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西藏環境破壞造成人民矛盾糾紛

西藏環境破壞造成人民矛盾糾紛

發布時間:2022-05-25 19:49:24

❶ 西藏安多縣海拔多少米

西藏安多縣平均海拔5200米,縣城海拔4800米,是至今人類定居生活的最高海拔地區,也是全國建制縣最高海拔縣之一。境內氣候惡劣、天氣寒冷、環境艱苦,年均氣溫-3℃至-4℃,最低氣溫-36.6℃,大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

常被人們稱為「生命禁區」,很多路人談及色變,不敢涉足。為了改變世人的觀念,這些年來,在無法改變環境的情況下,安多縣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化亮化小城鎮,提供供暖供氧服務,打造藏北民族特色文化,努力營造一個舒適、干凈的軟環境。



地形地貌

安多縣地形屬高原山川類型。以唐古拉山主脈為脊,無數大小山峰造迄連綿,高低起伏,由西向東,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爾肯烏拉山,中部有托爾火山。

南部有桑卡等山脈,是中間高南北低、西高東低之勢,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脈的6604米逐漸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狀。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西藏那曲地區安多縣五十年發展巡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安多縣

❷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下,最高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決議,深入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堅持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602件,審結28720件,制定司法解釋24件,發布指導性案例31個,加強對全國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51.6萬件,審結、執結3010.4萬件,結案標的額8.3萬億元。通過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為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一、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依法懲治各類犯罪。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25.6萬件,判處罪犯171.5萬人。八類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續處於低位,佔全部刑事案件比重穩步下降,我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嚴懲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犯罪。嚴懲煽動顛覆國家政權、間諜竊密、邪教等犯罪,堅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對資助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李亨利依法定罪判刑。審結網路傳銷、網路賭博、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等犯罪案件9.2萬件,維護互聯網安全。嚴懲危害生物安全犯罪,維護國家生物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審結殺人、放火、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4.9萬件。會同公安部等出台懲治涉槍涉爆犯罪意見,審結相關案件9984件。審結毒品犯罪案件5.6萬件,嚴厲打擊走私、製造毒品等源頭性犯罪。審結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案件541件。審結襲警犯罪案件4586件。嚴懲暴力傷醫犯罪,保障醫務人員安全和正常醫療秩序,為醫務人員和廣大患者創造良好診療環境。人民法院准確貫徹死刑政策,對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犯罪,對殘害婦女兒童、老年人等挑戰法律和倫理底線的犯罪,論罪當判死刑的,依法判處並核准死刑,堅決維護法治權威,堅決捍衛公平正義。
依法維護疫情防控秩序。審結涉疫犯罪案件9653件。對故意隱瞞中高風險地區行程、違規接診發熱患者、偽造售賣核酸檢測報告、「涉疫偷渡」等犯罪嚴懲不貸。會同海關總署等發布打擊海上跨境走私犯罪意見,嚴懲走私凍品犯罪,防範疫情傳播風險。
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健全常態化掃黑除惡機制,防止黑惡勢力「死灰復燃」。加快案件清結,審結涉黑涉惡犯罪案件3409件18360人。推進黑財清底,執行到位財產刑及追繳、沒收違法所得405.7億元,堅決摧毀黑惡勢力經濟基礎。推進專項整治,發出相關司法建議3816份。鞏固整治「村霸」、「沙霸」、「菜霸」、「路霸」等成果,促進基層社會治理。
依法懲治腐敗犯罪。審結貪污賄賂、瀆職等案件2.3萬件2.7萬人,秦光榮、王富玉等14名原中管幹部受到審判,彰顯黨中央正風肅紀、反腐懲惡的堅定決心。落實受賄行賄一起查,依法追繳行賄非法獲利,斬斷「圍獵」腐蝕、權錢交易的利益鏈條。加大職務犯罪贓款贓物追繳力度,實際追繳到位596.6億元。境外不是法外,首次適用刑事缺席審判程序審理程三昌案,裁定沒收外逃人員徐進、張正欣境內外巨額違法所得,對外逃腐敗犯罪分子雖遠必懲,讓其人財兩空。
依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出台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見。會同農業農村部等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制售偽劣種子、破壞種質資源等危害種業安全違法犯罪。審結亂佔耕地案件7251件,涉及耕地312萬畝,依法懲治農村侵佔耕地犯罪,保護耕地紅線。遼寧、吉林、黑龍江法院嚴懲污染、盜采黑土犯罪。
守好民生安全底線。審結重大責任事故等犯罪案件2031件,維護群眾生產安全。審結危害食品葯品安全犯罪案件6002件,依法嚴懲制售「病豬肉」、「毒草莓」、「毒面膜」等犯罪行為,守護百姓餐桌安全、用葯安全。嚴懲醫保騙保犯罪,依法對幕後組織者和職業騙保人加重懲罰,守好百姓「看病錢」、「救命錢」。審結高空拋物、偷盜窨井蓋等犯罪案件296件,高空拋物致人傷亡犯罪案件大幅度減少,群眾頭頂上、腳底下安全更有保障。審結危險駕駛犯罪案件34.8萬件,維護群眾出行安全。嚴懲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審結相關案件7.9萬件14.9萬人,對「5·09」特大跨境電信網路詐騙案590名被告人判處刑罰。嚴懲「以房養老」、「投資養老」、保健品坑老、兼職刷單、套路貸、校園貸、美容貸等花樣翻新的詐騙犯罪,助力打好反詐人民戰爭,維護群眾財產安全。
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信息時代,個人信息安全保護變得突出和緊迫。認真貫徹個人信息保護法,嚴懲竊取倒賣身份證、通訊錄、快遞單、微信賬號、患者信息等各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審結相關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依法從嚴懲治行業「內鬼」泄露個人信息。嚴懲利用惡意程序、「釣魚」欺詐等形式非法獲取個人信息,審理「顏值檢測」軟體竊取個人信息案,懲治網路黑灰產業鏈犯罪。嚴懲通過非法侵入監控系統販賣幼兒園、養老院實時監控數據的犯罪分子。對侵犯個人信息、煽動網路暴力侮辱誹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出台人臉識別司法解釋,制止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行為,讓公眾不再為自己的「臉面」擔憂。審理人臉識別第一案,明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范圍,守護公眾重要生物識別信息安全。
強化人權司法保障。堅持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依法宣告511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383名自訴案件被告人無罪,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還無罪的人清白。會同司法部完善死刑復核案件法律援助制度,依法保障死刑案件被告人獲得辯護的權利。推動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與全國律協召開座談會,健全工作機制,切實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充分發揮律師促進公正司法和人權保障的重要作用。律師服務平台為33萬名律師提供在線立案服務244萬件、案件排期避讓提醒40萬次。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2215件。出台國家賠償案件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司法救助4萬人,發放救助金9.2億元。准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對挑戰法律權威、挑釁公共秩序、侵犯人民利益的,依法嚴懲不貸。
二、積極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黨中央決策部署到哪裡,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裡。各級法院審結一審民商事案件1574.6萬件、行政案件29.8萬件,同比分別上升18.3%和12%。
持續服務「六穩」、「六保」。妥善處理因疫情引發的勞資用工、購銷合同、商鋪租賃等糾紛,審結涉疫民商事案件14.2萬件。出台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20條實招硬招,著力解決擠壓生存發展空間、拖欠賬款、超標的查封亂查封等侵害中小微企業權益問題。天津、江蘇、河南、重慶等法院運用「滾動解封」等方式,防止大額資金凍結對中小微企業資金鏈的沖擊。遼寧法院以海事強制令幫助數百家進口冷鏈企業解決清關難題,降低疫情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服務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見,對國企民企、內資外資、大中小微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保護。依法審理涉國資國企案件,助推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服務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再審糾正涉企刑事冤錯案件30件39人,堅決防止把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發布17件產權保護典型案例,弘揚契約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依法破除對民營企業在投資、市場准入等領域設置的門檻,清理涉民營企業積案。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湖南等法院建立涉企案件生產經營影響評估機制。審結行政許可、行政協議案件2.1萬件,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山西、內蒙古、安徽、河南、海南、貴州等法院著力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河北、江西、山東、陝西、甘肅等法院加強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服務法治政府建設。
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審結一審知識產權案件54.1萬件,同比增長16.1%,保護創新、激勵創造。審理涉5G通信、生物醫葯、高端製造等高新技術案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成果保護。明確職務發明權屬爭議的判斷標准,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創造。對科研人員已盡勤勉義務但因技術路線選擇失誤的,合理界定法律責任,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著力破解知識產權維權「舉證難、周期長、賠償低、成本高」等難題。出台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司法解釋,在895件案件中對侵權人判處懲罰性賠償。依法適用行為保全制度,以先行判決和臨時禁令相結合的方式防止損害擴大,不讓權利人贏了官司輸了市場。支持向濫訴者索賠合理開支,對惡意訴訟阻礙創新行為說「不」。我國已經成為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尤其是專利案件最多的國家,也是審理周期最短的國家之一。知識產權審判在服務創新發展中作用愈來愈顯現。
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審結壟斷案件49件、不正當競爭案件7478件。探索數據權利保護規則,服務數字經濟,促進電子商務發展。審理平台「二選一」、刷單炒信等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案件,嚴懲妨礙公平競爭、損害群眾利益行為。審理「茶顏悅色」奶茶訴「茶顏觀色」不正當競爭案,對傍名牌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制裁。明確「青花椒」等「碰瓷式維權」不受保護,對相關訴訟請求予以駁回。
推動市場主體有序退出和有效救治。審結破產案件1.3萬件,涉及債權2.3萬億元,促進企業優勝劣汰和要素資源高效配置。充分發揮破產審判「積極拯救」和「及時出清」功能,同時堅決防止借破產之名逃廢債。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企業破產法執法檢查,促進完善破產法律制度。深圳個人破產條例首案裁定生效,讓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的債務人可以從頭再來,個人破產制度實踐邁出重要一步。審結破產重整案件732件,盤活資產1.5萬億元,讓745家困境企業再獲新生,35萬余名員工穩住就業。
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依法嚴懲金融證券犯罪,審結操縱市場、內幕交易、非法集資、洗錢等犯罪案件1.3萬件。審結金融糾紛案件155.3萬件,依法處理涉供應鏈金融、不良資產處置、私募投資基金等糾紛,有力推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依法妥善審理康美葯業案,嚴懲證券違法犯罪,支持陷入債務危機企業重整再生。依法否定職業放貸、高利轉貸、變相高息等行為效力,引導民間融資服務實體經濟。北京金融法院建設金融司法大數據研究中心,提出保障「北交所」25條舉措,服務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上海金融法院深入推進金融審判專業化,建立金融糾紛法律風險防範報告年度發布機制,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旗幟鮮明保護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存。河北法院審理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案,一體化保護長城遺跡和歷史、環境風貌。江蘇法院完善大運河司法保護機制,促進河道治理和文化遺產保護。福建法院在世界遺產地、歷史文化街區等設立巡迴法庭,保護文化根脈傳承。貴州法院發出傳統村落司法保護令,守護鄉愁記憶。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審結一審環境資源案件26.5萬件。制定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懲罰性賠償等司法解釋。審理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貫徹「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原則。浙江安吉法院「森林法官」守護森林竹海,踐行「兩山」理念。青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生態法庭聯動,共同守護「中華水塔」。落實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賠償,探索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專項基金制度,江蘇、江西等法院委託第三方監管,保障生態修復資金專款專用。出台貫徹長江保護法實施意見,守護一江清水、兩岸青山。山東法院與執法機關協同治理油泥砂和落地原油污染,保護黃河三角洲。湖北法院依法保障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機構建設,廣東法院審理碳排放權交易結算案,福建法院推行「碳匯」認購等替代性修復方式,依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舉辦世界環境司法大會,通過《昆明宣言》,促進凝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國際共識。
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出台服務北京「兩區」建設意見,北京、天津、河北法院聚焦雄安新區建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精準發力,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涉冬奧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及時化解涉京張高鐵項目等糾紛,助力辦好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法院推進執行跨區聯動、信息全域共享、服務標准協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支持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提出建設金融審判創新試驗區等21條舉措。完善落實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司法服務措施。完善支持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司法政策,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出台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意見,重慶、四川法院圍繞知識產權、環境資源、跨域訴訟服務唱好司法協作「雙城記」。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法院精準服務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發展,助推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審結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2.1萬件、海事案件1.4萬件。貫徹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海南法院審理外籍漁民在我國南海海域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並判令承擔生態修復費用,對我國管轄海域實施有效司法管控。廣西法院高效處理「艾麗肯」號外籍貨船訴前保全案,外方當事人主動將約定的外國仲裁變更為我國法院管轄。隨著我國司法國際公信力日益提升,外國當事人主動選擇中國司法管轄日益增多。聯合國貿法會法規判例庫收錄涉疫情涉外商事海事案件指導意見,收錄我國司法案例已達36件。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司法合作國際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辦上合組織國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論壇,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建設,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審結破壞軍事設施、泄露軍事秘密、破壞軍婚等涉軍犯罪案件466件,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會同退役軍人事務部推進設立「老兵調解室」,積極開辟退役軍人訴訟綠色通道。推廣河南法院涉軍維權「信陽模式」。軍事法院發揮涉軍維權服務平台作用,維護官兵權益。推進軍事行政審判試點,促進軍政軍民團結。審理侵害英烈名譽榮譽、褻瀆英雄墓碑等案件,讓侮辱烈士的人受到制裁,讓戍邊英雄的豐碑永遠高高聳立。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牢記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及時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糾紛,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切實實施民法典。民法典頒布實施,讓民事權利保護進入法典時代。適用民法典審理一系列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一案」。審理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案,保障民生工程順利進行,促進鄰里團結和睦。審理好意同乘減輕責任案,鼓勵互幫互助,增進社會互信。審理多起居住權案,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居住需要,駁回「強行啃老」等無理居住權請求。及時簽發人格權侵害禁令,為保護生命健康、名譽榮譽、個人隱私等提供預防和救濟。民法典實施一年多來,走進千家萬戶,進入百姓心田,一個個司法案例讓民法典條文變得更加鮮活起來,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民法典就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就是日常生活的法律網路全書。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司法斷案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審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譽榮譽案,堅決維護共和國功勛的尊嚴。審理女童熱心助人致傷案,判決善意助人不擔責。審理小區保安送老人就醫被索賠案,駁回無理賠償請求。審理醫院號販子逃跑摔傷索賠案,判決追趕者無責。審理高鐵霸鋪案,判決對公共場所不文明行為曝光無需擔責。對長期霸佔已售房屋、耍橫抗拒執行的當事人採取強制搬遷措施,決不讓「賴而不決」有機可乘。通過一系列司法判決,鼓勵崇尚英模、鄰里相助、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志願服務、輿論監督,決不向耍橫霸道者讓步,決不遷就縱容惡習陋俗,讓廣大群眾知道法治社會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禁止什麼。
扎牢民生司法保障網。審結涉及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消費、社會保障等案件154萬件,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新就業形態糾紛司法政策,依法治理欠薪問題,加強勞動權益保障。會同中國殘聯發布保護殘疾人典型案例,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出台網路消費司法解釋,對直播帶貨、外賣餐飲作出規范,依法保護網路消費者合法權益。依法遏制利用「法拍房」、「借名買房」規避限購,絕不允許通過不當手段影響樓市調控、損害百姓居住權益。
促進家庭文明建設。加強家事審判工作,守護家庭幸福的港灣。審結婚姻家庭案件183.1萬件。堅決反對家庭暴力,依法嚴懲施暴者,會同全國婦聯推動人身安全保護令落地見效,發出保護令3356份,全面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加強對老年人的司法保護,對不贍養九旬母親的4個兒子依法判令承擔贍養責任並予以訓誡,加大懲處力度。通過家事審判,維護和弘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完善中國特色少年司法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和6個巡迴審判點,全國法院設立2181個少年法庭。深入貫徹未成年人「兩法」,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確保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優先保護。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採用圓桌審判,封存犯罪記錄,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對一些父母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怠於履行撫養監護義務、為孩子訂「娃娃親」等行為進行訓誡,發出家庭教育令,對虐待兒童的剝奪監護權。四川法院設立涉訴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安徽法院會同婦聯等部門落實留守兒童委託照護責任,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保護及家庭保護意識。審理短視頻侵犯兒童個人信息等案件,制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各地法院常態化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積極創建法治副校長品牌,開發適合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課程,防治和懲處校園欺凌行為,陝西法院聯合推出全媒體模擬法庭欄目「紅領巾法學院」,共同營造保護關愛未成年人的良好環境。
維護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審結涉港澳台案件2.8萬件,辦理涉港澳台司法協助互助案件8933件,審結涉僑案件4220件。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為港澳同胞在內地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保障。與香港相互認可和執行婚姻家事判決、試點相互認可和協助破產程序。與澳門簽署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安排。會同中央台辦建立在線訴調對接,84名台胞擔任調解員,發布維護台胞權益典型案例。舉辦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司法論壇,在甘肅敦煌舉辦中華司法研究論壇,深化中華司法文化研究。
鞏固基本解決執行難成果。圍繞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2019年1號文件貫徹落實情況開展督察,深化執行難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堅持高效公正規範文明執行,全國法院受理執行案件949.3萬件,執結864.2萬件,執行到位金額1.94萬億元。打通查人找物、財產變現、協同聯動、精準懲戒、打擊拒執等方面堵點,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會同自然資源部提升土地查封處置效率。會同民航局治理限高人員通過「黃牛」違規購票規避執行。會同證監會規范上市公司質押股票凍結。網路查控案件1971萬件,網路拍賣成交43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6%和7.4%。開展執行款物集中清理、高效為民執行、涉民營企業積案攻堅等專項行動。執行到位涉民生、涉小微企業、涉10萬元以下小標的案件案款898.4億元。內蒙古、廣西、西藏、青海、寧夏、新疆等法院健全執行聯動機制。我國民事執行制度優越性不斷顯現,手段更加有力,執行工作機制和模式更加健全。
用心化解涉訴信訪。堅持把涉訴信訪工作作為傾聽群眾心聲、解決群眾訴求、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建立覆蓋四級法院的網上申訴信訪平台,暢通群眾訴求表達「直通車」,有訪必錄、有信必錄。集中治理重復信訪,通過領導幹部接訪、律師代理申訴、公開聽證等方式,化解信訪積案3739件,幫助群眾解開「法結」、「心結」。安徽法院351名領導幹部帶頭接訪、包案化解。全國法院涉訴信訪、涉訴進京訪較2019年分別下降2.3%和61.6%。2015年以來涉訴信訪、涉訴進京訪年均下降5.5%和35%。
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紛服務。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是矛盾糾紛的具體表現。化解這些矛盾,既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和公平正義嚮往的需要,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顯現出來。有矛盾就有沖突,甚至是激烈的沖突,不能迴避,不能推諉,要不怕難,要耐得煩,要敢於擔當。人民法院化解以案件形式呈現的矛盾,就是通過司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方式。人民法院不僅要定分止爭,還要為群眾化解糾紛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提供菜單式、集約式、一站式服務,包括調解、仲裁、審判。群眾需要什麼方式就努力提供什麼方式,真正做到方便快捷、訴非對接、線上線下聯動。經過三年多不懈努力,集約集成、在線融合、普惠均等的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全面建成。「菜單式」服務提供多樣化選擇,讓群眾解紛變得及時便捷。與全國總工會、中國僑聯、全國工商聯、銀保監會、中小企業協會等11家單位建立「總對總」在線調解機制,6.3萬個調解組織和26萬名調解員進駐調解平台,豐富了群眾選擇適合渠道解決糾紛的「菜單庫」。覆蓋城鄉的跨域立案網點超過1.3萬個,累計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4萬件,90%的申請在30分鍾內響應,把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線上線下融合服務讓「正義提速」,顯著降低群眾、企業和國家財政解紛成本。以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為總入口,集成在線調解、電子送達、委託鑒定等10個平台,實現在線服務四級法院全覆蓋,群眾打官司從原來的耗時費力變為全流程「掌上辦理」。全國法院2021年在線調解糾紛突破1000萬件,平均每分鍾51件成功化解在訴前,訴前調解案件平均辦理時長17天,比訴訟時間少39天。完善分調裁審機制,全國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速裁工作室,速裁快審案件871.5萬件,平均審理周期32天,較一審民商事案件縮短43%。設立330個郵政集約送達服務中心,在主要城市基本實現法律文書「次日達」。24小時服務,讓群眾辦理訴訟事務「零時差」。739個法院推出24小時訴訟服務。12368熱線發揮訴訟「總客服」作用,「一號通辦」實質性辦理訴訟事務,日均接聽群眾來電2.1萬件次,幫助解決訴求765.1萬件,群眾滿意度達96%。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法院「夜間法庭」解決超大城市上班族訴訟不便問題,讓訴訟服務「不打烊」。送法下鄉「零距離」,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人民法院調解平台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8429個人民法庭入駐,43033個基層治理單位對接。寧夏閩寧法庭主動服務東西部扶貧協作,長年紮根移民安置區,與走出大山的群眾共譜「山海情」。四川「石榴籽」調解室、雲南「金花」調解室、西藏「送法進邊境村居」、新疆「冬不拉」調解室、兵團「農牧團場法官工作室」等受到各族群眾歡迎。加強巡迴審判,馬背法庭、車載法庭深入田間地頭、廠礦林區,就地立案、就地調解、就地審判、督促就地履行,「馬錫五審判方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聯動資源最多、在線調解最全、服務對象最廣的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司法為民之路。

❸ 論西藏拉薩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摘要:圍繞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闡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論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評價標准,並從政策制度、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發掘民族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實現西藏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西藏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概況

1.區內地理環境現狀與生態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達122.84萬km2,約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8,僅次於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人口242.7萬,以藏族為主(佔95%以上)。全區轄7個地(市)73個縣(市、區)。[3]西藏高原風光旖旎,那裡有湛藍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悠久燦爛的藏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藏傳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源。西藏主要城鎮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質都能達標,至今未出現過酸雨和放射性污染,這些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西藏實施西部大開發,全面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和條件,西藏已成為人們嚮往的聖地。然而,正是由於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區內86.1%的土地位於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使其成為關系能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西藏解放後,由於起初人口較少,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低下以及國家的種種保護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持了較好的狀況。但是近幾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而言質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趨勢。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西藏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退化,投資嚴重短缺及環境意識淡薄產生的全部與局部,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監管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與西藏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的矛盾日益明顯。所以只有切實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才能保證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得以順利實施。

2.西藏城市發展現狀及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城市是社會產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西藏的城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等城鎮均屬歷史古城,也曾顯赫一時。但是,長期以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去的城鎮可以說沒有基本的城市設施,加之生產力低下,人口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在西藏,現代意義的城鎮是在和平解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先後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項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投資幾億元,大部分用於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擴建,市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1984年,中央決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福建、廣東等9省市為西藏援建43項工程,工程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m2,一座座飯店、賓館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通訊、交通、生活等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鎮的容貌煥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中央和有關省市為西藏援建62項工程,總投資達23.8億元。[1]目前,該項目已大部分建成並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開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未來經濟的發展繪制了一張壯麗的藍圖,西藏城鎮的發展也必將進入一種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

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城鎮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鐵路將要建成通車,西藏總人口將達到250萬到280萬(含外來流動人口在內),盡管西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條惡劣,人類的生存空間有限,可利用的耕地僅佔全區總面積的0.2%-0.3%,而且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態勢,人口的增加,必將引起人為地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的掠奪與破壞。比如: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萬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萬人,城市人口已達22.39萬人(佔47.19%),已達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於拉薩目前還沒有一座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場及污水處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橫流。人類為了生存,非法地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便會產生,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盜獵野生動物,亂采亂挖自然礦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間中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嚴峻課題。

二、西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續發展」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現已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觀,它強調城市在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城市質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態結構質量、環境質量、建築美學質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圍質量等方面,最終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應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立足於當前城市發展的現狀,著眼於城市發展的未來,而不應以今天的經濟發展建立在明天的環境質量降低和子孫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礎上為代價。

現代城市和城鎮都是一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西藏正面臨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經濟,縮小與內地差距,迎接新一輪西部開發的歷史任務,因此尤其要重視中心城市和城鎮的發展,使其具備應有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從而切實帶動全區的社會發展進步。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必須要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建設通過城市規劃和設計,其最終目標是要使自然、城市經濟、人類社會和諧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會促進城市社會的持續健康的運行。

再次,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嚴格的講,西藏的經濟是比較典型的單一結構,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多元產業和專業化、集約化的社會經濟運作。因而制約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而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會產生復雜的分工和交換關系,對經濟的帶動



作用是巨大的,工業和社會服務的發展與發達,需要城市的拉動。根據現實情況西藏要走發展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的道路必須重視中心城鎮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後,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西藏要發展必須在客觀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種生產要素在資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動,積極的接受周邊區域的有益經濟輻射。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西藏只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才能促進自身區內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處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促進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資料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業才能夠建立復雜多樣的分工協作關系。隨著西藏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發展的進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開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我國發達地區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2.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城市生態經濟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它是社會經濟協調規律的要求,是人口、資源、環境同步進行,均衡發展的結果。城市生態經濟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經濟效益和城市生態效益的統一。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既會產生有益的經濟成果,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帶來某種負面影響,產生生態效應。這兩種效益是在勞動過程中同時產生的,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在同一認識高度,重新優化組合各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是城市生態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適度增長,合理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環境,這三者任何一項處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協調發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續協調的發展。

三、實現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提高全區可持續發展意識

西藏是我國西部的一片「凈土」,由於特殊的高原氣候環境,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各級政府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明確有關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制定有效環保優惠政策。由於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區鄉村幹部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較閉塞,對科學技術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宣傳不夠,使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產生誤解,甚至把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對立起來。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喚起更多的幹部和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美好的家園,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生產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動員社會一切有利條件,有能力的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事業,為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積極的貢獻。

2.提高城市規劃決策質量,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在中央關心西藏,全國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城市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城鎮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應」現象,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東部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否適合西藏地區?如何解決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問題?我國東部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和發展方面的挑戰,高速的經濟發展再帶來累累碩果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生態破壞和資源的匱乏,許多大中城市和鄉鎮面臨空氣、水、垃圾、雜訊污染等問題,以及土地質量下降,自然資源退化等現實。隨著2007年青藏鐵路通車,必將掀起西藏的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發展。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提高西藏城市規劃質量,盡早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因此為了解決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決策」源頭控制污染和減少環境破壞,關鍵在於城市發展有關的制度安排和決策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由於決策失誤引起重大環境污染的生態破壞的教訓很多,比如「三江平原農業開發」導致的大規模濕地破壞;片面執行「以糧為綱」的方針,導致濫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支持鄉鎮企業政策。包括「十五小」企業對部分地區的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6]從東部城市發展的教訓中表明,政策、規劃和計劃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宏觀性,累積性、長期潛在性等特點。如果在決策初期不注意決策的科學和質量,造成的後果往往難以彌補,只有在政策或計劃層次上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可持續原則應作為政策的核心和主體。

3.因地制宜,走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代化的城市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還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我國東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發展中無限膨脹的城市人口與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惡化之間日漸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生態城市規劃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性規劃,其實質是從生態學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地進行規劃,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4]西藏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條件,該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正處於起步或加速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城鎮污染少,管理運行成本低和環境可塑性強的有利因素,按照「綠色城鎮」理念促進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我們應該充分吸取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教訓,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的城市發展模式,避免部分發達地區出現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現象」,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體系,城市的規劃過程應合理協調自然、社會、經濟等諸方面要求,實現城市調控和管理的高效運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區域以及國家不同層次的規劃相結合,使城市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間體系和生態體系相結合,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及經濟規劃相結合,尋求最佳規劃方案,以適應西藏城市的長遠發展要求。

4.充分發掘民族文化,為西藏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

西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以他們的勤勞、勇敢、智慧,開發了雪域高原,並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人類歷史和世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民族文化建設成果喜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



,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將會為西藏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保障,將直接影響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化,還包括城市成員的生活方式、基本權利、價值系統、傳統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對於其所有成員的行為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影響城市的各個方面。在西藏城市發展中,應該進一步重視藏民族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導向、凝聚、激勵以及約束、輻射作用,使其成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基礎,成為建設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範。

四、結語

西藏城市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精心規劃,以科學的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高全民族素質,以謀求人類、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讓西藏永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普布次仁.城市化與西藏城鎮發展芻論.中國藏學,1995(3),140~144

2.洛桑江村.拉薩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著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國民族,2002(10),44~46

3.羅絨戰堆.劉洪平.環保大潮中的西藏發展—小議西藏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西藏研究,1996(3),28~36

4.唐立國.城市化建設新思路——生態城市.生態經濟,2002(4),26~27

5.西珠郎傑.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藝術研究,1995(3),4~7

6.西寶.李一軍.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戰略環境評價.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104~10

❹ 如何以最嚴格的制度守護西藏生態環境

西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生態環境保護是西藏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趟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之路。

保護生態要謀長久之策,必須行固本之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措施陸續發布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架構了法制體系,為西藏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西藏久久為功。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一項項制度法規嚴防污染進入雪域高原。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和項目零審批、零引進。


如今,西藏水、氣、土壤及生態環境質量均保持在良好狀態。雅魯藏布江、納木錯湖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一類或二類水域標准。大氣環境質量保持自然本底,拉薩等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在90%以上。

❺ 西藏的環境污染嚴重嗎

由於西藏工業不發達總得來說排污量不大,但西藏的生態環境過於脆弱,具有一小片草皮破壞後恢復要100萬年,所以整體生態環境狀況還是令人堪憂的,淘金、採集(冬蟲夏草、發菜)、過度放牧是現在西藏環境破壞的最主要因素。

❻ 西藏有什麼環境問題及原因

以下內容是我一些胡言亂語,可能與主題無關。 一提到西藏,許多人的頭腦里就會出現幾個片語。純潔,神聖,神秘,,,因為西藏對許多人來說是遙遠的,對西藏的情況缺乏了解,僅憑在課本上或他人的傳言上得到一些關於西藏的知識,所以才會對西藏有以上認識。 西藏的天是藍的,雲是白的,這確實不假。現在的西藏工業還不是很發達,沒有什麼污染企業,況且占國土面積八分之一的西藏,如今只有270萬人口,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是太大。所以才保持了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外來人口的湧入,西藏的環境也開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西藏的生態環境是很脆弱的,一旦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看到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幾個人都抱不住的,不知幾百年的大松樹,。對野生動物的大量獵殺(對動物的獵殺主要是內地人,由於藏族是全民信奉佛教的,是不殺生的),破壞了生態平衡,高山草甸沙漠化很嚴重。這些問題雖然也引起了某些有關政府部門的注意,但現在我還沒有看到他們採取有效的措施。更可怕的是大多政府領導沒有環保意識,以犧牲環境去換取所謂的經濟發展。這樣下去,若干年以後西藏將沒有綠綠的草原,綠綠的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也將不復存在。氣候變暖,雪山容化,美麗的西藏也將不復存在。 不光西藏大多數政府官員幾乎沒有環保意識,人民群眾的的環保意識也很差,(實際上我們中國人的環保意識都普遍較低,包括本人)生活垃圾隨便丟棄,一起風,空中飛舞的全是塑料袋,給外來遊客的第一印象就是臟,嚴重破壞了人們對純凈西藏美好印象。據我了解西藏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只是簡單的掩埋,或集中堆積在一個地方,有的甚至向河流里傾倒。或許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但西藏不再象以前純凈。

❼ 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可行性建議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對自 然的干預越來越來深入,消耗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多,對自然資源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在滿足人們日益增多的物質和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生活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危 機,人們不得不思索,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資源環境是有價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使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西藏地區地處高原,地形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各具特色,在各種生態環境中,其共同的特點就是高原生態的脆弱性及敏感性,這就決定了西藏的生態環境很容易受到 外界的干擾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相比於低海拔地區要困難得多。 西藏地區資源豐富,經濟貧困,生態地位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居於重要的戰略地位。西藏人民因為貧困而迫切要求發展經濟、開發本地區資源,但是生態地位的重要性 則限制資源開發,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西藏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是西藏人民和政府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經濟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在確保生態環境好轉的情況下開發西藏,促使本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保證西藏經濟良好發展的趨勢 下,促使西藏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使資源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永續動力,這要求加快建立和健全西藏生態補償制度。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分析了西藏的地理環境,論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闡述了西藏草原、水資源、森林及礦業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及必要性,把西藏地區 經濟貧困與生態保護聯系在一起。第一部分從研究西藏生態補償的目的和意義入手,引入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了國內外生態補償的文獻, 為西藏的生態補償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第三部分就西藏幾個重點領域進行生態補償的分析、論證及實施;第四部分作為在西藏進行生態補償的結論 和展望、闡述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必要保證、說明了西藏的發展與環境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 本文比較系統的論證了建立西藏生態補償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在西藏地區,生態保護及生態地位在我國都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西藏的生態保護還有明顯的 不足之處,生態補償研究有待加強、生態補償制度有待完善。故此,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大家重視、能為西藏建設提出一些建議、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❽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

王作堂

(四川省地礦局九一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眉山,620010)

摘要本文從生態環境地質的角度出發,指出了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由於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的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和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態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和防治對策。並期望有關部門和領導為西藏高原上的生態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個典型實例和經驗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一江兩河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防治對策

前言

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系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下同)中部流域地區的簡稱,位處西藏腹心地帶,以雅魯藏布江為軸線,東起桑日縣,西止拉孜縣,長440km,海拔3600~3900m,總面積6.65萬km2,佔西藏總面積的5.4%。范圍包括一市(拉薩)兩地(山南、日喀則)中的18個縣(市、區)。其中拉薩市是自治區首府和拉薩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乃東縣澤當鎮和日喀則市分別是山南、日喀則地區地委、行署駐地,是區、地(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為西藏人口居住和城鎮集中分布區,現有人口88.38萬,佔西藏總人口的45%,其中藏族人口佔94.12%,農業人口達73萬。

「一江兩河」地區地理位置、氣候、水土資源、交通條件優越,礦產、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西藏的「金三角」,是西藏國民經濟最發達地區,自古就是藏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西藏重要的農業發展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區內耕地佔西藏的35.23%,糧食產量佔56.24%,農林牧漁產值佔34.5%,工業總產值佔23.97%。國內生產總值(GDP)佔19%。

從「八五」開始,西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中央1991年、2001年第3次、第4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都將其列為重點綜合開發區。黨中央、國務院從1990~2002年每年注入上億元資金進行「以水利建設為頭,以農牧業開發為主體,配套建設必不可少的能源、交通項目」的開發建設。

但是,隨著「一江兩河」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大,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擾動和改變日益加劇,也使眾多阻礙該地區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日益顯露出來。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西藏自治區「一江兩河」地區綜合開發生態環境規化(1991~2000年)》指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由於過去長期粗放開發,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已出現嚴重退化……嚴重影響到該地區綜合開發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開展和加強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為「一江兩河」綜合開發決策,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促進西藏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1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1.1生態環境脆弱,天然植被銳減

「一江兩河」地區平均海拔3600~3900m,地勢高亢,氣候乾冷,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土層薄而質粗,廣大山坡地水源涵養差,制約了植被的生長發育,在天然條件下植被生產量不及同緯度其他地區的1/10。由於長期的粗放開發,過去的天然喬木林和高大闊葉灌木林由於過度採伐,已退化為覆蓋度很低的灌叢草坡,每年有6~10萬畝灌木林遭到樵採和刨根等毀滅性破壞,從河谷坡麓線到4500m的山體下部,原有的草原植被發生退化,覆蓋率下降,導致山體物理風化和水土流失加劇,出現了大面積沙化和石礫化稀疏草原植被。非森林化過程以居民地為核心呈放射狀擴展。拉薩市近郊山地灌木林已砍伐殆盡,灌木林的破壞范圍仍在繼續向外擴展。在近15年間,覆蓋率在40%以上的灌木林地面積減少了70%。植被覆蓋的銳減和局部枯竭,山麓灌叢生態系統退化,導致生態環境質量隨之變差,水土涵養和調節氣候的功能降低,生物群落、動植物種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在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重建和恢復原有植被十分困難。

1.2土地沙化日趨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860.9km2(279.1萬畝),相當於現有耕地面積的97.5%。集中分布在貢嘎、扎囊、乃東、曲水、南木林、拉孜及日喀則等縣(市)的雅魯藏布江幹流寬谷河段和拉薩河下游等地。由於風沙作用強烈,流沙面積不斷擴大,極目所處活動、半活動沙丘,沙丘鏈隨處可見相連成片,局部地段已向山前沖洪積扇及山坡上擴展。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58.7%。其中,雅魯藏布江北岸的達那谷—大竹卡地區和曲水—澤當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分別占該區河谷土地面積的46.5%和44.1%。按行政區域而論,日喀則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最大,為977km2,次為山南地區和拉薩市,分別為542.2km2和341.7km2。導致土地沙漠化固然與乾旱環境和強勁的季風吹揚有關,但人類活動過度對植被樵採和掠取,擴大了沙漠化的面積,推進了沙漠化進程。每年約有數百畝土地、草場被流沙覆蓋、吞噬,公路被沙埋、阻礙交通。目前沙覆蓋面積比解放初期增加兩倍以上。土地沙漠化嚴重危害植被、農田、牧場、水利設施、交通運輸、民航,埋壓城鄉建築物和污染環境,使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1.3侵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西藏高原地殼的急劇抬升活動,強烈的風化剝蝕作用和植被不發育等自然因素,形成了水土流失的天然環境。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強烈影響,加劇了這一過程的發展。區內水土流失面積達4.9萬km2,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3%。據抽樣統計,在坡麓地帶和洪積扇平均每平方千米有沖溝0.251條(最深20m,最寬達25m),裸岩面積0.053km2(最大達8km2)。拉薩河、年楚河年均含沙量分別為11kg/m3和36kg/m3;雅魯藏布江幹流年輸沙量達1390萬t。個別年份侵蝕度則更為嚴重。區內西部為嚴重水土流失區,其次是山南地區和拉薩河地區。大面積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耕層變薄,板結而貧瘠化,降低土壤肥力,土質變壞,庫(塘)淤積難以發揮效益。日益加劇的水土流失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頻繁發生

天然植被的銳減,水土流失和道路修建、邊坡開挖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加劇,誘發和加劇了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發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有2721處,因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00萬元。區內重要城鎮拉薩市、澤當鎮、瓊結縣城等因地質災害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之巨。每到雨季,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頻頻發生,不斷毀壞城鎮、水利設施和道路交通,每年有上百至數百公頃農田被沖毀或淤埋。

1.5草場退化嚴重

「一江兩河」地區退化草地多集中在河谷地區的溫性草原,全區共有退化草場115.37萬公頃,占草場總面積的24.3%,其中重度佔19%,中度佔37.7%,輕度佔43.3%。拉薩市草場退化面積占草場面積的32.7%;山南退化草場5.62萬公頃,占草場面積的20.86%,其中重度退化草場占草地面積37.9%;日喀則草場退化面積達21.16%萬ha,占草場面積79.5%,其中重度退化面積占草地面積的22.4%。草場退化的主要表現為草場可食飼草減少,毒草繁衍,鼠害嚴重,土壤沙化。造成退化的原因,固然和草地超載放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不適當的甚至毀滅性的樵採植被等人為破壞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草場退化嚴重阻礙了牧業的發展,也使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

1.6城鎮地下水污染

「一江兩河」河谷平原地區是西藏城鎮和人口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是城鎮工農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河谷平原區地下水天然防護條件較差,城市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局部地段已出現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三廢等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拉薩市、日喀則市、那曲鎮、澤當鎮等城鎮局部地段地下水已形成輕—中度點狀、面狀和條帶狀污染,並有擴大趨勢。

1.7水文狀況惡化,土地乾旱嚴重

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和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調節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明顯減弱,從而出現地表逕流增加,地下水逕流減少,導致乾旱河谷不斷擴展,旱災頻繁發生而周期長。冬、春、夏連旱最長日數為156~228天,即便6~8月的雨季,乾旱頻率也在40%以上。全區乾旱面積現已達59.57萬畝,缺水量231.21萬m3/d。乾旱區多分布在主幹河流的兩側支谷中下游地帶,現有耕地和林草地處於乾旱狀態,大面積宜農荒地因乾旱而難以開發。一遇大旱,糧食產量銳減,甚至顆粒無收,牲畜因缺乏飼草而大批死亡,人民生活比較貧困,嚴重製約了農牧業發展。

1.8土地鹽漬化

「一江兩河」地區具有降水量小而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4倍,而該地區農業灌溉大多仍採用大水漫灌等落後的灌溉方式,導致在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寬谷區和林周盆地等地下水水位較淺的重要農耕區,部分耕地已出現鹽漬化現象,面積已達2.87萬公頃,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生長。

2防治對策

2.1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為政府制定保護法規提供依據

通過對「一江兩河」地區的生態環境地質現狀進行調查,總結該地區在進行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的特徵和規律,進行資源開發對生態地質環境影響程度分區,提出各分區內在自然資源開發中保護生態地質環境的對策措施以及開發後恢復或建設生態地質環境的建議等,為該地區各級政府制定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提供基礎性科學依據。

2.2建立生態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

鑒於「一江兩河」地區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有必要擴大地質環境的監測范圍,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工作,擬建生態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從而實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動態預測和監測,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步進行。

2.3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示範調查研究,編制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的技術要求

國際上對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起步較早,應用先進技術研究解決和監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已大量開展。我國雖已意識到資源開發活動導致的環境負面影響,但由於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一江兩河」地區擬採用生態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具有不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類型的典型地區(段),開展生態環境地質專項范圍調查研究,並編制出相應的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

2.4加快「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為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提供依據

盡快查明「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編制「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現狀圖和「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圖。並以此為依據,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增加環保投入。為建設與恢復「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進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料和科學依據。為「一江兩河」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的規劃提供依據。

3結語

「一江兩河」地區氣候惡劣,生態環境條件脆弱、生態系統不穩定,在缺乏生態屏障保護下對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天然植被的過量掠取和加大對地質環境的改變,誘發和加重了一系列重大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使該地區生態環境地質系統向紊亂、衰退的渲替趨勢發展,惡化了生態環境質量,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制約了該地區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為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發展,進行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及生態環境建設與恢復工程規劃等工作已迫在眉睫。可以預測,只要生態環境地質規劃各項工程內容得到全面落實,並付諸實施,該地區一定能夠建成西藏高原工農業發達,三個效益顯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地區。

參考文獻

[1]陳夢熊.論生態地質環境系統與綜合性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3):3~6.

[2]魏倫武.西南地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與防治對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3(1):6~8.

[3]魏倫武,賴紹民.西南地區江河流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的探討.四川地質學報,2002,9(3):153~155.

[4]劉玉海.黃河中游區域地學環境特點、問題及整治措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2(2):73~76.

❾ 相關政策措施

西藏自治區以礦產資源豐富的拉薩市作為和諧礦區建設的主要地區,在2009年11月印發了《中共拉薩市委員會和拉薩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礦區的意見》[2009]84號,提出了拉薩市建設和諧礦區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通過統籌兼顧地方政府、礦山企業、礦區群眾的利益,建立和諧礦區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考慮到部門工作的職責,強化組織建設,合理開展建設和諧礦區工作。

1.利益相關方的處理

在處理地方政府、礦山企業、礦區群眾的利益關系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做好對礦山企業的服務工作,積極主動地調解各種矛盾糾紛,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對礦山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在政策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幫助協調解決,依法依規收取各種稅費、加強執法監管,杜絕對企業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通過主動地開展保護資源、保護生態、安全生產、維護群眾利益等工作,強化礦山企業的社會責任;通過壯大和發展次生(延伸)產業,鼓勵企業參與引導農牧民興辦各類實體;對通過培訓的礦區農牧民群眾,礦山企業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吸納到企業就業,最大限度地落實「用工本地化」,讓群眾從礦產資源開發中得到實惠。

一方面礦區村級組織結合礦區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解決當地農牧民的就業問題;不斷完善《礦區牲畜非正常死亡認定和補償辦法》、《礦區草場徵收徵用補償辦法》等制度,對涉礦領域存在的各種共性問題,制定了補償標准和辦法。

一方面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化解礦群矛盾,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科學組織涉礦問題的收集、核實和解決,正確界定合理訴求和不合理訴求,維護了群眾和企業雙方利益,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進一步融洽了黨群、干群、礦群關系;對群眾的一些過激行為耐心疏導,對極個別帶頭組織、煽動鬧事者依法處置。對歷史原因形成的礦群矛盾糾紛,地方政府實行幹部下訪、領導包案制度,進行耐心細致的調處工作,將礦群矛盾化解到位。

2.和諧礦區建設的長效機制

拉薩市政府全面考慮涉礦的諸多問題,從生態恢復、資源補償、安全生產、利益調節等方面建立並強化相應機制,保障和諧礦區建設。

(1)強化礦區生態恢復機制。堅持邊開采、邊恢復的治理原則,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並及時進行造林綠化等恢復治理,使礦業生產中不積存新的生態問題。礦山閉坑礦區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100%。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的原則,恢復治理歷史遺留的采礦棄地,消除安全隱患和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開發利用廢棄礦區。

(2)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嚴格執行拉薩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批轉〈拉薩市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實施意見〉的通知》(拉政辦發〔2006〕9號的精神,建立「事前防範、過程式控制制、事後處理」的三條生態環境保護防線,按照植被和土壤類型從嚴徵收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明確企業是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欲修復的責任主體。各礦山企業要制定並實施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實行礦區生態質量季報制度和礦山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審核制度。

(3)形成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盡快編制完成《拉薩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所有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都要編制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或方案,各縣(區)應在選址意見審批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初審環節,依照《拉薩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和《拉薩市旅遊總體規劃》對開采區實施控制。在對新建項目的備案、核准、審批中,要把保護措施列為重要內容,原有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相關保護措施不健全的,要按規定及時彌補。對地質環境十分脆弱地帶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和不能確保地質災害預防治理的業主,不批准其項目實施;強化項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和評估成果的強制性運用。

(4)健全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加大礦山安全投入,加強礦山安全技術管理,創新礦山安全監管體制,監督指導礦山企業建立健全並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目標管理制度、安全例會制度、安全檢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安全技術措施審批制度、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安全獎懲制度和安全生產檔案管理制度。

(5)建立政府、企業、群眾三方利益共商機制。縣級人民政府在礦產資源的開發中,必須根據責、權、利相匹配和屬地管理的原則,牽頭成立利益共商聯系會議制度。縣際之間的資源開發,由市人民政府負責協調;鄉際之間的資源開發,由縣(區)人民政府協調;村際之間的資源開發,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協調。

(6)加強礦區應急機制建設。強化隱患排查,加強風險評估,建立礦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制度、重點人員包保制度、信訪穩定工作制度、礦區治安管理制度、農牧民經常性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完善礦區應急救援組織體系、應急資源儲備調用體系、災害預防布控體系、維穩處突預案體系,多謀細劃,長期演練,不斷提高安全管理、預防預警、應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7)健全地方性礦產資源法規體系。以《礦產資源法》和《西藏自治區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為准則,緊密結合拉薩實際,不斷健全和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礦產儲量管理、采礦審批發證管理、礦產資源有償開采管理、礦山關閉管理等一系列關於開發和保護礦產資源的地方性規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閱讀全文

與西藏環境破壞造成人民矛盾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