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村裡的民事糾紛如何解決
法律分析:(一)糾紛主體本身。這種情形是指當事人認定權利遭受侵害,在沒有第三方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其社會力量,解決糾紛,實現權利。在這種情況下,糾紛主體本身就是當然的解紛主體。
(二)親戚朋友。在糾紛主體感覺自身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向其社會網路中具有相應實力的人尋求支持就是必然的。親戚朋友既可以作為支持一方糾紛主體參與到糾紛解決當中充當私力救濟的主體,同時又可以作為糾紛雙方所共同信任的中立方參與到糾紛解決當中充當社會救濟的主體。
(三)宗族力量。在涉及到與外族人群之間的糾紛時(尤其是那些與宗族榮辱有一定關聯的糾紛),糾紛主體很有可能會尋求宗族力量的支持。因為在這種情境下,相應的社會救濟和公力救濟力量相對不足,人們渴望通過建立某種可供藉助的社會力量以強化其私力救濟達到保護其權益的目的。
(四)村委會。在涉及本村人與外村人之間的糾紛時,村幹部有時會充當起保護人,出面幫助本村村民解決糾紛。與此同時,在村民委員會下設置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它作為村委會專設的糾紛調解組織,是一種法定的社會救濟主體。
(五)鄉鎮司法所。它是縣(區)司法行政機關在農村鄉鎮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承擔著最基層政權組織的司法行政管理職能。具體表現為:協助基層政府開展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指導管理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組織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組織落實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幫教和過渡性安置工作;代表基層政府處理疑難民間糾紛。
(六)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一級政府作為國家基層的政權組織,承擔著日常的行政管理職能,其中自然包括調處糾紛,維持穩定的基本任務。在鄉鎮中,常規的承擔糾紛調處職能的部門主要是綜治辦,每個鄉鎮政府都設置了專門的社會綜合治理辦公室,簡稱綜治辦,負責把脈本地區的矛盾糾紛,力爭在萌芽狀態解決問題。
(七)鄉鎮派出所。作為公安機關的派出機構,派出所不僅可以對某些影響社會治安的糾紛進行調處,而且也有權依法對相關侵權民事責任進行裁決。
(八)鄉鎮人民法庭。作為農村糾紛解決中唯一的司法救濟主體,其主要負責轄區內民事案件的一條龍服務,立案、審判到執行一肩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B. 民間打架糾紛怎麼處理辦法
法律分析:民間打架糾紛應當報警處理,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賠償。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C. 村民之間產生糾紛後,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糾紛
村民之間產生糾紛後,糾紛雙方首先可以請求本村的村委會對糾紛進行調解,村委會的調解協議相當於糾紛雙方達成的一個處分自己權利的合同,在法律上不具有類似判決、裁定的強制執行力。
如果村委會調解失敗,那麼糾紛雙方都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裁決糾紛。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請求仲裁機構裁決。凡是當事人有處分權的民事爭議,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均可以將該爭議提交仲裁。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可以提交仲裁的糾紛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該范圍具體包括:
(1)各類合同糾紛。包括買賣、贈與、租賃、委託、行紀、加工承攬、技術、建築、房地產、產品質量、運輸、倉儲保管、金融、證券、保險、期貨、投資、著作權、專利、商標、涉外、經濟貿易、海事海商等各類合同糾紛。
(2)其他財產權益糾紛。非合同的財產權益糾紛主要指侵權糾紛,包括消費者權益糾紛、海事侵權糾紛和其他涉及財產權益的侵權糾紛等。
(3)處理農村民間糾紛法律指南擴展閱讀
出現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方面調整步伐加快,村民內部的利益關系的調整也隨之加快,社會矛盾也必然顯現出來。主要原因有:
1、農村村民法制觀念淡薄。農村基層,特別是邊遠山區,一些村民法制觀念淡薄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體表現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後,私人承包范圍擴大,為爭水、爭地、爭承包權發生矛盾後。
不能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濟,而是靠私力救濟,輕則罵、重則打、急則殺,有的僅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計較,引起鄰里不和。
2、一些基層幹部對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有的認為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顧及民間糾紛問題;有的認為農村經濟工作才是「硬指標」,而解決糾紛問題是「軟指標」。
沒有把正確處理糾紛作為新時期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來認識,沒有人人為發展經濟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的來認識,沒有作為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來認識,只是滿足於開會、發文件,過於形式。
該協調的不協調,工作不及時、不主動、不到位、不落實,這種認識不到位,工作不主動,造成工作不落實的狀況是化解糾紛不力的主要原因。
3、加大普法力度,維護農村村民合法權益。要加強對村民的政策法規教育,擴大普法的廣度、深度,採取各種宣傳方式,如廣播、電視講話、法律講座、學生帶法回家、公批公判大會、文藝匯演等喜聞樂見方式。
在農村中深入開展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注重普及與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宣傳遵法和如何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等知識,還應大力推廣村務公開,增強透明度,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村務管理,使干群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減少干群間的糾紛。
同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群眾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加強文化道德和修養,做到遇事冷靜對待,互相謙讓,共同參與處理。
4、提高隊伍素質,適應新時期需要。首先應採取培訓等方式盡快提高現有人員的素質,充分利用各種成人教育陣地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法律理論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各級幹部對新形勢下加強法制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
進而通過各級幹部向廣大群眾進行法制宣傳,並要求每個領導幹部對重大影響矛盾糾紛具體過問,幫助協調各部門關系,把調解矛盾糾紛落到人,做到定時匯報,定時結案。對矛盾糾紛處理不力,並造成重大影響的,應追究其責任人的責任。
D. 農村打架民事糾紛怎麼處理
法律分析:情節輕微,沒有造成人身傷害,比如雙方只是用拳腳踢打對方,很快便被勸止,則打架行為只是普通糾紛,不違法,也不涉及民事賠償。打架行為造成一人或多人受傷,但沒有達到刑事立案標准,可依法給予治安處罰,受害者可請求肇事罪賠償民事損失,這種類型的打架屬於行政違法案件、民事糾紛案件。如果是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可不予行政處罰。打架行為造成一人或多人受到輕傷以上損害或者打架行為情節嚴重,符合刑事立案標准,比如聚集多人在公共場合打架,持續時間長,造成交通堵塞,則構成聚眾斗毆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E. 求農村矛盾糾紛調解適用的法律法規
農村矛盾糾紛調解適用的法律法規如下: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內》
2、《中華人民容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既然是調解,當然是做雙方的思想工作,盡量讓雙方都做讓步,能達成和解,化解矛盾糾紛,這就是調解的意義所在。
F. 宅基地糾紛怎麼處理 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辦法
關於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辦法:
我國《土地管理法》中對宅基地糾紛的解決辦法,主要有三種:
1、協商解決。《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據此規定,公民之間發生的宅基地糾紛,應當先通過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
2、行政解決。《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2款規定:「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該法還規定,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犯、賠償損失。
3、司法解決。《土地管理法》第16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這表明公民之間就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生的糾紛,只與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6條和第53條的規定,先經過有關行政機關的處理,對於處理決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對於侵犯土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被侵權人可以不經行政機關的處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此外,宅基地糾紛還可以通過人民調解來解決。人們調解是指在調解委員會(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村民委員會)的主持下,以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進糾紛當事人互相諒解,平等協商,從而自願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自治活動。
人民調解是現行調解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法制建設的一項獨特製度。
(6)處理農村民間糾紛法律指南擴展閱讀:
什麼是宅基地糾紛?
根據我國《憲法》、《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土地的所有權屬於國家和集體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因此,農民對宅基地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宅基地糾紛只是公民因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而發生的糾紛。
宅基地糾紛的種類多種多樣。以糾紛的雙方當事人不同,可分為雙方當事人都為公民的宅基地糾紛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國家或集體的宅基地糾紛;以宅基地糾紛的內容不同,可分為使用權界限不明確的糾紛、侵佔公共宅基地或他人宅基地的糾紛、妨礙他人使用權的糾紛、毀損他人土地、房屋的糾紛等。
G. 農村道路糾紛如何解決
法律分析:農村居民因道路通行問題發生糾紛的,可以先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村委會等組織進行調解,也可以先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人民法法院判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三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人民調解,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
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二)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三)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條 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仲裁協議; (二)有具體的仲裁請求和事實、理由; (三)屬於仲裁委員會的受理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H. 關於村民之間的糾紛怎麼解決
民間都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近門,想必大家都知道意思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有什麼事呢還是左鄰右舍互相幫助,幫忙,還是比遠親更為好一些,因此我們要重視與鄰關系,不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銘記於心耿耿於懷。與鄰居相處時間久了,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一些糾紛,爭吵,這是大家在生活中最為長見的事情。我舉例說明村民發生糾紛大多為建房土地糾紛,孩童在一起玩耍引起的爭吵,還有就是些平時說話沒有分寸引起的鄰舍不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在此就不一一道來了。回歸今天的重點,與鄰發生糾紛該如何去化解矛盾,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經驗。
以上我說到與鄰友好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和與鄰發生矛盾糾紛爭吵的一些事例,我個人認為與鄰相處更應該心胸寬廣坦盪,互利互惠,當然要懂的尊讓,人都是有血性的動物,更知道好壞與謙讓,人都是要禮尚往來,鄰居更是如此什麼事都是大家一來一往,與村民發生了糾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該怎樣化解,讓雙方都能共贏,更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的雞犬不寧,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搞的左鄰右舍如不能共同蓋天之仇似的,這樣是很不好的。鄰居就好比國與國一樣,要共同的去維護友好雙邊關系,有事了就一起商議解決。
I. 民間打架怎麼辦打架糾紛法律上怎麼處理
民間打架糾紛可以報警處理,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
【法律依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J. 村民之間的土地邊界糾紛如何處理
我遇到一個土地邊界的老賴他硬把我的地說成他的以前曾多次請村委會的人調解並把界線劃好但他就耍賴我在地里種樹我在家他不去理等我出去做工又把樹拔掉我為這事來回都花了好多錢要跟他說他就走真的好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