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秋戰國時期 有哪些慘烈的戰爭 比如坑殺什麼的 謝謝
從春秋爭霸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從最初的結盟稱霸,發展到滅國奪地;車戰逐漸為步戰所代替,並出現了水戰、海戰;戰區擴大,從兩國接壤地區推進到敵國腹地;戰爭時間更長,已從一戰決勝負,發展到長期反復較量;用兵更加靈活,注意分析敵情、捕捉戰機等;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孫子兵法》問世,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北制之戰(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國中首先崛起的鄭國,積極向外擴張,出兵進攻臨近的衛國。衛國急忙調遣屬國南燕的軍隊抗擊鄭國的進攻。鄭軍北上,還未定出國門即遇到了南燕軍隊。鄭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駕率領三支軍隊從正面逼近燕軍,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迴到燕軍的側後北制 (今河南榮陽把水鎮) 。燕軍不了解鄭軍的意圖和部署,認為北制地形險要,放鬆了戒備,仍按傳統正面進攻戰法,專注正面之敵。六月,曼伯、子元乘燕軍不備,突然從背後發起進攻,大敗燕軍。這是史書上首次記載迂迴襲敵取勝的戰例,一直是後世用兵的鑒戒。
2:北戎之戰(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鄭國北方的戎人,統稱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諸侯國混戰的機會,南下攻鄭。北戎多步兵,機動靈活,鄭國多車兵,受地形限制。鄭庄公伯敵人迂迴襲擊自己,徵求大臣抗敵意見。公子突認為:北戎兵裝備雖輕,但不整齊,貪心很大,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主張用誘敵戰術,設伏殲敵。庄公採納了公子突的建議,挑選一部分兵力擔任誘敵任務,派大夫祝聃(單)率主力分三處埋伏於敵必經之路。交戰後,鄭軍與敵稍作接觸,即假裝敗退,並丟棄許多財物。戎軍前隊見有利可獲、遂緊迫不舍,於是被誘入包圍圈。鄭伏兵突然發起進攻,將敵截成數段,全部消滅。敵後隊見前隊被殲,爭相逃命,鄭軍乘勝追擊,大敗戎軍。
3:襦葛之戰(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鄭國稱霸中原。鄭庄公專橫跋庭,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鄭兩國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調集陳、蔡、魏等國軍隊聯合攻鄭,戰於襦葛 (今河南長葛東北)。周分三軍:右軍配屬蔡、魏軍,左軍配屬陳軍,桓王親率中軍主力。鄭軍亦分三軍迎戰,決定先攻周軍薄弱的兩翼,再集中兵力攻擊周軍中軍。鄭庄公還改變了傳統的車戰隊形,布成「魚麗陣 」,即將原隨車後的步兵分散配置於戰車左、右、後三方,填補了戰車之間的空隙,收到了車步協同相互掩護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戰開始,鄭軍先從兩翼發起進攻,陳軍一觸即潰, 蔡、魏軍紛紛敗逃,周軍左右兩軍陣腳大亂,中軍更加孤立。隨後,鄭軍從左右向周軍中軍實施鉗形攻擊,中軍主力亦投入戰斗。周中軍三面受敵而大敗。桓王中箭受傷,急忙退軍。從此,周王室威信掃地,大國紛爭四起。
4:長勺之戰
春秋初期,齊、魯兩個大國為了爭霸時有沖突。周莊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齊國為繼承王位而發生內亂,魯國扶持公子糾爭奪王位,與齊結仇。齊公子小白搶先即位,稱齊桓公。次年春,齊桓公不聽管仲先修內政、待機而動的勸阻,急於征服魯國,以報前仇。魯庄公決心應戰。這時,有個叫曹劌(貴)的貴族求見庄公提出建議。曹劌問庄公:「你靠什麼來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獨自享受,分給臣下,並對神守信作答。曹劌認為:「這些小恩小惠無利於老百姓,他們是不會跟從你的,神也不會為你降福。」庄公又說:「對民間訴訟一定要按照實際情況慎重 處理。」曹劌說:「這倒是盡職盡責,定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勝才有根基。」曹劌自告奮勇請求與庄公同赴戰場,庄公應允。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 (今山東曲阜北,一說為萊蕪東北) ,魯庄公立即命令擊鼓攻敵,被曹劌勸阻。曹劌深知齊強魯弱,絕不能先下手。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恃強兩次擊鼓發動進攻,因魯軍陣腳不亂,均未奏效。兩次進攻,齊軍不僅損耗了體力,而且銳氣大減,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戰鬥力大大削弱。曹劌抓住時機,建議庄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了齊軍。庄公下令追擊,又被曹劌勸阻。曹劌怕齊軍佯敗設伏,親自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爬到車前扶手的橫木上眺望齊軍的旗幟,證實齊軍確實潰敗以後,才請庄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國境。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就舉了長勺之戰的例子。他說:「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庄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5:滅虢之戰(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 (國,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採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 (今山西平陸境) ,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6: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
春秋中期,齊桓公死後,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國不自量力欲代齊稱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許、滕三國出兵進攻臣服於楚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發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聞訊急忙從鄭撤軍回國迎戰楚軍。十一月初一,兩軍到達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兩岸。宋軍在北岸已布成陣勢,且有天然水障。楚軍恃強進攻,當其正在渡河時,協助宋襄公指揮的大司馬公孫固(一說子魚)建議對楚軍發起進攻。宋襄公卻認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拒絕了公孫固半渡而擊的建議。在楚軍渡過河之後,尚未列成陣,正處於混亂之際,公孫固又建議宋襄公下令攻擊。襄公認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這一古訓是絕對不可違背的,又拒絕了公孫固的建議。直到楚軍列好陣勢,襄公才下令攻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亦受重傷,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戰(公元前 634年)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楚國為阻止晉國南下,便與其鄰國曹、衛結盟,作抗晉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從晉為名,聯合鄭、陳、蔡、許等國出兵進攻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救,但晉、宋兩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晉文公見楚聯軍勢力強大,怕勞師遠征於晉不利,決定先攻弱小的曹、衛兩國。楚國識破了晉國的企圖,不為所動,仍繼續圍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晉文公為難了,不救,宋晉必絕交,等於放棄求霸;救吧,孤軍深入,實無取勝把握;想請齊、秦相助,又怕兩國不答應。後來,晉文公採納了元帥先軫之謀:讓宋賄賂齊、秦,托他們勸楚撤兵,並將曹、衛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楚見盟國土地被宋佔去,必定拒絕齊、秦的調解,這樣可以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打消其觀望態度,站在晉國一邊,同時也可斷絕宋國降楚的念頭。後來,如晉所料,果然出現了晉、齊、秦、宋聯合對楚的局面。
8:崤之戰(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准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9:邲之戰(公元前 597)
春秋中期,楚莊王繼位後,國勢日強,欲霸中原,與晉斗爭日益激烈。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莊王率軍攻破鄭都新鄭(今屬河南),鄭降楚。當楚圍鄭時,晉景公派中軍元帥荀林父率上、中、下三軍救鄭。行至黃河邊。本不想與楚決戰的荀林父聞鄭已降楚,即欲回師,但中軍副將先彀(湖)怕晉失霸業,反對避戰回師,拒不從命,自率中軍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屬亡師」之罪,被迫命令全軍盡渡。進至郵地 (令河南榮陽東北)扎營。楚軍進至逯(鹽,今鄭州北) ,得知晉軍渡河來攻,庄王及孫叔敖考慮到此行目的已經達到,無意與晉決戰,遂率軍南撤。後來伍參又向庄王進言:荀林父新上任,號令不行,將帥矛盾,晉軍必敗。我們是大國之君,避戰於晉臣,是國家的恥辱。庄王聽後,下令停止撤退,決心擊敗晉軍,以堅定鄭國附楚之心。
楚莊王叫鄭國派人出使晉營勸戰,以加深晉軍內部矛盾。果然,晉軍戰和兩派意見尖銳對立,相持不下,荀林父無所適從。為麻痹晉軍,庄王兩次派人至晉營求和,以懈其備。荀林父因將不聽命,本無勝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戰斗准備,並和楚使約定盟期,以圖盡快班師。楚莊王見時機成熟,為激怒晉軍主戰將領,故意派人沖擊晉營。荀林父仍無動於衷,一心與楚訂盟,並接受魏綺(奇)、趙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營約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戰。晉上軍主將士會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軍,遂在敖山下設伏,以防事變。魏綺前往楚營被逐,趙旃又率軍沖入楚營, 楚莊王立即率 30乘兵車追逐趙旃。孫叔敖誤以為庄王陷入晉軍,遂率三軍攻擊前進。荀林父正待楚使前來訂盟,忽聞楚大軍迫近,驚慌失措,急令全軍後撤。楚軍發動全面進攻,晉軍完全失去指揮,死傷慘重,只有晉上軍設伏未動,得以保全,從容撤退。楚軍勝利進駐呦地,不久凱旋迴國。經此一戰,楚代晉取得中原霸權。
10:鞍之戰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景公繼位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發憤圖強,想爭取與楚國通好的齊國背楚從晉,但齊頃公見晉國打不過楚國,自己又是個大國,對晉使臣克極不禮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晉、衛聯合攻齊,迫齊與晉結盟。齊、魯因邊界糾紛結成世仇。十八年,齊又背叛晉國並聯合楚國進攻與晉結盟的魯國,還打敗了助魯的衛國軍隊。晉國見聯齊不成,遂應魯、衛要求,派鄒克率兵車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齊。齊頃公聞訊東撤,晉、魯、衛聯軍尾追至糜笄(機)山下。六月十七日,兩軍列陣於鞍(今濟南西北)。齊頃公求勝心切,自恃齊軍勇猛,蔑視晉軍,馬不披甲,領兵沖向晉軍。激戰中,晉軍主帥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駕車的馭者解張雖也負傷,仍堅持一手駕車一手代郁克擊鼓指揮,並與車右鄭丘緩協同,鼓舞晉軍奮勇拼殺,終於大敗齊軍。齊頃公引殘兵而逃,聯軍一直尾追至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迫齊割地求和,與晉結盟。
11:鄢陵之戰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雙方議和但都無誠意。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沖的鄭、衛,迫鄭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決心重振霸業,率兵伐鄭。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軍及戎兵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軍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於是挑選一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霧掩護楚軍迫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營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有的將領主張堅守待援,暫不出戰。但晉厲公想,援軍到來尚需時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決心與楚一戰。遂排除不戰意見,採納將士之謀:在營內布陣,並立即著手改善條件,下令將營內井、灶填平,擴大了空間,就地將上、中、下、新四軍排列成陣。這樣,既解決了出營布陣的困難,又可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楚共王登車觀察晉軍陣勢,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責(奔)皇的陪同下,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中於中軍的情況,苗責皇建議:分晉軍精銳加強兩翼,先攻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後,集中力量圍殲其中軍。厲公採納了他的建議,迅速調整了部署。晉軍先發制人,開營發起進攻,沿泥沼兩側前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率領王族親兵兵車及中軍攻擊晉厲公,被晉大夫魏錚射中左目而被迫後退,故未能及時支援兩翼。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晉軍趁勢猛攻楚左、右軍。楚右軍及鄭兵最先不支退卻,從而影響了中、左軍,楚軍陣勢大亂,傷亡慘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晉軍亦停止進攻。經此一仗,楚軍雖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積極修整兵器,補充兵源,准備來日再戰。楚共王召集主帥子反商量應敵之策,子反卻因醉酒無法議事及指揮作戰,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軍回師。
12:雞父之戰(春秋後期,吳與楚爭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吳王僚率公子光發兵進攻楚地州來(今安徽風台)。該地是吳國從陸路西進的必經之地,曾兩次落入吳手,復為楚據。楚平王見吳兵再次來攻,派司馬偉越率領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往援。令尹子瑕帶病督軍,不幸途中病故。偉越率軍撤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 )。此時,吳軍已移師鍾離設防待機。吳王見楚軍勢大,對是否再進遲疑不決。公子光認為,敵雖眾而心不齊,主帥新喪,偉越威信不高,號令不行,只要分師先破弱敵,定能以奇制勝。吳王採納其建議,繼續揮師前進並選擇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偉越倉促應戰,把六國軍隊放在前面以掩護後邊的楚軍。吳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誘敵, 先攻胡、沈、陳三國軍隊,結果誘兵一觸即潰,胡、沈、陳三國軍隊緊迫不舍,爭搶俘兵,陣勢大亂。吳軍主力乘機出擊,俘胡、沈國君及陳大夫 聶,隨後又釋放胡、沈軍的俘虜,讓他們逃奔許、蔡、頓軍傳呼「國君被殺」,吳軍趁機隨後吶喊沖擊,三軍震動,驚慌潰逃。楚軍失去掩護,又未列陣,自知不敵而逃。吳軍攻佔州來。
公元前 519年 )
13:柏舉之戰(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江淮。周敬王五年(公元前 515年),吳國闔閭繼位後,採取疲楚誤楚方針,派一部兵力游擊襲擾楚國邊境,長達六年之久,使楚國疲於奔命,極大地削弱了楚軍的戰鬥力。
14:姑蘇之戰(公元前494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一戰,越慘敗求和,才未亡國。越王勾踐在吳被扣作人質三年,受盡羞辱。回國後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一心滅吳,史有「卧薪嘗膽」的故事。越對外結好齊、楚、晉等國,採取各種辦法麻痹吳國,慫恿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用以消耗其國力。
15:笠澤之戰(公元前 478年)
姑蘇一戰,吳幾乎被越亡國,兩國實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吳國因連年征戰,財力耗盡,被迫採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圖恢復國力。。。(簡略)
16:戰國七雄兼並戰爭
由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進入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戰爭促進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春秋末年呈現晉、楚、齊、越對峙局面,各國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新興地主階級奪權、兼並斗爭空前激烈。晉在變革中解體,最後形成「三家分晉」,魏、趙、韓變成三個獨立的封建政權。齊國被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田氏所代。處於邊遠地區的楚、秦、燕最終也轉化為封建政權。越國因發展緩慢,被楚所滅。在淮河、泗水之間還有十多個弱小的諸侯國。魏、趙、韓、齊、楚、秦、燕所處條件較好,加之不斷改革,都具雄厚實力,史稱「戰國七雄」。這七個強國為爭奪人口、土地,兼並戰爭連年不斷。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五個階段。
前期主要是大國之間為控制、兼並小國或攻取戰略要地而發生的戰爭,大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還未全面展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魏國稱雄階段。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占據山西西南部富饒、險要地區,又經改革,迅速強大起來,文侯、武侯兩代聯合韓、趙兩國四面擴張:向西奪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陝西北洛河南段與黃河之間地區) ;向北越過趙國邊境滅了中山國;向東攻齊,進入齊的長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國一時聲威顯赫,稱雄中原。
魏、齊爭雄階段。韓、趙助魏稱雄後,沒有得到好處,遂自求發展,致使聯盟關系破裂,打了起來。這時,魏國東面的齊國,西邊的秦國,逐漸崛起。齊桓公為擺脫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諸侯國,與魏爭雄。秦國為奪回被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兩次大敗魏軍,震動中原。魏惠王時,為了打破齊、秦東西夾攻的態勢,又拉攏韓、趙,使三國矛盾暫時得以緩解。但不久,趙國又與齊、宋、燕聯合抗魏。齊威王利用趙、魏矛盾,圖霸中原。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為爭奪衛國,魏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齊軍在田忌、孫腹率領下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齊、秦也趁機搶占魏地。魏惠王因為韓國抵制其會盟,又於周顯王二十七年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軍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灶之計誘敵, 設伏全殲魏軍 10萬之眾。齊國從此稱霸中原。在齊、魏相爭的同時,秦國重用商鞅改革,國勢日盛,不斷向東擴展,兩次大敗魏軍,迫使魏又想附齊抗秦。周顯王三十五年以後,兼並戰爭更為復雜、激烈。 簡略。。。
17:秦滅六國
長平之戰後,六國皆弱,已無抗秦之力。各國又只圖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難於形成合縱抗秦的力量。秦則堅持遠交近攻的戰略,攻佔了韓、魏、趙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齊、秦領土已接壤,阻斷了趙、楚聯系,對韓、魏成三麵包圍。秦滅六國條件已經成熟。秦王政採納大臣建議,以破壞六國合縱為指導思想,重點打擊趙、楚兩國。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國四次出兵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秦軍先勝,後被趙將李牧擊敗。秦遂轉向弱小的韓國,於十七年滅韓。這時趙國遭災,秦國趁機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於十七年滅了趙國。趙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接著,秦軍又重創燕軍主力,燕王喜與代王嘉退往遼東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滅魏,進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萬大軍攻楚,不料大敗而歸。後派老將王翦率 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終將楚國滅亡。二十五年,秦軍又掃清了燕、趙殘余勢力,僅剩下一個齊國。二十六年,秦軍避開齊國正面防禦,自燕地南下,一舉攻佔齊都。至此六國皆平,終成統一大業。
==================================
從這里開始,因為回答文字限制的原因,只給你列出各戰役名稱。
18:晉陽之戰(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
20:馬陵之戰(公元前445)
21:伊闕之戰(公元前293年)
22:破齊之戰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戰(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戰(公元前 279年)
25: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
26:長平之戰(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鄲之戰(公元前260年)
Ⅱ 儒林外史是什麼年代的作品
作品簡述編輯本段《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加上它那准確、生動、洗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內容介紹編輯本段元末明初,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家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只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准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里,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後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於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成驢變成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終於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於是將范進取為秀才。過後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家裡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後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群眾義憤填膺,鳴鑼罷市。事發後。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奸發挾制官府,依律枷責」之罪。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颳了八千兩銀子。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佔寺廟的田產,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打發管庄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裡只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他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凶,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葯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著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朴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里,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里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幫凶。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著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著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凡此種種從明朝成化年間以來形成的風氣,到了萬曆年間則愈演愈烈。科場得意,被認為才能出眾;科場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顏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家講的是陞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馬。儒林墮落了,社會更加腐敗。看來,要尋找不受科舉八股影響的「奇人」,只能拋開儒林,放眼於市井小民之中了。那知市井中間,真的出了幾個奇人。一個是會寫字的。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無家無業,總在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了去,他性格乖張,但凡人要請他寫字他要齋戒一日,親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願,他才高興。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又不修邊幅,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靶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每日寫了字,得了人家的筆資,自家吃了飯,剩下的錢就不要了,隨便不相識的窮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爛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讓他換鞋,他居然說我這雙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還要算抬舉你。一次,他看見和尚房裡擺著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寫字,拿來就寫,當一位有權有勢的鄉紳要他去寫字時,他竟破口大罵「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 又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帶賣火紙筒過活。那一日,妙意庵做會。王太走將進來,碰到三四個大老官簇擁著兩個人在那裡下棋。大家開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們同王太剛下了半盤,就不得不投子認負,眾人大驚,就要拉著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裡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裡快活極了,那裡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像他們這樣淡泊功名利祿的隱士在市井中還有,只不過在那些達官貴人看來,追求功名利祿才是正道。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清小說家。字敏軒,因其書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稱秦淮寓客。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父親吳霖起死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於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家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產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沖入家中攫奪財產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家族倫理道德的丑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縉紳人物的虛偽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鑣。作為縉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產。 29歲應試舉人落第,從此再也不應鄉試。30歲以前,就將田產房產都消耗光了。33歲時移家南京,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36歲那年,曾被薦應博學鴻詞之試,但只參加了省里的預試,就託病辭去了徵辟,甘願過素約貧困的生活,54歲客死在揚州。 章回目錄編輯本段《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第二回王孝廉村學識同科周蒙師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凶鬧捷報 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契官司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五回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生疾終正寢 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范學道視學報師恩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八回王觀察窮途逢世好婁公子故里遇貧交 第九回婁公子捐金贖朋友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魯翰林憐才擇婿蓬公孫富室招親 第十一回魯小姐制義難新郎楊司訓相府薦賢上 第十二回名士大宴鶯脰腹溯俠客虛設人頭會 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賢問業馬純上仗義疏財 第十四回蘧公孫書坊送良友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葬神仙馬秀才送喪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親樂清縣賢宰愛士 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十八回約詩會名士攜匡二訪朋友書店會潘三 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二十回匡超人高興長安道牛布衣客死蕪湖關 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親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認祖孫玉圃聯宗愛交遊雪齋留客 第二十三回發陰私詩人被打嘆老景寡婦尋夫 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牽連多訟事鮑文卿整理舊生涯 第二十五回鮑文卿南京遇舊倪廷璽安慶招親 第二十六迴向觀察陞官哭友鮑廷璽喪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季葦蕭揚州入贅蕭金鉉白下選書 第二十九回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納姬 第三十回愛少俊訪友神樂觀逞風流高會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天長縣同訪豪傑賜書樓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舉婁煥文臨去遺言 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婦游山遲衡山朋友議禮 第三十四回議禮樂名流訪友備弓旌天子招賢 第三十五回聖天子求賢問道庄征君辭爵還家 第三十六回常熟縣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賢主祭 第三十七回祭先聖南京修禮送孝子西蜀尋親 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狹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蕭雲仙救難明月嶺平少保奏凱青楓城 第四十回蕭雲仙廣武山賞雪沈瓊枝利涉橋賣文 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話舊秦淮河沈瓊枝押解江都縣 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說科場家人苗疆報信息 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歌舞地酋長劫營 第四十四回湯總鎮成功歸故鄉餘明經把酒問葬事 第四十五回敦友誼代兄受過講堪輿回家葬親 第四十六回三山門賢人餞別五河縣勢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閣方鹽商大鬧節孝祠 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 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談龍虎榜中書冒占鳳凰池 第五十回假官員當街出醜真義氣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少婦騙人折風月壯士高興試官刑 第五十二回比武藝公子傷身毀廳堂英雄討債 第五十三回國公府雪夜留賓來賓樓燈花驚夢 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樓算命呆名士妓館獻詩 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來彈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詔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吳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為界可分前後兩段。前期,他與小山一樣,以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游離於「正常」的生活軌道之外。「少年時,青溪九曲畫船,曾記遊冶……朝復夜,費蜀錦吳綾,那惜纏頭價。」(《買肢塘》)「王家曇首,伎識歌聲春載酒,白板橋西,贏得才名曲部知。」(《減字木蘭花》)吳敬梓不像小山一樣真正沉醉到情愛之中,而更多地標榜一種不見容於俗世的生活姿態。不是為遊冶而遊冶,而是在遊冶中體驗自由。胡適說,吳氏的家產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覺得,「泥沙一擲金一擔」是他有意為之。只有喪失了財產,掙脫了宗族的約束後,他才能以純粹的心境進入到文學創作之中。 「梟鳥東徒,渾未解於更鳴」!(《移家賦》)33歲、不名一文的吳敬棒移家南京時,他在族人眼中已是「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傅學鴻詞科考試。當「長老苦口譏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時,他「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45]他的「痴憨」、「顛憨」、「隱括」終一生而不變,與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能耐,就因為他是一個「嵌崎磊落」的人,一個「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畸人。他畫荷花,「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因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著花明柳媚的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口裡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惹得鄉下陔子們,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眼裡。」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對「滅門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他處茅屋之遠而懷天下蒼生,一語道出入股取仕的實質:「這法子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即有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鳳四老爹在小說中看似可有可元,實則為一大關鍵。據考證,鳳四老爹的原型為俠客甘鳳池。[46]當時浙江總督李衛在奏摺中這樣描述甘鳳池:「查此輩棍徒,造作訛信,往來煽感,著實痛恨,斷難容其漏網。臣細思江浙好事悻謬之人,莫過於現在拿獲之甘鳳池等各犯。」(《雍正硃批諭旨》)對於這樣一個叛逆者,吳敬棒卻由衷地贊美道:「官府嚴刑密網,多少士大夫見了就屈膝就範,你一個小百姓,視如上芥,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結。當「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銷磨盡了」的時候,奇人卻出現在市井中間。會寫字的季遇年,「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去」。「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這樣迎著施御史的臉痛罵:「你是何等之人?敢來叫我寫字!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卜獨立人格,意氣風發。吳敬梓把「四大奇人」當作「述往思來」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則有閃光的人格,吳敬梓已悄悄換了一套嶄新的價值標准。為什麼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呢? 做裁縫的荊元,會彈琴、會寫字,也喜歡做詩。朋友問他:「你既要做雅人,為甚麼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些學校里的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寫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中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與我們相與!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廠這席話真石破天驚。吳敬梓認識到,人格獨立的背後是經濟獨立。被權力網路所覆蓋的儒林中,只有爬牆藤一樣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樣的獨立者。市井人物操持著被士大夫所蔑視的職業,他們卻在這職業中獲得了真正的經濟獨立。好一個「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輔這樣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說這樣的大話。吳敬梓突破傳統的道德評判,揭示出產生「奇人」的經濟基礎。這一點,此前無人認識到。 開頭出現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正如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不給你官做,便是專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的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丑態,知道官的丑態;叫人覺得『人』比『官』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罷了。」 然而,這種社會心理終究很難養成。吳敬梓這個嵌崎磊落的敗家子是寂寞的,他筆下的奇人們也是寂寞的。荊元為知音於老者彈琴,「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凄清宛轉,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凄然淚下」。讀者讀到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淚下」了!
Ⅲ 時代爵嶺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成都時代爵嶺
城市:成都
樓盤位置:晉康北路268號(辰居路小學路口附近)
開發商:崇州市勝通實業有限責任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多層,板樓,
公交線路:公交205路 (崇陽鎮導航站社區衛生院下車)地鐵4號線沿線
其他交通方式:三環以外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3795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180個
周邊配套:商場:家樂福,九龍超市
教育:實驗中學、辰居路小學、袋鼠媽咪幼兒園
醫院:浩康醫院,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博愛醫院
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
小區健身設施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