會公序良俗,不屬於合法的民事權益,也不屬法院受案范圍。
【編後補評】
民法在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的同時也禁止公民濫用權利。濫用權利是指超越權利的范圍或違背社會公德而行使的權利。正如本案以「婚外情」為債發生原因的民間借貸行為,就是典型的濫用民事權利的行為。權利濫用是違法的,可此類濫用民事權利的行為,又與一般的違法行為不同,它並不直接違反法律的某一規定即表面上看並不違法,但根據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秩序的標准來分析判斷,明顯不當而應予禁止。為解決民事法律具體規范所不能解決的這個問題,就需要一個彈性的法律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來限制權利的濫用。這一原則通過對違反公序良俗民事行為的確認把契約自由、意思自治限制在社會的一般利益和道德觀念的框架內。
我國現行民事法律沒有直接使用「公序良俗」一語,而是以「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指稱,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第7條都將尊重社會公德、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加以規定,其實質就是吸納了大陸法系立法例中公序良俗法律原則的內容。本案一、二審法院在裁判論理上均適用該法律原則否定了雙方協議的效力,體現了公序良俗原則在審理此類糾紛案件的價值作用。但在處理後果上有所不同。一審法院仍套用合同無效返還的一般處理思路,未考慮本案造成無效的原因不法和返還請求權的特殊性,顯然不妥。如果按一審判決支持原告「歸還借款」,會使其「人財兩得」(協議存續了近一年),其效果仍是有違公序良俗的法律原則。本案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簡單地套用無效返還的一般處
理方式。本案的原告是基於違反公序良俗原因給付的,其請求權行使應受到限制。從理論淵源上講,此制度源於羅馬法上的「不道德返還訴」,即指基於違反公序良俗原因的給付構成不當得利,且此原因存在於給付人時不得要求返還。大陸法系稱之為「禁止主張自己之不法」原則,即指因違反法律禁止規定或公序良俗,將自己置於法律規范之外,從而無保護的必要。英美法系謂之「潔手原則」,指任何人不得以自己的不法行為主張回復自己的損失。台灣民法概括為任何人置社會倫理秩序不顧時,不能請求返還其以應受非難行為的給付。我國對此問題僅存於學理研究中,按照「拒絕保護說」,筆者較贊同二審法院的處理結果,但還應進一步探討。
—、公序良俗原則的司法價值作用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合稱。一般認為,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它並不是指現行法律規范所直接確定的秩序,而是根據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和現時公認的法律理念所合理推斷確定的一種社會關系的本質要求和人們法律觀念在一定條件下的法律秩序化,是一種彈性的社會秩序,是現行法律秩序的合理延伸;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即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所應當遵守的道德准則,或某一社會所尊重的倫理要求。善良風俗與公共秩序所包含的范圍大體一致,凡是被當時社會所認定為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就是權利濫用的行為,即為法律所禁止。一個國家,尊重社會公德,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切社會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共同准則。
民法把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作為自己的核心內容,但同時也禁止公民權利的濫用,這兩個方面的統一構成民事權利立法的完整內容。公序良俗原則作為現代民法的一項重要法律原則,在確保國家一般利益、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維護社會正義保護弱者等許多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民法的權利本位與社會本位相結合,實現民法與社會發展秩序的同融化。具體到司法實踐中,公序良俗原則是一項具有授權性的民法基本原則,具有彌補法律規范的自身之不足,填補法律漏洞的功效。諸如司法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立法當時未能預見到的一些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我國的公序良俗制度應由兩個組成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法律的原則性規定,即通過民法典以民法基本原則的形式對公序良俗的法律適用作出明確界定。對這部分公序良俗的內容必須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判例加以類型化,即必須根據公序良俗法律原則規定的精神,在司法實踐中加以具體適用。這部分內容主要適用於良俗的行為。另一部分是通過單行民事法規(即實體法)的形式,對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進行明確界定。這些法律主要包括廣告法、商標法、版權法、專利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這部分內容主要適用於違反公序的行為。我國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應首先區分為違反公序和違反良俗兩個部分。其中違反公序的行為主要應包括:違反國家安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限制經濟自由的合同,不正當競爭行為,壟斷行為,暴利行為,賭博行為。而違反良俗的行為主要包括:反人倫和有違正義的行為,有損人格尊嚴的行為,非良心交易行為,危害婚姻家庭關系的行為,違反道德風俗的行為,有傷風化的行為,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在這些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都能充分體現公序良俗原則的法律價值作用。公序良俗原則的司法運用是對社會實質公平和實質平等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是社會對個人自由的一種制度化和理性化的限制和約束,同時也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有力捍衛。
當前,為進一步促進社會資本市場的擴大和發展,民間借貸融資渠道逐漸被准許存在。民間借貸類糾紛(僅指民事審判領域)並非簡單的借貸法律關系引發,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會以民間借貸契約形式出現,如有以買賣、承攬、股權轉讓等為形式的借貸關系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隱藏著一些有違公序良俗的債務。在貫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民間
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要求中,司法實踐中有必要對債務發生的原因進行審查,分析當事人訴求的實質,判斷當事人締約的動機,正確確認有關約定的效力。對一些有違社會公序良俗而產生的債務,應進一步審查其請求權基礎的正當合法性,對於違背社會公德而形成的債務,即使當事人雙方事先約定作為借款處理,但因其行為有損社會的公序良俗,其主張的權利就不屬於合法的民事權益,應以不屬法院民事受案范疇為由駁回其起訴。公序良俗原則對於人民法院保護合法的民間借貸行為,維護和推進我國合法有序的民間資本市場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司法價值作用。
二、公序良俗原則的合理應用
公序良俗原則具有彌補法律規范的自身之不足的功效,而確認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具有相當的道德評價性和明顯的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公序良俗原則的應用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不難發現,引用公序良俗原則裁決案件的法官並無具體的法律依據,而是憑借自己對法律精神的了解,對案件事實的把握、對道德經驗的體驗來處理具體個案。法官的主觀性在案件的處理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不同的法官對法律事實和道德的認識又可能不完全一致。公序良俗原則的道德要求內涵與外延可能因審理案件的法官的不同而不同。由於公序良俗涉及到立法和司法兩個方面,並且主要存在於個案的具體法律適用中,在此種情況下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除了要加強這方面的立法之外,還要培養法官遵從公序良俗的法律意識,將審判活動作為提升社會文明和社會道德水平的工具,通過司法實踐進行具體化和類型化。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合理應用該原則應把握幾點:
1.公序良俗原則適用的兩個前提
(1)須有涉及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情形。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表現出整個社會對於個人行為的影響與限制,它意味著人不僅是單獨的個人,同時還是一種具有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的主體。(2)須有法律規定模稜兩可或未作規定的情形。在我國,法官判決的主要依據自然是成文的法律、法規。但成文法最大的缺陷是具有局限性和滯後性,對各種行為表現和處理結果無法作詳盡的規定,特別是民事活動和民事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難以預見性往往是其他法律領域所無法比擬的,公序良俗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等具有概括性和指導性的民法基本原則,就適用於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或者法律規定有缺陷的場合,使法律和社會能協調起來,對違社會公德的行為而又缺乏相應的禁止性規定時,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認定該行為無效。
2.公序良俗標準的判斷
公序良俗原則雖然在法律中得到承認並被賦予法律原則的地位,但其本身又是一不確定性的規則,需要法官加以具體充實。也就是說,法律並沒有為該原則確定明確的特徵,以使法官能夠據以進行直接操作。它只是為法官指出一個方向,要他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裁判。由此可見,法官判斷某項行為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就涉及到一個判定標準的問題。盡管在審判實踐中確定具體的判斷標準是非常困難的,還夾雜著法官對法律精神的理解,對案件事實的把握、對道德經驗的體驗等因素,但一般應以社會公眾普遍認可的共同風俗和共同道德為判定標准。當然,公序良俗的判斷標准也有時是不確定性的,應以個案而定,但總的來說,公序良俗的判斷標准應當是社會的標准而非個人標准,應當來自社會公眾的共同認可,而不是法官的內心求證。
3.建立指導性案例
法官依據公序良俗原則作出的裁判可以使形式上非常抽象的民法基本原則得以具體化。這樣的案例可以使司法機關嚴肅的對待公序良俗原則的適用,起到指導和參考的作用,使司法者不能也不易產生太多的主觀隨意性。公序良俗原則的指導性案例在法律應用中,以相對固定的形式確保了本來極為容易造成差別對待的法律後果的同等性和統一性。本案的最終裁判結果是駁回張正青起訴,這也體現了司法的有限性,為法院處理民事糾紛設定了必要界限,
司法中相同情形的類似案件無疑可以遵從。
② 民間借貸糾紛怎麼處理
一、民間借貸糾紛怎麼處理
1、處理民間借貸糾紛的方法有:
(1)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
(2)請求第三方組織調解解決;
(3)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向人民法院提起關於借貸糾紛的民事訴訟。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二、民間借貸糾紛的處理流程有哪些
民間借貸糾紛的處理流程如下:
1、債權人需要寫起訴書,起訴書的內容包括原告、被告信息,訴訟的請求,起訴的事實和理由等內容;
2、債權人需要收集民間借貸糾紛的證據。如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
3、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起訴時提交起訴書、證據等的材料;
4、法院審查案件後符合立案條件的,起訴人要向法院預先交納訴訟費用;
5、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當事人在出庭審理案件,法院作出判決後,執行人民法院的判決書;
6、如果一方不執行法院判決書的,在另一方申請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③ 民間借貸糾紛法院一般怎麼判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審查借貸糾紛案件的起訴時,要求原告提供書面侍游借據;無書面借據或無法提供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或與自己無利害關系纖茄的兩人以上的證人證言,來支持自己的主張。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四倍,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依法不予保護。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
(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貸老豎銷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六)違背公序良俗的。
④ 民間借貸糾紛怎麼處理
民間借貸糾紛,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而產生的糾紛。民間借貸糾紛屬於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應受民事法律調整,不產生刑事責任。對民間借貸糾紛的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處理糾紛,必須提供證據:人民法院審查借貸糾紛案件的起訴時,要求原告陪橘世提供書面借據;無書面借據或無法提供的,應提供必要的事實根據或與自己無利害關系的兩人以上的證人證言。2,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3,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通常視為無息借貸。4,定期無息借貸的處理:公民之間的定期無息借貸,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償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無息貸款經催告不還;出借人要求償付催告後的利息的,參照銀行同類貸款的利率計息。5,違法借貸行為的處理:出借人明知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貸關系不予保護。對雙方的違法借貸伍仿行為,可按照有關法律予以制裁。6,保證責任的處理:在借貸關系中,對債務的履行確有保證意思的,應認定為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7,與合夥組織發生借貸糾紛的處理:合夥經營期間,個人以合夥組織的名義借款,用於合夥經營的,由合夥人共同償還;借款人不能證明借款用蘆肢於合夥經營的,由借款人償還。
【法律依據】
《關於人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一條公民之間的借貸糾紛,公民與法人之間的借貸糾紛以及公民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借貸糾紛,應作為借貸案件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