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

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

發布時間:2022-05-11 08:11:58

1.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哪些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1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
第二條 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第三條 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網路用戶請求追加涉嫌侵權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原告僅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追加可以確定的網路用戶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四條 原告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路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處罰等措施。
原告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請求追加網路用戶為被告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五條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被侵權人以書面形式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向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包含下列內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有效:
(一)通知人的姓名(名稱)和聯系方式;
(二)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地址或者足以准確定位侵權內容的相關信息;
(三)通知人要求刪除相關信息的理由。
被侵權人發送的通知未滿足上述條件,網路服務提供者主張免除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 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的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時,應當根據網路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確程度,網路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
第七條 其發布的信息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收到通知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通知內容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 因通知人的通知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錯誤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被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通知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錯誤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相應恢復措施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受技術條件限制無法恢復的除外。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路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
(三)該網路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
(四)該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
(五)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七)與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條 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
(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
(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
(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第十一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降低其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經營主體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
(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
(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
(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
(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方式公開前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個人信息,或者公開該信息侵害權利人值得保護的重大利益,權利人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公開個人信息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三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文書和公開實施的職權行為等信息來源所發布的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布的信息與前述信息來源內容不符;
(二)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添加侮辱性內容、誹謗性信息、不當標題或者通過增刪信息、調整結構、改變順序等方式致人誤解;
(三)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但網路用戶拒絕更正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不予更正;
(四)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仍然發布更正之前的信息。
第十四條 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
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五條 僱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者恢復名譽等責任形式的,應當與侵權的具體方式和所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侵權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網路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書等合理的方式執行,由此產生的費用由侵權人承擔。
第十七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
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予以確定。
第十九條 本規定施行後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一審、二審案件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規定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2. 名譽侵權賠償標准

名譽侵權的,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並賠禮道歉,在侵害名譽的范圍內消除影響。如果造成精神傷害的,還可以要求侵權人賠償精神損失。如侵權人拒不承擔責任,受害人可以到法院起訴處理。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一千條
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行為人拒不承擔前款規定的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報刊、網路等媒體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書等方式執行,產生的費用由行為人負擔。

3. 名譽損失費有賠償規定嗎

名譽損失費賠償需根據影響實際情況決定,沒有具體規定。關於賠償的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3)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擴展閱讀:

侵犯名譽權賠償的內容

1、財產損害賠償

名譽權本身不是財產,不具有可以交換的經濟利益,但由於此種權利直接關繫到公民和法人財產權的取得和喪失,因此侵害名譽權也會影響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益,如公民因遭受名譽的毀損而喪失某種工作的機會,法人因名譽毀損而遭受財產的重大損失。另外,受害人的恢復名譽而產生的費和支出,也屬於財產損害的范圍。財產損害既包括現有財產的損失,也包括可得利益的喪失,只要是侵害名譽權所引起的後果,侵權人就應當全部賠償。

2、精神損害賠償

侵害名譽權造成的精神損害應包括受害人的名譽利益毀損和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精神痛苦兩部分。對於受害人名譽利益損害可以通過判令侵權人採取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適當措施予以救濟,但當採取這些措施不足以完全恢復受害人的名譽時,就應當把名譽利益損害納入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只有當侵害名譽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受害人才有權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對於賠償數額,應綜合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獲利的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以及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予以確定。根據我國現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人名譽權受到侵害,不能要求精神撫慰金賠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網路

4. 明星報警說被誹謗,法律上對誹謗有哪些規定

一、什麼樣的行為構成誹謗?
誹謗,顧名思義,是通過傳播捏造或未經證實的事實,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之後果的行為。誹謗經常和侮辱一起發生,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誹謗一般僅限於語言、文字的形式,而侮辱可以以語言的形式,還可以以暴力行為的形式發生;誹謗是基於捏造事實的行為,而侮辱則沒有這一前提;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會造成他人社會評價降低的後果。
二、明星名譽權易受損,如何區分「八卦」和「誹謗」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八卦」爆料,如某明星離婚、出軌、酗酒、賭博等。這些爆料也會影響明星的正面「人設」,對其名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八卦」是否也構成誹謗呢?
不能一概而論,誹謗的前提是捏造事實、對沒有依據的內容進行傳播,造成他人名譽權受損。對於有依據(如照片、錄音、官方文件等)的事實進行公開,只要沒有進行歪曲篡改、沒有惡意評價,是不構成誹謗的,當然還可能構成侵害隱私權等其他行為。
三、明星名譽權糾紛勝訴後又被「實錘」的,能不能「翻案」?
最近明星向法院提起名譽權糾紛訴訟的情況越來越多,通過司法機關的勝訴判決為明星的品德操守背書似乎成了常規的公關手段。但隨著「吃瓜技術」的提高,也存在一些爆料最終被證明是有事實依據的,在這種情況下,之前生效的裁判效力是否會產生影響呢?
從民事侵權角度來說,誹謗的成立不僅涉及內容是否真實,還涉及實施誹謗行為的人主觀上是否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內容來源盡到必要的核實義務。所以,即使事後證明該內容是真實的,也不能消除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的主觀故意,對於這種惡意評價他人、且確實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依然構成侵權。
四、法律上對誹謗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1024條對名譽權進行了規定,一般的誹謗行為將面臨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6條規定了侮辱罪和誹謗罪,對於嚴重的侮辱誹謗行為,可能觸及刑法,構成犯罪。
認為其名譽權收到侵害的明星,是採用民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還是通過公安機關維護自己的權利,是明星自由選擇的權利。至於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侵權人承擔民事後果還是刑事後果或者是行政處罰,需要司法、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認定。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第一千零二十六條 認定行為人是否盡到前條第二項規定的合理核實義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內容來源的可信度;
(二)對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必要的調查;
(三)內容的時限性;
(四)內容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
(五)受害人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
(六)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
第一千零二十七條 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5. 名譽侵權怎麼打官司

具體按照起訴金額確定。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請參考以下法律條例:

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的規定,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其中第二條規定: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涉及損害賠償,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5)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擴展閱讀:

同時,《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也指出:

第二十二條原告自接到人民法院交納訴訟費用通知次日起7日內交納案件受理費;反訴案件由提起反訴的當事人自提起反訴次日起7日內交納案件受理費。

上訴案件的案件受理費由上訴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訴狀時預交。雙方當事人都提起上訴的,分別預交。上訴人在上訴期內未預交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在7日內預交。

申請費由申請人在提出申請時或者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預交。

當事人逾期不交納訴訟費用又未提出司法救助申請,或者申請司法救助未獲批准,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內仍未交納訴訟費用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三條依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需要交納案件受理費的再審案件,由申請再審的當事人預交。雙方當事人都申請再審的,分別預交。

6. 借貸寶名譽權糾紛案判決書,究竟什麼叫公平

我們搜索上榜公司涉案的法律裁判文書,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提煉出主要案件類型,案由,警示案例。

已頒布的P2P管理暫行辦法真的管不到借貸寶嗎?根據規定,實施前設立不符合規定的,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要求其整改。

本案爭議的焦點:2016年10月17日,借貸寶維權代表黃興、葉宏偉、陳倫文、尚小強等人集體來訪反映的借貸寶無風控措施,徵收高額逾期管理費、虛假宣傳等投訴舉報信息我局已收悉。我局將在本市近期開展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過程中對你們所反映的問題進行重點調查核實,並將持續關注該平台相關風險情況,感謝你對我局工作的支持。

關於地方金融監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金融管理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

被告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舉報借貸寶做的是非法行為,但是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受理的都是什麼呢?又怎麼對投資者回答呢?按照道理,作為金融和市場來說,在法律的框架下就是三公:公平、公正、公開。

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貸寶)與被告黃興名譽權糾紛一案終於落下帷幕,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法院(2017)渝0107民初14347號,支持原告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黃興名譽權糾紛案,原告人人行公司訴稱,原告於2015年開發了手機軟體「借貸寶」,擁有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書。「借貸寶」是一款互聯網個人間直接借貸的社交金融軟體,為平台上的借款交易提供居間服務,注冊用戶可在自己的好友間自由達成借款協議。被告從2016年起捏造事實,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名為《反借貸寶旁氏騙局而合法得利》、《黃興舉報借貸寶設立資金池、非法集資》、《九鼎金融大鱷一個騙局套一個更大騙局金融風暴真面目》等文章,數百次詆毀「借貸寶」產品和其營運方人人行公司。被告不斷發布的惡意污衊原告進行傳銷、設資金池、搞旁氏騙局等言論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持續傳播,其頻繁捏造並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給原告的商業信譽和聲譽造成嚴重損害,使原告的後續推廣備受質疑。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遂訴至法院,請求:1、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並消除所有影響,刪除所有原發及轉發侵權文字內容;2、判令被告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及所有轉發侵權內容的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30天,並承擔所有費用;3、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000元及公證費2304元;4、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法院院認為,名譽是一種對特定主體的社會評價。公民及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及法人的名譽。法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權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四個方面來認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是指以暴力、語言、文字等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或者捏造並散布虛假的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本案中,原告作為「借貸寶」軟體的著作權所作者,具有承載「借貸寶」為指代名稱的名譽權主體資格。被告黃興在「借貸寶」及其開發公司的行為未經相關國家機關認定的情況下,撰寫文章中作出「金融詐騙」、「非法集資」、「洗錢」、「旁氏騙局」、「傳銷」等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評論,並在多個網路平台傳播,對公眾的獨立判斷產生影響,造成原告在一定范圍內的社會評價降低,其行為已經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害。雖然被告陳述其作為「借貸寶」的注冊會員,人身和財產遭受雙重侵害,但被告應當通過合法、正當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不應當在網路上發布帶有貶損他人名譽的言論。因此,被告的抗辯理由本院不予採信。

關於原告要求被告刪除文章並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本院予以支持。關於刪除文章的范圍,由於本案所涉文章數量較大,由本院依據文章的具體內容確定。關於賠禮道歉及消除影響的范圍和持續時間,本院酌情認定有被告在其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發布致歉聲明,具體內容需由本院審定,持續時間本院根據侵權言論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酌情認定為七日。關於原告主張的財產損失10000元,由於原告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本院不予支持。關於原告主張的2304元公證費,該費用系原告進行證據保全所支付的合理費用,本院予以支持。

點評:2015年8月8日,借貸寶誕生至今,不過短短三年,這期間有1.4億用戶、月活躍用戶1000多萬,每天交易額2-5億,累計撮合交易額3600億元。

在投資者、借款人、網貸公司三者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於此類公司從事金融業務,演變成類銀行的金融機構或非法的資本控制平台。網路借貸寶平台不應有頭寸的產生。發展為非法的資本控制平台,資金騰挪、關聯交易,變相吸儲等灰色鏈條亦將隨之誕生。

創新從來就不是顛覆性的,一個可以給用戶帶來價值的優秀商業模式,流淌的是業務流、信息流、現金流和物流,實際上流動的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必須是曾經成功過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這種不尋常的獨特創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最壞的榜樣,促進廣泛的違法違規的金融亂象遍地開花,呈幾何式爆發式增長態勢,包括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詐騙、合同詐騙、非法拘禁等,引發社會腐敗、尋租行為的泛濫,導致整個社會風氣敗壞。因此,熟人借貸的過分發育,是對法制社會的腐蝕、市場經濟的摧殘、和諧社會的瓦解。

7. 法律中的裁判規范是什麼意思

民法規范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事實上,民法乃是解決私人之間沖突的規則,在私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的時候,司法機關適用已經公布的民法規范居中裁判,解決糾紛和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當事人之間沒有出現糾紛和沖突,那麼只要沒有違背法律的強行性規范,他們之間是否遵循民法規范是無所謂的。只是在當事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無法自行化解而需尋求公權力救濟裁判的時候,民法規范才凸現出來。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如果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行為規范便會誇大這種行為指引作用,一方面,並不是每一個人對每一個民法條文都能在事實上知曉並依據這些條文去行動;另一方面,法律規范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唯一遵循的規范,法律只是諸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

當然,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而不是行為規范,與美國法學家富勒所總結的法律的八種內在道德之一的「頒布」並不矛盾。因為頒布是法律的合法性要求,而將民法規范界定為裁判規范強調的是其功能。


在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的情況下,那種過分指責民事立法中有較多的抽象概念的做法就是值得商榷的。即使拋開這一點不說,如果我們真的將民法中的抽象概念都簡單化和所謂「平民化」,

是否真的有利於大眾的理解也是有疑問的,因為規則及其用語本身就是抽象化的產物。事實上,我們反對的是那種刻意的修飾和抽象,但是不是反對抽象本身。

(7)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裁判的一般規則

現代訴訟制度拋棄了神明裁判主義而遵行證據裁判原則(或稱證據裁判主義),即運用人證、物證等證據來證明和認定案件事實。本文以民事訴訟為研究視閾,首先闡釋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在此基礎上探討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及相應的證據調查程序,最後討論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

(一)我國有關證據裁判原則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縱未直接規定「證據裁判原則」,實際上也要求當事人和法官應當根據證據來證明或認定案件事實。

比如,《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3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並且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否則為再審的理由(第66條、第179條);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為再審的理由(第179條和第187條)等。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也有規定「證據裁判原則」的,比如《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63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

證據裁判原則適用對象與證據調查程序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就是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要證事實、證明客體、證明標的等)。作為法院裁判依據的事實,可稱為裁判事實,其中有需要證據來證明的(即證明對象),有無需證據證明的(即免證事實)。

證明對象包括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實體事實又包括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構成證明對象的案件事實:

①必須具有法律意義,即能夠引起某項法律權利義務或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②有必要利用證據加以證明,即真實性尚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合理爭議的事實。

不同的案件事實所適用的證據調查程序或者訴訟證明程序也相應不同。訴訟證明程序大體包括提供及交換證據、當事人質證與辯論、法官判斷證據與認定事實。

其中,調查證據資格之有無和證明力之大小的程序,即當事人質證和法官判斷證據,可稱為證據調查程序。通常情況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採用「自由證明」即可。

(一)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首先指的是要件事實,又稱直接事實、(實體法)規范構成要件事實、主要事實,是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可被劃分為權利發生事實、權利妨礙事實、權利阻卻事實和權利消滅事實(此處的「權利」既可指財產權和人身權,又可指請求權、支配權和形成權)。

要件事實或直接事實包括兩類:

①民事法律事實,比如合法繼承(取得所有權)、簽訂合同(形成合同關系)和依法離婚(解除婚姻關系);

②民事糾紛事實,比如侵權事實和違約事實。這兩類事實中,前者是基礎和前提,但是,若無後者則無訴的利益,就不能請求訴訟救濟,也不能申請仲裁。

從民事權利主體或者原告的角度來說,民事法律事實的發生使其獲得民事實質權(所有權等財產權、名譽權等人身權),民事糾紛事實的發生意味著民事實質權受到侵害或發生爭議從而產生民事救濟權(包括物上請求權等實體救濟權、民事訴權和申請仲裁權等)。

可見,權利發生事實包括產生民事實質權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民事救濟權的糾紛事實,均構成訴的原因或訴的原因事實,原告起訴的則應主張此類事實來支持其權利主張或訴訟請求。

權利阻卻事實(如消滅時效屆滿、同時履行抗辯、先訴抗辯等)阻卻某項民事權利行使。權利妨礙事實(如合同不成立、免責事由等)妨礙某項民事權利發生。權利消滅事實(如物的滅失、

債務履行、抵銷、合同解除等)使既存的民事權利消滅。這三類事實是被告用來直接推翻原告權利主張和訴訟請求的「抗辯事實」。對於被告的抗辯,原告也可再抗辯,比如被告提出消滅時效的抗辯,原告可以提出消滅時效中斷的抗辯。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還包括間接事實,即不能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可用來推導或證明「直接事實」是否存在的事實。對要件事實的證明,其途徑主要有:

①利用直接證據來證明;

②通過間接事實證明。在無直接證據「直接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時,可以運用「間接證明」,即運用間接證據來證明間接事實,然後運用形成邏輯鏈的間接事實來推定或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

所以,間接事實又被稱為證據性事實或邏輯上起證明作用的事實。間接事實在作為證明要件事實真實與否之證明手段的限度內,成為證明對象。

民事訴訟中的輔助事實(或稱補助事實),主要是指有關證據能力有無和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即有關證據的可采性和可信性的事實,例如證據收集的違法事實(涉及證據能力有無)、證人與當事人是親屬的事實(涉及證明力大小)等。

一般認為,輔助事實多為訴訟法上的事項。但事實上,輔助事實與間接事實之間往往並無嚴格的界限。輔助事實是有關證據能力有無或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往往包含實體內容,並且當輔助事實直接關涉本案主要證據或惟一證據的可采性時,應當採取嚴格證明,須經雙方當事人質證和辯論。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嚴格證明是以慎重的程序來確認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即在合乎法治原則的程序中發現真實。所謂嚴格證明,是指應當利用法定的證據種類並且應當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所進行的證明。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法定的證據種類」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

嚴格證明與爭訟程序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民事爭訟程序解決的是民事爭訟案件(即民事之訴),是指雙方當事人就具體的民事權益義務或民事責任及特定法律事實存有爭議的案件。實體爭議性或民事爭訟性在制度上體現為「對審主義」(即雙方審理原則)。

民事爭訟程序中,很少有排除適用對審主義的例外情形。但是,正如法諺所雲「任何原則均允許例外」,對審主義也存在法定的例外,比如缺席審判。

在我國,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出庭參加訴訟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雖然無法進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言詞質證和辯論,但是為了及時維護對方當事人權益和避免拖延訴訟,訴訟繼續進行。

(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通說認為,自由證明與嚴格證明均屬證明,在證明的程度上並無差異,即自由證明的證明標准並未降低。但是,與嚴格證明不同,自由證明無需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或者無需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具體說,自由證明不必遵循公開審理、直接言詞審理等原則;

不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為必要,有時可以通過公告、支付令異議等方式確認案件事實(詳見下文),但也不排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

至於證據是否在法庭上出示及用何種方式調查往往由法院自由裁量;不必遵循證據交換規則、雙方當事人質證程序和辯論程序。相對於嚴格證明來說,自由證明側重於證明的快捷性,旨在避免訴訟遲延。

再如,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8條規定「於法院已顯著或為其職務上所已知的事實」為司法認知的事實,第279條至第280條規定了「自認」,第281條和第282條分別規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事訴訟法》第434條規定:「一、明顯事實無須陳述及證明;眾所周知之事實視為明顯事實。二、法院履行其職務時知悉之事實無須陳述;法院採納該等事實時,應將該等事實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公證法》(第36條)和司法解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9條、第13條、第74條、第76條)、

《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5條、第68條、第70條)等規定,眾所周知的事實、公證的事實、預決的事實、推定的事實、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事實等,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8年)第334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

①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

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

③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

④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⑤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8. 侵權人造成被侵權人不得己起訴所產生的律師費可以由侵權人承擔嗎

可以,這個是有爭議的問題,各地判決結果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名譽侵權糾紛裁判規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