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征地補償糾紛怎麼處理
一、征地補償糾紛怎麼處理
1、征地補償糾紛處理方式如下: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進行起訴處理;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並制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分配辦法。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歸其所有權人所有。
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單獨列支。
申請徵收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落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農村村民住宅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社會保障費用等,並保證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有關費用未足額到位的,不得批准徵收土地。
二、征地補償糾紛有哪些類型
征地補償糾紛有以下類型:
1、補償標准爭議,先由縣級以上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2、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其性質為民事糾紛,當事人為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
3、征地信息公開糾紛,屬於行政爭議,當事人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
⑵ 征地糾紛怎麼解決
法律分析:征地糾紛的處理方式: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⑶ 我們村的征地補償款到村裡已經兩年了,還沒分給我們村民,我該怎麼辦,去什麼部門舉報呢,
既然已經兩年多了,那簡單地去找什麼部門,恐怕很難解決問題,只有依靠法律了。依法維權,首先就是要證明徵地補償款已經在村委會了,要證明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請求政府信息公開,可以請求國土資源局及財政部門公開這方面的信息,如果它們不依法公開,就可以對它們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這樣做的結果,一般是相關部門迫使村委會發錢。
⑷ 清遠源潭再次強行征地,會搞出人命了應該到哪舉報這班禽獸
向媒體爆料,用輿論的壓力
⑸ 清遠市清城區龍塘鎮(107國道旁)征地補償28600元/畝,合理嗎有什麼標准
合理就一定不合理的
按照國家征地補償
清遠這地方平均5-8萬/畝不等
但可以跟您說
像橫荷、洲心等地都是以3萬/畝左右的田地徵收
不像河邊,市區內的征地那樣高的
兩者之間的差價就不用說啦
群眾都是弱勢群體
⑹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湯塘填的政府,這個就是汕湛高速征地賠償標准,請問一下這樣行不,
你好我們村耕地32000一畝
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並不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果民事訴訟對我們更有利的話,則就應該設法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在征地糾紛中常發生的民事糾紛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土地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征地糾紛聽證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管部門依職權組織的聽證,一種是申請人申請才組織的聽證。依職權組織的聽證有: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