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雇員受害責任糾紛案由在2020年還能用嗎
雇員受害責任糾紛2020年不能使用了。
現在被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所替代。
案由是法院處理、統計案件所用,由法院在立案時確立,當事人沒有必要糾結案由的問題。
『貳』 在僱傭關系中受傷哪個法院具有管轄權
一般僱傭合同中有約定,如沒有約定勞動關系發生當地具有管轄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雇員可根據當地具體工資標准和政策計算並要求僱主支付賠償金,若僱主拒絕支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為正確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叄』 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高法關於審理來人源身損害賠償案的司法解釋》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乙方要承擔賠償責任。同時要賠償:該事故的住醫院治療的醫葯費、誤工費等,精神損失費一般是不能得到。
『肆』 保險公司追償權管轄
保險公司進行追償的途徑主要是二個:一是經報案後,由公安機關進行追贓,之後再將追回的贓款贓物交經保險公司;二是如果追贓不成,對方因盜竊罪而被監禁或服刑的,則保險公司可以向所在地的法院起訴。
如果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在對投保人所投保的被盜竊財產進行賠償後,保險公司會要求被盜竊財產的所有人簽署權益轉讓書,將相應的被盜竊財產的權益轉讓給保險公司。
之後,保險公司即可以向實施盜竊該財產的人員進行追償;而如果實施盜竊該財產的人員被監禁的,則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保險公司可以直接向原告所在地(即保險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二條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採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伍』 僱傭關系和侵權關系並存的情況下,擇其一,是哪部法哪條規定的
《最高人來民法院關於源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類似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它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陸』 追償權糾紛管轄
追償權糾紛管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一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百六十五條
因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訴訟,如果合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簽訂或者履行,或者訴訟標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或者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有代表機構,可以由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或者代表機構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柒』 連帶責任追償糾紛如何管轄
目前,隨著民事生活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法律文書涉及連帶責任的承擔問題。比如共同侵權人之間的連帶責任、車輛掛靠人與被掛靠人之間的連帶責任、僱主與雇員之間的連帶責任等等。當事人在承擔連帶責任後必然會行使追償權,由此引起的連帶責任追償糾紛案件的管轄問題接踵而至。有向原審法院起訴的,有向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的,也有依合同法律關系來選擇管轄法院的。各地法院對此類案件的管轄標准不一,由此引發的管轄爭議頗多,當事人反響較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生效判決的連帶責任人代償債務後應以何種訴訟程序向債務人追償問題的復函》規定:根據生效的法律文書,連帶責任人代主債務人償還了債務,或者連帶責任人對外承擔的責任超過了自己應承擔的份額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請求行使追償權。原審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主債務人或其他連帶責任人償還。該裁定不允許上訴,但可復議一次。如果生效法律文書中,對各連帶責任人應承擔的份額沒有確定的,連帶責任人對外償還債務後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行使追償權的,應當向人民法院另行起訴。 基於上述批復,對連帶責任人代主債務人償還了債務或者連帶責任人對外承擔的責任超過了自己應承擔的份額時,該連帶責任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請求行使追償權自無異議。但在不區分主債務人與連帶責任人或者未確定各連帶責任人應承擔的份額時,如何理解「向人民法院另行起訴」存在爭議。筆者認為,此時應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管轄的規定來確定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而不是僅把原審人民法院作為唯一選擇。 實踐中又存在以下情況:連帶責任追償糾紛案件經某個法院受理後卻發現原生效法律文書存在錯誤,直接影響到連帶責任人的責任承擔問題,而兩個案件分屬兩個不同的法院管轄。此種情形下法院該如何處理?一種意見認為,受理連帶責任追償糾紛案件的法院應將該案件主動移送給原審人民法院處理。另一種意見認為,受理連帶責任追償糾紛案件的法院應告知當事人向原審法院申訴,待原審法院受理申訴後,中止該連帶責任追償糾紛案件的審理,待原審法院作出處理後再繼續審理。筆者認為,考慮到連帶責任追償案件的特殊性,原審生效法律文書已被執行,有可能出現執行回轉。
『捌』 僱主向雇員追償法律依據
這涉及的是僱主追償權問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里的僱主不僅包括用人單位,還包括私人僱傭關系中的個人僱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侵權責任法》第34條與第50條第1句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適用關系,因為《侵權責任法》並沒有規定僱主與雇員連帶責任及追償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侵權責任法》對《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關於「僱主與雇員連帶責任及追償」的規定予以了否定,相反,乃《侵權責任法》的有益補充。因此,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9條的規定,僱主有權向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雇員進行追償。比如,雇員疲勞駕駛致使發生車禍造成他人損失,僱主賠償受害人後,僱主就有權向疲勞駕駛的雇員行使追償權。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符合有權追償的條件,但僱主追償的范圍不一定是全部,這取決於僱主是否對雇員盡到了必要合理的監督管理教育義務,換言之,僱主向雇員行使追償權能夠實現的范圍還要看僱主與雇員內部之間責任劃分情況。
『玖』 公司的員工在工作時間不慎導致別人受傷由誰來承擔責任
工作時間內,公司的員工不慎導致別人受傷,這樣的情況,按照法律與司法的規定,應該由該用人單位(即這個公司)承擔責任來負責,這是明確無誤的
『拾』 雇員承擔主要責任,僱主是否具有追償權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