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斷句息糾紛懷惡改善,志學者須除二障,劉南垣教訓弟子此四篇文言文的譯文
劉南垣公是國朝尚書,告老還鄉。有一個叫直指的使者,在飲食方面苛求下屬官吏,郡縣都感到害怕。公說:「這是我門下的學生,我應當去開導他讓他知道。」等到他來了,款待他,說:「我將要開飯了,恐怕防礙了你的公務,特地為你留了這碗飯。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別的地方,沒有人燒菜,家常便飯能夠吃嗎?」直指因為老師的命令,不敢推辭。從早上到中午,飯還沒有吃過,直指感到很飢餓。等到飯上來後,只有米飯,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碗,直指覺得很飽。過了不一會,、佳餚美酒,都擺滿在他的面前,他都吃部下了。公強求要他吃,他說:「我已經飽了,不能吃了。」公笑著說:「可以知道飲食本來沒有精粗,餓的時候容易吃飯,飽的時候難以吃東西,是時間所導致這樣的罷了。」直指經過這次教訓之後,不敢因為飲食責怪別人了。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138144.html
⑵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斷句
鳶飛戾者望峰息;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幾句受僅側面襯托險峰幽谷奪魄魅力更傳達作者功名利祿鄙棄官場政務厭倦
⑶ 詩歌斷句技巧
中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更多內容下載高中學習app【高中知識寶典】
文言虛詞斷句歌
「曰」後冒(:),「哉」問嘆(?!)
「於」「而」一般在中間
「耶」「乎」經常表疑問(?)
「則」前斷句常加逗(,)
「矣」「耳」「焉」後常加句(。)
「者」「也」作用錶停頓
或句(。)或逗(,)酌情看
「蓋」「夫」「若夫」「縱」「向使」
「然則」「是故」「於是」「苟」
經常用於句子首
解釋
1.「曰」後面加冒號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詢問或反問語氣,句末常用嘆號或問號。例如:「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連詞經常用於句子中間,起連接作用,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於」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詞,由它和名片語成介詞結構多數放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後作補語。例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3.「則」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其中,「則」表示承接、假設、轉折等關系時,「則」前常有停頓。例如:「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則」表示並列關系時,常用於句中。例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語氣詞「蓋、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們前面要斷句。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則」「苟」「縱」「是故」「於是」「向使」「是以」「縱使」「然則」等前面也常常要斷句。例如:「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夫戰,勇氣也。」「若夫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然則何時而樂耶?」「苟富貴,勿相忘。」「向使無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語氣詞,後面要斷句。例如:「古之聖人其出他人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此亡秦之續耳。」「然則何時而樂耶?」「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壯士,能復飲
⑷ 斷句息糾紛的文言文
富人張老翁沒有兒子,招贅一個女婿在家。後來他的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一飛。一飛四歲時張翁去世。張翁病重時對女婿說:「小妾生的兒子不能繼承我的財產,應當給你們夫婦。你只要養活他們母子兩人,使他們不致餓死填埋於溝壑,就算積陰德了。」於是拿出一張契據,上面寫道:「張一非我子,家財盡與吾婿,外人不得爭奪。」(意為:「張一不是我的兒子,家財全給我女婿,外人不能爭奪。」)女婿於是把契據掌握在手裡,一點也不懷疑。
(若干年)以後張翁小妾所生之子長大成人,到官府控告,要求分財產。女婿把契據呈遞給官員,官員於是置之不理。後來,一名奉皇命出巡視察的官員來到這里,妾所生之子又去控告,女婿仍然前去提供證明。出巡視察的官員於是改變契據的句逗,讀道:「張一飛,吾子也,家財盡與。吾婿外人,不得爭奪。」(意思是:「張一飛是我的兒子,家財全部給他。我女婿是外人,不能爭奪。」)出巡的官員說:「你們父親和岳父明明說『我女婿是外人』,你(當女婿的)怎麼還敢把他家產業據為己有呢?他故意用詭詐的辦法把『飛』寫成『非』的原因,是顧慮他兒子年幼,恐怕被你所害罷了。」於是將富翁的遺產斷給妾生之子。人們都稱贊這契據寫得好。
⑸ 離騷怎麼斷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離騷》是戰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文學作品。「離騷」,東漢王逸釋為:「離,別也;騷,愁也。」《離騷》以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為主線,以花草禽鳥的比興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徵,藉助於自傳性回憶中的情感激盪,和復沓紛至、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展開全詩。作品傾訴了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哀民生之多艱」,嘆奸佞之當道。主張「舉賢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提出「皇天無私阿」,對天命論進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⑹ 關於古詩斷句的故事
1、從前有位秀才給一個財主家的兒子說媒,信中寫道:此女麻臉無頭發烏黑皮膚白白痴痴純情不論聘金少不了。
財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認為「此女麻臉無,頭發烏黑,皮膚白白,痴痴純情,不論聘金,少不了」,這么好的條件哪裡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個麻子,黑臉,禿子,於是找秀才理論去。
秀才說:「我在信中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女麻臉,無頭發,烏黑皮膚,白白痴痴,純情不論,聘金少不了,一字不差呀!」財主有苦難言。
2、相傳明朝弘治年間,有家財主的豪宅剛落成,請祝枝山寫對聯。祝揮毫寫了下面一副: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
財主責怪祝枝山為何給他寫這樣不吉利的話,祝枝山笑笑說:「為什麼說這對聯不吉利呢?我念給你聽吧!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傷。這是大吉大利啊!」財主聽了,啼笑皆非。
3、以前有一位秀才寫了一則新年的賀辭,送給一位農夫,農夫不識字,很高興的拿回去貼在門楣。鄰人來看,其中有一位叫張三的,雖然讀書不多,也懂得幾個字,因為句子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經他一斷句,農夫看了不禁大怒。
賀辭是這樣寫的:今年好晦氣,少不得打官司。豬仔大似家老鼠,個個死干凈。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農夫怒氣沖沖跑去責問秀才,秀才重新斷了句,農夫才轉怒為喜,高興地回家。其斷句方法:今年好,晦氣少,不得打官司。豬仔大似家,老鼠個個死干凈。釀酒缸缸好,做醋壇壇酸。
4、相傳祝枝山某年除夕和書僮經過一個員外家,忽然聽見嬰兒落地的哭聲,順手便在大門上寫下一副對聯。大年初一,員外一開門,見到這副對聯:今年真好晦氣,全無帳帛進門,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孫。大呼不吉利,便找祝枝山理論。
祝枝山戲道:「你把句子斷錯了,應該這樣念: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孫。」員外轉怒為喜,忙設酒道謝。
5、從前有一個秀才家境貧寒,每天都想方設法到處混飯吃。秀才有一個朋友家境富裕,每當這位朋友家快要吃飯時,秀才就會去「拜訪」,並以各種借口讓朋友留他吃飯。這一天,秀才又去朋友家,偏巧突然下起雨來。
朋友想讓他離開,又不好意思直接開口,於是留了一張紙條,以為秀才讀懂紙條上的意思,就會離開了。誰知朋友再回房間時發現秀才還在屋裡,就問他為何還不走。聽完秀才的解釋後,朋友氣得差點暈倒。
原來紙條上面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意思是說: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可是秀才將其斷句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胡亂斷句,給了自己一個「合理」的借口賴在朋友家蹭飯。
⑺ 從文言斷句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永平十七年冬,騎都尉劉張出擊車師,請恭為司馬,與奉車都尉竇固破降之。乃以恭為戊己校尉,屯後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烏孫,示漢威德。大昆彌已下皆歡喜,遣使獻名馬,遣子入侍。
明年三月,北單於遣二萬騎擊車師,遂破殺後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戰,以毒葯傅矢,傳語匈奴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因發強弩射之。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會天暴風雨,隨雨擊之,殺傷甚眾。匈奴震怖,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據之。七月,匈奴復來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於城下擁絕澗水。恭於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
會顯宗崩,車師復畔,與匈奴共攻恭。恭厲士眾擊走之。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餘數十人。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單於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
先是,恭遣軍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隨王蒙軍俱出塞。羌固請迎恭,諸將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與羌,從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餘,軍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虜來,大驚。羌乃遙呼曰:「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城中皆稱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於是拜為騎都尉。
論曰: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後漢書·耿弇傳附耿恭》
【注】車師古西域國名,與下文「疏勒」同屬西域都護府。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B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C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D單於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復遣使召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拜禮最重的是肅拜,最輕的是稽首。
B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C崩:又稱駕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後死亡。古代對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說法不同,如:諸候死亡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平民死亡稱死。
D孤:一是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雙亡,文中即用義;另是指古代帝王的自謙(小國之君)、孤家簡稱孤,跟寡人意思相近,多與寡人合稱「孤家寡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耿恭有將帥的才略。永平十七年參與攻打車師,使之歸降。擔任戊己校尉,駐屯車師後王部金蒲城。他到了那兒,就發布文告曉示烏孫國,顯示漢朝的威德。烏孫國王很高興,派遣使者進獻名馬,並送兒子入侍漢朝.
B耿恭作戰勇猛有智謀。北匈奴單於派兵攻打車師國,殺死車師後王安得,耿恭憑借澗水據守疏勒城,耿恭臨危不亂,從容指揮,用毒葯塗抹箭頭並喊話震懾敵軍,天降大雨,敵人恐懼,耿恭率軍乘勢攻擊,順利解圍。
C耿恭與士兵同生死共患難。匈奴人圍困耿恭,耿恭率領寡弱無援的軍隊堅守孤立無依的城池,糧食吃完後,就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牛筋。匈奴在城下斷絕澗水,耿恭在城內打井十五丈深,沒見到水,將士口渴難忍,榨馬糞汁喝。他與吏士們上下齊心,同生共死。
D耿恭有氣節、有節操。匈奴攻擊耿恭,他雖然處境艱難,但是眾志成城,沒有人有二心,匈奴單干對他很敬重,以名利美色招降他,耿恭不接受,斬殺了他的使者。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會顯宗崩,救兵不至,車師復畔,與匈奴共攻恭,恭厲士眾擊走之
(2)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鄧眾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⑻ 朗誦詩的技巧如何斷句
一、朗誦的基本表達手段
朗誦時,一方面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准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
1、停頓
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面是由於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餘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包括生理停頓、語法停頓、強調停頓。
a)生理停頓
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頓,不要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b)語法停頓
語法停頓是反映一句話裡面的語法關系的,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來說,語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同標點大致相關。例如句號、問號、嘆號後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後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後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於句子停頓的時間。
c)強調停頓
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在書面上沒有標點、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這樣的停頓我們稱為強調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重音有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種。
a)語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麼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③動詞後面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片語充當的補語常重讀;
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
b)強調重音
強調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麼地方該用強調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3、語速
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的長短及音節之間連接的緊松。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
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為例,朗誦時應根據人物心情的變化調整語速,而不應一律以一種速度讀下來。
4、句調
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是貫穿整個句乾的,只是在句未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句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
a)升調(↑),前低後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
b)降調(↓),前高後低,語勢漸降。一般用於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
c)平調。(一),這種調子,語勢平穩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於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庄嚴、悲痛、冷淡等感情。
d)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後降,或先降後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
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表達手段外,要使朗誦有聲有色,還得藉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
(8)斷句息糾紛擴展閱讀
一、詩歌朗誦准備
首先要避免"矯揉造作"。詩歌朗誦和其他文體的朗誦一樣,要自然,決不可以做作。詩歌的感情雖然比其他文體來得強烈,但仍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要認真閱讀,領會作者的感情。然後,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這樣,我們的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聽眾聽起來才會覺得"自然"。如果朗誦者並不領會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計"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內在的感情基礎,單單依靠技巧來支撐,聽眾聽起來就必然會感到"做作"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自信。
⑼ 文言文上斷句所說的四六句多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斷句時所說的「四六句」,指的是駢體文言文的句式,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字句或者六字句為主,講究對仗,句式兩兩相對。在為這種文言文斷句時,按照這種句式特點,就可以把句子斷准確。
例如文言文《與朱元思書》,其中多是四字句,而且句子講究對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中間夾有六字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和九字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都是對仗的。只有一個句子是散文的,「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如果為這篇文言文斷句,掌握了駢體文多是四六句對仗的規律,就會感到得心應手。
四六句的駢體文,是與散文相對的稱呼。它是一種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文體,是以對偶句為主介乎散文與韻文之間的一種美文。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對後世文學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