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制度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制度

發布時間:2023-01-29 00:10:08

㈠ 矛盾糾紛八項機制

法律分析:一是建立屬地穩控機制。以派出所為主體,以社區警務室為主陣地,採取入戶走訪、法制咨詢等方式,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反映訴求,維護權益,解決問題。

二是建立教育培訓機制。每月組織民警開展一次社會矛盾化解能力培訓,交流經驗,傳授方法,分析當前矛盾糾紛新特點,探索新形勢下調解方法和手段,提高民警綜合運用政策、法律、行政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建立情報搜集研判機制。以社區民警為骨幹,在各行各業和重點地區積極物建信息員,形成了覆蓋全社會的情報信息網路。

四是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嚴格落實對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單位的安全檢查和監控防護措施,及早發現影響社會穩定和安全的各類隱患,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置,盡全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五是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對搜集到的情報信息和不穩定因素,對其存在和可能產生的危害和影響進行認真分析評估,並分為「一般、中等、較大」3個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向責任單位發布「紅橙藍」三色預警,督促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積極開展穩控化解工作,防止突發性事件的發生。

六是建立聯調機制。充分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等多種方式,與街道、村委會、國土、司法、信訪等相關部門實現矛盾糾紛信息共享,充分調動整合各方力量合力化解矛盾糾紛。

七是建立獎懲機制。制訂《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處理考評辦法》,將調處工作列為執法質量考評和績效考核的內容,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一項重要指標,對於矛盾糾紛調處數量高、社會效果好的予以獎勵,對排查流於形式、化解不力,導致事態擴大、形成民轉刑案件的,給予相應處分。

八是建立領導「下訪」機制。

法律依據: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八、積極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 24. 積極探索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路子。要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對矛盾糾紛要依法妥善解決。對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調處的民事糾紛,行政機關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及時予以處理。要積極探索解決民事糾紛的新機制。25. 充分發揮調解在解決社會矛盾中的作用。對民事糾紛,經行政機關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救濟權利和渠道。要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積極支持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

㈡ 雲南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和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和公平正義,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相關工作適用本條例。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是指通過和解、調解、公證、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多種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構建非訴訟與訴訟方式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為當事人提供多樣、高效、便捷的矛盾糾紛解決途徑和服務。第三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應當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工作體制,統籌優化資源配置,暢通訴求表達渠道,依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第四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應當公平、公正、高效,遵循下列原則:

(一)尊重當事人意願;

(二)和解、調解優先;

(三)預防與化解相結合;

(四)不違背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公序良俗。第五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應當健全社會穩定風險預警評估、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突發事件應對、社會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重點群體幫扶、重點地區管理、重點時期管控等制度,建立源頭治理、排查發現、調處化解、處置防控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綜合機制。第六條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矛盾糾紛化解領域,鼓勵社會各界為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提供捐贈、資助。第七條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等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法律知識,培育理性表達訴求、解決糾紛、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第八條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第二章化解主體及職責第九條國家機關應當按照各自職責承擔矛盾糾紛化解責任,堅持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納入有關法治建設規劃,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履行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職責,加強非訴訟與訴訟解決方式的銜接,制定鼓勵社會組織、引導社會資源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的政策措施,建立跨行政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會商機制,及時妥善處置矛盾糾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做好職責范圍內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加強與其他部門和地區間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銜接,依法開展行政調解、行政復議、行政裁決工作,指導本部門領域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第十一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轄區內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健全矛盾糾紛源頭發現和預防化解機制,組織協調轄區內相關單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調解組織和個人等,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和化解工作。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應當依法主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第十二條統籌協調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機構應當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協調指導、督導檢查、考核評估等工作,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綜合機制,統籌矛盾糾紛化解綜合協調工作平台建設,促進多種化解途徑有效銜接。第十三條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矛盾糾紛化解政策研究,指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工作。加強人民調解組織網路化建設,會同有關部門培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完善多種調解機制建設,促進各類調解的銜接聯動,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證機構、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志願者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第十四條人民法院應當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矛盾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工作機制,完善訴前委派調解、委託調解與人民調解的銜接工作機制,推進與行政機關、調解組織、仲裁和公證機構在程序安排、效力確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等方面的有機銜接,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業務指導。第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應當完善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機制。加強檢調對接、公益訴訟、刑事和解、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等工作。依法對在履行職責中發現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和不行使職權的行為進行督促糾正。

㈢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兩項制度指的是什麼

第一條 實行矛盾糾紛定期集中排查調處制度。縣鎮、村居兩級調處中心要緊緊圍繞黨委、政府工作中心,抓住敏感時期及重大節假日活動時期的集中排查調處,全面掌握本轄區矛盾糾紛的總體情況。
第二條 在抓好一般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基礎上,按每季度定期開展矛盾糾紛和不穩定隱患集中排查調處專項行動,對列出的重大矛盾糾紛及不穩定問題,實行領導掛帥。
第三條 縣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重點排查可能導致突發性事件的矛盾糾紛;涉及人數較多、易引起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矛盾糾紛;嚴重干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矛盾糾紛。
第四條 集中排查調處的重點內容主要有:征地拆遷糾紛,企業改制遺留問題,涉法涉訴問題,勞資糾紛,涉軍問題,環境污染糾紛,物業管理糾紛,醫患糾紛,其他重大糾紛隱患等。
第五條 縣鎮調處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對排查發現的矛盾糾紛按照「統一受理,集中疏理,歸口管理,依法調解,限期處理」的原則,層層分解任務,逐級落實。
第六條 每一次排查調處要有完整的記錄,歸類梳理、歸檔備查。
第七條 堅持「邊排查、邊調處」和「滾動排查、連續化解」的指導思想,增強排查調處的工作實效。
第八條 縣鎮調處中心要認真抓好重點區域、重點群體和重點問題的糾紛排查工作,要逐村組、逐社區、逐單位進行摸排梳理,確保把已經發生和可能發生的矛盾糾紛搞清楚。
第九條 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中的重點人、重大問題,要密切注意動態,加大調處和穩控工作力度,並分別制定具體可行的調處方案,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和調處工作期限

㈣ 河南省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和規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應當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以及訴訟等途徑,形成相互銜接、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及時有效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第四條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不違背法律法規、國家政策;
(二)尊重公序良俗,倡導誠實信用;
(三)尊重當事人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的意願;
(四)源頭預防,主動化解;
(五)和解、調解優先;
(六)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第五條各級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綜合協調機構,負責轄區內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的統籌協調、組織指導及推動落實。
縣級以上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綜合協調機構,應當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協調機制,分析研判社會矛盾糾紛變化趨勢,建立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系統,督促推動預防化解重大矛盾糾紛。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法治政府建設規劃,注重預防化解矛盾糾紛能力建設,培育各類化解矛盾糾紛組織,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培訓機制,督促有關部門落實多元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職責。第七條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推動完善各類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加強同信訪部門的溝通,並與訴訟進行對接;指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工作,促進各類調解的銜接聯動;指導行政機關完善行政裁決等工作機制;指導仲裁工作,指導推動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等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工作者、志願者參與矛盾糾紛化解。
公安機關負責健全完善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和輕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機制,支持和參與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
政府其他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促進多元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第八條人民法院應當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在多元預防化解矛盾糾紛中的重要作用,健全非訴訟和訴訟銜接的化解矛盾糾紛機制,依法開展化解矛盾糾紛引導、調解和司法確認等工作。第九條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健全公益訴訟、檢調對接等制度,完善參與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制。第十條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參與多元預防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建設,共同做好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
調解、律師、公證等協會應當依據各自章程,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信用體系,依法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權益維護、行業懲戒等工作。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多元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提供捐助或者志願服務。第十一條充分發揮村(居)民委員會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糾紛第一道防線作用,積極開展平安村(居)等創建活動,堅持依靠基層、發動群眾開展預防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第十二條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普及法律知識和宣傳典型案例,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引導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尊重公序良俗,依法理性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第二章矛盾糾紛預防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堅持源頭預防,將預防矛盾糾紛貫穿重大決策、行政執法、司法等全過程,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矛盾糾紛預防工作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訴源治理:
(一)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堅持把風險評估作為重大決策的前置程序,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可能引發影響社會穩定問題的重大改革舉措出台、重大政策制定調整、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重大活動舉辦、重大敏感案件辦理等進行風險評估;
(二)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對涉及生態環境、食品葯品、社會保障、土地徵收、房屋徵收與補償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依法予以公開;
(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規范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披露、查詢和使用;
(四)強化風險提示,對容易引發群體性矛盾糾紛的非法集資、電信網路詐騙、問題樓盤及涉及職工安置的兼並重組、破產清算等開展風險提示;
(五)構建社會心理疏導服務機制,完善心理衛生服務體系,暢通青少年、農村留守人員、失業、重病、受災、孤寡等重點人群情緒表達渠道,及時回應相關訴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㈤ 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措施

法律分析:一是強化滾動排查,發揮群眾優勢。以「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為依託,立足矛盾糾紛「防範在早、化解在小」原則,組織民警深入轄區企業、牧區、社區、重點單位等,深入排查各類不穩定因素、矛盾糾紛及苗頭問題,到群眾家中與矛盾雙方進行面對面交流,講理說法、明確利害關系,引導群眾消除隔閡、化解矛盾。

二是強化法治教育,積極宣傳引導。以開展2021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通過微信群、入戶走訪等方式宣傳講解各項國家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的同時,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引導群眾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避免矛盾激化,從源頭減少矛盾糾紛,引導群眾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表達訴求、解決問題。

三是強化調解機制,形成調解合力。根據不同矛盾類型,採取不同的調解措施,形成了「群眾說事、警察說法、幹部說理」的多元矛盾聯調法。對摸排出一般的矛盾糾紛,民警當場進行解決,對較復雜的矛盾糾紛,在積極疏導的同時,認真登記並上報領導,經分析研判後,找准關鍵點進行調解,防止矛盾再度激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第四條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五條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調解工作。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第六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㈥ 矛盾糾紛排查制度

法律分析:一、人民調解委員會應設立專門的民間糾紛登記薄。人民調解委員會下設的調解小組也應設立登記薄。

二、每半月或一個月各小組將受理的糾紛,綜合填入人民調解委員會登記薄內。

三、對於當事人的申請,調解人員應認真進行登記。

四、當事人如果是口頭申請,調解人員聽取當事人對糾紛情況的陳述,並按糾紛當事人陳述的內容進行登記。

五、在進行糾紛登記時,要嚴肅認真,盡量記當事人的原話。

六、對於瀕臨激化的糾紛或當即可以調解的簡單糾紛,可以在穩定事態發展的基礎上先行調解後補辦糾紛登記手續。

七、糾紛登記後,應當分門別類歸檔,妥善保存,以便將來復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一百五十七條 對因鄰里糾紛引起的治安案件進行調解時,可以邀請當事人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員會的人員或者雙方當事人熟悉的人員參加幫助調解。

第一百五十八條 調解一般為一次。對一次調解不成,公安機關認為有必要或者當事人申請的,可以再次調解,並應當在第一次調解後的七個工作日內完成。調解應當製作筆錄。

㈦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糾紛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州行政區域內多元化解矛盾糾紛,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是指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通過和解、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公證、訴訟等途徑,建立多方參與、多元共治、多點聯動解決矛盾糾紛平台,形成相互協調、聯動化解矛盾糾紛的體系,依法為當事人提供矛盾糾紛解決途徑和便捷的服務。第四條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堅持黨的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司法推動、法治保障、科技支撐,並遵循下列原則:

(一)屬地管理與職責管理相結合,權責統一;

(二)和解、調解優先;

(三)預防與化解相結合;

(四)公平、合法、便民、高效;

(五)尊重公序良俗和當事人意願。第五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統籌部門負責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統籌協調工作。

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協調聯動和化解矛盾糾紛工作責任等制度,推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

鼓勵和支持公道正派、群眾認可的社會人士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第六條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應當依法尊重少數民族傳統習慣,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按照本民族傳統習慣化解矛盾糾紛。

在化解矛盾糾紛過程中,少數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第七條當事人在矛盾糾紛化解活動中應當誠實信用,尊重對方當事人和工作人員。第二章職責分工第八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統籌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和考核獎懲制度,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協調聯動,促進各種化解矛盾糾紛途徑的有機銜接。第九條自治州、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化解矛盾糾紛能力建設,支持、培育各類化解矛盾糾紛組織,落實化解矛盾糾紛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託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設立綜合調解室,協調公安、人民法庭、司法、自然資源、民政、勞動保障、市場監管、城市管理、醫院、物業等有關單位協助調解,推動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第十條人民法院應當加強與行政機關、公證機構、仲裁機構、調解組織等的協調配合,拓展多元化解渠道,開展合作聯動,形成合力,推動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建設。

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健全訴調對接機制,依法引導當事人選擇適宜方式化解矛盾糾紛;與行政機關、公證機構、仲裁機構和人民調解組織協調配合,推動程序安排、效力確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和法律指導等工作的有機銜接。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對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支持各類調解組織發揮職能作用。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應當建立健全檢調對接、刑事和解機制,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做好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第十二條公安機關應當加強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刑事案件和解工作上的協調配合。在辦理治安、交通事故、輕微刑事等案件中,對符合調解、和解條件的,可以協調當事人調解、和解。

公安機關對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財產安全,矛盾糾紛化解主體申請協助的,應當派出適當警力,維持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秩序,保護相關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第十三條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級人民政府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的綜合協調和指導工作;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和律師參與化解、代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工作機制,促進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推動設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和網路化建設以及公證機構、法律援助機構、司法鑒定機構、律師事務所和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組織參與化解矛盾糾紛工作。

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員、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律專家等依託相應調解組織設立個人調解工作室。

㈧ 矛盾糾紛化解6項機制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深圳經濟特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是指通過和解、調解、信訪、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多元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的活動。第三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應當遵循預防為主、平等自願、誠實守信、公平合法、非訴優先、高效便捷原則。第四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納入法治城市建設規劃,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能力建設,促進矛盾糾紛化解組織健康發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督促相關部門落實矛盾糾紛化解責任,並提供必要的財政保障。
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民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形成承擔矛盾糾紛化解職能的部門和其他組織協同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格局,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共同化解跨行政區域、跨部門、跨行業以及涉及人數眾多、社會影響較大的矛盾糾紛。第六條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新聞媒體等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公眾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
第二章源頭治理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堅持源頭預防,將預防糾紛貫穿於重大決策、行政執法、司法訴訟等全過程,減少糾紛的產生。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基層治理,促進多元化解矛盾糾紛資源向基層傾斜,充分依靠基層自治,發揮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的作用,從源頭上預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構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機制,依法引導通過非訴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推進重大決策過程和結果公開,做好行政相對人和公眾的思想引導、內容解釋工作,發現引發或者可能引發矛盾糾紛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及時發布准確的信息予以澄清。第九條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健全完善社會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機制,根據需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心理輔導工作人員,幫助公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發生矛盾糾紛時及時提供心理干預服務,積極疏導、緩和情緒,防止矛盾糾紛激化。第十條平安建設組織協調機構負責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組織協調、督導檢查和評估工作,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體系,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獎懲機制。第十一條司法行政部門依法統籌協調非訴訟矛盾糾紛解決方式之間、非訴訟矛盾糾紛解決方式和訴訟之間的對接機制,指導非訴訟矛盾糾紛解決方式中的調解工作,促進各類調解之間的銜接和聯動,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等工作機制,推動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工作者、志願者共同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治安案件調解工作,依法支持和參與街道、社區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信訪部門應當分類處理信訪訴求,依法建立完善信訪與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
人力資源保障部門應當會同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完善勞動關系多方協調機制,積極預防勞動爭議的發生,探索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革,加強對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和調解員、仲裁員的管理,提升勞動爭議處理效能,切實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市、區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依法開展行政調解、行政裁決等工作。
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協調轄區內派出所、人民法庭、居民委員會等矛盾糾紛化解力量,依託平安建設工作平台建立矛盾糾紛化解中心,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和化解工作。第十二條街道辦事處應當推進社區協商制度化,暢通公眾訴求表達和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的渠道,對需要相關部門參與調處的矛盾糾紛,可以要求相關部門到場調處,相關部門應當配合。
居民委員會應當組織人民調解員、網格管理員、社區工作者、社區法律顧問、平安志願者等人員,就地預防、排查和化解矛盾糾紛。
人民調解員、網格管理員、平安志願者、樓棟長等發現矛盾糾紛,應當及時調解,快速上報,防止矛盾糾紛激化。
法律依據: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八、積極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範、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24.積極探索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路子。要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對矛盾糾紛要依法妥善解決。對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調處的民事糾紛,行政機關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及時予以處理。要積極探索解決民事糾紛的新機制。25.充分發揮調解在解決社會矛盾中的作用。對民事糾紛,經行政機關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救濟權利和渠道。要完善人民調解制度,積極支持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

㈨ 黑龍江省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促進和規范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轄區內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以及公民個人,通過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公證、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當事人矛盾糾紛適用本條例。

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對化解矛盾糾紛有其他規定的,適用該規定。第三條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不違背法律、法規,遵循公序良俗,誠實信用,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二)和解、調解優先,多種糾紛化解途徑有機銜接;

(三)堅持政府主導、綜合治理部門協調、司法指導、部門聯動和社會參與,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四)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相結合,堅持預防和化解相結合。第四條當事人在糾紛化解活動中享有下列權利:

(一)依法自願選擇糾紛化解途徑;

(二)自主表達真實意願;

(三)自願達成協議,不受脅迫。第五條當事人在糾紛化解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如實陳述糾紛事實;

(二)遵守現場秩序,尊重糾紛化解工作人員;

(三)尊重對方當事人行使權利;

(四)及時履行達成的協議和生效法律文書。第二章職責分工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能力建設,促進各類糾紛化解組織的發展,督促各行政部門落實糾紛化解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七條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部門負責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組織協調、督導檢查和評估工作,組織建立聯動處理機制,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納入綜合治理目標和考核體系。第八條人民法院應當建立健全訴訟與和解、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公證、仲裁等非訴訟糾紛化解渠道相銜接的工作制度,與行政機關、公證機構、仲裁機構和調解組織協調配合,負責效力確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和法律指導等工作。第九條人民檢察院對依法可以和解的刑事案件、刑事案件中的人身財產損害賠償問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建議當事人和解。第十條公安機關在辦理治安、交通事故、輕微刑事等案件中,對符合和解、調解條件的,可以協調當事人和解、調解,並可以參與鄉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化解糾紛的和解、調解工作。

矛盾糾紛化解組織在化解糾紛過程中,發現糾紛激化,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求助的,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出警,維持糾紛化解工作秩序、保護糾紛化解工作人員和當事人的人身安全。第十一條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推動設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和網路化建設,促進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相關調解組織的銜接聯動,引導律師事務所、司法鑒定機構、法律援助機構、公證機構和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組織參與糾紛化解工作。第十二條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行政調解、行政裁決的綜合協調和指導工作,依法辦理行政復議案件,開展行政復議和解、調解工作。第十三條信訪工作機構應當按照其法定職責依法協調處理來信來訪反映的問題。對正在通過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途徑處理的訴求,信訪工作機構不予受理。第十四條行政機關應當依照職責進行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應當對本領域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的工作予以支持、指導和監督。職責范圍內糾紛化解工作較多的行政機關可以建立調解平台和信息庫。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應當參與與其管理職能有關的調解工作。

跨行政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的糾紛,負有糾紛化解職責的行政機關或者具有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共同予以化解。第十五條民事商事仲裁機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對受理的案件,應當引導當事人和解或者主動進行調解。

閱讀全文

與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