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矛盾糾紛化解思考

矛盾糾紛化解思考

發布時間:2023-05-05 04:17:37

Ⅰ 如何化解社會各種矛盾

《化解社會矛盾之略》內容包括:關於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思考、淺談調解優先原則在公安工作中的運用、公安行政復議工作中調解制度實務問題探究、論法院涉訴信訪的制度困境及其進路選擇、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之成因及對策研究等。

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研究

地方性知識中的民間調解與權利救濟
——宗村民間糾紛的個案研究
論和諧社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大調解視角下的司法行為延伸
——訴訟與非訴調處對接與互動機制初探
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化解矛盾糾紛
——濟南中院「建立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與路徑選擇
試論司法良知與法院調解
關於構建「大調解」工作新機制的思考
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表現、原因及對策
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之我見
社會風險評估機制研究
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檢察調解制度構建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關於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思考
我國醫療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問題探析
淺談調解優先原則在公安工作中的運用
公安行政復議工作中調解制度實務問題探究
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關於深人推進三項重點工作 發揮律師社會矛盾 化解作用的思考
影響人民調解制度發展的理論思考
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的對策建議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調解制度在勞動爭議解決機制中的適用
農村糾紛解決機制建設探析
——以ADR的視角
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樣態及其解決機制的完善
對我國轉型期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現狀的成因分析
堅持多管齊下狠抓「三個到位」全面深人推進社會矛盾化解
談公證在「預防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論行政訴訟中協調機制的建立
調解優先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把握治安調解藝術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和諧社會下做好再審民事調解工作的幾點思考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研究
從涉訴信訪案件的行為瑕疵看公眾權利的保護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研究
和諧社會背景下涉訴信訪制度的完善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著力解決涉檢群體性上訪
——對涉檢群體性上訪事件的調查分析
當前不服強制措施上訪增多的原因分析及應對措施
基層檢察長接訪制度的實證思考
論法院涉訴信訪的制度困境及其進路選擇
公安機關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成因和對策研究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之成因及對策研究
推進信訪法治化進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以濟南市為例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分析及對策
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終結制度研究
試論如何破解農村群眾上訪的難題
農村基層幹部違紀違法犯罪引發群眾上訪原因分析及懲防措施
認清信訪本質 保障公民信訪權
司法實踐問題研究
構建濟南知識產權「三審合一」審判新機制
刑事和解制度完善路徑探析
檢察環節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構想
——彰顯國家責任、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基層檢察機關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
刑事被害人物質損失求償權之救濟
民事檢察申訴和解機制研究
監外執行罪犯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淺析
論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
司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和功能
能動司法問題的研究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合理運用民事檢察建議 促進民事檢察工作更好發展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現狀與完善建議
其他相關問題研究
濟南市城鄉結合部治理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對「人肉搜索」現象的法律思考
古代「息訟」法律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流動人口犯罪不容忽視
——長清區人民檢察院關於本區流動人口犯罪特點、原因及對策的分析
惡勢力犯罪調查
濟南市暫住人口管理現狀及對策
農村流出人口管理現狀及對策芻議
行政執法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
流浪乞討現象救助管理的實踐探討
貫徹監管工作「首要標准」的幾點思考
行政物質幫助與弱勢群體
論平等就業權與用工自主權的理論解析
網路虛擬社會的法律規制引論
——從公民現代法律意識培植切入
網路「憫弱」輿論的價值偏離與回歸
中國語境下的網路草根嘯聚
——以涉警負面輿情為研究視角

Ⅱ 如何做好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思考

只有充分認識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重大意義,在領導層形成共識,將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提高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經常研究、時時強調,在全鄉范圍內形成一個排糾紛、促和諧的氛圍,這是搞好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首要條件。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創建高效能的工作隊伍。
要搞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及時掌握信息是最重要的,在各村成立調委會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選撥下治素質高,具有一定法律 知識的人員做為信息員,調委會人員實行24小時開機,矛盾糾紛隨時匯報,防止矛盾激化。
在業務上,要經常對調委會成員和信息員進行培訓,使其盡可能多地掌握法律 知識,提高調解糾紛能力,做到合理、合法、維護社會公平 正義。同時對廣大人民群眾要加強法制宣會以教育,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敵法守法。
健全機制,全面落實各項工作責任制
為了促進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矛盾糾紛能夠及時有效的解決,必須在大力加強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時也要認真落實各項工作責任制,使每個人都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做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的抓。
依事實為依據、依法律為准繩。依法調解、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們人民調解工作的首要原則,更是做好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具體調解工作中,只有充分調查了解矛盾糾紛的各種事實和依據,准確適用法律,才有可能使矛盾得到解決。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克服敷衍了事的思想,遇到問題及調處是非常正確的,但在調處前一定要做好調查取證工作,充分掌握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和需求,對症下葯,不打無准備之仗,否則,糾紛將很難解決,甚至會因矛盾解決量少了反而進一步惡化。

Ⅲ 化解矛盾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哪些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具體如下:
1、協商解決;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進而解決糾紛。
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中間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願、合法的基礎上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雙方當事人自主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
3、仲裁解決;糾紛當事人根據糾紛前或者後達成的仲裁協議或合同中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由仲裁機構依法審理,作出裁決,並通過當事人對裁決的自覺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使糾紛得以解決。
4、訴訟解決。通過打官司解決,它指糾紛當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審理,作出判決或裁定,通過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自覺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而解決糾紛。
糾紛調解的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一)、及時穩定當事人情緒,為開展調解創造先決條件
凡發生矛盾糾紛的,都是因某些利益沖突而又不能達成共識,各持己見才發生糾紛。因此,雙方當事人心中都有一個「結」,一股氣,情緒都很激動。
我們要做好調解工作,首先必須穩定當事人的情緒。他們心情平靜了,才能進行調解。否則無法調解,甚至愈演愈烈,發生更嚴重後果。如何穩定當事人的情緒?
1、創造一個親近、祥和、安定的氛圍。
調解人員對申請調解或是走出去調解的,對當事人都一樣熱情,貼近他們,關心他們。在噓寒問暖拉家常基礎上,對他們發生的事情表示關切,也表明幫助他們公平合理解決問題,藉此轉移雙方當事人「對抗」的注意力。
2、在當事人之間樹立信任感。
調解人員在當事人之間一定要樹立平等待人和公平、公正處事的形象。使他們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堅定依靠調解解決糾紛的信心。
3、引導當事人樹立自我探討、認識、處理相互之間所發生的糾紛的決心。
調解人員對雙方當事人明確提出:人與人之間發生一些矛盾沖突很正常,在社會上經常發生。解決矛盾糾紛,可以通過訴訟渠道,也可以通過調解解決。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自己的組織機構,也是第三方參與當事人之間對雙方發生的問題進行重新認識、探討和協商處理,這樣既省錢省力,又不傷和氣達到化解矛盾,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肯定他們,願意接受調解是有覺悟的積極表現。
(二)、在調解中一定要嚴格掌握「評、判、裁、決」四個字
人民調解委員會不是司法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第七條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調解機構沒有作出判決、裁定、決定的權力。在具體調解工作中,對當事人的是非對錯,不要隨便批評、評論,更不能作出判決、仲裁或行政決定。在調查詢問過程中的問話都要周密設計、講究語氣,同時啟發和要求當事人都要心平氣靜地敘述事情經過,如出現過激的語氣和言語時,及時予以糾正。本著「解鈴還須系鈴人」的原則,通過啟發、疏導、勸說的方式促使當事人自我覺悟、自我認識是非對錯,反復協商達成和解,這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平息糾紛,解決問題,不留後患。
(三)、在調解工作中常使用的幾種方法
1、明之以法,把握原則。
①宣傳《人民調解法》中規定的:選擇或接受人民調解員;接受調解、拒絕調解或者要求終止調解;要求調解公開進行或者不公開進行;自主表達意願、自願達成調解協議,還可以保留訴訟權利和請求司法確認等。
②幫助當事人在協商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把握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准繩的處理原則。
2、析之以理,辨明是非。
①幫助雙方當事人對他們之間發生的問題,對事不對人地進行自我分析對照,以民間通常的道理作為尺碼,衡量自己行為是非對錯。
②啟發當事人明白自己「過錯」方面,並要有一定的勇氣向對方說明,徵求對方諒解,如果自己「得理」的方面,在對方認錯的前提下,應本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要高姿態給予諒解。
3、動之以情,互相體諒。
人非鐵石,孰能無情。有許多矛盾糾紛發生在同村、同族、親友之間或鄰居、鄰村之間,平時可能有一定的情誼。我們要利用他們原來的感情進行啟發,要求他們不要以點帶面,不顧以往情誼,互相諒解。即使雙方互不相識發生矛盾糾紛,也應有互相關愛之情。調解員還可以汶川、玉樹抗災為例,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去救助,顯示出大愛無疆;我們為什麼對一些矛盾糾紛不能互相剋制,互相諒解?啟發當事人用友情相互感動,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比之以心,換位思考。
在民間遇到一些糾紛時,就有一句話:將心比心,其意思就是換位思考,引導當事人互相站在對方的位置上思考和體諒對方,便於促使當事人進一步認識是非對錯,進一步互相體諒,進一步促使雙方化解矛盾。
5、借古喻今,旁敲側擊。
在平常調解工作中,調解員針對糾紛雙方的具體情況,完全可以藉助歷史傳說故事和我們自己所見所聞的一些正反事例,教育當事人,引導他們用他人的事例來對照自己,坦誠地面對自己所發生的問題。向有道德有風格的人們學習,學習他人的處事原則來處理自己的問題。
(四)、加強學習,掌握調解工作相關知識
調解工作涉及到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同時又涉及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規范要求和普通常識,也關聯到民間人情世故。所以調解人員要努力學習,不但要不斷提高法律知識水平,同時也要不斷掌握各種自然科學知識,才能做好調解工作。
能在調解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調解不成功的情形,當事人可以在書寫訴狀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訴請求。人民法院在受理後,由於需要在限定期限內結案,故而其會及時安排開庭,按照流程,在開庭前,還會再安排一次調解。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受訴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但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Ⅳ 如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作為基層法院是直接面對廣大群眾且肩負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的職責,如何正視新時期出現的社會矛盾?如何創新社會管理?又?是我們基層法官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從1995年龍陵縣法院前後15年刑民事、執行案件的做法及指導理念著手調研,認為基層法院在社會矛盾化解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任務也越來越重,而在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上,人的因素是關鍵、司法理念是動力、制度健全是保障,即要轉變觀念,變「就案辦案」觀念為「服務大局、構建社會和諧」的責任觀念、變「按部就班走程序」觀念為「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的務實觀念、變「滿足於審限結案」觀念為「群眾事無慢事」的效率觀念、變「以案件標的大小衡量案件輕重」觀念為「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親民觀念、變「以結案為目的」觀念為「從根本上為群眾解決困難」的人本觀念;轉變作風,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學習意識,以制度激勵作保障;健全巡迴審判、訴調對接、執行聯動及執行救助、行政案件協調解決機制。
正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發展加快,體制轉軌,社會轉型,人們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各種社會矛盾日趨凸現。中央政法委審時度勢,提出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推進公證廉潔執法是新時期政法機關的工作重點非常必要,尤其是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創新、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對基層法院來說,既是任務,更是一種歷史責任。基層法院直接面對廣大群眾,與群眾聯系最多、最密切,接觸群眾訴求最直接。近幾年來,事關民生的婚姻家庭糾紛、山林土地糾紛、相鄰權糾紛、民間借貸糾紛等日益增多,審理和執行難度加大,處理不好極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筆者從1995年龍陵縣人民法院前後15年刑民事、執行的做法和指導理念進行調研,並在轄區鄉鎮進行走訪調查,認為基層法院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必須轉變觀念、轉變作風、健全機制。
一、轉變「五種觀念」,提升法官司法公信力
(一)變「就案辦案」觀念為「服務大局、構建社會和諧」的責任觀念。1995年至2005年期間,我們的多數法院以法官辦案多少來衡量其業績或評先授獎的依據,忽視了案件處理的法律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有的法官片面追求案件數量,不與地方黨委的大局相結合,不注重爭議案件的調查研究,缺乏透過案件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就案辦案,做工作草率或不願意做調解工作,往往是案結了事,而不是案結事了,導致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執行案件大量增加,黨群、干群矛盾加劇。後來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三個至上」教育活動,這種一味追求辦案率的做法有所改變,但在堅持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認識仍不到位。作為法官,要明確是黨領導的人民法官這一定位,就有責任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黨的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我們法官就要圍繞這一精神,做到每一件案件的審理和執行,均要深入調查研究,找出群眾訴求的爭執症結,多做調解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在涉及政府征地、拆遷等行政案件中,既要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更要對行政相對人做好相關法律政策地解釋、說服工作,使矛盾及時化解。
(二)變「按部就班走程序」觀念為「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的務實觀念。訴訟法規定了立案、送達、舉證期限及審理程序,有些對基層法院來說有時過於教條,案件當事人疲於奔波訴訟,耗時耗財,不利於糾紛的及時化解。就拿龍陵縣來說,龍陵地處邊疆山區,交通和通信滯後,由於法官缺編,只有一個鄉鎮法庭,群眾打官司最遠的160多公里,如往返縣城訴訟一案就得三次以上,財力物力耗費較大。可以採取巡迴受案、巡迴審理、法律文書送達多樣性、簡便的傳喚方式和靈活的舉證時限,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在解決途徑上,可以實行庭前調解、送達調解、庭中調解、庭後調解。2010年龍陵縣法院調解一起刑事自訴發回重審案件,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法官拋棄重審案件的框框條條,深入案發地調查、走訪,分別同當事人在其家中火塘邊面對面座談,取得雙方當事人信任,就地開庭調解了這起歷時三年之久的家族人身傷害糾紛,開創了龍陵法院刑事重審案件調解的先例。筆者認為,在堅持法律原則的基礎前提下,法官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能動司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變「滿足於審限結案」觀念為「群眾事無慢事」的效率觀念。公證與效率是法院工作的主旋律。一般而言,邊疆少數民族聚居的基層法院都存在經濟、文化落後、民間矛盾糾紛容易激化,這就決定了效率的重要性,如果僅僅局限於審限內結案,群眾涉訴的案件不能夠快速審理,將會出現不穩定的事件發生。為此,在立案審查環節上要對符合立案條件的快速辦理立案手續、快速送達文書;在審理環節上要快調查、快取證、快通知,有的案件視緩急輕重及時提前介入,該財產保全的及時保全、該證據保全的及時保全,對雙方願意調解的應予以速裁;在執行環節上要快速查找被執行人及其財產,及時做好有義務協助執行人的工作,該採取凍結、查封、扣押措施的及時採取。無論是審判階段,還是執行階段,都要盡量縮短辦案周期,堅決杜絕「年末趕結案」的不良做法,樹立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的為民意識。
(四)變「以案件標的大小衡量案件輕重」觀念為「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親民觀念。以往在法院內部評價一個法官能力的大小總是辦理了多少大案、要案為標准,有的法官不願意辦「小」案或分到「小」鬧情緒,這種做法和認識是極其錯誤的。據統計,龍陵縣法院每年受理的「千元」案件、「三費」案件、婚姻家庭糾紛、相鄰權糾紛、刑附民案件等占總受案的65%,這些案件卻關繫到群眾的生產、生活切身利益,如不及時有效審理,將會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俗話說「小中見大」,所以,院長、副院長、庭長、局長要帶頭審理、執行「小案」,消除以案件標的的大小衡量案件輕重的觀念,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親民觀念,把群眾的冷暖裝在心中,把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放在審判台上,只有真正為群眾化解糾紛才是優秀的法官。
(五)變「以結案為目的」觀念為「從根本上為群眾解決困難」的人本觀念。黨的宗旨決定了法官的職責就是為群眾實實在在解決糾紛、排憂解難,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結案了事,要不遺餘力沉到農村中解決實際問題,諸如採取巡迴審判形式,深入田間地頭、農家火塘邊開庭,拉近同群眾的距離,切實按照「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加大調解力度 ,讓訴訟當事人勝敗皆服,同時起到審理一件、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
二、轉變作風,築牢法官化解社會矛盾的思想意識
(一)樹立服務意識。「審判就是服務」,這是法官必須牢固樹立的司法理念。從過去20多年龍陵縣人民法院的執行案件不難看出樹立服務意識的重要性:1990年以前雖審執合一,但無執行積案,因為執行案件只佔收案的10%,近90%以上的案件都在審理階段得以調解及時履行;1990年至2000年設置專門執行機構負責執行案件,每年近受案35%的案件需要採取強制執行,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積案,不得已在1999年全縣開展「執行大會戰」;2000年至2008年執行庭升格為執行局,每年需要執行的民商事案件占收案的50%以上,年年有積案,且標的實現率逐年下降,涉法涉訴信訪上升,中央在全國統一開展清理執行積案活動,建立健全執行機制,但「執行難」問題仍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社會轉型,各種矛盾凸顯,民商事案件大幅上升;二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辯式庭審方式改革後,法官無需深入調查,判決案件上升、調解案件下降;三是法官服務意識淡化,「居中」裁判過左。筆者認為而法官的服務意識淡化是主要原因。所以,每位法官在認真對待手裡的每一件案件的同時,都努力做到和當事人換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尊重當事人的心情、感受,把審判、執行中融入人文關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依法辦案。
(二)制度作保障。使告訴者心安,使被告者心服,使黨和人民放心。這是一種境界。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我們每名法官的司法行為都要在制度的約束下運行。要適時地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廢除不適宜發展的《執行備案登記規定》,修改完善《部門量化考核辦法》、《調研、信息報送任務分解和獎勵辦法》、《案件質量評查辦法》、《案件流程管理規定》,制定《巡迴審判管理規定》、《審判委員會議事規則》,《法官庭審規范准則》、《法官監督、查處規定》,強化審判管理,嚴格按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建立「由案到人」和「由人到案」的查處機制,在法官不能為,不敢為的強有力現代化管理監督體系下,有效地從工作和生活上築起預腐防腐的隔離帶。同時,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對那些作風實、善於做調解工作的辦案能手予以表彰和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營造團結幹事的良好氛圍,杜絕干好乾壞一個樣、干與不敢一個樣的不良風氣。
(三)強化學習。學習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學習能使人樹立信念、樹立追求、情操高尚,使人增強責任心、作風過硬。近年來,龍陵縣法院學習氛圍不濃,有的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有的常年不看文學著作、有的不寫文章、有的連平時會議記錄都不作、有的對新出台的法律法規都不知道。常年以往,有少數法官就形成辦事拖沓、紀律鬆弛、遇事推諉、服務意識淡薄、缺乏責任心等等不良的作風。自開展「人民法官為人民」和「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實踐教育活動以來,同志們都會主動學習法律法規、做讀書筆記、做會議記錄、寫心得體會,呈現出學習的好勢頭,但要保持並強化。作為基層法官不僅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新修訂的法律法規,還要學習科技文化知識,提升化解矛盾糾紛的理論水平,更重要的還要深入群眾學習民風民俗知識,學會講「土話」,把法律融入風土人情解決糾紛效果會好些。領導要帶頭寫調研報告、寫調研論文,實行對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幹警要有一篇調研論文在刊物或媒體上發表的才報請任命為法官,營造學習氛圍,扭轉不良的風氣,使法官隊伍真正形成團結幹事、風清氣正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機制,構建化解社會矛盾網路平台
(一)建立巡迴審判工作機制。民事糾紛關繫到社會最基層、最基礎、最基本的民生問題,民生連著民心,法院要贏得民心,不能僅僅就案辦案、坐堂判案,更應深入到群眾中去,既要解開糾紛當事人的「法結」,又要解開他們的「心結」。西部地區基層法院普遍存在人員不足、法官斷層現象,如在轄區每個鄉鎮都設立法庭就會帶來人員、資金問題,難以實現。怎樣有效化解糾紛呢?各地基層法院都採取了一些能動司法的措施,相比較而言,巡迴審判效果較為好些,但存在對巡迴審判的范圍、深度、形式、考核不夠明確。首先,要將以下七類案件無條件列為巡迴審判范圍:當事人居住邊遠、交通不便或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案件;案情簡單,雙方當事人能及時到指定地點開庭的案件;涉及農民山林土地和「三養」案件;當事人申請到糾紛發生的審理或申請調查取證、現場勘驗的案件;有利於當事人舉證和法院查明案件事實、解決糾紛的案件;當地黨委政府或村級組織請求到駐地審理的案件。其次,要分組定人包片、定期、定點有規律巡審,堅持做到有案辦案、無案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第三,採取上門立案、預約立案、巡迴立案、就地審理、就地執行形式進行,審判員、執行員有權在巡迴中視案件情況收案,立案手續可後補。第四,堅持法律文書送達、調解、執行到村,邀請基層組織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審理和執行,起到法制宣傳和教育的社會效果。第五,對當事人同意調解或被告對原告的訴訟請求無原則性異議的,即啟動速裁、速調,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不受法定舉證時限限制,減輕當事人訴累。第六,嚴格巡迴考核,民商事、執行案件巡迴不低於收案的50%,刑事自訴案件不低於收案的30%進行考核,並製作巡迴審判登記表,由所到村基層組織簽字證實。
(二)建立訴調對接工作機制。為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途徑,應充分發揮司法審判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各自的優勢進行對接,即以法院、司法局為協調指導中心,以民事審判庭和人民法庭為人民調解指導小組,以人民調解組織為依託,以人民調解員為觸角的多層次、寬領域、規范化的新時期調解組織工作網路平台,建立穩定的常態化工作聯絡機制。筆者在轄區調研中發現近90%的鄉鎮司法所只有一人辦公,且無調解經費保障、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並有效對接呢?一要定期召開聯席會,法院或法庭每月與基層人民調解組織開一次聯席會,建立經常性工作聯系和溝通機制,並通過協助鄉鎮黨委、政府選准配齊基層調解幹部,解決司法所「三個公章一個人」的現狀,建立相對穩定的人民調解員隊伍。同時,法院根據實際需要指定一名法官專門負責對轄區內人民調解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定期深入到人民調解委員會了解情況,溝通信息,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建立人民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長效機制。二要加大對各級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力度,採取以政法例會代訓、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點評調解協議、邀請調解員旁聽案件審理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業務水平,使一些突發性、常見性糾紛在始發階段就得到及時解決,一些婚姻、家庭、相鄰關系、生產經營等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件在基層調解委員會被妥善調處,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綜合治理效果。三要努力爭取政府把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有序開展。四對那些經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行政調解達成協議的,在協議當事人同意下,法院及時製作司法確認書,告知其法律效力,避免當事人反悔,提高調解工作效率。五要設置訴前「勸告調解程序」,法院和法庭在收到當事人起訴的民事糾紛時,立案法官應當詢問糾紛是否經過人民調解,未經過調解的,應向當事人主動宣傳人民調解,釋明人民調解的特點和優勢,告知當事人訴訟的風險和成本,勸告當事人通過人民調解組織解決,在尊重當事人對糾紛解決途徑選擇權的前提下,建議當事人先行調解,讓當事人更加理性地選擇人民調解組織調解,避免當事人因不當訴訟造成精神和物質上的損失,如當事人堅決要求起訴的,應予以立案受理。
(三)建立執行聯動及救助機制。「執行難」一直是困擾法院工作的難題,同時也是引發涉法涉訴的社會問題,近十年來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大幅上升有五成是因執行不到位所致。2008年底中央發文在全國開展清理執行積案活動,各地採取了一些措施,把執行工作納入黨委議事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執行難」的壓力,最高法院最近開展創建「無執行積案法院」活動,要求執行率在90%以上,相當一部分法院就採取終結本次執行程序來提高執結率,但實際執行標的到位率不高,社會矛盾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怎樣從根本上解決因執行不能帶來的不穩定因素而引發社會矛盾呢?一要建立黨委政府牽頭的執行聯動機制,二要建立執行救助機制。執行聯動就是建立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支持、社會各界參與、法院主辦的格局,首先是各級黨委政府之間建立相應的領導考核責任制,將是否支持、配合執行工作納入一年一度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責任制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和晉升的依據;其次是司法主體部門之間建立協作聯動,諸如公安邊防限制被執行人出境、偵查階段扣押犯罪嫌疑人財產隨案移送、起訴階段責令被告人申報財產、訴訟階段保全被告人或被告的必要財產並及時隨案移送執行;三是同有義務協助執行部門之間建立聯動,金融部門要全力配合法院凍結、劃撥被執行人存款,房產管理部門要配合法院查封被執行人土地和房產,避免被執行人轉移或隱匿其財產;四是同社會各界廣泛聯動,積極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參與監督和執行,採取土地山林合理流轉等方式盡量滿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執行救助就是政府每年將一定比例涉法涉訴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或以農村低保形式解決因執行不能導致那些生活無著落的群體,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心,減少社會對立面。救助中要把握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健全領導組織機構,層層把關,避免救助的隨意性;二要採取執行措施,窮盡執行手段,被執行人確無財產可供執行,且申請人為特殊困難群體;三在救助數額上要經申請人同意,盡量做到執行和解;四要對救助對象、金額在社會上公開公布,避免暗箱操作。
(四)建立行政案件協調解決機制。隨著轉方式、調結構地不斷深入,因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企業重組、污染整治、城市拆遷改造、土地徵用等引發矛盾糾紛時有發生,而這些矛盾糾紛往往需採取行政手段解決,群眾訴至法院或政府申請執行在所難免。這類案件涉及到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改革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沖突,必須謹慎處理。一要審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合法性,著重審查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和程序是否合法;二要考慮行政行為對本地方發展的可行性和持續性,如缺乏統籌兼顧的要建議政府予以修改和完善;三要對政府行政行為作出之前在保障民生方面的科學性做重點權衡,既要維護發展大局,也要保護民生。以萬分的責任心在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中做好解釋、疏導、說服工作,真正起到「減壓閥」和「化解器」的作用,盡可能避免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消除「官」、「民」矛盾,構建社會和諧。
總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對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至關重要,既是人民法院的神聖職責,也是全社會的歷史責任。面對新時期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只要我們切實轉變觀念,樹立起服務意識,以科學的機制相配套,就能夠完成好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

Ⅳ 關於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思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下面,筆者就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作一些探討。 在新的形勢下,面對經濟、社會、政策、思想觀念等方面的不斷變化,探索如何化解矛盾糾紛的有效途徑和怎樣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能力,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解決突出問題的迫切要求,如何有效化解層出不窮的矛盾糾紛,這是擺在我們黨政領導面前的重大課題。最有效的途經就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完善制度,創新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綜合運用經濟、教育、行政、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化解矛盾糾紛、調整利益關系,努力維護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要加強領導,健全制度,創新和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的長效機制 (一)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維護社會穩定領導責任制,層層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加強防範工作責任落實。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制,嚴格執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十項制度》,建立受理登記、按期辦結報告制度,力求做到早排查、早發現、早報告、早調處、早解決,防治漏調失控,造成矛盾激化。 (二)全力做好邊界穩定工作。要牢固樹立邊界穩則全鄉穩,邊界安則全鄉安的思想,著重實行周邊關系聯誼、工作聯動、情報聯通、矛盾糾紛聯調、治安聯防、文化聯辦、責任聯究等七大工作機制,依法妥善調處涉及邊界及其它生產生活的矛盾糾紛,確保邊界和諧穩定。 (三)建好六項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定期研究制度。對今後涉及到邊界、安全生產、民生保障、社會穩定、草原土地水事、鄰里團結、家庭矛盾糾紛、農牧民打工工資拖欠等方面影響鄉村穩定的問題都要進行預測分析,研究防範措施,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二是要建立定期排查和掛牌督辦制度。村級要堅持每月、鄉級要每季度召開一次治安形勢分析暨重點矛盾糾紛交辦會,對排查出來的重大矛盾糾紛實行層層掛牌督辦。三是要建立公開接訪制度。鄉村每周確定一名領導實行公開接訪,公開接待來訪群眾、受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從而形成上下暢通的信訪渠道。四是要建立民情訪視和信息報告制度。村幹部、駐村幹部和綜治信息員通過走村入戶,及時發現存在的不穩定因素,以民情報告單的形式逐級上報,設立台帳,掛牌銷號。五是要建立聯動調處制度。對涉及重大矛盾糾紛整合力量進行調處,形成聯防聯調聯動的大調處機制。六是要建立責任查究制度。對矛盾糾紛突出、排查調處不利、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查究責任。 (四)創新化解矛盾糾紛的長效機制。依託便民服務代理中心(室、點)、建立鄉綜治中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片綜治室和村矛盾糾紛調解室,構建鄉綜治中心(綜治、司法、派出所、計生站、國土資源所、民政、社保、安檢等)片綜治室(便民服務代理室)村委會調解委員會(調解室)的三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網路,形成矛盾聯調、治安聯防、警務聯動、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的大綜治工作格局。前提是要制定完善好《便民服務代理中心(室、點)、工作規范》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嚴格落實好信訪工作首辦(問)責任制、四定三包(定領導、定措施、定時間、定責任,包調查、包處理、包穩定)責任制和五個一(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真正把責任落實到村、到單位和人,明確包案領導,落實專人負責,認真辦理,切實抓好協調落實,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二、要整體聯動,規范運作,努力搭建人民調解工作的平台 (一)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我國基層解決人民內部糾紛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在及時發現糾紛, 迅速解決爭端、防止矛盾激化, 預防減少犯罪,法制宣傳教育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要建立以鄉調委會為紐帶,以村調委會為基礎,以便民服務代理中心(室、點)為依託,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統一指揮、密切配合的立體防範調處體系。通過整合各種力量資源,形成黨政統一領導,綜治牽頭協調、各級組織積極配合、綜治中心具體運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使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貫穿、相互滲透。遇到糾紛時,既是調解員又是司法宣傳員,群眾容易接受,同時簽署的調解協議也具有法律效力。 (二)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的法律、法規和業務培訓,提高人民調解員的業務能力。在調解過程中,堅持情理法多管齊下:以法服人、以情動人;向當事人解釋相關法律、政策的規定;結合糾紛的情況,闡明道理,促使當事人相互理解,從多角度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使得大量的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在依法調解中得到解決;矛盾爭議在和風細雨調解中得到化解;民間恩怨在耐心細致調解中得到和解,這些成為解決信訪問題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 三、要把握原則,注意方法,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糾紛 1、深刻認識矛盾糾紛,做到三個弄清 。一要弄清矛盾糾紛的態勢。即弄清矛盾糾紛的新老大小、個體群體、涉及范圍、輕重緩急、風險程度等。二要弄清矛盾糾紛的成因。即弄清矛盾糾紛由何而起,是決策失當、政策欠帳、處事不公、工作不細,還是執法違法、司法不公、貪污腐敗等。三要弄清矛盾糾紛的性質。即弄清矛盾糾紛是經濟利益還是政治權力的訴求,是當事人合理或不合理訴求自主善意的表達還是受制於人的非法表達,是對抗性矛盾還是非對抗性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還是非人民內部矛盾等。弄清這些,是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提和基礎。要做到三個弄清,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深刻剖析內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矛盾糾紛的誘因、成因,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全部呈現出來。唯有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掌控大局,因勢利導。 2、主動直面矛盾糾紛,做到三個應對 。一要笑臉應對矛盾糾紛。心態決定成敗。怨天憂人不僅無濟於事,反而常常壞事。對矛盾糾紛,既不能小視,也不能害怕,更不能迴避,應視矛盾糾紛為考驗、為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進步的積極因素,以良好的心態、戰勝的信念去迎接。二要適時應對矛盾糾紛。識時務者為俊傑。俊傑必然尊重事務發展的規律,研究矛盾運動的過程,根據矛盾糾紛發生、發展、變化、激化的情況,恰到好處地作出什麼時候出手、由誰出手處置的決策。三要有備應對矛盾糾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化解矛盾糾紛也不例外。化解矛盾糾紛,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壞處著想,好處努力,既要研究合理訴求的解決辦法取信於人,又要制定不同時期、場合事態發展的處置預案,作到有備無患。 3、對號化解矛盾糾紛,做到三個不得 。一要上下對號不得越級。堅持分級負責的原則,強化層級管理意識,處理好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上級組織和領導要相信基層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尊重基層的意見、發揮基層的作用,既不能撒不管又不能管得太細,更不能見風是雨、動則訓斥;特別是對那些越級無理或惡意的訴求不能隨意作出一些模疑兩可的批示,否則會挫傷基層同志的積極性,使其要麼不履職盡責、過分依賴上級,要麼無所適從或產生逆反情緒。同時,對那些屬政策法規層面、突破管轄范圍,下級無力化解的矛盾糾紛,如涉軍群體的問題、庫區移民的問題等,上級應抓緊研究解決辦法,不能拖,更不能一推了之。二要分類對號不得錯位。堅持分類管理的原則,強化系統管理意識,處理好條塊之間的關系。凡是條條發生的矛盾糾紛,屬地黨委政府應責成職能部門切實負起責任,督促指導在系統內設法解決。條條犯病塊塊吃葯,矛盾糾紛是化解不了的。三要權責對號不得包辦。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強化權責對等意識,處理好縱橫交織的關系。矛盾糾紛往往上下關聯、條塊交錯,指望哪一家發揮作用不可能有好的結果,必須統一協調、整合資源、上下聯動、條塊聯動,法定職能職責的牽頭單位應主動作為,黨委政法委在牽頭協調政法各家化解涉法涉訴矛盾糾紛中更應首先作出表率。 4、多法和解矛盾糾紛,做到三調結合。 一要加強人民調解。人民調解是最便捷、最廉價、最有效的調解。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化解矛盾糾紛的全過程。要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網路,做到一般矛盾糾紛不出村組、社區。要選准用好人民調解員,把威信高、口才好、群眾信得過的人吸收進調解隊伍,尤其要注意發揮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作用。二要加強行政調解。行政調解是實踐執政為民的有效途徑,而且有資源、有平台、有必要。要強化行政調解的意識,強化行政調解的責任,強化行政調解的績效引導,著力培養一批懂政策、通民心、會做群眾工作的高素質的公務人員。三要加強司法調解。司法調解是司法為民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價值觀,減輕訴累,減少對抗,增加理解,提高民事責任的履行能力;有利於促進人民內部的團結,維護家庭以及鄰里周邊的和睦穩定;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政法機關要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從根本上扭轉重判決輕調解的習慣做法,自覺做到先調後判、調判結合,力求案結事了。同時,還要注重三大調解、仲裁調解的對接聯動,確保調解工作的規范、有序、高效運行。只要我們能夠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真正做到執政為民、盡職盡責,以心換心講情理,深入淺出講道理,義正嚴辭講法理,一視同仁講公平,把解決思想情緒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糾紛。 5、源頭治理矛盾糾紛,做到三制聯動 。一要推行矛盾糾紛預警制。堅持矛盾糾紛的三項排查研判制度,即自下而上、條塊聯動、一月一次的定期排查研判制度,敏感期、特別防護期、重大節會活動等重點時段前的集中排查研判制度,針對群眾性事件隱患、苗頭以及發生過群體事件可能出現反復的矛盾糾紛問題的專項排查研判制度,將每一起矛盾糾紛的問題誘因、人員規模、牽頭人物、事態變化、事發地區、涉及部門、調處情況等記錄在案,按照一個問題、一個領導、一個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個一要求,分級納入預警處警台帳管理,逐一督辦銷號。建立健全應急處理機制,暢通信息渠道,及時發現和收集內幕性、預警性信息,及時調整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立足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形成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不良導向。二要推行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制。按照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要求,在重視決策的可行性論證的同時進行不可行性論證,在出台解決矛盾糾紛對策的同時防止引發新的矛盾糾紛,建立預防激情決策、盲目決策尤其是損害群眾利益決策的工作規則,把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穩定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落實到行政決策的全過程,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三要推行引發矛盾糾紛責任追究制。高度重視矛盾糾紛所付出的代價,既要算行政成本帳、經濟損失帳,又要算政治、社會負面影響帳。

Ⅵ 如何處理矛盾糾紛

處理矛盾糾紛步驟如下:

1、冷卻降溫法,即是當矛盾糾紛激化時,我們不要盲目地前版去處理最好等雙方都冷權靜下來把氣消了再去處理,說白一點就是拖一拖處理時間。

2、情理交融法,即是用情來說服矛盾雙方換位思考彼此的原因。然後循循善誘矛盾雙方,因勢利導進行化解。

3、扶正祛邪法,用正氣壓制邪氣,即是對蠻不講理的矛盾人給予一定壓制,告知其一意孤行的後果。從而保證正氣之風倡導和盛行,做到以理服人。

4、案列引導法,通過自身所處理的相似案列加以引導矛盾雙方向和解的方向轉化,不要鬧的不可開交,最後走上不必要的道路給自己和家人帶去不必要的麻煩。

Ⅶ 如何巧妙調解矛盾糾紛

一、善於做到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調解矛盾糾紛既要堅持依法調解,又要貫徹以德感化。道德教化具有棄惡揚善的無形力量。很多情況下,道德倫理教育更容易使當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調解意見,可以減少其抵觸心理,主動履行義務,這種情況在婚姻家庭與遺產糾紛中表現尤為明顯,因為感情因素在這類糾紛中起著相對決定的作用。

法律的局限性和民事行為以及道德調整的廣泛性,決定了在調解矛盾糾紛時,要重視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我們知道,民事行為的特點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禁止的,人們都可以為之,都是合法的行為,因此,民事行為的范圍非常廣泛;我們知道,法律,只是調整人們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絕大部分的民事行為都沒有現成的法律條款來規范;我們也知道,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行為,而且調整人們的思想意識,幾乎無所不包。因此,在調解矛盾糾紛時,我們既要重視依法調解,更要重視依靠道德規范,依靠社會輿論,依靠人的良知,用基本的道德觀念去規勸、疏導、教育、挽救。

二、善於動員多種力量參與協助調解

人們生活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之中,受到周圍各種力量的影響,許多情況下,矛盾糾紛的發生和解決,並不是一個人所能辦到的。因此,調解員要善於調動影響糾紛和當事人的外部因素,取得當事人的親友和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幫助。

調解員在調解糾紛時,要善於利用熟悉當事人情況的親人、知心信任的朋友參與調解。因為這些 人了解當事人的心理動態,一般能夠從當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與當事人談話投機,他們的意見往往得到重視,易於被接受。尤其是對婚姻家庭和遺產繼承的糾紛,家人、朋友和長者參與調解,及時進行疏導、勸說,一般是能夠促使雙方相互諒解,消除隔閡,解決糾紛。在調解涉及宗族群體的糾紛時,更應注意動員輩分大聲望高的人協助。

社會矛盾糾紛主體多元化、性質多樣化和內容的復雜化,決定了調解矛盾糾紛是一個系統工程,應當建立「大調解」的工作格局,由全社會共同參與,相互配合,聯合調解。實踐中的普遍做法是:對於重大疑難的糾紛,應主動取得牽涉到的當事人的單位、行業協會和當事人居住的基層組織的支持;對於一些比較難解決、有現實危險的糾紛,應主動與公安政法部門聯系。

三、演好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的角色

我國的調解主要有法院(司法)調解、仲裁調解、律師(法律工作者)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等等。在這里,我們只是探討調解絕大多數糾紛的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要求扮演好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兩種角色。

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聯系方面來看,一是調解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幫助糾紛當事人排難解紛;二是調解的依據相同,都是以國家的法律為明斷是非的標准;三是調解的原則相同,都是以當事人完全自願為前提;四是調解的方法相同,都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勸導當事人自行解決糾紛。它們的區別是:一是調解的性質不同。行政調解是一種准司法性質的調解,而人民調解是人民群眾行使民主自治權利的一種形式;二是調解的主持者不同。行政調解由政府的工作人員主持,而人民調解則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主持;三是調解的管轄范圍不同。行政調解所管轄的是公民與法人、法人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的特定經濟民事糾紛,而人民調解管轄的是公民與公民、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民間糾紛;四是調解的程序不同,行政調解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而人民調解則沒有這樣的規定;五是調解協議的效力不同。有的行政調解協議具有強制效力,當事人不履行協議的,可以依法強制執行,有的行政調解協議既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也不具有「民事合同性質」,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協議的,另一方當事人只能就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與行政調解協議不同的是,人民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六是不履行協議的後果不同。有的行政調解協議的履行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一方如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自行強制執行,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行政調解協議,當事人只能就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當事人不履行人民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只能向人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即確認調解協議有效、當事人必須履行協議條款的訴訟。

由於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具有不同的性質,而調解人員有時會出現身份的重疊,例如,司法助理員同時又是該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人民調解員,因此,在調解矛盾糾紛時,要善於根據具體情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應當弄清楚自己是人民調解員還是政府的工作人員。在人民調解時,調解員是「紅娘」和「月老」,是「和事佬」,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禁止的行為都可以為之;而在行政調解時,調解員是執法者,是「裁判員」,要嚴格執行法律規定,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行為,調解員都不得為之。因此,在調解中,要根據角色的不同,嚴格執行有關規定。

四、善於做到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方法運用,會讓當事人感到調解員考慮問題全面,處事公正,是從他們的利益出發,從而消除對調解員的抗拒心理,聽取調解員的合理建議,便於調解的順利進行。

墳山糾紛是當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一大因素,調解這種糾紛時,最能體現換位思考。這類糾紛的當事人大多封建迷信思想嚴重,他們往往以他方侵犯了自己的 「龍頸」、「破壞了風水」為由,聯系宗族群體參與糾紛。此時,如果調解員只是站在國家工作人員的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機械地說破除封建迷信,禁止聯宗祭祖,這樣一開口,便有可能使當事人散了場,沒有人接受調解。正確的做法是,調解人員首先要站在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可以和當事人拉「家常」、講風俗習慣、講情理。面對加害方的當事人,調解員對他們指出:以封建迷信為由,做出破壞他人祖墳、甚至挖棺暴屍、破壞他人財產等行為,挑起了事端,引發群體性惡性事件,對社會造成了危害,人民政府是要處理的, 處理方式有多種,以什麼方式處理,可以說,主要由雙方當事人決定--即根據糾紛發展演變情況決定。在糾紛剛發生時,作為民事案件,允許當事人意思自治,允許當事人自由處分其權利義務、友好協商達成協議;有些糾紛當事人不能協議解決,案件可能轉化為行政案件或者輕微的刑事案件,此時,如果是情節顯著輕微,加害方認錯態度好,取得受害方的諒解,政府可以依法不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但是,如果態度惡劣,情節嚴重,危害大、影響壞,案件轉化為嚴重的行政案件或者刑事案件,則要承擔行政拘留、罰款甚至刑事責任。面對受害方當事人,調解員應當表示對他們同情和支持,秉公為他們主持公道,引導、教育他們接受調解。在提出調解方案時,要分別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去思考,要考慮對方是否接受。這樣,經過反復細致的思想疏導,雙方互諒互讓,大部分的墳山糾紛都能達成協議。

五、講究語言藝術

高明的調解員在進行調解時,善於將大道理同當事人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轉化為貼近實際生活的小道理;調解人員和當事人傾心交談中,情真意切,和風細雨,富有人情味,在潛移默化中,當事人受到了教育,接受了調解員的意見,矛盾糾紛得到化解也就順理成章了。與此相反,有些調解員簡單粗暴,空泛說教,平淡枯燥,當事人越聽越反感,甚至有的調解員言語傷害了當事人,遭到當事人的圍攻。講究語言藝術,是做好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關鍵。

講究語言藝術的方式方法很多。褒揚激勵當事人常被調解員運用。通過表揚鼓勵當事人,當事人會感覺到調解員了解自己,減輕生疏感,綜短了調解員與當事人的距離, 對調解員的話聽得順耳,為調解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批評當事人時要多用間接委婉、含蓄的方法,做到「點到即止」,即是把在調解過程中發現當事人的錯誤行為和錯誤思想,尋找適當的時機、在適當的場合提出,做到既糾正當事人的錯誤,又能保護當事人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對抗心理,有效地避免了糾纏不清、傷害感情、貽誤工作的弊端。詼諧風趣的語言在化解矛盾糾紛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有這樣的事例:國外某名人妻子是個潑婦,經常在眾人面前對名人撒潑。一次,名人與朋友聚會,潑婦大吵大鬧還不解恨,拿起一盆水淋上名人身上。名人非常幽默,他說:「我知道,雷響之後便會下大雨。」大家聽後,忍不住笑了起來。

Ⅷ 如何做好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思考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調整,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民間糾紛的類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矛盾糾紛不斷增多,各種關系錯綜復雜,呈現出了矛盾糾紛主體多元,成因復雜,調解難度日益加大,矛盾易激化等特點,原有的調解工作機制已難以滿足新形勢對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新要求。目前,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已成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立足於基層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使糾紛得以及時、便捷、公正、妥善解決,對於社會穩定、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同時,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多元化在一定意義上起著優化和合理使用司法資源、保護司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糾紛解決機制生態性平衡的作用。
一、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產生的原因
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性轉換,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思想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帶來了人們思想情緒的波動和利益格局的巨變,各種社會矛盾進入了高發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經濟因素也有政治因素,還有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什麼樣的社會,什們樣的年代,主觀因素都是社會矛盾糾紛產生的直接原因。如個體對物質、利益的佔有欲;個體對事物偏激的喜好;不斷發展變化的個體需求的不滿足;社會道德天平失衡;不患貧而患不均;爭強好勝;情感好惡等等。客觀因素是社會矛盾糾紛產生的根本性原因,如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社會分配不均;新舊體制變革脫節導致主體之間利益沖突等等。
(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的生活水平整體不斷提高。但區域優勢、潛力優勢、中心城市優勢等等的開發與發展,隨之導致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少群眾不從主觀和客觀方面去找原因,「不患貧而患不均」,由「不均」而導致心理失衡、失衡導致失控,最終導致了矛盾糾紛的產生。
(二)人口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在對社會資源,社會福利等公共產品佔有方面,城鎮人口本身就比農村人口享有了較優厚的待遇,而中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生育意識,城鄉矛盾也較突出。以人口比例矛盾來說,目前一對農村夫婦普遍生育2個以上小孩,城鎮夫婦只生育1個小孩,少數城鎮夫婦還不願意生育,從而導致城鄉人口比例越拉越大;同時,農業科技的全面普及及土地資源、自然資源挖掘潛力越來越低,引發農民人均收入的不斷萎縮,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剩餘,以就業、收入為核心的利益沖突,在個人、群體、行業、家庭、社區、城鄉、地區以及彼此之間矛盾數量劇增,且糾紛的性質越來越復雜。
(三)新舊體制轉軌,社會控制系統的缺陷與失控
任何體制的變革,都會帶動思想、經濟、體制、政治以及相互之間的深刻變化,尤其是當前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多元的利益主體共生,多種經濟所有制並存,加之社會誠信尚未完全建立,法制不健全,市場秩序缺乏規范,固有的各種弊病相繼顯露出來。如醫療秩序,一方面是國家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秩序整頓,另一方面是醫療價格居高不下,各種涉及醫療衛生行業的「潛規則」在利益的驅使下屢禁不止,醫患糾紛大量頻發。
二、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的特點
從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的整體狀況來看,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特點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一)主體多元化
隨著新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秩序打破了舊經濟模式和地區封鎖,建立了競爭機制,各種利益主體應運而生。伴隨各類主體的活動,矛盾糾紛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思想領域的發生日益增多。它不僅發生在公民之間,而且發生在公民、法人、非法人團體和組織之間,甚至發生在政府、幹部與群眾之間。由於經濟發展的驅動、漸進深入的改革、自上而下的法治化進程,導致基層矛盾糾紛不斷增多。從糾紛的主體看,基層矛盾糾紛的主體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僅以農民這一社會主體為例,隨著階層、群體的分化,傳統定義上的農民分化為農業勞動者、農民工、農民知識分子、個體勞動者和個體戶、私營企業主、鄉鎮管理者、農村管理者等階層。
(二)內容復雜化
由於個體獲取經濟利益的不平衡性、差異性,矛盾糾紛已由過去簡單的「一因一果」,代之以「一因多果」或「多因多果」[③]。查閱每一件矛盾糾紛的處理,我們會發現當前各種矛盾糾紛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各種成因交織在一起。往往既有歷史因素、政策因素、經濟利益因素,也有處理方法不當的因素;既有群眾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眾對黨和國家政策不理解,要求過高、不顧大局的一面。有的同治安、民事、刑事案件交織在一起,有的經濟、行政、政治因素交織在一起,有的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還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如計劃生育、征地拆遷、基層選舉等,在矛盾糾紛的此消彼長過程中,還關聯其他諸多不穩定因素,其後果不是涉及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利益,而是涉及眾多當事人的利益,增加了當前矛盾糾紛的復雜性。
(三)類型多樣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糾紛類型增多。跨區域、跨行業糾紛,勞資糾紛,商品經營、信貸、投資糾紛,企業合夥、轉包、拍賣、兼並、破產糾紛,土地徵用、劃撥、流轉糾紛,安全生產糾紛,婚姻財產糾紛,優撫救濟糾紛,贍養撫養糾紛等不斷涌現,類型呈現多樣化。
(四)調處疑難化
由於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頻發,誘因復雜,加之往往是主體的合理訴求與少數人的無理取鬧、表達訴求的不合法方式交織在一起,經濟利益訴求與維護民主權利的要求交織在一起,導致了矛盾糾紛調處的疑難化。一是認定糾紛性質難,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政策知識,熟知階段與階段之間的政策法規,才能正確認定糾紛的內容和性質;二是復合化的糾紛涉及面廣,單靠一個部門難以奏效,有些糾紛處理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尤其是群眾的自發行為被別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混淆是非,不僅導致調處的疑難化,更加速了矛盾糾紛的激化和惡化,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和威脅,甚至容易釀成惡性事件。
三、現今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現狀
(一)從機構、人員、經費、處理機制及調研情況和實際工作來看,目前運行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構設置,基本上是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成立由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為具體責任人,所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在一個部門設立辦公室,再層層召開會議,下發文件,執行督辦和量化考核的運作方式。從表面上看,確實做到了領導到位,組織到位,人員到位,督辦到位,考核到位,但實質上收效甚微。一是缺人辦事,從上到下機構人員大多數是兼職,把矛盾糾紛調處作為本職工作的不多,尤其是在基層機構。據調查,占相當數量的司法所、矛盾調處中心、政法辦、綜治辦工作人員排列一長串,但除司法助理員在編,在職外,大多數為單位兼職人員,或老、弱、病、殘人員;二是工作落實不到位,會議材料、文件材料、督辦檢查材料一大堆,但真正能拿出結案卷宗的不多,如用結案數與轄區糾紛數對照,差距更大。三是中介組織不下基層,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務中心等中介組織,基本上設置在縣級以上,定時或受邀請開展工作,資源沒有較好整合,合力尚未形成,法律服務與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處明顯脫節;四是工作經費無保障,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解,除人民法院外,按法規政策都是免收費用的。但每調處一件糾紛,無需取證,無需差旅,座在辦公室內召集調解,就把事情處理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幾年、十幾年,幾十次均沒有調處成功的糾紛,而司法行政部門和其他單位又沒有經費用於人民調解工作,能納入預算的就更為鮮見。
(二)從矛盾糾紛調處的困境來看,一是訴訟調處的困境,基層各級調解組織一方面是兼職,另一方面按規定不能收取任何費用,工作辛辛苦苦白忙活,還得倒貼差旅費,中介組織因無利可圖,又延伸不到基層,其結果是人民法院訴訟和非訴訟案件大量積壓,而中介組織門庭冷落,民間調解更是日漸弱化,或是在基層調解組織與法院之間呈拉鋸式的推拖。二是非訴訟調處的局限性,從非訴訟解決糾紛的能力來看,非訴訟調處對解決常見性糾紛具有重要作用,廣大群眾越來越離不開非訴訟調解,但對困擾黨和政府的重大矛盾糾紛的調處顯得無能為力,究其原因,根本在於基層調解組織只能執行政策,不能制定政策,而困擾黨和政府的重大矛盾糾紛,據相關部門統計,95%以上源於政策前後脫節,或非現行政策力所能及。同時,非訴訟調處,以主體雙方互諒互讓為原則,以協商調和的方法為前提,不可能做到自治性和行政性的統一,更不具備權威性、終結性。三是調處機制運行方式的脫節,雖然訴訟調處機制、仲裁機制、行政機關糾紛處理機制、以及信訪制度等共同組成了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處體系,但由於存在結構、布局不合理和各自為政、適用依據不一的現狀,解決糾紛的效力不高,與現代社會所追求的效益、自治、自律、靈活等價值目標不一致,尤其是涉及政策脫節,行政能力失控所造成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運作不暢,矛盾糾紛調處難度加大。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是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課題。
四、建立和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的思考
有社會就有糾紛,糾紛不可避免,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消滅或壓制糾紛,而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從而去其弊而存其利,降低糾紛給社會帶來的風險與危害,把解決糾紛的成本減少到最低程度,使糾紛解決的效果達到最佳程度。
解決社會矛盾糾紛,認識矛盾糾紛所處的社會背景,熟知法律、法規和政策是基礎,它主要解決處理矛盾糾紛如何定性,如何選擇突破口的問題;建立完善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是關鍵環節,它解決有人辦事、怎樣辦事的問題。我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訴訟等多種矛盾糾紛解決形式,但在當前矛盾糾紛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疑難化等特點的情況下,必須建立和完善立足於基層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和紐帶,以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種調解形式為依託和支撐,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功能互補、程序銜接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一)深入研究和完善人民調解制度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國家,尤其是儒家文化崇尚以和為貴、以和為美、以和為善的思想更是在中華文華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對大多數老百姓而言,發生糾紛後,往往希望糾紛能迅速解決而又不傷和氣,而將糾紛訴諸法院,通常被認為是關系極端破裂的標志。人民調解應該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制度,其優勢在於組織健全,紮根基層,了解實情,反應靈敏,有牢固的群眾基礎人,是不可替代的。他的作用在於有利於增強人民內部的團結,有利於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實踐證明,人民調解符合我國國情,應當繼續加強和完善。
矛盾糾紛的產生在廣大群眾中,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機構設置理應以基層為基礎,以鄉村(社區)為前沿陣地。針對鄉鎮(社區)人少事多,缺編缺員突出的實際,完善基層組織建設,整合人力資源,保證有人辦事是前提。積極引導有關新興社會組織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推動人民調解組織向保險、金融、建築及城市拆遷、土地流轉、工商交易等矛盾糾紛多發的行業和領域延伸。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應加大對人民調解組織的扶持力度,不僅要加強對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全面提高其自身素質;還應將調解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撥出專項資金以保證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加強立法,進一步明確人民調解制度的性質。目前我國的憲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對人民調解雖有明確規定,但較為籠統、原則,缺少對調解范圍、調解程序、調解協議效力、經費保障等內容的明確規定,在實際工作中可操作性較差。因此,應加快人民調解的立法步伐,進一步明確人民調解的性質、地位、任務、方針,明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組織機構,明確人民調解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規范以及調解員工作補貼等政策扶持措施,使人民調解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立法應對人民調解受案范圍保持開放式結構,人民調解積極參與到各類社會矛盾(包括輕微刑事案件)的化解中。
目前,我國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實踐中,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矛盾糾紛解決辦法,但依據不一、做法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糾紛解決的合法性和權威性,這就迫切需要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提高,把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上升為法律或規則。一是社會矛盾糾紛主體在基層,應以基層調處為基礎,不宜採取自上而下的解決方式。二是應建立和完善矛盾糾紛排查機制、信息溝通機制、預防機制、應急處置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確保信息暢通。並正確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情感的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採用溝通、協調、協商、部門分流、信訪等多種方法,多做思想工作,從思想上,情感上消除矛盾隱患,平息矛盾糾紛。特別是尖銳的矛盾糾紛,要顧全安定團結大局,及時協調相關部門化解矛盾,原則上不動用強制力量,不宜以訴訟的方式處理,確保矛盾糾紛在控制下調處。應制定非訴訟糾紛調處規則體系,保證糾紛調處程序公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引導公民形成正確、理性的法治理念,依法尋求法律援助、依法伸張正義,為構建法治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三)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糾紛調處機制
實踐證明,調解和訴訟並非化解矛盾的唯一途徑,仲裁、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信訪部門分流處理都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關鍵是要認真總結經驗,理順關系,使各類矛盾糾紛的解決有章可循,有路可走,科學有序地得到處理。
構建多元化、多渠道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首先要保證中介組織合理分設,確保矛盾糾紛隨時發生,隨時得到處理。因此,應將機構設置到矛盾糾紛原發地--社區(鄉鎮、村),將組織、機構建立到人民群眾中去;其次要理順部門矛盾糾紛調處關系,合理分流處理矛盾糾紛,克服隨意性與臨時性,增強規范性,確保群眾解決糾紛有章可依,有路可循,機構調處職責明確,部門之間銜接有序,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與民眾提供規范的矛盾糾紛調處;第三要突出糾紛解決的終決權力。人民法院應以非訴訟調處為基礎,體現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以強制力作為後盾的最終解決權,嚴肅法律尊嚴和最高權威。
(四)強化行政解決糾紛的功能
行政機關在糾紛解決中具有專業性、綜合性、高效性和主動性的特有優勢,是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全面規范和確認行政機關和基層政府在民間糾紛處理中的地位和職責,將其與人民調解等民間糾紛解決機制區分開來,並充分發揮其特有功能,使其成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承上(司法)啟下(民間)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用工糾紛、土地糾紛、醫療糾紛、產品質量糾紛等特殊糾紛的增加,專門性的行政處理機制愈發顯得重要。例如,在解決拖欠務工人員工資的問題上,勞動監察部門的積極介入遠比訴諸司法更為高效、經濟,對務工人員利益權益的維護效果更好。
(五)加強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的指導
根據《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項法定職責。從法院判決案件的角度講,依法支持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糾紛的處理,就是人民調解工作的堅強後盾。因而,人民調解與審判工作(主要從民商事案件審理而言,包括訴訟調解)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示範、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
人民法院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建立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反饋制度和司法建議制度,加強對個案指導。對涉及調解協議被人民法院判決變更、撤銷或者確認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將生效裁判文書寄送當在司法行政機關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發現人民調解員違反自願原則,強迫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應當及時向司法行政機關或者人民調解委員會提出糾正的建議,以保證提高人民調解協議的質量。同時,從訴訟立法上將人民調解設為某些特定類型民事糾紛的訴訟前置程序,建立庭前調解制度。即這些類型案件的解決施行「先調後訴」,當事人在起訴前需先提出調解申請;如未提出調解申請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同時告知當事人向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或者依據職權將案件移送相關人民調解組織調解。要堅持合法、自願原則,曉之以理、明之以法,不放棄任何能夠調解解決的機會。
總之,矛盾糾紛調處解決多元化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關鍵是實現各糾紛解決機構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的協調,形成民間調解、行政解決糾紛和訴訟之間的合理銜接[⑦]。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體系重整過程中,進一步加大普法和依法治理力度,不斷完善以基層調處為基礎、以人民調解員等調處力量為主體、各級行政部門協調聯動、法院訴訟為終結裁決的統一協調、良性互動、功能互補、程序銜接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運作體系,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迫切需要,也是適應社會發展,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Ⅸ 如何化解矛盾糾紛

操作方法
01
遵從自己的內心,解鈴還須系鈴人。
與他人有著怎樣的千思萬緒,還是自己最清楚。只有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到無愧於心才能有效遠離矛盾糾紛。



02
真誠的溝通,以理服人,讓自己和對方都能夠心悅誠服。
想要別人心服口服,必須要先讓自己心服口服。
講道理,使對方也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03
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出言不遜、動手傷人,誰先動粗誰就輸了。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管對方如何張牙舞爪,自己都要時刻保持冷靜。必須自己要「占理」,不能強詞奪理。要不然只能使矛盾越激越厲害,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有理,誰強詞奪理,大家心裡都明白。爭取到群眾的支持,使對方望而卻步。



04
不要一味遷就他人,適當與人保持距離,保持自己的框架。昌前
車與車之間要保持適當距離,才能避免追尾。人也是一樣,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感,一味遷就終會傷人傷己,導致一拍兩散。就好像相互取暖的刺蝟,只有適當保持距離,這樣才能避免彼此相互受到傷害耐轎清。與陌生人之間,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樣才會讓彼此感覺好一點。靠的太近,會讓彼此都會感受到對方的威脅,心理學上面叫做「心理侵犯」。



05
必要時還是要拿起法律的武器,遇到自己化解不了的矛盾,還是需要請求法律的支援。遇到矛盾糾紛如何調解,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問題的答案。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你精心推薦的矛盾糾紛調解的方法與技巧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矛盾糾紛調解的方法
冷卻降溫法,即是當矛盾糾紛激化時,我們不要盲目地前去處理最好等雙方都冷靜下來把氣消了再去處理,說白一點就是拖一拖處理時間。

情理交融法,即是用情來說服矛盾雙方換位思考彼此的原因。然後循循善誘矛盾雙方,因勢利導進行化解。

扶正祛邪法,用正氣壓制邪氣,即是對蠻不講理的矛盾人給予一定壓制,告知其一意孤行的後果。從而保證正氣之風倡導和盛行,做到以理服人。

案列引導法,通過自身所處理的相似案列加以引導矛盾雙方向和解的方向轉化,不要鬧的不可開交,最後走上不必要的道路給自己和家人帶去不必要的麻煩。

調解民間糾紛應注重的要素
調解員及時了解和掌握民間糾紛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原因這五大基本要素是調解好民間糾紛的最基本、最關鍵的技巧。

一是時間要素運用技巧。民間糾紛所涉及的時間問題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糾紛發生的時間;糾紛持續的時間;調解糾紛的時機。民間糾紛發生的時間往往具有季節規律,它是調解人員做好預防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對於這類時間長、隔閡深、問題比較復雜的糾紛,調解人員要做好持帆液續作戰的准備。調解糾紛的時機是指調解的最佳時機和調解人員要把握好說話的時機。

二是地點要素運用技巧。受生活環境和傳統習俗的影響,發生在不同地方的相同民間糾紛,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徵。譬如,同樣是因為建房時所建房屋高於鄰居家的房屋而引起的房屋糾紛,在發達的農村地區,鄰居往往會因為採光權受影響而與建房者發生糾紛,大多表現為爭吵;而在落後且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的農村地區,鄰居往往會以自家的風水受影響而與建房者發生糾紛,發生打架斗毆的概率大大增加。調解人員只有熟悉掌握地點要素,才能因地制宜,採取行之有效的調解方法。糾紛發生的地點不同,糾紛態勢的發展程度就會不同。

三是人物要素運用技巧。糾紛的主體是雙方當事人。調解糾紛實際上是調解人員對雙方當事人所做的疏導、說服工作。由於自然狀況、社會閱歷、文化素質和道德觀念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徵。不同個性特徵的當事人對糾紛和調解人員的工作會有不同的看法。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感情外露,內心想法會很快通過表情和行為表現出來;而內向型性格的人感情深沉,內心想法不易形於色和付諸於行動。這就要求調解人員善於察顏觀色,通過分析糾紛當事人的表情、言語和行為,弄清楚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再如,文化水平、法律素質高的人,其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糾紛心理不容易形成,即使形成也不易外化為糾紛行為。如果這類人與其他人發生了糾紛,他們對調解員有道理的話容易聽得進去,也能理解調解員的工作並給予配合;反之,文化水平、法律素質低的人,其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糾紛心理容易形成並容易外化為糾紛行為。對這類糾紛當事人,調解人員就必須多花功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法律和政策講清楚、講透徹。針對這種類型的當事人,平時的幫教工作和回訪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

四是情節要素運用技巧。糾紛的情節要素主要是指糾紛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的真實情況。糾紛的萌芽、發生、發展乃至激化的全部事實經過,糾紛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各有哪些過激的語言和行為,甚至雙方當事人各自的企圖、動機和目的等等都是調解糾紛的事實依據。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做到有備無患,打有準備之戰,對於蠻不講理,死不認賬,心存僥幸的當事人,調解員出示真實全面的事實證據,可以起到威懾當事人,促使其低頭認錯的作用。

而對於心存疑慮,有所顧忌的當事人,調解員就要充分掌握糾紛情節便於贏得他們的信任和配合。對於調解人員來說,只有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掌握這些事實依據,才可以在調解中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調解方法,繼而使當事人雙方心服口服,使糾紛順利得到解決。深入調查是調解成功的前提,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是這個道理。做好調解工作,不能只聽一方訴說,只有深入調查,掌握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之後,才能在調解時有理有據,避免說話時授人以把柄,使自己處於被動局面。

五是原因要素運用技巧。糾紛的原因是指糾紛發生的起因,也就是引發糾紛的事實,包括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遠因和近因。糾紛的原因是糾紛的根結所在,是調解人員調解時的切入點。對於一起看似簡單的民間糾紛來說,可能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同在,遠因與近因共存。一般來說,直接原因和近因是比較容易查明的。但往往引發糾紛的真正原因是隱藏在直接原因和近因後面的間接原因和遠因。

這就要求調解人員深入實際做艱苦細致的調查工作,撥開層層面紗,找到深藏其後的引發糾紛的真正原因。只有抓住真正的原因,才能從根源上徹底解決糾紛。任何一件糾紛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調解工作人員只有抓住了原因,調解的時候就能直奔主題,就不會在枝枝節節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繼承糾紛調解處理的原則
1、男女享有平等繼承權

受傳統習俗的影響,有些人還保留著遺產「傳男不傳女」的錯誤觀念。因此,應當在繼承過程中強調男女平等的法治觀念,除非當事人自願放棄,男女在繼承權上一律平等。具體表現在:財產繼承權不分男女,平等享有;同一順序的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不分男女,應當均等;有代位繼承權的晚輩直系親屬不分男女都有權代位繼承父或母的遺產;配偶一方死亡,繼承的一方不分男女都有權處分其所繼承的遺產,也可以在繼承遺產後自主決定再婚與否。

2、養老育幼,保護弱者

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與形成撫養關系的繼子女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在分割遺產時,要注意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對生活有特殊困難或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予以照顧,對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應當多分遺產;在遺囑繼承中,即使遺囑人未保留胎兒或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繼承份額,也要給予分配遺產。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法律對弱者的保護,也有助於社會和諧穩定。

3、權利義務相一致

如果被繼承人沒有訂立遺囑,也沒有訂立遺贈撫養協議,其遺產按照法定繼承處理。而法定繼承的具體方案,實際是推定該方案最能體現被繼承人的意志,體現普遍的社會評價。其中,對被繼承人盡義務較多的,應當多分得遺產。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可以成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享有第一順序繼承權;分配遺產時,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可以多分;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應當不分或者少分;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得適當的遺產;繼承人繼承遺產時,應當先清償被繼承人的債務;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如果未盡扶養義務,不得享有受遺贈的權利。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的貫徹,體現了國家公共政策的導向,鼓勵養老助老良好風氣的形成,有利於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4、充分發揮遺產效用

遺產分割應當有利於生產和生活需要,不損害遺產的效用,不宜分割的遺產可以採取折價、適當補償或者共有等方法處理。在當事人之間爭執不下時,調解人員可適時提供一個各方共贏、促進遺產充分利用的方案,有助於快速達成調解方案

Ⅹ 如何化解糾紛和矛盾

工程技術學校在校生有幾千人,在人存在的地方,就不可避免的會有不愉快的事發生,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會產生矛盾,最後導致惡習事件的發生。

2012年3月14日,組織XX班召開了「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我和同學發生矛盾怎麼辦、我的朋友與同學發生矛盾我怎麼辦」主題班會。在班會上,同學們積極主動的發言討論,從各個方面表明了自己在遇到矛盾糾紛時,如何處理。

現在把同學們的方法總結如下:

1.有矛盾是正常的。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各種事情,總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樣就會產生矛盾。有矛盾是正常的,但是不要小事斤斤計較,學會忘記一些無關大雅的小矛盾。回頭看一下,最近校內發生的各種大家時事件,究其起因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說明學生還不會處理問題,所以,讓學生多讀書多看書,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學習上,那麼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只要學生有素質、有修養,自然就會減少矛盾的發生和激化。

2.學會忍讓,學會寬容。現在的學生都非常的自我,不懂得吃虧是福。所以要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讓他們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寬容、忍讓,能夠有諒解、剋制、包容的胸懷。「記人之長,忘人之短」這便是寬容,不能揪著別人的短處不放。人只要在社會中生存,就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寬容大度者,能夠容許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或事;否則,過多的爭吵反唇相譏,只能事與願違,惡性循環。寬容、忍讓教會人們為人處世,教會人們和平共處,教會人們與他人協作共同發展。

3.冷處理。冷靜會化解矛盾,從而使同學們度過矛盾危機。切記:「暴力解決問題是愚者之行為,害己害人。」

4.矛盾發展到僵持的時候,不妨通過正確的途徑,尋求老師、家長、學校的幫助。通過幫助,使得矛盾的雙方從危機的邊緣走向合作的、夥伴的境地,這正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退一步,海闊天高」。

5. 在處理矛盾的過程中,矛盾的雙方應該多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盡可能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先自我批評,再批評別人。

6.永遠記得對方的好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好朋友去沙漠中旅行。一個人,做了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他的朋友把這件事記在了沙子上。然後他們繼續前行,那個人又救了他朋友一命,然後他的朋友把這件事記在了石頭上。他很好奇,就問他的朋友:為什麼一件事記在了沙子上,而一件事記在了石頭上呢?他的朋友說,朋友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我記在沙子上,讓他在我的心裡隨風消逝;而朋友救了我一命,我要把他記在石頭上,就像永遠銘記在我心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把矛盾永遠放在心裡,而對於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才應該永遠記在心間。

借發生的不良言行事件,在課堂上警醒全班同學以後引以為鑒,減少學生中矛盾沖突的發生。

在這次班會中,同學們學會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人的一生有許多感情是很寶貴的,其中之一就是「友誼」。著名科學家培根說:「友誼能使快樂倍增,使痛苦減半。」李白也告訴我們,桃花潭水盡管有千尺深,也不及朋友的情誼深。所以同學們,請敞開你的心接受友誼吧,請交出你的心珍惜友誼吧,你將會獲得無比的幸福和財富!請記住:友誼之光如同熒光,周圍越黑,顯得越亮!在與同學、老師、家長以及社會上的人接觸中,要寬以待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看不起別人,要尊重他,幫助他,幫助別人,也能給我們自己帶來快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閱讀全文

與矛盾糾紛化解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