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到了新聞真實,媒體構成侵權嗎
《最高人民抄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八條規定:「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按照此規定,新聞真實的標準是問題「基本真實」,新聞報道的內容只要做到問題基本真實即可。楊立新教授進一步闡釋了問題「基本真實」的含義:(1)新聞媒體揭示的事實主要、主要內容和客觀後果基本屬實,不是虛構、傳言或者謠言;(2)新聞媒體有證據證明,可以合理相信事實是真實的;(3)媒體的報道或批評是善意的,不具有侵犯他人的惡意或重大過失。
B.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
一、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二、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後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後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2)媒體侵權改革楊立新擴展閱讀
2009年12月26日,《侵權責任法》經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將於2010年7月1日起實施《侵權責任法》。
並於2010年6月30日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
C. 楊立新: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中網路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責任,第二部分是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網站承擔連帶責任的兩種情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不同。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後,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況下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路侵權責任形式,《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種規則: 1.提示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也有的將其叫做「通知與取下」規則。 提示規則的要點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被侵權人知道自己在該網站上被侵權,有權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示,通知其網站上的內容構成侵權,要求其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該提示之後,應當按照其提示,及時採取上述必要措施。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構成對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的放任,具有間接故意,視為與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就損害的擴大部分,與侵權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經提示、或者經過提示之後即採取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就不承擔責任,即為「避風港」規則。 2.明知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明知規則,就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而未採取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必要措施,任憑網路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路平台實施侵權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對於該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放任的間接故意,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應當理解和解釋的主要問題 依筆者所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尤其是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規則,在下述十個問題上需要進行正確理解和解釋。 1.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確定侵權責任范圍的做法是確定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即民事權益的范圍。在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侵權責任的規定中,也使用了「民事權益」的概念,即「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對於此處的「民事權益」應理解為凡是在網路上實施侵權行為所能夠侵害的一切民事權益,包括人格權益以及知識產權特別是著作權。 2.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有無審查義務。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上發表的信息不負有事先審查義務,除非是自己發布的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網路用戶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沒有事先審查義務,這是與傳統媒體的根本區別。 3.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根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是被侵權人通知,或者是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而不是經過法院確認侵權。 4.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時間要求。被侵權人提示之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採取必要措施。這里的所謂及時,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權人通知後的適當時間內,或者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侵權通知後的合理時間內。具體是否構成及時,需要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例如技術上的可能性與難度具體分析確定。 5.對採取的必要措施的選擇問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必要措施是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例如停止服務的措施)。所謂必要,就是能夠避免侵權後果,且不限制他人的行為自由。這就是「必要」的界限。超出這個界限的,構成新的侵權行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自己決定採取何種必要措施。如果對必要措施是否必要發生爭議,則由法院在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中作出裁決,由法官判斷。 6.被侵權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應否設置必要的門檻。筆者主張在被侵權人提出通知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時候,應當設置必要的「門檻」,一方面可以限制無端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人的濫用權利,妨害互聯網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被侵權人的責任感。 7.被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用戶提出侵權責任請求的反提示規則。反提示規則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被侵權人的提示而採取必要措施之後,發布信息的網路用戶認為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而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予以恢復的規則。如果確認該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沒有侵犯提示人的人格權、著作權等權益,給反提示人造成損害的,提出提示的「被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0.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的連帶責任的性質。 第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與誰承擔連帶責任?這個問題是明確的,就是與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但本條只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實際上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也是連帶責任人。如果被侵權人起訴兩個被告,即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網路用戶,法院應當一並確定各自的賠償責任份額。但由於網路侵權行為的特點,被侵權人一般只知道侵權的網站,很難確切知道侵權的網路用戶是誰,在實踐中,被侵權人通常只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而不起訴或者無法起訴直接侵權人。這並不違反《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規定的連帶責任規則。 第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為何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有的學者解釋網路服務提供者因為實施了間接侵權行為。這樣界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的性質是正確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沒有採取必要措施的行為是一個間接行為,並非直接侵權。 第三,一方的侵權行為為直接行為,另一方的侵權行為是間接行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換言之,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是基於共同侵權嗎?依我所見,並非是共同侵權行為,而是基於公共政策考量而規定的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由於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的隱匿性,被侵權人不易確定直接侵權人身份的特點,才規定為連帶責任,使被侵權人可以直接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給網路服務提供者苛加的一個較為嚴重的責任。 第四,既然是連帶責任,那麼就一定要有賠償責任份額的問題。對此,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根據責任大小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由於只是間接行為,因而其承擔責任的份額必然是次要責任,而不是主要責任,應當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的原因力和過錯程度,確定適當的賠償份額。 第五,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後,有權向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追償。 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D. 侵權責任法的起草人有哪些
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侵權責任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E. 求楊立新對隱私權概念的解釋。
[編輯本段]隱私權的含義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人格權法新論》一書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這種觀點已被不少學者所認可,並被許多論文和著作所引用。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並無提及隱私權字眼的明文條款。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編輯本段]相關條款經查找相關法律資料,我國法律涉及隱私權內容主要有如下條款: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141.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侵犯姓名權、名稱權的行為。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七、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八、問: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應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一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編輯本段]結語隱私權應歸於民法范疇。嚴格的說,中國目前並無真正編纂的民法典,我們可以稱其為《民法通則》。但因為我國的《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1隱私的定義
個人隱私
是指個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秘密。(個人獨特的生理特點、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在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
2隱私權
隱私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格權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
3網路隱私權
網路空間的個人隱私權主要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
我國關於隱私權的規定
我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進行規定,根據司法解釋,我國在法律實踐中,通常以保護名譽權的形式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
http://ke..com/view/49906.htm
F. 以楊立新的侵權責任法視頻講座寫一篇觀後感
http://wenku..com/view/8d024830b90d6c85ec3ac611.html
有空看看
G. 急求楊立新關於隱私權概念的解釋!!!
關於隱私權及其保護的幾個問題
楊立新/文
近幾年,媒體對隱私權這個法律概念越炒越熱,甚至於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這樣的討論,對於普及隱私權的法律知識,更好地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有積極的意義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見諸於報刊等媒體的言論中,有很多對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是沒有正確的理解的,甚至以訛傳訛,有謬種流傳之嫌,因此,有必要對有關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的一些問題作進一步的闡釋,將隱私權的認識統一到法律所限定的范圍之內。
問題之一:中國法律不是對隱私權沒有作出規定,僅僅是在民法基本法上沒有規定隱私權
在報刊上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中國的法律對隱私權沒有作出明文規定。有些報刊還專門開辟專版,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發表言論,闡釋這樣的意見。我不知道這些專家和學者對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是怎樣理解的,總之,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應當承認,在1986年中國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時候,由於立法者對隱私權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因而在這部法律中僅僅規定了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沒有將隱私權規定為公民的人格權。這是一個立法的疏漏。
在《民法通則》公布以後不長的時間里,人們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世界各國紛紛承認隱私權的當代社會,民事立法不規定隱私權,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失誤,。可以這樣說,缺乏對隱私權的保護的民事立法,不管其他的內容是怎樣的完善,都不能說這樣的民事立法是一個完善的立法,對於完善地保護公民的人身權,都是有缺陷的。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在立法和司法上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措施,對這一立法疏漏進行補救。
首先,是在司法上採取措施,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進行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採取變通的方法,規定對侵害他人隱私權,造成名譽權損害的,認定為侵害名譽權,追究民事責任。其第140條規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按照該條文的邏輯,就是「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隱私權的行為。」應當說,這是一個對隱私權保護的重要的司法解釋。按照這樣的司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承認公民享有隱私權,只是在保護上,適用名譽權的保護方法進行保護。這就是所謂的見解保護方式。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重申這一原則。按照這樣的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對隱私權有了一定的法律保護。例如一名公司的副經理在經理出差時,將經理放在辦公桌抽屜中的日記取出,對經理的個人隱私內容摘抄、整理,發給公司人員討論、批判,嚴重侵害了這位經理的隱私權,造成了名譽權的損害。故當經理項法院起訴的時候,法院經過審理,判決這位副經理承擔侵害名譽權的民事責任,保護了這位經理的隱私權。
其次,立法機關在立法上採取措施,確認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在《民法通則》以後頒布的一些新的法律中,幾乎凡是涉及到民事權利的,都有對隱私權的規定。這就是《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護法》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在這些法律中,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婦女的隱私權、殘疾人的隱私權以及消費者的隱私權,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按照這些法律的規定,只要是在這樣的場合,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就依法受到保護。
再次,在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等程序法中,對隱私(陰私)的保護,都有具體的規定。
由此可見,這個的法律不是對隱私權的保護沒有規定,而僅僅是在民法基本法上,沒有作出一般性的規定。如果籠統地說中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作出規定,是不客觀的。
隱私權所保護的隱私,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不能作任意的擴張或者限制的解釋
隱私權的客體是隱私。但是,對隱私究竟應當怎樣理解,說法卻大不相同。
實際上,隱私觀念是在人類在將自己的陰私部位用樹葉等遮擋起來時,就產生了的。以後隨著社會的進展和社會觀念的變化,隱私的概念不斷發展。在現代,陰私概念有了嚴格的界定。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釋隱私,就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生活秘密,它所包容的內容,就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
私人信息是有關個人的一切情報資料和資訊,諸如身高、體重、收入、生活經歷、家庭電話號碼,病患經歷,等等。私人活動,是一切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活動,如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夫妻之間的兩性生活、婚外性關系等。私人空間也稱為私人領域,是指個人的隱秘范圍,如身體的隱秘部位、個人居所、旅客行李、學生書包、日記、通信等均是。
有人認為,隱私的范圍受到國家法律的限制,如問女性的年齡,在國外是侵害隱私權,在中國問問一個人的年齡不僅不是侵害隱私,而且還是一種對人的關心的表現。因此,中國法律對隱私的范圍是限制較嚴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無論在任何國家,年齡和收入,都是都是隱私的內容,國家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這樣的問題不是隱私。當一個人詢問你的年齡或者收入,如果他沒有惡意,不能認為他是侵害你的隱私,因為隱私的支配權是在你的手中掌握,你可以不回答他。可以認為,凡是屬於上述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范圍內的事情,都是個人隱私。
隱私權是維護隱私的權利,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
隱私權是公民的人格權,它包括這樣幾種權能:一是隱私隱瞞權,公民對自己的隱私有權隱瞞,使其不為人所知;二是隱私利用權,權利人可以自己利用自己的隱私,滿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需要;三是隱私支配權,支配自己的隱私,准許或者不允許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隱私;四是隱私維護權,當自己的隱私被泄漏或者被侵害的時候,有權尋求司法保護。
隱私權的這些權能的核心,是對隱私及其利益的支配。一個人對自己的隱私不願意讓人知道,而他人惡意進行探聽,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因為該他人的行為違反了權利人對自己隱私及其利益的支配的意志。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隱私告知某人,但是只要是權利人沒有授權,他就不得將這種隱私進行宣揚或者泄漏,惡意宣揚或者泄漏者,為侵權行為。自己的日記是自己心靈的寫照,他願意讓他人看其內容,該他人就可以知悉日記的內容,不願意讓他人知悉,他人就不得翻閱。惡意翻閱他人日記,或者知悉他人日記的內容未經允許而予以宣揚或者泄漏,都是對隱私支配權的侵害,都是對隱私權的侵害。
按照法理,隱私權是人格權,性質是絕對權,任何人相對於他人的隱私權,都是義務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違反這樣的義務,造成權利人隱私權的侵害,就構成侵權行為。有一位女青年與一名男青年談戀愛,出於忠誠,女青年將自己在大學期間與他人同居的情況告知男友。該男友與該女青年斷絕戀愛關系之後,心理還不能平靜,又把上述內容寫在明信片上,寄給女青年,使女青年所在單位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受到了嚴重的精神損害。該男青年的行為就是嚴重的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
對隱私權是直接保護還是間接保護:法律應當選擇前者
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是一百年以來的事情。當1890年美國法學家布蘭蒂斯和華倫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隱私權》一文之前,隱私並不是一個權利。只是在此之後,世界才逐漸認識了隱私權及其重要性,各國陸續認其為人格權,並加以嚴格的法律保護。
經過一百年的歷史發展,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對隱私權的保護形成了兩種模式,一是直接保護方式,即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直接認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責令侵權行為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的責任。二是間接保護方式,即由於該國立法的原因,對於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不是直接定為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而是認定為其他類似的侵權行為,按照其他類似的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在我國,就是因為制訂《民法通則》時沒有規定隱私權,因而採用了目前的這種以侵害名譽權的保護方式保護隱私權的間接保護的方式。
實踐證明,採用間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隱私權,是不完備、不周密的保護。按照我國司法解釋確定的對隱私權的保護方法,只有擅自公布、惡意宣揚他人隱私,造成名譽損害後果的,才能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行為,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對於其他侵害隱私的行為,例如刺探他人私人情報信息,擅闖他人私人住宅,跟蹤私人活動,等等,就都無法追究民事責任。直至目前,法院還沒有一例對上述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直接保護的判決。這里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法官和法院對法律理解的問題。事實上,在一些民法特別法中對隱私權的規定,是應當依照、可以參照的,直接按照侵害隱私權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是完全有法律根據的。
對隱私權採用直接保護方式,既是隱私權自身的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既然隱私權是不容侵犯的個人人格權,既然採用直接保護的方式保護這種權利是歷史的必然,那麼司法機關在其中,就應當有所作為,推動這一歷程,使公民的隱私權受到更為完備的法律保護。
H. 楊立新 侵權責任法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I. 侵犯隱私權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浩帶來的影響
論隱私權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
在當代中國,
與國際接軌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常年的封建統治使得除
了皇親貴族外隱私權顯得甚是單薄。
改革開放後,
人們逐漸意識到隱私權的重要性。
本文我
准備由點及面,討論隱私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隱私權的核心內容是「隱私」,隱私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群體利益無關
當事人不願他
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個人信息,
當事人不願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個人私事和當事
人不願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個人領。隱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1
)個人信息,是有
關自然人的一切資料,
如身高﹑體重﹑婚戀家庭﹑財產狀況﹑生活經歷﹑個人愛好等。
姓名
﹑肖像也屬於個人信息。
2
)個人私事,是自然人進行社會活動的有關情況,如社會交往﹑
電報﹑電話往來以及通信等情況。
3
)個人生活領域,是指自然人個人的私有領域,如其住
宅﹑記等。
我國民法學家王利明則認為,
隱私權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
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隱私權最早是在
19
世紀末美國學者沃倫
和波蘭戴斯在《哈佛法學評論》
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
主張一種新的權利,即「不被了解
的權利」。人格權可以分為物質性人格性與精神性人格權,比如身體權就是物質性人格權。
隱私權屬於精神性人格。
從深層的主觀意義考慮,
隱私觀念較之其他人格利益,
其產生更加
決定於一定社會文化環境:
倘無將個人空間與公眾空間相分離的強烈願望和必要,
倘此種分
離不被認為具有支配個人生活之安寧和幸福的重要價值,
則「隱私」的觀念大概是不會產生
的。「隱私是一個受時間和文化制約的概念」,是『生活的緊張和復雜度』以及『文明演
進』的必然產物」。
隱私權在西方國家得到了發展和完善。
但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
隱私
權的實質和功能還沒有很好得到闡述,
對於隱私權的規定少之有少,
幾乎是零。
假如隱私權
得不到保護,
這個國家的人民的民事權利就沒有真正的得到實現和獨立。
在現代的信息社會
中,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
作為一項民事權利,
隱私權的實質就是公民可以自主地保有
私人信息、過私人生活、決定私人事務,而不受外界的非法干涉。對於他人非法接觸、獲取
和公布、利用公民私人信息的行為,
或者非法侵擾公民私人生活、
干涉私人事務的行為,公
民可以尋求法律救助。
可見,
隱私權是法治社會中公民的一項必可少的重要人格權。
沒有隱
私權,公民就不可能正常地生活。
1
舉一個例子,公眾人物,即作為一個法律概念起源於美國
,
其對隱私權問題的探討具有
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美國的西迪斯訴出版公司案是一個關於公開公眾人物隱私的典型案
例。權利限制理論是公眾人物隱私權問題的理論基礎
,
公共利益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行使界
限,在認定時應進行個案判斷
,
並對隱私權的限制進行嚴格把握。
《民法典
(
草案
)
》首次在立法上使用了
"
公眾人物
"
的概念,但在隨後的九屆全國人大常
委會第
31
次會議的審議中即被刪除。《略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On
Privacy
of
the
Public
Person
》的筆者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對「公眾人物」進行社會監督的基礎和空間。
「公眾人物」
也是人,
他們也和普通人一樣享有憲法和其他法律賦予的一切權利包括隱私權,
同時又由於他們是
"
公眾人物
",
其權利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
2
相對的,
狗仔隊這種莫名其奇妙的職業就產生了。
每天都能聽到某明星夫婦想方設法躲
避別人拍他們的新生兒,
某女星某男星的親密照等等。其實,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
他們的隱
私權已經嚴重遭到威脅。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
雖然沒有他們的曝光率那麼高,
但作為憲法保
護下的公民,享有個人隱私權,在社會中保護自己顯得尤為重要。
但我們首先要分清隱私權和名譽權的區別。
1
引用於億佰論文網
2
應用於姜淑明女士的《略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On Privacy of the Public Person
》的評論
隱私權,是指公民就自己個人私事、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情事不為他人知悉、
禁止他人干涉的權利。
名譽權是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
名譽,
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我國法律沒有對隱私權加以規定,在實踐中,侵犯隱
私權的行為是作為侵犯名譽權來處理的。
雖然隱私權與名譽權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
二者都是與精神利益有關但不體現直接財產
內容的人身權利,
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有時會導致名譽權受損害的結果,
但並非所有侵犯隱私
權的行為都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
而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可能包含了侵犯隱私權。
二
者是相互獨立的民事權利,主要區別在於:
1
)主體不同;
2
)性質不同;
3
)侵權方式不同;
4
)侵權結果不同;
5
)處置權不同;
6
)責任方式不同。
3
名譽權是權利主體就自己的社會評價所享受利益的權利。名譽權的主體除了公民之外,
也包括法人。
法人名譽權的好壞直接影響它的對外交往及經濟利益。
而由於隱私權的宗旨是
保護個人的內心安寧不受攪擾,
法人則不具有自然人的生理功能,
不存在精神上的愉悅和痛
苦問題,法人雖然也有不宜公開的秘密,但這屬於商業秘密的范疇,而不是隱私權的內容,
所以法人不能享有隱私權。而隱私權則主要是指權利主體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取和公開,
私人生活不受非法干擾,個人私事的決定不受非法干涉的權利。
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一般是採取無中生有,
侮辱、
誹謗等方式貶損他人的人格,
從而使其
名譽受到損害;
而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則多為非法獲取、
擴散有關他人私生活的事實,
干涉他
人私生活等等,
從而他人的內心安寧受到攪擾。
前者散布的是虛假的情節,
後者披露的則是
真實的情況。對他人名譽的侵害,肯定會造成人格的貶損、名譽的降低;而對他人隱私的侵
害,則未必造成名譽的降低,有時甚至會提高他的聲譽。
例如,某夫婦自幼收養了一個父母
雙亡的孤兒,
為了孩子的心靈不受創傷,
他們一直對其隱瞞這一事實。
一位知情者違背他們
的意願把這件事向社會披露,
這顯然是侵犯了這對夫婦的隱私,
但他們的名譽並不會因此受
損,而可能會得到社會廣泛贊揚。
隱私權包括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悉或公開,
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擾,
個人私事的決
定不受非法干涉三項內容,
其中有關個人信息的保密並非絕對的,
當事人可以自行將其公布
於眾,
也可以授權他人公開發表,
也就是當事人可以放棄這部分隱私權;
而名譽權的中心內
容是社會對當事人的評價,
這一權利是不可放棄的,
他不能自行或授意他人貶損自己的名譽。
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方式有停止侵害、
消除影響、
恢復名譽、
賠禮道歉、
賠償損害等方式,
而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方式。
例如,
2002
年
3
月
8
日,工人貞某應聘到深圳市某表業廠做工,上班第二天上廁所時,
猛然抬頭,
發現廁所上方正有一架電視探頭在來回轉動,
嚇得他趕緊停下正在進行的
「
活動
」
逃走。
後來他買了一台照相機,
在廁所里拍下了
「
探頭
」
監視的鏡頭作為證據。
該廠的其他工
人證實,
因工作需要多次進入裝有閉路監視器的寫字樓辦公大廳,
好幾次透過玻璃窗看到廠
方老闆辦公室里的兩台閉路監視器正在放映男廁所內部的情形。本案另外兩名原告也表示,
也曾在該辦公室里看到過男廁所內的錄像情形。
3
月
22
日,貞某等
18
人向法院提起侵權賠
償訴訟請求,要求判令被告在媒體上賠禮道歉,支付原告精神撫慰金每人
5000
元。
在廁所中安裝攝像頭,
監視員工上廁所的情形,
當然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這種侵權行
為,就是非法監視私人活動的侵權行為。
4
在現代社會的企業或者單位,
很多老闆為了監督員工的活動,
在工作場所安裝電子監視
設備,
使員工的活動在老闆的眼皮底下進行。
對此,曾經有過很深入的討論,有的認為這是
老闆對員工權利的侵害,
有的不認為是對員工權利的侵害。
我認為,
對於員工正常的工作活
動進行監督,應當是准許的。員工要維護自己的權益,老闆也要維護他的權益。老闆聘用員
3
引用於《民法總論》
4
案例引用於《楊立新民商法總論》
工,而員工出工不出力,在工作時間不作好本職工作,也是對老闆的權益的侵害。但是,對
員工的監督應當適度,
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超出了法律規定的范圍,
非法監督員
工的私人活動,
就是不準許的。
本案監督職工在廁所中的活動,就是這樣的行為。
還有老闆
監督員工的換衣間、
浴室的活動,也是這樣的行為。當然,非法監視私人活動的侵權行為不
僅僅就是這些,其他非法監視他人私人活動的行為,都是這種侵權行為。
由此可見,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
隱私權就像一把保護傘,
時刻保護著復雜社
會中脆弱的我們。
這絕對不是媽媽偷看你的日記本這樣的小事情,
這涉及到你的前途、
名譽、
人生未來。
所以,
隱私權是法治社會中公民的一項必可少的重要人格權。
沒有隱私權,
公民就不可能正常的生活
J. 拿能力說話的作者 知道是 楊立新,可我不確定是哪個人,誰能提供個人簡歷或者資料
楊立新的學術歷程
我從1980年開始研究民商法,已經20年了。在這20年中,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九年
我在1975年到法院工作以後,先是在民事審判庭辦案。這是我最早對民商法的了解。
1980年,我雖然不在民事審判庭工作了,但是對侵權行為法理論產生了興趣,開始進行研究。1981年,為給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民事審判工作會議准備材料,參加了對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調查研究工作。在審閱了幾百件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卷宗以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素材。同時,我把國內能夠找到的侵權行為法的教材、文章都找到,進行學習和研究,寫出了《關於處理民事損害賠償案件的幾個問題》的調查報告,在上報上級法院之外,我把它寄到《法學研究》編輯部。《法學研究》編輯部在這一年的第五期上以重點文章發表。這對我的研究和學習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1983年,我到中央黨校學習半年,這半年是我集中進行民法學習的關鍵時間。中央黨校圖書館的藏書非常豐富,法律書籍很多。我每周都要從那裡借很多書,在課余進行學習,對民法積累了感性的認識。
1984年9月,我考入中國政法大學進修學院,專修法律,授課的老師都是法學界的名流,如佟柔教授、高銘暄教授、孫國華教授、關懷教授、陳光中教授、嚴端教授、張晉蕃教授等等。在這些高師的教誨下,使我對法律的理解和感情有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佟柔老師的教導下,我對民法的感情更深了,理解得也更深入了。在學習之餘,我全面收集了中國侵權行為法的專著和論文,以及中國古代的法律典籍和國外翻譯過來的著作,全面研究侵權行為法的理論和實踐,之後,寫出了《侵權損害賠償》專著的書稿。在《民法通則》公布之後,對書稿進行了改寫,畢業時,就將這部書稿送到了出版社。在這個期間,還寫作了一些文章,在有關刊物上發表。
1987年,我在政法大學畢業之後,結合實踐的情況,寫作了《試論共同危險行為》一文,對共同危險行為的理論和在實踐中應用的問題,提出了肯定的意見,然後,這篇文章在《法學研究》上發表。如果說,1981年在《法學研究》上發表第一篇文章的時候還是一種對民商法研究處於不自覺的狀態的話,那麼,這篇文章的發表則滲透了作者對民商法研究的深厚感情和較為深刻的理解。這篇文章的基本理論被司法實務界所接受,很多案件是按照這一文章揭示的原理做出判決的,並被最高法院的有關刊物所登載,成為指導審判實踐的指導性判例。
1988年,在出版了《侵權損害賠償》一書之後,我開始了《侵權特別法通論》的寫作。這一年,我考入了中國高級法官培訓中心首屆民法班(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這期民法班,佟柔老師幾乎投入了全部的心血,親自授課,親自輔導,親自主持討論。此外,趙中孚教授、鄭立教授也非常關心高法班,主要的課程,都是這三位老師親自講授。可以說,我們在高法班的這次學習,要比研究生的待遇還高,教學內容和深度都是一流的。我在業余時間繼續寫作《侵權特別法通論》,得到了佟柔老師的親自指導,詳細詢問我寫作的計劃,幫助我錘煉主題,最後為我的這補助著作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根據本書的主要內容寫作的《論侵權特別法及其適用》一文,參加最高人民法院舉辦的第一次法學理論研討會,在大會閉幕時上宣讀,獲得優秀論文獎。
1989年畢業,在畢業論文的評價上,趙中孚老師對我的論文的口頭評價是「特優」。
二、一九九零年至一九九二年
1990年2月,我被調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工作。這樣的工作環境為我的民商法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天地,使我有機會接觸全國民事審判的最新動態和情況,參與最高司法機關制訂民商法司法解釋和重大民事案件的審理等工作,因而在實踐上,就使我的民商法研究提高了層次,走到了民商法研究的寶塔尖端之上,視野更寬,角度更高,認識更為全面。
這一年,與《法學研究》的同志共同研究,將「判解研究」作為《法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欄目,並將我的一篇判解研究的文章《對債權准佔有人給付的效力》作為欄目的開篇之作,從此,也開創了我的民商法研究的新方法,就是結合判例和司法解釋進行深入的學理研究,揭示判例和司法解釋的深層次的理論問題,指導實踐,發展理論。
嚴格地說,我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三年中,主要的還是對民法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大量地吸收新的理論觀點,整理自己的心得體會,同時大量地接受、消化民事審判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和司法解釋,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
在這一時期,也寫作了一些文章,並編寫了一些實踐性較強的民法著作。著作主要有:《民事審判諸問題釋疑》、《侵權損害賠償案件司法實務》、《精神損害賠償疑難問題》、《民事審判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涉台港民事糾紛司法對策》、《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釋義》、《侵權和債務疑難糾紛司法對策》等。
在《法學研究》上和其他刊物上發表了一批文章,如《論債權人撤銷權及其適用》、《混合過錯與過失相抵》、《論小說侵害名譽權責任》等。
三、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
這三年是我在民商法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的時期。經過十幾年的積累,特別是經過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三年的積累,我在民商法研究上的一些觀點需要進行整理。這時,恰好我調到煙台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有了充裕的時間來做這項工作。
這一時期的研究、寫作重點,一是人身權法的研究,二是擴展民商法研究的領域,向債法、物權法、親屬法等方面發展。
在前二年,在教學中,除了在每周的幾小時課程和學習外語的時間外,我幾乎都是在研究民商法,進行寫作。特別是在1994年,一年發表了32篇文章,差不多都是比較有分量的文章。同時,集中精力,進行了《人身權法論》的寫作。
在1995年,我已經調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工作,這里環境寬松,又不負責重要的領導工作,因此,繼續了在煙台大學的研究工作。
三年中,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完成了75萬字的《人身權法論》長篇專著的寫作任務,同時在業余時間,進行校對等出版前的工作;編輯了《民法判解研究與適用》這部論文集,並且在1995年出版,出版印刷5000冊,再版印刷1萬冊。合作寫作《人格權與新聞侵權》、《人格權法新論》、《民法.侵權行為法》等著作。完成的論文有《我國他物權的重新構造》(《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人身權的延伸法律保護》、《自由權之侵害及其民法救濟》、《侵害肖像權及其民法救濟》(以上三篇文章是在《法學研究》上發表)、《論損益相抵》、《論貞操權的侵害及其民法救濟》(以上兩篇文章在《中國法學》上發表)、《新聞侵權問題的再思考》、《論善意取得制度》、《對完善我國債的保全制度構想》、《論相鄰防險關系》等。
這一期間,是我民商法研究的黃金時期,很多重要的文章都是在和一時期寫成的。這一時期寫作的著作,構成了我的民商法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
四、一九九六年至現在
從1996年起,我在工作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民商法研究的時間越來越少,只能在業余時間進行。好在在不久以後,就是實行了雙休日制度,在周六和周日,每周有兩天的時間可以利用,因此,我的研究工作並沒有中斷。
在這一個期間,我的民商法研究的主要內容是:
1.
總結、整理對侵權行為法研究的成果,寫完了75萬字的《侵權法論》一書,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5000冊書不到1年就基本銷完,深受讀者的歡迎。在香港出版合著《中國侵權行為法》,合著法學統編教材《侵權行為法》、《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在法律出版社編輯出版《損害賠償專家指導叢書》,在人民法院出版社編輯出版《損害賠償理論和司法實踐叢書》。
整理出版了《民法判解研究與適用》第二集至第四集共三部著作。編輯出版了匯集二十年來的全部論文的10卷文集《民商法判解研究》。
對合同法的研究,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制訂和公布,主持編寫了《中國合同法的釋解與適用》,《合同法的適用與執行》,以及《合同法總則》(上冊)。
對人身權法繼續進行研究,出版了合著的法學統編教材《人格權法》。
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理論進行研究,寫了數篇文章和參加了有關專著的寫作。
以上僅僅是我對自己民商法研究學術活動的簡要總結,遠遠不能表達我對民商法的深情。回顧我20年的民商法研究歷史,我深深地體會到,民商法理論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這一生能夠從事民商法理論研究,是一個福分,既可以使你在這個法律領域中做出自己的探索,同時,民商法博大精深的理論和公平、正義的精神,永遠滋養著學子的身心,讓你永遠做一個好人,永遠不要去傷害別人。因此,我對從事民商法研究永遠不悔。
20年來發表的法學研究論文目錄
1.《我國他物權制度的重新構造》 《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
2.《人身權的延伸法律保護》 《法學研究》1995年第2期
3.《自由權之侵害及其民法救濟》 《法學研究》1994年第4期
4.《侵害肖像權及其民事責任》 《法學研究》1994年第1期
5.《論債權人撤銷權及其適用》 《法學研究》1992年第3期
6.《對債權准佔有人給付的效力》 《法學研究》1991年第3期
7.《混合過錯與過失相抵》 《法學研究》1991年第6期
8.《試論共同危險行為》 《法學研究》1987年第5期
9.《關於處理民事損害賠償案件的幾個問題》 《法學研究》1981年第6期
10.《論損益相抵》 《中國法學》1994年第3期
11.《論貞操權及其侵害的民法救濟》 《中國法學》1994年第4期
12.《新聞侵權問題的再思考》 《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13.《論對債權之准佔有人給付效力及適用》 《中外法學》1994年第3期
14.《關於侵權小說編輯出版者的民事責任問題》 《法學評論》1994年第2期
15.《論合夥共有財產》 《政治與法律》1995年第2期
16.《勞動能力喪失及其損害賠償》 《政治與法律》1994年第4期
17.《論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法學家》1995年第4期
18.《新中國侵權法司法解釋的現狀及思考》 《法學家》1994年第2期
19.《論善意取得制度》 《法學家》1993年第3期
20.《債權侵權行為及其損害賠償研究》 《上海法學研究》1994年第5期
21.《對完善我國債的保全制度的構想》 《上海法學研究》1994年第2期
22.《論名稱權及其民法保護》 《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23.《論婚生子女否認與欺詐性撫養關系》 《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24.《論家庭共同財產》 《政法學報》1994年第4期
25.《論侵權行為的概念》 《政法學報》1994年第3期
26.《財產共有權基本問題研究》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27.《論相鄰防險關系》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28.《論工傷事故與損害賠償》 《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4年第5期
29.《論國有公共設施設置及其管理欠缺致害的行政賠償責任》 《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30.《論小說侵害名譽權責任》 《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2年創刊號
31.《論信用權及其損害的民法救濟》 《法律科學》1995年第4期
32.《論公民身體權及其民法保護》 《法律科學》1994年第6期
33.《民事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製度》 《法律科學》1994年第1期
34《論債權人代位權》 《法律科學》1990年第4期
35.《侵害留置權的損害賠償》 《法學》1994年第7期
36.《侮辱誹謗罪的附帶民事訴訟之我見》 《法學》1987年第3期
37.《論准共有》 《法學與實踐》1995年第4期
38.《批復性侵權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及適用》 《法學與實踐》1994年第3、4期
39.《霍夫曼計演算法及其適用》 《法學與實踐》1987年第1期
40.《論債的保全》 《法學與實踐》1990年第2期
41.《論幼年證人資格》 《法學與實踐》1986年第6期
42.《間接證據證明結構》 《法學與實踐》1985年第5期
43.《論夫妻約定財產》 《法學天地》1994年第3期
44.《論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的認定》 《法學學刊》1994年第2期
45.《論合夥糾紛與合夥訴訟》 《煙台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46.《論一般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 《河北法學》1995年第2期
47.《論國外人格權的歷史發展》 《河北法學》1995年第4期
48.《論侵害抵押權》 《河北法學》1994年第5期
49.《規范性侵權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及適用》 《河北法學》1994年第2期
50.《試論定作人指示過失的侵權責任》 《河北法學》1991年第2期
51.《霍夫曼計演算法與萊布尼計演算法及其適用》 《河北法學》1990年第1期
52.《論債權人撤銷權》 《河北法學》1990年第3期
53.《論妨害婚姻關系的名譽損害賠償》 《河北法學》1988年第6期
54.《論人格損害賠償》 《河北法學》1987年第6期
55.《證據系統芻議》 《河北法學》1986年第1期
56.《試論間接證據的證明方法》 《河北法學》1985年第2期
57.《試論郵政侵權行為》 《當代法學》1988年第1期
58.《試論僱用人的轉承賠償責任》 《當代法學》1987年第3期
59.《論侵權行為的轉承責任》 《政法叢刊》1990年第1期
60.《論我國侵權行為特別法規的實體內容》 《政法叢刊》 1988年第1期
61.《對侵權行為特別法規幾個問題的研究》 《政法叢刊》1988年第2期
62.《試論喊號助威者的民事責任》 《政法叢刊》1987年第1--2期
63.《關於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幾個問題》 《政法叢刊》1986年第3期
64.《試論近年來刑法犯罪構成的發展變化》 《政法叢刊》1986年第1期
65.《論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一)》 《福建審判》1994年第3期
66.《論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二)》 《福建審判》1994年第4期
67.《論子女撫育費的確定和變更》 《四川審判》1994年第2期
68.《論離婚後子女撫養關系及其變更》 《甘肅審判》1994年第2期
69.《論幼年證人的資格》 《浙江法學》1986年第3期
70.《試論公民幫工換工的風險責任》 《政法學習》1987年第2期
71.《試論治安處罰中損害賠償的性質》 《人民公安》1986年第11期
72.《怎樣計算財物損失價值》 《法學季刊》1986年第3期
73.《判決書常見錯別字匯析》 《司法文書與公文寫作》1987年第6期
74.《判決書常見標點符號錯誤》 《司法文書與公文寫作》1986年第1、2期
75.《略論裁判文書的宣讀》 《司法文書與公文寫作》1985年第2期
76.《淺談刑事判決書理由部分的寫作》 《學習與輔導》1988年第9期
77.《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銀行工作人員未按規定辦理儲戶掛失造成儲戶損失銀行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的理論闡釋》
《作者文集》第1集
78.《論我國個人合夥的民事法律地位》 《作者文集》第1集
79.《論對婦女人格權的侵權及其法律保護方法》 《作者文集》第1集
80.《中國古代侵權法研究》 《作者文集》第1集
81.《唐代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初探》 《作者文集》第1集
82.《論<清律>的侵權損害賠償制度》 《作者文集》第1集
83.《當前債務案件的新特點及其對策》 《作者文集》第1集
84.《論人民法院信息系統的創制》 《作者文集》第1集
85.《對民間借貸之債司法解釋的評釋》 《作者文集》第2集
86.《保證人在主合同沒有變更時的保證責任》 《作者文集》第2集
87.《獎券糾紛的性質及對策》 《作者文集》第2集
88.《儲蓄存款損失的性質及其法律責任》 《民事審判諸問題釋疑》
89.《侵害生命權的間接受害人及其損害賠償》 《作者文集》第2集
90.《公民姓名權及其民法保護》 《作者文集》第2集
91.《對財產犯罪受害人起訴侵權賠償問題的研究》 《作者文集》第2集
92.《侵權案件程序法適用的有關問題》 《作者文集》第2集
93.《對適用民法通則司法解釋修改意向的評釋》 《作者文集》第2集
94.《他物權的歷史演進和我國他物權制度的重新構造》 《作者文集》第3集
95.《論共同共有》 《作者文集》第3集
96.《論按份共有》 《作者文集》第3集
97.《論夫妻共同財產》 《作者文集》第3集
98.《社會經濟發展與人身權民法保護》 《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5年第6期
99.《論取得時效制度》 《作者文集》第3集
100.《關於侵權民事責任構成及其要件的再思考》 《作者文集》第3集
101.《試論精神損害賠償的幾個問題》 《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2集
102.《論侵權特別法的程序法》 《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2集
103.《論侵害財產佔有權及其損害賠償》 《作者文集》第3集
104.《論侵害配偶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作者文集》第3集
105.《審理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幾個理論與實踐問題》 《作者文集》第3集
106.《締約過失責任原理及其適用》 《作者文集》第3集
107.《論情勢變更原則》 《作者文集》第3集
108.《論重大誤解》 《作者文集》第3集
109.《關於查辦民事行政抗訴案件的幾個實務問題》 《作者文集》第3集
110.《論檢察機關在國有資產保障中的作用》 《中央檢察官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111.《論司法解釋詮釋》 《作者文集》第3集
112.《論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作者文集》第3集
113.《論醫療事故賠償責任及其處理規則》 《作者文集》第4集
114.《論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及其處理規則》 《作者文集》第4集
115.《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 《作者文集》第4集
116.《論產品侵權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17.《論高低危險作業致還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18.《環境污染致還責任研究》 《作者文集》第4集
119.《論地下工作物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0.《論建築物及其他地上物致還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1.《論動物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2.《論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3.《論法人的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賠償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4.《論共同侵權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25.《論侵權行為的混合過錯與過失相抵》 《作者文集》第4集
126.《論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及其賠償規則》 《作者文集》第4集
127.《論一般人格權及其民法保護》 《河北法學》1995年第1期
128.《社會經濟發展與人身全民法保護》 《中央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 期
129.《國外人格權的歷史發展》 《作者文集》第4集
130.《論信用權及其民法保護》 《作者文集》第4集
131.《論屍體的法律性質及其民法保護》 《作者文集》第4集
132.《中國身份權研究》 《作者文集》第4集
133.《論親權》 《作者文集》第4集
134.《論榮譽權及其侵害的損害賠償責任》 《作者文集》第4集
135.《定金的若干理論和實務問題》 《作者文集》第4集
136.《關於留置權的幾個一般問題》 《作者文集》第4集
137.《留置權成立要件研究》 《作者文集》第4集
138.《關於留置權的效力研究》 《作者文集》第4集
139.《關於留置權消滅原因的研究》 《作者文集》第4集
140.《新合同法規定的基本原則的理解和適用》 《作者文集》第5集
141.《新合同法規定的合同債權保全的理解和適用》 《作者文集》第5集
142.《新合同法規定的雙務合同抗辯權的理解和適用》 《作者文集》第5集
143.《全國人大法工委召開的專家座談會對〈合同法〉(草案)修改的基本意見 《作者文集》第5集
144.《「王海現象」的再思考》 《中國律師》1997年第 期
145.《論服務欺詐》 《作者文集》第5集
146.《論懸賞廣告》 《作者文集》第5集
147.《論侵害債權》 《作者文集》第5集
148.《論多重買賣中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 《作者文集》第5集
149.《論數種原因造成損害結果的賠償數額計算》 《通化審判》1998年第3期
150.《侵權行為法研究熱點問題三論》 《作者文集》第5集
151.《論人身傷害慰撫金賠償制度》 《作者文集》第5集
152.《論身份權及其民法保護》 《作者文集》第5集
153.《論共同共有不動產中的善意取得》 《法學研究》1998年第 期
154.《論新中國民事行政檢察的發展》 《河南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第 期
155.《關於修訂家庭婚姻法如何處理配偶忠實義務的幾個問題》 《作者文集》第5集
156.《新行政案件的抗訴條件》 《作者文集》第5集
157.譯文《合夥法中的已決事項不再理和間接禁止翻供原則》 《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2集
158.譯文《美國法官的民事責任》 《疑難民事糾紛司法對策》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