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韓國金融領域的消費糾紛

韓國金融領域的消費糾紛

發布時間:2022-05-13 19:34:23

㈠ 韓國怎樣度過金融危機!

是的,並且現在已經嚴重影響了,韓幣的匯率大幅度的貶值就是主要表現

至於措施的話,目前看沒什麼太有效的,畢竟太依賴出口了

㈡ 韓國擺脫「亞種金融危機」時的戰略

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韓國經濟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韓國金融市場基本恢復穩定,外債結構趨向合理,出口和吸收外資增加,失業率下降,經濟呈現強勁復甦的勢頭。1999年GDP增長速度達到107%,今年一季度增長11.6%。韓國經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金融危機的困境中走出來,表層的原因是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件苛刻的巨額援助,通過本幣貶值,擴大出口,抑制進口,加之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回升,較快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更深層的原因是,利用金融危機的巨大壓力,形成國人的共識和凝聚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增強了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尤
深化經濟市場化改革
危機發生前,韓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韓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競爭日益加劇,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積累的問題日益嚴重,終於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
以克服金融危機為契機,韓國對其經濟體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改革:
1、改革"官治金融",健全金融監管,整頓金融秩序。1997年12月30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銀行法》等13個金融改革法案。根據這些法律,1998年4月國會成立了金融監督委員會,1999年4月政務院成立了綜合金融監督院,由這兩個機構統一負責銀行業、股票市場、證券市場、保險業的改革、整頓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政府直接干預金融業的作法。整頓中,對資產結構和經營狀況惡劣,恢復無望的銀行實行破產。到2000年4月,累計清算、兼並、破產的金融機構達440家,佔1997年末金融機構總數的20.9%。對經營狀況尚可的銀行,要求分階段增加自有資本,達到巴塞爾協議的標准。經過整頓,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由1998年3月末的112兆韓元,減少到1999年末的667兆韓元。
在整頓金融機構的同時,規範金融市場秩序。禁止財閥企業集團內部各公司之間互相擔保,要求已有的債務擔保到2000年3月全部取消。禁止金融機構相互提供債務擔保,改進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使管理體制和方法向國際標准靠攏。
2、進一步推進貿易自由化,加強政府的監督。根據與IMF達成的協議,在對外貿易方面,廢止了所有與WTO規定不符的措施,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取消了對進口的限制,減少徵收關稅的商品目錄,並將關稅平均稅率由危機前的5%左右降低到2%左右;提高審批程序的透明度等等。在資本方面,放寬了外國人在韓國投資的限制,韓國企業中外國人持股的最大比例,由危機前的50%擴大到55%,單個外國人持股的最大比例放寬到50%;放開對短期金融市場和期限在5年以內的國外貸款的控制;財務健全的企業可以自由地借入海外的短期資金;允許外資企業對韓國企業的善意兼並;開放外國銀行在韓國的外匯貸款業務;企業外匯貸款的債權可以自由買賣;開放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實現衍生金融交易自由化;外國人在韓國可以自由買賣房屋、土地,等等。
在實現貿易和資本自由化的同時,韓國加強了對涉外經濟活動的監管,對投機行為和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的對外經營活動加以限制。還成立了國際金融中心,建立外匯和外資狀況預警系統,對利用外資和外債的狀況實行監督。這些措施使韓國對外經濟管理水平提高和為對外經濟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改革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對民營企業的整頓,採取了企業自主、銀行主導、政企協商、分類整頓的辦法。將當時最大的5家財閥企業作為第一類,要求他們進行自我調整,政府和銀行對這類企業的整頓進行指導。第二類是第6至第64名的大企業。這類企業的整頓由債權銀行根據其經營狀況進行分析和指導。其餘企業屬於第三類,主要是在市場機制引導下進行整頓。
對國有大企業集團進行了股份化改造,降低國有股的比重,提高原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根據韓國政府公布的兩批民營化企業目錄,17家企業在1999年底前實現民營(股份)化,包括浦項制鐵,韓國重工等。49家企業在2002年以前分階段實現民營(股份)化,主要包括韓國電力、韓國通信,韓國煙草人參等。這樣,韓國國有企業的2/3將通過出售股權實現民營(股份)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允許國內私人資本購買國有企業股權,而且允許國外資本購買。
對壟斷性行業,韓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引入競爭機制的措施。例如,電信業由原來的"韓國電信"獨家經營,變為允許5家企業經營,互相競爭。這5家企業中包括屬於民營(股份制)企業的SK電信。
同時,政府要求所有企業必須降低資產負債率。改善內部管理,全面實行符合國際標準的復式會計制度,嚴禁企業之間的循環擔保和不正當的內部交易,提高經營透明度。在股份制企業的董事會中增加公司外人員擔任的董事,擴大小股東的權力,以加強對企業經營的監督。
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狀況。4大企業集團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由19推年末的%2%,降低到1"9年末的u4%;製造業的4O7個上市企業的利潤由1998年末的1.3兆韓元,增加到1999年末的162兆韓元。
4、改革用工制度,使企業經營更加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金融危機發生後,韓國各界認識到以往的終身僱傭制度不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1998年初修改了相關的法律,允許企業在經營困難時解僱工人,為提高勞動市場的彈性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了保證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韓國採取措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韓國法律規定,所有企業都要按月為職工交納失業保險金。同時財政也要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安排失業人員。近幾年,這方面的公共支出預算逐年增加,1997年為4.3兆韓元,1998年增加到6.1兆韓元,1999年進一步增加到8、3兆韓元。工人失業後,一年以內,可以免費接受再就業培訓和就業介紹。在各級政府成立了負責職工再就業的機構,專門負責這項工作。
總的來看,經過金融危機後的一系列改革,韓國經濟體制進一步走上市場經濟的軌道,經濟活力顯著增強。
對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
調整大企業的經營結構,突出主業,退出其它產業。金融危機以前,韓國許多大企業集團盲目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不僅使各集團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不突出,還增加了經營風險,成為金融危機對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在韓國政府的推動下,5大企業集團在成品油、化工、半導體、鐵路機車、飛機、發電設備、船舶用發動機等7個重要產業之間進行了置換。半導體工業,置換前主要有三星、現代、LG三家大集團。置換後,LG的半導體企業被現代兼並。汽車工業原來有現代、起亞、雙龍、大宇、三星五家企業,政府要求汽車生產集中到現代和大宇。各類企業都大幅度合並、出售、清算了與主業沒有直接關系的下屬企業。這種調整,雖然遇到來自企業的阻力,困難很大,有些措施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但總體上取得了進展,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調整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結構,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了緩解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韓國政府通過中小企業廳下屬的中小企業振興公團,在資金上給中小企業支援。還設立專門的擔保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韓國政府還通過多種措施解決與企業發展中的人才不足的問題。此外,在用地、稅收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鼓勵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對法律法規進行了清理,廢除各類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規定。這些措施改善了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小企業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新開業的企業與破產企業之比,1997年為3.4:1,1998年下降到2·6。1,1999年增加到12·3:1。19"年韓國出口比上年增加了12o億美元,其中80億美元是由小企業創造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對韓國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快高新科技發展,鼓勵科技創新
金融危機以後,韓國政府和企業對必須加快提高科技水平的認識更加深刻,採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增加科技和開發的投入。投入的增加,使韓國在半導體、移動通信、計算機、網路等高科技領域擁有了自主開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2、開拓高科技產品市場。積極擴大高技術產品的出口。1999年韓國信息通信產品出口額達399億美元,實現順差142億美元,占外貿順差總額的58%左右。加快信息化建設,擴大國內市場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金融危機以後,韓國政府提出要在2002年以前進入世界10大知識信息強國。據有關資料,到1999年底,韓國已經鋪設的光纜約8萬公里,上網者達1080萬名。電子商務和網上購物迅速發展,市場規模達2500億韓元,網上證券交易佔全部證券交易總額的37%。信息化的發展,不僅為企業及時了解市場情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為韓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市場需求,促進了信息設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3、發展風險投資,促進高科技發展。1999年6月底,韓國政府建立了72家風險投資公司,經營著100個風險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總規模已經達到2·5兆韓元。1999年底,風險投資企業達到1800餘家。到今年3月,以風險企業的創立為主,韓國國內6大城市新增加了4200多家企業。不少在金融危機時被解僱的人員,現在紛紛倒立自己的風險投資企業。韓國還在股票市場上開設了創業板KOSDAQ,通過創業板為高科技企業籌集的資金,1998年為1.7兆韓元,1999年增加到3.1兆韓元。
可以說,科技發展為韓國擺脫金融危機,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據韓國銀行提供的資料,1999年韓國GDP增長的10.7%中,高科技產業的增長佔48個百分點,佔新增GDP的45.6%。

㈢ 韓國97年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欠債

不是政府欠債。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3)韓國金融領域的消費糾紛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全亞洲:

在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亞洲被世界上公認為新千年的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當時的泰國,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開始從海外銀行和金融機構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資貸款,外債曾高達790億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榮之下,泰國修建起許多空無一人而鋥光發亮的辦公大樓,韓國建立起了年產5百萬輛小汽車的生產能力,這是當時韓國國內汽車市場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國經濟疲弱、出口下降、匯率偏高並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給國際投機資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獵機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開始大量賣空泰銖,以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

泰國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強硬手段進行對抗,在短短幾天內耗資100多億美元吸納泰銖,但卻徒勞無益。泰國政府不當的干預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鱷們利用,他們不斷散布謠言,說泰國政府束手無策,一時間泰國金融市場被攪得一潭渾水、陰雲翻滾。

1997年7月2日,苟延殘喘的泰銖終於崩潰。泰國宣布實行泰銖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即一路狂跌18%,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泰國金融危機的正式爆發。

對那些依賴外國資金進行生產並用泰銖償還外債的泰國企業帶來的,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泰國的老百姓也如驚弓之鳥,擠垮了銀行56家,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泰國人民的資產大為縮水。

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東南亞各國,在泰銖急劇貶值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們的攻擊對象。

7月11日,菲律賓對比索的大規模干預宣告破產,決定放開比索與美元的比價,比索開始大規模貶值。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8月23日,印尼盾貶值以歷史低點,甚至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財政援助。

11月中旬,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㈣ 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發生糾紛時,可以通過哪些途徑解決

協議不成,可以訴訟解決。

㈤ 1997年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危機對韓國的影響

中韓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㈥ 韓國金融領域的消費糾紛由該國哪個機構負責

這不是

㈦ 曾經被我國抵制的韓國樂天集團,其現狀如何破產了嗎

韓國樂天集團由於失去中國市場,導致其利潤暴跌,樂天瑪特母公司樂天購物發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業利潤873億韓元,同比接近腰斬,凈利更暴跌95%。

㈧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韓國和日本有哪些大型企業破產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㈨ 韓國受次貸危機影響大嗎

金融海嘯直接沖擊,亞洲第一個遭殃的是韓國。首爾股市昨日126點,創歷來最大點數跌幅,韓圜匯價也跌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新低。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專題報告分析,韓國經濟危機四伏,可能步冰島後塵,踏上瀕臨破產之路。

《金融時報》17日報道,李明博特使、韓國國家競爭力強化委員長司空一在法國出席世界政策會議時,向該報記者坦言,韓國股市正面臨「無底的恐懼」,首爾政府需要予以正視。他認為,政府應公開一切的事實和數據,包括外匯儲備和短期國債的情況。

盡管韓國外匯儲備仍然高達2400億美元,但受累於短期流動性不足,標准普爾昨日仍把韓國七家銀行納入「信用觀察」(Credit Watch)名單,進一步加深市場疑慮。為此,首爾政府已經向東亞一些鄰國求援,提出總值8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方案。同時,總統李明博已焦急地向中國和日本招手,要求聯同東盟一起舉行區域性峰會,商討應付當前危機。

《金融時報》早前的專題報告指出,金融海嘯的沖擊已經抵達亞洲的岸上,斷層線(fault-lines)亦已出現--曾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被迫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拯救」的韓國,匯價已經重回到十年前的低位,令人擔憂當年的悲劇會否重演。該國財長姜萬洙在國會上坦言,目前除了出口的部分外,包括投資、消費、就業和經常帳的趨勢,都跟當年金融危機時相似。

雖然韓國人現在仍未奔跑到銀行去把現金提出,仍然相信國家和銀行體系可以避免「冰島式」的爆炸(Icelandic-style implosion),甚至自以為可以從今次危機中取利,但總統李明博已經開始警告,指民眾無視於韓圜的崩潰危機。他說:「有些個人和企業以為可以藉著持有美元賺大錢,但在今次國家危機中,一切個人的貪欲都要放下!」

除此之外,韓國在其他方面也與今次海嘯中嚴重受損的兩個西方大國--美國和英國--有著恐怖的相似性。像美國,韓國的消費者和企業也出現過度借貸。像美國和英國,韓國的借款人也太依賴於貸款批發市場,一旦個這市場出現停滯,他們就會發現自己走投無路。

然而,韓國目前的當務之急,還是應付自97年金融危機之後,開始累積起來的高度杠桿化經濟,開始出現的去杠桿化過程。這使得聘請了韓國88%雇員的中小企部門,在海嘯面前喪失抵抗之力,意味著高失業率、內需減少和大量銀行壞帳將會出現。盡管韓國持有的2400億美元外匯儲備必要時仍可發揮作用,但問題是國內的信貸流動性已在迅速收縮。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師Duncan Wooldridge說:「我最擔心的危機是(韓國)本地信貸泡沫會爆破,但許多人對此仍不知不覺。」

李明博譴責部分國民無視韓圜的崩潰危機,只顧換美元賺錢。

㈩ 金融糾紛包括哪些

金融糾紛是指金融機構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金融機構之間所發生的因貨幣融通而引起的糾紛。
一是金融糾紛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信貸市場、資金市場、證券市場、貴金屬市場和衍生工具市場等;

二是金融糾紛中簡單糾紛與復雜糾紛並存。例如,傳統的銀行借貸糾紛、信用卡糾紛等具有案情簡單、事實清晰的特點;而在金融期貨和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糾紛中,涉及到的技術、事實和法律問題非常復雜;

三是金融糾紛中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商業秘密,有許多金融糾紛不便於公開化,金融機構的經營方法、成本、利潤等涉及商業秘密的信息更不能輕易暴露,否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四是現代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金融出現了虛擬性、全球性特徵,這給金融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的風險,金融糾紛不斷產生,而且糾紛的證據收集與確認、侵權行為認定、賠償額度等都面臨新問題。

閱讀全文

與韓國金融領域的消費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