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

發布時間:2022-07-24 23:49:26

『壹』 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1、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新聞侵害名譽權必須以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為依據,具有損害事實,才構成侵權責任。而名譽權不像財產權那樣直接有形,操作起來容易,從表面上就可以掌握。名譽權的損害是無形的,訴訟各方在理解上就會出現很大差異。楊立新在《如何判斷新聞報道是否侵害名譽權》中講到從社會評價、精神傷害、財產損失等三個方面作為判定依據。
2、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在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中,行為人就是新聞稿件的作者(記者、通訊員)和編輯,他們撰寫稿件、編輯稿件、發表稿件的行為具有違法性,違反了《憲法》、《民法通則》等保護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各種法律法規,也違反了有關新聞宣傳紀律和新聞職業道德准則。
3、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是一種因果關系。否則,不能構成侵權。有學者認為,這種因果關系還應當是必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因果關系。反之,這種因果關系是偶然的,間接地,次要的則不能構成侵權要件。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新聞作者和新聞編輯在主觀上存在貶損他人,侮辱誹謗,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造成了對報道對象的名譽侵害,這就是主觀上有過錯。主觀上的過錯性也是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要件之一。
主觀上有過錯又可分為主觀故意的過錯和主觀過失的過錯。
主觀故意的過錯:應當預見到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權損害的結果,但卻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這是一種明知故犯,「明知不可而為之」 的過錯。希望後果發生是直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是間接故意。
主觀過失的過錯:應當預見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損害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致使損害結果發生。前者可以稱作疏忽大意的過失,後者是自信的過失。主觀過失的過錯是無意的,是「不知其情而為之」的過錯。

『貳』 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具體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一)必須有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指因為違法侵權行為造成他人的財產利益或者人身利益遭受損害的客觀事實。(二)行為具有違法性。(三)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四)行為人有過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叄』 承擔新聞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分別就承擔民事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方式進行了規定,新聞侵權責任也適格於這些方式: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相關鏈接:《有關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問題》
一、新聞侵權的界定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受眾傳播內容違法或失實的新聞,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新聞侵權的主體是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人員。也包括其他公民或法人。新聞媒介是指從事新聞采編和傳播的單位,即法人,如電視台、電台、報刊社等;新聞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單位中從事新聞報道活動的工作人員。但非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工作,如給新聞單位投稿的其他作者,其提供的新聞稿源如果內容侵害他人權益時。

同樣構成新聞侵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兒種行為。

二、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責任構成要件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條件,也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侵權責任的根據。在我國新聞侵權行為責任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新聞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法通則》等法律條文和司法實踐,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新聞侵害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幾種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對這些規定的一般性保護條款,使他人受到侵害,就應視為違法。

新聞侵權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新聞侵權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等合法權益受損。承受恐俱、悲傷、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或遭受財產損失。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

新聞侵權人存在過錯。在侵權行為中,損害事實的存在是由於行為人的過錯所致。過錯可分為故意和過失。故意過錯事實明確無可辯駁。過失所致侵權猶如司機駕車無意中撞傷人一樣,有不可能推卸的法律責任。檢驗是否有過錯的標准應該是客觀的,即通過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來判斷其主觀過錯有無。

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結果必然是侵權行為造成的。正當的新聞批評雖然會使被批評人受到社會的譴責,似乎他的名譽受到了傷害,但這種批評和譴責是真實的,是與他的不良表現相符合的,所以不構成什麼侵權。只有以虛假事實指責他人,給他人造成不公正的、貶低性的評價,這才構成侵權。

三、新聞侵權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一旦發生新聞侵權行為,應按規定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十種方式。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承擔民事責任有非訟程序和訴訟程序兩種途徑。主要方式:
,.更正與答辯。發表更正與答辯是新聞機構對所刊發的不真實、不公正的內容履行的一種職責。2001年國務院頒布的《出版管理條例》,該法規第二十八條規定:「報紙、期刊發表的作品內容不真實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有權要求有關出版單位更正或者答辯,有關出版單位應當在其近期出版的報紙、期刊上予以發表;拒絕發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停止侵害。停止侵害是指受害人對正在實施的侵權行為依法要求加害人停止實施。這種形式主要適應於各種正在進行的或處於持續狀態的新聞侵權,對於已經終止和尚未實施的新聞侵權不適用。特別注意的是,停止侵害應當包括防止侵害,如某些誹謗性的新聞作品即將發表或傳播。為
阻止該作品傳播,受害人有權要求法院禁止該作品的發表和傳播。停止侵害的請求權只能由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既可以直接向侵害人提出,也呵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先行做出停止侵害的裁定。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這種形式一般適用於對他人名譽、隱私、姓名、肖像等人格權的侵犯,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但都廊採取公開的形式進行,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恢復名譽的范圍一般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賠禮道歉。是指侵權行為人向受害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以求得受害人的原諒。賠禮道歉不以公開進行為要件,但其內容須事先經過人民法院審查,可採取口頭方式或書面形式。在訴訟中,當事人用賠禮道歉的形式承擔民事責任的,還應當在《判決書》中闡明。」

賠償損失。新聞侵權行為賠償損失分為兩部分,一是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賠償,二是精神損害賠償。經濟損失賠償,是指賠償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造成的財產損失。精神損害賠償,又稱非財產損害賠償,是對侵權行為所造成精神損害所作的賠償。賠償的數額主要視受害人的受害程度、損失的大小來決定,且須遵循公平責任原則。新聞侵權損害賠償既是一種債,又是一項民事責任。」

四、避免新聞侵權行為發生的對策.輿論監督不能超越自己職責范圍作為媒體記者,不得以「無冕之王」的身份超越行政、司法程序,在涉及某一問題或事件的批評性報道中越俎代庖,更不能輕易作出是非評判,干擾司法審判。應該做到:不獵奇、不炒作,不使問題復雜化,著眼於解決問題,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記者實施輿論監督的目的就是促進問題全面客觀公正的解決。也就是說,當問題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一定非要寫出稿子,進行曝光。這也正是輿論監督的核心價值。對於不宜公開的調查采訪結果,可以通過《內參》的渠道反映給中央、省、市領導。

輿論監督應掌握好報道的尺度要掌握相關政策、紀律及采訪報道原則,做到「幫忙不添亂」。適時、適度、公開、客觀、公正、恰當的輿論監得可以切中時弊,警醒世人,引起各級政府的幣視,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嚴格批評性報道的審批程序,注意發稿時機、數量、內容、分寸。要杜絕采訪不實的報道或以偏概全的報道。以免引起新聞官司和不必要的糾紛。新聞工作者從事輿論監督時,一定要把握「慎重選材,斟詞酌句,報道客觀」的原則。

熟悉相關免責條款,嫻熟采訪技巧依據到目前為止的法律規定精神,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輿論監督者是可以免責的:

新聞索材出自國家機關的公開文書和公開行為的。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規定:「新聞單位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公開的文書和實施的公開的職權行為所作的報道,其報道客觀准確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解釋》第九條規定:「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

撰寫、發表批評性文章,只要文章中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人格內容的,即可免責。

總之,
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禮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重法、學法、懂法、守法,既是時代的呼喚,又是現實社會給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肆』 新聞侵權認定的首要條件有哪些

新聞侵權認定的首要條件有:
1、侵權行為體現在新聞作品中。這是構成新聞侵權的第一個要件,也是新聞侵權和其他一般侵權的重要區別;
2、有侵權內容的新聞作品已公開發表。這是構成新聞侵權的又一重要條件,也是區別損害事實是否存在的關鍵;
3、新聞侵權作品有可指認的對象。受害人可以被指認,是新聞侵權的第三個構成要件;
4、新聞機構具有合法性並在新聞活動中有過錯。這是新聞侵權中對新聞機構的要求。首先,新聞機構應具有合法性。其次,新聞機構在新聞活動中要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伍』 虛假新聞官司中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

虛假新聞出現的原因,從客觀方面分析:

1、新聞體制和法規不夠健全,對虛假新聞懲治力度不夠是首要原因。
2、激烈的媒介競爭是主要原因。現今,各個媒體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生存,需要追求更具轟動效應的新聞,甚至是假新聞。

3、受眾獵奇心理和對媒體的高度信任是社會原因。

4、科技發展、網路技術發達為虛假新聞的出現提供是捷徑。如最先在網上傳播「惡毒後媽」的神秘的發帖人身份不明;而且江西電視台的專題節目未播出的鏡頭卻已全部上網。

從主觀方面分析:

1、新聞工作者工作態度不嚴謹。

2、新聞工作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受市場利益驅使,把明知是假的(假設他們知道)但可能吸引受眾的新聞播出。
3、新聞工作者為增加新聞「賣點」,曲意製作文不對題的新聞,或將新聞中的某些細節進行誇大處理。
可能會造成人身、財產、名譽等方面的侵權。
如果新聞中的內容確屬與事實相違背,則可以認為是虛假新聞。

『陸』 舉例說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隱私權的要件構成

我國《民法》對於名譽權的定義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保護自己的名譽不被以侮辱、毀謗等方式加以醜化的權利。名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為我國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所確認和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名譽權的重要性體現在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使人們免受精神痛苦,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可能會有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使人格名譽等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妨害名譽遂成為新聞媒介的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名譽侵權案件也逐漸成為我國法院受理的一類重要的民事案件。現階段法院判案的依據主要還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兩個司法解釋,也就是說,在新聞侵害名譽權這個領域,我國的立法尚不完善。由於新聞侵權對新聞事業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正逐漸成為新聞界和法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並提出了預防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幾點建議。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概念。
(一)概念
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 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和法人組織都享有名譽權,即享有對自己人格的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名譽權是一種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在新聞侵權中名譽權受損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公民或法人的社會活動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

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權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法律特別規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它發生在新聞活動過程中,侵害的客體是名譽權,所以,我們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定義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向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於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權名譽權,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
關於是否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這就是一般認為的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四個構成要件:名譽受損的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主觀過錯. 新聞侵害名譽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具有特殊性。我認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1.有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2.名譽受損的事實、3.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4、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廣泛、迅速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同時大眾傳媒侵害名譽權的糾紛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侵權的方式也呈多樣化,英美法等國把誹謗和侮辱作為侵權的主要方式,我國《民法》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筆者也是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1 誹謗行為。
誹謗是指援引某個事實或將某個事實歸罪於某人或某個團體,從而損害了他的名聲或榮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只稱侵害名譽權,不稱誹謗,是因為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和習慣上,誹謗已成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行為的概念。以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有言詞虛假性、侵害對象特定性等特徵,本文就不具體分析了。誹謗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希望工程」為清白而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訴香港《壹周刊》誹謗案。在《壹周刊》的報道中,使用了諸如「數千萬善款不知去向」、「向貧農開刀」、「幹部孩子佔了便宜」等說法,而以上說法都無法用事實說明。2000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判決涉案文章沒有事實依據,而且具有惡意,誹謗成立。這起案件也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首例名譽訴訟案。
2.侮辱行為。
侮辱是又一種侵害名譽權的方式,是以語言、文字或動作貶低他人人格的行為,它包括暴力侮辱、口頭侮辱和書面侮辱等幾種方式。而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侵害名譽權,主要是新聞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損害了他人的名譽。也就是說,只要侮辱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受到貶損,就可視為侵權,而與事實真偽無關。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規定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個別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作品內容其侮辱性的性質並不明顯,有時可能找不到明顯的帶有侮辱性的言詞,但仍能令報道對象的名譽受到貶損性的傷害,仍可以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但是,在部分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新聞報道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言詞,而且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權受到損害,這可稱之為新聞侮辱誹謗行為侵權。1998年孫敏訴張育仁、《重慶法制報》等社名譽侵權案可以說是這類侵權的典型。張育仁在涉訟報社上發表的《這傢伙,我認識》一文,不僅虛構了有損孫聲譽的種種「事實」,還對孫的外形進行了辱罵性的描寫。所以,法院判報社和張敗訴是意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名譽侵權的認定,既可以是作品的語言帶有侮辱性所致,也可以是內容上的失實造成,兩者只要具備其一即可成立名譽侵權。


(二)、名譽受損的事實

名譽是一種社會評價,因而名譽受損的事實應以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是否造成受害人的名譽受損為依據。新聞作品是否造成對受害人的名譽侵害,是以其社會評價是否受損來衡量的,是一種客觀存在。因而名譽受損事實是指由於新聞侵害名譽權對個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不利影響,這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以及財產損害。
1.名譽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
2.精神損害 伴隨名譽受損一個常見的損害後果便是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精神損害即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往往是和社會評價的降低同時出現的。表現為受害人因被誤解而造成精神的痛苦、怨恨、悲傷、憂郁、憤懣等情緒。可以認為,正是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才使得受害人的心理遭受損害。精神損害是因人而異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因而,受害人因學識、地位、承受能力等不同,新聞侵害名譽權給其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同的,這在具體案件中要區別對待。
3.財產損害 盡管新聞侵害名譽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

(三)、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名譽受損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要求報道內容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損害結果並不是侵權行為造成的,當然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但同時要注意到,新聞活動中產生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有時候不僅是由新聞記者或新聞媒體本身造成的,還有其他因素參與。這主要指新聞源方面的因素。對於新聞源的法律責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就是在所謂的一果多因中,尋找出直接(主要)原因來,使之承擔主要法律責任。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一旦形成就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在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名譽受損是由於自身的客觀事實造成的,新聞只是進行了如實報道,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損害,但這一損害是基於原有事實而產生,因而不能判定為新聞侵權。比如某人雖已被判有罪,但知道的人不多,經新聞報道後,知曉范圍擴大了,某人的名譽相應地降低了,但也不能因此說新聞侵害了某人的名譽權。

(四)、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不利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在新聞活動中,主觀動機的表現是多樣的,或為報復、或為泄私憤、或為妒忌等而撰寫新聞侮辱、誹謗他人。
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 這是指新聞作者和新聞媒體明知作品中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內容,但卻放任作品的發表,使得新聞侵害名譽權成為現實。這往往是因為作者或新聞媒體為追求作品的生動性或為吸引受眾,憑主觀想像無中生有地對事實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別有用心。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主觀惡性重,隨著法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民群眾法制意識的加強,這類新聞侵權案件在日益減少。
2. 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由於疏忽沒有預見或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侵權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新聞過失侵害名譽權 在新聞侵權中,過失侵權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越來越大。過失侵權一般表現為新聞失實、評論失當、用語不準或暴露他人隱私以及新聞機構因把關審核不嚴,使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作品得以發表。過失侵權也要負法律責任,這是因為過失侵權同樣會造成當事人受到名譽和精神乃至財產方面的損害。

過錯是構成侵權必不可少的要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過錯就沒責任。如果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沒有過錯,即使對受害人造成了損害性後果,也不構成新聞侵權,更不用說承擔法律責任。

五,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預防。

在新聞價值實現過程中,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使得各種形式的新聞侵權不斷出現。因此,如何在新聞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新聞侵權發生的機率,也就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新聞立法,出台有關新聞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使新聞活動處於有法可依的境地。明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
2.新聞單位要加強防範機制的建立. 多年來的新聞訴訟實踐表明,預防新聞侵權的關鍵在於新聞行業的自律。因而,把有關預防新聞侵權的規定形成一種內部制度成了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一些新聞單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採用制定內部規章制度來預防新聞侵權。比如,《大眾日報》社於1999年5月制定的《關於防範新聞官司的若干規定》,及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的《關於對涉外廣告嚴格把關的建議》、《新聞報道不得侵犯隱私權》等文件;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於2000年5月出台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它們從新聞報道采編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到最後內部的責任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有效預防了新聞侵權。
3.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法律意識 。新聞工作者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是引發新聞侵權的最主要原因。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強化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因而,新聞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依法采寫和報道新聞,時刻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活動,確保報道真實合法,萬萬不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而去製造虛假新聞、揭露他人隱私,侮辱他人名譽,這樣就從源頭上堵住了新聞糾紛。
總之,因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從而防止新聞侵權的濫訴,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已是社會潮流。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規范和調整新聞活動是現代文明社會法治的要求。

『柒』 涉嫌新聞侵權行為的認定要件

新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1、發生侵權的行為,新聞一般是實施了侵犯名譽權的行為;
2、侵權行為對被侵害人造成損害;
3、侵權行為和造成的損害有必然的聯系;
4、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有過錯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捌』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

從侵權的整體構成要件來講,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與一般侵權的構成要件是回一致的,即:1、侵權行答為;2、主觀故意;3、損害結果;4、因果關系。
但是,對於行為報道來說,其特殊性在於某些事項的免責。
這個具體包括幾個方面:
1、肖像權、姓名權等合理使用的免責。
即《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條,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體的姓名、名稱、肖像、個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對於名譽權侵權的合理免責。
即《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條,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同時參考在先的最高院司法解釋,針對國家公文和行政主動公開的職權行為的新聞報道,如果在先是客觀報道的,即便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只要新聞媒體進行主動更正的,也不被認定為侵權。

『玖』 構成名譽權侵權的條件都有哪些

一、構成名譽權侵權的條件都有哪些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於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准確無誤。因為基於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並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於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於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並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後果
由於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後果與一般侵權後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後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於是否存在損害後果及後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後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筆者認為,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後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二、侵犯名譽權要承擔什麼責任?
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同時,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該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與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常見名譽侵權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包括侮辱、誹謗以及因為新聞報道存在嚴重失實的情況,給他人名譽造成損害。既然法律中規定這屬於一種違法行為,那麼侵權人就要承擔因為侵權行為帶來的後果,也就是我們說的法律責任。被害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恢復名譽、消除因為侵權行為造成的影響、向受害人賠禮道歉、就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作出賠償。
延伸閱讀:
侵害名譽權的處罰法律怎麼規定的,有哪些方式
對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如何認定
侵害名譽權打官司需要繳納多少訴訟費

『拾』 名譽侵權構成要件有哪些

1、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
新聞侵害名譽權必須以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為依據,具有損害事實,才構成侵權責任。而名譽權不像財產權那樣直接有形,操作起來容易,從表面上就可以掌握。名譽權的損害是無形的,訴訟各方在理解上就會出現很大差異。楊立新在《如何判斷新聞報道是否侵害名譽權》中講到從社會評價、精神傷害、財產損失等三個方面作為判定依據。
2、行為人的行為違法。
在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中,行為人就是新聞稿件的作者(記者、通訊員)和編輯,他們撰寫稿件、編輯稿件、發表稿件的行為具有違法性,違反了《憲法》、《民法通則》等保護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各種法律法規,也違反了有關新聞宣傳紀律和新聞職業道德准則。
3、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和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是一種因果關系。否則,不能構成侵權。有學者認為,這種因果關系還應當是必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因果關系。反之,這種因果關系是偶然的,間接地,次要的則不能構成侵權要件。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新聞作者和新聞編輯在主觀上存在貶損他人,侮辱誹謗,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造成了對報道對象的名譽侵害,這就是主觀上有過錯。主觀上的過錯性也是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要件之一。
主觀上有過錯又可分為主觀故意的過錯和主觀過失的過錯。
主觀故意的過錯:應當預見到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權損害的結果,但卻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這是一種明知故犯,「明知不可而為之」 的過錯。希望後果發生是直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是間接故意。
主觀過失的過錯:應當預見自己的報道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名譽損害的結果,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致使損害結果發生。前者可以稱作疏忽大意的過失,後者是自信的過失。主觀過失的過錯是無意的,是「不知其情而為之」的過錯。

閱讀全文

與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