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礦業投資糾紛實務法律問題解析

礦業投資糾紛實務法律問題解析

發布時間:2022-08-02 07:07:09

⑴ 礦業權糾紛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受讓人請求自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載明的有效期起始日確認其探礦權、采礦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礦業權出讓合同生效後、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頒發前,第三人越界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勘查開采,經出讓人同意已實際佔有勘查作業區或者礦區的受讓人,請求第三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 礦業權轉讓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礦業權轉讓申請未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受讓人請求轉讓人辦理礦業權變更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僅以礦業權轉讓申請未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為由請求確認轉讓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⑵ 中國對俄羅斯礦業投資有關問題解析

609.中俄民族心態分析

中俄合作勘查開發俄羅斯礦產資源,雙方應本著互利互惠的雙贏原則,通過雙方多層面的溝通協商,找到雙方利益最佳平衡點,很重要的一點是雙方把握現實而正確的心態。

中方投資者應尊重歷史,把握現實,面向未來。盡管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歷史上曾是中國領土,後被沙俄侵佔,但那畢竟已經成為歷史,它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兩國已通過協議確定了雙方的邊界。現在俄羅斯遠東擁有大量的資源需要開發,而我國現在和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國內資源難以滿足。俄羅斯東部經濟發展也必須開發資源,而俄羅斯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來開發遠東的資源。這種資源和經濟技術的互補性決定了兩國進行長期資源開發合作的必然性。為了雙方合作開發資源,雙方必須加深了解、溝通、互信。放眼未來,平衡我們的心態是長期合作開發俄羅斯遠東資源的前提之一。

俄羅斯對中俄合作開發俄遠東礦產資源有兩種代表性心態。一種是從遠東未來發展角度出發,希望中國參與俄遠東資源開發,另一種從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出發擔心中國參與俄遠東資源開發會使中國人大量進入俄羅斯,進而提出領土要求。

現在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包括地方政府官員趨向於認同第一種觀點,因為俄羅斯遠東地區遠離俄羅斯經濟政治中心莫斯科,氣候較寒冷,與莫斯科的經濟聯系因距離而較弱,而俄遠東與中國東北各省有共同的邊界,中國東北有較雄厚的人力、技術和經濟基礎,特別是中央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的發布實施,為東北經濟的振興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與此同時,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方興未艾,正在由理論探討走向實際操作層面,其成效將逐步顯現。因此,俄遠東參與中俄資源合作,進而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必將帶動俄遠東經濟的發展,使中俄經濟技術合作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第二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盡管只有少數人堅持,但對中俄資源開發合作很不利,其結果必將有害雙方經濟發展。其一影響中國的資源輸入。其二將影響俄遠東甚至全俄經濟的發展。俄遠東由於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近年人口逐年遷移至俄西部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長此以往,開發地方資源的能力將逐年下降,因此必將影響俄遠東甚至拖累全俄經濟的發展。

610.規則與潛規則

俄羅斯經過多年的法律體系建設及不斷修改,已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律體系,礦產資源法律體系也是如此。盡管俄羅斯完成了礦產資源法律體系建設,但各法律間銜接存在諸多問題,這反映了礦產資源法律體系的不完善,不但如此,更加復雜的是某些權貴的存在使上述規則常被打破,或被附加某些規則之外的內容。諸如礦業權買賣過程中條件的隨意更改,礦業權項目實施過程中被增加某些附加條件等,都是俄羅斯礦業權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潛規則。操控潛規則的都屬於特權階層,每個聯邦主體具有不同的特權階層,這要求實際工作者對其深入了解並區別對待。

611.企業與國家利益

在俄羅斯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既要考慮企業利益,更要考慮國家利益,企業應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利益。國家應有統一明確的戰略,指導對俄羅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避免企業間惡性競爭,致使國家蒙受損失。特別是在對俄羅斯礦業權競拍或競買過程中,應有基本統一的原則,以指導企業參與上述活動。

⑶ 中國對俄羅斯礦產投資的法律風險防範

中國實行「走出去」的戰略是中國經濟全球化、深入參與世界市場和在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能源領域實現世界范圍內的最大佔有率的必然要求。但在這一進程中由於我國在境外投資方面經驗有限、立法滯後、缺乏法律策略、國際人才資源不足和法律風險監控機制缺位等文化准備不夠(而其中首先體現在法律准備不足),使我國境外投資面臨巨大風險,形成了法律上的安全隱患。

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行,我國包括國家與地方的大量能源礦產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及地方企業如龍興國際資源開發集團公司和鶴崗礦業集團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對俄投資工作在迅速地展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企業對俄進行巨額礦產投資上卻存在可能導致投資失敗的法律上的不安全因素,即法律風險。對此,中央和地方主管機關和企業投資主體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俄羅斯礦產投資的法律風險是指,投資人在決策和進行具體投資行為時因自身人文、法律准備不足和對東道國投資的人文、法律環境缺乏系統調查和對策而導致的法律不利後果發生的可能性。法律風險與經濟、政治風險是緊密相連的,因為經濟、政治因素的惡變都可能導致法律風險。「法律風險一旦發生,企業自身難以掌控,往往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災難。」

由於我國對俄羅斯投資參與國外競爭性產業,與西方資本輸出國的各種投資商相比又缺乏境外投資的經驗,所以面臨的法律風險很大,本應投入較高的法律風險防範經費。然而事實上,我們的企業管理人員對境外投資缺乏法律安全意識,對法律風險的防範投入甚微,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安全措施。這些都反映了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法律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危險」。以下就我國企業對俄羅斯能源礦產投資突出存在的四個方面的法律風險問題進行闡釋。

一、境外投資項目缺乏全面深入的法律評估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我國多數對俄礦產投資項目的評估集中於經濟、技術論證,涉及法律內容的也只是很表面的缺乏針對性的形式化的表述,缺乏對俄投資的法律因素的深層注意和專業性分析,即缺乏對東道國與投資密切相關的物權法律關系網、法律規范的調查,如對他物權、土地權利、公示制度、登記規則的系統調查及境外資本制度、公司法律等的分析,這必將為企業後續經營和資本與資源的迴流埋下風險。

我們的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往往是給上級主管看的漂亮的文字,有的報告樂觀到不真實的地步,缺乏真實的法律動態信息,掩蓋了潛在的問題,對俄羅斯投資環境、投資立法和民族性的不穩定因素視而不見,只分析可行性,而避開對不可行性方面的深入研究。

一個境外投資項目,無論經濟、技術論證多麼完美,如果在法律的准備上存在疏漏,就會使法律風險暗藏其中,如此將導致事實上的執行障礙和錯誤,其結果必然造成項目的損失甚至失敗。

圍繞企業境外投資的經濟、技術論證不能取代法律方面的工作。境外投資法律上的風險潛藏於自項目啟動到經營活動中的一切環節。從東道國招投標的設計、吸引外資進入的策略、當地執法機關對人流、物流控制的手段到股權出讓公司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公司股份出讓的真正原因和動機及其合法性、礦產使用許可證的效期、許可證被收回或取消的實際狀態、公司股東在其所有的股份上設定負擔、公司在企業之間的融資行為、公司可能未公開的補償或賠償第三人的協議再到公司所有財產權屬登記上的瑕疵等,都會給投資人帶來法律上的負面後果甚至滅頂之災。這些問題是任何一個涉外投資項目都不能迴避的,不僅如此,要弄清這些基本問題,完成對項目涉及主體、東道國投資的人文、法律環境及上述所列各項的法律盡職調查,形成法律上的意見和策略方案,由專業律師出具法律盡職調查報告和項目的法律意見書後,方可進入實際操作。

對於我國對俄投資企業來說,基於對俄礦產投資法律風險源頭多、分布廣並貫穿於整個項目運行過程的特點,我國應該進行必要的立法,對新的未審批礦產投資項目設立法律評估的前置程序,要求企業委託專業的國際律師進行必要法律盡職調查,提交專門的法律意見書,促進我國對外投資項目評估的實質性完善,健全評估排險的機制。對已經操作運行的項目,政府主管機關和礦產投資企業應該組織對俄經濟法律專家進行全面的法律審查,以便投資企業盡早排除潛在的風險。

二、投資主體設計缺乏法律策略考慮

從中石油在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賣中被排出,到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股份並購中的失利,無不顯示我國國有資本公司在海外並購中受到投資目標國的抵制。這迫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在國際礦產能源投資競爭中,中國的投資人以什麼樣的主體資格、商事主體和法律上的身份出現,以及如何出現的問題。中國企業在國際化和在深入參與世界市場過程中,中國的本土法律文化與資源遠遠不夠,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對各個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及投資東道國的立法、規范進行調查和清理,對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法律文化資源進行鑒別、選擇、吸收和消化,以便激發我國法律文化建設的活力。利用國際商法上的資源和運用各種可行的法律工具,這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全面國際化,提高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力和避免巨大的法律風險的一個法律技術和策略問題。

我國對俄礦產投資的企業在對俄投資的主體身份上缺乏法律策略上的考慮和防範,幾乎沒有利用任何國際商法上的資源,將自己的國有資本來源和歸屬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或很容易被俄羅斯的專業人員查清底細。

另一方面,俄羅斯人對具有公有制或國有資本背景的外來公司在俄能源礦產領域進行投資存有戒心。因為這種公司使他們感受到非市場因素和國家意志在暗中起作用。俄羅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賣案就說明了這一點。在此案中,俄羅斯杜馬為了排除中國國有資本石油公司,保護俄石油公司獲勝,臨時引用《私有化法》迫使俄政府修改《招拍公告書》,使中國公司因國有股超過25%而無權參拍,中國石油集團因此遭受了很大損失。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賣事件就中石油本身而言,是個不成功的案例,但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的外向化發展卻有著借鑒意義。就此案例而言,中國石油集團的投資行為無論其成功與否,其意義都不僅在其自身,都應該引起中國對外經濟管理部門和各類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廣泛而深刻的反思。中國石油集團的失利如果被及時准確而全面地理解、借鑒,就會成為其他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成功投資的催化劑。

在我國企業正在運行對俄礦產巨額投資的今天,此案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應該引起各級主管部門和對俄礦產投資公司的高度重視。因為我們無法確認俄羅斯方面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以類似的或其他借口排除中國投資人在俄的礦產經營。

投資主體設計法律策略上的考慮,因其涉及公法關系和私法技巧等多種因素,是我國境外投資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基本的復雜的法律領域,其目的是要解決我國對外投資企業身份私法化和國際化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難於真正融入國際與東道國經濟,並為企業發展的未來埋下變數。

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和法律界應形成合力對東道國的投資法、土地法、環境保護法、公司法、民法等展開深入研究,對各種離岸公司和跨國公司展開調查,探討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利用各種離岸公司和跨國公司等法律工具的實戰問題、操作方法和法律技巧,從法律實務上給企業專業性的幫助和救濟。

三、境外經營人力資源和幹部隊伍薄弱

在境外取得礦產資源使用權,只是進入項目的第一步。接下來的事情要復雜得多。對俄投資80%以上的風險存在於取得礦產使用權之後。

我國「走出去」投資的資本,能否變成利潤和資源再「走回來」?巨額投資在國外的運行、使用和流轉能否失控,導致國有資產境外流失?在經營過程中如果發生各種意外事件,我們的團隊能否應付?這些都取決於我們在外經營團隊對投資東道國的俄羅斯本土的適應能力。事實上在境外投資經營風險控制的核心,就是一支訓練有素的有很強作戰能力的專業化的幹部隊伍。

據我們與對俄礦產投資企業的工作人員的接觸,我們發現他們中的多數人還不真正了解俄羅斯。非但如此,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存在用自己在國內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觀念來評價衡量在俄的一切傾向,因而產生大量的不適應症。我們的現有隊伍的整體條件素質與我們在俄的工作任務之間存在著距離。中國境外投資企業「對國際市場不了解,對法律文化不了解,防範法律風險的措施以及經費都遠遠不夠,而且沒有實戰的經驗」。

我們面對的俄羅斯是這樣一個東道國,她用1000年的時間使自己民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主」和物權擁有者,這樣一個傳統地把土地和資源看重得高過一切,並將其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連的國家,在她的家園進行礦產投資、獲取資源,需要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隊?

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多變性,骨子裡的不規范不能保證他們的諾言一定兌現。另一方面,俄羅斯作為資本輸入國還擁有立法、執法和司法上的全面法律優勢。再者,在俄羅斯對中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政治主張。在2006年12月2日召開的俄羅斯聯邦統一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莫斯科市市長盧日克夫就強烈批評俄羅斯現行對外經濟政策,指出「俄羅斯的經濟部是俄羅斯聯邦的,而不是中國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對中俄兩國經濟關系發展現狀的異議和心態。這些都構成中國對俄投資的潛在的政治風險因素,而這些因素自然會引發中國對俄投資的法律風險。

為了保證收回投資,保障中方投資人的各項權益,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必須形成一支有巨大適應性、有能力與具有全面優勢的東道國相匹敵的操作隊伍。企業必須靠自己強悍的團隊保證企業在整個投資運行過程的安全和最終收回投資和拿到資源。幹部隊伍的薄弱,必然會給企業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必要組織建立適應礦產國際化運作的國際法律人才隊伍。吸納具有外語條件和專業知識、同時能適應國際合作和處理國際糾紛的專業法律研究人員、執業律師為我國能源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各項具體的法律幫助,諸如對可行性方案進行法律評估、參與談判、審查合同以及在俄合作期間的跟蹤服務等。

為解決境外投資企業幹部隊伍薄弱的問題,各級政府應設立針對國外投資經營人員的專門的機構,將對外經營人員的幹部培訓、管理和考核制度化,以此強化境外投資企業的團隊建設,增強他們對東道國文化的適應能力,克服在國內形成的習慣,盡快進入角色,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有處理危機和化解風險的應變能力,從而保證對外投資項目的人力資源和幹部隊伍符合實際要求。

四、缺乏風險監控機制

我國對境外投資的控制主要靠的是項目審批制度,對項目投資後的監管缺乏有效方法和監控機制。其結果往往是將巨額投資的風險之寶押在對外經營企業主管領導人的個人品質上,押在他們和企業每年交的幾份報告上,這等於事實上放棄或喪失了在投資東道國實地實時監督、控制和防範風險的時機和方法,這對作為財產所有人的國家和作為納稅人的百姓都是不負責任的。

為了降低巨額投資在「體外」循環所存在的風險,保證對外投資的安全,防止國有資產境外流失,規范境外經營活動,國家有必要針對所有對外投資項目進行相關立法,建立風險監控機制,必須從公法主體到私法主體建立法律風險防範體系,包括在項目論證階段的專業法律盡職調查和專業的法律評估,項目運行階段的法律跟蹤服務,及在中俄兩國實時實地的風險監控機制運行,從而實現我國對俄投資的保護。在目前立法缺位的情況下,作為應急辦法,應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法律研究咨詢機構及有關專業中介機構參加,組成「對外投資風險監控組織」,對已投資項目和將投資項目在中、外兩地進行實地的全面和長期的法律風險的檢查和監督,並及時為政府提出排險建議和方案,幫助企業在境外健康運行。

⑷  礦產資源法

一、礦產資源法的立法背景和宗旨

(一)立法背景

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中積累的舊矛盾和出現的新問題日漸增多,迫切需要立法,礦產資源法在這一背景下開始孕育。當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勘查、開發管理體制不合理,造成了礦產資源和勘查、開發資金的巨大浪費;二是開采過程中礦產資源損失浪費現象嚴重;三是多種經濟成分辦礦和鄉鎮礦業的迅速發展,爭奪資源、礦業秩序混亂的現象十分突出;四是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不尊重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上述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的速度和效益,損害了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迫切需要國家通過制定法律加以調整和解決。197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國家經委領導下,由地質部牽頭,有關部門參加開始起草礦產資源法。起草辦公室總結了我國30年來有關礦產資源工作的經驗教訓,研究了已有的法規、規章,參考了十幾個國家的礦業法規,充分考慮了當時礦業經濟發展和管理體制的狀況,廣泛地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經過8年易稿15次,正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986年3月19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於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調整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社會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這部法律的誕生,在立法上填補了我國礦業法律的空白,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長期無法可依的歷史,為把地礦行政管理和礦業生產經營納入法制化軌道,提供了前提條件。礦產資源法的實施是我國礦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10多年的實踐證明,本法的施行,在增強全社會礦業法律意識、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打擊亂采濫挖和破壞礦產資源的行為,促進礦業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法律調節作用。

(二)立法宗旨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本源泉,礦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開發利用程度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在我國,90%以上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30%的人畜飲用水和農田灌溉用水來自礦產資源,因此,礦業的發展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模。此外,礦產資源又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一些重要礦種的儲量還遠不能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大國,是不可能依賴大量進口來解決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的。因此,為了發展礦業,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前和長遠的需要,有必要通過立法,規定在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實現「十分珍惜,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基本國策,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國家制定礦產資源法的目的所在。

二、修改礦產資源法的情況

(一)修改礦產資源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部礦產資源法的公布施行,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利用和振興礦業,曾經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但是,10年來隨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礦產資源法中某些條款已明顯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是原有法律規定與強化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觀念並對其加強管理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是原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制度與深化地礦工作改革,促進礦業體制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不相適應,突出地表現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礦業權管理制度束縛了礦業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礦業秩序治理整頓對修改法律提出了迫切要求。礦業秩序雖經多次整頓,一些地方礦業秩序仍不正常,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現象仍相當嚴重,亟需法律增加強化執法力度的條款。

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進一步調整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過程中的各種社會經濟關系,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對礦產資源法的某些規定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和適時的。

(二)修改礦產資源法的原則和指導思想

1.立法遵循的基本原則

(1)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這是立法的基本原則。

(2)國家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勘查、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的方針。

(3)不同經濟類型的投資主體公平競爭的原則。

(4)加強礦業權管理和保護的原則。

2.立法的主要指導思想

(1)充分照顧到與原礦產資源法立法指導思想的合理繼承性,包括立法原則和建立的基本制度的延續性。

(2)總結10年執法的經驗,堅持「發展」與「治亂」相結合。

(3)使法律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通過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促進礦業生產力發展。

(4)既從國情出發,又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並符合國際慣例的競爭機制,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公平競爭,按照經濟規律管好、用好礦產資源。

(5)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把應該解決和可能解決的問題解決好。

總之,立法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在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問題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法律制度,科學有序地管理,促進礦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修改礦產資源法的意義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決定》。這是遵循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認真總結10年來我國礦業發展實踐和地礦法制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地礦法制建設的一次重要的修改完善,是礦業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建立礦業新秩序的重要舉措,也促進了地質礦產行政管理進入新階段。

(1)為地質勘查業、礦產採掘業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提供了法律條件。過去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靠國家財政投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已不可能全靠國家財政撥款。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總結了10年礦業發展和法制建設的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業權市場新機制,為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注入新的活力,為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進入市場提供了機遇,對建立勘查、開采良性循環機制創造了條件。

(2)加大了執法力度,為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和治理整頓礦業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增加了多條加大執法力度的條款,必將對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治理整頓礦業秩序,發揮重要的規范和調節作用。

(3)促使地礦行政管理機關的管理工作進入新階段。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賦予了地礦主管部門更多的權力和職責,同時進一步規范了行政行為,為地礦行政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必將推動進一步嚴格依法行政,其核心是在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的原則下,建立、規范礦業權市場,並加強監督管理。

(四)礦產資源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礦產資源法修改決定共18條,修改的條款涉及到原法15條,新增加4條,減去1條,修改後的礦產資源法共53條。這次修改,突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權管理制度,即解決發展問題。二是從立法上增加了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即解決「治亂」問題。

第一方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權管理法律制度體系,主要修改以下內容。

1.明確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礦產資源的所有權

憲法、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國民經濟全局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使有限的礦產資源不僅為當代人也能為子孫後代造福。但是,原有法律沒有規定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行使主體。這就導致隨意批准采礦,亂挖濫采,爭搶資源,礦業秩序混亂的局面。所以,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明確了「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第3條第1款)。這就從法律上落實了國家所有權的主體,強化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使宏觀調控權集中在中央。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授權和中央政府的委託依法管理和保護礦產資源。

2.確立了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的制度

這是修改法律的重點,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礦業改革發展形勢的需要,也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際通行作法,作出的重要修改。原礦產資源法規定,「采礦權不得買賣、出租,不得用作抵押。」這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授權、無償取得、不得流轉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問題之一是導致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不能充分體現;有的探礦權人長期佔有較大的工作區而投入不足,找礦效益差;許多采礦權屬糾紛久治不愈,其深層次的原因是礦業權人無償取得礦業權,無償使用國家資源。問題之二是沒有把礦業權作為財產權進入市場流轉,極大地阻礙了礦業經濟的發展,惡化了我國的礦業投資環境。

在礦業經濟生活中,確有探礦權人在勘查過程中,由於資金不足等原因,需要轉讓部分探礦權,吸收資金的;有的探礦權人找到了礦,自己無力繼續勘探或開采,需要轉讓探礦權,獲取一定回報的;確有采礦權人由於各種原因,或無力經營,或將自己的資金投向更有利可圖的領域而需要轉讓采礦權的;有的采礦權人在礦山企業進行改組、聯合、分立或者破產時,需要將采礦權與其他財產一並轉移的各種實際需要。所以,從法律上確立礦業權有償取得和依法轉讓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5條第1款規定,「國家實行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的制度;」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已取得采礦權的礦山企業,因企業合並、分立,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或者因企業資產出售以及有其他變更企業資產產權的情形而需要變更采礦權主體的,經依法批准可以將采礦權轉讓他人采礦。」礦產資源法還規定「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

3.國家保障各類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

原礦產資源法第4條規定了國營礦山企業、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者不同的法律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勘查、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產資源的越來越多,各種形式的聯營及私營礦山企業也已存在。為保障各種經濟成分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采礦者公平競爭,合法經營,對原礦產資源法作了修改。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條規定,「國家保障依法設立的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國有礦山企業是開采礦產資源的主體。國家保障國有礦業經濟的鞏固和發展」。這就是說,只要依照我國法律規定設立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礦山企業開采礦產資源,其合法權益都受到保護。但是,由於礦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國家必須保障國有礦山企業的主體地位。

鑒於個體采礦的各種弊端,國家對個體采礦給予限制。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5條第2款規定,「礦產儲量規模適宜由礦山企業開採的礦產資源、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和國家規定禁止個人開採的其他礦產資源,個人不得開采。」這些規定有利於礦業由分散向集約轉變,推動礦業向規模經濟發展。

4.對勘查登記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保障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法律突出了探礦權人的主要權利有利於改善探礦投資環境,吸引資金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但是,優先取得采礦權,不是獨立的權利。探礦權人在勘查許可證允許的期限內或探礦權保留期內方可優先申請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12條規定,「國家對礦產資源勘查實行統一的區塊登記管理制度。」這是地礦行政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也是國際通用的管理辦法。實行區塊登記管理,可以依法對勘查工作進行規范化、現代化管理,從宏觀上控制勘查區范圍,通過實行排他性原則,可以減少探礦權人之間的糾紛,有利於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保護探礦權人優先取得采礦權的權利;國家將勘查區塊授予探礦權人後,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勘查或者采礦。

5.對采礦登記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保障采礦權人的合法權益

原礦產資源法第13條、第14條按照采礦者的所有製成分、行政隸屬關系劃分辦礦審批許可權。實踐證明這種制度存在明顯弊端,主要表現在各類不同經濟成分的企業在法律面前沒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利於實施公平、公正、公開行政管理的原則。為此,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15條、第16條明確規定,對礦山企業設立的資質條件提出了原則要求;將采礦權的審批管理體制由多部門管理改為地礦主管部門一個部門負責;將按礦山企業所有製成分、行政隸屬關系審批管轄,改為按礦產資源的儲量規模、重要程度、資源賦存的特定空間來劃分審批許可權。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還規定省級以下頒發的采礦許可證要由省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總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備案。這樣,可以確保國家重要的礦產資源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即充分體現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有利於妥善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可以避免對同一礦產地的重復審批,減少礦業糾紛,維護礦業秩序;也符合國際上開采礦產資源的審批、發證許可權多數集中於較高層次的行政管理模式,更好地體現礦產資源所有者的意志。

第二方面,從立法上增加治理整頓礦業秩序,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

在礦產資源法修改時,礦業秩序雖然在總體上有所好轉,但是,一些單位和個人違法進入國有礦山企業和他人礦山企業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有的矛盾尖銳,久治不愈成為熱點。有的行政主管機關和執法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違法審批采礦,對違法行為執法不力。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礦業健康發展。所以,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增加了多條加強執法力度的條款。主要規定有:

1.進一步強調各級人民政府維護礦業秩序的責任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第19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維護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的正常秩序。」第38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幫助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經營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第49條規定,礦山企業之間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礦區范圍處理」。上述條款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在國家授權的范圍內依法對礦業秩序加強監督管理和保護。

2.肯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地位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規定,「本法第39條、第40條、第42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決定。」這里有兩點對原法作了修改,一是由政府處罰改為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處罰;二是各級的處罰許可權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決定,規范執法主體的行為。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還規定,「給予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處罰的,須由原發證機關決定。」這就提高了處罰的嚴肅性和准確性。

3.明確了上級行政機關的行政監督許可權和行政主體違法或不適當行政的法律責任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依照第39條、第40條、第42條、第44條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7條不僅規定負責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國家工作人員不依法行政,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而且規定「違法頒發的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予以撤銷。」

4.增加了勘查、開採行為主體資質條件的規定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3條第4款規定,「從事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必須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這是規范探礦、采礦行為人條件,加強監督管理的重要條款。地礦主管部門在出讓探礦權、采礦權,履行登記發證手續時,要對相對人的資質條件嚴格審查,不符合條件的不能發證;探礦權人、采礦權人申請轉讓礦業權時,也要對轉讓人應履行的義務和受讓人的資質條件進行審查,不合格者不允許轉讓。

5.強調了采礦區范圍的排他性原則

修改後的礦產資源法將原礦產資源法第16條第3款和第36條合並,作為第19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原礦產資源法為促進鄉鎮礦業發展而制定的照顧性條款產生了嚴重後果,主要是造成了礦區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混亂的采礦秩序長期不得治理。因此,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取消這一條是完全正確的,必須保證采礦權的排他性。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施行後,如果某礦山企業願意讓出某些采礦范圍,則可按采礦權轉讓的規定辦理,並變更登記。

6.強化了對嚴重破壞礦產資源的采礦行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的力度

原礦產資源法第44條對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只規定了行政處罰,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從保護資源的角度出發,增加了刑事處罰的規定,依照刑法第156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199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後的刑法,明確增加了破壞資源保護罪條款。

7.對阻礙行政執法的行為規定了處罰條款

新公布的礦產資源法第48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刑法第157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拒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法律增加這一條,有力地保障執法人員依法行政。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簡介

礦產資源法共有7章53條。

第一章總則。闡明了立法依據、立法宗旨、管轄范圍、基本原則以及管理部門。

第二章礦產資源勘查的登記和開採的審批。規定了探礦權和采礦權的取得勘探報告的審批、地質資料的匯交,礦產儲量的管理,礦山關閉的審批等內容。

第三章礦產資源的勘查。規定了探礦權人的有關義務等。

第四章礦產資源的開采。規定了采礦權人的有關義務等。

第五章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規定了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的政策和基本要求。

第六章法律責任。規定了違反礦產資源法的有關規定所應受到的處罰。

第七章附則。授權國務院制定實施細則,規定了本法的施行日期等。

礦產資源法規定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法律制度、礦業權管理的法律制度、礦產資源勘探報告審批法律制度、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和礦產儲量的統計資料統一匯交管理法律制度、礦產資源開采監督管理法律制度和違反礦產資源法規定的法律責任等。上述法律制度及其管理的詳細內容將在以後各章節中敘述。

⑸ 《礦業權法律實務問題及應對策略高清》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礦業權法律實務問題及應對策略高清》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JD7bc6voI1Q4_kG3OptezA

?pwd=xi6c 提取碼:xi6c
簡介:《礦業權法律實務問題及應對策略》是2012年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顯冬。本書主要介紹了礦業權的相關法律制度的內容。

⑹ 主要結論

(1)國際礦業界對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評價

當前國際礦業界對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的總體看法見表7.11。但也有一些變化,特別是1997年印度尼西亞的布桑金礦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礦業投資環境產生了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印度尼西亞。不少國際礦業公司對印度尼西亞礦業投資環境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很多預期的投資均擱淺。尤成問題的是,這些擬從印度尼西亞撤出的礦業資金,也並未轉向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同時,要注意的是,我國這些周邊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除個別國家外,應該說抗沖擊能力是比較差的。國際礦產品市場或國際礦業資本市場一有風吹草動,跨國礦業公司馬上會作出反應,或者要撤資,或者要暫停項目的執行。但在礦業資本是一個「賣方市場」的情況下,很多事情也只能看投資者的眼色行事。

表7.11 當前國際礦業界對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的總體看法

(2)決定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個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是由相關的諸多因素決定的。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決定礦業投資環境的主要因素。

1)礦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穩定、清晰、透明。

符合國際通常規則的礦業法的存在,是吸引外國礦業投資的一個基本前提。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為了促進礦業以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方式持續健康發展,掀起了一股世界范圍內的調整礦業法的浪潮。其中許多國家的目標之一,就是通過調整礦業法創造更有吸引力的礦業投資環境,使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我國周邊國家也不甘落後,也在紛紛修改或重新制定能為國際礦業界和礦業投資者接受的、可充分保障投資者權益(礦權保障)的礦業法。我國周邊一些國家近年來修改礦業法的努力見表7.12。

表7.12 我國周邊一些國家近年來修改礦業法的努力

我國周邊國家的礦業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對外國礦業公司,執行礦業標准工作合同制度。以印度尼西亞為代表。印度尼西亞的礦業標准合同,穩定、透明、可預測性強,受到了外國投資者的歡迎。俄羅斯最近試用的產品分成協議、哈薩克及其他中亞國家規定的礦權授予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有印度尼西亞的標准合同的烙印。蒙古新制定的礦業法參考了印度尼西亞的標准合同。菲律賓、越南,也在部分執行這一制度。尚未制定出礦業法的寮國,目前同外國礦業公司談判參考的是由設在美國夏威夷的東西方研究中心提供的標准合同草案。②重新制定礦業法、礦產資源政策的幾個國家,在調整礦業法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當前的國際礦業形勢與礦業界的國際通行規則,並且大多是在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幫助下制定的,基本上得到了國際礦業投資者的肯定。包括菲律賓、哈薩克、蒙古、越南、緬甸、巴基斯坦等。③有幾個國家目前礦業立法滯後,包括寮國、柬埔寨、阿富汗等國,雖然他們一直在努力,但在法律出台前,礦業投資者是會望而卻步的。當然,渾水摸魚也正是時機。通過對我國周邊國家礦業立法情況的調查,可以認為,從礦業法制的角度看,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哈薩克,前景看好的國家有越南、蒙古、俄羅斯、中亞四國、緬甸、巴基斯坦等,投資很難有保障的國家有寮國、柬埔寨等。

2)礦業稅制。

礦業稅收制度是決定礦業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礦業稅收制度的角度,可以把我國周邊國家劃分為以下4種類型,見表7.13。

表7.13 我國周邊國家礦業稅收政策

我國周邊國家的礦業稅收制度有以下特點:①除個別國家外,我國周邊國家大多數均實行一定形式的稅收優惠制度,特別是所謂的免稅期。但也正是這種稅收優惠,使投資者產生了擔心,因為他們擔心這種稅制不穩定,所有的稅收優惠都只是些甜點心,沒有正餐,甜點再多也沒用。②除個別國家外,我國大多數陸上周邊國家的稅收制度都有許多盲點。稅制上有許多問題說不清楚。特別是勘查支出的稅收處理等方面。經常還面臨有「簽字費」、礦床發現「紅利」之類的東西;甚至使投資者無法計算。③高稅和低稅國家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有盲點當然也不行。那些稅制相對合理的國家是最優先的選擇。有時,所得稅和權利金並不是評價稅制的關鍵所在。④對稅收風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可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稅收風險的辦法,那麼對稅制的評價則可採用另外的方法。此外還取決於投資公司的類型(抗風險能力)。

3)外國投資法及私有化政策。

為了吸引外國礦業投資,大多數周邊國家均制定了外國投資法,調整了外國投資政策,並且這些周邊國家的礦業,以前多是由國有部門控制的,最近也大多實行了私有化政策(表7.14)。

表7.14 我國周邊國家的外國投資法和外國投資政策

續表

總之,這些政策對吸引外國礦業投資有一定的意義。印度、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泰國,長期以來一直有較穩定的外國投資法和政策。哈薩克的外國投資法在前蘇聯國家中,對外國投資者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其餘前蘇聯國家,包括俄羅斯、中亞四國,另外還有蒙古,其外國投資法都有一些盲點。越南、緬甸、巴基斯坦、寮國、柬埔寨等國盡管非常認真地制定了新的外國投資法,但問題在於外資法中的許多條款不適用於礦業項目,礦業法和外國投資法是兩張皮。從外國投資法的角度看,投資環境不太好的是印度。首先,其對外資股份比例有限制;其次,外資對利潤的匯回都需經印度國家儲備銀行和投資局的批准。

4)地質礦產資源信息開放程度。

為了吸引外國礦業投資者進行礦產勘查和開發,必須讓他們全面了解國家的地質礦產資源信息,才能及時作出決策。有些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是比較好的。如越南,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們一直在大力宣傳本國礦產資源潛力,對外公布礦產儲量、礦床位置等信息,引起了外國礦業公司的重視。我國周邊這些國家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印支地區國家及前中央計劃經濟國家,在很長時間內是與外界隔絕的,不為人所知。現在,全然暴露在國際社會面前。這樣,投資者就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那麼,獲取數據容易的國家,就得到投資者的重視;反之,外國礦業公司就會猶豫不決。

在地質數據的獲取方面,我國這些周邊國家的情況是不同的。在俄羅斯和除哈薩克外的中亞四國,地質數據的獲取是很困難的。所有地質數據和地質信息均歸政府所有,礦業項目的投標者,只能以規定價格購買一般性的地質資料包,中標者才能得到詳細的數據。哈薩克在這方面稍好,允許投資者通過與政府談判獲取數據。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蒙古新成立的能源采礦地質部在近年來也積極地向外國投資者無保留地提供地質情況和礦產資源儲量報告,該部下屬的地質調查所在聯合國開發署的援助下建立了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資料庫,並正在組織力量將多年來形成的大量地質報告翻譯成英文以方便西方礦業投資者。印支地區國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現在都在採取積極措施,對外公開地質和礦產信息,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國家礦產資源的潛力,受到國際礦業公司的重視。

5)在國際市場銷售礦產品的可能性。

決定礦業投資環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國際市場銷售礦產品的可能性。外國礦業公司所生產出的礦產品,能否順利出口,能否按國際市場價格銷售,是否允許使用一些國際上通行的管理市場風險的手段(如套期交易等),是投資者主要考慮的問題。在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生產者按預先規定的價格將所生產的礦產品賣給國家,這是投資者很難接受的。目前,俄羅斯和中亞五國在這方面還有計劃經濟作用的影響,但哈薩克似乎要好些。另外,我國周邊國家中有不少是內陸國家,大宗礦產品的運輸也成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外國礦業公司主要到周邊國家投資金礦的原因之一。

6)與政府的談判程序。

官僚主義障礙是國際礦業公司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進行礦業投資時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首先,與哪個政府部門打交道,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所有的外國公司都走過彎路,特別是在俄羅斯和中亞諸國。部門管轄權的斗爭,只要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在哪個國家都會發生。其次,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在管轄權上的沖突。在俄羅斯和中亞諸國,與聯邦(中央)政府打交道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與地方政府談判就有許多問題,有時候根本談不攏,聯邦(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地方政府有時候就行不通。這樣,一些重要的、聯邦(中央)管轄的礦產項目,外國公司還敢涉足,特別是油氣和黃金;但一些地方政府有許多發言權的小型項目,外國公司特別是大公司是望而卻步的。最後,官僚腐敗問題。我國周邊國家,不少都存在這個問題,特別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這也已成為阻礙外國礦業投資的一大因素。但許多國際礦業公司,已經有了一套與這些類型國家的政府機構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問題也不是那麼嚴重了。但無論如何,在這些國家,談判一個礦業項目需要很長時間,外國公司有時候耗不起,與地方談小型項目當然時間要短些,但會有一些後續問題讓人難以招架。有時候政府違約現象很嚴重,就連在國際礦業界口碑尚好的哈薩克也是如此。如世界著名的黃金公司Placer Dome公司與哈薩克政府談判購買瓦西克夫斯基金礦床的礦權,為此公司向哈政府交了350萬加元應退還的儲備金,1995年底公司決定撤出這個項目;但到1996年底,這筆錢政府還沒退給公司,好在合同中有仲裁條款。

7)人民「感情」問題。

與其他的外國投資項目不同,礦業項目有其特殊性。在我國周邊的大多數國家,特別是蒙古、俄羅斯,包括哈薩克在內的中亞諸國,人民對待礦產資源的感情與土地差不多,不願意讓外國人拿走其寶貴的礦產資源財富,這就給外國礦業公可的運作帶來許多困難。但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卻不那麼嚴重,大家看到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社會帶來的多重效益。越南、緬甸、巴基斯坦、寮國、柬埔寨等國,也正在轉這個彎子。

8)基礎設施。

俄羅斯、中亞諸國,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基礎設施相對較好;其他周邊國家卻相當差。一些國家,戰亂連年不斷,地雷現在尚未排凈,如柬埔寨、阿富汗、寮國等。這也是在評價一個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時所必須考慮的問題。

9)環境壓力。

我國周邊國家中,大部分對環境問題均未真正重視起來。所以,礦業所面臨的環境壓力都不太大。有的國家,雖然制定了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只是官樣的或表面上的文章,環境問題對礦業項目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否決權。如菲律賓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制定的環境保護法,其嚴格程度超過美國,所以不可能真正實行。例外的是泰國,泰國已經出現了以環境保護、持續發展為借口否決礦業項目的例子。這也是其國情所決定的。

以上從9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周邊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這些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在評價時應予注意。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復雜的因素。

(3)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排序

將我國周邊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按以上對決定其投資環境的主要因素的具體分析,進行簡單的排序,其中各因子得分的選擇是主觀的,並且對各因子的權重未予考慮,因此只是定性的(表7.15)。

表7.15 我國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排序

總的來看,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1)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幾個我國海上周邊國家,礦業投資環境是較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那裡顯得有些太擠了。對抗風險能力低、資本不雄厚、缺乏國際礦業市場競爭經驗、對國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文化不熟悉的公司來說,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

2)俄羅斯、哈薩克、其他中亞四國、蒙古,這些國家礦產資源豐富,不少已發現的礦床尚未開發(特別是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金礦),有一定可談判的餘地。其中投資環境最好的是哈薩克,其餘國家均差不多。但在這些國家經營的一個問題是,與聯邦政府談判尚是比較容易的,因此進行較大型的由聯邦管轄的礦產項目一般是可行的;但是,一些小型的、與地方政府打交道較多的項目,執行下去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不僅地方法規有隨意性,非經濟因素干擾更令人頭疼。因此,在這些國家的選擇是進行一些較大型的最好是有政府支持的項目,特別是油氣和黃金礦產。

3)越南、緬甸、巴基斯坦等國,雖然其礦業投資環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其投資環境這幾年確也有明顯的改善。目前確實有不少外國礦業公司在那裡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特別是一些小的初級公司,或許是有點渾水摸魚的味道。在這些國家,從事黃金、寶玉石的勘查開發問題不大。考慮到其礦產資源情況,也可以准備進行一些長線的項目。特別是越南、緬甸的幾個大鐵礦,巴基斯坦邊遠省份的銅礦和鉻鐵礦等。

4)印度的礦業投資環境,雖然從得分上看屬中游之列,但不是跨國礦業公司好的選擇。在印度經營問題很多,甚至連利潤匯回都有限制。

5)寮國、柬埔寨等國,由於目前連基本的礦業法也沒有,所以大型礦業公司一般不予考慮進行實質性的勘查開發,但趟路子、練隊伍、摸經驗,也未嘗不可,特別是寮國的幾個鐵礦,還是有吸引力的。

礦業投資環境不同於礦產資源狀況,前者是動態的,後者是相對靜態的。目前我國周邊國家大部分均在努力改善其礦業投資環境,吸引外國礦業投資,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考慮到文化背景、民族習慣等方面的問題,積極參與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是當務之急,因為等他們的投資環境真正轉好了之後再進入,已經晚了。事實上,目前在非洲、拉美等較「熱」地區發了財的礦業公司,多數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進軍了這些地區的。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周邊國家的礦業投資環境進行連續的動態的分析,作出及時的決策。

⑺ 礦業權糾紛的司法解釋意味著啥

據中國證券網訊,財政部和國土資源部日前下發《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管理暫行法》(以下稱《暫行法》)。《暫行法》要求,自本通知執行之日起,出讓新設礦業權的,礦業權人應按《暫行法》繳納礦業權出讓收益,之前形成尚未繳納的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繳入礦業權出讓收益科目並統一按規定比例分成。全文可以下載:/s/1jIQO1M2

⑻ 我國礦業權糾紛有哪些特點

一、礦業權糾紛案件的審判理念
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礦業權本身是財產權、用益物權,同時亦具有行政許可特性,兼具公權和私權雙重屬性,受公法和私法共同規范。礦業權人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負有安全生產、水土保持、土地復墾、環境保護等公法上義務,相比較一般民事物權,礦業權的設立、流轉、行使、消滅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針對礦業權的特殊法律屬性,礦業權糾紛的審理應遵循以下基本理念:第一,礦業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可轉讓性系其本質特徵之一,應允許其作為商品盡可能在市場上自由流轉,在流動中增益財產價值,提高開發利用效率,實現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人民法院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應進一步突出礦業權的物權屬性,適當分離礦業權的財產屬性和行政許可屬性,消除阻礙礦業權流轉的不合理因素,適當處理行政審批對礦業權流轉合同效力的影響,依法保護礦業權流轉,維護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第二,礦產資源具有稀缺性、耗竭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徵,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民法院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應適度能動司法,保障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第三,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必然伴隨對周圍生態環境的改變甚至破壞,具有較強的負外部性。如果任由市場調整,難以督促礦業權人主動將環境治理費用計入企業經營成本,甚至可能導致市場失靈、分配不公。人民法院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應注意促進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為此,《解釋》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探礦權、采礦權等礦業權糾紛案件,應當依法保護礦業權流轉,維護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保障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
二、礦業權出讓合同的效力及解除
礦業權出讓屬於礦業權流轉的一級市場,經歷了從無償到有償、從申請在先到競爭性取得的深刻變化。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要求,「探礦權采礦權出讓方式,原則上實行市場化出讓」。2016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等文件,強調要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嚴格限制礦業權協議出讓,調整礦業權審批許可權,強化出讓監管服務。國家作為出讓人與受讓人簽訂的礦業權出讓合同,本質上屬於用益物權設立行為,既以行政許可為基礎,兼具民事合同的基本屬性。合理認定礦業權出讓合同的性質和效力,對尊重市場主體意思自治,明確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優化礦產資源配置等均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法院審理礦業權出讓合同糾紛案件應充分保障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一方面要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防止發生「黑箱」操作,避免以公用物尋租的情形;另一方面要注意保護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合法產權利益,踐行誠實信用、契約嚴守、契約正義等法律原則。《解釋》第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作為出讓人與受讓人簽訂的礦業權出讓合同,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情形外,當事人請求確認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解釋》第四條則對出讓人和受讓人可解除出讓合同的情形分別做了規定。
三、礦業權轉讓合同的效力、強制履行、合同解除及違約責任承擔
礦業權轉讓未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當事人不能憑轉讓合同辦理礦業權變更登記,但並不意味著轉讓合同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更不應認定合同無效。已經依法成立的礦業權轉讓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解釋》第六條規定:「礦業權轉讓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礦業權轉讓申請未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受讓人請求轉讓人辦理礦業權變更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當事人僅以礦業權轉讓申請未經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批准為由請求確認轉讓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礦業權轉讓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遵照「有約必守」的原則,依約履行自己的義務,包括辦理報批或者協助報批義務;非依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當事人一方請求另一方履行報批或者協助報批義務,人民法院原則上應予支持。《解釋》第七條中規定:「礦業權轉讓合同依法成立後,在不具有法定無效情形下,受讓人請求轉讓人履行報批義務或者轉讓人請求受讓人履行協助報批義務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具備履行條件的除外。」轉讓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報批義務的,受讓人有權解除轉讓合同並要求轉讓人承擔違約責任。《解釋》第八條規定:「礦業權轉讓合同依法成立後,轉讓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報批義務,受讓人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轉讓款及利息,並由轉讓人承擔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礦業權轉讓申請雖報請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審批,但未獲准許的,礦業權轉讓合同喪失完全生效的可能,亦無繼續履行必要。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過錯方應賠償無過錯方的損失。《解釋》第十條對此作了規定。
四、礦業權抵押的設立、實現和物上代位性
作為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財產性權利,礦業權的融資功能在實踐中日益得到肯定。礦產資源屬於不動產范疇,礦業權適用不動產法律法規的調整原則,基於物權法第十五條關於債權合同與不動產物權變動相區分的規定,礦業權抵押合同應自成立時生效。《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礦業權人為擔保自己或者他人債務的履行,將礦業權抵押給債權人的,抵押合同自依法成立之日起生效,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抵押的除外。當事人僅以未經主管部門批准或者登記、備案為由請求確認抵押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了不動產物權登記設立的基本原則,礦業權抵押權作為不動產物權,其設立應自登記時發生效力。由於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尚未明確規定礦業權抵押的登記機構,亦未將其納入不動產物權統一登記范圍。實踐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相關規定為抵押當事人辦理的抵押備案,就其所具備的權利公示、公信效果而言,與不動產登記並無實質區別。為順利解決礦業權抵押爭議、維護交易安全和秩序,可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辦理的抵押備案視為登記,作為礦業權抵押權法定登記機構確定前的過渡措施。《解釋》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請求確認礦業權之抵押權自依法登記時設立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頒發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相關規定辦理的礦業權抵押備案手續,視為前款規定的登記。」
拍賣、變賣或者以礦業權折價抵債等方式實現抵押權,將涉及礦業權的轉讓,人民法院在作出上述處理前應就礦業權競買人、受讓人是否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進行審查。礦業權因抵押人被兼並重組、礦床被壓覆等原因滅失的,應承認礦業權抵押權的物上代位性,抵押權人可就抵押人因此獲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者補償金優先受償。《解釋》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對上述內容分別作了規定。
五、特別區域內礦業權合同效力的司法審查
礦產資源兼具財產屬性和生態屬性,其開發利用又必然具有環境負外部性。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內禁止進行勘查開采活動。在上述特殊區域內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會對區域內環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實踐中,有些地方為促進經濟發展罔顧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有悖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故人民法院應適度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對上述特別區域內的礦業權合同效力進行特別審查,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司法服務。《解釋》第十八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內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環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依法認定合同無效。」 當然,人民法院對此類合同效力的認定不影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對涉及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行政監管和處罰。
六、涉礦環境公益訴訟、司法建議及環境司法與行政執法的協調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存在亂采濫伐、無證勘查開采、破壞性開采等違法違規現象,造成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解釋》將涉礦環境公益訴訟納入其中,既與現行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關於公益訴訟的規定完全契合,亦與環境公益訴訟審判實踐聯系密切,還有助於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解釋》第二十一條中規定:「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環境污染,或者導致地質災害、植被毀損等生態破壞,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受理。」

⑼ 最高法規定礦業權人不履行環保等義務可認定合同無效嗎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的司法解釋明確礦業權人約定不履行安全生產、生態環保、修復義務的,或者不承擔其他的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可依法認定合同無效。

最高法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並答記者問。

「所以這些條款,是人民法院充分注意到了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充分吸取了地方審判實踐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別濤強調。

別濤稱,國土開采過程中,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破壞的事例和案例是很多的,說到祁連山的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保護區。這些保護區之所以劃定是因為它具有生態系統的代表性,保護區域內具有特殊的動物、植物和特殊的生態價值,正是因為有特殊的生態價值,國家才予以保護。如果開發權人為了自己短期的集團的甚至一部分地方的局部的經濟利益,只算小的經濟賬,而不算大的環境賬、生態賬的話,行政機關要處理,人民法院也會依法履行職能,認定這類合同無效。如果造成損害的,國土、環保等有關部門還要依法追究他的行政、民事、刑事責任。

有了規定相信環境保護就會見成效了吧,希望都能到實處。

閱讀全文

與礦業投資糾紛實務法律問題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