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由北京院校劉春華等執筆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價值多少
我朋友家裡也有一幅,前不久剛剛出手,120元。是由北京院校油畫家劉春華等執筆,68年河南人民美術出版的,
<毛主席去安源>為表現題材的油畫,以年畫的形式發行,。該畫被稱為「開創了無產階級美術創作的新紀元」,文革期間在中國美術界具有和樣板戲一樣的地位。
其後該畫被收入全國統一的中小學課本作插圖,並被仿製成上百種毛主席紀念像章、石膏工藝品等,廣為傳播。1960年代杭州東方紅絲織廠曾以此畫為藍本出品了巨幅織錦(2.2 x 1.5m),氣勢雄偉(1992年10月13日在北京21世紀飯店拍賣,以6.3萬美元成交)。1968年中國人民郵政還發行了《毛主席去安源》(尺寸:40 x 60mm,編號:文12)8分幣值郵票(設計者為孫傳哲、萬維生、李大瑋)。發行總量5000萬枚(1997年參考市價110元)。
執筆者劉春華因此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榮譽,官至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經常參與外事接待等國務活動。
影響
1980年代曾受到石魯、葉淺予等名家和《美術》雜志的批評,謹嚴持重的美術史家也指出「其藝術性遠遠趕不上『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一些重要的美術作品」。
1995年10月劉春華將該畫交中國嘉德公司舉行的「95'秋季拍賣會」拍賣605萬元(拍得者為中國建行廣州市分行)。再次喚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記憶,並由此陷入一系列訴訟:被郝國欣(時任展覽總美術設計的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教師)、李紹洲訴侵犯著作權(共有);國有資產管理局認定該畫為國有資產,作出將其收歸國庫的行政裁定;中國歷史博物館亦將劉春華告上法庭,要求將此油畫歸為館藏。[3]成為轟動中國美術界、司法界的公共事件,被國內媒體廣泛報道。
B. 毛主席去安源,一九二一年秋,我們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去安源,親自點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出自純手工綉。
最值錢的是1967年劉春華在北京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其先後共畫過兩幅,第一幅剛開始時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後被劉春華要走,因其收藏條件有限,不利於保護,1992年左右以650萬人民幣被拍賣,現被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收藏,另一幅是因江西省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邀請,1967年劉春華在北京臨摹自己的原畫(兩幅畫是一樣的)後,親自郵寄給安源紀念館,現保存在紀念館的文物庫房內,是國家一級文物。此後與這幅油畫有關的郵票《毛主席去安源》和刺綉品等稍微有點價值,但不大,你的這幅純手工綉應該是文革時期的,那是非常多,最代表性的是毛主席去安源--杭州的絲綉品,估計不怎麼值錢!行的話去江西省萍鄉市安源紀念館捐贈給他們,他們可能對此感興趣,搞不好還頒發一個捐贈文物獎狀給你,讓你名垂不朽!呵呵!
C. 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發行背景
《毛主席去安源》是油畫作品名。以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1921年)並舉行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2年)為表現題材的油畫。該畫「開創了無產階級美術創作的新紀元」,文革期間在中國美術界具有和樣板戲一樣的地位。該畫的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不含轉載),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創造了中外美術史上的神話,200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江西省萍鄉市有關部門決定依照該畫原作中毛的形象,塑造一尊毛澤東青銅雕塑像,安放在萍鄉市安源煤礦新建的廣場上。
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礦籌辦「毛澤東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中的一幅畫。交由偶然介入的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 劉春華參與執筆創作。 1967年 10月1日該畫在 中國革命博物館首度展出。次年5月《 人民畫報》以「毛主席去安源」為名、用彩色夾頁首次發表了該畫。 1968年 7月1日經當時 江青批准,《 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 紅旗》雜志「兩報一刊」再次以彩色單頁形式隆重、熱烈、公開發表。署名為「北京院校同學集體創作、劉春華等執筆」。該畫的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不含轉載),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 該畫採用左右對稱的圖式構成,青年毛澤東占據了畫面中心位置,身後是翻滾的 烏雲,沉降的 地平線使群山顯得低矮。他身穿長衫,手拿 油紙傘。有人批評雖然山風吹拂著 長衫,旗幟鮮明地向世人宣告:毛不僅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對該畫的政治意圖,1968年第9期《人民畫報》劉春華撰文報道:「革命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誕生了!這幅油畫成功地表現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青年時代的光輝形象和革命實踐,是一幅熱情歌頌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藝術珍品。」
其後該畫被收入全國統一的中小學課本作插圖,並被仿製成上百種毛主席紀念像章、石膏工藝品等,廣為傳播。1960年代 杭州東方紅絲織廠曾以此畫為藍本出品了巨幅織錦(2.2 x 1.5m),氣勢雄偉(1992年10月13日在北京21世紀飯店拍賣,以6.3萬美元成交)。 執筆者劉春華因此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榮譽,官至中共 北京市委常委,經常參與外事接待等國務活動。
1968年 中國人民郵政還發行了編號」文12「的《 毛主 席去安源》(尺寸:40 x 60mm)郵票,全套1枚,面值8分。設計者為 孫傳哲、 萬維生、 李大瑋。 發行總量5000萬枚(1997年參考市價110元)。《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簡稱「文12」)以文革期間風靡全國的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為圖案,郵票由於採用大票幅40mm×60mm規格,較好地反映了油畫的原貌,深受人們喜愛。 發行郵票的同時,郵電部發出通知規定:「為確保毛主席像在郵票上的尊嚴、清晰起見,見貼有《毛主席去安源》郵票的郵件,一律不得將郵政日戳蓋在郵票上,應將郵政日戳蓋在郵件正面空白處」。後因發現部分人鑽了不銷票的空子,多次使用《毛主席去安源》郵票,郵電部軍管會進行了兩次研究,認為郵票仍要蓋銷,但最好不要蓋在毛主席的臉上,而是蓋到郵票的左右兩角,於同年11月通知恢復蓋銷寄發。 2013年7月1日,非洲 尼日將發行《毛主席去安源》郵票木質小型張,法國卡特印刷廠承印。面值6500西非法郎,發行量2013枚,全部有流水編號和收藏證書。
D.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是
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葉淺予的文章,批評了這幅油畫:「……見過那幅畫的內行人都說其構思、構圖,甚至用色,無不脫胎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
□黃式國 黃愛國(江西萍鄉)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風靡一時,據有關部門統計,該畫共印9億多張,超過了當時全國的總人口數,即全國平均每人一張還多。這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奇跡。這幅身價百倍的油畫,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和鮮為人知的歷史。
創作展出油畫
精確修改說明
1967年夏,北京籌辦「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當時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讀書的劉春華,被選派參加展覽的籌備工作,他承擔的具體任務是,畫一幅反映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劉春華當時只有24歲,還是一名在校學生,而且沒有專門學過油畫。為了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於這年7月初來到安源礦體驗生活,采訪老工人,了解毛澤東多次來安源的情況,加深對毛澤東在安源革命實踐的認識。
創作《毛主席去安源》這幅畫,最重要的是表現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形象和思想。劉春華等人廣泛搜集了反映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文章,以及有關毛澤東革命活動的回憶錄和安源工人運動史料,並反復學習和研究。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在構圖上把毛澤東的形象安排在中心位置。在動態處理上,讓毛澤東的每一個微小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現毛澤東不畏艱險、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毛澤東爭取解放全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右手挾一把雨傘,說明毛澤東風里來,雨里去,為革命不辭辛苦的工作作風……
劉春華根據主題的需要和群眾欣賞的習慣,利用油畫表現力豐富的特長和中國傳統繪畫細致的優點,大膽嘗試,經過反復努力,終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8周年前夕,創作出《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畫。因為當時反對個人成名成家,故作品署名為「北京院校學生集體創作」。後來有人提出,單幅油畫作品很少有「集體創作」的,總不能你畫人像,我畫天空。此外,該畫在當時又引起爭論,有人主張毛澤東出現時,要陽光普照大地。還有人指責畫面上就毛澤東一人,孤零零的,這不是影射毛主席脫離群眾嗎?但是作者劉春華堅持己見,寧願承擔巨大的風險,於是就在「集體創作」後面,又掛上了個人「執筆」署名。
1967年10月1日,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國革命博物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中,首次與觀眾見面。該畫說明詞稱:「毛主席1920年去安源」。10月18日,安源工人出身的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王耀南少將觀看展覽後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說明詞有誤,他記憶中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天。
事後,王耀南打電話給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請他直接向毛主席詢問第一次到安源的時間。一天飯後,毛澤東與警衛戰士在一起閑聊。汪東興的秘書高長臣見主席說話興趣正濃,立即湊上前問:「主席,您第一次去安源是1920年嗎?」毛澤東沉思片刻,操著濃厚的湘潭口音,不緊不慢地說:「20年我有沒有到過安源,記不清了,21年秋這一次是對的。」
10月24日,王耀南向展覽會的工作人員傳達了毛主席的話。於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說明詞立即改為:「1921年秋,我們偉大的導師毛主席去安源,親自點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
譽為藝術之花
高溫推向全國
《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剛剛問世,便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贊賞。到中國革命博物館參觀的群眾對這幅油畫推崇備至,留言寫滿整整4本,有的呼籲出版該畫,有的甚至說出版後要認購幾百張。但展覽籌備處無權決定此事。後來,《人民日報》擬刊用該畫,將其製版送中央審查,時任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的江青當即批示:「總理、伯達、康生……我建議明天『七一』人民日報、軍報發表《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很好。這幅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果實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構圖、採光、著色等藝術方面亦是優秀的。聽說是青年人畫的,而同意發表。建議屬【署】上作者名字。江青68.6.30」
1968年7月,該畫在全國公開發表並大量印製發行。《人民日報》及各地報刊大造輿論,稱該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出的燦爛藝術之花」。隨後,又用這幅畫發行紀念郵票,製作像章;當年,林彪、江青胸前都佩戴過該畫的像章;周恩來住室里惟一的一幅繪畫作品也是該畫。同年10月1日,北京的文化工作者將《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畫裝上彩車,與8個「革命樣板戲」造型一道,加入首都群眾慶祝國慶遊行隊伍,緩緩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從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在全國家喻戶曉,並蜚聲國外。
在安源,《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影響更大。1968年7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7月8日,是安源礦工們最幸福的一天。這一天,工人們日夜渴望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運來了,安源煤礦革命委員會連夜舉行了授畫儀式,礦工們手捧這幅革命油畫……表決心、立誓言:永遠忠於毛主席,永遠緊跟毛主席幹革命。」當時正在安源牛形山腰動工興建建築面積為3200多平方米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正門中央的最高處,就選用《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頭像,用瓷磚鑲嵌而成。該館的序廳和展廳中,均陳列了《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畫。
毛澤東提出質疑
宣傳逐漸降溫
正當全國各地大肆宣傳《毛主席去安源》油畫之時,毛澤東親自審查了這幅油畫,他對畫中將他畫成身穿長衫不甚滿意。他說:「我在安源不是穿長袍,是穿短衣。」毛澤東的這次談話,通過非正式渠道在人們中間逐漸傳開。從此,對《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宣傳開始降溫。
1972年9月,「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動紀念館」改名為「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該館陳列內容也作了適當的調整。鑒於序廳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出現霉點,加上毛澤東本人對這幅畫不太滿意,該館便將這幅油畫撤下。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開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畫家葉淺予的文章《從油畫〈追念戰友〉說起》。該文在贊揚油畫《追念戰友》的同時,批評了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指出:「在這幅畫(指《追念戰友》———引者注)前,不禁又想起林彪、『四人幫』鼓吹過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見過那幅畫的內行人都說其構思、構圖,甚至用色,無不脫胎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四人幫』把那幅畫欽定為美術作品的樣板,命令大量復制,凡樓堂館所、公私房舍統統懸掛,並且大量印刷,廣為分發。」這是惟一一次公開批評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前夕,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為了恢復劉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安源工人革命運動歷史中應有的地位,對陳列內容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在這次修改中,考慮到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毛澤東本人對畫中身穿長衫的形象又提出過質疑,再加上該畫曾受到《人民日報》的批評,所以該館將展廳陳列的最後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畫取下。
1986年7月,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陳列大樓正門最高處,由428塊瓷磚鑲成、直徑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頭像因年久失修,部分瓷磚顏色脫落,影響了毛澤東的形象,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換成了由鐵錘、岩尖和火車輪子圖形組成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徽。從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畫銷聲匿跡。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各種撲朔迷離的傳聞,什麼「這幅油畫是『四人幫』搞的」,「毛主席沒有到過安源」,「油畫作者有問題」等等。
物以稀為貴。《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在公開場合逐漸消失之後,反而愈形珍貴。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拿出庫存的《毛主席去安源》像章銷售,觀眾爭先恐後地搶購。當年發行的面值8分的《毛主席去安源》的郵票,更是身價百倍。
1991年3月,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為迎接安源大罷工勝利70周年,在北京召開基本陳列內容修改方案座談會。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史學專家在會上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畫可以陳列。油畫作者劉春華現在是北京畫院院長。該畫是專為安源而作的,符合歷史事實,不能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肆宣傳過就不敢陳列。
根據專家意見,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於1992年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70周年前夕,在基本陳列中恢復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畫。這幅油畫的原作雖然已於1995年秋以550萬元在北京拍賣,但另一幅由作者親手臨摹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至今仍保存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不是步行,而是坐火車
油畫表現毛澤東去安源是步行去的。最早說毛澤東步行去安源的,是時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的江青。江青於1966年11月19日在全國政協禮堂接見北京航空學院的學生代表時說:「安源煤礦毛主席是走去的,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個老鄉就聊聊。」1967年6月,劉春華為北京「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安源工人革命運動」展覽會創作油畫到安源體驗生活時,就是按照江青的這個「指示」,一直在「走」字上動腦筋。他反復思考毛澤東第一次去安源的具體情節:毛澤東從長沙清水塘出發,估計是乘火車到萍鄉,再從萍鄉步行到安源,為了熟悉環境,劉春華幾次到萍鄉至安源的鐵路上步行。他首先有過毛澤東走鐵路的構思,後因透視關系,鐵軌在畫面上所佔的比重過大而取消。最後,畫面上完全未畫出鐵路,而在山坡上露出半截電線桿子。劉春華解釋說,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電線桿總是與鐵路相隨,以便吻合毛澤東是「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去」的說法,某具有權威性的革命紀念館也說該油畫「是對毛澤東1921年秋天去安源的真實寫照」。
其實,油畫表現毛澤東步行去安源的情景是與史實相悖的。當時毛澤東住在長沙清水塘,距安源300多華里,他不可能從長沙步行到安源。是否可能先從長沙乘火車到萍鄉縣城,再從萍鄉縣城步行到安源呢?這種可能性也不存在。因為1921年秋天毛澤東到安源時,粵漢鐵路(廣州市到漢口)和株萍鐵路(株洲到安源)均已開通。1899年修通的萍安鐵路(萍鄉縣城到安源)和1905年修通的株萍鐵路(湖南株洲至萍鄉安源),為江西鐵路之先聲。到1921年,安源每天有兩列運煤的火車開到長沙,並在運煤列車上掛上幾節客車車廂,以方便旅客從安源到長沙,交通因之十分便利。毛澤東是第一次去安源,他不可能明明知道火車可以直達安源,還中途在萍鄉縣城下車,再一步步走路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是不是毛澤東需要指導萍鄉縣城的革命活動,而在萍鄉縣城下車,指導完工作以後再步行去安源呢?也不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個多月前剛剛在上海召開,當時萍鄉這個小縣城還沒有中共的組織和革命分子的活動,萍鄉縣境內最早的中共基層組織,也還是1922年2月李立三在安源煤礦工人中成立的全國第一個產業工人黨支部。
江青和劉春華都認為毛澤東當年是步行去安源的,其實他們都不熟悉這些歷史情況。江青1914年出生,1938年才和毛澤東結婚,毛澤東1921年第一次到安源時,她才7歲,對這段歷史和當時安源與長沙之間的交通情況根本就不了解,她說毛澤東去安源是「一步一步走去的」是毫無根據的。油畫作者劉春華到安源體驗生活時才24歲,還是一名學生,他為創作油畫雖然對安源革命歷史作過一些調查,但他還是只能局限在江青的是「沿著鐵路一步一步走去的」說法構思畫稿,特別是1967年他從北京到安源時,火車客車確實是只能到萍鄉城區,再從萍鄉城區坐汽車到安源。在這位年輕人的想像中,全國解放都18年了,安源都沒有開通火車客車,毛澤東當年去安源更不可能是坐火車,而是步行走去的。事實上,在安源運煤列車上掛客車車廂的做法,在1937年浙贛鐵路修通以後就取消了,從安源去長沙的旅客,只有步行到萍鄉縣城再上火車客車,當年安源運煤列車上掛客車車廂的事,逐漸被遺忘,作為一名外地的學生,劉春華更無從知曉,於是便出現了畫面上毛澤東步行去安源的情景。上世紀20-30年代,毛澤東曾10次到過安源和萍鄉縣城,現在萍鄉的中共地方史工作者和地方誌工作者都無人去考證他每次來時究竟是坐火車、汽車,還是騎馬、步行。這次因為牽涉到該畫的步行畫面,才不得不作深入的研究。
E. 誰能看出這幅毛主席去安源是誰畫的 有沒有收藏價值 畫的好不好
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礦籌辦「毛澤東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中的一幅畫。交由偶然介入的中央工藝美術 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去安源學院學生劉春華參與執筆創作。1967年10月該畫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畫報》以「毛主席去安源」為名、用彩色夾頁首次發表了該畫。1968年7月1日經當時江青批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兩報一刊」再次以彩色單頁形式隆重、熱烈、公開發表。署名為「北京院校同學集體創作、劉春華等執筆」。當這幅畫的印刷品送到各個基層單位的時候,到處張燈結綵,敲鑼打鼓,敬迎寶像。作者:劉春華,現任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97年獲「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F. 毛主席年輕時的一幅油畫,求畫名。
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是油畫作品名。以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1921年)並舉行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2年)為表現題材的油畫。該畫被稱為「開創了無產階級美術創作的新紀元」,文革期間在中國美術界具有和樣板戲一樣的地位。
創作
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礦籌辦「毛澤東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中的一幅畫。交由偶然介入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劉春華參與執筆創作。1967年10月該畫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畫報》以「毛主席去安源」為名、用彩色夾頁首次發表了該畫。1968年7月1日經當時江青批准,《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兩報一刊」再次以彩色單頁形式隆重、熱烈、公開發表。署名為「北京院校同學集體創作、劉春華等執筆」。該畫的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不含轉載),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當這幅畫的印刷品送到各個基層單位的時候,到處張燈結綵,敲鑼打鼓,組織「敬迎寶像」,比「喜迎芒果」鬧騰得還凶。
該畫採用左右對稱的圖式構成,青年毛澤東占據了畫面中心位置,身後是翻滾的烏雲,沉降的地平線使群山顯得低矮。他身穿長衫,手拿油紙雨傘,雖然山風吹拂著長衫,但身體結構的輪廓一點也沒有得到體現。地上的草叢就像笨拙的工匠式描畫,只好用陰影遮蓋幼稚的技法。
畫作的批判矛頭,直指否定劉少奇曾領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事實,以證實他以前就是一個「叛徒和工賊」,達到徹底打倒劉的目的(文革前侯一民畫過一幅《劉少奇與安源工人》[1961]的油畫)[2]。並旗幟鮮明地向世人宣告:毛不僅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對該畫的政治意圖,1968年第9期《人民畫報》曾報道:「在江青同志關懷和支持下,革命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誕生了!這幅油畫成功地表現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青年時代的光輝形象和革命實踐,是一幅熱情歌頌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藝術珍品。」劉春華撰文也反復提到江青對這幅畫的關懷。
傳播
其後該畫被收入全國統一的中小學課本作插圖,並被仿製成上百種毛主席紀念像章、石膏工藝品等,廣為傳播。1960年代杭州東方紅絲織廠曾以此畫為藍本出品了巨幅織錦(2.2 x 1.5m),氣勢雄偉(1992年10月13日在北京21世紀飯店拍賣,以6.3萬美元成交)。1968年中國人民郵政還發行了《毛主席去安源》(尺寸:40 x 60mm,編號:文12)8分幣值郵票(設計者為孫傳哲、萬維生、李大瑋)。發行總量5000萬枚(1997年參考市價110元)。
執筆者劉春華因此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榮譽,官至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經常參與外事接待等國務活動。
影響
1980年代曾受到石魯、葉淺予等名家和《美術》雜志的批評,謹嚴持重的美術史家也指出「其藝術性遠遠趕不上『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一些重要的美術作品」。
1995年10月劉春華將該畫交中國嘉德公司舉行的「95'秋季拍賣會」拍賣605萬元(拍得者為中國建行廣州市分行)。再次喚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記憶,並由此陷入一系列訴訟:被郝國欣(時任展覽總美術設計的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教師)、李紹洲訴侵犯著作權(共有);國有資產管理局認定該畫為國有資產,作出將其收歸國庫的行政裁定;中國歷史博物館亦將劉春華告上法庭,要求將此油畫歸為館藏。[3]成為轟動中國美術界、司法界的公共事件,被國內媒體廣泛報道。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遠方中間白色雕塑為《毛主席去安源》200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江西省萍鄉市有關部門決定依照該畫原作中毛的形象,塑造一尊毛澤東青銅雕塑像,安放在萍鄉市安源煤礦新建的廣場上。銅像採用芯塊樹脂砂技術,以錫青銅為材料,重3.7噸,高5.2米,基座高2.8米,整座雕像8米高。2004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央視十套播出的系列節目《記憶·毛主席去安源》,也回顧了該畫引起的歷史場景。意味深長地透露出轉型期社會沖突激起的情緒波瀾和官方意識形態誘導的指向性。
注釋
↑ 先後參與組織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和安源罷工的,還有李立三、劉少奇等人。
↑ 為了贖罪補過,侯一民後來完成了油畫《毛主席與安源工人在一起》(1979)。
↑ 法院判定,油畫目前存放在建行,其國有狀態沒有改變,國家財產並未實際受損。因此對中國革命博物館請求劉春華和建行返還油畫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判決指出,劉春華不是油畫所有人,不應該將其作為個人所有財產委託拍賣,也不應得到拍賣價款。但按照中國有關法律規定,目前已超出通過訴訟追索時效。因此,劉春華不自願交返拍賣所獲收入,法院亦不能強制他返還。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3%AB%D6%F7%CF%AF%C8%A5%B0%B2%D4%B4&in=17535&cl=2&cm=1&sc=0&lm=-1&pn=14&rn=1&di=2208382244&ln=606
G. 請問弘叟老人的畫值錢嗎
不值錢,可以收藏。提醒樓上的,不要相信,易趣網上的什麼賣畫的,包括提供鑒定證書的,如果一個名畫家的畫是幾百元,那就是假的,哪怕上千上萬的也會是假的,做這一行要深入才會了解。作品《灕江漁歌》被美國印第安納州博物館收藏,《合掌峰》、《碧流輕舟》分別選入日本《現代中國畫家選集》和《中日美術展畫集》,《山居圖》刊入《中國現代山水畫選集》。
擅潑墨大寫意山水,作品具有簡潔明快,豪放潑辣,渾朴凝重,潑墨與點彩相結合的特點
網上只有零散的資料:
1. 香港雅蘭古道拍賣有限公司>> 2008迎春拍賣會>> <峽江雲帆>尺寸:135x67cm市場行情:估價: HKD 2,000
2. 上海中天拍賣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第十三屆拍賣:弘叟<黃山雲海>67*135厘米,100萬.
3.易趣拍賣<黃山雲海>20萬,題款畫於琉璃廠.
有些作品題款畫於榮寶齋等,可見這位畫家主要活動於北京無疑,如果正如樓上年兄說的是北京畫院原院長,那可以再做一下考證:
北京畫院歷任院長: 葉恭綽\趙楓川\鄒 雅\王雪濤\劉春華;現任:王明明.
葉恭綽(1881~1968)字裕甫,又字譽虎、玉父,號遐翁、遐庵,晚年別署矩園,廣州番禺人。出身於京師大學仕學館。生平於文化學術、考古、書、畫無不精湛。搜藏古代創跡,至為豐富。書法用筆運腕,獨有心得,雄森蒼渾,自成一家。畫則竹石松蘭,尤喜畫竹,秀勁雋上,直寫胸臆。畫就輒題詩詞。至力藝術運動五十餘年,至老不倦,全國性美術展覽及書、畫圍體靡不參加。文字改革,尤為努力。文獻古跡,經其整理保存者尤多。年八十,先後將所藏書、畫、典籍、文物重器盡數捐獻於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市有關機構,以垂永遠。編著全清詞鈔、五代十國文、廣篋中詞、廣東叢書、遐庵詞贅稿、序跋一輯、遐庵匯稿等。《紅樹室瑣記》
通過上述介紹可知:他主要不是山水,而與弘叟先生所存作品不同.
趙楓川(1915.8—1988,10)河北人。擅長中國畫。1936年在京華美專學習。歷任太行山文聯幹部、北京市文聯副秘書長、北京畫院院長、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作品有《早春》、《公社生產隊》、《豐收》等。
似乎趙先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社會主義部分,也不符合弘叟的作品風格.
�鄒雅,原名亞民,又名大雅,別署「老木匠」, 1916年4月3日生, 無錫人。從小酷愛美術。1934年到上海謀生,曾在新光書店、民強藝 術社從事美術設計工作,並開始創作木刻。於民國27年到達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同年冬奔赴晉東南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八路軍政治部宣傳部工作,為戰士課本作木刻插圖。民國29年春調到魯藝木刻團,參 加年畫創作活動;隨後又參加了「十大任務」套色水印木刻的創作(這 一作品現保存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同年夏又隨木刻團去冀南開展 工作,一面努力創作,一面培訓幹部,成績斐然。從民國30年起,他先 後在新華日報(華北版)社、太行新華書店、太行人民日報社、冀南書店、 石家莊新華書店工作,歷任美術編輯、美術室主任,創作了《不能任人 屠戮》、《掌握新武器,學習新文化》和《破碉堡》等大量木刻作品。 解放戰爭時期,他又創作木刻作品《歡迎劉鄧大軍南下》、《百萬 雄師過大江》等。他的木刻版畫具有純朴、粗獷和強勁的藝術風格,受 到國內版畫界的好評。建國後,鄒雅在北京參與創辦人民美術出版社, 被任命為總編輯、副社長。曾是該社《連環畫報》第一任主編。從組稿、 編寫、設計,直到校對、印刷,都親自動手,不辭辛苦。此時他潛心於 中國山水畫,取法黃賓虹「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技法,作品內容既 有層巒疊嶂的雄姿,也有水鄉澤國的風貌,體現出蒼勁老辣、渾厚華滋 的藝術風格。「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下放五七幹校勞動,但他沒有因 此而放下畫筆。1973年,他恢復工作,出任北京畫院院長。1974年率隊 去山西體驗生活,不幸於4月20日在陽泉煤礦罹難,時年58歲。1980年, 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鄒雅遺作畫展》。198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 《鄒雅畫集》。 1916年生於江蘇省無錫市。青年時代在上海致力於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1938年赴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到太行、晉冀魯豫等敵後抗日根據地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副社長等職。1973年任北京畫院副院長,後任院長。1974年到陽泉煤礦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難。
鄒先生主要成就在木刻,不是弘叟.
王雪濤先生是舉世聞名的小寫意花鳥畫家,也不是弘叟.
劉春華先生是油畫家,畫過<毛主席去安源>也不是弘叟.
王明明先生是現任院長,而不是原院長.咦?看來不是院長.汗哪.
再看副的吧.
北京畫院歷任副院長:於非暗\陳半丁\徐燕孫\崔子范\鄒 雅\劉 迅 庄 言\尹瘦石\陳日新\王雪崖\吳 休\張 步\劉春華\梁文華\梁國海\汪保琦\王明明,除去上述已經排除的:還可以排除於非暗\崔子范\徐燕孫\劉迅\庄嚴\尹瘦石,前兩位先生分別畫工筆和花鳥.而徐先生也是工筆畫家.劉迅\庄言兩位先生是油畫家.尹瘦石先生是人物畫家.
陳半丁先生,即陳年,畫家。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字半丁(有《陳半丁畫冊》),一字半痴,別署辟痴,又字靜山。以字半丁行世。號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陰半叟、稽山半老、山陰道上人、不須翁、老復丁、竹環、竹環齋主人、鑒湖釣徒、蓬萊山民、藐世頭陀。室名一根草堂、五畝之園、竹環齋、莫自鳴館。
陳日新
(1916.11—)原名陳余勁,山東煙台人。擅長中國畫。曾在膠東八路軍、《大眾報》社從事美術工作。在中央美術學院專修科及理論研究部進修。1953年後歷任東北美術專科學校文藝理論課講師,北京畫院藝術室主任、副院長、顧問。作品有山水畫、墨竹等.
王雪崖 筆名雨山,男,漢族,四川開縣人。1947年如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49年入伍,堅持美術創作,1957年在北京中國畫院進修人物畫,《有一種指示是這樣做出來的》、《發揚光榮傳統》、《快樂瀟灑的小夥子》等漫畫、速寫、組畫分別在《解放軍報》等報刊上發表,《隊日》參加「建國十周年美術作品展覽」。1976年入中國畫院,專攻國畫山水。1986年出任中國文化交流代表團團長出訪羅馬尼亞,並舉辦「中國現代畫展覽」。擅潑墨大寫意山水,作品具有簡潔明快,豪放潑辣,渾朴凝重,潑墨與點彩相結合的特點。曾任北京畫院秘書長,副院長。1988年7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多家報刊發表,並被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
論述:《合掌峰》、《碧流輕舟》
作品《灕江漁歌》被美國印第安納州博物館收藏,《合掌峰》、《碧流輕舟》分別選入日本《現代中國畫家選集》和《中日美術展畫集》,《山居圖》刊入《中國現代山水畫選集》。
擅潑墨大寫意山水,作品具有簡潔明快,豪放潑辣,渾朴凝重,潑墨與點彩相結合的特點。
又名吳休,1932年生,四川人。1949年畢業於四川省藝專,196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64年於北京中國畫院(現北京畫院)研究班畢業後留任專業畫家,1984年任副院長,1992年退休。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老教授協會會員,美國中華文化藝術研究院顧問、新加坡第一文化中心顧問。其山水、花鳥、人物畫及書法等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多次獲獎,為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曾在北京、香港、美國舉辦個人畫展。在美國、馬來西亞、台灣講學出版有《吳休詩書畫選集》、《吳休畫集》、《吳休詩選》、《畫餘論丹青》。其成就被載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名人錄》、美國傳記研究院《五百位傑出人物》、北京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中國當代名人錄》、北京大學《中國名人叢書》等國內外多種辭典、傳記。吳休山水畫早期清新、秀麗,繼而雄渾、滂薄,近作細膩、豐富,於真實與平易中形成深邃的意境。在傳統與創新的融合中,愈顯其藝術之精湛與功底之厚實 .
張步先生倒是畫山水,不過我見過他的作品,風格完全不同.應該不是.
H. 怎麼找專家鑒定毛主席去安源油畫
劉春華一生總畫了兩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畫1968年7月1日「兩報一刊」刊發該畫時署名「北京院校同學集體創作劉春華等執筆」。
第一幅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畫是1967年10月,由劉春華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會期間創作完成的,此展覽是在北京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剛開始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後被劉春華要走。因其收藏條件有限,不利於保護,劉春華於1992年左右以650萬人民幣將其拍賣,現被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收藏。
第二幅是油畫是因江西省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邀請於1969年在北京創作的,後其親自郵寄給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兩幅畫差不多,但是第一幅創作時因展覽時間緊迫,質量和藝術程度都遠遠不及第二幅成熟。你可以去這兩個地方和原油畫對比下,或者是找當地省博物館和鑒定機構鑒定,當地都有這些的機構!
I. 我有一張《毛主席去安源》的相長為10.1CM寬為7.1CM相片下寫著:「北京院校同學集體創作,劉春華等執筆。人
最值錢的是1967年劉春華在北京創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其先後共畫過兩幅,第一幅剛開始時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後被劉春華要走。因其收藏條件有限,不利於保護,劉春華於1992年左右以650萬人民幣將其拍賣,現被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收藏;另一幅是因江西省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邀請,1969年劉春華在北京臨摹自己的原畫(兩幅畫是一樣的)後,親自郵寄給安源紀念館,現保存在紀念館的文物庫房內,是國家一級文物。此後與這幅油畫有關的郵票《毛主席去安源》和刺綉品等稍微有點價值,但不大,你的這幅畫是文革時期的印刷品,那是全國總發行9億張,不值錢!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J. 毛主席去安源圖片的價值
「文革」時期出現的一幅油畫,它是江西省安源煤礦籌辦「毛澤東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中的一幅畫,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劉春華參與執筆創作。1967年10月該畫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首度展出。
1995年10月,劉春華將該畫交中國嘉德公司舉行的「95'秋季拍賣會」拍賣605萬元,隨後此畫的所有權陷入了一系列共有著作權的法律訴訟以及收藏的歸屬問題,由此可見此畫的藝術與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