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林權屬糾紛,我方是否可以聘請一個沒有律師證的人當我們的法律代理人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拓展資料:
山林權屬爭議案件往往發生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單位以及單位與單位之間,涉及面廣,牽涉人員多,如不及時、慎重處理即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毀林、械鬥等惡性事件。而且由於時間跨度長,普遍存在「證人難覓、證言難集、書證難鑒、物證難辯、證據鏈難連」的問題,導致案件事實難以查清。同時,山林權屬爭議案件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造成了行政機關在處理糾紛時難以作出規范合法的裁決,而一旦進入司法程序,行政機關作出的決定往往被司法機關撤銷,導致案件處理周期較長。在審判實踐中我們還發現,不僅行政機關處理山林權屬糾紛在認定證據和適應法律法規方面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而且部分行政審判法官在審理該類案件時,認識上也未完全統一。筆者願就相關問題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和思考,以求拋磚引玉。
一、關於審判內容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重點,還是以原爭議山場的歸屬審查為重點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因而,對於山林行政確權行政案件的審理,應以審查山林確權這一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為重點,而不是以原爭議山場的歸屬審查為重點。在此,還有必要從山林權屬調處過程和有關規定方面作進一步的分析。
山林權屬調處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行政機關依法進行調查和裁決,這是行政機關對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作出居中裁決的過程,是一種准司法行政行為,本質上與民事訴訟相類似;二是復議機關或司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審查。而復議機關或司法機關審查的糾紛中又包含了兩個方面,即當事人雙方之間對特定山林權屬的爭議,和對行政機關調處行為的合法性的爭議。有的法院在審理中始終圍繞當事人之間的山林權歸屬進行審理,以權屬的認定來認定行為的合法性,有重復行政機關調查,裁決的過程傾向。而且,把山林權屬調處這一行政行為混同與一般的行政行為,忽略了確權行政行為居中裁決的特性,要求行政機關按一般的行政處罰案的調查標准,運用「排他性」原則證明特定山林屬於特定的一方,並要證明特定山林不屬於不特定的另一方,這無疑是對行政機關的苛求。所以不能以行政機關裁決在事實認定上存在某一相反 「事實」之 可能性為由,就認定行政行為事實不清、證據不充分。
《江西省山林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是適用於調解處理發生在江西境內的山林權屬爭議的地方性法規。該《處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調處申請應書面提出,並載明下列事項,包括有關證據及其來源,證人的姓名、工作單位或住址。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申請調處雙方當事人均負有舉證責任;鄉鎮或林業主管部門負有取證和查證責任;第二款規定,雙方提供的有關證據,必須經鄉鎮或林業部門查證屬實後,方可作為處理依據。
根據上述規定,行政機關應該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經查證屬實後,依據所採集的證據進行裁決,而沒有必要依職權主動去調查,當然行政機關認為有必要的話,也可以依職權調查當事人雙方所提供證據以外的證據和事實,但只是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起補充或佐證作用的。法律並未要求行政機關必須按「排他性」原則去證明或否定某一權利的歸屬狀態,事實上既無可能性也無必要性,行政機關做不到,司法機關也同樣做不到。
因此,法院在審理山林確權行政案件時,應以爭議雙方當事人所在行政程序中提供的證據為限,對確權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即審查行政機關所作出的該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是否清楚、據以認定事實的證據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適用法律法規是否正確、是否超越職權,如果越過這個度,就會偏離了確權類行政審判的應有之義。
二、關於對未經雙方當事人簽字的山場勘察筆錄的效力認定問題
山場勘察筆錄是山林行政確權行政案件中行政機關常要提供的證據。山場勘察筆錄是否需雙方當事人到場並簽字,在實踐中也是爭議較大的問題。要說明這一點,有必要提及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即勘驗筆錄,又叫勘查筆錄。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對與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適用於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調查、偵查或訴訟過程中。而山林權屬確權的裁決案中行政機關對爭議山場組織進行的山場勘察筆錄,雖然也是存在於行政調查過程中,而且名稱相似,一為勘驗筆錄,一為勘察筆錄,但兩者的內涵和法律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指全面記載辦案人員對案件現場及有關場所的勘驗、檢查情況,包括依法搜集、提取證據等情況的證據性文書,是研究案情、判明案件性質、制定調查計劃的重要依據,還是甄別當事人陳述的有力證據,辦案人員只要進行現場勘驗、檢查,就必須製作現場勘驗筆錄。後者所稱的勘察筆錄是行政機關為核實某一方當事人所提交的權證(或者證據)的真實性,比對權證記載的四至與實際地物標的關系,確定權證與爭議山場的關聯性,核實某一方當事人主張權利的山場的范圍、類別等情況。換一句話說,是以當事人一方的證據為基礎,讓其在特定區域進行指認,以此判斷其證據的關聯性、真實性或者找出其中存在的矛盾,屬於行政機關核實證據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一方當事人未提供權證或不主張權利或放棄主張權利,則針對該方當事人的山場勘察行為不會發生。
可見,山林權屬爭議調處過程中所稱的勘察筆錄,是依據調解處理辦法第十九條之規定,由行政機關對當事人一方所提出的證據進行查證的行為,是行政機關採信或不採信某個證據的一個重要手段。雙方帶山所製作的筆錄內容的不一致性,恰可說明其中某一方當事人所提出證據的虛假性,為行政機關查明事實真相提供可能。因此,山場勘察筆錄也就無需另一方當事人到場,更無需另一方當事人簽字確認。有觀點認為,山場勘察筆錄是原爭議當事人某一單方在場製作,不能作為案件的定案依據,是混淆了勘驗筆錄和山場勘察筆錄兩者之間的區別,把證據查證行為等同於現場事實固化行為。
因此,山林權屬調處過程的山場勘察並不要求雙方當事人必須同時到場,所製作的筆錄也不需要雙方當事人簽字。法院在認定該類證據時不能以未經當事人雙方簽字為由而認定證據無效。
三、關於對《江西省山林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第二十一條的理解問題
該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縣內的山林權屬爭議,以林業三定時期的權屬為依據。林業三定時期未確定權屬的,參照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時期確定的權屬處理;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時期也未確定權屬的可參照土地改革時期確定的權屬,憑當時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或其存根處理。據此規定,法院在審理山林行政確權案件的證據認定中,在有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並且未經法定程序撤銷的情況下,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具有最高的作為山林權屬的證據效力。但在行政裁決中,如果認為,凡是爭議當事人中一方能提出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則權屬就歸誰,這種看法過於片面,實際上是違背了《江西省山林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第三條、第三十九條和《江西省森林條例》第五十二條的規定。
依照《處理辦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調處山林權屬爭議過程中,各方必須做到實事求是、依法辦事。這不但是爭議雙方當事人的約束,也是對調處機關的約束。第39條規定「本辦法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因此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解釋具有適用效力。省林業廳2003年的復函明確規定:「在四固定、林業三定中,為了方便管理或因體制變化等原因,對山林權屬進行調整,必須當事雙方簽訂有關協議,或經鄉以上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或經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在此前提下,山林權屬才能變更。因此,如對四固定或林業三定中頒發的山林權證提出疑義,就應重新審查、核實其頒發的依據。若因失誤造成錯發山林權證,則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予以糾正。」
《江西省森林條例》(2007年5月1日施行的地方性法規)第五十二條第二款再一次明確規定:在調解處理山林權屬爭議過程中,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查證屬實的,原發證機關應當撤銷所發的山林權屬證書,並依法重新確定山林權屬:(一)偽造發證依據或者一方當事人隱藏、毀滅有關證據的;(二)發證機關工作人員在發證時徇私舞弊的;(三)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該證屬錯誤發放的;(四)違反法定程序發證的;(五)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因此筆者認為,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四固定」證在爭議的行政裁決中都具有證據效力,但在適用上卻有順序之分。在有林業「三定」證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但其前提條件是當事人所提供的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必須是合法有效的,而不是一個錯誤的權證。通常情況下,任何人不能因一個錯誤的事實(證據)而獲取權利,這是有悖法律保護合法權利之精神的。同時,林業三定時期的權證和「四固定」證並不當然作為裁決的依據,如屬錯誤發證,行政機關應予撤銷,也就不具有證明其主張的效力。
四、關於對山林確權行政程序的審查重點
行政程序是否合法,是行政審判中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的一個重要方面。山林權屬爭議進入行政程序後,程序合法與否在一定程度上關繫到爭議雙方的林地權益能否得到真正實現。根據審判實踐,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法院應當著重審查的問題。
1、是否經過復議。這是審查立案時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1999年10月1日《行政復議法》頒布施行後,依照該法第三十條之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根據此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必須先申請復議,把行政復議作為提起行政訴訟的先決條件和必經程序。山林屬於自然資源,當事人對山林權屬爭議處理決定不服,必須先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是否經過了調解。首先,調解是必經程序,調解應當製作調解筆錄,這是關系程序是否合法的重大問題。調解的過程要在決定書中予以說明,寫明「經召集雙方調解無效」字樣。調解成功的,要製作調解書,當事人和特別授權委託代理人必須在調解書上簽字,特別授權委託書應當附卷。其次,調解書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事後反悔的,政府根據該調解書作出的處理決定,法院一般應予以維持。當然,該調解書被政府或者法院認定無效或者予以撤銷的除外。調解書從本質上來講是民事合同(協議),其效力問題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進行判定。但是,由於山林權屬糾紛案件的特殊性——政府對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擁有處理權,因此,政府必然擁有對調解書效力的認定權,這與一般的民事合同糾紛專屬法院管轄有所區別。第三,同一糾紛有多份調解書(協議)或處理決定、判決的,視為合法的權屬變更,以最後一份為准。
3、是否存在直接注銷山林權屬證書情況。存在山林權屬糾紛的,不可以直接注銷山林權屬證書,而應當在山林權屬糾紛處理決定中對山林權屬證書是否有錯誤作出認定,如果有錯誤,應當說明理由。但在程序上無需由爭議當事人單獨提出書面申請,而後行政機關就山林權屬證書是否錯誤作出認定。否則,不僅與《江西省森林管理條例》第五十二條的規定不符,而且也將增加行政成本,人為造成當事人訟累。當事人對山林權屬證書的注銷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2. 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如何認定林權證書的效力
根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的規定,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要確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首先應以依法核發的林權證為准。 但是,我國山林權屬政策自解放以來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各個時期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在當時確權過程中出現的政策性及人為性失誤,導致現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認定林權證書效力成為了難題。 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確定土地個人所有,為群眾頒發了土地證;此後的合作化運動,個人所有土地山林隨人入社,土地、山林集體所有;1961年至1963年對土地(林地)、耕畜、農具、勞動力進行了「四固定」,按屬地原則對土地林地進行統一的調整,歸就近的生產隊集體所有;1981年至1983年的「林業三定」,為生產組集體和各戶頒發了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每次的社會歷史變革都會帶來林地權屬的變化,而林權確權工作的不規范、登記發證制度的不健全導致部分林權證錯漏填寫、重復填寫等情況時有出現,當然,存在這種錯填、漏填、重復填的現象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一是六十年代的「四固定」工作不徹底,且「四固定」當時主要是對耕地和林地,對當時未開發的荒地,一般不固定,對在「四固定」時期的土地(林地)確權基本上也沒有法定形式的文字記載,記載不規范。二是八十年代初落實「林業三定」工作時,工作組的人員本身水平不高,頒證工作粗糙,填證不規范、不統一、不全面,產生了證件的錯發、重發。比如有的山林權證四至范圍寫成「上至山頂,下至田邊,左至大松木,右至某某甜竹根」。結果是松樹砍掉了,甜竹根也不見了,界線沒有了,引發糾紛;或者當年的小松樹也長大了,到現在全部都是大松樹,你說是這棵,我說是哪棵,這也引起了爭議;而有的山證的四至界線寫成左與張三交界,右與李四交界,雙方對界線各持己見,亦因此引發糾紛。而且,當時有些證是蓋好印,然後發給各戶自己填的。我們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就見過空白已蓋印的山界林權證和社員自留山使用證。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採信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這類書證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本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就因為時間跨度長,土地改革、「四固定」不徹底,「林業三定」工作粗糙,加上當時的工作人員不重視資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無據可查或資料丟失,以致當事人發生權屬爭議無法找到相關證據,普遍存在當時的證人難找、有效的書證、物證難查,證據鏈難連的問題,因此,事實難以查清。所以,有的法官如果見到一方有山證的話,基本承認其效力,而有的則一概否認其效力。那麼,對於這種山證,我們在審理中如何更好認定其效力呢? 筆者認為,鑒於歷史的原因,對於這些山證的效力,既不應一概否認,亦不應一概肯定,這些證據應結合其他證據以及管理事實等才作確認比較妥當。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要遵重歷史,遵重現實,要從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管理和利用的原則來處理爭議。 對於因山林政策調整所形成的權屬證書、登記確權底冊等書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主要證據,要正確認定山林權屬糾紛中這些書證法律效力,應把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背景,根據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結合現實情況加以認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林業三定」時的山證,無爭議的應當確認其效力。對因錯發,重發等情況引起爭議的,則應查明情況,參考「四固定」的確權依據作出處理。如合作化、「四固定」時期沒有有效權屬依據的,應通過田畝造冊、交糧納稅、經營管理及使用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認定,在以上因素欠缺的情況下,可參照土改確定的權屬處理。爭議山林的林木性質以及對山林的經營管理也是認定山林權屬的證據之一,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經營管理情況。 對於有些山證,如我們見到過有的山界林權證沒有蓋縣人民政府的印章,有的填報負責人處沒有人簽名,有的審查同意單位(社、隊)處沒有蓋印,有的沒有填寫日期,有的填寫有錯別字,對方當事人都會對這些漏填錯填的山證有異議。對這類證據,如果僅僅是證據形式上存在瑕疵,結合其他證據材料能夠印證該份瑕疵證據所要證明事實的,可以認可該份證據的證明效力;但是,如果僅有該瑕疵證據,沒有其他證據予以印證的,一般情況下不應認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當然,如果幾個瑕疵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證明某項事實的,也可以不否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 認定山林權屬的書證主要有「林業三定證」(包括山界林權證、自留山使用證、林業生產承包合同等)、「土地證」(包括清冊)、「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包括入社資料、協議書、調解書、政府處理決定、法院判決等),這三類證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適用上應有順序之分,認定的順序應該是先「林業三定證」再到「土地證」最後是「權屬變更憑證」。 在有「林業三定證」而且是正確有效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如果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前,其效力已經得到了「林業三定證」的肯定,因而不發生「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的適用問題;如果這些「合法的權屬變更」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後,這些憑證則作為認定山林權屬的直接依據,「林業三定證」不能作為依據。
3. 山權有爭議如何申訴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公正、及時地處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林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
處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以下簡稱林權爭議),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處理林權爭議,應當尊重歷史和現實情況,遵循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有利於群眾的生產生活的原則。
第四條 林權爭議由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林業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設立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以下統稱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按照管理許可權分別負責辦理林權爭議處理的具體工作。
第五條 林權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所在地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應當及時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報告,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
在林權爭議解決以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伐有爭議的林木,不得在有爭議的林地上從事基本建設或者其他生產活動。
第二章 處理依據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第七條 尚未取得林權證的,下列證據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一)土地改革時期,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土地證;
(二)土地改革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不發證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冊;
(三)當事人之間依法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贈送憑證及附圖;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
(五)對同一起林權爭議有數次處理協議或者決定的,以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終決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後一次決定為依據;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決。
第八條 土地改革後至林權爭議發生時,下列證據可以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參考依據:
(一)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設立時,該單位的總體設計書所確定的經營管理范圍及附圖;
(二)土地改革、合作化時期有關林木、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三)能夠准確反映林木、林地經營管理狀況的有關憑證;
(四)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能夠確定林木、林地權屬的其他憑證。
第九條 土地改革前有關林木、林地權屑的憑證,不得作為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或者參考依據。
第十條 處理林權爭議時,林木、林地權屬憑證記載的四至清楚的,應當以四至為准;四至不清楚的,應當協商解決;經協商不能解決的,由當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確定其權屬。
第十一條 當事人對同一起林權爭議都能夠出具合法憑證的,應當協商解決,經協商不能解決的,由當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雙方各半的原則,並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其權屬。
第十二條 土地改革後營造的林木,按照「誰造林、誰管護、權屬歸誰所有」的原則確定其權屬,但明知林地權屬有爭議而搶造的林木或者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章 處理程序
第十三條 林權爭議發生後,當事人應當主動、互諒、互讓地協商解決。經協商依法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在協議書及附圖上簽字或者蓋章,並報所在地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備案;經協商不能達成協議的,按照本辦法規定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申請處理。
第十四條 林權爭議由當事人共同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負責辦理具體處理工作。
第十五條 申請處理林權爭議的,申請人應當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提交《林木林地權屑爭議處理申請書》。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現狀,包括爭議面積、林木蓄積,爭議地所在的行政區域位置、四至和附圖;
(三)爭議的事由,包括發生爭議的時間、原因;
(四)當事人的協商意見。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權爭議處理機構統一印製。
第十六條 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在接到《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後,應當及時組織辦理。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應當出具證據。當事人不能出具證據的,不影響林權爭議處理機構依據有關證據認定爭議事實。
第十八條 林權爭議經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在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並由調解人員署名,加蓋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印章,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九條 林權爭議經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應當製作處理意見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決定。
處理意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事由、各方的主張及出具的證據;
(三)林權爭議處理機構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四)處理意見。
第三十條 當事人之間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凡涉及國有林業企業、事業單位經營范圍變更的,應當事先徵得原批准機關同意。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之間達成的林權爭議處理協議,自當事人簽字之日起生效;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權爭議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章 獎勵和懲罰
第二十三條 在林權爭議處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偽造、變造、塗改本辦法規定的林木、林地權屬憑證的,由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收繳其偽造、變造、塗改的林木、林地權屬憑證,並可視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在林權爭議解決以前,擅自採伐有爭議的林木或者在有爭議的林地上從事基本建設及其他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森林法》等法律法規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六條 在處理林權爭議過程中,林權爭議處理機構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由林業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4.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5. 如何解決山林權屬糾紛
湯有勝讀者: 你村可以與鄰村進行協商達成協議,化解糾紛,或者請求鄉鎮人民政府調解解決。 當然,也可以根據森林法第17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的規定,直接請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確認糾紛林地的權屬。 另外,根據行政復議法第30條規定,如果你村或鄰村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經審查,應區分情形作出以下行政復議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撤銷、變更該具體行政行為;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如果對行政復議決定仍不服,則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未經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理和行政復議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潘家永)( 來源:《農業知識》2009.1 )
6. 林權證廣東發,省界在江西省如何處理
摘要 法律依據
7. 山糾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991年7月11日起至今,山林權屬糾紛案件作為行政案件來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最高人民法院(行)發(1991)19號文件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991年6月11日通過,1991年7月11日起試行)第一條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第七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對人民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門有關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處理決定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作為行政案件受理」②。從此明確了人民政府處理山林權屬糾紛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作為行政案件來審理。《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於當時沒有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行政復議,人民法院才能受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因此,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山林權屬糾紛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可選擇先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復議不是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
199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頒布實施。該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從此,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處理,在程序上適用《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條第七條、《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及其相關的法律規定,山林權屬糾紛案件的處理,行政復議成為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目前,山林權屬糾紛案件的處理程序為: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一審,二審)。
8. 此山林糾紛怎樣認定,法律高手請支招
一、應當以超越鄉政府的職責范圍為由請求縣政府處理。山和林都是不動產,但必須區別看待,山權不管屬於馬路組還是屬於關路組或某村,都必須屬於集體,而不是個人。要解決林權問題,首先要解決山權問題,即山歸哪個單位(組)所有的問題。顯然這已是單位之間發生的林地所有權爭議,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處理。一般縣級政府會指令縣級林業局具體承辦,該單位有專門的調處山林糾紛的班子和人員,然後以縣級政府的名義確權。鄉政府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宣講法律和政策,預防和制止雙方武鬥和採伐林木。《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
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二、調查建議報告。
(一)介紹山林權屬糾紛初步調查情況
(二)鄉政府的危機防範和應對措施
(三)建議
要解決林權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山權的問題。《森林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因此,本府認為,對某村沙堡子的山權即林地所有權如何確認權屬,歸馬路組或關路組哪個單位所有,已經超越法律規定的鄉級政府的職責范圍,本府不便於深入調查及無權作出行政確權決定。現建議縣人民政府指令縣林業局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繼續調查,提出處理意見。
三、應你要求,現予補充:關於誰的證有效問題,不能純粹看證本身,而是要看證是怎麼取得的,取得的過程是否存在不正當利益、程序,或者有必要到縣檔案局或林業局等單位查閱發證的原始登記冊,看登記冊是否和證件登記內容相符,最好是找到當年的發證承辦人核實。需要強調指出,要撤銷某一證件的效力,必須由原發證機關或者其權力繼承機關作出書面決定。
山林權屬糾紛是指圍繞林地、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問題所發生的糾紛。歷史上,由於林地的自由買賣,遷徙嫁娶的隨帶與贈送,使山林權屬不斷變遷轉移,造成十分復雜的山林分布和權屬關系,經過幾代後,彼此牽扯不清。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經過土改、合作化、四固定、林業三定幾次確權,有些地方由於工作粗糙,權屬仍然不清。1981年,隨著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的林業「三定」政策的出台,山林的定權發證工作全面鋪開,山林權屬糾紛的調處工作就此在全國拉開序幕,1983年底基本結束。一般來說,往後調處山林糾紛,林業「三定」時縣級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山林權屬證書所確認的林木、林地權屬,應予維護,不得擅自變更,確有錯誤,且權屬仍有爭議的,由原發證的人民政府負責處理。原國家林業部於1996年10月14日發布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至今有效,可做依據。
若有必要,鄉政府應當調查爭議雙方擁有沙堡子這塊林地的歷史原因,重點是林業「三定」或發證時的原因。
9. 江西省山林權屬爭議調解處理辦法的條款
第一條為保護山林所有者、使用者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山林權屬爭議地區的安定團結,促進林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國家有關政策,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發生在本省境內的山林權屬爭議的調解處理(簡稱調處,下同)均適用本辦法。本省與鄰省發生的山林權屬爭議的調處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條調處山林權屬爭議應當堅持逐級負責,分級調處,主動協商,著重調解的原則。
調處山林權屬爭議過程中,各方必須做到實事求是、顧全大局、互諒互讓、依法辦事。
第四條當事人雙方可以自行協商解決山林權屬爭議,但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嚴禁借山林權屬爭議聚眾鬧事、行凶、械鬥,或哄搶、破壞國家、集體和公民的財產,或進行其他違法活動。
第六條在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進入有爭議的山林范圍內從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動或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因防治森林病蟲害等特殊情況需進入有爭議的山林范圍內從事有關活動的,由爭議雙方共同的鄉(鎮)人民政府或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進行。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山林權屬爭議的調處。縣(含縣、市、市轄區,下同)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辦理調處山林權屬爭議的具體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對調處山林權屬爭議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調處工作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配備必要的專職工作人員。 第八條發生山林權屬爭議時,雙方當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必須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擴大,並不得單方面發放山林權證和林木採伐許可證等可能影響山林權屬爭議調處的證照,發放的一律無效。
第九條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發生山林權屬爭議的,應先由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能達成協議的,按下列規定申請調處:
(一)發生在縣內的,當事人可向所在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處申請;
(二)發生在地區行政公署、設區的市的轄區區域內跨縣的,當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區行政公署或設區的市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處申請;
(三)發生在省內跨地區行政公署、設區的市的轄區區域的,或發生在中央所屬單位與地方所屬單位之間的,以及其他不屬於前兩項情況的,當事人可向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處申請。
對久拖未決,且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大的山林權屬爭議,人民政府及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主動調處。
第十條公民之間、公民與全民所有制單位或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發生的山林權屬爭議,應先由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能達成協議的,當事人可向山林坐落地所在鄉(鎮)人民政府提出調處申請;跨鄉(鎮)的,可向縣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處申請。
第十一條調處申請均應書面提出,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人的名稱,法定代表人或委託代理人的姓名、職務;
(二)對方當事人的名稱,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三)請求調處的理由、具體要求和調處方案,並附地形示意圖;
(四)有關證據材料及其來源,證人的姓名、工作單位或住址。
第十二條凡山林權屬爭議在土地改革後經雙方協商已達成協議的,或已經人民政府調處作出了處理決定的,或已由人民法院審理作出了判決(裁定)的,不再進行調處,但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情況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對同一山林權屬爭議作出過數次處理決定的,以最後一次處理決定為准;當事人雙方對同一山林權屬爭議達成過數次協議的,以最後一次協議為准。
同一山林權屬爭議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為准;同一山林權屬爭議已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的,以上級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為准;同一山林權屬爭議已由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的,當事人雙方的協議無效。
本辦法頒布施行前各級人民政府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作出的處理決定,可視為同級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適用前三款的規定。
第十三條鄉(鎮)人民政府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決定受理的,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當事人應在收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1個月內提交答辯書和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又不說明理由的,不影響作出處理決定。決定不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對決定不受理的山林權屬爭議,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審查後,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辦法應該受理而沒有受理的;
(二)當事人雙方的協議違反第四條規定的;
(三)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認為處理決定有誤的和其他認為應當受理的。
第十四條對受理的山林權屬爭議,應當先行調解。調解無效的,負責調處的人民政府應作出處理決定。
第十五條山林權屬爭議由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協議或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均應製作協議書,明確山林的四至,並由當事人雙方實地設置固定界標並附四至地形圖。協議書一式四份,分別由當事人雙方及其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保存。
第十六條處理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雙方當事人的名稱,法定代表人或委託代理人的姓名、職務;
(二)山林權屬爭議的來由;
(三)處理決定所依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及行政規章;
(四)處理決定的內容,並附四至地形圖;
(五)不服處理決定的起訴期限;
(六)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七條山林權屬爭議的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在收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1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未起訴的,處理決定生效;拒不執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申請強制執行。
第十八條山林權屬調解協議或處理決定生效後,或由當事人雙方自行協商達成協議後,山林坐落地的縣人民政府應當及時核發或重新核發山林權證。 第十九條申請調處山林權屬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均負有舉證責任;鄉(鎮)人民政府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有取證和查證責任。有關單位、個人有義務配合和協助鄉(鎮)人民政府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調查,如實提供材料,需要時應出具書面證明。
雙方當事人提供的有關證據,必須經鄉(鎮)人民政府或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查證屬實後,方可作為處理依據。調處的全過程應記錄在案。
第二十條土地改革以前有關山林權屬的證據,不能作為現在確定山林權屬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縣內的山林權屬爭議,以林業三定時期確定的權屬為依據。林業三定時期未確定權屬的,參照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時期確定的權屬處理;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時期也未確定權屬的,可參照土地改革時期確定的權屬,憑當時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或其存根處理;雙方都無證據的,人工林的山權、林權均歸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或荒山荒地,按山權、林權各半的原則並結合自然地形處理。
第二十二條跨縣的山林權屬爭議,以土地改革時期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或其存根為依據處理;沒有土地證或其存根的,參照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時期的有關證據確定權屬。
跨縣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境內有插花山,應出示有關證據,如另一方有異議,也應出示有關證據,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驗證後,按下列規定確定權屬:
(一)雙方均能出示證據的,山權、天然林林權歸證據確鑿、理由充分的一方所有;
(二)只有一方能出示證據的,山權、天然林林權歸出示證據的一方所有;
(三)雙方均無證據的,應根據是否長期經營管理等歷史和現實情況,結合自然地形,合理確定山權和天然林林權的權屬。
第二十三條對因土地改革時期重復分配或農業合作化、四固定、林業三定時期重復確定權屬而引起的山林權屬爭議,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系天然林或荒山荒地的,按山權、林權各半的原則並結合自然地形處理;系人工林的,按山權各半,林權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處理。
第二十四條凡經人民政府劃定的國有林,或當地農村集體所有制單位贈送給全民所有制單位的山林發生權屬爭議時,全民所有制單位能出示當時有權批準的機關的批准文件、或協議協約、或贈送書等有關證據,或提供自劃定或贈送以來經營管理情況的,其山林所有權應歸國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單位的經營管理權維持不變。
省、地區行政公署、設區的市所屬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跨縣山林,由於原經營單位已被撤銷或分開,當時山林權屬又未明確的,山權和天然林林權按行政區劃確定權屬,人工林按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協商處理。
第二十五條人民政府安置移民時,在移民新居住地劃定歸其所有或經營管理的山林,已劃定的山林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不變。
第二十六條建國後,一方確屬越界在對方荒山、稀疏林地營造了人工林,山權不變,人工林林權歸造林並從事了經營管理的一方所有,但人工林的收益分成比例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第一代人工用材林進入主伐期後,林權所有者應當作好規劃,依法主伐,期滿林權歸山權所有者所有。主伐期由雙方共同的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定。
人工林伐後跡地更新由山權所有者負責。防護林、水土保持林禁止皆伐。
第二十七條在土地改革後農業合作化前,因遷居、婚姻等原因隨帶或贈送給他人的山林,接受一方辦理了山林入社手續的,屬接受一方社隊(鄉、村)集體所有。沒有辦理入社手續的,仍屬原社隊(鄉、村)集體所有。
農業合作化後,因遷居、婚姻等原因隨帶或贈送給他人的山林,仍屬原社隊(鄉、村)集體所有,但屬於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情況除外。
第二十八條林業三定後,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的,其原在農村的自留山的山權和天然林林權收歸當地集體所有,人工林按誰造誰有、合造共有的原則處理。
第二十九條土地證、協議書、判決(裁定)書等有關證據載明的山林面積與實際不符的,以其載明的四至為准,確定權屬。四至界址的范圍有爭議時,按四至載明的最近的地物標為准,確定四至界址。
第三十條對發生權屬爭議的山林,雙方證據不足,難以認定,經多次協商又達不成協議,依照本辦法規定又難以劃定權屬界線確定其權屬的,可決定收歸國有,並由省人民政府或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決定管理辦法。
第三十一條在調處山林權屬爭議時,按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新版軍事地形圖所劃的縣界確定山林坐落地,但前述縣界不能代替山林權屬界線,也不作為法定的行政區劃界線。 第三十二條在調處山林權屬爭議中,偽造、塗改證據或者指使、脅迫、誘騙、賄賂他人作偽證的,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或者處以200元以下罰款;國家工作人員有上述行為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予以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第五條規定,或者煽動、教唆、策劃、指揮他人違反本辦法第五條規定的,屬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屬於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擅自進入有爭議的山林范圍內從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動或者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的,由爭議雙方共同的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立即停止,並視情節輕重,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並可沒收從事林事活動或者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的設施、工具。
對擅自進入有爭議的山林范圍內砍伐林木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在發生或調處山林權屬爭議時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國家工作人員,由有關部門予以行政處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議,復議機構必須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復議決定。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或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當事人可在接到復議決定書或復議期滿之日起1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當事人可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個月內,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不適用前款規定。
10. 辦理林木採伐證後林木已經採伐出現糾紛該如何處理
如果是因為山或者林存在糾紛,那麼我理解如下:在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後版林木是不應該出權現糾紛的,特別是已經採伐後更加不應該出現糾紛。因為在辦理林木採伐證之前林業部門就要你提供合法的《林權證》等材料,包括購買山林的原始合同(3分至2村民簽字同意)及四至界限無爭議(所有交界村組或者村民簽字認同)的資料,然後林業部門還會現場勘測,在辦理林木採伐證後,還會要求採伐者在採伐地點周圍張貼採伐公示,無糾紛後再採伐林木。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應該出現糾紛的。如果出現那就證明林業部門的審批出現問題了,存在玩忽職守的行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山林權屬不清、山林權屬主動脈爭議的不得核發林木採伐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