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海域使用權糾紛類型

海域使用權糾紛類型

發布時間:2022-06-30 13:22:22

❶ 基層人民法院是否有權管轄海域使用權承包經營糾紛

當然可以了
法院都是可以管的

❷ 民事案件的案由分類

一、人格權糾紛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2、姓名權糾紛;

3、肖像權糾紛;

4、名譽權糾紛;

5、榮譽權糾紛;

6、隱私權糾紛;

7、婚姻自主權糾紛;

8、人身自由權糾紛;

9、一般人格權糾紛。

二、婚姻家庭糾紛

1、婚約財產糾紛;

2、離婚糾紛;

3、離婚後財產糾紛;

4、離婚後損害責任糾紛。

(2)海域使用權糾紛類型擴展閱讀:

認定標准:

1、民事案件案由應當依據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確定。

註:

鑒於具體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可能有多個,爭議的標的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為保證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簡潔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則上確定為「法律關系性質」加「糾紛」,一般不再包含爭議焦點、標的物、侵權方式等要素。

2、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請求權、形成權或者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

註:

考慮到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具有復雜性,為了更准確地體現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和便於司法統計,《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在堅持以法律關系性質作為案由的確定標準的同時,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請求權、形成權或者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

3、對適用民事特別程序等規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直接表述。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以民法理論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為基礎,結合現行立法及審判實踐,將案由的編排體系劃分為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物權、債權、勞動爭議與人事爭議、知識產權、海事海商、與鐵路運輸有關的民事糾紛以及與公司、證券、票據等有關的民事糾紛。

適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等共十大部分,作為第一級案由。為保持體系的相對完整,並考慮規范民事審判業務分工,對某些案由進行了合並和拆分。如知識產權糾紛類中,既包括知識產權相關的合同糾紛案件,也包括知識產權權屬和侵權糾紛案件。

在第一級案由項下,細分為三十類案由,作為第二級案由(以大寫數字表示);在第二級案由項下列出了三百六十多種案由。

作為第三級案由(以阿拉伯數字表示),第三級案由是實踐中最常見和廣泛使用的案由。基於審判工作指導、調研和司法統計的需要,在部分第三級案由項下列出了部分第四級案由(以阿拉伯數字加()表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案件案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❸ 海域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歸什麼法院管

和海域有關民事糾紛歸海事法院管。

❹ 民事案件案由主要按什麼規定來定

你好,以下內容是我在 大律師網 那邊看到的法律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2008年2月日,為配合物權法的實施,我院曾對2001年10月30日制發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進行了修改,制發了《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以下簡稱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自2008年4月1日施行以來,在方便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規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審判和司法統計工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三年來,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保險法、專利法等法律的施行或修訂,審判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民事案件,需要對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進行補充和完善。特別是侵權責任法已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迫切需要增補侵權責任糾紛案件案由。經最高人民法院院領導批准,2010年2月,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牽頭成立了由本院立案一庭、四個民事審判業務庭以及審監庭參加的研究小組,正式啟動修改工作。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小組完成了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修改工作,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制發《決定》。根據《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又下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法[2011]41號)(以下簡稱《通知》),對各級法院適用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提出了具體要求
根據工作方案的安排,2010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下發《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徵集〈民事案件案由〉修改意見的通知》,向全國各高級法院徵集有關2008年《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修改意見。絕大多數高級法院召開了所屬轄區內各級法院參加的座談會,及時上報了應當修改、刪除、增加的具體案由,總數達900餘個。對於各高級法院上報的具體案由,研究小組在進行整理、篩選和分類的基礎上,起草了《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徵求意見稿)》、《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根據工作方案的安排,研究小組分別在福州和重慶召開了「全國部分法院民事案件案由修改工作座談會」。部分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從事民事立案、審判和司法統計工作的法官參加了座談,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建議。考慮到「海事海商糾紛」案由的特殊性,研究室與民四庭專門在青島海事法院召開座談會,就「海事海商糾紛」案由聽取全國海事法院代表的意見建議。來自天津、廣州、大連、武漢、寧波、廈門、北海、海口、青島等九家海事法院的代表參加了座談會。2010年6月24日,研究小組還召開了由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和律師參加的座談會。每次座談會之後,研究小組均及時認真研究、消化會議代表的意見,多次修改徵求意見稿,形成了《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送審稿)》、《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通知(送審稿)》。2010年1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兩個送審稿。 修改過程中,研究小組對兩個送審稿反復研究和修改,先後八易其稿。可以說,此次民事案件案由的修改,集中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集體智慧,凝聚了地方各級法院的辛勤探索,是全國廣大法官心血和勞動的結晶。
經廣泛徵求意見,我們確定此次民事案件案由修改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為:
一是合法原則。要確保所制定的具體案由具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依據,還要符合民事訴訟法關於民事案件受案范圍的有關規定。
二是實用原則。案由要簡潔明了,便於使用,案由的制定要體現一定的科學性,但更要注重實用性和適度地靈活性。通過四級案由體系的設置,為方便當事人訴訟服務,為立案和審判實踐服務,為司法統計服務,為創新和加強民事審判管理服務。
三是穩定性原則。從保證案由體系的適度穩定性出發,盡量對案由體系、結構不做大的調整。
為適應侵權責任法施行後審判實踐的需要,我們將侵權糾紛案由提升為第一級案由。按照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其項下增補相關的侵權責任糾紛第三級和第四級案由。首先,按照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列出了該法新規定的各種具體侵權責任糾紛案由。其次,協調好侵權糾紛案由與其他第一級案由之間的關系。根據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為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些民事權益,分別包含在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權、物權、知識產權等民商事權益之中,而這些民事權益糾紛往往既包括權屬確認糾紛也包括侵權糾紛,這就為科學合理編排民事案件案由增加了難度。為了保持整個案由體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盡可能避免重復交叉,此次修改將這些民事權益侵權糾紛案由仍舊保留在各第一級案由之中,只是將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有關案由列在「侵權責任糾紛」案由項下,並將一些實踐中常見的、其他第一級案由不便列出的侵權責任糾紛案由也列在第一級案由「侵權責任糾紛」項下,並從「兜底」考慮,列在其他八個民事權益糾紛類型之後,作為第九部分。 根據審判實踐的需要,此次修改還增加部分其他第二級案由、第三級案由和四級案由。此次共修改第一級案由5個,修改第二級案由20個,修改第三級案由113個,修改第四級案由154個。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共有第一級案由10個,第二級案由42個,第三級案由424個,第四級案由367個。
針對修改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在適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修改後的《通知》進一步作了明確規范。
一是明確了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案由與「人格權糾紛」、「物權糾紛」、「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等其他部分項下案由的協調問題。在確定侵權責任糾紛具體案由時,應當先適用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根據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列出的具體案由。沒有相應案由的,再適用「人格權糾紛」、「物權糾紛」、「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等其他部分項下的案由。如機動車交通事故可能造成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確定案由時,應當適用第九部分「侵權責任糾紛」項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由,而不應適用第一部分「人格權糾紛」項下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也不應適用第三部分「物權糾紛」項下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由。
二是明確了民事案件案由的性質與功能。各級人民法院不得將《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受理條件,不得以當事人的訴請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中沒有相應案由可以適用為由,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影響當事人行使訴權。
三是明確了案由變更的問題。當事人起訴的法律關系與實際訴爭的法律關系不一致的,人民法院結案時應當根據法庭查明的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的性質,相應變更案件的案由。
四是進一步規范了部分案由的適用問題。對於那些名稱中帶有頓號(即「、」)的部分案由,適用時應當根據具體案情,確定相應的案由,不應直接將該案由全部引用。如「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由,應根據侵害的具體人格權益來確定相應的案由;如「海上、通海水域貨物運輸合同糾紛」案由,應當根據糾紛發生的具體水域來確定相應的案由;如「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糾紛」案由,應當根據具體侵害對象來確定相應的案由。

❺ 海域使用權人在使用海域方面應付哪些責任

(一)海域使用權是海域使用權人在國家所有的海域上設置的一種權利,是對國家所有的海域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種權利的主體不是海域所有權的主體——國家,而是國家以外的人。(二)海域使用權的指向的客體是海域,其空間資源的屬性決定了海域的不動產屬性,海域應當屬於物權法上「物」的范圍,海域使用權是使用海域並獲得其利益的權利,應為財產權。(三)海域使用權不是對人的請求權,而是對物的支配權,即海域使用權人對一定海域具有直接支配的權利,其實現為一定海域的佔有、使用和收益,不依賴於他人的任何給付義務或者其他積極義務的履行。(四)海域使用權的積極作用除了海域使用人權對海域的使用收益外,亦能以其為標的而取得設定、移轉、變更或者消滅,因此,它至少應是存在於一定權利之上的權利——用益物權。
但是,「民法對用益物權之規定,可謂幾乎完全系對土地而發,例如地上權、地役權、永佃權、典權並及於房屋而已。」④而海域使用權的客體並非土地。因此,與傳統的用益物權相比,海域使用權具有自己的特徵:(一)海域使用權的客體具有復合性。傳統用益物權的標的物為不動產,且限於土地和建築物。⑤而海域使用權的客體是特定海域內的地上地下土壤與其所含的資源(如礦產、生物等)。也就是說,民事主體在從事港口、養殖、采礦、開採油氣和公共設施建設等經濟活動時,都要佔用一定的海域。(二)海域使用權的構成具有復合性。傳統用益物權的構成,是以佔有、使用、收益等權能作為要素。而海域使用權的構成,一方面以佔有、使用、收益等權能作為要素,另一方面同時並存著在特定海域內從事鹽田和深海養殖作業等權利與在同一海域內的地下使用權(如鋪設電纜)兩種要素。(三)海域使用權屬於具有公法性質的私權。主力說認為,依據規范該行為的法規,並非任何一般人皆可成為該行為的權利或者義務主體,而必須並且僅能由統治權主體或者行政官署擔當其權利或者義務的主體的,該法規為公法法規,依該法規所為的行為,為公法行為。反之,依規范該行為的法規,一般人亦可成為該行為的權利或者義務主體,並不以統治權主體或者行政官署為限的,該法規為私法法規,依據該法規所為的行為,是私法行為。⑥傳統的用益物權為私權,主要是物權人自己利益的法律上之力,原則上可自由處分,為繼承的標的物,可被強制執行。而海域使用權一方面作為用益物權,另一方面因其往往事關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戰略利益,在取得、轉讓、行使等方面被課以種種公法上的義務,法律對海域使用權設置不少管理監督規定,所以又具有公法性質。
正確認識海域使用權與傳統用益物權的區別,其意義在於:(一)為了使民法已有的用益物權概念體系不遭到破壞,同時突出海域使用權作為新型用益物權的特徵,使整個物權體系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兼顧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立法體例上不宜將海域使用權納入民法典物權編范疇,而應該將其納入作為特別法的海域使用法予以調整。⑦(二)海域使用法針對海域使用權的特徵制定了不同於傳統用益物權的法律規則,使海域使用權在客體、內容、效力范圍、設定等方面不同於傳統用益物權的特殊性非常明顯了。根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海域使用權的取得、轉讓和行使應當優先適用海域使用法的規定,只有在海域使用法沒有規定時,才考慮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海域使用權作為對傳統用益物權的新發展,並未改變傳統用益物權的固有屬性。為保持民法典物權體系的和諧,必須協調好海域使用權與相關物權制度的關系,使它們之間相互銜接和配合,形成由物權基本法(民法典)與特別法(海域使用法)共同構成的邏輯完整、條理清晰、結構合理的民法物權體系,以共同維護物的歸屬和流轉秩序。「在物權法中不直接規定這些物權類型,但在物權法總則編的設計中要給這些物權的存在和發展留下適宜空間,即這些物權仍適用物權法總則的規定。」⑧

❻ 有哪些糾紛類型,具體解釋各種糾紛的含義

你好,你先看一下吧。逐一解釋工作量太大。

一、人格權糾紛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2、姓名權糾紛

3、肖像權糾紛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4、名譽權糾紛

5、榮譽權糾紛

6、隱私權糾紛

7、婚姻自主權糾紛

8、人身自由權糾紛

9、一般人格權糾紛

婚姻家庭、繼承糾紛

二、婚姻家庭糾紛

10、婚約財產糾紛

11、離婚糾紛

12、離婚後財產糾紛

13、離婚後損害責任糾紛

14、婚姻無效糾紛

15、撤銷婚姻糾紛

16、夫妻財產約定糾紛

17、同居關系糾紛

(1)同居關系析產糾紛

(2)同居關系子女撫養糾紛

18、撫養糾紛

(1)撫養費糾紛

(2)變更撫養關系糾紛

19、扶養糾紛

(1)扶養費糾紛

(2)變更扶養關系糾紛

20、贍養糾紛

(1)贍養費糾紛

(2)變更贍養關系糾紛

21、收養關系糾紛

(1)確認收養關系糾紛

(2)解除收養關系糾紛

22、監護權糾紛

23、探望權糾紛

24、分家析產糾紛

三、繼承糾紛

25、法定繼承糾紛

(1)轉繼承糾紛

(2)代位繼承糾紛

26、遺囑繼承糾紛

27、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

28、遺贈糾紛

29、遺贈扶養協議糾紛

物權糾紛

四、不動產登記糾紛

30、異議登記不當損害責任糾紛

31、虛假登記損害責任糾紛

五、物權保護糾紛

32、物權確認糾紛

(1)所有權確認糾紛

(2)用益物權確認糾紛

(3)擔保物權確認糾紛

33、返還原物糾紛

34、排除妨害糾紛

35、消除危險糾紛

36、修理、重作、更換糾紛

37、恢復原狀糾紛

38、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六、所有權糾紛

39、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

40、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

(1)業主專有權糾紛

(2)業主共有權糾紛

(3)車位糾紛

(4)車庫糾紛

41、業主撤銷權糾紛

42、業主知情權糾紛

43、遺失物返還糾紛

44、漂流物返還糾紛

45、埋藏物返還糾紛

46、隱藏物返還糾紛

47、相鄰關系糾紛

(1)相鄰用水、排水糾紛

(2)相鄰通行糾紛

(3)相鄰土地、建築物利用關系糾紛

(4)相鄰通風糾紛

(5)相鄰採光、日照糾紛

(6)相鄰污染侵害糾紛

(7)相鄰損害防免關系糾紛

48、共有糾紛

(1)共有權確認糾紛

(2)共有物分割糾紛

(3)共有人優先購買權糾紛

七、用益物權糾紛

49、海域使用權糾紛

50、探礦權糾紛

51、采礦權糾紛

52、取水權糾紛

53、養殖權糾紛

54、捕撈權糾紛

55、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糾紛

(2)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56、建設用地使用權糾紛

57、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58、地役權糾紛

八、擔保物權糾紛

59、抵押權糾紛

(1)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抵押權糾紛

(2)在建建築物抵押權糾紛

(3)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糾紛

(4)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權糾紛

(5)動產抵押權糾紛

(6)在建船舶、航空器抵押權糾紛

(7)動產浮動抵押權糾紛

(8)最高額抵押權糾紛

60、質權糾紛

(1)動產質權糾紛

(2)轉質權糾紛

(3)最高額質權糾紛

(4)票據質權糾紛

(5)債券質權糾紛

(6)存單質權糾紛

(7)倉單質權糾紛

(8)提單質權糾紛

(9)股權質權糾紛

(10)基金份額質權糾紛

(11)知識產權質權糾紛

(12)應收賬款質權糾紛

61、留置權糾紛

九、佔有保護糾紛

62、佔有物返還糾紛

63、佔有排除妨害糾紛

64、佔有消除危險糾紛

65、佔有物損害賠償糾紛

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糾紛

十、合同糾紛

66、締約過失責任糾紛

67、確認合同效力糾紛

(1)確認合同有效糾紛

(2)確認合同無效糾紛

68、債權人代位權糾紛

69、債權人撤銷權糾紛

70、債權轉讓合同糾紛

71、債務轉移合同糾紛

72、債權債務概括轉移合同糾紛

73、懸賞廣告糾紛

74、買賣合同糾紛

(1)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糾紛

(2)憑樣品買賣合同糾紛

(3)試用買賣合同糾紛

(4)互易糾紛

(5)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

(6)網路購物合同糾紛

(7)電視購物合同糾紛

75、招標投標買賣合同糾紛

76、拍賣合同糾紛

77、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

(1)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糾紛

(2)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

78、臨時用地合同糾紛

79、探礦權轉讓合同糾紛

80、采礦權轉讓合同糾紛

81、房地產開發經營合同糾紛

(1)委託代建合同糾紛

(2)合資、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糾紛

(3)項目轉讓合同糾紛

82、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1)商品房預約合同糾紛

(2)商品房預售合同糾紛

(3)商品房銷售合同糾紛

(4)商品房委託代理銷售合同糾紛

(5)經濟適用房轉讓合同糾紛

(6)農村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83、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

84、供用電合同糾紛

85、供用水合同糾紛

86、供用氣合同糾紛

87、供用熱力合同糾紛

88、贈與合同糾紛

(1)公益事業捐贈合同糾紛

(2)附義務贈與合同糾紛

89、借款合同糾紛

(1)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2)同業拆借糾紛

(3)企業借貸糾紛

(4)民間借貸糾紛

(5)小額借款合同糾紛

(6)金融不良債權轉讓合同糾紛

(7)金融不良債權追償糾紛

90、保證合同糾紛

91、抵押合同糾紛

92、質押合同糾紛

93、定金合同糾紛

94、進出口押匯糾紛

95、儲蓄存款合同糾紛

96、銀行卡糾紛

(1)借記卡糾紛

(2)信用卡糾紛

97、租賃合同糾紛

(1)土地租賃合同糾紛

(2)房屋租賃合同糾紛

(3)車輛租賃合同糾紛

(4)建築設備租賃合同糾紛

98、融資租賃合同糾紛

99、承攬合同糾紛

(1)加工合同糾紛

(2)定作合同糾紛

(3)修理合同糾紛

(4)復制合同糾紛

(5)測試合同糾紛

(6)檢驗合同糾紛

(7)鐵路機車、車輛建造合同糾紛

100、建設工程合同糾紛

(1)建設工程勘察合同糾紛

(2)建設工程設計合同糾紛

(3)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

(4)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糾紛

(5)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糾紛

(6)建設工程監理合同糾紛

(7)裝飾裝修合同糾紛

(8)鐵路修建合同糾紛

(9)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糾紛

101、運輸合同糾紛

(1)公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2)公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3)水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4)水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5)航空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6)航空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7)出租汽車運輸合同糾紛

(8)管道運輸合同糾紛

(9)城市公交運輸合同糾紛

(10)聯合運輸合同糾紛

(11)多式聯運合同糾紛

(12)鐵路貨物運輸合同糾紛

(13)鐵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

(14)鐵路行李運輸合同糾紛

(15)鐵路包裹運輸合同糾紛

(16)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糾紛

102、保管合同糾紛

103、倉儲合同糾紛

104、委託合同糾紛

(1)進出口代理合同糾紛

(2)貨運代理合同糾紛

(3)民用航空運輸銷售代理合同糾紛

(4)訴訟、仲裁、人民調解代理合同糾紛

105、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1)金融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2)民間委託理財合同糾紛

106、行紀合同糾紛

107、居間合同糾紛

108、補償貿易糾紛

109、借用合同糾紛

110、典當糾紛

111、合夥協議糾紛

112、種植、養殖回收合同糾紛

113、彩票、獎券糾紛

114、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糾紛

115、農業承包合同糾紛

116、林業承包合同糾紛

117、漁業承包合同糾紛

118、牧業承包合同糾紛

119、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

(1)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糾紛

(2)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合同糾紛

(4)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同糾紛

(5)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合同糾紛

(6)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合同糾紛

120、服務合同糾紛

(1)電信服務合同糾紛

(2)郵寄服務合同糾紛

(3)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4)法律服務合同糾紛

(5)旅遊合同糾紛

(6)房地產咨詢合同糾紛

(7)房地產價格評估合同糾紛

(8)旅店服務合同糾紛

(9)財會服務合同糾紛

(10)餐飲服務合同糾紛

(11)娛樂服務合同糾紛

(12)有線電視服務合同糾紛

(13)網路服務合同糾紛

(14)教育培訓合同糾紛

(15)物業服務合同糾紛

(16)家政服務合同糾紛

(17)慶典服務合同糾紛

(18)殯葬服務合同糾紛

(19)農業技術服務合同糾紛

(20)農機作業服務合同糾紛

(21)保安服務合同糾紛

(22)銀行結算合同糾紛

121、演出合同糾紛

122、勞務合同糾紛

123、離退休人員返聘合同糾紛

124、廣告合同糾紛

125、展覽合同糾紛

126、追償權糾紛

127、請求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

十一、不當得利糾紛

十二、無因管理糾紛

十三、知識產權合同糾紛

十四、知識產權權屬、侵權糾紛

十五、不正當競爭糾紛

十六、壟斷糾紛

十七、勞動爭議十八、人事爭議

十九、海事海商糾紛

二十、與企業有關的糾紛

二十一、與公司有關的糾紛

二十二、合夥企業糾紛

二十三、與破產有關的糾紛

二十四、證券糾紛

二十五、期貨交易糾紛

303、期貨經紀合同糾紛

304、期貨透支交易糾紛

305、期貨強行平倉糾紛

306、期貨實物交割糾紛

307、期貨保證合約糾紛

308、期貨交易代理合同糾紛

309、侵佔期貨交易保證金糾紛

310、期貨欺詐責任糾紛

311、操縱期貨交易市場責任糾紛

312、期貨內幕交易責任糾紛

313、期貨虛假信息責任糾紛

二十六、信託糾紛

314、民事信託糾紛

315、營業信託糾紛

316、公益信託糾紛

二十七、保險糾紛

317、財產保險合同糾紛

(1)財產損失保險合同糾紛

(2)責任保險合同糾紛

(3)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4)保證保險合同糾紛

(5)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糾紛

318、人身保險合同糾紛

(1)人壽保險合同糾紛

(2)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

(3)健康保險合同糾紛

319、再保險合同糾紛

320、保險經紀合同糾紛

321、保險代理合同糾紛

322、進出口信用保險合同糾紛

323、保險費糾紛

二十八、票據糾紛

324、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

325、票據追索權糾紛

326、票據交付請求權糾紛

327、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

328、票據損害責任糾紛

329、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糾紛

330、匯票回單簽發請求權糾紛

331、票據保證糾紛

332、確認票據無效糾紛

333、票據代理糾紛

334、票據回購糾紛

二十九、信用證糾紛

335、委託開立信用證糾紛

336、信用證開證糾紛

337、信用證議付糾紛

338、信用證欺詐糾紛

339、信用證融資糾紛

340、信用證轉讓糾紛

侵權責任糾紛

三十、侵權責任糾紛

341、監護人責任糾紛

342、用人單位責任糾紛

343、勞務派遣工作人員侵權責任糾紛

344、提供勞務者致害責任糾紛

345、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

346、網路侵權責任糾紛

347、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糾紛

(1)公共場所管理人責任糾紛

(2)群眾性活動組織者責任糾紛

348、教育機構責任糾紛

349、產品責任糾紛

(1)產品生產者責任糾紛

(2)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

(3)產品運輸者責任糾紛

(4)產品倉儲者責任糾紛

350、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351、醫療損害責任糾紛

(1)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責任糾紛

(2)醫療產品責任糾紛

352、環境污染責任糾紛

(1)大氣污染責任糾紛

(2)水污染責任糾紛

(3)雜訊污染責任糾紛

(4)放射性污染責任糾紛

(5)土壤污染責任糾紛

(6)電子廢物污染責任糾紛

(7)固體廢物污染責任糾紛

353、高度危險責任糾紛

(1)民用核設施損害責任糾紛

(2)民用航空器損害責任糾紛

(3)佔有、使用高度危險物損害責任糾紛

(4)高度危險活動損害責任糾紛

(5)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損害責任糾紛

(6)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損害責任糾紛

354、飼養動物損害責任糾紛

355、物件損害責任糾紛

(1)物件脫落、墜落損害責任糾紛

(2)建築物、構築物倒塌損害責任糾紛

(3)不明拋擲物、墜落物損害責任糾紛

(4)堆放物倒塌致害責任糾紛

(5)公共道路妨礙通行損害責任糾紛

(6)林木折斷損害責任糾紛

(7)地面施工、地下設施損害責任糾紛

356、觸電人身損害責任糾紛

357、義務幫工人受害責任糾紛

358、見義勇為人受害責任糾紛

359、公證損害責任糾紛

360、防衛過當損害責任糾紛

361、緊急避險損害責任糾紛

362、駐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軍人執行職務侵權責任糾紛

363、鐵路運輸損害責任糾紛

(1)鐵路運輸人身損害責任糾紛

(2)鐵路運輸財產損害責任糾紛

364、水上運輸損害責任糾紛

(1)水上運輸人身損害責任糾紛

(2)水上運輸財產損害責任糾紛

365、航空運輸損害責任糾紛

(1)航空運輸人身損害責任糾紛

(2)航空運輸財產損害責任糾紛

366、因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

367、因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損害責任糾紛

368、因申請訴中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

369、因申請訴中證據保全損害責任糾紛

370、因申請先予執行損害責任糾紛

適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

三十一、選民資格案件

371、申請確定選民資格

三十二、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

372、申請宣告公民失蹤

373、申請撤銷宣告失蹤

374、申請為失蹤人財產指定、變更代管人

375、失蹤人債務支付糾紛

376、申請宣告公民死亡

377、申請撤銷宣告公民死亡

378、被撤銷死亡宣告人請求返還財產糾紛

三十三、認定無民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379、申請宣告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

380、申請宣告公民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381、申請宣告公民恢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382、申請宣告公民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三十四、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383、申請認定財產無主

384、申請撤銷認定財產無主

三十五、監護權特別程序案件

385、申請確定監護人

386、申請變更監護人

387、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

三十六、督促程序案件

388、申請支付令

三十七、公示催告程序案件

389、申請公示催告

三十八、申請訴前停止侵害知識產權案件

390、申請訴前停止侵害專利權

391、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

392、申請訴前停止侵害著作權

393、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植物新品種權

三十九、申請保全案件

394、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395、申請訴中財產保全

396、申請訴前證據保全

397、申請訴中證據保全

398、仲裁程序中的財產保全

399、仲裁程序中的證據保全

400、申請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

401、申請中止支付保函項下款項

四十、仲裁程序案件

402、申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

403、申請撤銷仲裁裁決

四十一、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案件

404、申請海事請求保全

(1)申請扣押船舶

(2)申請拍賣扣押船舶

(3)申請扣押船載貨物

(4)申請拍賣扣押船載貨物

(5)申請扣押船用燃油及船用物料

(6)申請拍賣扣押船用燃油及船用物料

405、申請海事支付令

406、申請海事強制令

407、申請海事證據保全

408、申請設立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基金

409、申請船舶優先權催告

410、申請海事債權登記與受償

四十二、申請承認與執行判決、仲裁裁決案件

411、申請執行海事仲裁裁決

412、申請執行知識產權仲裁裁決

413、申請執行涉外仲裁裁決

414、申請認可和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民事判決

415、申請認可和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仲裁裁決

416、申請認可和執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法院民事判決

417、申請認可和執行澳門特別行政區仲裁裁決

418、申請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裁定

419、申請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仲裁裁決

420、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民事判決、裁定

421、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

四十三、執行異議之訴

422、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

423、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之訴

424、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

❼ 海域使用權管理規定

【法律分析】
為了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規范海域使用權管理,維護海域使用秩序,保障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國家海洋局制定了《海域使用權管理規定》。2002年4月,國家海洋局發布了《海域使用申請審批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對海域使用申請審批作出了具體規定,在加強我國的海域管理工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海域管理工作的不斷推進,沿海各地對招標、拍賣出讓海域以及海域轉讓、出租、抵押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法律依據】
《海域使用權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維護海域使用秩序,保障海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簡稱《海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海域使用權的申請審批、招標、拍賣、轉讓、出租和抵押,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使用海域應當依法進行海域使用論證。
第四條 國務院或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就其使用海域的事項在項目審批、核准前預先進行審核(以下簡稱用海預審)。
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由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就其使用海域的事項在項目審批、核准前預先進行審核。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域使用申請的受理、審查、審核和報批。
有審批權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海域使用權的招標拍賣。
批准用海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域使用權轉讓、出租和抵押的監督管理。
第六 條使用海域應當依法進行海域使用論證。
市、縣兩級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選劃的養殖區進行整體海域使用論證。單位和個人申請養殖用海時不再進行海域使用論證。但圍海養殖、建設人工漁礁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養殖用海項目等除外。
第七條 通過申請審批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權的,申請人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開展海域使用論證。
通過招標、拍賣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權的,組織招標、拍賣的單位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開展海域使用論證。
第八條 海域使用論證資質單位應當在資質等級許可范圍內承擔論證項目,並對論證結果負責。海域使用論證資質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和技術人員須持證上崗。
海域使用論證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分級標准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九條 海域使用論證應當客觀、科學、公正,並符合國家有關規范和標准。
海域使用論證報告應當符合海域使用論證報告編寫大綱要求。
第十條 有審批權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組織專家對海域使用論證報告書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海域使用論證報告有效期三年。
海域使用論證評審專家庫管理辦法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一條 國務院或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海域的,申請人應當在項目審批、核准前向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海域使用申請,取得用海預審意見。
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需要使用海域,用海預審程序由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自行制定。
第十二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規定的用海項目審理程序,進行受理、審查、審核,出具用海預審意見。
第十三條 建設項目經批准後,申請人應當及時將項目批准文件提交海洋行政主管部門。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收到項目批准文件後,依法辦理海域使用權報批手續。
第十四條 用海預審意見有效期二年。有效期內,項目擬用海面積、位置和用途等發生改變的,應當重新提出海域使用申請。
第十五條 受理海域使用申請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為受理機關;有審批權人民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為審核機關;受理機關和審核機關之間的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為審查機關。
第十六條 下列項目的海域使用申請,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受理:
(一)國務院或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海域以外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海域的項目;
(三)國防建設項目;
(四)油氣及其他海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項目;
(五)國家直接管理的海底電纜管道項目;
(六)國家級保護區內的開發項目及核心區用海。
上述規定以外的,由縣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受理。跨管理海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受理。
同一項目用海含不同用海類型的,應當按項目整體受理、審查、審核和報批。
第十七條 申請使用海域的,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請書;
(二)申請海域的坐標圖;
(三)資信等相關證明材料;
(四)油氣開采項目提交油田開發總體方案;
(五)國家級保護區內開發項目提交保護區管理部門的許可文件;
(六)存在利益相關者的,應當提交解決方案或協議。
第十八條 受理機關收到申請材料後,應當組織現場調查和權屬核查,並對下列事項進行審查:
(一)項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二)申請海域是否設置海域使用權;
(三)申請海域的界址、面積是否清楚。
必要時受理機關應當對項目用海內容進行公示。
符合條件需要報送的,應當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十日內提出初審意見,並將初審意見和申請材料報送審查機關;符合條件不需要報送的,受理機關依法進行審核。
不符合條件的,依法告知申請人。
第十九條 審查機關在收到受理機關報送的申請材料後十日內,對下列事項進行審查後,提出審查意見報送上級審查機關或審核機關:
(一)項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區劃;
(二)申請海域是否計劃設置其他海域使用權;
(三)申請海域是否存在管轄異議。
第二十條 審核機關對報送材料初步審查後,通知申請人開展海域使用論證、提交相關材料;收到論證報告後,組織專家評審;必要時徵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
第二十一條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的項目用海,由其徵求項目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的意見;縣級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受理並報國務院審批的項目用海,經審核報省級人民政府同意後,報至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二條 審核機關對下列事項進行審查:
(一)申請、受理和審查是否符合規定程序和要求;
(二)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相關規劃;
(三)是否符合國家有關產業政策;
(四)是否影響國防安全和海上交通安全;
(五)申請海域是否計劃設置其他海域使用權;
(六)申請海域是否存在管轄異議;
(七)海域使用論證結論是否切實可行;
(八)申請海域界址、面積是否清楚,有無權屬爭議;
對符合條件的,提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不符合條件的,依法告知申請人。
第二十三條 海域使用申請經批准後,由審核機關作出項目用海批復,內容包括:
(一)批准使用海域的面積、位置、用途和期限
(二)海域使用金徵收金額、繳納方式、地點和期限;
(三)辦理海域使用權登記和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的地點和期限;
(四)逾期的法律後果;
(五)海域使用要求;
(六)其他有關的內容。
審核機關應當將項目用海批復及時送達海域使用申請人,並抄送有關人民政府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四條 海域使用申請人應當按項目用海批復要求辦理海域使用權登記,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
海域使用權證書是海域使用權的法律憑證。
第二十五條 海域使用權期限屆滿需要續期的,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至遲於期限屆滿前兩個月向審核機關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權續期申請;
(二)海域使用權證書;
(三)資信等相關證明材料;
第二十六條 因企業合並、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變更海域使用權人的,應當向審核機關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權變更申請;
(二)海域使用權證書;
(三)海域使用金繳納憑證;
(四)企業合並、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的有關證明文件;
(五)存在出租、抵押情況的,應當提交租賃、抵押協議;
(六)相關資信證明材料。
第二十七條 海域使用權人不得擅自改變經批準的海域用途;確需改變的,應當以擬改變的海域用途按審批許可權重新申請報批。
第二十八條 審核機關收到海域使用權續期、變更申請後,應當在二十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報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審批。
續期、變更申請批准後的,由審核機關辦理海域使用權登記、發證;不予批準的,審核機關依法告知申請人。
第二十九條 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有計劃地進行。
第三十條 同一海域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用海意向人的,應當採用招標、拍賣方式出讓海域使用權。
除下列情形外,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採取招標、拍賣方式出讓海域使用權:
(一)國務院或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
(二)國防建設項目;
(三)傳統趕海區、海洋保護區、有爭議的海域或涉及公共利益的海域;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論證結論、海域評估結果等,制定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方案,報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批准。涉及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應當徵求意見。
第三十二條 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委託的單位,應當根據批準的招標、拍賣方案編制招標、拍賣文件,發布招標拍賣公告。
第三十三條標底、底價應當根據海域評估結果等確定,不得低於按海域使用金徵收標准確定的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論證費、海域測量費和海域評估費等費用總和。
標底、底價在招標、拍賣活動過程中應當保密,且不能變更。
第三十四條 以招標、拍賣方式確定中標人、買受人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中標人、買受人簽署成交確認書,並按規定簽訂海域使用權出讓合同。
中標人、買受人應當持價款繳納憑證和海域使用權出讓合同,辦理海域使用權登記,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
第三十五條 中標人、買受人支付的履約保證金,抵作成交價款;未按成交確認書的要求繳納成交價款的,履約保證金不予退還,成交確認書無效。
其他投標人、競買人支付的履約保證金,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招標、拍賣活動結束後五日內退還。
第三十六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活動結束後十日內公布招標、拍賣結果。
第六章 轉讓、出租
第三十七條 海域使用權有出售、贈與、作價入股、交換等情形的,可以依法轉讓。
第三十八條 轉讓海域使用權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開發利用海域滿一年;
(二)不改變海域用途;
(三)已繳清海域使用金;
(四)除海域使用金以外,實際投資已達計劃投資總額百分之二十以上;
(五)原海域使用權人無違法用海行為,或違法用海行為已依法處理。
第三十九條 轉讓海域使用權的,轉讓雙方應當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以下材料:
(一)海域使用權轉讓申請;
(二)轉讓協議;
(三)海域使用權證書;
(四)用海設施所有權的合法證明材料;
(五)受讓方資信證明材料;
(六)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的其他書面材料。
第四十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收到轉讓申請材料後,十五日內予以批復。
批準的,轉讓雙方應當在十五日內辦理海域使用權變更登記,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不予批準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告知轉讓雙方。
海域使用權轉讓時,其固定附屬用海設施隨之轉讓。固定附屬用海設施轉讓時,其使用范圍內的海域使用權隨之轉讓。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 海域使用權出租的,承租人應當按照海域使用權證書確定的面積、年限和用途使用海域。
海域使用權出租、抵押時,其固定附屬用海設施隨之出租、抵押,固定附屬用海設施出租、抵押時,其使用范圍內的海域使用權隨之出租、抵押。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海域使用權取得時免繳或者減繳海域使用金的,補繳海域使用金後方可出租、抵押。
第四十二 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域使用權不得出租、抵押:
(一)權屬不清或者權屬有爭議的;
(二)未按規定繳納海域使用金、改變海域用途等違法用海的;
(三)油氣及其他海洋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
(四)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認為不能出租、抵押的。
第四十三條 海域使用權出租、抵押的,雙方當事人應當到原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
第四十四條 使用論證資質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警告、暫停執業、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的處理,給國家或者委託人造成損失的,海域使用論證單位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賠償:
(一)越級或超越證書規定范圍承擔論證項目;
(二)在海域使用論證報告中使用虛構或者明顯失實的數據資料;
(三)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嚴重失實;
(四)其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
第四十五條 未經批准改變海域使用用途的,依照《海域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六條 未經批准擅自轉讓海域使用權的,沒收非法所得;有非法新建用海設施的,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依照《海域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七條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七條 超面積填海的,收回非法所填海域,並處非法佔用海域應繳納海域使用金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 未經登記擅自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權,出租、抵押無效。
第四十九條 投標人、競買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中標、買受結果無效;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提供虛假文件隱瞞事實的;
(二)採取行賄、惡意串通等非法手段中標或者買受的。
第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相應責任:
(一)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
(二)不按海洋功能區劃批准使用海域的;
(三)違反本規定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的;
(四)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後不進行監督管理的;
(五)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六)對含不同用海類型的同一項目用海,分解受理、審查、審核和報批的;
(七)泄露、變更標底、底價的;
(八)未按規定時間退還履約保證金的。
第五十一條 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 填海造地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應當進行海域使用動態監測。
審核機關應當對填海造地項目組織竣工驗收;竣工驗收合格後,辦理相關登記手續。
填海造地項目的竣工驗收程序另行規定。
第五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所轄海域內的海域使用情況進行統計,並建立公開查詢機制。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海域使用統計工作,並定期發布海域使用統計信息。
第五十四條 海域使用論證報告編寫大綱的內容、海域使用權證書以及本規定需要的文書格式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本規定要求提交的海域使用申請書、海域使用權續期申請或者變更申請一式五份。
第五十五條 本規定自。2002年國家海洋局發布的《海域使用申請審批暫行辦法》(國海發[2002]5號),自本規定實施之日起廢止。

❽ 什麼是物權法的海域使用權制度

物權法首次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包括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的海域物權制度,即,物權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礦藏、水流、海域屬於國家所有」;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海域物權制度的確立在我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理論層面來看,海域物權尤其是海域使用權制度是近幾年來世界范圍內物權制度的一個新發展,是物權體系進一步成熟和自足的彰顯;從實踐層面而言,物權法對於海域物權制度的確立是對我國當下行之有效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的科學總結和繼承。本文將對物權法中海域使用權的概念、性質、權利體系和意義等基本問題進行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海域使用權的概念及其性質 根據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規定,海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的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海域與土地在法律屬性上是一致的,不僅是民法上的物,而且符合不動產的全部法律特徵。海域使用權則是單位和個人以法定方式取得的對國家所有的特定海域的排他性支配權利,其依照不動產物權的設立方式設立、變更和終止,依登記為其法定的公示方法,具有法定的物權效力,具有物權的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符合用益物權的特徵。 從海域使用權的主體、客體和內容分析,海域使用權是一種新型的用益物權,在物權法用益物權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海域使用權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合夥和其他非法人團體,其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海域使用權人。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六條第一款和第二十二條規定: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使用海域。海域使用管理法施行前,已經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的養殖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經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核准,可以將海域使用權確定給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用於養殖生產。 2.海域使用權的客體是我國內水海域、領海的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所構成的特定海域。 在傳統民法中,事實上的物成為民法上的物需要符合兩個標准:一是要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二是具有排他支配的可能性。因此海域雖然不是傳統民法中的客體范疇,但隨著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的不斷提高,海洋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重要領域和資源,特別是近岸海域的稀缺性不斷增強,海域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權利客體。海域作為民法上的物,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海域不是單一物,而是集合物。海域是以海床為中心的、上有海水下有底土的集合物;再者,海域可歸類為民法上的不動產。海床與底土是不可移動的,且權利變更需要登記,所以海域可歸類為民法上的不動產。 3、海域使用權的內容表現為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根據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規定和海域使用權的用益物權的性質,海域使用權人的權利主要包括:(1)佔有權,即對國家所有的海域直接控制並支配的權利。(2)使用權,即對國家所有的海域按照其屬性、約定用途等進行目的性使用的權利。(3)收益權,即獲取海域上所產生的利益的權利。(4)轉讓權,即通過買賣等方式將海域使用權轉讓給他人的權利。(5)抵押權,即在其擁有的海域使用權之上設定抵押權的權利。(6)取回權和補償權,即海域使用權人有權取回其所有的海域附著物。 海域使用權人的義務主要包括:(1)支付海域使用金等費用的義務。(2)按照海域功能區劃和約定使用海域的義務。(3)容忍義務,即海域使用權人對不妨礙其依法使用海域的非排他性用海活動,不得阻撓。(4)及時通知義務,即海域使用權人發現所使用的海域的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應當及時報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5)其他義務。如海域使用權人未經批准不得從事海洋基礎測繪;海域使用權終止後,應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或影響其他用海項目的設施和構築物。 二、海域使用權的權利體系 海域使用權作為一種新型的重要的民事權利,其體系化的形成需要將其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區分,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分類: (一)有償使用的海域使用權和無償使用的海域使用權 根據海域使用權的使用是否需要交付對價,可以將其分為有償使用的海域使用權和無償使用的海域使用權。為了保證海域這一自然資源的合理使用、建立其經濟補償機制、實現國有海域資源性資產的保值增值和避免對海域的過度無序利用,國家對海域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即單位和個人使用海域,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繳納海域使用金,且海域使用金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上繳財政。然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並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對海域的無償使用,國家從有利於海洋上防衛、管理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全局出發,規定有些海域使用權的取得是無償的,如1.軍事用海;2.公務船舶專用碼頭用海;3.非經營性的航道、錨地等交通基礎設施用海;4、教學、科研、防災預災、海難搜救打撈等非經營性公益事業用海。 (二)原始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和繼受取得的海域使用權 根據海域使用權取得的方式,可以將其分為原始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和繼受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前者是指使用權人直接從國家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其方式有二,即申請審批取得和因法律行為取得(如招標和拍賣)。後者是指因企業合並、分立或者與他人合資、合作經營或者依法轉讓、繼承等情形而取得海域使用權。繼受取得的海域使用權不是來源於國家,而是來自於其他民事法律主體。 (三)海洋工程海域使用權、養殖海域使用權、港口海域使用權、海洋油氣勘探開采海域使用權、海底電纜管道海域使用權等 根據海域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將海域使用權分為海洋工程海域使用權、養殖海域使用權、港口海域使用權、海洋油氣勘探開采海域使用權、海底電纜管道海域使用權等情形。 此外,還可以根據海域性質的不同將其分為內水海域使用權和領海海域使用權。 三、海域使用權制度設立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通過物權制度可以更好地保護事關國計民生的國有資產——海域。在物權法中規定海域所有權,將原來僅僅從主權意義和自然資源意義上認識和對待的海域,轉變為財產權意義上的一種不動產來看待,從而可以通過物權請求權等制度更好地保護海域,防止其被任意劃撥、侵犯和濫用。 (二)通過海域物權制度可以明晰海域權屬,定分止爭,通過市場更好地配置資源,創造財富。在物權法中規定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制度,可以明晰海域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以及相互的關系,消除紛爭。並有利於發揮和挖掘海域的財產功能,通過市場實現財產的合理配置,創造財富,造福社會。 (三)海域物權制度是對我國行之有效的關於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的相關法律制度的科學總結和繼承。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以民事物權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為基礎來構建和實施海域管理,有效處理了海域使用中的民事權利保障和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很好協調了海域所有人與使用人、各使用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整合了現有的各種使用海域的民事權利類型(如養殖權、采礦權等),徹底改變了之前海域使用中「無序、無度、無償」的局面。在物權法中規定海域物權制度,是對行之有效的海域相關法律制度的科學總結和繼承,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吳春岐

閱讀全文

與海域使用權糾紛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