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療糾紛的問題
證據是關鍵,醫院檢查拍片+CT,醫生做的診斷記錄,特別是自己的診療手冊上面有醫生的內診斷記錄,花費近4000元的容收據(發票)。轉院做64排CT,右股股頸無任何問題的診斷記錄,及兩次的CT片。然後根據實際提交相關資料給醫患糾紛解決的部門(或法院),進行判定哪裡次診斷更權威,做出相應解決。注意,提交資料時應提交復印件,原件要保存好,當心不法部門銷毀證據。
⑵ 在醫療糾紛的處理中誰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引導
在醫療糾紛的處理中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引導。
【法律分析】
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醫學美容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的糾紛,目前中國的醫療糾紛是特別不好處理的事情。一方或多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或多方當事人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廣義的醫療糾紛包括醫患雙方發生的民事糾紛、行政糾紛、刑事責任。在醫療診斷過程中,醫療糾紛的發生是很常見的。而此時就會涉及到對醫療糾紛的處理、賠償等問題。這些對當事人來講,都是與其利益密切相關的。按照相關規定,醫療事故的賠償可以由醫患雙方協商解決,也可由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處理申請,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關於賠償的數額和標准,舊辦法僅有一條原則 性的規定,確定為醫療事故的,可根據事故等級、情節和病員的情況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確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有序進行,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製定本辦法。第十二條 醫學會應當自受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之日起5日內,通知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提交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所需的材料。當事人應當自收到醫學會的通知之日起10日內提交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材料、書面陳述及答辯。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醫學會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醫學會應說明理由。
⑶ 侵權責任法醫療糾紛中責任如何劃分
(一復)醫療制糾紛責任追究制度是執行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決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尤其是進一步做好防範醫療事故的具體措施。(二)醫療人員有過錯的醫療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糾紛。(三)醫療差錯是指在診療活動中,醫務人員雖有失職行為或技術過失,但未給患者造成死亡、殘廢、或組織器官損害導致功能障礙的不良後果。分為嚴重差錯和一般差錯。
⑷ 醫療事故賠償糾紛要哪些證據,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規定的實施,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患者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權利得到了法律的切實保護,醫院、醫生的傳統心理定式被打破,醫院的服務質量、技術水平、操作規范程度都有了質的提高,不斷得到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不可否認,醫療行為必然伴隨著風險,《規定》的實施增加了醫院的賠償責任,醫療侵權賠償的風險需要由分散機制。按照國際慣例,醫療事故的善後處理主要依靠醫療保險制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經於2000年推出了醫療責任險,並已與許多醫療單位簽訂了保險合同,部分的分擔了醫療單位的醫療責任風險。面對這種良好局面,醫院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對話,把精力放到完善醫院管理和醫療質量的監控上,加強醫務人員的責任心,以患者為本,堵住醫院管理上的漏洞;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素質,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並以此為契機,促進醫療事業和醫學科學進步的健康發展,實現患者與醫院的雙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⑸ 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版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權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⑹ 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的醫療損害責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具體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明確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明確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條,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三)遺失、偽造、篡改或者違法銷毀病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