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人身損害民事侵權案列

人身損害民事侵權案列

發布時間:2022-07-05 06:31:05

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3年12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二條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條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第六條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二條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四條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第十五條為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損害,因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賠償權利人請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一)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築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
(二)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
(三)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
前款第(一)項情形,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七條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第十九條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後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後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並予以賠償。
第二十條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第二十一條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僱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准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二十年。
受害人定殘後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並結合配製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第二十二條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第二十三條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
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應予賠償。
第二十四條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五條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
第二十六條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輔助器具的更換周期和賠償期限參照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
第二十七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第二十八條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第二十九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第三十條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
第三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以及本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確定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九條各項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
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金與按照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
第三十二條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繼續給付護理費、輔助器具費或者殘疾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賠償權利人確需繼續護理、配製輔助器具,或者沒有勞動能力和生活來源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賠償義務人繼續給付相關費用五至十年。
第三十三條賠償義務人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殘疾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的,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賠償義務人的給付能力和提供擔保的情況,確定以定期金方式給付相關費用。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已經發生的費用、死亡賠償金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應當一次性給付。
第三十四條人民法院應當在法律文書中明確定期金的給付時間、方式以及每期給付標准。執行期間有關統計數據發生變化的,給付金額應當適時進行相應調整。
定期金按照賠償權利人的實際生存年限給付,不受本解釋有關賠償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五條本解釋所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職工平均工資」,按照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上一年度相關統計數據確定。
「上一年度」,是指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上一統計年度。
第三十六條本解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後新受理的一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再審的,不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⑵ 案例 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可以兼得嗎

因為第三人侵權認定為工傷的可以雙賠。

勞動者因為本單位執行工作任務之外的第三人侵權受到傷害,認定為工傷的,應當向第三方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在獲得肇事方人身損害賠償之後,可以享有工傷醫療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本單位履行職務的工作人員走造成工傷的,只是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社會保險法》
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2012.12)》
十五、因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的,採用何種賠償模式?

《社會保險法》實施後,因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的,仍繼續適用浙政發(2009)50號通知的規定。職工因勞動關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如職工獲得侵權賠償,用人單位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相對應項目中應扣除第三人支付的下列五項費用:醫療費,殘疾輔助器具費,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間發生的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

⑶ 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案例 關於被撫養人生活費的賠償 在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中如何計算

並未取消,最復高人民法院關於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根據這一司法解釋,只是將被扶養人生活費歸入死亡或傷殘賠償金項目中,但並未取消該賠償項目。
如有幫助請採納。

⑷ 侵權糾紛案件

法律分析:人身侵權糾紛有這些:1、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2、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3、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4、水上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⑸ 求志願者志願活動中人身,財產被侵害的實際案例

記得採納昂!!!

受損志願者的社會補償:問題、正當性及法治方案
董文勇
【學科分類】社會法

【作者簡介】董文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 鍵 詞】志願者;志願服務;補償;社會立法

【收稿日期】2013年10月18日

版權聲明】作者授權本網首發,轉載請註明"中國法學網首發"

【責任編輯】

志願服務是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形式之一,這種服務形式有效地在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之間起到了承啟和銜接的作用,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者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從事社會志願服務的志願者隊伍日益龐大,他們在公益服務、搶險救援、大型活動、維護治安、扶貧助教、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志願服務活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經常化、普遍化的社會活動形式,然而,我國有關志願服務的立法一直缺失,志願者的權益常因此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民投身社會服務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志願服務活動日益頻繁,志願者遭遇傷、病、殘甚至罹難的情況多有發生,其本人或其家人得不到補償的情況較為普遍。為了保障志願者的應有權益、維護社會公正和促進社會志願服務事業發展,我國有必要盡快完善有關社會補償的法律制度,由有關單位對受損志願者或其家屬給予應有的補償。
一、志願者受損及補償問題
近年來,志願者在為社會提供志願服務的過程中遭受人身損害、獻出寶貴生命的現象常被披露出來。例如,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有多名志願者遇難,而在志願服務中受傷和遭受財產損失的志願者更是不計其數。一部分受損志願者本人或其所注冊的志願者組織為志願者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出險後獲得了保險理賠;而沒有人身意外保險保障的志願者中的大多數人則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賠償或補償,為社會無償提供社會公益性服務的結果是「流汗、流淚甚至流血」;不少志願者家庭為此背負了沉重的壓力,一些家庭遭受到喪子、喪女之痛,志願者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受到的打擊則更為沉重。
相比較而言,同樣參加某些社會服務活動的其他人員可能獲得補償或相應的待遇。例如在搶險救援活動中,國家公職人員、受政府組織的專業應急救援人員傷亡的,其本人或其遺屬可能獲得工傷保險或傷殘撫恤、死亡撫恤、困難補助、評定為烈士等待遇,而在同一活動中傷亡的志願者能否獲得同樣的待遇,則相當不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橫向不公平問題。除此以外,受志願者組織指派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的志願者在發生傷亡時,其所屬組織常因缺乏足夠的經費而難以承擔補償責任;如果所屬組織沒有為志願者投保人身保險,那麼志願者的傷亡後果則由個人承擔。因此,傷亡志願者或其遺屬能否得到應有補償,主要取決於所屬志願者組織的資金能力和管理水平,這同樣會產生橫向不公平問題。至於個人自發從事公益性社會服務活動的非注冊志願者,他們的傷亡後果則更無法得到有效、合理解決,這在為社會作額外貢獻、冒風險的志願者和未參加志願服務活動且無風險之虞的其他公民之間,也會產生橫向不公。
二、阻卻受損志願者獲得應有補償的法律因素
目前,國家還沒有就志願服務進行立法,全國地方性法律文件有30餘部。在法治社會,法律是公民權利的根本保障、社會治理的基本方略,若保障受損志願者志的應有權益、促進志願服務事業的發展,則必須檢視相關法律因素,以達亡羊補牢、未雨綢繆之效。
當前阻卻受損志願者獲得應有補償的法律因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立法缺失、不足。其一,對於志願者在志願服務活動中人身受到損害的,我國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有關無因管理、侵權責任的規定可為其尋求償付或賠償提供法律依據,有關幫工、緊急避險和不可抗力的規定可為其尋求補償提供法律依據。然而,對於對方當事人、侵權人、受益人不存在或不確定、以及缺乏經濟能力的情況,民法和相關司法解釋沒有作出充分的規定,而這種情況在搶險救災、扶貧助教、環境保護等志願活動中發生的可能性卻非常大。其二,目前我國多數有關志願服務的地方性專門立法對於人身受損志願者的補償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少數地方立法雖然規定了志願者組織可以為志願者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但是屬於非強制性條款,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被規避;一些地方性立法如《廣州市志願服務條例》規定了志願者組織對受損且生活困難的志願者提供資助的義務,但是資助標准、資助期限等關鍵問題均不明確。其三,目前我國有關傷殘死亡撫恤的專門法律文件主要是《傷殘撫恤管理辦法》、《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其中前者雖然適用於所有公民,但是受補償的事因僅限於「搶救和保護國家財產、人民生命財產」,不包括提供一般公益性社會服務的情況;且結果要件為殘疾,不包括一般受傷和死亡的情況。其四,《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提及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急處置工作人員給予撫恤、補助或補償,但是志願者是否屬於「工作人員」,存在概念外延上的不確定性。其五,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十六條、二十七條將政府組建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政府組建的由成年志願者組成的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出區分,僅規定了政府為專業應急救援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強制性義務,至於是否應當為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則沒有作出規定。該法第六十一條第四款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應急救援工作中傷亡的人員依法給予撫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九條規定了「對因參與應急處理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但依據哪部法律、哪些規定給予撫恤或補助,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六,對於在志願參加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以外的其他社會公共服務中致傷殘、死亡的公民如何給予補償,我國總體上還缺乏相應的立法回應。
第二,法律理念滯後。我國目前有關撫恤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理念上還存在一定的滯後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採取了私法理念,另一方面秉持了身份理念。就私法理念而言,一些地方性立法賦予了志願者以重大責任風險迴避權利,並要求志願者組織和志願者在承擔重大責任或具有較大人身傷害風險的情況下應當簽訂書面協議,此種規定的理念乃出於「意思自治、個人責任」等私法原則,其結果是會把風險損害責任轉移給志願者個人或轉移給志願者組織,國家和社會責任則無從體現。就身份視角理念,我國制定的絕大多數有關撫恤制度的規范性文件主要保障軍事、公安、其他國家機關以及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甚至從這些單位退役、離退休、且已歸為普通公民的人員也保障無余。相比之下,與上述人員參與同一社會服務活動的志願者卻沒有得到這些規范性文件的足夠保障。
三、受損志願者獲得補償的法理依據
人身受損的志願者有權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補償。在提倡權利平等和社會公正的法治社會,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轉移必然不應簡單強制,而應在尊重利益相對人的基礎上進行平等利益交換、實現利益平衡,因此,獲得利益的一方或者利益得到保全的一方應當向利益受損的一方提供補償,我國現行法律中有關無因管理、緊急避險、幫工補償等規定以及程序法上的公平責任歸責原則均體現了這一基本理念。在志願服務關系中,志願者、服務對象雖然是不確定數量的個人,但是志願服務在本質上不是志願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志願者與志願者組織之間的私人事務,而主要體現了社會公共意義,傳遞、維護和促進的是社會公共利益,志願服務的受益人是數量不確定的公眾乃至全社會,志願者在提供社會公益性服務過程中遭受傷殘、不幸遇難的,理應由受益人即代表公共利益的國家機關或社會團體、以受益的公共利益主體的名義對志願者給予補償。有鑒於此,在目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業已分化的社會和時代條件下,以私法理念指導志願者補償立法、將風險損害責任劃歸個人的做法已與當今客觀的時代潮流和社會公正觀念不相符合,這種理念會影響公民的公共意識和奉獻精神,理應通過補償立法加以修正。
人身受損的志願者有權獲得平等補償。我國素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優秀民族精神,這是一種正的精神能量。主權在民,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人人皆是國家的一份子、國家責任的擔當者,古往今來,無數普通人秉持「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可貴精神,勇於獻身甚至慷慨赴死,屢屢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如果說國家公職人員遭受傷殘、遭遇不幸尚有應然履行職務的考量,那麼普通公民的奉獻精神則更為可貴、更值得保護。目前我國有關撫恤法律制度的規范性文件體現的是一種「因人」立法而非「因事」立法的落後理念,不利於充分體現法律的公平品質,也有損社會公平觀念,更無助於尊重和保護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因此,我國有關撫恤的法律制度應堅守平等、公平品質,在立法上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謂「睜一隻眼」是指法律應只看公民是否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特殊犧牲和貢獻,所謂「閉一隻眼」是指法律無需特意洞察犧牲者、貢獻者的身份、職業或職位。在立法上,應以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的貢獻和犧牲為標准,按照「作出貢獻給予表彰、特別犧牲特別補償、同等貢獻同等待遇」的原則,凡因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而受損者,均應予以平等保護、平等補償。
人身受損的志願者有權獲得充分的補償。公民在個人本職以外特別從事的公益行為具有道德和功利雙重價值,這決定了,對於因此而創造特別貢獻、導致特別犧牲的公民,應相對應地獲得精神和物質雙重補償。我國有關撫恤的法律制度均是立足於此。志願服務社會、幫扶他人、促進公益的行為蘊含著積極的道德和精神意義,相對於社會一般道德水平而言,志願服務有著特別的精神和道德付出;從社會政策角度而言,志願行為更是國家所鼓勵的行為。因此,即便志願者無人身之損害,其行為也值得獎勵;其因從事志願活動而遭受人身損害、財物損失甚或罹難者,更值得給予特別精神補償和道德褒揚。按照作出貢獻給予表彰、特別犧牲特別補償、同等貢獻同等待遇的原則,作出特別貢獻或特別犧牲的志願者也有權利獲得精神獎勵、物質補償,作出重大貢獻、犧牲情節特別突出、堪為楷模的志願者,有與國家工作人員同等的機會被評定為烈士。
四、完善受損志願者社會補償法制
《中國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家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推動開展城鄉社會志願服務活動。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出了要求,將廣泛開展志願服務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的一部分,並依靠建立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來加強社會建設、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把「充分動員和發揮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原則。可見,志願服務、志願者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內在元素和重要標志性符號,國家立法有必要規范、引導、保護和促進志願服務活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志願社會服務提供者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們的應有權益應當得到國家的關注、尊重和切實保障;從大處著眼建設法治中國,離不開從小處著手完善社會法制、依法保障社會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國家的法治建設特別是立法體系有必要正視和習慣於現代中國公民社會的崛起,將志願服務活動納入法治視野並加以規范、引導、保護和促進。如果志願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那麼推進社會志願服務活動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缺乏社會參與的社會建設,也會走上名不副實的「邪路」。鑒於目前社會志願服務活動日益廣泛、特別是災害救助中志願服務活動空前迸發的現實,國家有必要完善補償受損志願者的法律制度。
我國已然就撫恤問題進行了立法,其中既有相關法律中的撫恤條款,也有專門的規范性文件。如前所述,從總整體上看,我國的撫恤法律制度存在缺失和不足,在國家立法層面上也沒有制定有關志願服務的法律。對於社會生活中日益普遍的志願社會服務活動,國家有必要在地方相應立法和法律實踐的經驗基礎上,盡快制定專門的「《志願社會服務法》」,藉此彌補其他法律和規范性文件在受損志願者保護方面的存在的模糊、不足等缺陷。同時可實行專門立法和相關規范性文件修訂並行的立法體制,主要檢審《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和《烈士褒揚條例》中有關非國家公職人員撫恤的規定,擴大對人適用、對事適用的范圍,將以突發事件和特別活動為主的事因擴及至一般社會服務事因。鑒於撫恤制度側重物質補償、失之片面,志願服務專門立法和相關規范性文件修訂立法宜將精神補償包括在內,精神補償應當包括但不限於烈士稱號。受損志願者補償制度中的補償主體、補償管理、補償程序等具體制度宜不完全等同於針對國家公職人員的撫恤和褒揚制度。設立以政府財政為主導的多渠道籌資的補償基金,志願者補償主體可以是政府和志願者組織或其他社會組織;對於提供志願服務的未參加任何志願者組織的個人,其損害應由志願服務地的民政機關給予補償。

⑹ 侵權責任法 案例分析

1、張某家在一小區的一樓,家門前有一100多平方米的私家花園。一天,鄰居4歲的小華在沒有監護人照看的情況下,到張某家玩耍。期間張某家養的狗將正在玩耍的小華咬傷。究竟誰應承擔小華因被狗咬傷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呢?
分析:
《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八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被侵權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擔或者減輕責任。」動物侵權屬於特殊的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都可以成為責任主體。對於一般的飼養動物致人損害,適用無過錯責任;在特別規定的飼養動物損害責任中,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以及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以及遺棄動物或者逃逸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實行更為嚴格的責任,不得免除或減輕責任。
本案中,張某作為狗的飼養人,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對小華應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因小華並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狗咬,所以小華在本案中沒有責任,小華的父母也因此不承擔責任。


2、某日,陳某經過一幢七層高的住宅樓,突然被不知從哪一層樓扔出的酒瓶擊中頭部,造成頭部流血受傷。但陳某始終不知道具體是哪一住戶扔出的酒瓶砸傷了自己,於是將整幢樓的住戶都告上法庭,要求6個住戶(除一樓以外)共同賠償自己由此支付的醫療費等。陳某有依據嗎?
分析:陳某的訴訟請求是有法律依據的。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從建
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是基於公平考慮,而不是基於過錯責任原則確定,適用的是補償責任。
這樣的案例採用舉證責任倒置。無法確定具體加害人的,由被侵權人證明自己是被建築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傷害的,由建築物使用人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建築物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的,要對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如果有證據能夠確定具體的加害人,則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無需再舉證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
各個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之間不承擔連帶責任,而是按份分別對被侵權人進行補
償。被侵權人不能要求某一個或一部分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其全部的損害,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按照自己應承擔的份額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後,也不能向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追償。但是,建築使用人支付補償款後,如果發現了真正加害人的,
可以向真正的加害人進行追償。《侵權責任法》的上述規定,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預防損害,制止人們高空拋物。

3、吳某攜帶現金到銀行辦理匯款手續,當他在營業廳的寫字台填寫匯款單時,一男子在其身後窺視。吳某填單完畢,即到三號櫃台辦理匯款手續。由於銀行營業廳的櫃台前設置了「一米線」,但窺視吳某的人卻進入「一米線」內並站在吳某身側,此行為並沒有引起銀行
值班保安人員的注意和制止。就在吳某將錢交給櫃台內的工作人員時,此人從吳某左側手
搶奪錢袋,吳某緊抓錢袋反抗,搶錢人向吳某腹部連刺幾刀後逃離現場。吳某因此受傷,
攜帶的現金也沒有了,他可以向銀行要求賠償嗎?
分析:
吳某可以向銀行要求賠償。商業銀行的營業廳,是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場所,商業銀行應當根據其從事經營活動的規模,依照法律、法規以及相關部門規章的規定,在營業廳內預先安裝必需的安全防範設施,安排保安人員,預防和盡可能避免不法侵害的發生,為客戶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提供保障,維護良好的交易秩序。但在本案中,當搶
錢人越過「一米線」時,值班保安人員並沒有注意,更沒有予以制止,因此對於吳某的損失
具有一定的過錯,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應該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商業銀行屬於封閉性的經營場所,商業銀行對於前來辦理業務的客戶負有安全保障義
務,在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客戶損害的情形下,如果銀行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應該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有哪些

您好,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是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等二十七件民事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相較於舊的司法解釋36條的條文數量,《解釋》共有24條,其中直接刪除了14條,又新增加了兩條規定。
《解釋》第一條至第五條明確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訴訟內容為因生命、身體、健康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的案件。訴訟主體包括賠償權利人、賠償義務人;共同侵權;第三人侵權情況的處理。
《解釋》第六條至第二十三條明確了人身損害賠償的范圍及人身損害的賠償數額確定: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補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和精神損害撫慰金等。
希望上述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⑻ 侵犯人身權利的案例

人身權利又稱人身非財產權,是指與人身直接相關而沒有經濟內容的權益。屬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
人身權利,公民依法享有的與人身直接相關的權利。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部分。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
人身權利主要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和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又包括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和隱私權等。
當人身權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請求司法保護。
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它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 但主要上指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譽和人身自由等權利,以及與人身直接有關的權利.。例如: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等。
我國《刑法》為了切實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 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侵犯,專章規定了"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利,民主權利"。《刑法》第131條明確規定: "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非法侵犯.違法侵犯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刑事處分."
案例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05)納溪民初字第410號
原告陳建民,男,生於1953年12月12日,漢族,中醫大專文化,個體中醫職業,住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較場壩皮化廠小區。
委託代理人劉先賦,四川五月花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宣明,四川五月花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北京科技報社。住所地,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北里1號慈雲寺102號信箱。
法定代表人趙穎華,該報社總編輯。
原告陳建民與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名譽權糾紛一案,本院於2005年3月7日受理後,被告北京科技報社於3月18日提出管轄權異議,本院於3月21日裁定駁回其管轄權異議,被告北京科技報社於3月29日提出上訴,四川省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於4月29日裁定駁回上訴。原、被告雙方的舉證期限三十日屆滿後,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2005年7月13日,本院傳票傳喚原、被告雙方於7月21日上午8:30分到庭參加訴訟,被告於7月15日回復本院,因工作忙不到庭參加訴訟。本院於2005年7月21日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陳建民及其訴訟代理人宣明、劉先賦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北京科技報社的法定代表人趙穎華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法定的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建民訴稱:自己從宣傳中醫養生學和探索生命極限的角度出發,於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由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全程監督、公證,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碧蜂峽開展了禁食49天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2004年5月7日,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出具了(2004)雅市證字第506號公證書,證明:「陳建民於2004年3月20日起至2004年5月7日止,在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景區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的離地10米高的玻璃房內進行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符合《「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細則》的規定;陳建民在上述期間開展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的結果真實。「 2005年1月4日和5日,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在其《北京科技報》周刊以及網路版上公開發表《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將原告禁食49天的活動評定為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之首,使用了「有違公序良俗」「挑戰人們道德底線」「商業鬧劇」等侮辱性詞語,還配以漫畫醜化其形象。自己行醫32年,為人誠實守信,做事敬業守法,沒有不良記錄,社會評價良好。被告公開發表的「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的報導,誤導社會公眾,貶損了原告的人格,詆毀了原告的信用,導致原告社會評價降低,信用程度下降,使原告精神受到損害,行醫執業受到影響。起訴要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在報刊及網路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80000元。
被告北京科技報社未提交答辯意見。
原告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下列證據材料:
1、陳建民身份證,證明原告的自然人身份;
2、陳建民中醫大專畢業文憑、執業醫師證書、個體行醫執照、「建民診所」執業許可證,證明原告合法從事中醫專業、行醫執業的社會身份;
3、陳建民榮譽證書、獎狀,證明原告在2005年1月5日以前社會評價較好的事實;
4、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出具的(2004)雅證字第506號公證書及附件,證明原告陳建民於2004年3月20日起至5月7日止,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碧蜂峽景區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離地10米高的玻璃房內進行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符合活動的細則規定,活動結果真實的事實;
5、四川省瀘州市公證處出具的(2005)瀘證字第297號公證書,證明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公開刊登《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並插配「騙局之(1)?中醫絕食四十九天」漫畫的事實;
6、證人龍騰麗、蒲利華、王祖明的證詞,證明被告的文章發表以後,原告陳建民的社會評價有所降低的事實;
7、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實用法醫學》第180頁至181頁,證明成年人只飲水,不攝入其他營養,可存活40?90天的事實。
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向本院提交了1份證據,即2005年1月5日?2005年1月11日《北京科技報》周刊,證明被告公開刊登《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並插配「騙局之(1)?中醫絕食四十九天」漫畫的事實。
原告對被告提交的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沒有異議。原告提交的第1?6組證據,以及被告提交的1份證據,經庭審質證、認證,符合本案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本院予以確認,作為本案案件事實的定案證據。原告提交的《實用法醫學》第180頁至181頁,與本案侵權糾紛沒有法律意義的關聯性,不作為本案事實的定案證據。
本院依據上述定案證據確認以下案件事實:
原告陳建民早年從事中醫業務,1987年10月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自己開辦個體診所,長期從事中醫執業活動,並獲得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執業許可證照。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當地衛生行政部門評為同行業先進,享有較好的社會評價。被告北京科技報社是面向全國發行報刊的事業法人單位。
2004年3月19日,原告陳建民向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申請,要求對其從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在雅安市雨城區碧蜂峽開展「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現場監督、公證。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受理原告陳建民的公證申請以後,指派宋紹華、張勛蓮、劉波、魯健、楊卉、虞尚堂、黃婷利七名公證員全程監督、公證。3月20日12時48分,公證員劉波、魯健對陳建民使用的玻璃房設施及其個人生活用品進行檢查確認;3月20日15時,原告陳建民在公證員宋紹華、虞尚堂的檢查確認和監督下,用升降機將原告陳建民送入玻璃房內,並加鎖貼上封條;至5月7日15時止,原告陳建民禁食49天「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的整個過程,先後由前述七名公證員現場監督,並有證人宋明全等47人先後參與見證。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於5月7日出具(2004)雅市證字第506號公證書,公證證明:「陳建民於2004年3月20日起至5月7日止,在雅安市雨城區碧蜂峽景區接待中心外草坪上搭建的離地10米高的玻璃房內進行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符合活動的細則規定,活動結果真實。」
2005年1月4日,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在其所屬的「北京科技報網路版」第52期和2005年1月5日?2005年1月11日《北京科技報》周刊A4版上發表《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將原告陳建民禁食49天的活動評定為科技騙局。該文評論:原告陳建民禁食49天的活動是「絕食秀」;原告陳建民禁食49天的活動不光在挑戰人類「生理極限」,也在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是明顯違反科學常識、混淆百姓理智的商業鬧劇,有違公序良俗。並在該
文中插配「騙局之(1)?中醫絕食四十九天」的漫畫。
原告陳建民的鄰居龍騰麗、同事蒲利華和王祖明看到被告北京科技報社的前述文章後,對
原告陳建民禁食49天活動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並對陳建民的人品降低信譽,也對
陳建民的中醫執業醫療服務不放心。原告陳建民看到被告北京科技報社的前述文章後,認
為被告評定其禁食49天的活動是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之首,侵害了自己的名譽權,訴至本院提出上述訴訟請求。
本院認為:按照我國現代漢語詞典的文意解釋,騙是指使用欺詐的語言或虛構事實的手段,誘使他人上當的行為;騙局就是指使用欺詐的語言或虛構事實的手段誘使他人上當而設計的圈套。科技騙局,應是指以科技之名,行騙人之實的圈套。騙局是誠信的反義詞,是對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行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的否定評判,也是對其社會公信度的否定評判。設置騙局的人是社會評價低下、缺乏社會公德、有害於社會的人。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產或損害他人情感為目的而設置騙局的行為,是應受道德譴責、法律制裁的行為。評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的行為是騙局,應當有確實充分的證據,有嚴密的合乎邏輯的論證。原告陳建民於2004年3月20日至5月7日,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開展禁食49天的「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的全過程,有四川省雅安市公證處公證員的全程監督、公證,有生效公證文書證明,沒有相反證據證明該活動過程和結果虛假、不真實,其客觀真實性應當成立。至於原告陳建民開展的禁食活動,是否符合中醫養生學,是否具有科學意義的問題,應當是科學研究的范疇,不是人民法院司法審查的范圍。自由評價禁食49天「挑戰人類飢餓極限」活動,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但權利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更不得以法律所禁止的行為毀損他人人格。尊重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是誠信善意的媒體經營者應當盡到的注意義務。媒體報道應當客觀真實,不得傳播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名譽的事實。這既是媒體職業道德的要求,也是民事法律認定是否侵權的基本標准。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在沒有證據證明原告禁食活動虛假的前提下,對其活動的客觀性予以否認,認定其禁食49天活動的程序和結果虛假,違背社會倫理道德,並公開在報刊、網路媒體上評定原告禁食49天的活動是「2004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之首。所發表的《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文章標題直接使用「科技騙局」一詞,所指責的對象是明確具體的本案原告。該「騙局」一詞是對原告名聲和信譽的詆毀;文中使用「有違公序良俗」「挑戰人們道德底線」等詞語,貶損原告的人格信譽;文中插配「騙局之(1)?中醫絕食四十九天」的漫畫,醜化原告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依照我國憲法、民法對公民人身權保護的規定,應屬於法律禁止的行為。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公開發表《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的行為,主觀有過錯;行為具有違法性,其違法行為與原告的名聲、信譽受到損害的結果具有因果關系,符合我國民事侵權的構成要件,被告北京科技報社的行為構成了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社會或他人對特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品德、才幹、名聲、信譽、形象等的綜合評價。良好的名譽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社會競爭的重要條件。名譽權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賴自己的名譽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法律規定禁止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的名譽。每一個公民都有權保護自己的名譽,享有名譽所體現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名譽不受非法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應當得到法律的救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恢復名譽,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的主張,符合法律的規定,本院予以支持。對於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8萬元的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自然人因名譽權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該《解釋》第十條規定,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考慮下列六種因素:(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2)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3)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4)侵權人獲利的情況;(5)侵權人承擔責任的能力;(6)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原告陳建民主張賠償精神撫慰金的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對於具體的賠償數額,結合本案具體案情,綜合上述六種因素,確定原告的精神損害賠償金為1萬元比較適宜。據此,為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一)、(七)、(九)、(十)項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停止對原告陳建民的名譽侵害,將存留於網路版上的《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騙局》一文及插圖,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刪除,以消除影響;
二、被告北京科技報社公開向原告陳建民賠禮道歉,其內容經本院審查以後,在其《北京科技報》周刊以及原網路版發表的位置,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刊載;逾期不履行,本院將本案生效判決書在同等級別的報刊、網路媒體予以刊登,所產生的費用由被告承擔;
三、被告北京科技報社賠償原告陳建民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限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付清。本案案件受理費3000元,其他訴訟費500元,共計3500元,由被告北京科技報社承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四川省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林 萬 泉
審 判 員 邱 彪
審 判 員 雷 躍 貴
二00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書 記 員 卓 波

⑼ 民事侵權法律關系案例

1、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李某和劉某兩人均是主體,劉某享有版索賠權,李某負有權賠償義務;客體是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的說是劉某的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劉某因傷就醫的財產損失;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權利義務關系,即劉某享有向李某索賠的權利和李某負有向劉某賠償的義務,此為法律關系的內容。
2、根據新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飼養人免責,如果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飼養人可減輕責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過失的,飼養人不免除責任,即劉某需要對該案中的侵權行為發生事實、侵權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點承擔舉證責任即可,無須證明飼養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飼養人想免責,必須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閱讀全文

與人身損害民事侵權案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