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房改房產權糾紛案例

房改房產權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2-05-24 15:36:18

❶ 房改房換房協議解除確認案例

法律分析:以房換房是指已有房屋出產權的雙方在互相認可的前提下,通過等價或者補差價的形式進行房屋交換交易,從而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

第三條 條例所稱承受,是指以受讓、購買、受贈、交換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權屬的行為。

第六條 條例所稱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贈與、交換或者其他方式將土地使用權轉移給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行為。

❷ 房改房訴訟案例大全

法律分析:房改房又可以叫做已購公房,是指享受國家房改優惠政策的住宅。即居民將現住公房以標准價或成本價扣除折算後(舊住宅還要扣除房屋折算)購買的公房。房改房又分為成本價、標准價(優惠價)、央產房等類型,每種類型的房屋交易方式都有所不同。屬於部分產權。

已購公有住房,是指城鎮職工根據國家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規定,按照成本價或者標准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按照成本價購買的,房屋所有權歸職工個人所有,按照標准價購買的,職工擁有部分房屋所有權,一般在5年後歸職工個人所有。

1.房改房是國家對職工工資中沒有包含住房消費資金的一種補償,是住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過渡的形式,它的價格不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是由政府根據實現住房簡單再生產和建立具有社會保障性的住房供給體系的原則決定,是以標准價或成本價出售。

2.房改房的銷售對象是有限制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房改的優惠政策,購買房改出售的住房的人只能是承住獨用成套公有住房的居民和符合分配住房條件的職工。

3.在房改售房中對購房的面積有所控制,規定人均可購房的建築面積的控制指標,以防止一些人大量低價購買公有住房,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4.購買房改出售的公有住房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公有住房的價格在標准價或成本價的基礎上還有工齡、職務或職稱方面的優惠折扣。

另外購買房改中的公有住房,在進入市場方面是有限制的。出售給職工的公有住房,一般要在住用若干年以後才可出售,如職工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的公有住房。

房改房分折價房及全價房兩種。1981年第一次房改時,職工購房可選擇以折價方式或以全價方式購買,折價購買俗稱「三三制」,即以全價的1/3價格購買;1990年的第二次房改則不存在折價購買問題,均按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政策計收房款,購房人全額支付房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三條 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五條 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十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五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七條 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❸ 房改房糾紛

法律分析:首先要抓住糾紛的主要矛盾,不論是職工解除勞動關系後要求對房改過程中的住房要求確權,還是因職工離婚或繼承要求分割房產,其主要問題是房屋的權屬問題,確定糾紛房屋的產權,明確產權的轉移時間,是正確解決糾紛的前提。其次,要充分認識到房改房是基於勞動關系和職工住房福利產生的,在房屋確權時要保護好職工的合法權益。處理這類糾紛的法律適用上,要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房改政策,法律和政策都不明確的,根據民法原理處理和解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法》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❹ 房改房同住人共有產權糾紛

法律分析: 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份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一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❺ 一個關於房改房的房屋所有權問題的經典案例!!!

1、我國認定不動產物權所有權方式:是看不動產物權登記,一般來說就是房屋所有權證明,即產權證書。即產權證記載的所有權人是誰,誰就從法律上擁有不動產的物權。除非產權證書與登記機關登記的不一致,但這種情況很罕見!以你所述情況,恐怕不屬於這種例外情況。由於大兒子擁有產權證書,故法律承認大兒子就是該房屋的所有權人。而且大兒子取得的物權是一種絕對權,也叫對世權,任何第三人都有不得妨礙物權人行使權力的不作為義務。
2、三個妹妹雖然從法律規定上看,可以進行異議登記,但事實上也沒有太大用處,因即使異議登記了,但法律要求15天內必須到法院起訴,否則異議登記過期失效,法律不在保護!但問題時,三個妹妹到法院主張什麼權利呢?事實上是很難主張權利的!
3、即使三個妹妹相對於自己的哥哥主張有債權存在,但債權相對於物權而言,只是一種相對權利,仍然無法要到房屋,當然也無法對拆遷部門主張任何權利,即拆費只給予相對的產權權利人,即大兒子!
4、三個妹妹如果認為不公平,向法院起訴。其實也很難主張權利,因為不易舉證!
5、三個妹妹目前對老人盡了一定的贍養義務,但那也是法定的義務!即使老人還有其他財產如存款,但只要老人還健在,就不發生法定繼承問題。而切老人若以遺囑形式把老人名下財產單獨留給某個子女,也仍然符合法律規定。

❻ 國資委房改房糾紛

法律分析:1、參加單位房改購買公房的職工與售房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引發的房屋權屬糾紛的處理。參加單位房改購買公房的職工因調動工作、辭職或除名、辭退與售房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售房單位以該職工已不是本單位職工為由,要求收回房屋。

2、根據現有法律規定,房屋產權轉移時間以辦理產權證為准。職工在沒有取得產權前,和售房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就喪失了以優惠價格購買公房的資格,因此,雙方簽訂的售房協議,在履行中因購買方喪失應具備的主體資格而失效。售房單位有權收回房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遺產,不得繼承。

❼ 以個人名義購買的房改房產權繼承糾紛如何解決

(其丈夫已於85年去世)王甲86年結婚,同年,其妻劉某的戶口遷入。87年王甲的兒子王小某出生,並做了相應的戶口變更。當時戶口本上戶主為李某,其他家庭成員為王甲、劉某以及王小某。 99年房改,以李某的名義購買了該承租公房的全部產權。王某、劉某在《購買直管公有住房申請表》簽名同意李某購買。在購買過程中,實際利用了李某的工齡並享受了相應的優惠。(因李某工齡最長,依據當時的房改政策,工齡越長,享受的優惠越大,但最長不超過25年)產權證上只寫了李某一個人的名字。2000年李某去世,戶口做了相應變更。戶主由李某更改為王甲。王乙自85年父親去世後一直獨自居住。現李某的小兒子王乙認為整個房產屬於李某的遺產,要求繼承,理由在於房產證上登記的只有李某的名字。而王甲則認為房屋應屬於李某與王甲一家共有,析出王甲一家的部分之後才屬於李某的個人財產。雙方為此發生糾紛,訴訟至法院。 第一:不動產登記效力的絕對性不絕對。 雙方爭執的一個焦點問題在於,不動產登記是否是認定房產所有權的唯一憑證。不管是《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還是《物權法》的相應條文,我們都可以得出結論,不動產登記在我國具有公信力。《物權法》第十七條前句明確規定「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既然如此,在本案中,是否應該直接依據公信力原則,而認定爭議房屋屬於李某所有,整個房屋屬於遺產呢?個人以為:不盡然。其實在《物權法》中的同一條也是做了明確規定的。《物權法》第十七條同時規定:「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也就是說,如果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發生了錯誤,那麼應該容許權利人通過舉證來主張自己的權利。 既然《物權法》含有公信力原則,同時規定權利人又能通過舉證推翻登記簿,會不會同一個案件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公信力通常與善意取得聯系在一起,因為善意第三人信賴登記簿的公示,即便實際情況與登記簿不相符合,法律也對該善意第三人給與保護。這也可以稱之為不動產效力的絕對效力。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公信力的對象是其他人,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限定在善意第三人的范圍之內。只有存在善意第三人利益需要保護的情況下,法律才會考慮到社會交易的成本以及社會的穩定,做出不利於實際權利人的判決,同時給與其相應的救濟;在不存在善意第三人利益需要保護的情況下,法律規定實際權利人可以通過舉證來證明權利的歸屬從而解決爭端是很合理的。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一直存在的。最常見的是在婚姻案件之中。比如夫妻雙方在婚後所購買的房產,如果不存在約定的話,按《婚姻法》應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即便登記時只登記了一方姓名,只要不存在善意第三人,在離婚時同樣應認定該房產為夫妻共同共有,而不考慮不動產登記簿只登記了一個人。在繼承案件也是如此,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後,某一方繼承人擅自對遺產做了變更登記,在不涉及善意第三人的情況下,析產時同樣應認定遺產屬於共同共有。這在《婚姻法》以及《繼承法》的法條、司法解釋以及相應的司法實踐中都可以得到證實。 也就是說,不動產登記效力的絕對性並不是絕對的。在存在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需要保護的前提下,維護不動產登記的絕對化是絕對必要的,但在不涉及善意第三人的情形下,則應該根據不動產的實際情況來認定產權人,允許實際的權利人通過舉證來否認登記權利人的權利。即便房產此時只登記在一人的名義下,如果有證據證明該不動產實際上屬共同財產的話,仍然應認定為共有財產。由於本案所爭議的房產並不涉及善意第三人,屬於單純的析產糾紛,應容許實際的權利人通過舉證來證明自己的權利。 第二:應根據實際情況認定所有權人。 在本案的現有證據中,能否推出王甲屬於實際權利人呢?由於爭議房產屬房改公房,需要結合房改的相應政策,考查考察爭議房產的來源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才能做出全面的判斷。 公有住房的出售對象特定性使其明顯區別於一般的私房買賣, 它主要是針對困難戶、特困戶或租賃公有住房的家庭, 帶有很強的政策傾向, 這是由公有住房原有的福利性決定的。職工家庭成員作為全社會的一分子, 均享有社會福利, 所有的家庭成員均直接享有承租權, 而不是從戶主那兒取得承租權。這體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9 條的規定: 「承租戶以一人名義承租房屋的, 在租賃期內, 該承租人死亡, 該戶共同居住人要求按原租約履行的, 應當准許。」其次從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角度來看, 這也是為社會主義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是和人口的生育以及維持人的生物體的生存聯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和人的慾望的滿足以及個人的全面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包括勞動者體力和精力的恢復, 勞動者的訓練和培養, 以及勞動力的延續, 這就要求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當原本分配給勞動者作為再生產生活資料一部分的公有住房出售給勞動者時, 出售的對象自然應該是勞動者的家庭。相關的原則在南京市房改的實施方案中也有體現。《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南京市人民政府 1992-6-14)第四部分「買房給優惠」中明確約定「職工以優惠價格購買公房,以戶為單位,每戶限購一次。」《南京市出售公有住房實施細則》(市政府令(1995)47號及附件)第二條也明確規定「凡具有本市市區城鎮常住戶口,以自住為目的的中低收入職工,均可向房屋產權單位申請購買住房。購買公有住房堅持自願的原則,以戶為單位,每戶限購一套。」在《南京市出售公有住房實施細則》中,同時對購房所能享受的折扣做了規定,第十三條明確規定「每戶購房時,按一人工齡計算,每一年工齡給予成本價1.2%的折扣。工齡可以新分房職工、承租人或其同戶籍中工齡最長的一人(其配偶不得在其他戶籍中作為最長工齡人)計算」。這點從《購買直管公有住房申請表》也可以得到證實。直管公房買賣中家庭協商證明是必備條件,而普通商品房則不存在這項要求。只有全部共住人同意,才有資格購買房改房也從側面證實了房改是國家給予居民的一種優惠。這種優惠只給予給困難家庭,而非個人。 本案中李某自86年開始就一直與王甲一家居住在一起。該爭議房產的實際居住者是四人,即:李某、王甲、劉某以及王小某。四人的戶口都在該爭議房產之內。另外,該爭議房產的取得實際上也是利用了所有家庭成員的資格。根據《南京市出售公有住房實施細則》第十條的規定;「職工購買公有住房,以戶為單位,按建築面積計算。。。家庭成員較多的也可按人均建築面積24平方米為控制標准。超過購房控制標准10平方米以下的(含10平方米)部分,不享受現住房和工齡折扣,再超過的部分,按市場價購買。」該爭議房屋實際面積達到50㎡左右,遠遠超過規定的24㎡,很顯然,李某個人是不可能買到如此大面積的公房的,而且當初購買的價格也正是由於考慮到同住的王甲夫妻的情況才享受了現在的購房優惠。 物權法中有「誰投入誰受益」的利益個體化原則。該原則要求不論以何種形式的投入——只要具有貨幣價值——都應得到相應的權益。該爭議房產中所有共住人的權益實際上已經轉化為購房的優惠。王甲一家理應與名義所有人李某一樣享有對該房屋的產權。如果認為房產證上的所有人是獨有產權人的話,也是與房改的目的不相符合的。國家房改目的在於「緩解居民住房困難,不斷改善住房條件。」(《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南京市人民政府 1992-6-14)),相關的表述在《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南京市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南京市房改領導小組關於調整2000年度房改有關政策的通知》等文件中都有體現。若認為以誰的名義登記就屬於誰所獨有,則可能出現名義登記人擅自出售而造成其他共同居住人實際的居住困難。《南京市已購公有住房上市出售試行辦法》中第七條也明確規定「出售後將形成新的住房困難的」公房不得出售。該爭議房產應認定為李某與王甲一家所共有,李某僅是所有人的一個代表。 第三:房改房產權應屬於共同共有。 關於房改房的產權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一直存在爭議,個人以為,可以對比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來予以辨別。按份共有最大的特點在於按份共有人無條件地享有分割請求權, 可提出共有關系廢止的請求, 將整個共有物進行分割, 以形成單獨所有權。房屋作為家庭的一項重大財產,最主要的特性在於維持家庭的共同生活的需要。如果將房改的房產作為按份共有財產,則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處置自己的應有部分,如果家庭成員中一人將自己的應有部分轉讓於家庭成員以外之人, 此人將與其他家庭成員一起居住在該已購公房中,對整個家庭的安定生活將造成極大的影響。這不但違反常理,也是與房改證詞以及相關法律相違背的。第一, 如前所述, 公有住房的銷售對象是家庭, 每一個家庭成員對購置公有住房均有貢獻, 這就決定了購買公有住房後的產權應歸家庭成員共有。在日常生活之中,每個成員共同對房產享有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第二,家庭購得房產之後的處分應徵得全體共住人的同意。正是由於將房改房作為共同共有財產,《南京市已購公有住房上市出售試行辦法》中第七條明確規定「出售後將形成新的住房困難的」公房不得出售。 房改房在解決了很大部分困難民眾的住房問題的同時,也遺留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考慮現在的法律法規,跟需要結合當初的實際情況,以期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決。

❽ 哪位懂《物權法》的大蝦幫我解決一下這個產權案例

2007年10月8日下午3時,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審判長江濤的法槌響過,一起關於房屋產權糾紛的訴訟案件一審結束,法院判令被告劉×莎騰退所佔用的房屋並移交給原告李福蓮等人,並向原告也就是房屋所有權人賠償佔用期間的租金損失4855元。

這起看似簡單的案件,因為在中國首次適用剛剛施行的《物權法》,被寫入了中國法制史。

案件宣判次日,中國法院網一位編輯證實,據該網收集的信息,在10月8日《物權法》實施後的首個工作日,全國雖有一些人士依據《物權法》的規定提起了訴訟或者主張權利,亦有個別地方法院根據該法對某一案件進行了評議或其他司法行為,但直接依據《物權法》判案,芙蓉區法院的這一判決堪稱全國首例。

歷史遺留問題

本案爭執的房屋有關權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原告李福蓮等人上輩所有的一處房產被政府不適當沒收,此後40多年,該房被當作公房出租給其他居民。直至2005年9月,該房產經落實政策退還給原告,並辦理了產權過戶手續。

這處房產在政府退還給原告的同時,裡面的一些房間一直由本案被告劉×莎租住佔用。雖然租賃合同已過期,但劉拒絕向原告騰退房屋。原告只好訴諸法律。

長沙市芙蓉區法院的一審判決認為,在該處房屋由政府向原告移交並辦理了產權變動登記手續之後,原告即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權,根據《物權法》的規定,這一不動產所有權應當得到尊重和保護。盡管被告劉×莎為該房屋的原租戶,但她畢竟不是所有權人。她在未與新的房屋所有權人簽訂租賃協議的情況下,直接佔用房屋,構成了惡意佔有。

於是,法院判令劉×莎騰退房屋並賠償租金損失。

對這一判決結果,原告的代理人鄭力表示很滿意。在他看來,《物權法》的施行,使法律對公民權益的保護更到位。

第一時間里的第一權利

根據2007年3月16日的第62號國家主席令,《物權法》自今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這是一部中國人期盼已久的基本法律,在歷經14年立法准備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7次審議和100多次修改後,終成中國各類財產所有權受到平等保護的基本制度。

由於該法在立法過程中廣泛討論和宣傳,法律草案中平等保護的原則以及對房屋等不動產進行重點保護的精神,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早就期盼著該法的制訂和實施。

本案審判長江濤還是芙蓉區法院民一庭的副庭長,他告訴《法制周報》記者,早在今年6月25日,本案原告就以被告違法佔用其房屋為由,向法院提出了起訴,該院當天就立案受理。由於當時《物權法》還沒有正式實施,所以,原告還只能依據《民法通則》等規定主張自己的權利。

10月1日,《物權法》正式實施,10月8日是該法實施後的第一個工作日,這也成了審判機關可能適用該法的第一個日子。

江濤告訴記者,10月8日上午,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合議,作為審判長的他意識到,現在已經是《物權法》實施的時候,而被告劉×莎依然佔用著原告的房屋,這顯然違背了《物權法》的規定,應當承擔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責任。

於是,江濤和合議庭成員一道,主動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形成了判決意見,並於當天下午及時進行了宣判。

有人認為,由於該案保護的是不動產,這與此前人們期待新法對不動產給予更有力保護的意願完全相符,考慮到不動產有財產上「第一權利」之稱,評論人士將此案稱為我國《物權法》實施後「司法在第一時間內對第一權利的保護」。

讓司法更確定更便利

江濤副庭長坦言,「非常高興」能依據《物權法》的規定來辦理財產糾紛案件。

「如果沒有《物權法》的規定,我們審理此類案件只能使用《民法通則》第71條的規定,而這條規定很模糊,過於抽象,不好操作。」江濤解釋說,該條僅僅規定「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而《物權法》不僅明確了所有權人的上述四項權能,還規定在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得到哪種法律保護。「正是因為新法律規定更明確、更具體,讓我們的司法審判工作也更確定更便利。」

江濤說,《物權法》對財產權利這些明確而具體的規定,相當於將法律所弘揚的公平正義精神以公民看得見的方式體現出來,這樣的規定當然也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近20年來,這位資深法官一直活躍在長沙市有關房屋拆遷的法律糾紛現場,他深有感觸地表示,過去,人們對物權法的認識,更多地還停留在理念中、口頭上,而通過用物權法審判案件,則讓這部新法律真真切切地走近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芙蓉區法院民事庭庭長張朝暉就此案也接受了《法制周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物權法》的實施,不僅給老百姓維權帶來了新的制度和理念,也彌補了長期以來我國民事法律規范的不足,給法官提供了好的規則體系和指導原則。這位學者型法官呼籲,廣大公民在嚴格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別忘了依據《物權法》的規定履行義務。他說,積極履行義務,尊重他人的物權,也是讓自己的物權得到有效保護的良好基礎。

無獨有偶,就在此案判決的當天,北京市昌平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涉及6套房屋歸屬的物權糾紛案件,該案原告在起訴請求中直接引用了《物權法》的規定,該案被當地媒體稱為「北京物權法第一案」。

專家學者稱其意義重大

廣東省知名律師、廣東國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枝桂注意到了公民積極運用《物權法》維權和司法機關自覺適用該法判案的動向,他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關於財產權益的法律規定過於籠統和抽象,使得很多時候維權無門,從而在民間積累了一定的「維權沖動」,而《物權法》的實施,恰好為這種積聚起來的沖動提供了釋放的空間和可能性。這位律師對《法制周報》記者預測說:「估計從現在起的未來一到兩年間,中國社會運用《物權法》主張權利、解決糾紛的案例會大量發生。」

曾經參與《物權法》立法討論的知名法學家、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申衛星博士充分肯定了芙蓉區法院這起案件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在這起全國首例運用《物權法》判決的民事案件中,法官很好地理解了物權法的精神,充分貫徹了該法對物權的保護原則和物權效力原則。

申衛星解釋說,本案中,被告對房屋的佔有已經構成「無權佔有」,因此應當返還房屋,將這種佔有所產生的孳息或者其他收益賠償給所有權人。「該案雖然簡單,但放在物權保護的高度來看,其意義非常重大。」申衛星說。

作為《物權法》多年以來的倡導者和主要起草人之一,王利明教授也呼籲社會各界認真遵守和執行《物權法》的規定。在這位著名法學家的心目中,物權法一如他為《法制周報》讀者題詞的精神——「物

❾ 房改房確權案例

法律分析:有關房改房的糾紛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房改房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個人財產,即房改房的確權問題;2.房改房買賣雙方的交易糾紛。由於房改房糾紛具有主體特殊、客體形成帶政策性、實體問題復雜和依據不明確等特點,要從個案完成產權的界定和法律適用並非易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四十三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後,其土地使用權的使用年限為原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使用年限減去原土地使用者已經使用年限後的剩餘年限。

第四十四條 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後,受讓人改變原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須取得原出讓方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變更協議或者重新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相應調整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閱讀全文

與房改房產權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