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發布時間:2022-09-13 12:45:57

1. 關於限制出境的條款

限制被執行人出境的法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8〕13號]第三十六條: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對被執行人限制出境的,應當由申請執行人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必要時,執行法院可以依職權決定。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七條:

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被執行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可以對其法定代理人限制出境。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4項:

有未了結民事案件(包括經濟糾紛案件)的,由人民法院決定限制出境並執行,同時通報公安機關。

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5〕10號】第九條: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1)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被限制出境的人認為對其限制出境錯誤的,可以自收到限制出境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停止原決定的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八條規定:

「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全部債務的,執行法院應當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2. 請問民事訴訟立案能否申請限制出國

限制出境,指有權機關依法對入境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或本國公民採取的阻止其離境的行為。限制出境制度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以及公共秩序,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可以作出限制出境決定的主體包括法院、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限制出境可以採取口頭或書面形式通知、留置當事人出入境證件、口岸阻止人員出境等方式。作為保障訴訟進程和判決執行的措施,法院可以在民事訴訟過程和執行程序中對當事人和被執行人作出限制出境決定。本文試圖以廣東法院審判實踐為樣本,結合法院涉外民商事審判中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經驗,探討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現狀、問題與改進的建議。
一、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依據不統一、位階較低
法律規定不統一和法律依據位階偏低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首要問題。目前,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1987年3月10日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25日最高法院《關於轉發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的通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最高法院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雖然也對限制出境的程序、條件等作出了簡明規定,但該紀要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法律依據,僅能作為程序上的參考。《民事訴訟法》第231條只規定在民事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法院可以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被執行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並未涉及在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法院是否可以限制當事人出境,因此,引用該條款作為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說辭亦有不妥。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位階上來看,雖然我國《憲法》未明確將出境權規定為公民權利,但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對公民權益有重大影響。根據我國《立法法》第8條關於「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的規定,法院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權力應當且只能來自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兩部法律,主要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的事由作出規定,其實施主體為公安、邊防機關。依據該兩部法律關於當事人不得出境事由中「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規定,在法律層面法院間接獲得了對未結民事案件當事人限制出境的授權。但在審判實踐中,有觀點認為,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行使限制出境批准權的法定機關是公安、邊防等行政主管部門,所列不準出境情形也是相應行政主管部門作出不批准出境決定的法定事由,不應以此推論法院有權決定不準當事人出境,法院以上述法律為依據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屬於適用法律不當。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內容上看。首先,限制出境的措施規定於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比較零散,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必要的程序和該種措施的法律性質沒有作出明確界定,導致實踐中做法比較不統一。其次,各部門發布的規定中存在沖突之處,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國家安全部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中規定,法院對不準出境的外國人和中國公民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控制期限限於30天以內,超過控制期限仍需控制的,應重新辦理審批交控手續。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第6條規定,「限制出境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由省級通報備案機關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決定」,限制出境期限似通常以5年期為限。而民事案件當事人被限制出境的期限至少應當至民事案件終結之時,否則需多次辦理手續,徒增負擔。不僅因為上述兩份文件中關於控制期限與限制出境期限規定不一致,而且由於其與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期限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導致實踐中還有法院根按照一、二審案件的審理期限將限制出境期限確定為6個月或3個月。
(二)限制出境具體規定缺失,操作程序不明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出境的適用對象范圍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可以適用限制出境的人員范圍沒有具體規定。毫無疑問,限制出境的對象應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確定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適用該自然人的屬人法。作為案件當事人的自然人可以被限制出境,但是當案件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機構時,限制出境的對象范圍在實踐中就產生了分歧。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93條規定法院在審理涉外商事糾紛案件中,只能對未了結案件中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限制出境。有觀點認為,限制出境對象的范圍應適當放寬,只要是與案件糾紛解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均可以限制其出境,如主要業務代表人、業務經辦人、董事、執行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甚至包括承包經營人。
2.當事人提起限制出境申請的時間不明。如上所述,現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有關文件對當事人申請限制出境的時間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有觀點認為,根據法律關於「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規定,當事人只有在訴訟階段或強制執行階段才存在所謂未了結民事案件,在立案之前,案件尚不存在,因此訴前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不符合法律規定。也有觀點認為,限制出境屬保全措施,自然如同訴前財產保全一樣,可以在訴前申請對有關人員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從廣東各地法院報送的限制出境申請來看,當事人在訴訟前、立案階段、或在訴訟過程中申請限制出境的情況均有存在,省高級法院未因此在審批或備案上有所區別。
3.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交納申請費沒有規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沒有規定申請人向法院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繳納申請費。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由申請人預交,最終應判令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但是沒有進一步明確申請費計算標准和費用范圍。在收費內容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廣東法院在實踐中未曾向當事人收取過限制出境的申請費用。對於申請人在辦理限制出境中實際發生的費用,如辦理申請擔保產生的擔保物評估費等,即使申請人一方勝訴,實際也由申請人一方承擔。雖然從結果上看,申請人辦理限制出境手續中實際發生的費用屬申請人的實際損失,有權要求敗訴的被申請人承擔,但由於沒有依據,實踐中很難獲得法院支持。
4.法院是否可以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管理法》規定由法院通知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因此,有觀點認為據此推斷出法院可以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相反觀點則認為,限制出境措施應參照財產保全制度,以當事人申請為主,特殊情況下由法院依職權採取。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則認為,限制出境措施在案件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後採取。
5.被限制出境人沒有依法獲得救濟的途徑。現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相關文件未為被限制出境人提供任何救濟途徑。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立法應當為被限制出境對象提供法定的救濟途徑,如復議權等。
(三)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限制出境審查原則不一致、適用不當。部分法院已經對被申請人依法採取了財產保全措施,且被保全財產的金額基本接近或達到訴訟標的額時,仍然決定對被申請人限制出境。也有部分法院在審理訴訟標的額較小、原告勝訴後執行難度也不大的案件中,對被申請人採取了限制出境措施。還有部分法院在外商投資企業資不抵債、外方股東不存在利用投資蓄意欺詐的情況下,未嚴格按照公司法、三資企業法的規定進行清算或破產,非法限制外方股東的法定代表人和投資者出境。還有法院將限制出境作為民事制裁措施。
2.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提供擔保及擔保額度沒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未規定申請人應提供擔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等文件對限制出境措施從嚴把握的精神,實踐中廣東法院始終堅持要求申請人提供適當擔保的原則。這樣既可以防止申請人濫用此項權利,又可以在限制出境措施出現錯誤時,利用申請人提供的擔保對被申請人予以賠償。
3.限制出境文書形式、內容不統一。由於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未對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各地法院作出的限制出境法律文書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法院認為限制出境屬於保全措施,故認為適用限制出境措施應當經過合議庭評議並適用裁定書,有的法院則使用通知書或協助執行通知書,還有的法院使用決定書或強制令。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採用決定書的形式,這也是廣東法院的一貫做法。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規定: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由法院決定限制出境並執行,同時通報公安機關。按照該條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應採用決定形式,再以通知形式通報公安機關,如法院未作決定直接向公安機關發出限制出境通知就不符合上述規定。
4.對限制出境方式理解、適用有誤。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條、第4條規定了民事訴訟中的兩種限制出境方式:一種是法院依法扣留當事人的護照或其他出入境證件,一種是法院通過向公安、邊防機關發送《口岸阻止人員出境通知書》,通知邊防檢查站在出入境口岸阻止當事人出境。該《規定》另規定的「法院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通知被申請人在結案之前不得離境」的方式,因無法實現阻止當事人出境的目的而在實踐中不具備可適用性。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對限制出境方式的理解和適用仍存在偏差。如被申請人提供財產擔保或者交付保證金後還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對限制出境與扣留當事人證件以及採取邊控措施之間的關系不清楚;在沒有對當事人進行邊控的必要下採取邊控措施;在無證可扣的情況下,製作扣證決定書。這些認識上的不一致導致報批文書樣式不統一甚至錯誤或疏漏,材料欠缺等,影響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實施效率和效果。
5.不當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有些法院在採取扣留證件限制出境時,強制被申請人交出證件,在被申請人拒絕時,未經法定程序直接採取拘留等妨礙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部分法院和邊防機關適用限制出境措施不當,邊防機關在口岸阻止當事人出境的同時,扣押當事人,並通知作出限制決定的法院「領回」該當事人,以強迫當事人參加訴訟或履行生效判決。上述行為實質非法限制了被限制出境人的人身自由,違背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宗旨,侵犯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
二、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質
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前提是必須明確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質。
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並非訴訟保全(財產保全)。有觀點認為,從實施目的上分析,限制出境屬於行為保全性質,與訴訟中的保全措施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保障判決的順利進行。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的規定,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訴訟保全措施之外的其他強制性措施,未將其歸類為訴訟保全。筆者認為,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與其他保全措施相比,有明顯區別。限制出境與訴訟保全的指向對象和法律後果完全不同。訴訟保全措施針對被申請人的財產做出,法律後果是被申請人不得自行處分被保全的財產。限制出境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做出的,法律後果是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不得離境。在審判實踐中,有些法院未區分限制出境和財產保全,直接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財產保全的規定做出限制出境裁定,屬法律適用錯誤。
限制出境不屬於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簡稱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對有妨害民事訴訟秩序行為的行為人採用的排除其妨害行為的一種強制措施,旨在保障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其中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是指行為主體故意破壞和擾亂正常訴訟秩序,妨礙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適用對象既可以是當事人,也可以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還可以是案外人。民事訴訟強制措施僅限於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拘傳、訓誡、責令退出法庭、罰款、拘留5種,限制出境並不屬於法定的民事訴訟強制措施范疇。
限制出境不同於行為保全。行為保全是指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強制被申請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強制措施。被申請人應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來源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目的是使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處於暫時確定的狀態。我國民事法律對廣泛意義上的行為保全沒有明確規定,僅規定了海事強制令。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51條規定,海事強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據海事請求人的申請,為使其合法權益免受侵害,責令被請求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強制措施。限制出境措施與海事強制令相比:兩者產生的事由不同,海事強制令主要針對海運領域不屬財產保全的保全申請,被申請人負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不履行,如貨主要求承運人在接收貨物後簽發提單,或承運人要求托運人及時結關提貨等,限制出境則是為使案件順利審理及執行而採取,不以被申請人負有不得出境的法定或約定義務為前提;兩者提起申請的時間不同,根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5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於訴前申請海事強制令,而限制出境措施應在訴訟過程中申請,於訴前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無明確的法律根據;兩者指向的對象不同,海事強制令屬行為保全,海事強制令雖指向被申請人的行為,但不涉及人身自由,而只是強制被申請人履行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限制出境措施則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是否出境與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無直接關聯。因此,在海事審判實踐中,援引海事強制令的規定作為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據也是錯誤的。
限制出境措施旨在保證案件審理或執行的順利進行,限制被申請人出境是為達到此目的的一種手段。從目的上看具有保障性,但更重要的是其制裁性。通過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而給予其一定壓力,促使其提供擔保及主動參加訴訟。但限制出境措施是一種間接的保障案件審理和執行的措施,制裁之下的保障目的能否實現又是不確定的,因為被申請人是否到庭參加訴訟或者提供擔保還必須有賴於被申請人的配合。故其形式為制裁性,目的是保障性,應將其定位為具有制裁措施兼具保障目的一種特殊的強制措施。
三、關於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建議
基於上述認識,為了確保民商事案件的順利審理和執行,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規范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
(一)在法律層面明確規定法院對民事訴訟當事人的限制出境權
如上所述,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種限制,法律依據位階偏低及法律依據不明確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突出問題,影響到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間接規定法院有權通知公安、邊防機關對未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限制出境,囿於該兩部法律行政法律的性質,由該兩部法律規定法院的職權不妥。《民事訴訟法》作為規范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法律,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應在其中有所體現,建議在修改民訴法時新增相關條款,明確授權法院為保障訴訟順利進行和判決的執行,有權對未結民事訴訟的當事人限制出境。
(二)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的辦理程序
在法律明確授權法院有權對當事人限制出境前提下,最高法院可以通過發布司法解釋的方式進一步細化、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的具體辦理程序,以糾正司法實踐中限制出境辦理程序混亂的情況。
關於限制出境的啟動方式。鑒於民事訴訟多為私益訴訟,限制出境措施一般應由受訴法院在案件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後採取,除特殊情形外,法院一般不主動採取。如此,一方面考慮到當事人為維護自身權益,自然會考慮提出申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避免法院主動適用限制出境措施錯誤的情況下可能承擔的國家賠償責任。但法院可以視案件情況向當事人釋明限制出境措施,提醒當事人提出申請。對於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訴訟案件,如當事人出境影響案件事實的查明或生效判決的履行,有可能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法院有權主動採取對當事人的限制出境措施。當事人提出限制出境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申請書中應載明申請理由、申請對象的基本情況,並附公安部門關於申請對象的出入境記錄信息表。
關於提出限制出境申請的時間。筆者認為,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必須依法做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明確規定「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人士不能離境」的情況下,當事人僅有權對法院已經受理且尚未審結的案件的其他當事人申請限制出境,在法院立案受理案件之前,因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尚未進人司法程序,法院無許可權制非訴糾紛當事人出境。
關於限制出境的對象問題。由於限制出境涉及人身自由,可能在國際上造成一定影響,應該從嚴掌握,限制出境的對象范圍應盡可能縮小。筆者認為,限制出境人員的范圍應當視限制出境措施的目的而定,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旨在確保訴訟順利進行及生效裁判將來得以執行,因此,限制出境的對象必須是與糾紛的解決有直接關系的人。一般應當是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機構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外方企業駐國內辦事機構的負責人。但是,如果限制出境的對象僅局限於機構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又將影響限制出境措施的實際效果。建議在機構當事人拒不出庭應訴、在我國境內無可供執行的財產,又不能提供擔保,且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不在我國境內時,法院可對該當事人有實質控制力或影響力的其他人員限制出境,如對獨資公司的股東、合夥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包經營人及主要業務經辦人等人員採取限制出境措施。
關於限制出境的期限,一般應持續至民事訴訟終結之日,無需規定固定期限。公安、邊防機關在接法院解除限制出境通知後才能解除限制。法院應盡可能在護照或其他出入境證件有效期內審結相關案件,不能在證件有效期內審結的,應當提前通知公安機關在案件審結之前,不得為被限制出境人簽發新的出入境證件。
(三)統一審查原則、妥善適用限制出境措施
為避免當事人濫用限制出境措施,應設定限制出境措施適用的條件,比如確有勝訴可能且在境內無可供執行的財產等等,將范圍限定在確有需要的案件。關於申請限制出境人是否需要提供擔保及擔保額度問題。法院一般應當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且擔保的數額不宜過低或過高。如要求申請人提供的擔保數額過低,易為當事人所濫用。但是,擔保的目的不在於阻止申請人提出申請而是准備用於彌補申請錯誤的損失,故擔保數額與訴訟標的金額的大小沒有關系。有觀點認為應該要求申請人按照訴訟標的金額比例提供擔保顯然不妥。各地可以根據各省經濟發展水平,自行確定一定的擔保標准。如就廣東省而言,省高級法院在實踐中要求申請人至少提供相當於人民幣5-10萬元的擔保。如情況緊急,申請人又確有證據能證明被申請限制出境的對象有轉移公司資產、抽逃出資,或其他足以影響案件的審理、執行行為的,法院可在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後再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
關於被限制出境人提供擔保以申請解除限制出境的擔保額度,鑒於限制出境措施一方面為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更重要的功能在於保證生效判決的執行,故被限制出境人為解除限制而提供的擔保額度應當相當於案件爭議的訴訟標的額。
關於限制出境的方式。1.對於持有合法出入境證件、且該等證件的有效期足以涵蓋審限的當事人,法院可以依法扣留被申請人的護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法院應當同時發給被申請人扣留證件的書面證明,載明扣證的原因、期限、解除扣證的方式以及救濟方式等,一方面彰顯法院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嚴肅性和對當事人權益的尊重,一方面為當事人尋求救濟提供了依據。法院不得隨意扣留當事人其他非出入境證件。受理限制出境申請的法院同時應通知公安機關,防止被申請人以報失方式或其他理由重新申領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 2.對於即將出境、或未持有合法出入境證明的當事人,如未持有護照的我國公民,可通過邊控限制出境。受理限制出境申請的法院應填寫《邊控對象通知書》,並將該通知書逐級報省高級法院,省高級法院批准後直接向公安機關發出《邊控對象通知書》。同時,受案法院依法製作限制出境決定書,並向當事人依法送達。為確保邊控措施的實施效果,法院應當通知公安機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布控,以防止被限制出境的當事人更換出境口岸,導致邊控措施淪為形式。關於限制出境辦理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法律文書,建議最高法院發布相關文書的統一樣式,以示限制出境措施的規范和嚴肅性。
嚴禁在限制出境期間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限制出境措施雖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該強制性僅僅體現在責令被申請人於一定期限內不能出境,被申請人在境內仍然可以自由地行動及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法院絕不能變相地管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即使法院扣留了被申請人的證件,也應向其出具扣留證件的證明,避免影響其在境內的正常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後再以其他方式強迫當事人參加訴訟、同意調解或履行生效判決,屬於不當限制當事人人身自由的行為,違背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宗旨,侵犯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應當允許當事人依法尋求救濟途徑,並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立法應當賦予被限制出境當事人尋求救濟的權利。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故應為當事人提供一定的救濟途徑。建議法律或司法解釋明確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應製作書面的限制出境決定書並向被申請人送達,被申請人可在接受送達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向作出決定的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因被申請人原因無法送達,基於該措施的制裁性和時效要求,也無須公告送達,被申請人可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被限制出境之日起一定期限內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決定的執行。限制出境措施適用錯誤的,應允許被申請人在訴訟中一並提出錯誤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賠償請求,支持其要求申請人賠償因被錯誤限制出境而遭受的實際損失。

3. 有前科的可以出國嗎

有犯罪前科的,是否能出國,我國法律對此沒有禁止。關鍵在於目的地國簽證要求,如果需要提供無犯罪記錄的,則不能去該國。《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二條規定,中國公民有卜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里戢兼疑人的;(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遭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限制出國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二十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法》第八條規定限制出境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四章規定海事強制令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了訴前臨時措施,《《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

4. 民事訴訟七年了可以辦護照了嗎

主要看對方當事人有沒有對你方申請限制出境。如已申請,且案件未了結,即使辦理了護照也不可以出境。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對未持有護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證件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在限制出境期限內不予批准通報備案對象的出國(境)申請
在民事審判實踐中,限制出境措施很少被採用,但該措施的採取對案件的審理和執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據
限制出境措施,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為保證民事案件的順利審理和將來有效裁判的執行,人民法院應當事人的申請,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不得離境的一種保全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規定,已入境的外國人或華僑、港澳同胞,以及需要出境的中國公民,可憑有效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出境,不需再辦理簽證,但兩法也規定了上述人員不得出境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條第2項規定,在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情況下,有關公安、邊防機關不批准該當事人出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3條第2項也有相同規定。可見,在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通知公安、邊防機關,限制某些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目前,人民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所依據的相關司法解釋,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1987年3月10日公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10月19日發布的《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法律及司法解釋賦予人民法院此項權利的目的在於避免民事訴訟當事人借出境之機,逃避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以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參見南京律師網www.njLawyer.cn]。
二、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性質
《民事訴訟法》第92條對於財產保全的被申請人沒有進行國籍區分,所以《民事訴訟法》第92條和《民事訴訟法》第十章之規定並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依據,限制出境在我國現行立法中還沒有形成明文規范,筆者認為應當作為一種獨立的保全制度加以規定。考慮到限制出境的特殊法律性質,有必要對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和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進行區分。
1、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了財產保全,顧名思義,財產保全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的財產做出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做出的,所指向的對象不一樣,顯而易見,限制出境不屬財產保全措施范疇。審判實踐中,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關於財產保全的規定做出限制出境的裁定是錯誤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做出規定,從該規定可知,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其他強制性措施,與訴訟保全有所區別。
2、限制出境與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的順利進行,對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人採取的強制手段。從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順利進行的目的分析,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與限制出境的目的相同,但二者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法院是依職權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而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一般是以當事人的申請為依據;強制措施的採取可針對任何妨害民事訴訟的人,包括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案外人,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只能針對案件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章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所採取的強制措施並不包括限制出境。
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
1、當事人的申請
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應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原則,以法院依職權採取為例外。申請應書面提出,載明申請保全的事項、事實和理由,並應附有相關證據(護照號、身份證號等信息資料)。
2、申請人的擔保
若錯誤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可能會導致被申請人遭受損失,因此,當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申請的同時,應向法院提供擔保,申請人拒不提供擔保的,法院可以裁定駁回其申請。至於擔保的方式、數額等,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由法院審查決定。
3、審查與執行
法院應對申請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審查,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應符合:
(1)被申請人與未了結民事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2)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必要性,被申請人有借出境逃避民事責任的可能,如不限制其出境,將導致案件無法順利審理,或有效裁判無法執行。
但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有時會在國際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宜依法從嚴掌握。對境外企業法人在我國有尚未了結的經濟糾紛案件,可對該企業法定代表人和業務的主管人員依法限制出境。對在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如果該企業資不抵債,應當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有關法律處理,不應限制外方的代表人和投資者出境;只有在外方股東利用投資蓄意欺詐的情況下,方可限制外方股東的有關人員出境;確需限制外方當事人出境的,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規定執行。具體執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有理、有利、有節。另外 ,還應當注意:1)凡能盡早處理的,不要等到當事人臨出境時處理;2)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處理的,不要採取扣留證件的辦法;3)凡能在內地處理的,不要到出境口岸處理。
限制出境可以分別採取以下辦法:
1)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未了結之前不得離境;
2)扣留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但應在證照有效期內處理。注意需送達給扣留證件的證明。
3)對於需要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應填寫《口岸阻止人員出境通知書》,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出境管理局交控。緊急情況下也可向邊防檢查站辦理臨時布控措施(48小時),然後按上述規定補辦交控手續。
4、辦理限制出境應提交給出入境管理局的手續有:
1)協助辦理限制出入境函一份;
2)協助執行通知書一份;
3)填寫好的邊控對象通知書二份;
4)填寫好的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通知書二份;
5)案件處於審理階段時提交起訴書副本,如果案件已進入執行程序後,提交生效的裁判文書(裁定書、調解書、判決書等)。
5、邊控限制出境的期限: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對需要採取措施的控制對象,控制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到期可申請法院延長。

限制出境申請書
申請人:張xx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被申請人:李xx
身份證:
職務:法定代表人
申請事項:
請求法院對被申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

申請理由:
申請人因與 糾紛已由 人民法院(20) 民初字第 號判決書判決 支付申請人 元,並承擔訴訟費 元。該判決已生效。申請人向貴院申請強制執行,貴院向 發送履行義務通知書後, 仍拒不履行法律判決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第八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六、三十七條之規定,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申請人特申請對 的法定代表人 (身份證號: )採取限制出境的強制措施,督促 及時履行義務,以維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此 致
人民法院

申請人:
年 月 日

5. 民法適用港澳嗎

我國的不民法適用港澳。
根據個人理解,做出如下表述:
雖然港澳屬於我國領域,但是港澳地區是特別行政區,根據《民事訴訟法》關於管轄范圍的規定,根據民法適用原則中的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適用原則,不適用我國的民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關於法律適用問題做出了解答:
(一)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在訴訟程序方面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五編關於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特別規定辦理。
(二)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在實體法方面,如果適用我國法律時,應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和涉外經濟合同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條例、外資企業法等涉外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我國法律未作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
(三)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和涉外經濟合同法第五條的規定,應適用香港、澳門地區的法律或者外國法律的,可予適用,但以不違反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為限。
(四)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遇有我國和香港、澳門地區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我國法律有不同規定時,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6. 內地公司和香港公司簽合同依據香港合同法還是中國合同法

除了特殊的合同之外,內地公司和香港公司簽訂合同,既可以選擇香港法,也可以選擇內地法律,甚至可以選擇第三國法律,一般簽的合同裡面雙方會約定依照什麼法律,按照約定的來就可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6)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擴展閱讀:

當出現經濟糾紛時關於審理和執行問題:

1、香港、澳門地區的被告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如果案件事實清楚,責任明確,人民法院應予缺席判決,不能因為被告不到庭而中止訴訟或者動員原告撤訴。

2、在審理過程中原告申請撤訴的,如果被告已經提出反訴,或者案件涉及違法犯罪,或者原告超越其處分許可權行事,人民法院應不準許原告撤訴。

3、香港、澳門地區的被告被缺席判決敗訴的,如果在內地有財產,人民法院可以委託有關部門予以合理作價變賣,然後按《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執行。

變賣財產所得不足清償全部債務的,對不足部分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執行,待以後有條件時再恢復執行。變賣財產所得清償全部債務後仍有剩餘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執行人領取。被執行人在通知後經過三個月不領取的,人民法院應以被執行人的名義將餘款存入銀行,待其提取。

4、香港、澳門地區的當事人被判決敗訴的,如果在內地有投資興辦的獨資企業、合資經營企業或者合作經營企業而沒有其他財產可供執行的,可以其投資所得的利潤償還債務,一般不宜以其投資清償債務,確實必要的,應商得內地合資方或合作方和有關方面的同意,通過轉讓投資權益的方式進行。

7. 民事訴訟立案能否申請限制出國

限制出境,指有權機關依法對入境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或本國公民採取的阻止其離境的行為。限制出境制度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以及公共秩序,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可以作出限制出境決定的主體包括法院、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限制出境可以採取口頭或書面形式通知、留置當事人出入境證件、口岸阻止人員出境等方式。作為保障訴訟進程和判決執行的措施,法院可以在民事訴訟過程和執行程序中對當事人和被執行人作出限制出境決定。本文試圖以廣東法院審判實踐為樣本,結合法院涉外民商事審判中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經驗,探討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現狀、問題與改進的建議。
一、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依據不統一、位階較低
法律規定不統一和法律依據位階偏低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首要問題。目前,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依據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1987年3月10日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25日最高法院《關於轉發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的通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等。最高法院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雖然也對限制出境的程序、條件等作出了簡明規定,但該紀要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司法解釋,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法律依據,僅能作為程序上的參考。《民事訴訟法》第231條只規定在民事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法院可以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被執行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並未涉及在民事訴訟審理過程中法院是否可以限制當事人出境,因此,引用該條款作為法院在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說辭亦有不妥。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位階上來看,雖然我國《憲法》未明確將出境權規定為公民權利,但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定程度的限制,對公民權益有重大影響。根據我國《立法法》第8條關於「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的規定,法院在訴訟中對當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權力應當且只能來自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兩部法律,主要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的事由作出規定,其實施主體為公安、邊防機關。依據該兩部法律關於當事人不得出境事由中「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規定,在法律層面法院間接獲得了對未結民事案件當事人限制出境的授權。但在審判實踐中,有觀點認為,依照上述法律規定,行使限制出境批准權的法定機關是公安、邊防等行政主管部門,所列不準出境情形也是相應行政主管部門作出不批准出境決定的法定事由,不應以此推論法院有權決定不準當事人出境,法院以上述法律為依據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屬於適用法律不當。
從限制出境法律依據的內容上看。首先,限制出境的措施規定於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中,比較零散,過於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必要的程序和該種措施的法律性質沒有作出明確界定,導致實踐中做法比較不統一。其次,各部門發布的規定中存在沖突之處,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和國家安全部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中規定,法院對不準出境的外國人和中國公民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控制期限限於30天以內,超過控制期限仍需控制的,應重新辦理審批交控手續。公安部《關於實行對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制度的規定》第6條規定,「限制出境期限1年以上5年以下,由省級通報備案機關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機關決定」,限制出境期限似通常以5年期為限。而民事案件當事人被限制出境的期限至少應當至民事案件終結之時,否則需多次辦理手續,徒增負擔。不僅因為上述兩份文件中關於控制期限與限制出境期限規定不一致,而且由於其與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期限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導致實踐中還有法院根按照一、二審案件的審理期限將限制出境期限確定為6個月或3個月。
(二)限制出境具體規定缺失,操作程序不明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限制出境的適用對象范圍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可以適用限制出境的人員范圍沒有具體規定。毫無疑問,限制出境的對象應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確定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適用該自然人的屬人法。作為案件當事人的自然人可以被限制出境,但是當案件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機構時,限制出境的對象范圍在實踐中就產生了分歧。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93條規定法院在審理涉外商事糾紛案件中,只能對未了結案件中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限制出境。有觀點認為,限制出境對象的范圍應適當放寬,只要是與案件糾紛解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均可以限制其出境,如主要業務代表人、業務經辦人、董事、執行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甚至包括承包經營人。
2.當事人提起限制出境申請的時間不明。如上所述,現有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有關文件對當事人申請限制出境的時間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有觀點認為,根據法律關於「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規定,當事人只有在訴訟階段或強制執行階段才存在所謂未了結民事案件,在立案之前,案件尚不存在,因此訴前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不符合法律規定。也有觀點認為,限制出境屬保全措施,自然如同訴前財產保全一樣,可以在訴前申請對有關人員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從廣東各地法院報送的限制出境申請來看,當事人在訴訟前、立案階段、或在訴訟過程中申請限制出境的情況均有存在,省高級法院未因此在審批或備案上有所區別。
3.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交納申請費沒有規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中沒有規定申請人向法院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繳納申請費。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由申請人預交,最終應判令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但是沒有進一步明確申請費計算標准和費用范圍。在收費內容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廣東法院在實踐中未曾向當事人收取過限制出境的申請費用。對於申請人在辦理限制出境中實際發生的費用,如辦理申請擔保產生的擔保物評估費等,即使申請人一方勝訴,實際也由申請人一方承擔。雖然從結果上看,申請人辦理限制出境手續中實際發生的費用屬申請人的實際損失,有權要求敗訴的被申請人承擔,但由於沒有依據,實踐中很難獲得法院支持。
4.法院是否可以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存在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管理法》規定由法院通知公安、邊防機關限制出境,因此,有觀點認為據此推斷出法院可以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相反觀點則認為,限制出境措施應參照財產保全制度,以當事人申請為主,特殊情況下由法院依職權採取。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則認為,限制出境措施在案件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後採取。
5.被限制出境人沒有依法獲得救濟的途徑。現行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相關文件未為被限制出境人提供任何救濟途徑。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立法應當為被限制出境對象提供法定的救濟途徑,如復議權等。
(三)民事訴訟中適用限制出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限制出境審查原則不一致、適用不當。部分法院已經對被申請人依法採取了財產保全措施,且被保全財產的金額基本接近或達到訴訟標的額時,仍然決定對被申請人限制出境。也有部分法院在審理訴訟標的額較小、原告勝訴後執行難度也不大的案件中,對被申請人採取了限制出境措施。還有部分法院在外商投資企業資不抵債、外方股東不存在利用投資蓄意欺詐的情況下,未嚴格按照公司法、三資企業法的規定進行清算或破產,非法限制外方股東的法定代表人和投資者出境。還有法院將限制出境作為民事制裁措施。
2.申請限制出境是否需要提供擔保及擔保額度沒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未規定申請人應提供擔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等文件對限制出境措施從嚴把握的精神,實踐中廣東法院始終堅持要求申請人提供適當擔保的原則。這樣既可以防止申請人濫用此項權利,又可以在限制出境措施出現錯誤時,利用申請人提供的擔保對被申請人予以賠償。
3.限制出境文書形式、內容不統一。由於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未對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各地法院作出的限制出境法律文書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法院認為限制出境屬於保全措施,故認為適用限制出境措施應當經過合議庭評議並適用裁定書,有的法院則使用通知書或協助執行通知書,還有的法院使用決定書或強制令。最高法院《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採用決定書的形式,這也是廣東法院的一貫做法。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規定: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由法院決定限制出境並執行,同時通報公安機關。按照該條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應採用決定形式,再以通知形式通報公安機關,如法院未作決定直接向公安機關發出限制出境通知就不符合上述規定。
4.對限制出境方式理解、適用有誤。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條、第4條規定了民事訴訟中的兩種限制出境方式:一種是法院依法扣留當事人的護照或其他出入境證件,一種是法院通過向公安、邊防機關發送《口岸阻止人員出境通知書》,通知邊防檢查站在出入境口岸阻止當事人出境。該《規定》另規定的「法院以口頭或書面形式通知被申請人在結案之前不得離境」的方式,因無法實現阻止當事人出境的目的而在實踐中不具備可適用性。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對限制出境方式的理解和適用仍存在偏差。如被申請人提供財產擔保或者交付保證金後還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對限制出境與扣留當事人證件以及採取邊控措施之間的關系不清楚;在沒有對當事人進行邊控的必要下採取邊控措施;在無證可扣的情況下,製作扣證決定書。這些認識上的不一致導致報批文書樣式不統一甚至錯誤或疏漏,材料欠缺等,影響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實施效率和效果。
5.不當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有些法院在採取扣留證件限制出境時,強制被申請人交出證件,在被申請人拒絕時,未經法定程序直接採取拘留等妨礙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部分法院和邊防機關適用限制出境措施不當,邊防機關在口岸阻止當事人出境的同時,扣押當事人,並通知作出限制決定的法院「領回」該當事人,以強迫當事人參加訴訟或履行生效判決。上述行為實質非法限制了被限制出境人的人身自由,違背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宗旨,侵犯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
二、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質
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前提是必須明確限制出境措施的性質。
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並非訴訟保全(財產保全)。有觀點認為,從實施目的上分析,限制出境屬於行為保全性質,與訴訟中的保全措施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保障判決的順利進行。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的規定,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訴訟保全措施之外的其他強制性措施,未將其歸類為訴訟保全。筆者認為,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與其他保全措施相比,有明顯區別。限制出境與訴訟保全的指向對象和法律後果完全不同。訴訟保全措施針對被申請人的財產做出,法律後果是被申請人不得自行處分被保全的財產。限制出境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做出的,法律後果是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不得離境。在審判實踐中,有些法院未區分限制出境和財產保全,直接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於財產保全的規定做出限制出境裁定,屬法律適用錯誤。
限制出境不屬於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簡稱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對有妨害民事訴訟秩序行為的行為人採用的排除其妨害行為的一種強制措施,旨在保障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其中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是指行為主體故意破壞和擾亂正常訴訟秩序,妨礙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強制措施的適用對象既可以是當事人,也可以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還可以是案外人。民事訴訟強制措施僅限於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拘傳、訓誡、責令退出法庭、罰款、拘留5種,限制出境並不屬於法定的民事訴訟強制措施范疇。
限制出境不同於行為保全。行為保全是指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強制被申請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強制措施。被申請人應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來源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目的是使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處於暫時確定的狀態。我國民事法律對廣泛意義上的行為保全沒有明確規定,僅規定了海事強制令。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51條規定,海事強制令是指海事法院根據海事請求人的申請,為使其合法權益免受侵害,責令被請求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強制措施。限制出境措施與海事強制令相比:兩者產生的事由不同,海事強制令主要針對海運領域不屬財產保全的保全申請,被申請人負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不履行,如貨主要求承運人在接收貨物後簽發提單,或承運人要求托運人及時結關提貨等,限制出境則是為使案件順利審理及執行而採取,不以被申請人負有不得出境的法定或約定義務為前提;兩者提起申請的時間不同,根據《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5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於訴前申請海事強制令,而限制出境措施應在訴訟過程中申請,於訴前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無明確的法律根據;兩者指向的對象不同,海事強制令屬行為保全,海事強制令雖指向被申請人的行為,但不涉及人身自由,而只是強制被申請人履行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限制出境措施則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是否出境與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無直接關聯。因此,在海事審判實踐中,援引海事強制令的規定作為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據也是錯誤的。
限制出境措施旨在保證案件審理或執行的順利進行,限制被申請人出境是為達到此目的的一種手段。從目的上看具有保障性,但更重要的是其制裁性。通過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而給予其一定壓力,促使其提供擔保及主動參加訴訟。但限制出境措施是一種間接的保障案件審理和執行的措施,制裁之下的保障目的能否實現又是不確定的,因為被申請人是否到庭參加訴訟或者提供擔保還必須有賴於被申請人的配合。故其形式為制裁性,目的是保障性,應將其定位為具有制裁措施兼具保障目的一種特殊的強制措施。
三、關於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的建議
基於上述認識,為了確保民商事案件的順利審理和執行,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規范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措施。
(一)在法律層面明確規定法院對民事訴訟當事人的限制出境權
如上所述,限制出境實質是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一種限制,法律依據位階偏低及法律依據不明確是民事訴訟中限制出境措施的突出問題,影響到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人境管理法》間接規定法院有權通知公安、邊防機關對未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限制出境,囿於該兩部法律行政法律的性質,由該兩部法律規定法院的職權不妥。《民事訴訟法》作為規范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法律,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應在其中有所體現,建議在修改民訴法時新增相關條款,明確授權法院為保障訴訟順利進行和判決的執行,有權對未結民事訴訟的當事人限制出境。
(二)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的辦理程序
在法律明確授權法院有權對當事人限制出境前提下,最高法院可以通過發布司法解釋的方式進一步細化、完善民事訴訟限制出境的具體辦理程序,以糾正司法實踐中限制出境辦理程序混亂的情況。
關於限制出境的啟動方式。鑒於民事訴訟多為私益訴訟,限制出境措施一般應由受訴法院在案件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請後採取,除特殊情形外,法院一般不主動採取。如此,一方面考慮到當事人為維護自身權益,自然會考慮提出申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避免法院主動適用限制出境措施錯誤的情況下可能承擔的國家賠償責任。但法院可以視案件情況向當事人釋明限制出境措施,提醒當事人提出申請。對於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訴訟案件,如當事人出境影響案件事實的查明或生效判決的履行,有可能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法院有權主動採取對當事人的限制出境措施。當事人提出限制出境申請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申請書中應載明申請理由、申請對象的基本情況,並附公安部門關於申請對象的出入境記錄信息表。
關於提出限制出境申請的時間。筆者認為,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必須依法做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明確規定「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人士不能離境」的情況下,當事人僅有權對法院已經受理且尚未審結的案件的其他當事人申請限制出境,在法院立案受理案件之前,因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尚未進人司法程序,法院無許可權制非訴糾紛當事人出境。
關於限制出境的對象問題。由於限制出境涉及人身自由,可能在國際上造成一定影響,應該從嚴掌握,限制出境的對象范圍應盡可能縮小。筆者認為,限制出境人員的范圍應當視限制出境措施的目的而定,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旨在確保訴訟順利進行及生效裁判將來得以執行,因此,限制出境的對象必須是與糾紛的解決有直接關系的人。一般應當是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機構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外方企業駐國內辦事機構的負責人。但是,如果限制出境的對象僅局限於機構當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又將影響限制出境措施的實際效果。建議在機構當事人拒不出庭應訴、在我國境內無可供執行的財產,又不能提供擔保,且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不在我國境內時,法院可對該當事人有實質控制力或影響力的其他人員限制出境,如對獨資公司的股東、合夥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承包經營人及主要業務經辦人等人員採取限制出境措施。
關於限制出境的期限,一般應持續至民事訴訟終結之日,無需規定固定期限。公安、邊防機關在接法院解除限制出境通知後才能解除限制。法院應盡可能在護照或其他出入境證件有效期內審結相關案件,不能在證件有效期內審結的,應當提前通知公安機關在案件審結之前,不得為被限制出境人簽發新的出入境證件。
(三)統一審查原則、妥善適用限制出境措施
為避免當事人濫用限制出境措施,應設定限制出境措施適用的條件,比如確有勝訴可能且在境內無可供執行的財產等等,將范圍限定在確有需要的案件。關於申請限制出境人是否需要提供擔保及擔保額度問題。法院一般應當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且擔保的數額不宜過低或過高。如要求申請人提供的擔保數額過低,易為當事人所濫用。但是,擔保的目的不在於阻止申請人提出申請而是准備用於彌補申請錯誤的損失,故擔保數額與訴訟標的金額的大小沒有關系。有觀點認為應該要求申請人按照訴訟標的金額比例提供擔保顯然不妥。各地可以根據各省經濟發展水平,自行確定一定的擔保標准。如就廣東省而言,省高級法院在實踐中要求申請人至少提供相當於人民幣5-10萬元的擔保。如情況緊急,申請人又確有證據能證明被申請限制出境的對象有轉移公司資產、抽逃出資,或其他足以影響案件的審理、執行行為的,法院可在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後再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
關於被限制出境人提供擔保以申請解除限制出境的擔保額度,鑒於限制出境措施一方面為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更重要的功能在於保證生效判決的執行,故被限制出境人為解除限制而提供的擔保額度應當相當於案件爭議的訴訟標的額。
關於限制出境的方式。1.對於持有合法出入境證件、且該等證件的有效期足以涵蓋審限的當事人,法院可以依法扣留被申請人的護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法院應當同時發給被申請人扣留證件的書面證明,載明扣證的原因、期限、解除扣證的方式以及救濟方式等,一方面彰顯法院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嚴肅性和對當事人權益的尊重,一方面為當事人尋求救濟提供了依據。法院不得隨意扣留當事人其他非出入境證件。受理限制出境申請的法院同時應通知公安機關,防止被申請人以報失方式或其他理由重新申領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 2.對於即將出境、或未持有合法出入境證明的當事人,如未持有護照的我國公民,可通過邊控限制出境。受理限制出境申請的法院應填寫《邊控對象通知書》,並將該通知書逐級報省高級法院,省高級法院批准後直接向公安機關發出《邊控對象通知書》。同時,受案法院依法製作限制出境決定書,並向當事人依法送達。為確保邊控措施的實施效果,法院應當通知公安機關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布控,以防止被限制出境的當事人更換出境口岸,導致邊控措施淪為形式。關於限制出境辦理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法律文書,建議最高法院發布相關文書的統一樣式,以示限制出境措施的規范和嚴肅性。
嚴禁在限制出境期間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限制被申請人的人身自由。限制出境措施雖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該強制性僅僅體現在責令被申請人於一定期限內不能出境,被申請人在境內仍然可以自由地行動及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法院絕不能變相地管制當事人的人身自由。即使法院扣留了被申請人的證件,也應向其出具扣留證件的證明,避免影響其在境內的正常活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後再以其他方式強迫當事人參加訴訟、同意調解或履行生效判決,屬於不當限制當事人人身自由的行為,違背了限制出境措施的宗旨,侵犯了當事人的人身權利,應當允許當事人依法尋求救濟途徑,並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立法應當賦予被限制出境當事人尋求救濟的權利。限制出境是對當事人人身自由的重大限制,故應為當事人提供一定的救濟途徑。建議法律或司法解釋明確規定,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應製作書面的限制出境決定書並向被申請人送達,被申請人可在接受送達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向作出決定的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因被申請人原因無法送達,基於該措施的制裁性和時效要求,也無須公告送達,被申請人可在知道或應當知道被限制出境之日起一定期限內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決定的執行。限制出境措施適用錯誤的,應允許被申請人在訴訟中一並提出錯誤適用限制出境措施的賠償請求,支持其要求申請人賠償因被錯誤限制出境而遭受的實際損失。

閱讀全文

與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