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雙路輸液引起的醫療糾紛

雙路輸液引起的醫療糾紛

發布時間:2022-09-03 00:16:43

① 遇到醫療事故我該怎麼辦

醫患糾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卻又必須冷靜面對的問題,如何應對醫患糾紛已成為當前醫院(個體醫生)與患者雙方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難點。記者就此采訪了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胡華軍,請他介紹和解釋了處理醫患糾紛的相關注意事項。
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
胡法官在談到醫患糾紛的處理時,認為醫患雙方對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及應履行的義務並不十分清楚,也是引發醫患糾紛的深層原因。因此,醫患雙方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不僅是預防和減少醫患糾紛的重要措施,也是確認醫患雙方在醫療過程中是否存在過錯的主要依據。任何一方的權利受到侵害時,都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而義務的不履行則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免除或減輕對方的民事賠償責任。
胡法官說,醫院的權利主要包括治療權(疾病檢查權、自主診斷權、醫學處方權);醫學研究權;醫護人員的人權尊嚴權等。醫院的義務主要有九個方面:依法開業及執業的義務;依法或依照雙方約定提供醫療服務的義務;對社會及患者的忠實誠信義務;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病情、治療措施、注意事項等告知義務;醫療轉診義務。對不能治療的疾病,應及時建議患者轉院治療;報告義務。發生重大醫療事故等情況時,應依法向衛生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職業道德方面的義務,如診療最優化,用葯適量,手術合理,治療方案最佳,使患者痛苦最小,醫療費用最低等。
患者作為醫患關系中的弱勢一方,更需明確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胡法官介紹說,根據我國憲法、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衛生部的一些部門規章、醫療操作規范等有關規定,患者的權利非常廣泛,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權;人格權(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財產權;公平醫療權;自主就醫權(包括選擇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知情與同意權。患者對疾病的病情、治療措施、醫護人員的情況等享有知情權,而醫院採取的治療行為應事先徵得患者或其家屬的同意之後方可進行;醫療文件的查閱權、復印權;監督權;索賠權;請求迴避權。對可能影響公正、公平醫療事故鑒定的組成人員,有權提出迴避。同時,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應當遵守和履行如下義務:一是遵守醫療的各項規章制度,接受醫院的相應管理;二是尊重
醫務人員的人格及工作;三是積極配合醫療服務,嚴格遵照醫囑進行治療;四是接受強制治療義務。患者患有傳染性疾病時,應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主動接受強制性治療;五是交納醫療費用的義務;六是防止擴大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發生醫療事故或醫療差錯後,患者應採取積極措施,避免損害結果的擴大,否則患者的擴大損失部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如何應對醫患糾紛?
胡法官說,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醫患糾紛可以通過三種途徑解決:一是自行協商。醫患雙方可以自主自願地進行協商處理,所達成的協議只要不是受脅迫所簽或存在重大誤解,其協議是合法有效的。這種處理方式對醫患雙方來說無疑都是最優選擇,不僅利於改善醫患關系,而且醫院的聲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二是行政解決。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對醫患糾紛進行調解。第三種途徑就是司法裁決。但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與非醫療事故引發的醫患糾紛的法律適用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適用醫療事故條例進行裁決,而後者則依照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予以裁判。
當記者問及醫患雙方在醫患糾紛訴訟中應注意哪些事項時,胡法官說,首先患者在起訴時應注意是否超過了訴訟時效。按照民法通則第136條第二款的規定,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患者應當在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犯時起一年內向醫院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超出訴訟時效後就會失去法律的保護,法院會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判。第二,醫患雙方的舉證責任不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若干規定的規定,醫患糾紛的證據責任分配是責任倒置,具體而言,患者在起訴時應提交在醫院就診治療、遭受損失的事實及具體數額等相關證據材料,而醫院需承擔證明自己在對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不存在過錯或過失的充分證據,否則,醫院就需承擔對患者造成經濟損失及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第三,應選擇最恰當的法律、法規及有針對性的證據,以支持自己的主張和保護自己的權利。這是因為同一醫患糾紛可能發生法律競合的問題,但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定,其法律責任可能有較大區別,關鍵是看哪一部法律、法規,哪一具體法律條款對自己更有利。訴訟中應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舉證、質證,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醫療人身侵權損害賠償的標准與范圍
醫療人身侵權損害的賠償標准有兩種:一種是醫療事故條例規定的賠償標准,但此規定只適用於構成醫療事故的醫患糾紛;第二種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及人身損害精神損害賠償等相關司法解釋所規定的賠償標准,適用於醫療事故等特殊案件外的所有人身侵權損害賠償案件。
胡法官介紹了具體賠償范圍: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此外,受害者還可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規對精神損害賠償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對於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和醫療費用不足、被撫養人生活費確需增加等情形,受害者還可以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訴。

② 醫療糾紛患者如何維權

一、妥善保管門診病歷,及時復印和封存住院病歷並視情封存實物
無論是訴訟過程還是鑒定過程,都依賴於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醫療糾紛的證據就是原始的病歷及相關的實物。如果由於自己保管不善而造成門診病歷丟失,就無法證明患者與醫療機構存在醫療服務關系,也無法證明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過程,這樣的責任自然由患方自行承擔。
患者在患病住院治療過程中,一旦與醫療機構發生醫療爭議,首先要做的事不是與醫院爭吵,而是馬上要求復印和封存住院病歷。因為病歷在醫療糾紛中往往起到其他證據不能起到的證明作用,是醫療糾紛案件的核心證據,如果無法通過協商解決,而不得不訴訟到法院時,法院往往也是根據病歷資料進行審理,除非有證據足以證明醫院提供的病歷資料已被篡改或者是偽造的。否則,即使醫療機構的確存在過錯,也有許多證人能為患者作證,如果醫院最後拿出來的病歷資料是沒有差錯的,那麼,患者一般都將會敗訴。
患者有權復印的住院病歷包括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客觀病歷。
患者及家屬如果不清楚如何復印和封存病歷,可以請醫療糾紛專業律師來幫助你。在封存病歷時,病歷封存袋上一定要密封好,並在每一個介面上寫上自己的名字,以防醫院私自開封篡改。如果醫院拒絕復印和封存,患者應馬上提請當地的衛生主管部門(衛生局)去封存。
懷疑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人身損害後果時,在醫患雙方共同在場的情況下,應當立即對輸液器、注射器、殘存的葯液、血液、葯物以及服葯使用的器皿等現場實物進行封存。
二、向專業人員咨詢
患者取得病歷等資料後,即可加以初步研究審查,必要時可以向醫療專家、法律專家咨詢,以大致明確醫療機構對患者的損害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因醫療糾紛涉及大量的醫療衛生法律、法規且橫跨醫學與法學兩大專業領域,從而體現出其高度的復雜性,在醫學飛速發展,學科分類愈來愈精細的今天,涉及大量專業法律問題的醫療糾紛應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處理。
在研究審查病歷時,首先應審查該病歷的真實性,是否存在虛假成份,是否存在塗改的情況,如果沒有相關的證據證明病歷虛假,一般不要輕易否定病歷的真實性。如果病歷存在塗改,只要對醫療過錯和因果關系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一般也不要輕易否定該病歷。
在自己對病歷進行了初步研究後,接下來是找相關科室的醫療專家進行咨詢,看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與患者的損害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同時最好再找醫療糾紛專業律師進行咨詢,看醫療機構的診斷是否明確,治療是否符合常規,在治療中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並且是否因為這些過錯造成患者的損害結果。經過咨詢後,得出意見是可能為醫療事故,那麼患者就可以採取下一步措施。
三、選擇合適的處理糾紛方式
患者與醫療機構發生醫療糾紛,目前有三種解決的方式,即:協商解決、行政調解和司法訴訟。
1、協商解決。這種解決糾紛的方式程序簡單,處理起來速度快,而且一旦達成協議,醫療機構的賠償也會非常迅速。但醫療機構一般不會認為自己的醫療行為有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會千方百計推脫自己的責任,患者往往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患者決定採取這種方式解決糾紛,患者在簽字前一定要對相關的問題考慮清楚,對於索賠的范圍和數額計算清楚,以防合法的索賠權益因為不懂而得不到保障,最好能夠咨詢一下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因在司法實踐中,就人身損害當事人自願達成和解協議,一方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法院盡管會保護其訴權,但如果不能證明在訂立協議時具有無效或者可撤銷情形的,法院通常會認定協議有效而駁回患者的訴訟請求。
2、行政調解。協商解決盡管簡便快捷,但很難達成一致意見,而司法訴訟,一是時間太長,二是訴訟成本要高一些,但是行政調解,一來可以在雙方認可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二來可以節省時間和訴訟成本,所以有的時候,發生醫療糾紛,選擇行政調解要好一些。因衛生行政部門並無權直接判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因此,把醫療爭議提交衛生行政部門以後,他同樣要提交醫療鑒定委員會鑒定後才能認定,且一旦不構成醫療事故,醫療機構就不需承擔賠償責任。因此,行政調解仍有它的局限性。
3、司法訴訟。到人民法院提起醫療賠償糾紛訴訟,最大的好處是不以醫療事故鑒定為前提,且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患者只需提供在醫療機構就診的證明及身體受到損害的證明即可,對於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醫療行為與患者的損害結果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由醫療機構承擔,只要醫療機構不能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患者的損害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醫療機構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所以患者應根據上述解決糾紛的特點,果斷選擇較適合的解決糾紛方式,以免在不必要的問題上延誤時間,造成被動。
四、不可盲目依賴舉證責任倒置
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對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權利主張由否定其主張成立或否定其部分事實構成要件的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一種證明責任的分配形式。《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關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明確醫療機構應承擔如下舉證責任:(1)病員的損害結果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2)醫療機構不存在醫療過錯。但是,並不是說在醫療糾紛中,患者或患者家人不承擔任何舉證責任,患者應該就是否在該醫院就醫治療、有無損害事實、是否存在實際損失、存在哪些損失、損失多少等承擔舉證責任,只有在患方舉證證明上述事實確實存在的前提下,醫方的「舉證責任倒置」才具有實質意義。尤其是對於死亡的患者,應及時進行屍體檢驗,查明死亡原因,如果患者家屬拒絕屍檢,導致無法查明死亡原因,不利的後果應由患者承擔。因此,醫療機構的舉證責任只是部分倒置,即醫療機構僅就其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正確對待醫療事故鑒定
在醫療糾紛訴訟中,醫療機構通常會選擇醫療事故抗辯而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因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在人民法院審判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患者應重視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1、認真准備醫療事故鑒定聽證會上的陳述意見。由於市級醫學會的專家畢竟與各家醫院都或多或少有這樣那樣的關系,至少是當地的同行,不好輕易得罪人。因此,在准備陳述意見時一定要對照衛生法律、法規、診療護理規范將醫療機構存在的過錯進行剖析,向專家鑒定組明確指出醫方存在的醫療過錯行為,結合病歷資料加以指證,並提供醫療行為違反法律規定和/或診療規范的依據,以供鑒定專家判斷。
2、科學對待鑒定結論,認真分析鑒定報告中的分析意見,作好質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作為一種證據,有失真的可能,並不當然具備證據的基本屬性和鑒定結論的基本特徵,鑒定結論作出後,進行有針對性的醫事法學質證將直接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在結鑒定結論進行質證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不是質證的關鍵。鑒定報告作出後,患方應有針對性地作出對該鑒定報告的質證意見。應當持一個科學的態度對鑒定報告進行分析,關鍵點並不在於最終結論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而應當從民事侵權構成的角度來作出一個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不是人民法院認定醫院承擔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只要醫療行為存在過錯,且與患者人身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醫療機構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2)構成醫療事故時的質證。如果結論為構成醫療事故,那麼相對來講要簡單的多,因為過錯與因果關系都已經明確了,只要考慮損害結果與醫療事故等級是否對應以及醫方的責任程度認定是否得當,如醫療事故等級明顯與實際損害結果不符,或認定醫方的責任程度明顯與事實不符,那麼患方應當結合案件事實來予以反駁,有必要時申請就該事項進行補充鑒定。
(3)不構成醫療事故不代表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結論為不構成醫療事故,而又在分析意見中明確指出了醫方存在的過錯、不足、缺陷等,僅以無因果關系或無直接因果關系來予以否定,那麼患方應當從醫事法學及邏輯學的角度來證明和演繹該因果關系的成立。對於無直接因果關系的認定,應明確這並非完全排除了因果關系,而構成侵權並非一定要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只要有醫療過錯且與損害結果之間有相當的、一定的或其他類型的因果關系,侵權就能夠成立,醫方應承擔賠償責任。

③ 出現醫療事故該怎麼處理

根據事情的真想實事求是處理,如果感覺是醫療事故可以及時的做好以下工作,但是不能在醫院發生打架,暴力事件,因為暴力是解決不好事情的,最好是能冷靜妥善的處理。

一、醫療事故案件中,除了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及專家鑒定結論之外,還需要注意收集以下幾方面的書證或物證:

1、門診及住院病歷。

門診病歷是患者來醫院就診時最原始的證據材料,上面記載了病人的主訴、醫生的查體、診斷及最後的處理意見等。住院病歷包括病程記錄、死亡病歷討論記錄、
會診意見、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搶救結束後補記的病歷資料等。門診及住院病歷是病情 發展 和醫療活動的真實記錄,是認定醫療過失的重要依據。

2、化驗單及各類檢查結果。

化驗單及各輔助科室的檢查結果,如心電圖、腦電圖、B超結果、X片等,這些資料是醫生診斷時的重要 參考 ,對於認定醫療事故也具有很大價值。

3、處方、葯品及葯品包裝袋。

有的醫療事故是由於醫療人員用錯葯、發錯葯導致的,而患者當時所服用葯品的處方箋的底方及其復印件、剩餘葯液及葯品包裝袋等。在此類案件中極具證明力,故患者及其家屬應注意保存。

4、手術中的切除組織。

手術中切除組織是證明有關手術失誤的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如有條件,應盡可能保存。

5、輸血、輸液反應的剩餘液。

因輸血、輸液反應而引起的醫療事故在實踐中佔有相當比例,這些案件中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剩餘液,故患方在輸血或輸液發生後,應注意保存靜脈點滴剩餘液和剩餘的血液。

6、死者屍體。

對於導致患者死亡的醫療事故案件而言,死者屍體是最有力的證據。因此,對那些因不明的案件,應盡量動員患者家屬及時進行屍檢,以查清醫方對患者的死亡是否負有責任。

上述有關醫療事故案件的證據,有的保存在患者手裡,如門診病歷及門診X光片、CT片等,但更多的則被醫院以檔案形式保存。司法人員在調查取證工作中,應盡可能取得患者和醫療單位的配合和支持。

二、家屬封存醫療事故證據注意事項

作為醫療事故證據之一,病歷的封存,必須是病人本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醫院的醫政科或病案室直接要求封存病歷。

1、如果是被授權人,應當持病人的有效身份證件的復印件(在復印件背後由病人親筆寫的授權委託書,委託書載明委託事項是復印和封存委託人的某某時段在某某醫院的住院病歷)。

2、如果是病人死亡,病人親屬應持病人的死亡醫學證明和身份證明,但更重要的戶籍證明,證明申請人與病人之間的親屬關系,醫院才會接待。

3、如果是病人死亡,病人親屬委託他人復印和封存病歷,除上述證明外,還應當持病人親屬身份證復印件及其授權委託書。

醫療事故證據——病歷應當編順序頁碼,並由醫院蓋章,重要的病歷內容應由醫院加蓋確認章,其他病歷可以是騎跨章,封存的病歷應當在信封的三條縫都貼上封條,封條最好選用較薄的紙。然後在封條上簽字、手印並註明封存日期,封存的內容,頁數。並且將貼有封條的封存件的外封做一個復印件,由醫院蓋章確認。

如果懷疑醫療事故證據的真實性,可以申請做墨跡遺留時間的鑒定。另外,通常醫生查房時檢查病人的病情變化並書寫病程記錄,然後開醫囑和處方以及檢查申請單,然後由護士執行醫囑並製作護理記錄,護理記錄上執行醫囑的內容、執行人及執行的時間,並由執行人簽字,檢驗報告回來後要粘貼在病歷中。病人出院時,醫院還要給病人一份住院收費的明細單。這些組成了一個邏輯體系,如果醫院造假很容易找出破綻。

④ 出現醫療事故該怎麼處理,醫療事故處理途徑有

醫療事故處理程序報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發生或者發現醫療事故,可能引起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或者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應當立即向所在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當及時向本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報告;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進行調查、核實,將有關情況如實向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發生下列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醫療機構應當在1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規定報告制度有以下作用:(1)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後,立即報告上級醫師或行政領導,便於及時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盡最大可能地減輕事故或事件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2)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和證據,有助於醫療事故或事件的准確鑒定、准確定性和正確處理。因此,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後,只有立即報告,醫療單位才能及時派專門人員保管各種為查明案情所需的材料和封存保留現場,以避免發生某些不利於醫療事故或事件的鑒定和處理的情況。(3)醫療事故發生以後,醫療機構和患者及其家屬對事故或事件的性質及發生的原因往往發生爭議,難以統一認識,這就要求進行技術鑒定或屍檢。立即報告,醫療單位或衛生行政部門才能及時進行調查、處理,特別是對死亡事件,可以及時進行屍檢,確保屍檢結果的准確性。屍檢應在48小時內組織有資格的機構和人員進行。醫療單位或者病員家屬拒絕進行屍檢,或者拖延屍檢時間超過48&小時,影響對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絕或拖延的一方負責。(3)對醫療事故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提請地市醫學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組所做的結論或者對衛生行政部門所做的處理不服的,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均可在接到結論或者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公室共同申請再次鑒定,或者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害擴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一十五條規定:「發生或者發現醫療過失行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擴大。」醫療機構採取的及時有效的措施包括:為確認過失行為造成的損害程度而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為減輕損害後果而採取必要的葯物、手術等治療方法;為避免醫療事故爭議而採取的其他措施。這些措施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力爭把對患者造成的損害程度降低到最低。保管各種資料,封存現場實物:《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九條規定:「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例資料。」第16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第十七條規定:「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掌握第一手資料和證據,是對醫療事故或事件做出准確鑒定、准確定性、正確處理的前提條件。因此,醫療單位在接到有關當事醫務人員、其所在科室發生醫療事故的報告以後,應依法做好保管和封存工作,以免發生不利於醫療事故處理的事情。調查:醫療單位對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應立即進行調查、處理,並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處理。病員及其家屬也可以向醫療單位提出查處要求。對醫療事故或事件進行調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處理醫療事故或事件尋找根據,分析造成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和過程,這是整個處理醫療事故或事件的關鍵環節。調查的過程一般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證據的檢驗。首先,病員的病歷是記載病情發展過程、記錄醫生醫治方法和思路、反映醫生責任心的最原始的資料。為了查明事故真相,必須對病歷進行文件檢驗以判斷病歷是否被塗改。其次,對現場勘察提取的葯品、葯瓶和殘存的葯液、病員的血液、尿液及分泌物做葯物分析和標本。再次,如果懷疑病員錯輸異型血、懷疑換錯新生兒、懷疑同種異體器官移植不當,則需要做血型檢驗。最後,若懷疑事故是由醫療設備故障造成,則需請專業人員對醫療設備及醫療器械等進行檢驗,以確定是否存在設計缺陷,有無機械故障或電路故障等。第二,對活體進行檢查,對屍體進行解剖。對活體進行檢查是指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殘廢,是否有組織器官損害導致的功能障礙,確定殘廢的程度及功能障礙的程度,為醫療事故的正確處理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對屍體進行屍檢主要是對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和法醫解剖,以確定死亡的原因。第三,對醫療單位負責人、責任醫務人員、病員及其親屬、在場病友等的調查訪問,針對醫學疑難問題咨詢醫學權威等。在處理醫療事故過程中,不應忽視對醫患雙方的詢問。因為對醫患雙方進行詢問可以得到一些對醫療事故處理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更好地消除醫患雙方的矛盾,溝通雙方,以使醫療事故順利得以解決。作出結論:醫療事故處理部門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最後做出對事故的處理意見。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案件,應以書面形式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情況和理由。對構成醫療事故的案件,則要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令醫療責任人員承擔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對構成醫療事故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醫療糾紛情況復雜,政策性強,醫療單位和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待和處理上都必須嚴肅認真,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以防止不必要的傷害出現:(1)接待環節:接待來訪者的首要問題是使來訪者建立起信賴感。無論有無醫療過失,都要向病人或家屬表示慰問,態度誠懇熱情,即使對方發怒或語言不遜,也要疏導、說服,切勿動怒。對初訪者一定要耐心聽,認真記,盡量多搜集與糾紛有關的材料,為開展調查提供依據。對問題不要輕易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來訪者陳述意見時不要打斷,不要插話或者做不必要的解釋,防止誤認為是包庇、袒護。最後必須根據事實做結論,只有周密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因此,病歷、實物、現場需妥善保存和保護。(2)屍體解剖環節:家屬流露出對醫療過程有不滿時,有關醫務人員就要有所准備,病員死後書面通知並引導家屬進行屍檢。根據相關規定,屍檢要由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專門機構和有資格的人員進行,目的是分析診斷死因,查明有無過失,手術是否誤傷器官等,為鑒定和處理爭議提供客觀依據。(3)善後處理環節:善後處理一定要不徇私情,堅持原則,力求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結案迅速,不留尾巴。這就要爭取病員或親屬的諒解、配合和支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和社會各有關部門。在達成協議的基礎上最好履行公證手續,簽訂公證協議書,以免反復,使協議具有法律效力。

⑤ 我老公在醫院輸液時發生腦血栓是否屬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應該是由醫學會出的鑒定結論.不夠成醫療事故得不代表醫院沒有過錯,建議向法院申請{司法過錯鑒定}發生醫療糾紛後我該如何保存、收集證據?1、立即封存全部病歷並復印客觀病歷;2、懷疑是輸液或輸血引起的醫療糾紛,要求封存輸液葯品、血及輸注醫療器械;3、懷疑是搶救延誤或錯誤引起的醫療糾紛,立即封存搶救場所或過道的監控錄像;4、遇有患者死亡的,同意醫院提出的屍檢建議;5、保存好費用清單、醫療費發票和門診病歷等;6、與當事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處理人員交談時進行錄音,錄像,收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發生了醫療糾紛,我該怎麼?1、保存證據;2、持病歷向專業人士進行咨詢;3、進行維權。

⑥ 醫院出現醫療事故怎麼辦怎麼找醫院解決,又怕醫院以後不給好好治病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6)雙路輸液引起的醫療糾紛擴展閱讀

第二章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

第五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六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執業情況,接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投訴,向其提供咨詢服務。

第八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並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後6小時內據實補記,並加以註明。

第九條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歷資料。

第十條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

患者依照前款規定要求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

醫療機構應患者的要求,為其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具體收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

第十三條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發生或者發現醫療事故、可能引起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或者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應當立即向所在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當及時向本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報告。

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進行調查、核實,將有關情況如實向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療事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⑦ 醫療事故糾紛處理辦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抄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⑧ 遇到醫療糾紛,該怎麼辦

1、與醫方簽訂協議協商解決。

2、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解決。回

3、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⑨ 11·28江蘇張家港第一人民醫院醫療糾紛的事件簡介

經了解,11月28日晚,一名5歲患兒在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輸液治療過程中出現腹痛等版症狀,在搶救過程中權死亡。5日上午9時許,千餘名群眾聚集到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舉行祭奠患兒活動,部分人員出現過激行為,對醫院就醫秩序造成一定影響。

閱讀全文

與雙路輸液引起的醫療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