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標間接侵權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嗎
若商標間接侵權行為滿足行為具有違法性、產生實際損失、實際損失與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等侵權要件的,間接侵權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缺少任意一個要件,均不構成侵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六十條
有本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處違法經營額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經營額不足五萬元的,可以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五年內實施兩次以上商標侵權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應當從重處罰。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
『貳』 如何判定商標間接侵權人的主觀故意行為
間接侵權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直接侵權行為,但為直接侵權者提供實質性幫助,或者引誘、教唆他人直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規定了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即故意為他人實施商標侵權行為提供經營場所、運輸、倉儲等便利條件。市場開辦者故意為商戶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提供經營場所的便利條件,依法構成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將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構成要件明確界定為「故意」。故意,是指行為人知道侵權行為存在,而追求或放任侵權行為發生。因而,構成「故意」的前提是「知道」。然而,關於「知道」的解讀,存在諸多爭議。就「知道」標准而言,包括 「明知」「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知道」的內容也有「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之分。
1.知道的標准:「明知」而非「應知」或「有理由知道」
明知,是指行為人明確知道侵權事實存在。明知不同於應知和有理由知道。所謂應知,是指根據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如果其應當預見侵權行為的發生,但由於未盡到「合理理性人」的注意和謹慎義務,從而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或擴大。有理由知道是指,如果一個「合理理性人」通過實施合理注意義務將會知道該事實,該行為人就會被認為推定知道該事實。由此可見,應知、有理由知道都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應當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沒有履行該義務,就有著應當知道而不知道的過錯。
從法律解釋角度分析,構成商標間接侵權的主觀故意的「知道」不應當包括應知和有理由知道:首先,故意與過失的內部構造不同。二者均由「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構造而成,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意志因素」是希望或放任損害結果的發生;過失的「認識因素」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後果,「意志因素」是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輕信能夠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二者「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有明顯不同,不能混淆和誤用。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判定時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為基礎,因此,其屬於過失的認識因素。如果將應知、有理由知道作為判斷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要件,就等於在故意的意志因素中嵌入過失的認識因素,這在法律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不應當給行為人設置注意義務。危險是注意義務的產生根源,危險的製造者或管控者應承擔損害預見義務或損害防止義務。而商標間接侵權的行為人,如市場開辦者,並非直接實施商標侵權行為人,不是侵權危險的製造者和管理者,沒有義務管理和控制侵權危險。
2.知道的內容:「具體知曉」而非「概括知曉」
對於知道的具體內容,可分為「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不應將「概括知曉」或「大概知道」作為判斷行為人主觀故意的標准,而應採取「具體知曉」標准,即行為人確切知道實際發生的侵權事實,這也是「明知」的應有之義。
首先,行為人只有「具體知曉」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具體知曉」與「概括知曉」是關於知道對象不同的描述。「具體知曉」的對象是特定的,能確切知曉某直接侵權人實施了何種侵犯權利人商標權的行為,而「概括知曉」只是對侵權行為有普遍性的認知。當市場開辦者知曉哪一商戶銷售了何種商品侵犯了誰的商標權時,才構成「具體知曉」,如果僅知曉其市場內存在售假行為,而不清楚具體的商戶,就屬於「概括知曉」。明知某具體侵權行為,市場開辦者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此時,其未採取制止措施,就可理解為具有間接侵權的故意。
其次,「具體知曉」符合商標間接侵權制度的設立初衷。在科技與商業十分發達的當下,商標直接侵權由以往集中化、專業化向分散化、業余化方向發展。面對眾多、分散的商標侵權者,要求「間接侵權者」與「直接侵權者」就損害後果負連帶責任,商標權人就能通過起訴更具有實力的「間接侵權者」及時獲得有效的救濟。間接侵權制度有效地解決了權利人搜索成本與訴訟成本問題,這無疑是一個偏向於權利人的制度設計。然而,這種偏向必須要有所限制,否則將不適當地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范圍,對競爭造成損害。如果採用「概括知曉」標准,不管行為人是否知道特定侵權行為存在,其就可能承擔間接侵權的責任,會進一步了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有違間接侵權制度只是適當擴大權利人救濟范圍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會損害公共利益。
最後,「概括知曉」有悖於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理論。間接侵權人為直接侵權人提供的幫助條件包括技術、倉儲、經營場所等。這些幫助條件具有合法使用和侵權使用兩面性。市場開辦者開辦市場時,其目的並非將市場專門或主要用於售假的經營場所,因此,應當給予市場生存空間。如果泛泛地猜測市場內可能有商戶存在侵權,就推定市場開辦者有幫助侵權的主觀故意,無疑是加大了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6-09/08/content_116284.htm?div=-1
『叄』 間接商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如何
法律分析:目前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這與我國制定商標法時的的國情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相適應的。理論發展中,也沒有對間接侵權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間接侵權概念的得出,一般是界定直接侵權行為的表現方式而言的。那麼,商標直接侵權又是如何定義的呢?這里筆者不妨借鑒一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規定:在商業活動中,任何未經許可將復制、偽造、抄襲或仿冒的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用於對商品或服務進行銷售、推銷或廣告宣傳的行為,只要可能導致混淆、誤認或欺騙,就可構成對注冊商標權的「直接侵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肆』 商標間接侵權需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律分析:如果商標間接侵犯符合具有違法性、有損害事實發生、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應有因果關系等條件的,間接侵權也要承擔法律責任。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六十條 有本法第五十七條所列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之一,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伍』 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1、商標侵權的民事責任:(1)停止侵害;(2)賠償損失;(3)消除影響,恢復名譽;(4)道歉;2、商標侵權的行政責任: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陸』 商標局:商標侵權有哪些連帶責任
一、商標侵權連帶責任 商標侵權連帶責任是指商標共同侵權,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非法人聯合體、個人合夥等)違反商標管理法規的規定,共同侵害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1、本條是關於共同侵權行為制度的規定。其目的在於確定多人造成他人損害時責任的分配問題。 2、共同侵權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3、構成共同侵權,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主體的復數性 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必須是二人或者二人以上,當行為人只有一人時,不可能成立共同侵權。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共同實施侵權行為 這一要件中的「共同」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其一,共同故意。上文介紹了多種學說,無論學者採納哪一種學說,都一致認為,數個行為人基於共同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其二,共同過失。「共同過失」主要是數個行為人共同從事某種行為,基於共同的疏忽大意,造成他人損害。其三,故意行為與過失行為相結合。 (3)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在共同侵權行為中,有時各個侵權行為對造成損害後果的比例有所不同,但必須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如果某個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不應與其他行為人構成共同侵權。 (4)受害人具有損害 這是受害人請求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一個基本要件。無損害,則無救濟,如果沒有損害,根本不可能成立侵權責任。 4、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共同侵權行為以其主體復數性和責任連帶性有別於一般侵權行為。各國都有關於共同侵權行為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相對簡略,故在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上易產生爭議。立法之所以模糊規定,目的是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本條關於共同侵權行為的規定,是在綜合考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以及司法實務演變,並具體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的。「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這一表述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可以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作出相應的限縮或者擴張解釋,便於司法實踐靈活掌握。 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共同侵權與連帶責任的適用范圍並不完全重合。數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原因,除了共同侵權行為外,還有其他一些適用連帶責任的情形,如,本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拼裝或者報廢機動車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第七十四條規定高度危險物的所有人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等。 二、商標侵權構成條件 具備下述四個構成要件的,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侵權行為: 1、必須有違法行為存在,即指行為人實施了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行為。 2、必須有損害事實發生,即指行為人實施的銷售假冒商標商品的行為造成了商標權人的損害後果。銷售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會給權利人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同時也會給享有注冊商標權的單位等帶來商譽損害。無論是財產損失還是商譽損害都屬損害事實。 3、違法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即指行為人對所銷售的商品屬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事實系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 4、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有因果關系,即指不法行為人的銷售行為與造成商標權人的損害結果存在前因後果的關系。
『柒』 商標侵權連帶責任是什麼
法律分析:商標侵權連帶責任是指商標共同侵權,通常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非法人聯合體、個人合夥等)違反商標管理法規的規定,共同侵害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連帶責任是指數個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各負全部給付的一種責任形式。即債權人可對債務人中的一人,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後請求全部或部分給付的一種債務形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 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 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