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

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

發布時間:2022-09-25 16:02:43

❶ 我國侵權責任法與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的差異是什麼

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❷ 高空墜物砸成植物人的責任認定是怎麼樣的

一、高空墜物砸成植物人的責任認定是怎麼樣的? 高空墜物砸成植物人的建築物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 侵權責任 。高空墜物,這個行為是極其危險的,在高空中,因為高度的原因,一個物體落下,質量會瞬間增大非常多倍,如果砸到人體,那麼是會造成很嚴重的傷害的。高空墜物如果將當事人砸成了植物人。 另外,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侵權責任法 》 第八十五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這就是俗稱的「高空墜物連坐法」。考察世界各國法律,可知無論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衣索比亞等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沒有類似法條或判例,世界范圍內只在智利 民法典 里發現相似規定。 也有法律學者指出,第87條可追溯到古羅馬法中「倒潑和投擲的責任」條款,然而細究即可知,古羅馬時代的住宅是單獨的,由住戶承擔責任仍屬於侵權人可確定的情況。 所以,我國的這條法律規定堪稱罕見。實際上,著名民法專家、《侵權責任法》立法參與者梁慧星明言「本法有些地方有極大的創造,本法對適應中國社會的國情來說,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來說,都是有創造性的」、「第87條是中國 侵權法 對傳統侵權法極大的創造性發展」。 如此「特色」立法,目的為了救濟和預防 既然是創造性立法,那麼面臨爭議就是難免的。在《侵權責任法》於2010年實施之前,法院對於這樣的案件怎麼判是不明確的,出現了嚴重的同案不同判現象,不但不同法院意見對立,而且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意見對立、同一法院不同法官意見對立。 這種對立自然也會體現到《侵權責任法》的立法中,最後還是贊成「連坐」的意見佔了上風。指出,如此立法的目的有二,首先是救濟——「有個別學者反對第87條,例如著名的侵權法專家張新寶教授就反對,說什麼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別人向下丟煙灰缸,為什麼卻讓我承擔責任? 我們的學者在從事法學研究的時候,在為國家的立法出謀獻策的時候,一定不要考慮到個人的利益,你要考慮到社會的正義。你說一個人在外面走,上面掉個煙灰缸把他砸死了,他的子女怎麼辦?他的父母怎麼辦?他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被砸死了,情況多麼悲慘,你為什麼不考慮?你分擔一下損失,這有什麼問題?」。其次是預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條文,它可以發揮法律的教育作用。所以侵權法公布以後,那些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委員會在每一個樓層都要貼那個告示,來提醒住戶自己並教育孩子不要丟煙灰缸,不要丟啤酒瓶」。 此外,《侵權責任法》的起草者如王利明、楊立新等專家也持類似看法。而本次成都高空墜物案的判決,法院明言就是為了救濟和預防——「拋擲物致人損害的糾紛中,建築物使用人不是實際侵權人,法律之所以規定在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情形下,將板子打在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身上,主要是出於對受害人進行救濟的考慮;另一方面,是督促建築物使用人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針對存在的風險防微杜漸,履行相應的保管、維護和注意義務」。 高空墜物的責任人是非常難認定的,我國立法也考慮到這樣的原因,所以在立法上做出了規定,高空墜物的行為中,涉及到的建築物的使用人,或者是管理人責任人,只要能夠證明自己和案件是沒有過錯的,那麼就可以免除責任。

❸ 對侵權責任法第57條的理解

第五十七條:診療義務

第五十七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在診療活動中如何界定醫務人員過錯的規定。

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醫務人員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易於理解,如何界定過失是本條的主要著眼點。「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體現了侵權責任法上的重要概念,即注意義務。在現代侵權責任法上,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注意義務是侵權責任的核心要素,是界定過失的基準。各國侵權責任法中注意義務的內涵大同小異。英美法對注意義務的一般解釋是一種為了避免造成損害而合理注意的法定責任。在侵權法中,如果行為人造成損害的行為違反了應對受害人承擔的注意義務,則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如果一個人能夠合理地預見到其行為可能對其他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那麼,一般情況下他應對可能受其影響的人負有注意義務。

依照本條規定,醫務人員的注意義務就是應當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盡到診療義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診療行為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診療規范的有關要求。然而,醫務人員的注意義務並非與合法合規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一個醫務人員應當具有的診療水平,並非完全能夠被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診療規范的有關要求所涵蓋。醫務人員完全遵守了具體的操作規程,仍然有可能作出事後證明是錯誤的判斷,實施事後證明是錯誤的行為。然而,醫療行為具有未知性、特異性和專業性等特點,不能僅憑事後證明錯誤這一點來認定醫務人員存在診療過錯,不能唯結果論。關鍵要看是不是其他的醫務人員一般都不會犯這種錯誤。因此,本條規定的診療義務可以理解為一般情況下醫務人員可以盡到的,通過謹慎的作為或者不作為避免患者受到損害的義務。

醫療糾紛解決的時間可能較長,判斷是否盡到診療義務應當以診療行為發生時的診療水平為參照才公平合理。另外,侵權責任法草案曾規定,「判斷醫務人員注意義務時,應當適當考慮地區、醫療機構資質、醫務人員資質等因素」。後來考慮到診療行為的實際情況很復雜,刪去了這一規定。地區、資質等因素能否在適用本條時考慮,應當結合具體情況。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診療規范規定了具體要求的診療行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一般都應當遵守,不應當因地區、資質的不同而有差別。除此以外,有的診療行為屬於基本性操作,也不一定要考慮這些因素。反之,對於有的診療行為,在有的情況下,「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也可以理解為包括地區、資質等因素。

一些國家的立法和實務對診療注意義務有所規定,可以作為理解本條的參考。從國外情況看,注意義務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注意義務的一般抽象性規定;二是明確在每一項具體醫療行為中的注意義務。關於抽象的注意義務,日本最高法院1961年2月16日在東大醫院輸血梅毒感染一案中明確,從事人的生命及健康管理業務的人,與其業務的性質相對照,要求負有為防止危險而在實際經驗上必要的最善的注意義務。日本最高法院1969年2月6日在國立東京第一醫院腳癬放射線皮膚癌一案中對前一判例中「最善的注意義務」作了進一步闡述:作為醫師,對於患者的症狀應予以注意,並在依當時的醫學知識考慮效果及副作用的前提下確定治療方法及程度,在萬全的注意之下實施治療。荷蘭民法典7-453條規定,「提供救助者在其作業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個好救助者的謹慎,他的行為應當符合其源於救助者專業標准,並據此承擔責任。」

診療環節的具體注意義務涉及問診是否充分、診斷和治療是否錯誤的問題。第一,關於問診義務。在日本東大醫院輸血梅毒感染一案中,醫師在對職業供血人(該供血人持有值得信賴的血清反應的陰性檢查證明、健康診斷書、血液調供所會員證等材料)進行問診時,依照慣例詢問「是否身體健康」並得到供血人肯定回答後(當時供血人所患有的梅毒症尚無任何外在表現引起醫師注意),實施了抽血輸血,最終導致接受輸血的患者感染梅毒。該案焦點在於醫師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問診。日本最高法院在判決中認為,雖然對持有上述證件的職業供血者,依照醫學界慣例只需詢問「身體是否健康」,在得到肯定回答後即可進行抽血,但醫學界這一慣例僅是判定過失輕重的參酌因素,僅依這種醫學界慣例本身不能否定醫師違反了注意義務。本案中,如果醫師對供血者血液有無危險的相關問題進行詳細問診,通過仔細觀察他回答時的反應來誘導其作出真實回答,則並非不可能得到供血者感染梅毒這一事實。所以本案醫師未盡「最善的注意義務」。日本最高法院1976年一例關於疫苗接種的案件曾在日本醫療界引起強烈反響。該案中,醫師對上千名受種者接種,僅依照慣例詢問「是否健康」後即加以實施,結果一些人第二天發生過敏現象,法院判決認為醫師僅進行簡單詢問是不夠的,應對每位受種者當時的身體狀況進行具體詳細的詢問,因此法院判定醫師存在過失。醫界人士普遍認為在對上千人進行集體接種時要求醫師對每個人進行分別詢問是難以做到的,但司法界認為,為更切實保護患者利益,必須要求醫師充分履行問診義務。醫界行業慣例是否可以作為抗辯事由,很多醫師在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提出自己省略某些問診內容的做法是醫學界的慣例,因此不應認定違反問診義務。日本法院一般認為,行業慣例在法律上不具有直接的效力,法律判斷問題的依據是法律規定與立法目的,是否存在醫界慣例不能直接影響法律上是否違反注意義務的判斷,但可在過失程度上予以考慮。這要求醫界人士認真對待患者的利益,改變慣性思維,重新審視已有慣例的合理性。

第二,關於診斷過失。診斷過程中醫師的過失行為主要是誤診,但並非所有誤診都可判定存在過失。因人體生理的復雜性及許多疾病在症狀上的相似性常使醫師難以一次性診斷正確。德國學者克雷斯蒂安在《歐洲比較侵權法》一書中介紹,歐洲法院在誤診案件中對過失的認定持相當謹慎的態度。瑞典最高法院在1974年3月15日一例誤診案件中仍適用傳統的過失標准,認為要考慮未查出病症和其他診斷錯誤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認為是無法避免的。德國法院也持同樣的態度,據德國法官介紹,德國法中只有在醫師作出的診斷是極為嚴重和錯誤的情形下,才可認定醫生作出了錯誤的診斷。錯誤可能源於應當做某項檢查而沒有做,如果患者描述了症狀,但醫師未作相應檢查,或做檢查後未做相應治療,則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可以認定醫師過失的存在。而法國最高法院民事審判庭在1987年11月24日的判決中也明確,只有當誤診是源於對當前醫學知識的過失不知時,誤診才表現為過錯。愛爾蘭最高法院在數個醫生同時疏忽了新生嬰兒髓關節移位的案件中否認了醫師過失的存在,並且將「一個理性的醫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錯誤」認定為誤診責任的條件。

第三,關於治療過失。各國法院對治療過失的判定一般也採取謹慎的態度。如丹麥最高法院1985年6月25日在脊椎穿刺一案中明確,當某種醫療措施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險,只有當此種醫療措施無必要或者在施行過程中有嚴重錯誤時,方能認定醫師的過失。丹麥最高法院在另一例案件中也判定醫師無過失,該案中醫師作了20次嘗試,試圖將管子插入病人的氣管,但終未成功,由於病人被麻醉時間過長導致終身癱瘓。法院認為,麻醉過程過長並不表明醫師具有錯誤,因為它是源於對極不尋常症狀的錯誤估計。同時,治療方法選擇過程中的錯誤也不必然導致賠償責任的產生,在這方面,法院傾向於給醫師相當的自由空間。據德國法官介紹,德國在判斷醫生是否有過失方面,往往通過客觀地評判醫生採取的措施是否得當,是否應當知道但不知道該採取何種措施,或者應當採取卻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

❹ 借車給他人發生事故他人無力賠償車主應賠償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將自己的車借給他人開,而借車給其他人開的時候,車主最怕出現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造成交通違章,而另一種是造成交通事故,那麼借車給他人發生事故他人無力賠償車主應賠償嗎?下面由我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

借車給他人發生事故他人無力賠償車主需要賠償嗎

一、借車給他人發生事故

李某與陳某是好朋友,2013年9月16日上午,李某以外出辦事為由向陳某借車。陳某知曉李某具有駕駛證,便將車借於李某。當天下午14時左右,李某駕駛車輛沿某國道行駛在右轉彎超車時與相向正常行駛的一輛農用貨車相撞,造成雙方車輛及李某和李某車上乘車人楊某、黃某不同程度的損傷。經交警大隊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責任認定,李某負本次事故的全部責任。因楊某坐在副駕駛座上,和李某一道,受傷嚴重,李某共花去醫療費8萬余 元 ,楊某花去醫療費6萬余元;經傷殘等級認定,李某為六級傷殘,楊某為七級傷殘。黃某坐在後座只是額頭碰撞腫起,因陳某車輛只購買了道路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而李某無力賠償,楊某便向車主陳某主張賠償,由此引發糾紛。

二、他人無力賠償車主應賠償嗎

本文認為,車主應當向楊某承擔墊付責任,先行墊付賠償款,再向借車人李某追償;況且從本案看車主的經濟能力相對較好,先行墊付更有利於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本案車主承擔墊付責任的法理依據,源於其應當預見出借車輛可能發生交通意外的注意義務。

現實生活中朋友間借車是件正常而且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萬一車子出了事,受害人就得找車主,這是人們的普遍認識。出借人在把車借出時心裡也是存在這方面的擔心。我們從法理分析,看車輛借用的法律關系,存在著車輛借用人對車輛本身的安全性能和狀況的信賴和車主對車輛借用人能夠安全駕駛的信賴的關系。這種信賴的法律關系只是相互之間的關系,不對外產生效力,當然這種的信賴關系所指向的對象不能存在瑕疵或缺陷,如果存在,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如車輛存在不安全行駛的狀況或車輛借用人沒有駕駛證或存在救駕等情形,則要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就不是墊付責任。車主對車輛借用人能夠安全駕駛的信賴,體現的是一種注意義務,應當預見車輛借用人駕駛車輛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而提醒車輛借用人應當要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具體到本案看,車輛借用人李某駕駛車輛在道路右轉彎時超車,顯然是違反了道路交通規則,存在不安全行駛行為。如果簡單適用現行《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車主陳某不向受害人楊某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一定意義上說,墊付責任是以倫理為出發點,為法律道德化的具體表徵。這種平衡的辦法,讓具有應當預見出借車輛可能發生交通意外而進行注意提醒義務的車主承擔墊付責任,是避免法律適用的僵化,針對個案的特性依衡平而裁判,把紙面上的法律落實為個案的公正處理,從而實現個別化的正義。這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一種理解法律的方法,在英美法系中稱衡平責任,是司法的一大原則。實際上,在我們民法體系中,無論是基本原則還是具體條款的設計也都體現了衡平的概念。

誠然,任何責任的承擔都應當具有法律規定的依據。原1991年《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實施後,該《辦法》就廢止了。也就是說,現行機動車所有人承擔墊付責任沒有相關具體、明確的法律依據。沒有法律規定,就自然不存在墊付賠償問題。這是正常的簡單直接的法律邏輯判斷。

但本文之所以贊同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當承擔墊付責任,還在於具有它的積極社會價值所在,即體現了法律倫理化的重要價值。法律規則和道德規則是同時從傳統的倫理生活分化出來的,是作為兩個雖然不同,但相互補充的類型的行動規范而並列出現的。[3]倫理考慮所取向的是我或我們的好的生活或不虛度的生活的目的,焦點是善好問題。二者都是法律合法性的重要基礎。正是倫理生活的規范成分、政治和法律之間的相互交錯,才能使文化價值模式和結構同凝固在人格結構中的動機和行為取向充分重合,才能促使法治秩序的充分形成。所以法律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倫理價值。只有法律規范體現了對傳統倫理生活的尊重和認可,法律才更具有可執行性,才能被賦予權威與公信。

我們面臨的司法現實是侵權案件中確認了被害人的權益,卻因為侵權人沒有經濟能力而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其受害後果處於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們的學者甚至是一些立法者片面的認為,法律不是萬能的,應該容忍損害得不到賠償的現象在法律中存在。所以,我們首先應當考慮確認並適用何種法律規則能使人們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損害得到及時彌補,即應當首要考慮「善好」問題。法律作為人類社會的規則和制度,其創設的目的最終是為社會公眾服務。如果機械地適用某些法律條文,作出一個不符合常情、常理、常態以及公序良俗、違背社會公眾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線的判決結果,不得不令我們去重新審視和考慮,甚至更深層地去挖掘法律規定背後的本意和初衷。而墊付責任則恰恰能夠體現法律倫理化的這一重要價值,讓社會中的人能夠在合理、謹慎、注意的前提下有自由生存和生活的空間而不背負沉重的包袱。

以上知識就是我對「借車給他人發生事故他人無力賠償車主需要賠償嗎」問題進行的解答,借車給他人造成交通事故的,他人無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車主需要承擔墊付費葯費的責任。讀者如果需要找律師咨詢法律方面的問題,建議咨詢專業機構了解。

@2019

❺ 車子外借他人出了事故,借車人無力賠償,需要車主本人賠償嗎為什麼搞不懂

借車給別人出了事故
誰來擔責?
先給大家介紹下
承擔賠償責任的先後順序

01保險公司
如果有買保險
那必然是保險公司先負責賠償
保險沒能賠完的部分
再由借車人來承擔賠償責任

每個車主都是投保義務人,如果借車人借了沒有買交強險的車,那就先要跟車主在交強險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ps:如果有商業險,由保險公司在商業險范圍內賠償

02借車人
誰開車誰承擔責任
如果車主有過錯
那車主要跟借車人一起
按過錯比例來承擔責任
舉個例子
如果傷者的總損失為20萬元,保險公司在交強險內只能賠償10萬元,由於傷者在事故中負次要責任,自行承擔了30%的責任,那麼借車人還需要賠償7萬元(10x70%)。
但如果車主本就不該借車給借車人,假設法官酌定車主承擔20%的責任,那麼車主就要賠1.4萬元(7x20%),借車人賠償5.6萬元(7x80%)。

03車主
如何判斷車主有無責任呢?
簡單來說就是
車主需要盡到審核義務
確保「車沒問題+借車人沒問題」

1、如果出借汽車無安全隱患,借用人有相應駕駛資格的,發生交通事故後,車主不負法律責任。
2、如果出借汽車存在安全隱患,或借用人沒有相應駕駛資格的,發生交通事故後,車主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
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如何理解機動車所有人
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呢

1.車存在問題
車輛長時間未維修保養,存在剎車制動不靈、車燈不亮、胎壓不均衡等影響安全行駛的故障,但車主仍然出借。
注意:以下情況不能作為認定過錯的依據:
未年檢、未買交強險、使用非依合法程序取得的車輛號牌,因為這些缺陷不是造成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

2.駕照不合法
借車人沒有合法駕照或者駕照的准駕車型與借用車輛不符,但車主仍然出借。
注意以下情況也屬於車主有過錯:
如借車人駕照過期、駕照被注銷、拿著摩托車的駕照去開轎車等。

3.人有「隱患」
借車人喝酒、吃葯,導致精神狀態不佳,或患有妨礙安全駕駛車輛的疾病,但車主仍然出借。
注意:當借車人與車主是朋友,喜歡喝酒或有吸毒史等情況時,法院可能會推定車主對此知情,因此借車具有過錯。

看完這些
你還敢隨意將車借給別人嗎?
趕緊轉發給身邊人
給大家提個醒!

❻ 侵權責任法中的嚴格責任與無過錯責任有什麼聯

您好,
嚴格責任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
嚴格責任(英美法系):指基於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的一種責任。
無過錯責任:大陸法系。
嚴格責任是英美法中廣泛使用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無過錯責任則產生、成長於大陸法系的土壤。它們都大致地涉及到在侵權責任認定過程中,不考慮加害人過錯或者至少並不首先考慮過錯這樣一種立法、司法乃至法學思維上的取向。
嚴格責任盡管基本不考慮過錯對責任成立的影響,但仍然存在著相當的抗辯事由,如不可抗力、自然因素、受害方過錯、受害人自願承擔風險、第三人過錯等。就此而言,嚴格責任「盡管嚴格,但非絕對」。故,一方面因為其對過錯的忽略,大致與大陸法無過錯責任相類;另一方面從其有免責事由這一點可以認為其與過錯責任中(特殊的)過錯推定相類。因此,可以認為嚴格責任具有融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風險於一體的損失分擔機制之功能。嚴格責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過錯推定責任」,兩者的免責條件基本一致,是介於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之間的中間責任。
大陸法系無過錯責任和英美法的嚴格責任正日漸接近、融合,其發展脈絡、哲學基礎、制度功能及功能發揮之配套機制均有相似相類之處,體現出一些共性。
二、嚴格責任與其他責任相比有何不同
1、嚴格責任的成立以債務不履行以及該行為與違約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為要件,而並非以債務人的過錯為要件,這是其區別於過錯責任的最根本的特徵。因而在嚴格責任下,債權人沒有對債務人有無過錯進行舉證的責任,而債務人以自己主觀上無過錯並不能阻礙責任歸加。在這一點上,似乎有理由認為嚴格責任與過錯責任中的舉證責任倒置——過錯推定相一致。但是,過錯推定的目的在於確定違約當事人的過錯,而嚴格責任考慮的則是因果關系而並非違約方的過錯。例如,在嚴格責任下第三人的原因導致違約並不能免除債務人的違約責任,而此種情形無論如何不能推定債務人存在過錯。因此,二者仍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2、嚴格責任雖不以債務人的過錯為承擔責任的要件,但並非完全排斥過錯。一方面,它最大限度地容納了行為人的過錯,當然也包括了無過錯的情況;另一方面,它雖然不考慮債務人的過錯,但並非不考慮債權人的過錯。如果因債權人的原因導致合同不履行,則往往成為債務人得以免責或減輕責任的事由。可見,雖然嚴格責任往往被我國學者稱為「無過錯責任」,但其與侵權行為法中既不考慮加害人的過錯,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的無過錯責任(當然,我國對無過錯責任的適用還是有嚴格限制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3、嚴格責任雖然嚴格,但並非絕對。這一點使之與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ility)區別開來。所謂絕對責任,是指債務人對其債務應絕對地負責,而不管其是否有過錯或是否由於外來原因。在嚴格責任下,並非表示債務人就其債務不履行行為所生之損害在任何情況下均應負責,債務人得依法律規定提出特定之抗辯或免責事由(例如不可抗力等)。

❼ 侵權法和刑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侵權責任法和刑法相比較,具有如下區別:1、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在英美法系,侵權法為獨立的法律;在大陸法系,侵權法為民法的組成部分。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也不是獨立的法律部門,只是民法中的一個重要部門法。而刑法卻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國家的基本法。因此,侵權責任法和刑法在法律地位上是不同的。2、調整對象不同侵權責任法是規定侵權行為及其民事責任的法律,調整的是侵權行為和因侵權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的關系,這些法律關系均為民事法律關系。而刑法作為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主要調整犯罪與刑罰的關系。3、適用的目的不同侵權責任法適用的目的,主要是補償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所受的損害,通過賠償的辦法使已經受到侵害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得到恢復和補救。當然,侵權責任法也具有教育不法行為人、預防違法行為的目的。刑法規定的刑罰方法,在適用中的主要目的是懲罰犯罪行為人,並教育和警戒犯罪行為人和社會上可能犯罪的分子,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補償和懲罰,是兩種法律適用目的的顯著區別。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條 本編調整因侵害民事權益產生的民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❽ 到家裡鬧事是否涉及侵權責任法

到家裡鬧事是否涉及侵權責任法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我國公民的住宅是不容許非法入侵的,非法侵入公民住宅,可能會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那麼到家裡鬧事會不會涉及侵權責任法?下面是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家裡鬧事是否涉及侵權責任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到家裡鬧事是否涉及侵權責任法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到家裡鬧事侵犯了公民民事權益的,要承侵權的責任,會涉及《侵權責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保護范圍】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被侵權人的請求權】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二、嚴格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方面。嚴格責任是侵權責任中的一種,它的`構成要件不同於無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它有著自身的構成要件。

1、法律規定或者相關判例的存在。在英美法系國家,適用嚴格責任作為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能夠找到可以援引的相關判例作為依據,在大陸法系國家,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必須要有法律明文規定,因為如果對嚴格責任的適用沒有限制的話,將會讓人們的活動處於十分謹慎的狀態,可能一不小心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2、損害結果的發生。侵權責任法的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害,故法律責任的承擔要以損害結果的發生為前提。嚴格責任的適用不考慮被告是否存在過錯,因此被告不能以自己沒有過錯作為抗辯事而要求免責。由此可見,嚴格責任傾向於對受害人的保護,不過,法律為平衡與兼顧相對人的利益,被告承擔責任的范圍僅限於實際發生的損害,而不包括可能發生損害的危險。

;

❾ 定製侵權責任法有什麼重要意義

法治的價值在於規范公權、保障私權,侵權責任法作為規范侵權行為應當承擔的相應法律責任的法律工具,作為確保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在受到損害後得到合理彌補的重要法律形式,集中體現了法治的重要價值——保障私權。它是法治社會中一部重要法律,也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侵權責任法越發達的國家,法治就越健全。所以,侵權法在世界各國的民事法律體系中都占據重要地位。我國民法通則中將侵權行為法獨立列為一節,也說明了其在我國民法體系中的重要位置。

❿ 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的特點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的特點: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內防並制裁侵權行容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閱讀全文

與英美法系侵權責任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