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侵權責任法第35條
《侵權責任來法》是2010年施行,自《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是03年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對《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規定的解釋,這里的「相關法律規定」當然不包括《侵權責任法》。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而且《侵權責任法》屬於立法,位階高於司法解釋,兩法有抵觸的,按侵權法,無沖突的認可適用。 《侵權責任法》第35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就是說: 致人損害賠償——接受勞務方承擔 自身損害責任——過錯分擔
② 侵權責任法三十三條與三十四條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解讀:「僱主責任」在之前的法律條文中均沒有明文予以規定,僅在《民訴意見》第45條以及《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11條中有所涉及。
按照本條文字表述,「用人單位」指的是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的主體,在勞動者為完成勞動工作而造成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由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在「勞務派遣」中,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的事實上是「派遣單位」,但所完成的工作則是由接受勞務派遣的單位收益,因此本條第2款規定了在此種情況下,由接受派遣的單位承擔侵權責任,派遣單位僅在其有過錯時承擔補充責任。
此條在審議時爭議較大是由於,此條並沒有規定承擔了侵權責任的單位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勞動者行使追償權,同時《勞動合同法》中也僅規定了「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時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容易造成無論勞動者對侵權行為有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都由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的誤解。在出台新的司法解釋之前,恐怕援用《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更為公平且結合實際。
③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1條和侵權責任法35條的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第十一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人身損害賠償解釋》適用的是無過錯責任。
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在雇員受害賠償的歸責原則上,《侵權責任法》適用的是的過錯責任。
(3)法律網侵權責任法35條擴展閱讀:
雇員受害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而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與其他自然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自然人仍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務關系的雇員受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因第三人原因受到損害的例外。
雇員受害賠償的救濟也應區分與自然人或用人單位建立不同的僱主雇員關系和是否有過錯、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而採取不同的途徑。
在遭遇第三人致害時,如僱主或用人單位無過錯,則只能向第三人主張權利;若僱主或用人單位有過錯,但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應當向僱主(用人單位)與第三人追究侵權責任;法律明確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則雇員具有選擇權,即雇員可以向僱主或第三人或用人單位或第三人和僱主(用人單位)追究侵權責任。
參考資料:北京法院網-《侵權責任法》第35條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具體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回會第十二次會議通答過)
第四章 關於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
第三十五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三十六條 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⑤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5條可知,在個人勞務關系中,雇員造成他人損害的時候,應由僱主承擔責任。
您可能誤會法條里「僱主」的含義了,法條里的「僱主」指的是家政公司,因為保姆相當於家政公司的職員,職員給顧客造成損失了,是要由公司來賠的,除非這個職員是故意或重大過失(比如前段時間的杭州保姆縱火事件)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五條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⑦ 侵權責任法35條賠償
法律分析:《侵權責任法》(自2021年1月1日起廢止)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⑧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35條
1、《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的個人勞務關系的含義。
個人勞務關系是指提供勞務一方在從事勞務職能范圍內為接受勞務一方提供勞務服務,為接受勞務一方創造經濟利益或其它物化利益,並由此由接受勞務一方按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勞務關系的建立可以為書面形式,也可以為口頭或其他形式。
2、《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中「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在提供勞務一方在提供勞務中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時,接受勞務的一方是否對提供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沒有明確規定。
另一方面《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採用過錯責任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該條並未規定接受勞務一方對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他人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存在不足。
(8)法律網侵權責任法35條擴展閱讀:
在審判實踐中正確理解和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方法。
1、在審判實踐中應借鑒《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第十一條的規定,對於提供勞務一方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允許接受勞務一方行使對提供勞務一方的追償權,前提條件以提供勞務一方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為限。
2、對於提供勞務一方在履行職務過程中因一般過失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替代責任後請求行使對提供勞務一方的追償權的不予支持。提供勞務一方在提供勞務過程中被第三人侵害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也是經常發生的,但《侵權責任法》對此並沒有明確規定。
3、在審判實踐中,如果遇到第三人侵害提供勞務一方時,仍應適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一條中:「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的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關於《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理解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一章一般規定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第三條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第四條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第五條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二章責任構成和責任方式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第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九條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責任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第十一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第十二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第十三條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第十四條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第十五條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第十六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第十七條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第十八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並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第十九條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第二十條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第二十二條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第二十三條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權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責任,被侵權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⑩ 從審判實踐看如何完善《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規定
在民事案件審理中,類似僱工建造房屋、請鄰居或朋友幫工以致於出現人身損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雙方法律關系的認定成了案件審理的難點。在《侵權責任法》實施之前,難點多存在於僱傭關系與承攬關系的區分上。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實施,特別是《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了個人勞務關系,加上目前學界對勞務關系的理論研究較少,因此如何處理因個人勞務關系產生的糾紛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侵權責任法》第35條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侵權責任法》第35條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與個人勞務關系相關的法律規定 (一)與個人勞務關系相關的法律條文: 1、《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2、《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第13條規定: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個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個人應當承擔幫工責任。被幫個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個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應當支持。第14條規定: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給與適當補償。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二、與《解釋》相比,《侵權責任法》第35條的不足之處 (一)《解釋》的規定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解釋》第9條及第11條規定的是僱主責任,該規定包括了:1、僱主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2、僱主的追償權。《解釋》第13及14條規定了無償幫工關系,包括:1、對被幫工人適用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2被幫工人的免責事由。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可以不承擔責任。3、致人損害時的連帶責任:在致人損害的情況下,如果幫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應與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相反《侵權責任法》第35條對個人勞務關系的規定,可以概括為兩種情形:1、在提供勞務的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時,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此種情形適用了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且沒有規定例外情形,2、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則適用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雙方根據各自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規定過於簡單,對無償幫工、僱主的追償權都沒有規定,在實踐中不如《解釋》更具操作性。 (二)《侵權責任法》第35條首次提出勞務關系這一概念但未對其進行明確,進一步增加了審判實踐的困擾。表面上看,僱傭關系、無償幫工關系與個人勞務關系的法律規定好像很是明確。但對於從事民事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來說,無論僱傭還是幫工,都是提供勞務的過程,勞務關系實際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面對一個具體的案例時,如何對勞務關系做出認定,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特別是《解釋》經施行多年,群眾對僱傭關系這一概念較為熟知,審判人員亦對如何認定僱傭關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又提出了勞務關系這一概念,徒增司法實踐的紛擾。 (三)《侵權責任法》第35條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採用過錯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時,有認真完成僱主所指示的工作的義務,同時應負有照顧自已的義務,否則一旦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不問提供勞務一方是否有過錯,接受勞務一方都得承擔責任,顯失公平。但該條並未規定接受勞務一方對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他人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存在不足。同時該條亦未規定勞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勞務的一方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的追索選擇權,亦未明確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後,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追償以及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而實踐中這種情形是非常多見的。 (一)應明確個人勞務關系的概念。 《侵權責任法》第35條是第一次在正式立法中採用勞務及勞務關系的術語 ,但對於勞務關系的概念,目前仍沒有明確統一的法律定義。因此立法對個人勞務關系的定義做出明確,對審判實踐無疑具有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勞務關系大致具有如下特徵,首先勞務關系的主體具有平等性。在《侵權責任法》第35條中,規定的是個人勞務關系,因此可以理解為公民個人之間關於提供勞務而形成的法律關系。其次,勞務合同標的和履行標的具有特殊性。勞務合同的標的是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提供勞務。勞務合同是以勞務為給付標的的合同,只不過每一具體的勞務合同的標的對勞務行為的側重方面要求不同而已,或重於勞務行為本身即勞務行為的過程,如運輸合同;或側重於勞務行為的結果即提供勞務所完成的勞動成果,如承攬關系。 (二)應借鑒《解釋》第9、11條的規定,明確:提供勞務的一方從事勞務活動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提供勞務的一方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提供勞務的一方追償;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從事勞務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接受勞務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勞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勞務的一方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提供勞務的一方在從事勞務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接受勞務的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三)應借鑒《解釋》第13、14條規定,明確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個人應當承擔幫工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個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幫工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給與適當補償。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作者單位:北海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