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中觀鎮土地糾紛

中觀鎮土地糾紛

發布時間:2022-12-23 17:34:58

① 土地糾紛最佳解決方法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農村政策,農村土地糾紛一般可以通過3種途徑解決:
一是基層調解組織解決,二是土地糾紛仲裁機構解決,三是通過訴訟解決。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我鄉近5年來發生的土地糾紛採取訴訟解決的不到4件,而且解決的效果並不理想。其他的一部分是由村級協調解決,大多數是在鄉政府的直接干預下協調解決,還有少部分極為復雜的糾紛是由於村民的越級上訪,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干預和支持下解決的。綜合分析這些糾紛解決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重頭在於農村基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切合農村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在於規范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對於農村的土地糾紛案件,應當採取因地制宜、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

1、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一個最好辦法是因地制宜。
在農村,無論是村民之間還是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發生的土地糾紛,大部分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尤其是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多是為了地鄰之間某家多種了一壟半壟、某家地邊過了一點界、甚至於某家拔草時往自家地里扔了一把草。對於類似這種氣死公安、難死法院的糾紛,一板一眼地管,根本沒法管。如果不管,為了爭一口氣,村民之間的糾紛又往往會升級為與土地相關的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這樣的案件看起來簡單,但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卻不簡單。解決這樣的糾紛的根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切合農村實際。如果完全死搬硬套政策與法律,解決起來就會很復雜。只有了解糾紛的內在原因和當事人糾紛以外的原因,調動村級因素尤其是地緣和人緣因素,以合情合理、大致均衡、顧及雙方面子為目標才容易化復雜為簡單,解決糾紛,平息矛盾。
2、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原則應當是多管齊下。
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農村土地糾紛解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根據本地這些年土地糾紛解決的統計資料來看,復雜的農村土地糾紛能夠較好地解決多是由鄉村兩級以及上級土地管理、司法等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的結果。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大量工作在農村基層,基層的調解組織和調解工作是解決土地糾紛的基礎,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土地糾紛源於多個層面,只靠基層的調解工作遠遠不夠,應當盡快完善農村土地糾紛解決機制,實現農村土地糾紛多管齊下、綜合解決。
一是司法機關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基層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強化基層調解,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在調解農村土地糾紛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縣級土地仲裁工作機構,充分發揮土地仲裁機構的作用。
三是加強司法部門在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審理中的監督,體現司法公正,嚴厲打擊土地糾紛中的不法行為,保障村民和村集體等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四是強化農村法制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守法、護法,使其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有效防止各種土地矛盾糾紛的發生。
3、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經過對本地土地糾紛發生的原因調查,筆者發現大量的涉及村民與集體之間的土地糾紛和村民之間的宅基地糾紛,存在著諸多的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由於存在問題的時間較長,事件相關證據難以查找,甚至有的事件當事人已經不在了,這些原因往往導致一些土地糾紛處於難以理清事實、難以核對證據、難以依法解決的三難境地。因此,對於大量的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解決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一是規范農村土地承包行為,尤其村幹部的行為,對涉及村民利益的各業承包加大監督力度,重點審查在承包中需要訂立的相關協議,監督相應的發包程序,加強協議履行的效果反饋,以此減少因協議不完善和操作不規范帶來的土地糾紛,這是減少農村土地糾紛成因最有效的治本之法。
二是規范村級檔案工作管理。村級檔案是當前一個薄弱的環節,直接制約和影響著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許多村的各種協議和合同保管是誰主管誰負責保管,或者由村會計、出納保管,重要的文件由村主要幹部保管,不僅沒有完善的保管制度和工具,連交接手續也沒有相關的規定。由於村幹部的變化帶來的村級檔案丟失,進而出現的土地糾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加強村級檔案管理,形成完整的村級檔案保管、交接制度是解決村級土地糾紛的有效保障。
三是定期開展村級土地糾紛隱患排查處理,對發生時間較長、村級相關記錄不完整、涉及村民比較多、存在歷史爭議的土地問題及時補充有關手續,澄清有關事實,搜集相應證據,做好相關記錄,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消除問題發生的內在因素。

② 農村承包地糾紛案處理辦法

一、農村承包土地糾紛案件的特點
(一)成訟時間上的集中性
一方面,由於農作物的種植與收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和影響,90%以上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當事人往往選擇在農閑季節提起訴訟,因此往往集中在每年的秋收後和春播前。相對於其他方式承包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在成訴的季節性尤為明顯。另一方面,從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歷史發展進程看,國家政策一直起到主導作用,相關立法只是將執政黨的意識上升為國家意識,使政策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因此,國家農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前後,也是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集中發生的時期。如國家出台「一免兩補」土地政策後,發包方起訴承包方要求解除合同和承包方起訴發包方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大批糾紛訴至法院。
(二)訴訟主體上的群體性
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農業人口總數為1191萬,農業人口比例高達45.8%。但相當一部分農業人口在一系列惠農政策出台前,因經營土地成本高、收益低而外出謀生。國家從收取「兩金一費」即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調整為統一徵收農業稅,再調整為免徵農業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並實行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後,農民經營土地的成本減少,收益顯著提高。大批外出務工的農民紛紛要求回鄉務農。部分糾紛中,發包方違約明顯,承包方證據充分,勝訴率高,承包方往往選擇共同訴訟。還有很多案件,起訴時僅僅是個別村民提起訴訟,但涉及問題卻牽扯到其他村民或全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群體利益,相當一批農戶持觀望態度。一個案件處理不當,往往引起連鎖反應,波及整個村莊甚至鄉鎮。另外,受傳統法律文化影響,農戶們往往願意憑借人多勢眾,甚至集體上訪,贏得法院更多的理解和社會輿論的支持。
(三)糾紛類型上的多樣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較為單一,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多元、快速發展態勢,農村土地承包也隨之在承包主體、承包方式和權利義務內容方面體現出多樣性。2003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土地承包、流轉、承包人的權利義務、發包人的權利義務、救濟方式和法律責任。首先,就承包土地的權屬而言,既有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也有國家所有、依法由農民集體使用的土地,還有權屬不明的土地。從承包土地的使用狀況而言,既有耕地,也有林地、草地。從承包者的身份而言,除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外,還有外來人員以招標、拍賣、協商等其他方式進行的承包經營,且承包面積較大,贏利性明顯。糾紛類型除了常見的外出打工農民回鄉要地、出嫁女回原住所地要地及相鄰農戶之間爭地等糾紛外,還如,有的農戶因舉家搬遷到小城鎮,將所承包土地連同附著房屋一並轉讓他人,但未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手續,後又反悔,要求受讓人返還承包地,但不要求返還房屋。有的農戶承包土地後又進行轉包,在轉包合同到期後,次承包人主張優先承包權。有的承包合同經鄉土地糾紛仲裁機構裁決予以解除,村委會在承包方未退出承包地之前,又將爭議土地另行發包,現承包戶因權利受損,起訴發包方和原承包戶要求村委會履行合同、原承包戶退出土地,產生合同之訴與侵權之訴的競合。有的農戶先起訴調整轉包費,經法院判決支持後,次承包人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該農戶又另行起訴請求解除轉包合同。有的農戶在二輪土地承包時口頭放棄承包經營權或棄耕撂荒,村委會將上述土地另行發包,後為滿足該農戶的要地請求,村委會又在其他農戶的承包地中為其調劑,但其他農戶拒不接受調劑而引發糾紛等等。
二、農村承包土地糾紛如何處理
1、公正及時地審理每一件案件,對侵權事實清楚的及時受理,予以支持。要保護合法有效的合同,支持承包人依法經營土地,對違法破壞他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人,要依法給予制止和制裁;對擅自毀約,終止合同的當事人要依法追究其責任,足額賠償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審理過程要強調速度,盡快審理,盡早將當事人從訴訟中解放出來,不誤農活,保證生產。
2、對土地流轉糾紛。如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其他指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地,可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要在自願平等,不變更土地性質,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組織成員有優先權承包權的基礎上進行,達到公平公正。
3、針對外出打工後,將地交給他人耕種發生的糾紛。原則上保護承包人的權利。
4、承包合同糾紛,此類糾紛很少簽訂合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第23條規定之規定,處理時有合同的依合同辦事,無合同的看是否實際取得土地承包權,已取得的受法律保護。按照《土地承包法》第23條之規定,承包合同簽訂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5、關於出稼女承包權問題。目前農村存在著一些農家女出嫁後,居委會或村民小組收回其承包土地引發糾紛,針對此類問題糾紛,處理上應按照《土地承包法》第27條之規定處理,承包期內,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耕地需要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包合同中約定不得調整的,按照其約定《土地承包法》第30條之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未取得承包的地,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因此,嚴格按照《土地承包法》辦事,是減少此類糾紛的有效方法。
6、引入情勢變更原則,公正界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增強審判的社會效果。對歷史的原因或政策性原因引起的合同,不能簡單地以簽訂合不完全符合法律規定、權利義務失衡為由宣布無效,造成高成本的善後處理工作的發生,應該以促進生產、承認有效為原則,保護合同的履行,維護土地生產現狀,不中斷、不損害土地生產。為救濟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失衡現象,適用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則,可以情勢變更為理由,調整承包期限,變動承包金數額,以化解矛盾,消除糾紛。
7、加強訴訟調解,力促社會和諧。在處理過程中,要堅持調解主導訴訟,多做說服教育疏導工作,爭取當事人在友好協商、平等談判中共同尋求解決糾紛的方法。要充分發揮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引導作用,利用老長輩、老黨員、老幹部的力量參與支持調解,以靈活有效的措施解決糾紛。
8、積極開展法制宣傳,著力提高農群眾法制意識,增強他們走依法處理各種矛盾和糾紛的能力。對於基層人民法院,特別是人民法庭要將司法的被動性與能動性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巡迴審理,堅持送法上門,把庭審建設成為普法的「橋頭堡」,通過審結一案,教育一方的方法,向人民群眾輸送法制意識和法律知識,提高農村土地承包活動的規范性,保證土地生產順利進行。

③ 歷史遺留的土地糾紛怎麼解決

對於歷史遺留土地糾紛問題,村民委員會應該充分發揮作用進行調解。
一、農村土地糾紛的現狀
1、征地補償糾紛。農戶土地被徵收過程中因補償標准、被徵用土地的實有面積、土地上種植物的價值評估、補償費用的發放標准不一致,或兌現補償不及時等引發的爭議。從已發生糾紛的情況來看,此類糾紛是當前土地糾紛中涉及農戶多、政策性強、調解難度大的糾紛。
2、土地承包糾紛。主要是關於集體所有的耕地承包問題,在承包合同的簽訂、履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糾紛,對集體成員以外的人發包和關於承包的條件因人而異等問題也可能發生糾紛。
3、土地邊界糾紛。當事雙方因為所使用土地的邊界發生的爭議,多發生在直接相鄰的兩方或者多方土地之間,也可能是發生在不直接相鄰的雙方或者多方之間,或者由於邊界模糊,使得雙方難以分辨引發爭議。此類糾紛最多最普遍,多發生在收種季節。除了一些多年無法確權的糾紛,一般處置難度不大。
4、宅基地糾紛。因農村宅基地管理比較混亂,違規建房、私搭亂建情況比較突出,容易引發矛盾,再有相鄰宅基地之間的邊界問題也是宅基地糾紛的發生的重要原因。
5、家庭土地糾紛。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家庭因死亡、搬遷、子女升學、嫁娶、生子等人口變動原因出現變化,或是由來已久的農村「分家」習慣,導致分地不公等情況,致使當前不少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產生糾紛。
二、農村土地糾紛多發的原因
1、基層幹部法律觀念淡薄。一些村委會等基層幹部法律意識差,對土地的管理沒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操作,有的擅自作主買賣集體所有的土地;有的未經多數農民同意就擅自組織土地流轉,損害農民利益;有的在村民申請宅基地時,以口頭的方式就將集體所有的土地許可給一些人使用,致使一些人本該合法擁有一份宅基地,卻沒有辦理合法的使用手續,一直處於非法佔用土地狀態。
2、農民契約意識不強。
3、立法方面存在不足。
4、土地徵用透明度不高。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但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農村的土地日漸減少,農民人均佔有耕地量逐漸減少,對於多年來一直靠耕種土地的農民來說,土地就是生活保障,是取得收入的重要來源,對土地十分珍惜。但在徵用土地時,有關部門沒有向農民宣傳好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將各項補償標准及時、全面地向被徵用土地的農民公開,甚至沒有將土地的各項補償及時、足額的發放到農民的手中。從而引起佔地糾紛、補償糾紛,增加了農村的不安定因素。
三、農村土地糾紛處置對策
1、處理土地糾紛過程中,要及時冷靜。在農村發生的土地糾紛,大部分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接到關於土地糾紛的報警後,我們應盡快趕往現場處置。到達糾紛現場後,民警盡量讓土地糾紛雙方當事人保持克制,防止事態擴大,同時認真聽取當事人發表意見,並注意用詞用語,勿將矛盾引到自己身上。在詳細了解糾紛的內在原因和當事人糾紛以外的原因後,可以積極調動村幹部、當地有威望的人或與矛盾雙方關系好的人等各種因素,以合情合理、大致均衡、顧及雙方面子為目標才解決糾紛,平息矛盾。遇到可能發生惡性、群體性的土地糾紛事件,要第一時間上報主管領導請求支援。
2、處理土地糾紛過程中,要部門聯動。遇到派出所一個部門難以解決的土地糾紛時,就需要我們在穩控局面的前提下,及時向鄉鎮黨委、政府匯報,在其統一領導下,組織綜治辦、派出所、土管所、司法所、村委會等相關人員,各部門互相配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村規民約進行聯合調解,使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化解土地糾紛。
3、處理土地糾紛過程中,要慎用處罰。在農村地區發生土地矛盾糾紛雙方多數是親戚或是鄰居,如果只是簡單依照相關法律條文,對雙方做出處罰,並不利於將雙方的根本矛盾解決,因此在處理因土地矛盾糾紛導致的治安案件,應結合實際情況,建議雙方在公安機關和村委會的主持下以調解來做出處理,將會對整個事件和村民和諧相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不能達成調解協議或不願調解的,依法採用處罰措施,並告知當事人依法解決土地糾紛。
4、處理土地糾紛過程中,要超前預防。根據現有警情分析,現在處理的矛盾往往是前期矛盾的後遺症。有的是由於國家政策的變化造成的;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未徹底解決而導致矛盾後移;有的甚至完全是人為因素造成。對於現在面對這些土地矛盾糾紛,在處理時需要有不給後人留下後遺症的責任意識。在處理過程中,要注意:強化流轉手續辦理的主體規范、程序規范,實體規范,強化土地使用的日常監管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土地糾紛的高發的現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除外。

④ 土地糾紛起訴狀

導語:起訴狀是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保證法律公正。下面是我收集的關於土地糾紛起訴狀範文,歡迎閱讀。

關於土地糾紛起訴狀範文(一)

原告:馮彩香,女,漢族,住所:崑山市澱山湖鎮西大街58號4號樓101室,

電話:13584986438

被告一: 崑山市澱山湖鎮安上村村委會主任:孫衛忠。

被告二:崑山市澱山湖鎮分管領導 副鎮長:徐建波。

訴訟請求:

一、依法判令被告歸還原告的耕地(承包地)與住宅地權利。

二、判令被告補償原告六到七年多來為此苦苦上訪和起訴的時間、經濟等損失五萬元。

三、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事實理由:

三原告系崑山市澱山湖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村民,於1998年7月31日取得第二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該證受國法保護。2003年“安上村”有土地始被徵用,且至今整個村莊早已被全部拆遷光;但原告未得到“征地補償”與“住宅地的補償”,原告上訪六-七年左右依然未得。

好不容易在2011年8月8日鎮政法委書記彭建明答應給原告征地補償,但依然不答應給原告住宅地補償;結果鎮幹部對原告說“給原告的征地補償只有一萬多元一畝”(2011年江蘇省政策規定崑山市的征地補償標準是每畝田5萬元);而此時(2011年)的物價已經是當時的六倍左右了(當時,澱山湖鎮的房價是一千多元每平方;2011年時,澱山湖鎮的房價是六千多元每平方);所以原告我就不要這個不合算、不合理的征地補償了;原告我要“要回自己的耕地”(村裡還有剩餘的耕地沒有被賣掉),因為被告他們並沒有與原告我簽定“我同意賣掉我的耕地的協議”;也從來沒有正式告知我“我的耕地在什麼時候被賣了,就不給我耕地了”。

綜上所述,被告違反了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違反了江蘇省征地補償標准政策;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特具狀與法院,請求依法支持原告的訴求“判令被告依法歸還原告的耕地(承包地)與住宅地權利”。

此致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因為千燈法庭不受理、崑山法院不立案,蘇州中院依然轉崑山法院,且都不給我不受理的書面答復;所以我現在只得:到江蘇省高級法院起訴)

具狀人:馮彩香。

關於土地糾紛起訴狀範文(二)

上訴人范xx,男,197x年12月10日出生,漢族,農民,住xx縣楊x鎮朱x村。

被上訴人xx縣楊x鎮朱x村民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朱xx,該村委會主任。

上訴請求:

1、依法撤銷xx縣人民法院(200x)x民初字第900號民事判決書;

2、對案件依法進行改判或者發回xx縣人民法院重新審理;

3、本案一、二審一切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承擔。

事實與理由:

上訴人不服xx縣人民法院(200x)x民初字第900號民事判決書,現提出上訴,具體事實和理由如下:

一、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錯誤和互相矛盾

(1)關於改變荒山用途問題。上訴人承包土地後,一直進行棗樹、花椒、柿樹和楊樹的種植,從未利用承包土地採石,未改變土地用途。一審法院事實認定部分“另查明:自2000年至今,魏x村部分村民在該荒山原有的石頭坑內開採石頭”,並未認定上訴人有開採行為,其他村民的採石行為,並非上訴人的行為。判決理由卻以有採石行為發生為由認定上訴人改變轉讓協議用途,其認定是互相矛盾的!

(2)關於沒有完成荒山綠化任務的問題。轉讓協議簽訂後,上訴人即開始聯系栽種酸棗樹,後由於被上訴人原法定代表人楊xx在個人私慾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橫加干預,2001年上訴人所植樹木部分因他人焚燒秸稈發生火災而燒毀,加之2001年和2002年連續乾旱無雨,才造成所植樹木存活無幾。此後,上訴人於2003年春栽種花椒、柿樹和楊樹15000餘棵,初步完成了綠化任務。2003年植樹期間,被上訴人擅自中止合同,將上訴人承包的荒山允許其他村民植樹,造成上訴人所植樹苗部分被拔掉,樹苗成活率大大降低。即使說,荒山綠化任務未能如期完成,責任完完全全在被上訴人,而不在上訴人。樹木長成,上訴人可以得到可觀的經濟利益,上訴人不可能自毀山林,這是極簡單的生活常識!

(三)關於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問題。一審判決以部分村民自發到該荒山植樹造林為由,從而認定轉讓協議無法繼續履行,該判決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本合同正常履行受阻的原因,在於被上訴人以及部分村民的侵權行為,而非上訴人的行為。在上訴人種植樹苗部分被毀的情況下,上訴人完全可以另行栽種,從而完成合同目的!可以這樣說,只要上訴人有勞動能力,只要荒山沒有因地震等不可抗力而滅失,荒山承包合同就不存在無法繼續履行!另外,因被上訴人及其他村民侵權行為造成合同履行的障礙,而作出不利於上訴人的判決,是完完全全背離公平原則的!

二、一審法院認定承包合同轉讓協議的法律關系錯誤

荒山承包合同的當事人是被上訴人和原審第三人;承包合同轉讓協議在協議上簽章有上訴人、被上訴人及第三人,但並不是說,轉讓協議的當事人就是三方,這種理解是對承包合同的誤解。承包合同轉包只是在承包方和轉包後的承包方形成新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並不能改變原承包合同的內容,轉包協議的簽訂並不意味著原承包合同的解除。被上訴人在轉讓協議上的簽章,只能證明該轉讓協議徵得了被上訴人即發包方的同意,而並不能在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之間產生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轉讓協議的雙方當事人是原審第三人和被上訴人,而非上訴人與被上訴人。轉讓協議中,被上訴人不是合同當事人,因此不享有申請解除轉讓協議的請求權。一審法院支持被上訴人的反訴請求,准許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享有合同解除權,是違反合同相對性原理,是違反合同法規定的!

三、本案轉讓協議不存在約定或法定解除的情形

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有協議解除和法定解除兩種,判決理由認定“該‘承包合同轉讓協議’中解除合同的條件已經成就”,上訴人一字一字查遍轉讓協議,別說解除合同的條件,八個條文中,甚至連“解除”兩個字都找不到。一審法院判決認定雙方存在解除合同的條件約定,純屬空穴來風、主觀臆造或者醉酒之夢話!

因此,本案並無最高院解釋第二十四條第(一)項適用之餘地!那麼,一審法院該條第(三)項的引用是否正確呢?該款規定主要涉及承包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情形,一方面上訴人前述已闡明合同履行遇到阻礙純屬上訴人侵權所致,另一方面也如前述,在被上訴人停止侵權行為後,上訴人完全有能力繼續履行合同,不存在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情形。因此,引用該項規定也純屬牽強附會的拉郎配之舉!

四、被上訴人的反訴根本就不能成立

(一)如前所述,被上訴人並非轉讓協議的當事人,作為轉讓協議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依法不享有合同解除請求權,因此被上訴人不是反訴的適格原告,對該反訴依法應予駁回!

(二)被上訴人口口聲聲說轉讓協議系被上訴人原法定代表人楊xx串通上訴人所簽訂,這根本就不符合事實,因為轉讓協議涉及的關鍵是原審第三人的利益,如果原審第三人不同意,僅僅有上訴人和楊秀海的串通,轉讓協議是根本就不能簽訂的!此外,被上訴人並未證據能夠支持其主張!

(三)被上訴人認為轉讓協議違反民主議定原則,是對法律的誤解和歪曲。根據最高法院解釋,承包合同簽訂需要經民主議定程序,轉包等行為無需所謂的民主議定程序,原因就是如前所述的發包方並非當事人,因此無需發包方去民主、去議定!被上訴人反訴狀所引用的解釋第15條針對的向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轉包的情形,上訴人是被上訴人村民,不存在此種情形。因此該條文引用純屬牽強附會、肆意歪曲!

(四)中國只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而不存在所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承包法》,承包合同及轉讓協議均簽訂於農村土地承包法生效之前,根據立法法關於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土地承包法不能適用,也不存在所謂的參照!

(五)被上訴人行為屬於嚴重的侵權行為。被上訴人在上訴人承包期內,下達所謂的處理意見,橫加干涉訴人依法享有的承包權,其實質在於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使上訴人可以得到部分補償,而被上訴人又想染指這部分利益!被上訴人屬於典型的“紅眼病”行為!

五、一審法院解除轉讓協議將造成林權證“有證無權”

《林權證》是xx縣人民政府政府確認上訴人享有林地及林木權益的法定有效證件,是縣政府對上訴人林地承包權的行政確認,在該證件依法撤銷或者變更之前,上訴人依法對承包的荒山擁有合法權益!一審法院不顧核發林權證書的存在,而判令解除轉讓協議,這將造成上訴人持有合法權利證書,卻享受不到權利,其他人無權利證書卻能享受權利的怪現象,造成上訴人的“有證無權”,一審法院等於在實質上行使了行政撤銷權,民事審判機構在實質上行使了行政審判的權力,這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綜上所述,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錯誤和互相矛盾、認定法律關系錯誤、被上訴人反訴根本不能成立,由於認定錯誤從而導致最終適用法律和判決結果的錯誤,依法應當予以撤銷!為保護上訴人合法權益,特向貴院提出上訴,請依法撤銷原審判決,改判或者發回重審,維護法律的尊嚴!

此致

xxx市中級人民法院

⑤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要怎麼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般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對於這些引起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原因我們可以怎樣解決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了解有關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知識。

一、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表現形式和主要類型
1、法律和政策的變化引起的糾紛。新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定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而自8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區根據國家政策實行的是「兩田制」,即「責任田和口糧田」區分承包制度,導致村民要求及時收回責任田並按照家庭聯產方式重新分配,而原來的承包合同沒有到期,從而引發糾紛。
2、管理混亂引起的糾紛。農村幹部素質相對較低,對土地承包不依法進行管理;很多土地荒廢多年,沒有積極的納入正規管理;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認真核實所有權;層層轉包漁利現象大量發生引發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村幹部利用手中權力,不經過民主議定原則私自發包,有的甚至以明顯的低價格發包。該種情況下村民本來就有意見,一旦出現土地價格上漲或土地收益提高,就容易引發群體性矛盾和糾紛。(2)土地所有權界限不明確。因為歷史原因,有些土地確權不明確,沒有核准頒發土地使用證書,在開發和種植時引發爭議。特別是原來有些離村較遠的荒地,逐漸被離土地比較近的農戶開發種植,產生收益後引發糾紛。(3)土地大面積開發引發糾紛。主要有兩種類型:①土地開發形成事實,而所有權沒有界定。因為開發的是大面積的荒地,開發前沒有人耕種,因此開發前沒有核實所有權,而開發方沒有所有權,開發後和所有權方發生矛盾。②鄉鎮集體大片開發和農戶小片開發形成矛盾。農戶對以前沒有耕種的荒地小面積開發種植,後來鄉鎮集體進行大面積集體開發,發生沖突引發糾紛。該種類型主要存在於土地較多的地區。(4)土地層層轉包甚至一地多包漁利,有的未經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轉包,有的轉包合同違法等等,導致土地關系混亂引發糾紛。(5)國有土地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發生在存在國有農場的地區,因為土地利用、管理不善,與相鄰關系處理不當導致糾紛。
3、村幹部權利濫用引發的糾紛。主要類型有:(1)違法收回農戶承包地。農戶部分成員「農轉非」後,集體經濟組織收回土地,又如強行收回外出務工農民的承包地,收回承包地抵頂欠款,違法收回進入小城鎮落戶農民的承包地,用收回農民承包地的辦法搞勞動力轉移等。(2)違法調整農戶承包地。如承包期內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借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之機重新承包土地等。(3)不落實二輪承包政策。對適合實行家庭承包的耕地,第一輪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後,不執行延長土地承包期三十年政策,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不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超額預留機動地等。(4)利用職權變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如因承辦人或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因集體經濟組織分立或者合並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等。 (5)強迫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如強制收回農民承包地搞土地流轉,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6)侵佔承包方的土地收益。如小調整時隨意提高承包費,截留、扣繳承包方土地流轉收益,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等。(7)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如承包時對婦女實行有別於男子的歧視性土地承包政策,承包期內違法收回出嫁女承包地等。(8)徵收徵用土地的補償款問題的糾紛等。
4、基層政府利用職權強行干預引發的糾紛。農村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只有村集體才有權利處置其所有的土地,而出於部門和地方利益的考慮,行政干預和越俎代庖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違法承包引發糾紛。這種情況往往在一時發包成功的背後隱藏著許多矛盾,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引發糾紛,且這種情況涉及的土地面積較大,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村集體不經農戶同意,將農戶承包的土地擅自發包;(2)基層政府不經村集體授權,以自己的名義強行發包屬於村集體的土地。
5、經濟利益驅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土地發包初期沒有提出異議或進行荒地開發時沒有提出異議,後來經開發土地狀況變好或種植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土地承包者獲得了較大利益,土地所有的村集體組織成員,因利益驅動心理不平衡產生糾紛。(2)強行終止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合同。因為近幾年土地收益明顯增加產生較大利潤,村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哄搶承包出去的土地種植,使土地承包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尤以本村以外人員為承包主體的居多。
二、對目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主要問題的法律意見
(一)農村土地全面調整中產生糾紛的處理問題
在土地承包法實施前後,村委以人地矛盾突出並經大多數村民同意為由對全村土地進行調整,有的村民特別是通過其他方式已承包到較多土地的村民不同意土地調整,在村委將其承包的土地分配給他人後,村民訴求繼續履行合同。對於此類案件區別情況,實踐中分類作出如下處理:
1、對於參與分地活動的當事人(一般是以抓鬮方式分得土地),並且各農戶已實際進行了耕種,判定已實際終止原合同,涉及的補償或者賠償問題可另行主張,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中約定違約金的,按照法律事實對當事人做出賠償或者補償。
2、對於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方拒絕參與土地調整,要求種植原承包地的,在村民未實際耕種前,原則上支持其訴求。但對於全村村民已實際耕種的,要由村委會做出賠償,賠償數額一般按照減少土地面積的純收入與剩餘承包年限的積;對於分配的實際土地面積和土地等級並未減少和降低的,如承包方未種植實際分配的土地,請求繼續耕種原土地的,亦以合同終止為由不予支持,賠償數額按照未耕種土地純收入與未耕種年限二分之一的積計算。
3、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納入了土地調整方案的,承包人參與了土地分配活動的,判定合同終止,參照承包方對土地的實際投入和案件的具體情況(一般不超過3年的土地純收益)由村委會給予補償,合同約定違約金的,按照違約金補償。
客觀地講,以上司法處理是存在瑕疵的。按照土地承包法的立法本意,對於以家庭方式承包土地來講,承包期之內只要承包人不同意調整,除非出現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的、依法被徵用土地等法定情形,是不允許做出土地調整的,而且即便出現了法定情形也只能做出個別調整。所以,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糾紛時,發包方調整承包方的土地是不合法的,按照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保護原則,發包方應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土地發生的糾紛,只要合同合法有效,承包方與發包方應全面履行合同。如發包方拒絕繼續履行合同,亦應給予賠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這種賠償往往數額較大。但就目前農村的實際狀況來講,特別是對於已實際耕種的情況來講,如果不做出變通性處理,引發的後果不堪設想。鑒於現實狀況,我們選擇了以上司法處理方式,這不僅符合當前大多數農民的法律意識,而且對當事人來講也是可接受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的發展,可在適當時機按照法律本意通過判決將此類案件的處理予以確定。
(二)農業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
發包方或者多數村民要求確認合同的效力,或者在審理相關案件中需要確認合同效力的情形。此類案件涉及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的效力問題。
1、 原則上,只要合同形式合法應確定合同的效力,特別是作為發包方的村委會主張合同無效的一般不予支持。
2、 多數村民因違反民主議定原則主張村委會與他人簽訂的合同無效的,如承包方種植1年以上的,原則上不予支持;承包方種植不足1年的,原則上認定合同無效;投入不大的可予以適當補償;有大量投入的,主要針對承包費,必要時針對承包期限作出調整。
3、 確認合同效力後,如發包方主張增加承包費的,可視情增加。
4、 合同本身存在不明確之處,如「兩委」成員口頭答復,合同條款不全、原村委會成員以個人名義出具答復意見等,此情形下,做出不利於合同繼續履行的解釋。
我國法律對重要承包事項都規定了民主議定原則,其法理依據是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依照所有權人的集體意願行事。相關法條有:《土地管理法》第 14條第2款、第15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9條第2款第(5) 、(6) 項,《土地承包法》第18條第2款第(3)項、第27條第2款、第48條第1款。如果發包方違反上述強制性規定,越權發包,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無效,並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法釋[1999]15號)第2 條、第25條的規定,承包合同簽訂滿一年,或雖未滿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因發包方違反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而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但可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單從法釋[1999]15號的文義解釋來看,該規定適用於發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以發包方為被告,要求確認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的訴訟。最高法院此項規定對承包合同效力的認定具有普遍意義,因為人民法院對同一事實關系的法律認定須保持一致,同一份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結果不應由於訴訟主體或訴訟請求的不同而會有所不同。最高院就承包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無效請求設定了一年的除斥期間,只要在承包合同簽訂後的一年以內沒有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就不能再以此認定合同無效。所謂「進行適當調整」也是以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有效為前提的,對無效合同是沒有進行事後調整必要的。在審理具體案件確定合同效力時,我們的意見是原則上適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
(三)關於損失的主張程序問題
當事人提出繼續履行合同的訴請,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其繼續履行合同的主張不能予以支持,其損失部分的救濟程序問題。
1、一審法院應充分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不同意變更的,駁回訴訟請求,並在判決說理部分告知對損失部分另行主張;如存在依法解除和終止的情形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判定予以適當補償。
2、對於當事人有賠償請求的,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確定賠償數額;對於案件情況比較復雜,駁回訴求不利於穩定的案件,在當事人就賠償數額問題存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一審法院可做出適當調查後,確定賠償數額,不宜機械處理。
3、對於案件影響較大,涉及人數多的,一審期間因當事人不同意變更訴求被駁回的案件,二審法院應告知其應當變更訴訟請求,發回原審法院重審,不宜簡單維持原判。
無論是以家庭方式承包土地的糾紛,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糾紛,都存在著損失的確定和如何主張問題。在有些案件中,當事人執意要履行合同,而根據現實狀況其訴訟又難以得到實際支持,此時存在從實質上損害了少數人或個別人的利益問題。如果當事人不能繼續履行合同,通過賠償的方式得到救濟,一般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對於一些特殊案件來講更是如此。依照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我們確定了上述司法處理意見。
(四)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身份確認問題
諸如農村土地收益權糾紛等案件中,需要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身份予以確認作為前提,在無法迴避這一問題的情況下,對相關案件如何處理?我們認為:
1、 原則上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尊重作為自治組織的村委會意見,不宜直接通過司法方式確認組織成員身份;
2、 對村「兩委」成員對個別村民進行打擊報復的,可按照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參照戶口情況和當事人賴以生活的情況,保護權利人的利益,但不宜在裁判中表明某人系村民組織成員;
3、 對於涉及村民資格確認的有關案件,具有行政救濟渠道的案件,當前人民法院不宜受理。
該問題涉及的是村民資格的確認問題。一般來講,對於村民資格應由自治組織按照其多數人意願確定是否是他們中的成員,對此,司法權不宜干涉過深。但是,對於以多數人意見為由對個別人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應發揮好主持正義的職能。從當前有關村民資格的認定的規定來看,廣西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已有相應的規范,該辦法實際認為以下幾種情況系具有村民資格的情形:一是本村出生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常住戶口的人員;二是與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人員結婚,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三是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依法收(領)養並且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四是戶口經本集體經濟組織年滿18周歲以上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加入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常住戶口的人員,但與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五是因退役、學校畢業、刑滿釋放等原因返回本集體經濟組織就業並具有常住戶口的人員;六是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他人員有權依法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從該辦法規定來看,這實際是以戶口為主確認村民資格。就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這種以戶口確定資格對於空掛戶口、人走戶口留等情況不太適合,如果簡單使用這一標准做出司法認定,不但不會解決農村中存在的類似問題,反而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和沖突。鑒於以上情況,我們的看法是,對一些案件(如剝奪、侵害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案件),根據我區的辦法規定,宜先做出行政處理後,再作司法處理,未做行政處理的,法院不宜直接受理。
(五)農村征地補償費的處理問題
通常來說,土地被徵用有四筆補償,一是土地補償金,標準是徵用前3年內的平均收成的6-10倍;二是安置費,農民是靠土地來就業的,補償土地徵用前3年平均收益的4-6倍;三是青苗補償費;四是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子等,丟多少補多少。前兩項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按照有關規定最高可補到16倍,但農民能得到多少?即使是「噸糧田」,年產值也不過千把塊錢,16倍的補償也不過16000元,承包農戶還不能全拿到。一個失去土地的農民拿萬把塊錢能不能解決一輩子的就業和社保?如果有地,哪怕水平低一點,吃飯沒問題。為什麼農民在征地中總是不滿意,就是因為按照現在的補償標准太低,得到補償太少,不足以解決就業和社保問題。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土地被征走了,補給農民多少?土地在非農使用中增值多少?增值部分歸誰?實際狀況是,很多地方把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打在征地上,把地征過來去搞旅遊、房地產,增值多少?這是一筆很大的帳。由於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般無法調整其他土地給被征地農民,亦無法對需要安置的人員進行安置,通常將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揉在一塊,在提留百分之三十後將其餘百分之七十分配給村民,二者沒有區別對待。多數村民委員會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發放到村民小組,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給各村民。少數的村民委員會直接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支付給村民。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被征地農民,可以防止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無故扣留村民的補償款。
我們認為,根據法律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支付給行使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時應將不少於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故以村民小組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以村民委員會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分配;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分配方案後,將分配方案提交征地單位,征地單位可根據該分配方案直接將土地補償費支付給村民。根據法律規定,安置補助費應當發放給未被統一安置的被安置人員個人。故安置補助費只能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村民。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分配因產權人、種植人相對比較明確,一般不存在很大的爭議,產生糾紛的主要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具體分配方式一般分為二種:一是由分有責任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均分配,無論其承包的責任田是否被徵用;二是誰承包的責任田被徵用,就歸誰所有。在實際分配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決定少數人不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利,該部份人不服決定而產生糾紛。
第一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已出嫁的婦女,因丈夫屬居民戶而無法將戶口遷入男方處,戶口未遷出,但因出嫁而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及其子女(隨母落戶,未分得責任田)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2、已按風俗舉行婚禮但未辦理結婚證的婦女,因未辦理結婚證而未將戶口遷出,但仍以其已出嫁為由決定不予發放;3、已離婚的婦女,戶口未遷出男方處,以其已離婚為由決定不予發放;4、因考上大中專院校而將戶口遷出且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5、大中專院校畢業後將戶口遷回,因居民戶與農業戶不在同一個村民小組,雖然在同一個村,但其原村民小組以戶口已遷出本小組為由決定不予發放;6、因為服刑而決定不予發放;7、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因其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或少分;8、新出生的人口,因其未辦好戶口手續或雖已辦好戶口手續但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9、遺贈扶養協議的受遺贈人將本人及家庭成員戶口遷入遺贈人處,以便於雙方共同生活照顧遺贈人的生活起居,受遺贈人已分得的責任田被徵用,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以受遺贈人及其家庭成員非本組織成員而決定不予發放;10、因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其他糾紛,該組織利用職務便利予以扣留。
第二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承包人死亡後,其繼承人均不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該責任田被徵用後的補償費因部分村民不同意發放給繼承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發放;2、承包人死亡後,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並繳納相關稅費,該責任田被徵用後,其餘繼承人以已盡贍養義務為由要求分得屬已死亡的承包人份額內的土地補償費。
既然法律已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我們認為有權參與分配的只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唯一依據。在第一種分配方式中,應注意區分如下幾種情況:1、為了分配土地補償費,以不正當手段遷入戶口,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2、為了成就某種便利條件而將戶口遷入,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如許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就讀條件中包括戶口所在地,部分家長為子女擇校而將子女的戶口遷入親戚處;3、因在大中專院校就讀而將戶口遷出,其父母仍以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生產資料為經濟生活保障,為確保其安心學習所必要的生活費用,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4、大中專院校畢業後又將戶口遷回,已屬居民戶,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來源,雖然未將戶口遷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應當以戶口在本村認定其分配資格;5、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應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責任田,如未收回,其作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未被侵犯,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6、確系本村新生人口,根據法律規定,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故不能以其戶口手續未辦好而拒絕發放,只要能夠確認征地補償費產生於其出生之後,就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
針對第一種分配方式的其他主要糾紛,我們認為:1、服刑人員的合法財產權利不受剝奪,不應當以其正在服刑為由拒絕發放;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權扣留村民的合法財產,確實存在其他糾紛應通過正當途徑、合法程序解決。
對第二種分配方式的主要糾紛, 我們認為:承包人死亡後,繼承人可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但該責任田被徵用後的補償費,繼承人只能分得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應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因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須在徵用已死亡的承包人的責任田後調整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土地給已死亡的承包人或其繼承人繼續承包經營。根據法律規定,只有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應當調整又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的,才應當將不少於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當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享受村民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村民義務。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首先應查明徵用土地是否辦理了合法的審批手續,合法的財產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六)因「農轉非」問題帶來的原集體土地產生的糾紛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發[1993]11號)、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中辦發[1997]16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若干政策措施》(桂發[1994]4號)、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的通知》(桂辦發[1997]53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桂政辦發 [2001]191號」等政策、法規規定的精神。主要涉及到1、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2、提倡「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性規定;即對於不屬於全家遷入設區的市的農戶,發包方不得隨意收回「農轉非」農戶的責任田。當然如果經過發包方與承包方協商一致同意承包方自願退出責任田的依法予以准許。
另一種觀點認為:對於法律法法規、政策的適用問題,如果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適用,如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則參照有關的政策進行適用。我區的地方法規《廣西土地管理實施辦法》第21條第1款的規定:「使用集體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集體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權,另行安排使用:1、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後,其承包的責任田(地)、水面和自留地、自留山以及拆遷住宅後騰出的宅基地。……」 這個法規是1992年8月29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因為有了地方法規,且廣西屬於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地區,故中央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規定不適用民族自治地方,如有地方法規規定,集體土地所有者可收回土地使用權。
我們認為:首先,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任意收回土地是《土地承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物權保護。已確權給農戶的土地,只有當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時,才可由發包方收回。除此以外,集體土地所有者作為發包方也無權收回確權土地。其次,農戶在承包期內雖然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但必須具備法定形式要件,即承包方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集體土地所有者。因為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是件大事,應當非常慎重,必須採取書面形式。
隨著《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頒布實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再次得到法律的確認,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收益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第五十八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的,應當退還」。既然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張土地權利出讓者的利益要在經濟上得到體現,那麼為什麼農民在退出集體時,也就是說,當農民放棄成員權時反而在經濟上得不到一點體現呢?(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第二十九條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地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內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內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從上述兩項條款可以看出,《農村土地承包法》著重要強調的是發包方收回承包地的權利和遷入城市居住的農民返還承包地的義務,以及退地農民再次享有承包權時的限制條件,恰恰忽視或迴避了退出成員權農民的利益補償問題。從理論上說,如此立法既有悖於法律所強調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也違反了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理性經濟的假設。

⑥ 農村土地糾紛問題應該請求那個部門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6)中觀鎮土地糾紛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按其爭議的內容不同,可分為三類:

一、無書面土地流轉合同的糾紛案件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現實中,承包土地流轉很少簽訂書面合同,雙方當事人大多以口頭約定形式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土地。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要求收回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的土地,就涉及口頭約定該如何認定的問題。對此,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雙方當事人未依法簽訂書面合同,其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關系依法不成立或應認定口頭約定無效。

如果雙方當事人對當初的口頭約定不持異議,且轉包、出租、互換或代耕事實已實際發生,則雙方土地流轉關系即告成立,只要土地流轉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其口頭約定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二、土地流轉未報備案的糾紛案件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但現實中,由於農村土地承包人法律知識相對欠缺,加之受農村習慣的影響,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往往未報發包方備案。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3條、14條的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未經發包方同意的,轉讓合同無效。

三、土地互換期限約定不明的糾紛案件

在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糾紛中,土地流轉未約定期限案件的處理,因其流轉的方式不同,具體合同期限的認定也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其一,承包土地採取轉包、出租或代耕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實踐中爭議較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7條的規定,可參照《合同法》第232條規定處理。

其二,承包土地採取互換方式流轉未約定流轉期限的,解釋未作相應規定,實踐中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也應按《合同法》第232條的規定處理,即當事人可以隨時要求解除合同。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⑦ 農村的土地糾紛,是如何處理的

農村的土地糾紛,是如何處理的?

在農村土地糾紛上,有一些鄉村怨恨已久,老死不相往來,血海深仇的逢年過節,去除雞毛蒜皮,大家族中間的爭奪,那麼產生較多最普遍的一定便是土地糾紛,左鄰右里中間由於房子外邊的滲水之戰,由於屋邊空缺地的所有權,而左鄰右舍不和出手打架的狀況五花八門,弟兄中間,大家族內部由於房子農村宅基地的所屬承繼,而鬧得遍體鱗傷,家人中間決裂的也是不在少數,而地鄰立即,由於種地是多少,土地里邊栽種花草樹木危害糧食作物生長發育,那樣的爭奪,從唇槍舌戰到暴打,引起分歧增大的事兒,也是每一年都是有,因而鄉村土地糾紛的難題,佔有著一個村莊是不是和諧,是不是團結友愛,團結一致的最核心要素。

但是假如另一方蠻狠蠻橫無理,有意混淆是非,造謠生事,針對你的告誡不聞不問,再次獨來獨往,那麼下一次應當做的是立即的通告村民委員會,村幹部的來臨,讓她們做協商和融洽,這個時候假如另一方對村幹部的融洽或是無論不談,不當一回事,換句話說村幹部有不當作的狀況發生,那麼別再猶豫,更不必掉以輕心,立刻馬上去找鎮里的相關部門開展下一步的解決。

自身難以解決,村幹部難以解決,那麼最好是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找尋上一級相關部門,拿你要的直接證據,立即交到工作員,隨後等事兒的進一步解決就可以了,如果你有憑有據有客觀事實,那麼獲勝的天平秤一定會趨向於你,不要相信哪些亂七八糟的物品,要堅信樂觀和法律法規。

⑧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
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5]6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
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 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 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 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 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 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 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 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 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 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 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 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 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 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 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 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
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 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 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 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 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 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 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 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身殘,心不殘,現在互聯網發展的那麼迅速,在家創業未嘗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如果你有執行力,如果你對電子商務有興趣,你在網路搜一下
「馬雲名人語錄信」 你應該能找到你的方向

閱讀全文

與中觀鎮土地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