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法間接侵權

侵權責任法間接侵權

發布時間:2022-06-07 21:06:05

侵權法為什麼有間接承擔責任

應為侵權法實際為侵權責任法,侵權行為和侵權責任雙方有時重疊,有時分開。
一般來說,侵權行為者就是侵權責任的承受人,這是直接責任。
間接責任就是侵權行為與侵權責任並非歸於一人時的責任承擔問題。
比如,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做的侵權行為由其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三人對被保險人的侵權行為由保險人承擔侵權責任;
雇員因公所為侵權行為由公司或僱主承擔侵權責任等等。
這是一種間接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的承擔人並非侵權行為的發出者。

⑵ 什麼是知識產權侵權中的間接侵權

鄭成思在其《版權法》曾經將著作權侵權分為直接侵權和間接侵權,並認為間接的含義有兩種,其一,是指某人的行為系他人侵權行為的繼續,從而構成間接侵權,其二是指某人需對他人的侵權行為負一定責任,而他自己並沒有直接從事任何侵權活動。(鄭成思,《版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40頁)。對於第一種含義下的間接侵權,也稱為共同侵權。

除此之外,李明德的觀點與鄭成思殊途同歸,他用了第三人責任來指代間接侵權的責任,所謂第三人責任,是指第三人雖然沒有直接侵犯他人的著作權,但由於他協助了第二人的侵權,或者由於他與第二人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關系,應當由他承擔一定的責任,第三人責任主要有幫助侵權和替代責任兩種。(李明德,《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第88頁)。
按照李明德的觀點,實際上鄭成思所說的間接侵權的第一種含義就是幫助侵權,第二種含義是替代責任,正好跟鄭成思對於間接的兩種定義相一致,這說明了至少在著作權侵權中,間接侵權指的是幫助侵權和替代責任。
從間接侵權的含義我們可以看出,間接侵權似乎並不考慮主觀狀態,但是從幫助侵權的幫助來看,這種幫助應當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才具備可懲罰性,特別是其單獨行為不構成侵犯著作權的情況下,主觀要素需要考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公開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五條規定 則體現要具備上述主觀要素,該條規定:「明知有關產品系專門用於實施發明創造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物等,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將該產品提供給無權實施該專利的人或者依法不承擔侵權責任的人實施,權利人主張該提供者的行為屬於侵權責任法第九條規定的幫助侵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⑶ 夫妻性生活權利是否受侵權責任法保護

劉某在某公司工地進行混凝土施工時,某公司新安裝的鐵門突然發生傾倒,劉某躲避不及被大門壓傷,自此完全喪失性功能。為此,劉某訴至法院要求某公司賠償精神損失費、誤工費等共計30多萬元,同時,劉某之妻王某向某公司提起性生活賠償請求,要求某公司賠償其婚內性生活權利損失費20萬元。
【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種對於性權利的侵犯,應屬於間接侵權,配偶另一方不應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此種侵權應為反射性損害,應區別於間接損害,劉某有權要求賠償。
【管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性生活權利的侵害應否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筆者認為應該受保護。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權利。可以看出,對性生活權利歸屬於哪個權利,我國法律並沒有一個明確具體的規定。實踐中對此也有爭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婚姻乃兩性結合,而夫妻間的性生活是婚姻關系得以維持的基本條件,是婚姻關系的重要內容。在婚姻關系中,配偶雙方均有與對方進行性生活的權利和義務,且負有互相忠實的義務。這是由婚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所以在性生活權利受到侵害時,在其權利性質沒有明確規定時,其完全可以作為侵權責任法中民事權益的內容而得到法律的保護。
同時,對性生活權利的損害應當屬於反射性損害。所謂反射性損害賠償請求,是指侵權行為直接受害人(又稱第一順位受害人)以外的人(又稱第二順位受害人),因侵權行為的直接受害人所受損害結果的反射而遭受到實質損害,要求侵權行為人予以賠償的請求權。
本案例中,由於劉某的受傷,其失去了進行性生活的能力,因此而使其妻子王某的性生活權利受到了損害,這種損害是因為侵權行為直接受害人所受損害結果的反射而遭受到的實質損害,當這種損害發生時,其有權提起訴訟要求賠償。因此在本案中,王某有權就其在性生活權利受到損害時單獨提出起訴,請求賠償。

⑷ 怎麼區分侵權責任法中的先付責任和並合責任連帶責任

您好,先付責任是指在不真正連帶責任中,中間責任人首先承擔直接責任,請求權人只能向中間責任人請求賠償,中間責任人在承擔了中間責任之後,有權向承擔最終責任人追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特殊形態。承擔先付責任的侵權行為形態是"必要條件+政策考量"的競合侵權行為,這種侵權行為類型是指符合必要條件的競合侵權行為的要求,但是基於政策考量,規定間接侵權人先承擔中間責任,之後向直接侵權人追償以實現最終責任的競合侵權行為。
並合責任是指基於一個侵權行為事實而使受害人同時產生兩個賠償請求權,兩個賠償請求權的關系是並存的,受害人可以同時向不同的責任人請求賠償的特殊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形態。對此,有很多人反對這個規則,認為受害人不可以基於一個損害事實而獲得超出自己損害范圍的賠償。
並合責任的規則是:首先,實行工傷保險優先原則,無論怎樣,受害的勞動者都有權請求工傷保險理賠,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其次,受害的勞動者取得工傷保險賠償後,不實行請求權讓與,仍然享有對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最後,勞動者可以另行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第三人應當對受害的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

⑸ 侵權責任法案例分析題目

酒店對賓客負擔安全保障義務,包括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本案中,酒店保安不制止,對甲的損專害構成間接侵權屬,應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具體先由乙對甲進行賠償,若甲無法賠償或沒有完全賠償能力,酒店就應在它未盡的義務范圍內對甲進行賠償。

⑹ 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間接侵權過錯如何認定

在著抄作權間接侵權襲中的過錯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形態。

以「過失」為視頻分享網站間接侵權歸責原則具有必要性,而對過失的認定則需以注意義務為客觀標准。視頻分享網站所承擔的注意義務,系安全保障義務從現實社會公共場所向網路空間的自然延伸。對於視頻分享網站注意義務范圍的設定,應以侵權結果預見義務為主,強化侵權責任法的侵權預防功能;對於視頻分享網站注意義務程度的考量,應根據具體情況區分設置一般注意義務和較高注意義務,如此可做到不因注意義務的設置過重而影響視頻分享網站經營的積極性。

關於視頻分享網站承擔的過錯責任形式,應根據其所負擔的注意義務的性質予以認定。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應承擔補充責任,但補充責任本身存在理論支撐方面的弱點,且將其適用於網路侵權領域,在實踐操作中存在追償成本過高的困境。回歸自己責任的理論原點,以按份責任為視頻分享網站在著作權間接侵權中的責任形式,可以減輕因承擔賠償不能風險所增加的負擔,且符合社會公平的要求。

⑺ 如何認定加工承攬合同中的商標侵權行為

一、承攬人使用商標是否是直接侵權
(一)承攬人是否是商標的使用人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加工承攬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在涉及貼牌的加工承攬中,加工承攬人僅僅是根據定作人的指示,物理上將商標用於商品,承攬人的行為僅僅是一種物理貼附行為,為定作人使用商標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真正使用商標的實際上是定作人。另外,根據加工承攬的特點,加工承攬的法律後果應當歸於定作人,因此即使加工承攬過程中出現商標侵權,其結果也應當歸於定作人,而不應當由承攬人承擔侵權的後果。
例如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2009)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5號判決中就認為:「在定牌加工關系中,境內加工方在產品上標注商標的行為形式上雖由加工方所實施,但實質上商標真正的使用者仍為境外委託方。」
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的(2009)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5號判決中也認定:「博鴻公司在產品上標貼被訴侵權標識的行為,形式上雖由加工方實施,實質上卻是基於有權使用涉案商標的肯亞澳柯瑪數碼非洲公司的授權加工行為。博鴻公司的產品雖在中國境內生產,但產品全部出口肯亞,並不在我國境內市場銷售流通。博鴻公司在這些產品上使用「aucma」標識,不能在我國境內產生標識產品來源的作用,未發揮商標的識別功能,故該行為不屬於商標性使用。」
(二)加工承攬人的使用是否是商標性使用
2013年《商標法》規定商標使用是指:「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對於商標使用,規定了兩個要件:
(1)形式要件,包括對於商品商標而言將商標使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對於服務商標和商品商標而言,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2)功能要件,用於識別商品來源。對於加工承攬而言,承攬人可能會涉及到侵權商標本身的生產,將侵權商標貼於商品、商品包裝或容器上等等,這無疑符合了商標使用的形式要件。但是商標使用還要求使用商標能夠實現識別商品來源功能,從文義上來理解識別商品來源識別的是自己商品的來源,而不是識別他人的商品來源。而對於加工承攬人來說,其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並不是為了識別自己的商品來源,而是為了識別他人的商品來源,這一方面不符合識別他人商品來源功能的。另外承攬人加工承攬的過程整個都是在承攬人的工廠中實施的,在加工承攬活動完成之前,商標使用僅僅是在承攬人和定作人之間,並不會面對相關公眾,其識別功能也就無從實現,因此也就不屬於商標法意義上的商標使用。
商標侵權的構成要件有兩個:
第一,使用了他人商標;
第二,有混淆可能性。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在加工承攬活動中,雖然承攬人形式上使用了涉案商標,但是實際的使用人是定作人;並且其使用並不能發揮識別商品來源功能;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也不會造成混淆。因此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不構成商標直接侵權。
二、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是否構成間接侵權
既然承攬人在加工承攬過程中使用商標不構成直接侵權,那麼承攬人是否有可能構成間接侵權?《侵權責任法》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間接侵權主要包括兩種:教唆侵權和幫助侵權。加工承攬一般不存在承攬人引誘定作人侵權的情況,在此我們只討論幫助侵權的情況。
幫助侵權的一般構成要件有:
1)直接侵權行為的存在;
2)主觀過錯;
3)客觀上有幫助行為。
具體到加工承攬上,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涉外貼牌加工;
另一種是普通的承攬加工。對於涉外貼牌加工而言,由於商標存在地域性,定作人在海外出售具有國內權利人商標的商品並不侵犯權利人的商標權。對於普通的加工承攬而言,由於定作人實際使用了他人商標,因此直接侵權行為是存在的。對於過錯的認定,主要體現在對承攬人注意義務的認定上,在兩份地方司法文件中對此均有規定。

⑻ 小孩在學校因打鬧致對方受傷,應怎樣賠償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此情形下,第三人是直接侵權行為人,學校實施的是間接侵權行為,因此,首先考慮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在此前提下再考慮學校等教育機構的過錯大小結合第三人償付能力大小確定學校承擔的補充責任。需要說明的有二,其一,關於舉證責任,結合《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對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舉證責任的區別規定,按照法律體系內部評價的一致性,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第三人侵權時,學校等教育機構未盡管理職責的證明責任在被告,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第三人侵權時,學校等教育機構未盡管理職責的證明責任在原告。其二,關於學校等教育機構的過失程度,相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等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盡更高的注意義務。
同時需要提及的是,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即過失相抵規則。那麼,在第三人致在校未成年人學生人身損害時,被侵權人有過錯時是否適用過失相抵規則問題,應區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兩種情形。〔6〕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侵害的場合,不能適用過失相抵,而在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場合,應根據行為的性質、類型及其他因素判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與有過失(同時結合考慮監護人的與有過失),從而判斷是否減輕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⑼ 楊立新: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中網路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責任,第二部分是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網站承擔連帶責任的兩種情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不同。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路用戶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後,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況下與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路侵權責任形式,《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了兩種規則: 1.提示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也有的將其叫做「通知與取下」規則。 提示規則的要點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被侵權人知道自己在該網站上被侵權,有權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示,通知其網站上的內容構成侵權,要求其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該提示之後,應當按照其提示,及時採取上述必要措施。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構成對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的放任,具有間接故意,視為與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就損害的擴大部分,與侵權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經提示、或者經過提示之後即採取必要措施,網路服務提供者就不承擔責任,即為「避風港」規則。 2.明知規則。《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明知規則,就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實施侵權行為,而未採取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必要措施,任憑網路用戶利用其提供的網路平台實施侵權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損害,對於該網路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具有放任的間接故意,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應當理解和解釋的主要問題 依筆者所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網路侵權責任,尤其是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規則,在下述十個問題上需要進行正確理解和解釋。 1.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按照《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確定侵權責任范圍的做法是確定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即民事權益的范圍。在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侵權責任的規定中,也使用了「民事權益」的概念,即「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對於此處的「民事權益」應理解為凡是在網路上實施侵權行為所能夠侵害的一切民事權益,包括人格權益以及知識產權特別是著作權。 2.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有無審查義務。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上發表的信息不負有事先審查義務,除非是自己發布的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網路用戶在網路上發表言論沒有事先審查義務,這是與傳統媒體的根本區別。 3.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根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筆者認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條件是被侵權人通知,或者是知道網路用戶利用其網路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而不是經過法院確認侵權。 4.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時間要求。被侵權人提示之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及時採取必要措施。這里的所謂及時,是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權人通知後的適當時間內,或者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侵權通知後的合理時間內。具體是否構成及時,需要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例如技術上的可能性與難度具體分析確定。 5.對採取的必要措施的選擇問題。《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必要措施是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例如停止服務的措施)。所謂必要,就是能夠避免侵權後果,且不限制他人的行為自由。這就是「必要」的界限。超出這個界限的,構成新的侵權行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自己決定採取何種必要措施。如果對必要措施是否必要發生爭議,則由法院在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中作出裁決,由法官判斷。 6.被侵權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應否設置必要的門檻。筆者主張在被侵權人提出通知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時候,應當設置必要的「門檻」,一方面可以限制無端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必要措施的人的濫用權利,妨害互聯網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被侵權人的責任感。 7.被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用戶提出侵權責任請求的反提示規則。反提示規則是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被侵權人的提示而採取必要措施之後,發布信息的網路用戶認為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而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予以恢復的規則。如果確認該網路用戶發布的信息不構成侵權,沒有侵犯提示人的人格權、著作權等權益,給反提示人造成損害的,提出提示的「被侵權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0.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的連帶責任的性質。 第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與誰承擔連帶責任?這個問題是明確的,就是與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但本條只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實際上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也是連帶責任人。如果被侵權人起訴兩個被告,即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網路用戶,法院應當一並確定各自的賠償責任份額。但由於網路侵權行為的特點,被侵權人一般只知道侵權的網站,很難確切知道侵權的網路用戶是誰,在實踐中,被侵權人通常只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而不起訴或者無法起訴直接侵權人。這並不違反《侵權責任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規定的連帶責任規則。 第二,網路服務提供者為何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有的學者解釋網路服務提供者因為實施了間接侵權行為。這樣界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的性質是正確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對侵權行為沒有採取必要措施的行為是一個間接行為,並非直接侵權。 第三,一方的侵權行為為直接行為,另一方的侵權行為是間接行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換言之,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是基於共同侵權嗎?依我所見,並非是共同侵權行為,而是基於公共政策考量而規定的連帶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由於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的隱匿性,被侵權人不易確定直接侵權人身份的特點,才規定為連帶責任,使被侵權人可以直接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給網路服務提供者苛加的一個較為嚴重的責任。 第四,既然是連帶責任,那麼就一定要有賠償責任份額的問題。對此,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根據責任大小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由於只是間接行為,因而其承擔責任的份額必然是次要責任,而不是主要責任,應當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行為的原因力和過錯程度,確定適當的賠償份額。 第五,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後,有權向利用網路實施侵權行為的網路用戶追償。 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法間接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