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油氣貿易計量糾紛

油氣貿易計量糾紛

發布時間:2022-05-20 16:09:16

『壹』 世界油氣貿易

表6.1 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石油貿易(單位:萬噸)

表6.2 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原油和油品進出口量(單位:萬噸)

『貳』 俄羅斯與美國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20世紀20~40年代,北美墨西哥灣的美國、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石油出口的主要基地。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國,石油總蘊藏量佔世界的2.9%,天然氣總蘊藏量佔世界的3.3%。美國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美國一次能源的消費量超過了20億噸油當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24%。如今委內瑞拉、墨西哥的大量原油流向美國,從而開始改變了世界石油貿易的地理分布。

迄今,每年除自產外,美國消費量的一半以上靠進口,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中東、北非和幾內亞灣地區,約占石油進口量的2/3,另外,也從拉美和加拿大進口一部分。

隨著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天然氣以其獨具的優勢,正在成為備受人們青睞的能源。美國《油氣雜志》曾報道,市場分析家們預測,2010年美國天然氣消費量將從目前的5800億立方米,增加到8000億立方米以上。

從波斯灣、拉丁美洲國家進口能源是美國對外能源政策優先發展的方向,在其單邊世界指導下,為了石油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後,動盪的海灣,風雲變幻的拉美,促使美國能源外交呈多元化趨勢。美國能源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全球能源安全體系的同時,提高美國的能源安全;其次是保存美國的能源。」美國將「保障相應的能源生產基地」僅排在防止核武器擴散下,可見美國對能源的重視。美國不僅與西方發達國家在進口能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還是西方發達國家協調能源政策的領袖人物。2002年俄美峰會發表了《關於新一輪能源對話的聲明》,標志著俄美能源合作進入了新階段。

一、美國在中東環裏海大中亞地區的政策及與俄羅斯的較量

美國將環裏海地區視為與波斯灣同等重要的地位,並將環裏海與波斯灣一起劃入其戰略利益范圍。裏海石油儲量超過200億噸,天然氣儲量18萬億立方米,成為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油氣產區,美國將環裏海地區油氣視為能夠保持21世紀上半葉世界石油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等都是該地區重要國家。美國認為亞塞拜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美國擬引亞塞拜然天然氣入歐,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打破俄羅斯的壟斷地位。此外,美國還欲打破俄羅斯在供歐天然氣的壟斷地位,計劃修建穿越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將亞塞拜然的天然氣引入南歐和中歐。美國利用當地的新老盟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與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聯酋將兩大油氣區連成一片,與俄羅斯既合作又較量。

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表示,伊朗和俄羅斯兩個天然氣大國可以建立一個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天然氣輸出國組織。伊朗提出創建「天然氣歐佩克」的倡議,得到普京的回應。2007年普京訪問卡達時表示,目前天然氣出口國必須協調彼此的行動,不反對建立一個類似於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天然氣歐佩克」。「天然氣歐佩克」目前暫時沒成立,但決定成立高級委員會,協調論壇成員國今後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針對俄羅斯近來欲壟斷能源,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授權政府對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及類似組織的價格操縱行為提起訴訟的新議案。俄羅斯外交部立即對該議案予以抨擊,稱其違反了國際法准則。

美國在中東環裏海大中亞地區有自己的能源利益、地緣戰略利益,更有支持協助該地區獨聯體國家擺脫俄羅斯控制,阻止由俄羅斯壟斷世界油氣的價格及油氣管道的走向。該地區集中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一大和第二大產油氣區,所以中東環裏海大中亞地區是俄美能源爭霸最重要的地區,該地區的爭霸將一直持續下去。「9·11」事件後美國在該地區處於優勢,在協助獨聯體國家反對派發動的「顏色革命」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優勢,但目前俄羅斯充分利用手中的油氣展開能源外交攻勢,不但暫時沒有挑戰歐佩克的地位,反而利用與這些國家擁有油氣資源的共同利益與這些國家結盟,加上該地區獨聯體國家經濟困難,急欲出口能源緩解經濟困境。蘇聯時期建成的油氣管道成就了今日俄羅斯能源霸國的地位,也使該地區獨聯體國家暫時很難擺脫俄羅斯的控制。

俄羅斯經濟雖然繼續增長,但資金短缺是俄羅斯面臨的最大困難。因此,在中東環裏海大中亞地區,俄羅斯也需要美國的資金投資油氣開發及管道建設。總之,俄美在中東環裏海大中亞地區既體現能源爭霸的一面,又體現合作的一面。世界能源政治格局的走向也由該地區能源爭霸的結果決定,既決定著世界能源政治格局的走向,也決定著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走向。

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策及與俄羅斯的合作

美國的能源政策自始至終強調對象國的內部穩定和民主發展,天然氣產量前三位的國家是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其中,俄羅斯天然氣產量6121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21.4%;美國天然氣產量5241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18.3%;加拿大天然氣產量1870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6.5%。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其消費量佔世界的1/4強,達7億多噸。迄今,每年除自產外,消費量的一半以上靠進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05年世界天然氣消費量達27496億立方米,俄羅斯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消費量達4051億立方米,佔世界總消費量的14.7%。保存能源是美國主要能源政策之一。俄羅斯特別重視發展與亞太國家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亞太地區的能源需求穩步增長;另一方面,亞太地區又是新興的資本市場,世界地緣戰略中心向此轉移,該地區聚集了中、美、日等重要國家。

與歐洲市場相比,俄羅斯出口到亞太市場的石油數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2004年,俄羅斯出口到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石油消費國的原油分別為:美國443.26萬噸、日本709.73萬噸、中國772.23萬噸。其中向日本輸出的石油比2003年還略有減少;向中、美輸出的石油比2003年雖稍有增加,但顯然增幅與需求遠不相稱。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說,俄羅斯將大幅增加對亞太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預計到2020年俄羅斯對亞太地區的油氣出口在俄羅斯油氣出口總量中所佔比例將由目前的3%和5%提高至30%和25%。在未來的15年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國,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將在佔領傳統歐洲市場的基礎上,加大向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亞太地區的出口。到2020年前,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的對外出口前景,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亞太國家將成為主要供應國家。但這一切將取決於俄羅斯的管道進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建設。

成立於1989年的亞太經合組織,是與俄羅斯能源對話的組織之一,集中了亞太地區近20個國家,中、俄、美、日、加、澳、墨、智等國家都是其成員。此外,日本與俄羅斯都提出了構建能源共同體的設想。

『叄』 俄羅斯與日本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按能源消費量,日本排在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後居世界第四位,81%以上的能源消費依賴進口。日本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居第一位,佔55%;其次是煤炭,占據65%;第三位是液化天然氣,佔10%~11%。日本石油99.7%靠進口,原料進口嚴重依賴阿聯酋(占日本進口量的25%)、沙烏地阿拉伯(21.6%)、伊朗(11.5%)和卡達(9%以上)。

日本能源政策是:保障資源國對其能源的長期供應,保障能源來源的多元化。日本非常注重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身份,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安全問題並簽署了《歐洲能源憲章》。

日本的能源過分依賴中東的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和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在其能源進口多樣化驅使下,日本對俄羅斯及環裏海中亞地區的油氣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相對中東而言,俄羅斯政局穩定,距離日本也近,因此獲得西伯利亞石油對日本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俄羅斯是日本政府強調重點攻關的國家,日本政府積極支持企業獲准開采薩哈林島,烏拉爾-伏爾加河,蒂曼-伯朝拉等地區的油氣田。

一、東北亞、亞太格局中的俄日石油天然氣貿易

俄羅斯與日本的石油天然氣貿易主要體現在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能源政治格局上。日本自從明治維新,擺脫了中國主導的國際關系體系後,就力爭與中國爭奪地區主導權,抑制中國的復興,在今天的東北亞,亞太地區能源政治格局上,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與中國爭奪俄羅斯的油氣,力求主導該地區能源政治格局。日本的「安納線」方案攪黃了中國已經和俄羅斯達成的修建「安大線」的方案。俄羅斯最終否決了「安大線」的方案,決定修建一條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泰納線」實際上是「安納線」的翻版。中日兩國有關能源的爭奪日益擴大,薩哈林天然氣現已成為中日新一回合的能源爭奪戰場。中日政府和企業現在都已認識到了如果不改變目前的這種過度競爭或者沖突的局面,將會兩敗俱傷。

二、俄羅斯與日本的石油天然氣貿易前景

俄羅斯推行強烈的民族保護主義政策,並且近來一直努力將能源產業收歸國有。俄羅斯強烈的民族保護主義政策,促使日本改變了原來的某些對外能源政策。日本政府建議,加強與其他能源消費國的合作,向能源生產國聯合施壓,保障對日能源供應穩定的同時發展與該國的技術合作,把資金投向社會領域。這意味著日本今後可能要與視為競爭對手的能源消費大國中國一起與俄羅斯討價還價,向俄施壓。在此政策下,中日能源合作要多於競爭,俄羅斯能源部門排擠外國資本的趨勢正在加強,日本無法把大量資金投向某些能源領域,只好注重投入技術。

俄羅斯至今仍占據著日本的北方四島,並且把能源作為外交的工具,力爭取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最大化,因而絕不會讓日本這樣的強國掌控能源經濟命脈。日本政府又力爭將能源問題同領土掛鉤。因此,俄日能源貿易不會一帆風順,只不過是買賣雙方各取所需。

『肆』 俄羅斯與歐盟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歐盟是能源消費大國,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能源消費量超過14億噸油當量,佔世界消費量的17%。1999~2000年歐盟國家能源供應中的進口比重大約為40%,其中進口石油的比例達到85%,進口天然氣達到40%,進口煤炭達到35%。可見,歐盟依賴進口程度非常高,且還有增高的趨勢。

俄羅斯原油出口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歐洲是俄羅斯油氣出口的傳統市場,目前俄羅斯力爭保有歐洲天然氣27%的份額,占歐盟石油進口的17%,在中東歐則佔60%市場份額。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俄羅斯的油氣產品主要是向西出口到歐洲和獨聯體等28個國家。

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2005年出口量為1561億立方米,出口收入為6191億盧布,主要出口到德國(360億立方米)、義大利(220億立方米)、土耳其(180億立方米)、法國(132億立方米)、匈牙利(90億立方米)、斯洛伐克(75億立方米)、捷克(74億立方米)、波蘭(70億立方米)、奧地利(68億立方米)和羅馬尼亞(50億立方米),出口到其他歐洲國家為242億立方米。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羅的海各國更是幾乎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石油公司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達1615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長了3.5%,據初步估算,2007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共出口了1480億~1490億立方米天然氣。2008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天然氣出口量將增長4%~5%,對非獨聯體國家的供應計劃為15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能源供應商,歐洲1/3的石油來自俄羅斯,石油出口的84%通過管道運輸,13%~16%通過鐵路運輸。俄羅斯原油向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確立了石油出口大國的地位。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在俄羅斯原油出口中排前五位的是荷蘭(16.11%)、德國(10.99%)、烏克蘭(8.16%)、波蘭(7.80%)、義大利(5.73%)。2004年俄羅斯出口到獨聯體國家的原油為2943.39萬噸,佔全部石油出口量的12.78%;出口到獨聯體以外國家的原油為2億噸,佔全俄原油出口的87.22%,其中西北歐方向佔45.31%,東歐方向佔20.49%。

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石油天然氣輸出系統也較完善,俄羅斯天然氣80%以上供應歐洲市場,天然氣管線主要從西西伯利亞出發,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到達歐洲,年運輸能力約1358.4億立方米。俄羅斯出口歐洲的天然氣有90%要經過烏克蘭,存在一定的供氣安全風險。俄羅斯每年通過烏克蘭管道向歐洲出口1120億立方米天然氣,烏克蘭收取過境費。烏克蘭每年還以優惠價格從俄羅斯購買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但隨著「顏色革命」尤先科上台,烏克蘭拋棄了俄羅斯投向西方世界,這讓把獨聯體看作其後院的俄羅斯難以忍受,俄羅斯出口到獨聯體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天然氣價格較歐洲低,出口歐洲的天然氣與國際石油市場掛鉤,價格較高。近年,俄羅斯提高了出口到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的天然氣價格,遂爆發了俄烏天然氣之爭。喬治亞總統稱俄羅斯天然氣提價實為對格烏施加影響。俄烏天然氣之爭實為一場地緣政治之爭,雖然尤先科表示絕不挑起與俄羅斯的「天然氣戰爭」,最終以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天然氣領域達成協議為結局。

俄烏斗氣讓過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盟表示擔憂,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能源戰」更讓歐洲擔心不已,歐盟積極採取能源進口多元化的策略。中亞地區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裏海及其沿岸的哈薩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三國。裏海石油蘊藏量約為2000億桶,僅次於沙特,天然氣儲量約為14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7%。該地區沒有直接出海口,油氣主要經由俄羅斯出口到歐美國家。該地區一直是歐美能源爭霸較量的前沿,先是美國近年來策動的「顏色革命」,使獨聯體歐洲地區和中亞地區絕大部分倒向歐美。為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近年來,俄羅斯修建了幾條繞過烏克蘭的管道。俄羅斯更是利用土耳其開辟能源新通道。土耳其是俄羅斯主要能源貿易夥伴,更是俄羅斯能源通向歐洲、中東的橋梁。因此,俄羅斯將考慮修建經土耳其通往歐洲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以便向土耳其和歐洲南部提供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更有與土耳其加強電力合作輸電到中東伊拉克的想法。土耳其總理認為,經黑海海底、終點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全長1213千米,總造價32億美元,年輸氣設計能力為160億立方米的「藍流」天然氣輸送管道還有很大潛力,它是對俄土之間經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天然氣運輸走廊的補充。俄羅斯是土耳其主要天然氣供應國,2003年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總量達145億立方米。1987~2003年,俄羅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達1058億立方米。

歐盟能源外交的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外部能源供應安全,在此目標下,歐盟發起了與俄羅斯能源對話的倡議。2000年巴黎第六次俄歐首腦峰會上,普京與普羅迪簽署了俄歐戰略能源夥伴關系協議,定期開展能源對話。歐盟與俄羅斯能源對話的「普羅迪計劃」引起世人的關注,俄羅斯-歐盟峰會上能源對話得到肯定。歐盟國家已同俄羅斯建立了戰略性能源夥伴關系。俄歐能源合作是在俄歐夥伴關系與合作協定框架內進行的。2002年俄歐峰會後,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羅斯歐盟能源技術中心,依靠歐洲技術援助計劃,歐盟正在制定跨高加索運輸走廊和新獨立國家油氣管道計劃,在黑海-裏海地區發展運輸和管道交通線。可以說俄羅斯與歐洲能源合作關系是雙方關系中最重要的內容。

俄羅斯與歐盟能源對話已取得顯著效果,歐盟已參與薩哈林2號石油天然氣工程,哈里亞卡油田的開發,修建亞馬爾—歐洲天然氣管道、北歐天然氣管道、「藍流」天然氣管道,這三條天然氣管線將俄羅斯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地與歐洲聯成一體,屆時俄羅斯對歐洲地區的天然氣年輸送量將達到近927億立方米,較目前增長23.6%。俄歐雙方還通過能源對話解決了穿越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友誼」管道與亞得里亞石油管網實現一體化的問題,完善了與《產品分割協議》相關的法律法規。2010年北歐天然氣輸氣管道(從俄羅斯沿波羅的海海底,通過德國和荷蘭,然後沿北海海底抵英國)建成運行後,歐洲80%的天然氣供應將來自俄羅斯。一些人士認為,屆時歐洲的政治、經濟、軍事及公共安全將取決於能源供應者———俄羅斯。由此可見,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太高,管道走向太單一,存在進口天然氣的政治風險。歐洲人士認為,俄羅斯對歐供氣合同的價格與石油價格掛鉤,是因為歐洲的天然氣市場缺乏競爭,供應方因此在價格決定方面占據優勢。

普京上台後,依靠能源出口使經濟迅速恢復,依靠能源外交提升了俄羅斯大國地位,不僅如此,還欲利用手中的能源獲得壟斷霸主地位。為此,俄羅斯積極籌建核工業巨頭確保能源壟斷。與中東、中亞等油氣國家醞釀籌建天然氣歐佩克。據初步預計,到2030年,歐盟25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需求將分別達到6.85億噸和6.3億噸,其中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將接近90%,天然氣的進口依存度將達80%。目前,俄羅斯能源出口一直穩占其GDP的20%以上和外匯收入的50%~60%,在俄羅斯能源出口創匯中,歐盟又是最重要的來源地。

俄羅斯是全部獨聯體國家及波羅的海國家天然氣的供給者。2005年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出口為766億立方米,出口收入為1084億盧布(不包括消費稅和進口關稅)。主要出口到烏克蘭(376億立方米)、白俄羅斯(198億立方米)、哈薩克(40億立方米)、亞塞拜然(38億立方米)、摩爾多瓦(28億立方米)、拉托維亞(28億立方米)、亞美尼亞(17億立方米)、立陶宛(14億立方米)、喬治亞(14億立方米)、愛沙尼亞(13億立方米)和烏茲別克(3億立方米)。2007年俄羅斯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石油3625.5萬噸,比上年減少了1.3%。最近俄羅斯宣布將退出與獨聯體國家簽訂的石油過境協議,俄羅斯與獨聯體,一方欲壟斷控制;一方欲極力擺脫爭取獨立,因獨聯體國家均無出海口,歷史上總是依附於某一帝國,歷來是大國爭斗角逐的場所。目前,俄羅斯又將其牢牢控制在手裡。俄羅斯與其他獨聯體資源國的關系直接關乎歐洲的能源供給,乃至歐洲的經濟命脈。因此,雙方爭奪獨聯體的爭斗還將繼續下去,俄羅斯與歐盟這兩個資源國與進口國的關系,既有合作又有斗爭,它們之間各以自身利益為重,俄羅斯欲利用手中的能源取得政治經濟利益最大化,甚至,欲壟斷控制進口國的政治經濟命脈。歐盟作為世界上政治經濟重要一極,肯定會與俄羅斯周旋,積極發展與其他獨聯體資源國的關系,爭取能源進口多元化。

『伍』 中石油公司財務封帳期間可以合同付款嗎

肯定不可以的。封賬期間,財務上付款憑證都做不了,沒辦法進行付款的。封賬就是為了保證這期間不會在發生影響上月利潤的費用等等產生,保證上個期間利潤的完整性與准確性。

裝置構成:中國石化煉油生產裝置主要包括常減壓蒸餾、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芳烴分離、加氫精製、烷基化、氣體分餾、瀝青、制氫、脫硫、制硫等,部分煉廠還有溶劑脫瀝青、溶劑脫蠟、石蠟成型、溶劑精製、白土精製和潤滑油加氫等裝置。

(5)油氣貿易計量糾紛擴展閱讀:

油氣勘探與生產:

中國石化是中國國內第二大油氣生產商。本公司油氣勘探開發區塊位於中國東部、西部和南部地區。截至2011年12月31日,擁有297個區塊勘探許可證,探礦權總面積96.68萬平方千米,持有192個區塊開采許可證,采礦權總面積2.03萬平方千米。

本公司下屬有12家油氣生產企業,主要是勝利油田分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氣分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華北分公司、江漢油田分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東北油氣分公司、華東分公司、上海海洋油氣分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陸』 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

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為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迄今被公認的三次石油危機,分別發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柒』 油氣資源供應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要建立合理的海外油氣供應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海外油氣供應風險進行評估,就必須全面考慮海外油氣供應風險的構成要素,結合資源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全面的綜合評價體系。同時,由於海外油氣供應風險所涉及的指標很多,合理控制指標體系的規模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指標太少,處理和建模相對簡單,但難以反映被評價對象的特性;指標太多,有利於判斷評估,但也存在掩蓋對象間的差異性問題。因此,對於海外油氣資源供應風險評價指標選取標准如下(表2.3)。

表2.3 影響海外油氣資源供應的不確定性評價指標體系

續表

第一類指標:中國油氣供給狀況的描述。包括中國油氣資源保障度、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等。

第二類指標:描述海外資源儲量不確定的指標。其中包括資源儲量的現狀、增值潛力,即資源的遠景儲量,以及資源集中程度。

第三類指標:勘探開發風險指標。具體包括政治風險、地質風險和技術風險。

第四類指標:生產和庫存變化不確定性指標。包括生產供應、油氣消費、油氣進出口,以及儲備和庫存變化。

第五類指標:影響海外供應的其他不確定因素,如油氣供應中斷事件及頻率等。

具體指標體系如表2.3所示。

其中一些指標含義如下:

1)中國油氣資源保障度。油氣資源保障度是指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前提下,油氣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潛力。其計算公式為:資源保障度=油氣剩餘可采儲量/年消費量。這個指標主要是測定油氣資源安全的國內基礎,即目前剩餘的資源可供消費的時間長短。表明在外界資源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國內資源的可支撐程度。

2)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主要反映資源總需求中有多少資源是通過貿易方式從國外獲取的。用公式可表示為:對外依存度=(資源進口量-資源出口量)/資源消費量。資源對外依存度的計算有的用資源進口量占資源消費量的比例,有的用資源凈進口量占消費量的比例來表示。對油氣資源供應風險評價來說,用凈進口量可能更能反映問題。一般來說,對國際市場依存度的提高,意味著風險因素的增多和不安全程度的提高。但僅僅考慮資源進口量占資源消費量的比重來反映資源安全程度還有一定的局限性。許多情況下,某項資源既有進口又有出口,只有綜合考慮進出口才能反映實際情況。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減少甚至停止出口,而增加本國資源的供應安全性。

3)油氣儲采比。油氣儲采比的經濟含義是指以現有規模生產,剩餘油氣儲量可以支撐的年限,用公式表示為:儲采比=油氣剩餘可采儲量/當年開采量。它是油氣工業發展潛力的指標,在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資源的保障程度。

4)進口集中度。主要用來分析油氣進口來源多元化問題,以降低整體風險、增加整體供應的可靠性為目標。用公式可以表示為:資源進口集中度=前3位或前5 位國家的資源進口量之和/總進口量。資源進口集中度主要是反映資源進口來源地的集中程度,如果從前3位或5位國家資源進口量占總進口量或總消費量的比例越高,表明資源進口來源太集中,不利於分散風險。如果集中程度較低,則表明油氣進口來源呈多元化和分散化,有利於油氣供應安全。

『捌』 油氣資源戰略地位

油氣資源作為能源,其在運輸、熱值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均優於煤炭,故自20世紀以來,油氣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逐漸上升,現已取代煤炭而成為能源之王。如70年代初,整個歐洲全部能源消耗中,煤炭只佔22%,而石油已升至61%,同期日本能源消耗中石油則高達70%。到80年代,全世界能源消耗中,石油天然氣佔55%以上。油氣在運載工具中是占統治地位的能源,這不言而喻。近幾十年來,為減少空氣污染,保護環境,人類生活所用燃料已逐漸更替為油氣,越來越多的廠礦企業也轉而用油氣作燃料。油氣作為能源,在戰爭中的作用更是顯著。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關鍵戰役的勝敗都取決於石油供應能否跟上,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將領隆美爾實質上就是被美軍將領巴頓用石油擊敗的。

油氣資源還是化工、機械、醫葯(包括農葯)、化肥等工業的主要原料。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炔等化學工業應用的主要原料即為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化工產品的范圍很廣,既包括各種染料、農葯、醫葯,又包括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還有合成氨、硫酸等無機化工產品。化工產品已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人類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化工產品。另外,石油又能提取重要的潤滑油料,在各種機械中起到重要的潤滑作用。

綜上所述,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油氣資源在各國均受到高度重視,通常將其作為戰略物資來評價、規劃和管理,並針對其開發、利用制定特殊的政策和策略,大量投資國內外油氣資源的勘探、評價與開發、生產活動。

就世界而言,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其勘探、生產形勢良好。

截至1999年底,世界剩餘石油與天然氣探明儲量(指可采儲量)分別為1386×108t和146×1012m3,1999年世界油氣產量分別為32.3×108t和2.3×1012m3,油氣儲產比分別高達42.9∶1和62.02∶1。因此,可在較長時期內保證油氣持續高產。

世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1994年第十四屆世界石油大會估計,全球油氣最終可采資源量分別為3113×108t和327×1012m3,到1999年底,世界已累計探明油氣可采儲量2576×108t和210×1012m3,故尚有536×108t石油可采資源量和117×1012m3天然氣可采資源量未探明,勘探前景良好。

然而,世界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現已發現的富集區域有中東、西亞-俄羅斯、北美。未來世界有4個重要油氣發展區域。

(1)歐佩克國家。在21世紀,這些國家仍將是世界油氣勘探與開發的主戰場。1999年,在探井數下降的情況下,伊朗、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及沙烏地阿拉伯探明油氣可采儲量均超過1億噸,展現了油氣勘探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

(2)中亞地區,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阿富汗等國家,擁有大量的油氣資源,但油氣勘探程度很低,這無疑為下一步勘探開發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預計在21世紀,該地區油氣勘探與開發將充滿生機,迅猛發展。

(3)加拿大。在其北部及海域勘探程度很低,潛力較大,1999年在紐芬蘭海上發現兩個大型油氣田,展現了近期勘探前景。

(4)俄羅斯。1999年石油產量2.95×108t,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48.11×1012m3,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該國北部和海域勘探領域還十分廣闊。因此,該國在21世紀,油氣勘探開發仍將持續穩定地高速發展。

另外,世界油氣資源的需求分布也極不平衡。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油氣需求量巨大,但其自身資源不能滿足其需求,大部分油氣均依靠從中東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

上述資源分布不均衡和資源富集區與需求區的嚴重錯位,導致了供需矛盾,經常引起油氣價格戰、貿易戰甚至戰爭和武裝沖突。

發達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戰略利益,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競相採取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多種措施爭奪石油競爭的主動權。分析近十餘年發生的眾多戰爭和武裝沖突,大多與油氣有關。

由於油氣資源的重要性,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油氣資源戰略。

美國是世界上消費油氣最多的國家。控制和爭奪全球油氣資源是美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是控制歐亞大陸,因該區蘊藏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油氣資源。裏海石油資源的爭奪都是美國與俄羅斯戰略爭奪的表現。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之一,是歐佩克組織以外最大的石油輸出國。21世紀俄羅斯的石油戰略目標是持續增加石油產量,擴大出口,促進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和復興。但俄羅斯在跨世紀的石油戰略中處於被動地位,美國已加緊搶占高加索和中亞地區部分油氣資源,俄羅斯不僅經濟受到打擊,而且其地緣戰略地位進一步惡化。

中東地區擁有世界石油儲量的66.42%,天然氣儲量的31%,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氣產地。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一半來自中東。因此世界上的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都在爭奪中東油氣資源。美國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其擁有中東充分的石油供應。同時,中東地區與歐洲有廣泛聯系,西歐國家的油氣一半來自中東;日本也在中東地區開展積極的能源外交,並獲得了較多利益,其油氣之80%以上來自中東。

亞洲是世界上能源需求上升最快的地區。日本、韓國90%以上的油氣依賴進口,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近期也將成為石油進口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也需要大量進口石油。印度也在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其所需要油氣大多從西亞進口,為確保石油安全,印度正在採取吸引外資,參與國際石油開發,建立強大軍事力量等戰略措施。

我國是油氣資源大國。根據1994年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成果,石油資源量為940×108t,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為38×1012m3。以上資源量為地質資源量,為與國際接軌和對比,需轉化為可采資源量。據近年來一些專家測算,我國石油與天然氣可采資源量大致分別為(93~174)×108t和(6~13)×1012m3,與C.D.Marsters(1994)發表的世界各國油氣資源量數據對比,我國石油資源量排第9位,天然氣排第6位。截至1999年,我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05.6×108t,石油資源探明程度為21.5%,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3.1×1012m3,天然氣資源探明程度為6.6%,說明下一步油氣勘探潛力巨大。從油氣產量看,2000年我國石油產量1.62×108t,居世界第5位,天然氣產量277.26×108m3,約排在世界第15位。然而,全面研究我國油氣資源狀況、生產狀況和供需狀況,就發現我國油氣資源及產供前景不容樂觀:①我國油氣資源豐度和人均佔有油氣資源量明顯低於世界均值。單位國土面積油氣資源豐度僅為世界平均豐度的57%和45%,人均佔有油氣資源量僅為世界均值的17.1%和13.2%,可見我國油氣資源相對於廣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而言是貧乏的;②油氣資源分布不均,主要富集於松遼、渤海灣、塔里木、准噶爾、鄂爾多斯、四川、吐-哈、柴達木、鶯歌海、瓊東南、東海等少數大盆地中,而其他廣大地區油氣資源量僅佔全國的20%左右;③油氣勘探進入穩定期,探明儲量近幾年持續高水平增長,但勘探難度卻越來越大;④油氣產量增長緩慢,1990~1998年,年石油產量增長率平均為1.57%,其中1995~1998年增長率僅0.83%,1999年石油產量還減產0.43%,預計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石油產量也只在1.6×108t穩中有升,增幅不大。但天然氣產量近期增長速度加快。總體而言,油氣產量增長越來越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油氣需求缺口越來越大,2000年,我國凈進口石油0.5×108t,而2004年我國進口石油已超過1×108t,一舉成為第二大油氣消費國。專家預測近10~20年我國石油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補充。因此,為確保我國油氣供應安全,必須逐漸摸清我國油氣資源分布狀況和其開發技術經濟可行性,制定強有力的油氣資源發展戰略,有效開發國內油氣資源,積極參與國際油氣資源開發,奪取世界油氣競爭主動權。

『玖』 俄羅斯與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貿易

一、近幾年來俄羅斯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明顯加強

1992年至今中俄貿易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992~1993年為第一階段,199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76.7億美元;1994~1996年為第二階段,1996年雙邊貿易額為68.3億美元;1997~1998年為第三階段,1998年雙邊貿易額降至54.8億美元;1999年至今為第四階段,2001年雙邊貿易額突破100億美元,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貿易史上最高水平,總額為212億美元,2005年雙邊貿易額增長了37.1%,並達到291億美元。中國與其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的貿易額達到2170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額達到2110億美元,與日本的貿易額達到了1840億美元。對照中美雙邊貿易額,俄中貿易額並不引人注目。俄羅斯媒體認為:中俄貿易雖創新高,深層問題仍未解決。目前俄羅斯是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中石油與天然氣是最主要的。俄羅斯和中國的油氣合作已進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項目是輸油管道和輸氣管道,但進展狀況並不令人滿意。俄羅斯輸往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等產品主要依靠鐵路運輸,但由於鐵路運輸效率不高,出口量難有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過東部鐵路進口俄羅斯原油518萬噸,比原先預計的通過鐵路向中國輸出石油的總量2005年達到1000萬噸幾乎少了一半。俄羅斯鐵路運輸部門表示將增加中俄石油運力,以後將運力提高到每年3000萬噸。但目前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提高運力需要全面的電氣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國石油消費總量、進口俄羅斯石油量見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國石油消費總量、進口俄羅斯石油量一覽表

資料來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從表5-3中可看出,中國進口石油70%來自中東和非洲(40%),主要靠海運。中國對這一地區的石油依賴程度遠遠超過公認的不超過30%的安全警戒線。

從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羅斯石油出口量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後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16%左右。近年來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佔世界天然氣出口總額的1/4以上,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俄羅斯能源礦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迅速,2001~2004年俄羅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長14.8%,天然氣出口年均增長2.1%。2004年俄羅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氣出口量分別佔到了當年石油產量的50%,天然氣產量的30%。1999年俄羅斯原油和石油產品、天然氣、煤和焦炭出口合計佔俄羅斯外貿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43.3%,2000年為52.5%,2002年和2003年則達到了55%和57%。俄方稱為實現5年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向中國供應600億~800億立方米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企業將建設東西兩條輸氣管道。第一條管道長3000千米,年輸氣量將達300億~400億立方米,連接西伯利亞西部和中國靠近俄羅斯的西部邊境。預計這條線路將從2011年起向中國供氣。第二條管道將把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的天然氣輸往中國的東北地區。天然氣方面主要根據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的備忘錄表明,俄方開始著手加大與中國天然氣合作的力度,但不確定因素同樣很多。俄羅斯希望多銷售石油產品,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雙方在俄羅斯和中國境內將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資企業,分別從事俄羅斯境內資源勘探與開發,石油產品加工及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零售工作。據報道,俄方此前一直想進入中國的石油零售行業,但一直未能如願,直至《關於在中國、俄羅斯成立合資企業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則協議》簽訂,才提供了可能。這也說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則希望多銷售產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與中國東北振興

2003年中國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使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個增長級。俄羅斯東部開發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已被兩國政府提上日程,俄中兩國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使兩個地區的發展有望再上一個新的階梯。中國東北地區面積79萬平方千米,人口10655萬,而遠東地區面積700萬平方千米,人口則僅有800萬。西伯利亞已探明石油儲量佔俄羅斯總探明儲量的77%,天然氣的85%,煤炭的80%。中國東北地區背靠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兩大油氣區,且距西伯利亞大油氣區也並非很遠,即中國東北地區可以從俄羅斯三個大油氣區得到油氣的供應。可見,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益最大的應該是中國東北地區。中國東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其作出了巨大貢獻,自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由於諸多因素,中國東北地區明顯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隨著中國政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設汽車產業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態型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光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中葯和生物制葯基地、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示範基地等六大基地。遼寧省提出了建成國家乃至世界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業基地。黑龍江省提出了重點建設裝備工業、石化工業、能源工業、綠色特色食品、醫葯工業等五大基地。

中俄兩國國貿在很多領域具有互補性,邊貿也同樣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從中俄雙方的統計數字看,無論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對俄貿易,還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對華貿易,近年來都呈大幅度增長的趨勢:2002年,俄羅斯和中國東北三省、內蒙古、新疆的邊貿額達46.2億美元,佔俄中貿易總額的38.7%,佔中國同所有鄰國邊境貿易額的81.2%。可見,東北三省的對俄貿易前景廣闊。2002年,在中國木材進口總量中,從俄羅斯進口的木材佔61%,紙和紙漿佔17%,黑色金屬佔19%,化肥佔42%,魚和海產品佔57%,原油佔4.4%。

三、東北亞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世界對石油的消費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其中,東北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尤為突出。東北亞能源需求佔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韓三國的能源需求則占東北亞地區能源需求總量的98%以上。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國石油產品需求總量增長幅度達到11.4%,從而使中國的石油貿易量超過日本,成為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日本的石油消費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韓國也排在前列。東北亞地區油氣需求國呈現競爭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國由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中國的石油產量從1999年的320萬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萬桶/日,而石油消費,則從1999年的442.8萬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萬桶/日,2010年的643萬桶/日,石油和消費之間的缺口近400萬桶/日。200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73億立方米,據測算,2005年需645億立方米。2005年,中國面臨200億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氣需求缺口,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近1000億立方米。中國石油進口的62%來自中東和北非,主要靠海運。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是對某一地區石油的依賴度不能超過進口的30%。

目前,東北亞地區能源分布狀況極不平衡,既有能源豐富的俄羅斯,也有能源貧乏的日本、韓國、中國。為改善能源安全狀況,中、日、韓採取了相似的能源戰略。中、日、韓能源戰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體現在對外能源戰略上。三國都積極與油氣豐富的俄羅斯合作。在東北亞形成了以俄羅斯為供給方、多個雙邊能源合作相互競爭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羅斯與歐盟、美國、印度、日本以及中國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與日俄在遠東輸迪管道問題上發生的激烈的競爭。自從1994年俄羅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來,中俄雙方簽署了數項協議,准備修建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安加爾斯克至中國大慶的石油管道「安大線」,「安大線」長達2260千米,此後,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經歷了從「安大線」、「安納線」再到「泰納線」的曲折過程。

「安大線」「安納線」「泰納線」比較見表5-5。

表5-5 「安大線」、「安納線」、「泰納線」比較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域,經貿合作水平相對滯後於兩國間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兩國貿易額為76.8億美元,此後一直在60億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為100億美元,2002年120億美元。這個數字僅相當於中日、中美經貿合作額度的1/10左右。中俄兩國在資源、能源和經濟結構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俄羅斯擁有資源與技術,但兩國經貿合作的潛力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安大線」在俄羅斯搖擺不定的政策中「難產」了,除了與俄羅斯國內政治因素有關外,與日本的介入有著很大的關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於2003年1月10日與普京簽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計劃》,小泉向俄羅斯提交了修建「安納線」(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輸油管線),放棄「安大線」,將原油輸往日本的建議。「安大線」的「難產」意味著日本為了獲得俄羅斯的石油資源,修建符合本國利益的石油輸油管道而與中國展開激烈的能源戰略競爭。中日都是能源進口大國,兩國都力主實施進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線」「難產」,暗藏著政治戰略意圖:削弱中國的能源安全,從而延緩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進程,實現其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達到主導亞洲的目的。日本實行對中國的牽制政策,利用與中國爭奪俄羅斯能源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削弱中國在東北亞政治經濟影響。21世紀中日兩國的戰略競爭不僅僅體現在能源方面,還體現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石油問題上傾向日本並向俄聯邦政府施壓。駐遠東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書《遠東州長聯合信》,要求鋪「安納線」,其會見日本外相川口時說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團成員」。

中俄兩國能源領域的雙邊合作必須建立在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的基礎上,東北亞區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夠促進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發展,能夠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證。

四、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存在的問題

中俄專家普遍認為:中俄貿易近年雖創歷史新高,但深層問題仍未解決,2005年中俄貿易額雖創下290億美元的紀錄,但與兩國政治關系完全不相稱。2005年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2170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額2110億美元,與日本的貿易額1840億美元。對比上述國家貿易額,俄中貿易並不引人注意。出現上述情況,一方面與中俄貿易結構有關,另一方面與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有關。中俄雙邊貿易雖保持快速增長,但貿易結構仍保持傳統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國在俄投資項目共657個,主要分布在能源開發、林業、貿易、輕紡、家電、通迅、建築、服務、房地產開發等傳統領域。另外,家電、汽車組裝、木材深加工、礦產開發已成為中國對俄羅斯投資新的熱點領域。俄羅斯在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建築、交通運輸等領域。2005年,中俄貿易雖大幅增長,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增長。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雖然從互補的角度講有很大的貿易空間,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約了石油天然氣貿易:俄羅斯將石油天然氣政治化;俄羅斯擔心強大的中國對其不利;俄羅斯擔心能源管道經中國後,中國壟斷其石油價格;俄羅斯不想變成單純的能源出口國,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氣的同時欲搭配石油天然氣產品。此外,中俄兩國政府雖都特別關心各自的西部大開發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建設,但因遠東地區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地方落實政府的決議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前景

俄羅斯專家認為,未來5~10年,俄羅斯將是中國能源市場的重要夥伴,未來15年俄羅斯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能源供應者。這預示了今後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羅斯工業和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表示,2006年已成為俄中能源合作的關鍵性一年。普京「俄羅斯年」訪華,與中國簽署的有關一攬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標志著兩國企業間的合作已從簡單的原油貿易過渡到在中國、俄羅斯和世界其他國家境內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層面」。

雖然截至目前,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主要面向歐洲市場,但俄羅斯能源對外戰略有意將自己的資源優勢,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中轉化為經濟和政治優勢。在這個目的的驅使下,俄羅斯決不會放棄亞太這個大市場,更不會放棄亞太地區石油消費占第一、世界范圍內石油消費占第二位的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正是基於此,普京2000年以來,能源外交的總體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國、穩定歐盟、爭奪裏海、開拓亞太」的特點。俄羅斯能源戰略不願意失去中、日、韓任何一個潛在的油氣出口市場,只不過俄羅斯將利用石油天然氣取得經濟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羅斯擬建涵蓋東北亞的「泰納線」石油運輸管道和擬議中的北西伯利亞鐵路,該輸油管道的建設則能夠使俄羅斯石油直接進入經濟迅猛發展、油氣需求增長潛力巨大的亞太市場,這里有能源消費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國、日本以及南亞國家。這樣一來,一方面可為俄羅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羅斯在東北亞、亞太事務上的發言權。因此,從亞太市場來看,俄羅斯會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修建石油管道,鑒此,中俄石油貿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後,會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氣供需具有互補性,鞏固和擴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俄羅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中指出:「鞏固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實現國家燃料動力綜合體出口的可能性,增強其產品及服務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以合理的規模及對雙方有利的條件吸引外資;使俄羅斯從單純的原料供應者轉變為可在國際能源市場執行獨立政策的重要參與者。」

普京把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視為首要任務,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為它既解俄羅斯之圍,又解中國能源之乏。俄羅斯要擺脫經濟困境、緩解社會矛盾,需要加大對油氣工業的投入,擴大油氣生產和銷售。與中國開展能源合作,不僅有助於俄羅斯能源工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俄羅斯經濟的復甦。特別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將是其直接受益者。因為中俄兩國油氣合作前景光明,它關繫到中俄兩國切身的利益。

俄羅斯在俄美關系改善,俄日加強了能源對話後,其東部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的國際環境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此時俄羅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戰略施展得也得心應手。俄羅斯在東北亞能源供應與需求格局中處於優越地位,因為它是中、日、韓、蒙、俄五國中唯一具有油氣出口潛力的能源大國。因此,在權衡國家利益、地緣政治、經濟安全後,俄羅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體利益多元化的政策,這給中俄油氣合作前景又帶來了挑戰。

據統計,2001年,中國進口石油8831萬噸,其中46.2%來自中東,19.8%來自非洲,18.7%來自東南亞,未來幾十年內,中東仍將是世界主要的石油產地,但中東動盪的局勢令人堪憂。一個國家從一個地區進口石油的安全警戒為30%,中東已大大超過安全警戒線;另外,中國90%以上的石油進口通過海上運輸。主要航線有三條。第一條是中東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第二條是非洲線:北非—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第三條線路是東南亞線: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中國。中國對馬六甲海峽和台灣海峽兩個「敏感區」的過度依賴,隨時有發生意外、兩個海峽被封鎖的危險,中國的能源將直接承受巨大的壓力。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2004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為19.7億噸標准煤,約佔世界能源總產量的11%,成為僅次於美國、俄羅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產國。2004年中國能源自給率達94%,能源總體對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佔2/3以上,中國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可供開采一百年,但中國的石油資源相對不足。

從威脅中國石油安全的因素來看:一是境內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進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運甚至全面封鎖。進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脅中國石油安全的根本問題。

從中國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實行進口渠道多元化,中國應重視石油的陸上進口通道。一條是從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到中國滿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條是從中亞的哈薩克到中國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兩條通道的運輸工具均為火車,但運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將把石油貿易額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國石油安全危險。

因此,從該意義上說,中國與俄羅斯石油貿易前景廣闊。因為,中俄油氣戰略合作可以促進中國油氣進口源地的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油氣安全系數。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益最大的是東北地區,因為東北可以從俄羅斯三個大油氣區得到油氣的供應,對促進我國東北地區的振興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國的西氣東輸工程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工程應吸收俄、日等國家參加,將國內經濟改革項目與國際接軌。俄羅斯的參與可保證能源的供給。日本參與上述項目的建設,可減少日本與中國在能源方面的摩擦,並將其納入到正常的經貿范圍內。

總之,從地緣經濟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前景廣闊,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雙方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存在若干變數。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氣貿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廣闊的,只不過道路是曲折艱難的。

『拾』 中國與主要油氣投資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中國石油企業在印度尼西亞、蘇丹、厄瓜多、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埃及、烏茲別克、茅利塔尼亞、蒙古、阿曼、利比亞、印度、秘魯、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委內瑞拉、哈薩克、澳大利亞、敘利亞、卡達、日本、尼日、土庫曼、哥斯大黎加、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古巴等很多個國家進行油氣項目勘探開發和管道煉廠建設,從1992年開始的26年中 ( 1992 ~2018年),共投資約70億美元,共獲取份額油約6000×104 t。

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及南美是我們國家的3個戰略區域。北非以蘇丹為中心,以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為輻射范圍國家;中東以伊朗和葉門為中心,向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擴展;中亞以哈薩克、俄羅斯為中心,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亞塞拜然等周邊國家為輻射范圍;南美以秘魯、委內瑞拉為出發點,向厄瓜多、哥倫比亞等國輻射,如表3.1所示。

表3.13 大石油公司國外分布

資料來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網資料整理。

3.3.3.1中國在南北美洲國家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2年,中石油對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儲量進行了收購,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南北美洲的油氣投資。1993年7月,中石油收購加拿大艾伯塔省北湍寧油田,出資246萬加元,擁有16%的股權,可采儲量60×104 bbl,生產出中國第一桶國外原油。1993年,中石油順利在秘魯塔拉拉第七區塊項目中標,兩年後又中標該油田第六區塊的開采權。該項目在1999年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成為第一個收回投資的國外油氣項目。中石化以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油田股份,中國石油企業首次涉足發達國家石油開發市場。2005年5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 ( SIPC ) 的全資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與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共同開發艾伯塔省東北部的北極之光油砂項目。中方擁有40%的股份,加方擁有60%的股份。北極之光項目總投資約45億加元,最終達到10×104 bbl的日產量 (年產量約為500×104 t)。

2006年8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能源礦產部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蘇馬諾油田的合資經營協議》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聯合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合資框架協議》,並在中委高委會第五次會議上,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分別簽署了《英特甘博和卡拉高萊斯油田作業合同轉合資公司協議》、《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鑽機合同》、《中油國際工程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組建油井工程服務合資企業諒解備忘錄》和《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合資生產鑽機的諒解備忘錄》等6個涉及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和貿易合作的協議。2008年5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署《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成立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和《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2008年11月,中石油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煉廠合資公司協議》(表3.2 )。

表3.2 中國在南北美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3.3.3.2中國在非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中國是蘇丹最大最早的石油開采合作方。中國已經在蘇丹形成了生產、精煉、運輸和銷售一體化的石油產業鏈。蘇丹對中國國外石油開發非常重要。1995年9月,中石油獲得了蘇丹穆格德盆地6區塊油田的開發權,兩年後又獲得穆格萊德盆地1/2/4區塊的開發權,隨後得到3號區塊和7號區塊油田的部分股權。1999年7月,蘇丹的新油田正式投產,是中石油在國外的最大生產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蘇丹勘探開發的第一個獨資油田啟動。2003年8月,中石油與蘇丹能源和礦產部簽署了3 項石油合作協議。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投入約27億美元,2001年已經收回了在蘇丹的所有投資。2004年3月,中石油與蘇丹合作建設的1600 km直通紅海的管道投產。為了方便運輸大型設備,中石油在蘇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2003年2月,作為一家本土公司技術支持夥伴,中石化在奈及利亞中標了一塊可采儲量為2130×104 bbl的邊際油田,並且擁有了該油田100%的開發權,預計開發總投資6305萬美元,操作費用8748萬美元,共計投資總額約1.5億美元,稅後總利潤7342萬美元,該邊際油田的中標填補了中國在奈及利亞地區石油開發的空白。

2003年7月14日,中石油在阿爾及爾簽署合同,項目總投資為3.5億美元,中石油投資佔70%,合作期限為23年。雙方在阿爾及利亞西南部阿德拉爾省建設和經營煉油廠,油田探明石油儲量6×108 bbl,煉油廠將在3年內建成,年煉油能力為60×104 t。

2003年12月22日,中國與阿爾及利亞第一次簽署一項石油天然氣合同。中石油在3年內勘測阿爾及利亞謝里夫盆地和烏埃德姆亞盆地兩個區塊,如果探明確實有石油資源,中方將獲得一定比例的油氣。

2006年7月25 日,中石油在蘇丹3/7 區的1000×104 t/a 產能建設項目投入使用。2008年6月2日,中石油與尼日政府簽署阿加德姆區塊勘探開發合同,包括長輸管道、油田勘探開發和煉廠的建設與運營。2008年10月26 日,中石油與查德石油部合資建設的恩賈梅納煉油廠在查德首都開工建設。

3.3.3.3中國在中亞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7年,中石油全資子公司購買了哈薩克阿克糾賓油氣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又得到了烏津油田的開采權。中石油在哈薩克的原油產量每年增長100×104 t,得到了對濱裏海盆地東緣中區的勘探許可證,並准備建立一個原油加工廠。中哈合作建設的448.8 km長的油管在2003年3月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 日,阿塔蘇至阿拉山口的970km石油管道正式動工,年輸油量達到2000×104 t以上,它會促進中國進一步開發中亞地區石油資源。

2004年8月,中石化成功並購美國第一國際石油公司,得到該公司在哈薩克全資和部分的6家子公司,得到1個年產超過20×104 t石油的油田和面積達2.6×104 km2 的5個勘探區塊。

3.3.3.4 中國在亞太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3年3月5日,中石油與泰國簽訂了產品分成合同,得到了泰國邦亞區塊的石油開發權。

2002年1月,中海油收購了Repsol公司在印度尼西亞5大油田的部分權益,帶來近3.6×108 bbl的可采儲量和1×108 bbl左右的額外儲量以及當年4000×104 bbl的產量。

2002年12月20 日,中海油收購了印度尼西亞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12.5%的股權,花費2.75億美元,與東固液化天然氣的合作夥伴簽訂天然氣供應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提供260×104 t液化天然氣給中國福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共計25年。

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收購了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 ( NWS天然氣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天然氣資源項目) 的上游產品和儲量,共花費3.48億美元。同時,獲得中國液化天然氣合資企業1/4的股權,該企業於2006年為廣東LNG接收站供應液化天然氣。中海油獲得NWS項目特定生產許可證、租賃所有權和勘探許可證5.3%的權益。同時,公司還能夠參與探明儲量之外的勘探。如果廣東LNG供氣量最終增加,公司權益將增加。中海油參股對中國得到安全、穩定的天然氣是有益處的。

2004年2月,中海油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在印度尼西亞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20.77%的權益,花費9810萬美元。這使中海油在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權益提高到64.77%,在整個東固液化天然氣 ( LNG) 項目中的權益相應地提高到16.96%。

3.3.3.5中國在中東的主要油氣投資

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和沙烏地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第一次簽署協議,開發沙烏地阿拉伯東北部的油田。這是沙烏地阿拉伯近25年來第一次對國外投資者開放油氣田。2005年,中石化參與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競標並成功獲得該油田50%的勘探開發權,這也標志著中國的石油公司開始與伊朗合作開發大型油田。

閱讀全文

與油氣貿易計量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