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解決
2003年以來,中國因徵用土地、拆遷房屋而出現了一系列事件。拆遷糾紛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之一。2003年以來相關事件的矛盾焦點是征地拆遷者和被征地拆遷戶之間對補償費數額的爭議,看來拆遷補償問題是解決拆遷糾紛的關鍵。如果有一個公平合理的補償,相信糾紛會大大減少。 國土資源部日前下發了《關於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經依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准執行。根據國土資源部日前公布的新版「征地補償標准」,如果給予被征地農民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仍不足以使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話,當地人民政府將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 在國際上,各國政府征地、居民必須動遷是非常普遍的。在最保護私人產權的美國,歷史上也有重要基礎建設特別是國防建設,需要政府多次動用「重要空間法(Eminent Domain)」來從居民手中成功徵得土地。這其中難免發生所有人與政府之間的糾紛,所有人根據所有權拒不拆遷而進行司法對抗,但是最終在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後都是政府獲勝。按照勝訴的美國政府法律代表的話說:「個人利益不能阻礙社會進步」。 但是產權人的讓步不是一味的犧牲,雖然拆遷不是雙贏的局面,但是至少獲得了等價物——給予充分、及時……
簡單的回答可以幫到你,如果需要可以加我好友聊聊!!!
⑵ 怎麼處理農村征地補償糾紛
先找徵收部門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建議找律師介入辦理。
⑶ 征地補償糾紛怎麼處理
一、征地補償糾紛怎麼處理
1、征地補償糾紛處理方式如下: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進行起訴處理;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並制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分配辦法。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歸其所有權人所有。
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單獨列支。
申請徵收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落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農村村民住宅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社會保障費用等,並保證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有關費用未足額到位的,不得批准徵收土地。
二、征地補償糾紛有哪些類型
征地補償糾紛有以下類型:
1、補償標准爭議,先由縣級以上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2、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其性質為民事糾紛,當事人為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3、征地信息公開糾紛,屬於行政爭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
⑷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並不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果民事訴訟對我們更有利的話,則就應該設法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在征地糾紛中常發生的民事糾紛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土地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征地糾紛聽證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管部門依職權組織的聽證,一種是申請人申請才組織的聽證。依職權組織的聽證有: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⑸ 如何解決農轉非」的農村集體土地補償糾紛
我知道「農轉非」就是指由原來村民或家人的農村戶口按國家政策轉為城鎮居民戶口了。其實嚴格意義上的「農轉非」有兩種情形:第一種就是原來村民或家人的農村戶口按國家政策轉為城鎮居民戶口了,第二種是村集體的所有土地被國家一次性全部徵用了,全村村民集體轉為城鎮居民戶口了。對第一種情況,由於村民或其一家人轉為了城鎮居民戶口,則其就已經不再是農村家庭承包的承包方了,其承包的土地應當由村集體收回重新發包,也就不應當在存在你從其手中轉包了。而且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承包,應當事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其如果未履行該程序則承包行為非法。對第二種情況,由於土地已經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轉為國家所有,國家在徵用時已經按照徵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給予了補償,不可能再第二次給予土地的賠償。在需要使用這塊土地時,對承包期內的土地上農作物應當給予補償。承包爭議或土地賠償爭議可以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或《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調解解決,也可以申請土地承包仲裁機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和相應的程序規定,賠償標准也有。你可以查一下《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農村土地承包法》、各省(市、自治區)實施法等,賠償標准各地情況不一樣。既然是第一種情況,村民或其一家人轉為了非農業戶口,即傳統意義上的「農轉非」,則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或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他們怎麼還會有承包地轉包給你們呢?《土地管理法》第47條有對土地徵收的賠償標准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都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法》,對賠償標准規定的更為詳細具體,你可以自己去查看一下,也可以到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去進行咨詢。估計你現在扯皮的主要也就是賠償標准,你最好到當地縣一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詳細咨詢後在決定是否打官司。能協商解決的就盡量不要打官司,打官司傷神、費力、損錢、關系僵,還不一定達到自己的意願。
⑹ 農村征地土地補償款糾紛
這里必須分清:是征地補償款是否如數分配,還是征地補償款被侵佔?
前者,首先要清楚土地補償款的用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因此,征地補償款是禁止用於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的。但這些規定因與現實有較大差距,且不分配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很多地方均將土地補償款分配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如何分配具體操作問題,長期沒有法律依據清楚確定。
由於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的不一致,土地補償款能不能分配的爭論一直伴隨和影響著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司法政策即司法解釋的形式打破了這方面的法律限制,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將土地補償費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分配。第24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
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事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究竟要如何分配土地補償款,應當由村民會議內部決定。
後者,如果征地補償款被侵佔,這應當收集證據或者書寫書面材料,向紀檢委、檢察院反貪局舉報。
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行政復議的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法律依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行政復議法》第六條第六項的規定: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提起行政復議。
⑻ 村民發生土地糾紛怎麼辦
如果是土地權屬糾紛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如果是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⑼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
一、審理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面臨的困難
1、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難以認定
土地補償費的分配主體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所有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因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是處理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的前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問題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所規定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已就此問題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和相關規定。正因為如此,在目前的情況下,由於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對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條件作出規定,造成執法標准不統一,故在實際操作中,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此存在不少爭議。
2、糾紛雙方矛盾尖銳,已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對於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屬於涉及農民利益的重要事項,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分配方案必須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即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的村民會議討論通過。但在實際過程中,分配方案的形成,往往帶有很多的行政色彩,即村民委員會的領導過度使用行政手段或者利用自己的職權或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過多的干涉分配方案的形成,使得本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卻被排除於分配方案之外,或者對相同條件的人實行差別對待,從而引發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不排除個別腐敗現象的存在,使農民所得很少,無奈只有四處上訪。這樣,社會矛盾變得尖銳起來,對社會穩定造成極大的影響,增大了人民法院審理工作的難度。
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
1、爭議的個人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受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的約束,常住戶口是判斷公民戶籍所在地的最基本的依據,也是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最基本的條件。由此可以確定爭議的個人與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是否存在生產上的關聯性和其是否必須由該組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當然也可以認定,常住戶口不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個人(在校大學生、部隊服役的軍人等特殊情況例外),當然不可能成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
2、爭議的個人是否以該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針對我國現有的生產方式,在城鄉差別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農村土地雖然歸集體所有,但大多數農民仍然是以耕種土地為主,即爭議的個人需利用該組織的土地等財產從事生產活動,並且以在該土地上生產所獲得的勞動成果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來源和基本保障,這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財產性的主要表現。
3、爭議的個人是否與其他村民之間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性質所決定,集體經濟組織是由較為固定的成員所組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體,其成員都以較為固定的自然環境作為自己生產和生活的場所,特別是傳統的農耕社會的歷史積淀,其成員大多還具有親戚鄰里的典型的鄉土特色。因此,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非單個的、彼此不相聯系的生產與生活,而是具有較為密切的和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即在生產中彼此協作,在生活中互相照顧。
4、爭議的個人是否享有了應有的權利和履行了應盡的義務。爭議的個人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之一,依法享有自己應有的權利,如參加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參加村民大會,對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行使表決權,在有關選舉中,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另外,在需要履行義務的時候,是否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如參加集體經濟組織公益性的勞動,是否為集體經濟組織公益性的項目(如修公路、蓋學校等)捐過錢或出過力。
三、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的類型及處理
根據《解釋》第二十二、二十三條的規定,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地農戶財產損失的補償,理應支付給被征地農戶;安置補助費也是對被征地農戶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補償,只要放棄統一安置,就應當予以支付。對這兩類糾紛,理論界和實務界都不存在爭議,況且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因征地補償費分配而產生的糾紛,在實踐中主要有下列幾種:
1.外嫁女。這是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最為常見和最為突出的一種類型,在現實中,如娘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相對富裕,外嫁女即便長期在夫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生產和生活,也不願意將戶口遷出。一旦娘家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對征地補償費進行分配時,其大多以自己系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由提起訴訟,請求分配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份額。對此,如果其出嫁後即去夫家所在地生產和生活,並不以原村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的,說明其與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已不存在較為固定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對屬於此種情況的外嫁女應不再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其分配請求應當予以駁回。而對於女方出嫁後,仍在原村耕種土地,並按時繳納集資提留等,履行了相應義務,又未改變原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應認定其仍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並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權。
2.上門女婿。按照上述對外嫁女的分析,上門女婿應當按照對外嫁女的認定方法進行處理,這有利於農村地區的和諧與安寧,特別是對農村有女無兒戶的老人作到老有所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在校大學生。(1)原籍是農村戶口的大中專在校生,其戶籍的遷出並不是表明自己已脫離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基於一種學籍管理規定的行為。學生在校讀書不是就業,其生活或學費主要來源於家中的父母或其他成員的供給,所以,其並未脫離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由此所獲得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2)戶口遷出的大學生畢業後,長期沒有回到原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生活的,表明其並不以該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其實際上已脫離了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無論是就業還是待業,戶口即便是遷回原籍也不應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不能得到支持。
4.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在其服兵役期間,不能因其戶口遷離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我國的兵役制度規定對農業人口的軍人服役期滿後,原則上是返回兵源地。在其復員後,如政府未給安排相應的工作,仍然回村落戶的,說明這些人仍然需要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作為其基本的生活來源,故應認定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5.超生子女。超生子女固然違反了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但大多超生子女都會在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處理後將其戶口落於村集體。此時這些超生子女已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員,其應具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一員的權利,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沒有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處理的超生子女是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卻存在著爭議。依照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超生子女作為一個民事主體,其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並不因父母是否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而受到影響,因此,超生子女自出生之日即當然獲得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同時也應享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應當予以保護。
6.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均是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受到行政、刑事處罰的人,這些人員雖然因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了國家法律的懲罰,但並不因此而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應當予以保護。況且這些人在勞改、勞教及服刑期滿後,大多仍需回到原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生產與生活,確保這些人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不僅有利於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更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⑽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怎麼解決:
1.外嫁女。這是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最為常見和最為突出的一種類型。如果其出嫁後即去夫家所在地生產和生活,就不再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其分配請求應當予以駁回。但若是出嫁後,仍在原村耕種土地,並按時繳納集資提留等,應認定其仍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並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分配權。
2.上門女婿。按照上述對外嫁女的分析,上門女婿應當按照對外嫁女的認定方法進行處理,這有利於農村地區的和諧與安寧,特別是對農村有女無兒戶的老人作到老有所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3.在校大學生。(1)原籍是農村戶口的大中專在校生,其戶籍的遷出並不是表明自己已脫離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是基於一種學籍管理規定的行為。所以,其並未脫離與原集體經濟組織的關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和由此所獲得的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2)戶口遷出的大學生畢業後,長期沒有回到原集體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生活的,戶口即便是遷回原籍也不應認定為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不能得到支持。
4.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在其服兵役期間,不能因其戶口遷離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在其復員後,如政府未給安排相應的工作,仍然回村落戶的,說明這些人仍然需要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作為其基本的生活來源,故應認定其為該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5.超生子女。超生子女固然違反了我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但大多超生子女都會在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的處理後將其戶口落於村集體。此時這些超生子女已成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員,其應具有作為集體經濟組織一員的權利,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沒有經過政府計劃生育管理部門處理的超生子女是否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卻存在著爭議。
6.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勞改、勞教及服刑人員,均是因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而受到行政、刑事處罰的人,這些人員雖然因自己的違法行為受到了國家法律的懲罰,但並不因此而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其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當然應當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