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海峽兩岸侵權准據

海峽兩岸侵權准據

發布時間:2022-06-27 13:12:41

1. 海峽兩岸個人所得稅制度比較借鑒的文獻

cnki上搜,有很多。以下略舉一篇:

海峽兩岸個人所得稅法的比較研究
柳建閩1,張帆2(1.福建農林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2.福建師范大學經濟法律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在一定期間內的綜合凈收益進行征稅的稅種。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均有開征。海峽兩岸也不例外。由於兩岸的經濟、文化、歷史原因等諸因素的差異,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和做法也極不相同。本文試圖通過比較分析,對我國大陸個人所得稅法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議。
一、海峽兩岸個人所得稅法的差異
(一)對納稅人的身份界定及其意義的不同
納稅人的身份可分為居民和非居民,在不同的稅法原則下,他們所要承擔的納稅義務是不同的。台灣地區稅法採取單一的屬地主義原則。無論居民還是非居民個人都僅就其來源於台灣境內的所得,負繳納綜合所得稅的義務,居民個人來源於境外所得,不在綜合所得稅的課稅范圍。而大陸稅法則採取屬地主義與屬人主義相結合的課稅原則,對居民個人按屬人原則對其境內和境外的一切所得征稅;對非居民個人則依屬地原則,僅就其來源於境內部分的所得征稅[1]。比較而言,大陸個人所得稅的課稅范圍要比台灣地區更寬廣。
由於兩岸在徵收個人所得稅時所採取的課稅原則不同,因此,稅法上對居民與非居民的界定的法律意義也就完全不同。台灣地區稅法將納稅人分為居民和非居民的意義主要有2個方面:其一,對兩者所採取的征稅方式不同。對非居民適用源泉扣繳法,對居民則採取源泉扣繳法和結算申報納稅相結合的方式。所謂源泉扣繳法也稱代扣代繳法,是指稅法規定負有扣繳稅收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在向納稅人支付應稅所得額時,代國家(或地區)扣繳納稅人的應納稅款的行為;而結算申報納稅法又稱自行申報納稅法,是指納稅人自行在稅法規定的納稅期間內,向納稅機關申報所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項目與數額,如實填寫申報表並計算納稅額的一種方法。由於個人繳納所得稅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受到法律意識、文化水平、歷史傳統、個人誠信與道德觀念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採取不同的征納方式,其社會效果是不同的。其二,對兩者所給予的稅收優惠不同。就居民而言,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其應稅
所得額的計算方面享有各種減免或扣除額的優惠。台灣地區所得稅法規定:在計算個人綜合所得凈額時,應從綜合總額中減除法定的免稅額、寬減額和扣除額。其中,免稅額是維持納稅人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須的最低基準數額,其具體數額由台灣地區當局每年度加以公布;寬減額主要是指撫養親屬的費用。值得一提的是,此處的「親屬」,按台灣地區稅法的規定是相當寬泛的,既包括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的直系血親,也包括年滿60歲或無謀生能力而受納稅義務人撫養者,還包括納稅義務人同胞兄弟姐妹中未滿20歲或雖滿20歲以上但在學校就讀或因身心殘障、無謀生能力而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等等;扣除額是指個人所得中的可扣除支出,如已繳稅款、捐贈、保險費、醫葯費、財產交易損失、購屋借貸利息等等。上述種種優惠,僅及於居民個人,而非居民個人則一概不得享有[2]。
大陸個人所得稅法將納稅人分為居民與非居民的意義則與台灣地區完全不同。(1)確定居民和非居民的身份,決定著是否要對個人從境外取得的所得進行征稅。因此,對於有境外所得的個人,確定其是否是「居民」身份就顯得尤其重要。大陸稅法從住所和居住時間2個方面對居民身份進行了確定,並在這一界定的基礎之上,對居民和非居民就其境內外的所得應納稅部分進行了不同的規定。(2)居民和非居民的應納所得的減除費用標準是不同的,甚至相差極大。大陸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在大陸境內任職、受雇的中國公民,在扣除不屬於工資、薪金性質所得的津貼、補貼差額後,每人每月減除費用為800元(人民幣,下同);而對非居民其相應的減除費用標准則是每人每月4000元。這一規定和台灣地區稅法的規定正好相反。非居民在個人所得稅問題上反而享有比居民更為優惠的待遇。這或許與我們改革開放、吸引外資的策略有一定的關系。但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這樣的規定有明顯缺陷的。對內地居民和外籍人員採用不同的費用扣除標准,只能是短時期內的一種優惠措施,若長期實行,則將造成稅負的不均衡,在大陸目前已加入WTO的情形下,不僅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也不符合WTO的有關規則。
(二)稅制和稅率方面的不同
首先,大陸稅法將這一稅種稱為「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並行分立;而台灣地區稅法相應地稱為「綜合所得稅」,與其稅法上的另一稅種「營利事業所得稅」相分立。從台灣地區稅法的沿革及歷次修訂情況來看,其「綜合所得稅」的名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直到現在均未更改過。表面上看來,綜合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只是使用詞彙上的不同,其實不然,兩岸的具體做法也有實質意義上的區別。如大陸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實行按月按次徵收;而台灣地區的綜合所得稅則按年度徵收。比較而言,按年度徵收由於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來考察納稅人的所得和生活所需,因而更能體現公平負稅合理負稅的原則。而按月按次徵收,則為納稅人分解收入化整為零達到避稅、逃稅之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機,給稅收征管造成困難,導致稅款的流失。
其次,大陸稅法實行分項所得稅制,即按照同一稅種對不同的所得採用不同的稅率分別進行征稅。具體的稅率適用上採取2種標准。一是超額累進稅率。其中,工薪所得適用9級超累進稅率,幅度為5%-45%。個體工商業、承包租賃經工所得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幅度為5%-35%。二是比例稅率。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偶然所得和其它所得均適用單一比例稅率,該稅率固定為20%。
台灣地區稅法則實行綜合所得稅制。對於納稅人的各種收入,不問來源或類型,一律匯總求和,扣除必要的生活費用統一計稅[1]。具體稅率也適用超額累進稅率,但它的計算方法與大陸不同:它在每一個檔次內均規定了一個定額部分和超出比例部分。根據台灣地區「所得稅法」第5條的規定,綜合所得稅分為5個檔次:(1)全年綜合所得凈額30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下課征6%;(2)超過30萬元至80萬元者,課征1.8萬元,加超過30萬元以上部分之30%;(3)超過80萬元至160萬元者,課征8.3萬元,加超過80萬元以上部分之21%;(4)超過160萬元至300萬元者,課征25.1萬元,加超過160萬元以上部分之30%;(5)超過300萬元者,課征67.1萬元,加超過300萬元以上部分之40%[1]。
比較而言,大陸個人所得稅的課稅制度的好處在於簡單明確,便於適用,稽徵成本較低,適宜貫徹國家的各項社會和經濟政策,但其缺陷是無法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造成應納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人可能沒有相應地多納稅甚至不必納稅,而應稅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可能要納稅甚至多納稅的現象,因而無法真正實現納稅人量能課稅的公平原則。而台灣地區的稅法由於採用綜合所得稅制,就納稅義務人全年綜合所得凈額計算應納稅額,一般認為,這種做法較之分項所得稅制更加進步合理,更能體現公平和量能課稅的原則。尤其是它在每一檔次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定額標准,使得這一原則體現得更加明顯。當然,我們也不能不意識到,綜合所得稅制的實行,要求具有較高的稅收征管技術和公民普遍具有較強的納稅觀念和稅法意識。就目前大陸的實際情形而言,由於尚未建立完善的財產申報制度和信用制度,在各級稅收部門尚不具備較高的稅收征管水平、公民納稅意識尚極端淡薄的情形下,採取按年度徵收的綜合所得稅制似乎未必適宜[2]。但從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做法來看,採取以年度為納稅單位的綜合所得稅制將是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一個總體趨勢。
(三)關於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的關系問題
台灣地區稅法將企業所得稅稱為「營利事業所得稅」。20世紀90年代末期之前,一直與被其稱為「綜合所得稅」的個人所得稅並行徵收。在這種稅制下,營利事業在徵收企業所得稅後,股東所獲股息紅利等仍須再行繳納個人所得稅。為克服重復征稅的弊端,台灣地區於199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個人綜合所得稅和營利事業所得稅「兩稅合一」的新規則[2]。根據這一規則,台灣地區的「營利事業」在被徵收營利事業所得稅後,如果公司的股東所獲得的分配仍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則已徵收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額可以從其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總額中加以扣抵。
大陸稅法在兩稅問題上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完善過程。重復征稅的情形貫穿於整個20世紀80-90年代。直到2000年9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投資者徵收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後,重復征稅的情形才有所避免。但在具體做法上,與台灣地區稅法的規定仍有重大區別:其一,台灣稅法所規定避免重復征稅的受惠對象包括所有的企業,至於是以獨資或合夥或公司形式出現,則在所不問[2]。而大陸所得稅法規定的避免重復征稅的對象則僅僅是以獨資或合夥等非法人形態出現的經濟實體,以法人資格出現的經濟實體不在此例。按照這一規定,某人用同樣的資金興辦的企業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其納稅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其二,台灣地區稅法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採取先征企業所得稅,而後再在個人應納所得稅中加以抵扣並多還少補的做法[2]。這種做法看似稍嫌繁瑣,但由於它的受惠對象及於所有的營利事業,因而實際上是十分必要的。大陸稅法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則採取一步到位的做法。國家稅務總局在上述的規定中明確指出,對獨資或合夥企業不先征企業所得稅,而是直接針對投資者征納個人所得稅。這樣的規定和做法顯而易見既簡單又明了,但它與大陸稅法規定的不重復征稅的對象僅限於獨資和合夥兩類企業是密切相關的。
從世界各國和地區對於公司所得稅的課征形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2種類型。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法人獨立課稅制,認為公司法人作為法律上獨立存在的一個經濟實體,完全具有獨立的納稅能力。股東就公司盈餘分配所得再課征股東個人所得稅,則屬於另一層面意義上的納稅行為,與公司所得稅相互獨立,兩者並不矛盾。另一類是以歐洲國家為代表的合並課稅制,認為公司法人只是法律所擬制的經濟實體,其不具有獨立納稅能力,公司所得即是股東所得,因而只能課征其中一個階段的所得稅,即通常所稱的兩稅合一制[2]。
以上述觀點來考察兩岸稅法對兩稅合一的做法,我們不難看出,台灣地區稅法所採取的是歐洲類型的合並課稅制,即不論法人與否,一律兩稅合一。這種做法在現今世界上雖然並不十分流行(到目前為止,採取的國家和地區不過20來個),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均較發達,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因而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而大陸稅法所採取的做法,似乎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是在充分考慮到不同經濟實體所承受的不同經營風險後,有選擇、有目的地將不具有法人形態的經濟組織作為受惠對象。應當說,這種規定與做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更能符合我國大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前實際情況。
二、完善大陸個人所得稅法的幾點建議
從以上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海峽兩岸的個人所得稅法的差異是明顯的。台灣地區稅法關於個人所得稅的規定與做法未必是完善的、先進的,但其中的某些方面卻仍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結合大陸目前個人所得稅的征納現實,筆者認為,除上文已經提及的方面外,在今後的稅收立法與改革中,還有必要在以下2個方面對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作進一步的修訂、補充與完善。
(一)關於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起點問題
我國大陸於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並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該法將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起點定為月工資800元人民幣。由於當時的職工工資水平與全社會收入水平均比較低,起征點問題對國內居民來說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然而時至今日,我國大陸的社會經濟形勢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800元的月工資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社會收入的基本水平。因此,現在仍按800元月工資作為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就不能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起征點定位的明顯偏低,導致了僅能勉強養家糊口、維持基本溫飽的普通工薪階層也進入了納稅大軍中。由於納稅人基數巨大,幾乎覆蓋了整個工薪階層,因此,個人所得稅的征納數額近年來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據統計,1981年,大陸通過個人所得稅籌集的財政收入額為0.05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為0.004%;而到了2000年,大陸個人所得稅總額達到900餘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20餘年的時間里翻了上千倍[4]。個人所得稅額的逐年增長對國家財政收入來說,固然是件好事,但另一方面,由於這種增長得益於20年前制定而一直未變的起征點,因此,它導致了2種負面結果。一是由於起征點定得太低,致使個人所得稅的徵收在合理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幾乎無法體現。二是刺激了民眾逃稅的違法心理,對工薪以外的其它收入隱而不報,或千方百計地設置障礙,使稅務機關的正常征稅活動無從入手。反觀台灣地區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有關規定,則更具一定的合理性。首先是起征點制訂得較為恰當。以1998年公布的標准為例,其每年每人的免稅額為7.2萬元[3];其次是如前所述,在每一個級距上規定了一個固定的數額,且該數額的提高幅度並不與級距成比例,而是大幅度提升。如此一來,個人綜合所得稅對個人收入的調節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因此,如何確定一個合理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既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與增長,又能夠發揮稅收杠桿的固有作用,這是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參照世界各國與台灣地區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將起征點定為1200至1500元人民幣較為適宜。
(二)建立合理的費用扣除制度
合理的費用扣除制度的建立是完善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個人所得稅制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對此均有十分詳細、具體的規定。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稅務總局的專家曾提出過有關設想。就我國大陸的現實情況而言,現今居民收入雖有所增長,但生活費用也在增長,且許多原先不由個人支付的項目已大部分轉由個人支付,如子女的教育費、住房費用等,因此,現行的單純免稅額已無法照顧到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費用。因而有必要對個人所得稅應納所得中作有關費用扣除的規定。參照台灣地區的做法,其在設計費用扣除時,作了三項扣除規定。一是標准扣除額:單身者扣除4.3萬元,有配偶者扣除6.5萬元。二是列舉扣除額:捐贈總額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20%的部分;納稅人、配偶、直系親屬的保險費每人每年不超過2.4萬元的部分;購屋借款利息每戶每年不超過8萬元的部分(上述兩種扣除額可同納稅人任選其一)。三是特別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工薪所得特別扣除額,每人6萬元;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全年累計以27萬元為限;殘障特別扣除額,每年7.2萬元;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納稅人的子女就讀大專院校者,每年扣除額2.5萬元等等[3]。結合我國大陸的社會實際情況,筆者贊同將大陸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中的費用扣除確定如下:(1)基本生活費用,包括納稅人、納稅人的配偶、納稅人贍養的人口(包括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等)基本生活費用。(2)福利性支出費用。如醫療費用、教育支出、人壽保險支出等。(3)其它特殊扣除項目如儲蓄支出,向公益事業、慈善團體的捐贈,社會保障費用等[4]。可以肯定,扣除費用的合理設計,將使大陸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更趨合理、完善,更能體現公平負稅的原則和起到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特別是「福利性支出」的費用扣除(例如上文所述,台灣地區稅法規定納稅人的子女就讀大專院校者,每年扣除額2.5萬元),極具人文關懷色彩,能使法律更加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稅法觀念一旦深入人心,毫無疑問,又會反過來加強人們的納稅意識,提高全社會的納稅積極性。而這正是立法者所追求的法制建設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2. 大陸保護台灣的專利嗎

專利是登抄記主義也是屬地主義,
如果台灣專利沒有在大陸申請, 是不被保護的.
如果有申請, 法律權益與大陸本地的專利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要有差別, 只能算是官司訴訟的維權取證比在台灣貨美國執行上來的困難些,
但這問題所有大陸的專利權人都也同樣的面對.
所以, 總的說是一樣的.

你說的外觀專利, 還有要注意的是著作權問題, 看看代工合約裡面有沒有約束了.

我會建議以商業合作的誠信(雖然很多人不在乎), 以雙方合作的基礎, 路才會更長遠.
畢竟台灣某

3. 大陸對台灣釋出的最新善意的具體內容

1.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2009年3月6日作政協工作報告,在談及對台工作時,對「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台獨」、「兩岸統一」等字眼均是隻字未提。就在2008年的政協報告中,賈慶林強調「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在政協今後五年的工作中,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全球華僑華人『反獨促統』活動。

自從台灣2008年兩黨「執政」更迭以來,兩岸關系顯著改善,兩岸實現三通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六點意見,對兩岸關系提出新定位:明確提出「大陸和台灣未統一是上世紀40年代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而「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這就是說領土和主權不存在分裂的問題,兩岸始終同屬於一個中國;只是管制的變化、管制方式的不同。
2.1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已經來函,同意接納台灣參與國際衛生條例,主要輿論認為這是「大陸釋出的極大善意」。
3.陳雲林宣布大陸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15項措施 第一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3項政策措施如下:

(一)為擴大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自今年5月1日起,對台灣水果檢驗檢疫准入品種由18種擴大到22種,新增柳橙、檸檬、火龍果和哈密瓜4種水果准入。

(二)為幫助解決台灣產蔬菜豐產季節出現的銷售困難,開放甘藍、花椰菜、絲瓜、青江菜、小白菜、苦瓜、洋蔥、胡蘿卜、萵苣、芋頭、山葵等11種台灣主要蔬菜品種檢驗檢疫准入,並實行零關稅。

(三)為擴大台灣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品在大陸銷售,對台灣部分鮮、冷、凍水產品實行零關稅優惠措施和檢驗檢疫便利。對台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產品和在台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產品進口,實行零關稅措施;具體品種為鯧魚、鯖魚、帶魚、比目魚、鯡魚、鱸魚、蝦和貽貝等8種。對來自台灣漁船自捕水產品輸往福建,參照大陸自捕漁船做法,憑公海自捕魚許可證、貿易合同、發票等資料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不再要求提供台灣主管部門出具的衛生證書

第二部分,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12項政策措施如下:

(一)為進一步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在現有五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農業部、商務部、國務院台辦決定,新批准在廣東省佛山市和湛江市、廣西區玉林市設立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農業部、國務院台辦批准在福建省漳浦縣、山東省棲霞市設立兩個台灣農民創業園。

(二)為幫助台灣農民解決水果、蔬菜豐產時出現的銷售困難,供銷總社等將根據台灣農民和農民組織反映的情況與要求,適時組織由有實力的農產品供銷企業和行業組織組成的台灣農產品采購團,赴台采購。

(三)為方便原產於台灣的水果進入大陸,降低台灣果農和台商的經營成本,福建省廈門市建立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對入駐集散中心的進口台灣水果經銷商,給予免交保鮮冷庫儲存使用費以及經銷場地免一年租金的優惠。

(四)為降低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運輸成本,交通部決定,開放台灣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運輸,享受部分地區過路、過橋費減免的優惠政策。

(五)為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教育部決定,自即日起,正式認可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台灣高等學校學歷。

(六)為促進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早日實現,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台辦已制定《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將於明日公布。該辦法規定,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由指定的大陸旅行社作為組團社組織,以旅遊團形式整團往返。組團社由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從已批準的特許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范圍內指定。這些旅行社大多是大型旅行社,信譽好,服務質量有保證。台灣接待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旅行社也就是接待社,須經大陸有關部門會同國家旅遊局確認。該辦法還規定,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實行配額管理,配額由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確認後,下達給組團社。組團社在開展組織大陸居民赴台旅行業務前,須與接待社簽訂合同、建立合作關系。組團社須為每個旅遊團選派領隊,領隊要經過專門的培訓、考核,並申領赴台旅遊領隊證。大陸居民須持有效的《大陸居民往來台灣地區通行證》及旅遊簽注赴台灣地區旅遊。

(七)為進一步方便台灣同胞來往大陸,公安部決定,在原有開放海口、三亞、廈門、福州、上海五個口岸簽注點(即「落地簽注」)基礎上,增設沈陽、大連、成都三個台胞口岸簽注點,並將繼續增加新的口岸簽注點,為未辦妥入境手續直抵大陸的台灣同胞辦理簽注手續。

(八)為滿足在大陸工作的一些台灣同胞希望取得報關員資格的願望,海關總署決定,開放台灣同胞參加報關員考試,成績合格者在報名地海關即可申請報關員資格證書。海關總署將制定並公布具體報名辦法,以利台灣同胞報名考試。

(九)為了給在大陸居住的台灣同胞提供良好、便利的醫療服務,衛生部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開展適合台灣同胞就醫習慣和特點的服務。衛生部決定,繼續在台灣同胞較集中的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醫院指定相對固定的診區,為台灣同胞提供醫療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挑選一些資質好的醫院,如心血管、腦神經、口腔醫院等,設立專門門診部,接待台灣同胞,實行「一條龍」服務。接診醫師可以是大陸醫師,也可以是按規定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取得在大陸行醫許可的台灣醫師。

(十)為有利於兩岸醫療衛生交流合作、方便台灣同胞在大陸就醫,將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就醫後回台灣報銷醫療費用提供便利。大陸醫院在按大陸有關規定書寫和保存醫療文書的同時,據實給就診的台灣同胞提供一份符合回台灣核退費用要求的醫療文書。

(十一)繼續歡迎和鼓勵台灣醫療機構與大陸合資合作興辦醫院。台灣投資者最高股權可佔70%,合作期限暫定20年,合作期滿可申請延長。

(十二)衛生部決定,准許符合規定條件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申請職業注冊和短期行醫。台灣同胞可在大陸申請參加醫師資格考試、注冊、執業或從事臨床研究等活動。在大陸取得醫學專業學歷、考取醫師資格的台灣學生,如需要在大陸執業,可在各地衛生部門辦理職業注冊手續。台灣地區醫師申請來大陸短期行醫,在履行相關手續後,可在大陸從事為期1年的職業活動,期滿後可申請延長。

4. 任安利是什麼人

任安利:一個奮斗在最前沿的公益慈善家
近年,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海內外關系朝良好方向高歌猛進之際,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應襲了我們,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等等。在這些生死攸關的時刻,有一批人始終奮斗在災難最前沿,任安利就是這樣。他目前是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的理事長,基金會自2007年11月成立以來,始終秉承「行善恐後,濟世爭先」的理念,以圓融和解,進取創新的精神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據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內部工作人員透露,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任安利率領員工們以基金會的名義,第一時間深入受災最嚴重的映秀鎮救助災民,捐款賑災。當任安利聽說河南農民張海軍將為孩子治病的錢捐給災區,導致他那患有心臟病的孩子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生命危在旦夕時,任安利主動和醫院取得聯系,並拿出十三萬元人民幣,以基金會的名義,救助張海軍的孩子。孩子出院後,任安利又給張海軍送上兩萬元生活費,同時墊付了與張海軍孩子同病房的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七歲藏族姑娘的手術費。

在中國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像任安利先生一樣善良的人在前面沖鋒陷陣,災難中的人們才有了更多的期待。在為難來臨之際覺得自己仍置身於一個大家庭,感受人間的大愛。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設施在地震中損毀嚴重,全校2800餘師生全部在板房中工作、學習和生活,過冬取暖成最大問題。任安利得知後,自籌款項,以基金會的名義,向該校捐送了2624床新棉被,解決了該校師生的燃眉之急。

此後的「為雨花台烈士在全國范圍內尋親並資助烈士親屬到南京祭掃」,「尋找八百壯士流亡海外遺骨」等系列活動,都是任安利先生帶領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長期這些類似慈善公益活動中,貼進的個人財物不計其數,然而任安利從來沒有計較過,都是以基金會的名義默默行善。

就是這樣一位同情弱者並身體力行的社會公益慈善人士,近期卻在網路上遭到了別有用心、有預謀的惡意詆毀和謾罵攻擊。在網路的「知道、空間、貼吧、文庫、網頁」中大量出現的惡意誹謗「任安利」的虛假帖子內容,如任安利已被「雙規」,行賄受賄和詐騙數十億美金等等,經推斷全部是由個別別有用心之人僱用大量的「網路水軍」對任安利進行的惡意攻擊和陷害。該言論使長期從事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的社會知名人士暨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個人名譽嚴重受損,投訴多次網路仍不予理會,任安利被迫拿起法律武器於2010年10月28日向網路提起訴訟,同時提交了大量詳實並經過公證的侵權證據。2010年12月13日,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並立案。目前,該案已在進入司法程序。

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其他成員就網路詆毀事件也發出了嚴重聲明,要大家提高警惕,維護正義,相信一個優秀的公益慈善家的真實心聲,對不法分子的惡意詆毀給予強有力的回擊。

5. 關於海峽兩岸的小議論文,400字就行

7月30日下午,為期兩天的「海峽兩岸司法實務研討會・2010」在福州落下帷幕。此間,來自海峽兩岸的百名知名法學家、司法實務界人士,圍繞兩岸經濟文化交往權益保障暨海西法治環境、兩岸司法實務新問題和兩岸司法合作與法律服務等方面專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據悉,大會共收到來自兩岸學術界和司法界人士提交的論文199篇。其中,台灣學術界和司法界嘉賓提交的論文17篇,大陸學界嘉賓提交的論文33篇,大陸司法實務界論文149篇。

在這些論文中,有關於兩岸民事權益保障、投資權益保障、旅遊權益保障、海峽西岸涉台立法、涉台審判經驗交流的文章,也有關於兩岸婚姻家庭、海事海商、農產品貿易、勞動爭議和知識產權等制度比較的作品,還有關於兩岸互涉犯罪、刑事司法互助、民事司法互助、商事仲裁合作的論文,涵蓋了兩岸經貿往來的方方面面。論文經專家評選後由組委會選擇其中179篇提交會議討論,並邀請部分作者出席會議。
據介紹,本屆研討會共取得五方面的成果

拓寬了人員交流交往中權益保障的思路。此次大會上,代表們把視角對准兩岸投資權益和旅遊權益的保障上,探討投資糾紛的困境與出路、隱名投資的防範應對、投資貿易爭端的解決等,暢談改進完善或者化解糾紛的思路,豐富了對這一領域法律問題的見識見解,拓寬了視野,為規范運作和加強協作提供了廣闊的視角和有力的依據。

明確了處理民事糾紛和商貿糾紛的原則。由於兩岸在民商事法律上制度規定有所差別,訴訟途徑程序亦有不同,導致在適用法律過程中面臨區域法律沖突的問題。會上,台海兩地的法律人對於破解這一司法難題,紛紛建言獻策,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明確了「平等對待、公正合理、提升效率、司法為民」等適用法律的總體原則,為從實踐中解決司法實務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思路和定位。

堅定了開展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決心。此次會上不少代表對於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工作,進一步反思困境、評議不足,也有代表針對兩岸文書送達、調查取證等工作,介紹窗口渠道的開設和實施細則的完善情況。堅定決心、明確方向、找准方位,是本次兩岸司法實務界和學術界人士對互助合作工作的共同心聲。

提升了對台海法治環境良性構建的思索。近年來,大陸一些法院堅持回應型的能動司法思路,不斷創新涉台審判工作機制,相繼成立涉台審判庭,聘請台商擔任調解員等,在大陸乃至台灣引起較為深遠的影響。此次研討會,亦有不少專家學者和實務代表針對法治環境的構築,介紹經驗、暢談感受,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增強了對涉台審判事務問題研究的信心。本屆研討會期間,還同時召開了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海峽兩岸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的年會,在對過去一年工作進行回顧的同時,決定在新的一年裡依託福建高院的地緣優勢,利用專業委員會匯集眾多具有豐富涉台理論研究和審判經驗的法官和學者的力量,積極開展涉台理論研究和調研活動,針對涉台審判實務中不斷涌現的新類型案件,以及長期困擾涉台審判的疑難、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發揮各自優勢,為涉台審判理論研究出謀劃策,共同破解難題。

6. 求海峽兩岸民事管轄權沖突的案例

管轄權沖突為平行訴訟的產生提供了客觀的基礎。兩岸民事司法中的平行訴訟,是指當事人就同一民事爭議同時或先後向大陸的人民法院或台灣地區的法院起訴,並由兩岸有關法院同時或先後受理的情形。根據平行訴訟的一般理論,關於平行訴訟的一般理論,可以將兩岸民事司法中的平行訴訟區分為兩種最基本的類型:一是重復訴訟,即原告對同一被告就同一爭議事實向祖國大陸和台灣地區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在重復訴訟中,平行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相同,原告和被告是同一的,因此這種形式的平行訴訟又被稱為「原告被告共通型平行訴訟」。二是對抗訴訟,即一方當事人作為原告在祖國大陸(或台灣地區)以對方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而對方當事人又在台灣地區(或祖國大陸)作為原告以該當事人為被告提起訴訟。在對抗訴訟中,平行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相同,但是原告和被告的地位發生了逆轉,因此這種形式的平行訴訟又被稱為「原告被告逆轉型平行訴訟」。

(一)重復訴訟
案例1,林XX訴鄭XX侵權賠償案。原告林XX與被告鄭XX就設立在福建省永定縣永定巨和公司的股權發生糾紛,於1994年4月1日在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判定鄭XX賠償投資款。1994年11月30日,台北地方法院判決鄭XX故意不法侵害林XX財產權,應賠償林XX的投資款。鄭XX不服,提出上訴,台灣「高等法院」於1995年6月判決認為,林XX於1991年對鄭XX提出刑事告訴時即已知道其損害所在,但遲至1994年4月1月才提起民事訴訟,其訴訟請求已超過二年法定時效而消滅;上訴人鄭XX為時效消滅的抗辯並拒絕賠償給付有理;遂判決撤銷台北地方法院的一審判決,並駁回林XX的訴訟請求。林XX不服,提起上訴。1996年12月7日,台灣「最高法院」以事實不清為由判決發回台灣「高等法院」重審。1997年9月15日台灣「高等法院」作出重審判決,認為林XX提起民事訴訟時已逾二年法定時效,並以此為由駁回林XX的訴訟請求。林XX不服,提起上訴。林XX在台灣地區提起訴訟的同時,向福建省龍岩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龍岩中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林XX雖就同一訴訟標的於1994年4月在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並由「高等法院」作出二審判決,但因林XX不服二審判決已提起上訴,目前該案尚未終審判決,處於不確定狀態,且本案訟爭標的物永定巨和公司在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龍岩中院系訟爭標的物所在地法院,對本案具有管轄權;原告林XX對就同一訴訟標的提起訴訟,應予准許;被告鄭XX提出林XX一案二告,違反「一事不再理」之慣例,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答辯理由,不能成立。
案例2,台灣惠高運通有限公司訴台灣內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內田電器製造(廈門)有限公司侵犯財產權糾紛案。1993年10月,台灣惠高運通有限公司(下稱「惠高公司」)受台灣內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內田股份公司」)委託,作為其發運貨物的代理人,雙方約定運費到付。貨物運抵廈門後,惠高公司因內田股份公司未能支付運費經多次催討未果而訴至法院。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於1994年2月1日向內田股份公司發出支付令,責令其向惠高公司支付全部運費及利息。因內田股份公司未能按支付令支付全部款項,且該公司於1994年7月4日向台灣高雄縣「商業會」申請進行破產前和解,鑒於內田股份公司和內田電器製造(廈門)有限公司(下稱「內田廈門公司」)系日本內田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投資開辦的,惠高公司遂以內田廈門公司和內田股份公司存在欺詐性共同侵權為由向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廈門中院判決內田股份公司償還未付的運費及利息,內田廈門公司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一審判決後,內田廈門公司不服,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福建省高院審理認為,本案運費糾紛已經由惠高公司向台灣高雄地方法院申請並已發布支付令,且已獲得部分履行,現惠高公司又以同一事實、不同案由再向另一法院起訴的做法,顯屬不當。據此,福建省高院於1995年8月判決撤銷廈門中院一審判決;駁回惠高公司的訴訟請求。
(二)對抗訴訟
案例3,李XX訴孫XX離婚案。原告李XX為大陸居民,被告孫XX為台灣居民。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人民法院在審理李XX訴孫XX離婚案時,因被告在原告起訴之前已向台灣有關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原告於是向該院申請撤回起訴。該院認為,原告的撤訴申請是其真實意思表示,符合有關法律規定,裁定準許撤回起訴。
案例4,林XX訴被告蔡XX離婚案。原告林XX為大陸居民,被告蔡XX為台灣居民。原告林XX向福建省東山縣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後,被告蔡XX也向台灣某法院起訴。東山縣法院以台灣法院受理案件的時間遲於該院,並參照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條的規定,對該案行使管轄權。兩地法院審理後,分別作出判決。台灣的法院先於東山縣法院作出判決,判決林XX必須履行與蔡XX的夫妻義務;東山縣法院判決不準離婚。一年後,林XX再次向東山縣法院提起訴訟,該院以原、被告雙方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為由,判決准予雙方離婚。判決後,雙方均沒有上訴。
案例5,黃XX訴徐XX離婚案。原告黃XX為大陸居民,被告徐XX為台灣居民。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法院依照簡易程序公開開庭審理黃XX訴徐XX離婚一案,被告徐XX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原告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為由請求與被告離婚。被告未作答辯。原告向法院提交並經確認的證據包括被告2003年1月向台灣彰化地方法院提出的起訴離婚的民事訴狀和彰化地方法院家事法庭通知書的復印件各一份。該院依法判決原告黃XX與被告徐XX離婚。

7. 台灣海峽兩岸間航運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促進海峽兩岸間航運事業的發展,維護正常航運秩序,發展兩岸經貿關系,根據一個中國、雙向直航、互惠互利的原則,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中國大陸港口與台灣地區港口之間的海上直達客貨運輸(以下簡稱兩岸航運)。第三條兩岸航運屬於特殊管理的國內運輸。第四條中國人民銀行交通部(以下簡稱交通部)是兩岸航運業務的主管機關。第五條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登記注冊的符合下列條件的航運公司,經交通部批准,方可以其所有的或者經營的船舶,從事兩岸航運業務:
(一)中國大陸或者台灣地區的獨資航運公司;
(二)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合資航運公司。第六條申請經營兩岸航運業務的,在中國大陸注冊的地方航運公司應當經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主管部門審核後轉報交通部批准;國務院各部門所屬的航運公司由有關主管部門核轉交通部批准。
在中國台灣地區注冊的航運公司應當委託其在大陸的船舶代理公司代為提出申請,經該船舶代理公司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主管部門審核後轉報交通部批准。第七條申請經營兩岸航運業務的航運公司,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請書;
(二)船舶資料;
(三)海運提單樣本;
(四)交通部要求的其他文件。
從事班輪運輸的,除提供上述文件外,還應當提供港航間班輪運輸協議和運價本。第八條交通部應當自收到申請文件之日起45天內,決定批准或者不批准,並書面通知申請人。第九條經批准經營兩岸航運業務的航運公司及其船舶,由交通部核發《台灣海峽兩岸間水路運輸許可證》和《台灣海峽兩岸間船舶營運證》。
前款證書有效期為一年。第十條非經交通部批准,外國航運公司不得經營台灣海峽兩岸間雙向直達的或者中轉的貨物運輸和旅客運輸。第十一條為兩岸航運業務提供服務的大陸港口和船舶代理公司,由交通部批准並予公布。
任何大陸港口和船舶代理公司,未經批准,不得從事與兩岸航運相關的服務。第十二條未經交通部批准從事兩岸航運業務的航運公司的船舶,港務監督機構不得為其辦理進出港口簽證,港口不得為其裝卸貨物,船舶代理公司不得為其辦理代表業務。第十三條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第十一條的規定,未經批准擅自經營兩岸航運及其相關業務的,由交通部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第十四條港口經營人、船舶代理公司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為沒有兩岸航運經營資格的航運公司的船舶提供相關服務的,由交通部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取消其從事與兩岸航運相關服務的資格。第十五條本辦法自1996年8月20日起施行。

8. 什麼是海峽兩岸空運協議

根據《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及其附件,雙方同意開通台灣海峽北線空中雙向直達航路,並建立兩岸空(航)管部門的直接交接程序,同意繼續磋商開通台灣海峽南線空中直達航路及其他更便捷的航路。兩岸資本在兩岸登記注冊的航空公司,經許可後將可從事兩岸間航空客貨運輸業務。

在客運包機方面,兩岸將在原有周末包機的基礎上,增加包機航點、班次,調整為客運包機常態化安排。大陸方面同意將在現有北京、上海(浦東)、廣州、廈門、南京5個周末包機航點的基礎上,開放成都、重慶、杭州、大連、桂林、深圳、武漢、福州、青島、長沙、海口、昆明、西安、沈陽、天津、鄭州等16個航點作為客運包機航點。台灣方面同意將已開放的桃園、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崗、台北松山、澎湖馬公、花蓮、金門、台東等8個航點作為客運包機航點。

雙方每周7天共飛不超過108個往返班次,每方各飛不超過54個往返班次。今後將視市場需求適時增減班次。客運包機常態化安排實現後,此前的節日包機不再執行。春節期間可視情適量增加臨時包機。雙方還同意利用客運包機運送雙方郵件。

在貨運包機方面,雙方同意開通兩岸貨運直航包機,運載兩岸貨物。大陸方面同意開放上海(浦東)、廣州,台灣方面同意開放桃園、高雄小港作為貨運包機航點。雙方每月共飛60個往返班次,每方30個往返班次。

9. 如何解決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於2010年12月29日正式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的規定》(法釋[2010]19號,以下簡稱《規定》),2011年1月1日起實施。《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涉台民商事案件審判實踐的需要,依法作出的一項重要司法解釋。

近年來,隨著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的實現,海峽兩岸經貿交流、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涉台婚姻、繼承、經貿投資等民商事糾紛越來越多,案件涉及的法律和審判規范也越來越復雜。明確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規范,對於人民法院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切實保障兩岸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有效維護兩岸民商事交往的正常秩序,十分必要和重要。

《規定》共3條,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審理各類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同時對台灣地區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地位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規定》第一條是該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明確規定了涉台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根據該條第一款,人民法院審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應當適用法律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並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確定應當適用的實體法。這里所講的實體法既包括兩岸的法律,也包括其他有關國家或地區的法律。該條第二款進一步明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確定台灣地區法律為案件所應適用的實體法,並予以適用。同時,《規定》第三條規定,適用該有關法律不得違反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該條中「選擇適用法律的規則」指的是參照適用的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法律適用規則,也即沖突規范,包括民法通則第八章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通過的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等規定的內容。人民法院適用台灣地區民事法律,是從司法角度妥善處理法律適用難題、切實維護兩岸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務實做法。

《規定》第二條對台灣地區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地位作了強調。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平等,外國人在訴訟中也享有同中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台灣同胞作為中國特殊地域的居民,在訴訟中當然具有與大陸當事人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也一貫堅持平等保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一貫重視依法保護海峽兩岸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早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就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處理涉台民事案件的幾個問題》的司法解釋,對審理涉台婚姻、夫妻共同財產、撫養和贍養、收養、繼承、房產、債務案件以及訴訟時效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1998年,為了進一步推動兩岸關系發展,保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尤其是台灣同胞在大陸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隨後,為回應台灣法律界人士和民眾的訴求與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又將認可台灣地區民事判決的范圍予以擴大,對於台灣地區有關法院作出的民事調解書和支付令也予以認可。為適應新時期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變化,發揮認可台灣地區民事判決在促進兩岸關系發展中的更大作用,200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實施了《關於人民法院認可台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該規定明確了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台灣地區民事判決與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效力,同時更加詳細地規定了認可的具體程序,使台灣地區民事判決在大陸的執行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為解決涉台民商事案件審判中存在的訴訟文書送達難問題,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發布了《關於涉台民事訴訟文書送達的若干規定》。該司法解釋的出台對於兩岸法院及時、公正審理互涉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上述司法解釋的制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為維護兩岸同胞實體權益、平等保護兩岸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發展正常有序的兩岸關系所採取的務實而重要的舉措。

這次公布和實施《規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繼制定實施上述重要司法解釋後的又一重大司法舉措,體現了人民法院服務對台工作大局,切實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的精神。今後,人民法院在涉台民商事案件的審判中,將嚴格依照該司法解釋的規定,准確適用法律,確保涉台案件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堅持公正、高效、嚴格司法,妥善處理好相關案件,促進兩岸關系不斷發展。

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規定

第一條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根據本規定,作為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台灣地區仲裁裁決是指,有關常設仲裁機構及臨時仲裁庭在台灣地區按照台灣地區仲裁規定就有關民商事爭議作出的仲裁裁決,包括仲裁判斷、仲裁和解和仲裁調解。第三條申請人同時提出認可和執行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申請的,人民法院先按照認可程序進行審查, 裁定認可後,由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執行。

申請人直接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一並提交認可申請;堅持不申請認可的,裁定駁回其申請。第四條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案件,由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或者被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受理。

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申請人向被申請人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的,應當提供財產存在的相關證據。第五條對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第六條申請人委託他人代理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台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或者外國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應當履行相關的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但授權委託書在人民法院法官的見證下簽署或者經中國大陸公證機關公證證明是在中國大陸簽署的除外。第七條申請人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應當提交以下文件或者經證明無誤的副本:

(一)申請書;

(二)仲裁協議;

(三)仲裁判斷書、仲裁和解書或者仲裁調解書。

申請書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件號碼、住址(申請人或者被申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記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姓名、職務)和通訊方式;

(二)申請認可的仲裁判斷書、仲裁和解書或者仲裁調解書的案號或者識別資料和生效日期;

(三)請求和理由;

(四)被申請人財產所在地、財產狀況及申請認可的仲裁裁決的執行情況;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第八條對於符合本規定第四條和第七條規定條件的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後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同時將申請書送達被申請人;不符合本規定第四條和第七條規定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同時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申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第九條申請人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應當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以證明該仲裁裁決的真實性。

申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過海峽兩岸調查取證司法互助途徑查明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真實性;人民法院認為必要時,也可以就有關事項依職權通過海峽兩岸司法互助途徑向台灣地區請求調查取證。第十條人民法院受理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申請之前或者之後,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根據申請人的申請,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申請後,當事人就同一爭議起訴的,不予受理。

當事人未申請認可,而是就同一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亦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申請後,作出裁定前,申請人請求撤回申請的,可以裁定準許。第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盡快審查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裁決的申請,決定予以認可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裁定;決定不予認可或者駁回申請的,應當在作出決定前按有關規定自立案之日起兩個月內上報最高人民法院。

通過海峽兩岸司法互助途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的期間,不計入審查期限。第十四條對申請認可和執行的仲裁裁決,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審查核實,人民法院裁定不予認可:

(一)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依對其適用的法律在訂立仲裁協議時屬於無行為能力的;或者依當事人約定的准據法,或當事人沒有約定適用的准據法而依台灣地區仲裁規定,該仲裁協議無效的;或者當事人之間沒有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但申請認可台灣地區仲裁調解的除外;

(二)被申請人未接到選任仲裁員或進行仲裁程序的適當通知,或者由於其他不可歸責於被申請人的原因而未能陳述意見的;

(三)裁決所處理的爭議不是提交仲裁的爭議,或者不在仲裁協議范圍之內;或者裁決載有超出當事人提交仲裁范圍的事項的決定,但裁決中超出提交仲裁范圍的事項的決定與提交仲裁事項的決定可以分開的,裁決中關於提交仲裁事項的決定部分可以予以認可;

(四)仲裁庭的組成或者仲裁程序違反當事人的約定,或者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時與台灣地區仲裁規定不符的;

(五)裁決對當事人尚無約束力,或者業經台灣地區法院撤銷或者駁回執行申請的。

依據國家法律,該爭議事項不能以仲裁解決的,或者認可該仲裁裁決將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等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認可。

閱讀全文

與海峽兩岸侵權准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