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見的醫療糾紛防範措施有哪些
醫療糾紛防範有以下措施:
1、醫療機構應當制定並實施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
2、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加強對診斷、治療、護理、葯事、檢查等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3、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醫療質量管理辦法》第三十六條
醫療機構應當提高醫療安全意識,建立醫療安全與風險管理體系,完善醫療安全管理相關工作制度、應急預案和工作流程,加強醫療質量重點部門和關鍵環節的安全與風險管理,落實患者安全目標。醫療機構應當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利用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風險分擔形式,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制訂防範、處理醫療糾紛的預案,預防、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完善投訴管理,及時化解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
㈡ 浙江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全文
《浙江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已經省人民政府第4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我為您精心整理的有關浙江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全文內容,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與處理醫療糾紛,保護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當事人之間因醫療行為引發的爭議。
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適用本辦法。
醫療事故的責任認定和賠償依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應當堅持預防為主、公平合理、及時便民、依法處理的原則。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監督管理,督促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應當依法維護醫療機構的治安秩序,加強對醫療機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及時查處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
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依法加強對醫療責任保險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七條患者所在單位和患者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當配合做好醫療糾紛的處理工作。
第八條市、縣(市)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會),市轄區根據實際需要設立醫調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
醫調會的人民調解員的配備和管理,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
醫調會調解醫療糾紛不得收取費用,其工作經費及人民調解員的報酬補貼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解決。
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建立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或者醫療責任風險金制度。
第十條報刊、廣播、電視、網站等新聞媒體應當恪守職業道德,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客觀公正地報道醫療糾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第二章 預防與處置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應當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情況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患者的咨詢;但可能會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的情況,可以告知其近親屬。
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取得患者的書面同意;無法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醫務人員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以及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醫務人員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醫療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醫療安全責任制度。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患溝通制度,設置接待場所,配備專(兼)職人員,接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的咨詢和投訴,及時解答和處理有關問題。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並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
第十五條患者應當遵守醫療機構的規章制度,如實向醫務人員告知與診療活動有關的病情、病史等情況,配合醫務人員進行必要的檢查、治療和護理。患者對醫療行為有異議的,應當通過合法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
第十六條省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重大醫療糾紛報告制度。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報告制度的規定履行報告義務,不得瞞報、緩報、謊報。
第十七條發生醫療糾紛後,醫療機構應當根據醫療糾紛的實際情況,採取以下相應措施進行處置:
(一)告知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有關醫療糾紛處置的具體辦法和程序;患者或者其近親屬要求協商的,應當告知其推舉不超過3名代表參加協商。
(二)就糾紛的醫療行為組織專家會診或者討論,並將會診或者討論的意見告知患者或者其近親屬。
(三)與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共同對現場實物及相關病歷資料進行封存和啟封。
(四)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的,按規定將屍體移放殯儀館;死者近親屬對死因有異議的,按規定進行屍檢。
(五)因醫療糾紛影響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的,及時向所在地公安機關報警。
(六)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公安機關、醫調會等部門和機構做好調查取證工作。
處置醫療糾紛需要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的,應當按照預案的規定採取相應措施,防止事態擴大。
第十八條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糾紛報告後,應當責令醫療機構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必要時派人趕赴現場指導、協調處置工作,引導雙方當事人依法妥善解決醫療糾紛。
第十九條公安機關接到醫療糾紛的治安警情後,應當立即組織警力趕赴現場,勸阻雙方過激行為;對勸阻無效的,應當依法予以制止,控制事態擴大,維護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對在醫療機構停屍、鬧喪,經勸阻無效的,公安機關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依法予以處置。
第二十條醫療糾紛發生後,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協商解決,也可以向醫療機構所在地的醫調會申請調解;不願意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醫療糾紛索賠金額1萬元以上的,公立醫療機構不得自行協商處理。
雙方當事人申請醫調會調解,索賠金額10萬元以上的,應當先行共同委託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明確責任。
第二十一條因葯品不良反應或者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引起的醫療糾紛,醫療機構應當根據鑒定結論向受害方支付補償費用。具體補償辦法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省財政、衛生、民政部門制定。
醫療機構支付補償費用後,可以依法向葯品或者醫療器械的生產、經營者追償。
第三章 調解
第二十二條醫調會承擔以下工作職責:
(一)調解醫療糾紛;
(二)通過調解工作,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醫學知識;
(三)向衛生、司法行政等部門報告醫療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
(四)分析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向醫療機構提出醫療糾紛防範意見和建議;
(五)提供有關醫療糾紛調解的咨詢服務;
(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二十三條醫調會的人民調解員應當為人公道、品行良好,具有醫療、法律專業知識和調解工作經驗,並熱心於人民調解工作。
第二十四條醫調會應當建立由相關醫學、葯學和法律等專家組成的專家庫,為醫療糾紛的調查、評估和調解提供技術咨詢。
第二十五條醫調會對當事人提出的醫療糾紛調解申請,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予以受理;不符合受理條件的,不予受理,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醫調會受理調解申請後,應當告知雙方當事人在調解活動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第二十六條醫療糾紛調解申請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醫調會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終止調解:
(一)一方當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已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的;
(三)一方當事人拒絕醫調會調解的;
(四)已經醫調會調解未達成調解協議,一方當事人再次申請調解的;
(五)非法行醫引起的糾紛。
終止調解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
第二十七條醫調會受理醫療糾紛調解申請後,應當指定1名人民調解員為調解主持人,並可以根據需要指定若干名人民調解員參加調解;當事人對人民調解員提出迴避要求的,應當予以更換。
雙方當事人可以委託律師和其他代理人參與調解活動,委託人應當向醫調會提交授權委託書。
第二十八條醫調會應當自受理醫療糾紛調解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分別向雙方當事人了解相關事實和情節,並根據當事人的要求,組織調查、核實、評估。
在醫療糾紛調解過程中,人民調解員需要查閱病歷資料、向有關專家和人員咨詢或者詢問的,相關單位和人員應當給予配合。
第二十九條經調解解決的醫療糾紛,應當製作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經調解人員簽名並加蓋醫調會印章後生效。
依法達成的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
第三十條醫調會應當自受理調解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調結。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調解期限的,醫調會和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延長的期限;超過約定期限仍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調解不成。
第四章 醫療責任保險與醫療責任風險金管理
第三十一條實行醫療責任保險制度的市、縣(市、區)的公立醫療機構,應當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自願參加醫療責任保險。
鼓勵醫療機構向承保醫療責任保險的保險機構投保涉及公眾責任的各類保險。
第三十二條承保醫療責任保險的保險機構應當遵循保本微利原則,合理釐定保險費率,並根據不同的醫療機構歷年醫療糾紛賠償情況實施費率浮動制度。
第三十三條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的醫療機構,其醫療責任保險保費支出,從醫療機構業務費中列支,按規定計入醫療成本。
第三十四條醫療糾紛發生後,需要保險理賠的,醫療機構應當如實向保險機構提供醫療糾紛的有關情況。保險機構應當及時參與醫療糾紛的處理,並按照醫療責任保險合同的約定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
保險機構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協商達成的協議、醫調會調解達成的協議、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作為醫療責任保險理賠的依據,及時予以賠償。
第三十五條實行醫療責任風險金制度的市、縣(市、區)的公立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本級人民政府的規定繳納醫療責任風險金,非公立醫療機構可以自願繳納醫療責任風險金。
前款所稱醫療責任風險金制度,是指由多家醫療機構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統籌使用,為分散醫療機構的醫療責任風險,保障因遭受醫療損害的患者獲得及時賠償而建立的`互助共濟制度。
第三十六條醫療責任風險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保障適度的原則,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
醫療機構繳納的醫療責任風險金,從醫療機構業務費中列支,計入醫療機構成本。
醫療糾紛發生後,需要支付醫療責任賠償金的,醫療責任風險金管理機構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協商達成的協議、醫調會調解達成的協議、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作為支付賠償款的依據,及時予以支付。
第三十七條醫療風險責任金繳納、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建立醫療風險責任金制度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規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者技術操作規范的;
(二)由於不負責任延誤急危患者的搶救和診治的;
(三)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
(四)未按照規定告知患者病情、醫療措施和醫療風險的;
(五)未按照規定經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同意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的;
(六)未制定有關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的;
(七)未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重大醫療糾紛的;
(八)其他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行為。
第三十九條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及相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作出處理:
(一)占據診療、辦公場所,或者在診療、辦公場所拉橫幅、設靈堂、貼標語,或者拒不將屍體移放殯儀館等,擾亂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
(二)阻礙醫師依法執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醫務人員,或者侵犯醫務人員人身自由、干擾醫務人員正常生活的;
(三)搶奪、損毀醫療機構的設施、設備或者病歷、檔案等重要資料的;
(四)其他依法應當予以處理的行為。
第四十條醫調會及其人民調解員在醫療糾紛調解工作中,嚴重失職或者違法違紀的,由有權機關依法予以處理。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門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違反本辦法規定,玩忽職守、亂用職權、徇私作弊的,由有權機關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三條本辦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㈢ 重大醫療糾紛啟動預案的條件是什麼
法律分析:啟動預案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啟動重大突發醫療糾紛事件應急預案:1、出現患方在醫院內尋釁滋事。2、故意損壞或搶奪公私財物;侮辱、威脅、恐嚇、毆打醫務人員。3、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4、非法佔據醫院辦公、診療場所。5、在醫院內外拉橫幅、設靈堂、張貼大字報、堵塞交通。6、搶奪屍體或拒不將屍體移放太平間或殯儀館,經勸說無效的;搶奪患者或他人醫療文件及與醫患糾紛相關的醫療證物(如葯品、衛生材料和醫療器械等),經勸說無效的。7、糾集5人以上擾亂醫院正常醫療秩序的醫患糾紛事件。8、患者或其家屬有自殺、自殘傾向,或危害到其他患者人身安全。
法律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十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
第十六條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
㈣ 重大醫療糾紛啟動預案的條件是什麼
法律分析:實踐中,《重大醫療糾紛啟動預案》的具體內容由醫療機構自行依法制訂,一般來說,啟動預案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啟動重大突發醫療糾紛事件應急預案。1、出現患方在醫院內尋釁滋事。2、故意損壞或搶奪公私財物;侮辱、威脅、恐嚇、毆打醫務人員。3、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4、非法佔據醫院辦公、診療場所。5、在醫院內外拉橫幅、設靈堂、張貼大字報、堵塞交通。6、搶奪屍體或拒不將屍體移放太平間或殯儀館,經勸說無效的;搶奪患者或他人醫療文件及與醫患糾紛相關的醫療證物(如葯品、衛生材料和醫療器械等),經勸說無效的。啟動預案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啟動重大突發醫療糾紛事件應急預案。7、糾集5人以上擾亂醫院正常醫療秩序的醫患糾紛事件。8、患者或其家屬有自殺、自殘傾向,或危害到其他患者(家屬)人身安全。
法律依據:《醫院投訴管理辦法(試行)》(2009.11.26生效,現行有效)第八條
第八條醫院應當制訂《重大醫療糾紛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並組織開展相關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㈤ 處理投訴及糾紛的應急預案
法律分析:應急預案:
(一)、醫療投訴發生後,科室應立即向主管部門報告,隱匿不報者,將承擔可能引起的一切後果。
(二)、有醫療問題所致的糾紛,科室應先調查,迅速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控制事態,爭取科內解決,防止矛盾激化,並接待糾紛患者及家屬,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針對患者的意見解釋有關問題,如果換著能夠接受,投訴處理到此終止。
(三)、主管部門接到科室報告或家屬投訴後,立即向當事科室了解情況,與科主任共同協商解決辦法,如果患者能夠接受,投訴處理到此終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請患者就問題的認識和要求提供書面的材料;然後找有關責任人調查了解問題的詳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向分管副院長匯報,與患者協商處理意見,如患者接受,處理到此終止。
(四)、對主管部門已接待,但仍無法解決的醫療糾紛,建議患者或家屬按法定程序進行醫療鑒定。當事科室在一周內備齊所需病案摘要、原始病案、有關資料及科室意見。
(五)、當事科室指定專人出席醫療事故鑒定會。
(六)、患者及家屬向法院起訴後,當事科室指定專人和律師代表醫院出庭,必要時職能部門陪同。
(七)、醫療主管部門根據醫療糾紛性質對科室和個人提出行政處理意見,並提請醫院處理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㈥ 山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保護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當事人因診斷、治療、護理等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適用本辦法。第四條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應當遵循預防為主、依法公正、及時便民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應急處置聯動機制,組織有關部門依法及時處置因醫療糾紛引發的重大事件。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促進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規范化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應當依法維護醫療機構的治安秩序,加強對醫療機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監督指導,及時制止和查處侵害醫患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民政、信訪、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部門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相關工作。第七條醫療機構所在地、患者戶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村)民委員會以及相關單位,應當配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第八條依法設立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根據醫患雙方當事人的申請負責醫療糾紛調解。第九條新聞媒體在報道醫療糾紛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報道,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第十條公立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參加醫療責任保險。
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自願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保險。第二章醫療糾紛預防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規范醫療機構執業准入行為,督促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做好下列醫療糾紛預防工作:
(一)建立健全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制度,規范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完善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體系;
(三)建立健全醫療安全責任制度,落實醫療安全規定和措施;
(四)建立健全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及時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五)建立健全咨詢和投訴制度,及時解答和處理有關問題;
(六)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當設立投訴接待室、調解室和監控室,有條件的設立警務室;
(七)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第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醫療糾紛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公安機關備案,並定期組織應急演練。第十四條醫務人員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
(二)恪守職業道德,關愛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
(三)鑽研業務,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四)如實告知患者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情況,及時解答患者咨詢;如實告知患者有關情況可能會對其產生不利後果的,應當告知其近親屬或者代理人;
(五)按照規定書寫並妥善保管病歷資料,不得隱匿、篡改、偽造或者銷毀;
(六)不得違反規定實施不必要的檢查、治療,不得違反規定使用診療技術、葯物或者醫療器械,不得接受患方財物。第十五條患方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醫療機構相關管理制度,尊重醫務人員;
(二)如實向醫務人員陳述病情、病史;
(三)配合醫務人員進行診斷、治療和護理;
(四)配合醫療機構根據病情作出的轉診或者出院安排;
(五)按照規定支付醫療費用;
(六)對診療行為有異議的,如實表達意見和訴求。第十六條醫調委可以通過醫療糾紛案例分析,研究醫療糾紛發生、發展規律,協助配合醫療機構對醫務人員開展醫療糾紛防範培訓工作;可以定期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通報有關情況。
㈦ 求關於醫院醫鬧事件的應急預案急
醫療糾紛應急處置預案
一、總則1.編制目的
:正確處理醫療糾紛,有效控制和打擊「醫鬧」,維護患者的合理訴求和保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由於醫療糾紛導致的群體性事件。
2.編制依據
: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公安部通告;
3.事件定義
:醫療糾紛是指患者及家屬就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診治過程中的最終醫療結果不能接受,由此而產生的糾紛。「醫鬧」是指患者及其親屬,或社會其他無關人員為達到某種目的,有組織、有預謀的利用醫療糾紛和當事人的過激情緒,人為製造群體事件,激化醫患矛盾,擴大事態,用極端手段要挾醫院,以圖從中謀利的非法行為。本預案涉及醫療糾紛(包含醫鬧)是指患方拒不依照正常程序、不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矛盾,以各種非正常行為嚴重影響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甚至非法組織、策劃、煽動、糾集社會閑散人員或患者親屬在醫療機構內尋釁滋事的各種非法行為。非法行醫與利用醫療犯罪等非醫療糾紛不在此列。
4.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人為利用醫療糾紛,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以極端手段自發或被無關人員有預謀利用和煽動醫患雙方對抗情緒,導致糾紛矛盾升級,影響醫療機構正常工作秩序,造成惡劣影響和不良後果,甚至可能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醫鬧」行為。
5.工作原則
:有效預防,分級負責,妥善處理,化解矛盾,防止激化,快速平息,打擊主要鬧事人員。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1.組織機構
:成立醫院處置醫療糾紛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作為負責處置醫療糾紛應急指揮機構。
領導小組由院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科室:醫務科、門診部、護理部、保衛科、辦公室、住院部各科。主要職責有四個方面:
1.1發現糾紛和「醫鬧」苗頭,立即組織好調查、核實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和性質,判斷是單純醫療糾紛還是有組織的「醫鬧」行為,並及時組織專門討論,形成相應結論上報醫院領導。
1.2預測事件的緊迫程度,可能形成的規模,表現的行為方式,蔓延發展及事態擴大的可能趨勢,同時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協商調解和處置工作,避免醫療糾紛事態進一步擴大。
1.3負責向醫院主要領導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有關情況,負責組織有關專家對醫療糾紛進行分析、評估。對醫院內部處置無效、事件有可能升級的醫療糾紛(醫鬧)行為提出進一步處理意見並向市衛生局報告。
1.4負責聯系公安部門、屍檢機構、屍體保存機構的工作,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內部保衛組織,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製定醫療機構內部治安應急預案。
2.協同派出所嚴厲打擊「醫鬧」:根據衛生部、公安部的通告,維護醫院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切實保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患
者的合法權益,保證醫療機構內部的治安秩序和社會穩定,對勸說無效,仍嚴重影響醫療機構正常醫療秩序的各種行為採取有效的強制措施,對組織「醫鬧」的首要人員要盡快抽調警力,運用專業手段偵察、取證、並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有關法規對蓄意鬧事的各種行為進行認定並嚴肅依法處理。
3.協同患方所在的鎮政府、村委會:限制群體集結、上訪,對醫療糾紛當事人,作好疏導、勸說工作,協助醫院處理醫療糾紛。
三、預防預警機制
1.信息收集:患方對醫療服務提出質疑時,醫務人員要耐心進行解釋,防止矛盾激化,主動了解患方的意圖,掌握其動向,做到心中有數,逐級匯報。對有組織的「醫鬧」行為,領導小組各部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和收集有關信息,並積極做好匯總、上報、分析和判斷事件發展趨勢。
2.預警行動:醫療糾紛和「醫鬧」事件發生後,醫療機構要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要求盡快履行職責,積極協商處理。協商處理不奏效,事態不能平息或事態一開始就矛盾激化升級有失控趨勢,出現下列十種行為之一的,應立即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公安部門。
2.1在醫療機構內尋釁滋事的;
2.2故意損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財物的;
2.3侮辱、威脅、恐嚇、毆打醫務人員;
2.4非法限制醫務人員人身自由的;
2.5沖擊或占據辦公、診療場所,影響正常醫療、工作秩序的;
2.6在醫療機構內擺設靈堂,舉行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的;
2.7圍堵醫療機構大門和診療場所,限制人員和車輛出入的;
2.8搶奪屍體或拒不按規定將屍體移放太平間或法定停屍場所,陳屍要挾;
2.9患者符合出院條件,無理占據病床拒不出院的;
2.10脅迫醫務人員索要國家管制的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的。
四、應急響應
1.啟動
:醫療糾紛發生後在未影響醫療機構正常秩序的前提下,由醫院的相關部門按規定和醫院內部程序以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兼顧醫患雙方正當權益和以人為本的方式積極自行處置,包括醫患雙方協商、市醫調委協調、醫療事故鑒定或進入司法程序。醫療糾紛經初步處置未得到有效控制,事態未平息且仍有升級的趨勢並出現以上10種非法行為之一的,領導小組要啟動本預案,同時請求相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進行應急處置。
2.現場處置:
各相關科室人員到場,按職責分工迅速投入處置工作。
3.響應措施
:3.1接到醫療糾紛(醫鬧)事件報告後,領導小組成員盡快到達現場,組織調查,摸清情況,針對「醫鬧」的不同行為方式和發展態
勢,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置方案,爭取工作主動權,使醫鬧造成的損失和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3.2立即將有關情況上報衛生局、當地派出所,維護醫院的秩序和人身安全。
3.3必要時通過相關政府部門聯系患方所在的鎮政府、村委會,通過他們好患方的疏導、勸止工作,共同維護社會穩定。
3.4社會反響大的醫鬧事件處理過程和結果,由醫院領導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在請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後,決定以何種方式向社會公布。
五、應急終止
醫療糾紛已經按程序解決,醫鬧事件已經平息,醫患雙方無異議,醫療機構恢復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由醫院領導小組宣布應急終止。
六、預案制定及解釋部門
本預案由醫院醫療糾紛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並負責解釋。
㈧ 處理醫療糾紛的應急預案
法律分析:發生醫療糾紛後,應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採取下列應急控制措施,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
1、在接到醫務科的通知後,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和糾紛風險級別處置要求及時趕赴現場。
2、業務部門工作人員應當立即進行初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如實向醫院領導,組織相關醫務人員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擴大;接待患方人員,向家屬通報和解釋相關情況。
3、在醫患雙方共同在場的情況下,業務部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封存和啟封現場實物及相關病歷資料。
4、患者在醫療機構內死亡的,醫務科應按規定建議家屬將屍體移放殯儀館。醫患雙方不能確定死因或死因有異議的,建議患方按規定申請屍檢。
法律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十一條 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
第十二條 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
第十四條 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發生下列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醫療機構應當在1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一)導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為二級以上的醫療事故; (二)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後果; (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