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東盟貿易糾紛

東盟貿易糾紛

發布時間:2022-05-02 11:06:26

① :簡述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影響,請教可以詳細闡述的大師,十分感謝!

、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前景和面臨的挑戰
1、自貿區將繼續保持包容性、開放性,向高端發展
中國-東盟自貿區經過近20年的准備,貿易額不斷提升,經濟融合日趨加快。此後,自貿區內各國將不斷調整彼此內部的經濟結構,實現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多重資源的優勢整合,並以包容性和開放性的原則擴大合作領域,以此為基礎爭取實現10+3乃至更大范圍的制度性安排。
2、內在固有矛盾及外在因素令自貿區面臨嚴峻挑戰
(1)自貿區內國家經濟互補性並不突出。中國和東盟新興國家均以出口作為拉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制定了大量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並以歐、美、日為主要市場,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中國與部分東盟國家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引資及製造業競爭關系,在國際資本的選擇下,利潤不斷攤薄。同時,中國西南省市與緬、老、越、柬、泰在地理、氣候特徵上相近,農產品類似,而礦產品交易由於交通限制始終不能形成量的突
破,因此,經濟互補性目前並不突出。
(2)東盟無法為中國提供足夠的市場容量。東盟10國人口約5.6億,平均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人均消費能力有限,難以為中國長時期面向歐美市場的製造業提供足夠的市場容量。2008年,中國對東盟出口1141.4億美元,進口1169.7億美元。同期中國對歐盟、美、日出口額分別為2928.8億、2523億和1161.3億美元。在中國四大出口對象中,東盟僅承擔14.72%額度,在14285億美元的全部出口總額中所佔比例更低,不到8%。
圖二:2008年東盟與中國前三大出口對象份額比值
圖三:2008年中國對東盟出口在出口總量中的份額
從東盟內部數據來看,中國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貿易額
分別為534.7億美元和524.4億,佔了幾乎一半的貿易量。由於這兩國較為富裕,根據邊際效應遞減原理,對中國產品的消化能力趨於飽和,而其餘國家受消費水平限制則力不從心。
(3)中國產品對東盟本國工業產生沖擊。自貿區啟動後,中國產品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和規模優勢將對東盟國家的原有市場形成較大沖擊,或引發新的貿易糾紛。印尼政府表示,已經在考慮是否將食品飲料、紡織品、鞋類、電器、鋼鐵、石油化工、無機化學和傢具等8個工業部門列入「推遲實施關稅優惠行業名單」。同時,印尼還於近期頒布條例,要求市場上所有的印尼商品必須貼上國家質量標准標簽,並警告近期將沒收市場上所有不符合印尼國家質量標準的進口產品。
(4)東盟內部非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依然存在。東盟的10個成員國大致分為三種情況:經濟發達國家如新加坡、汶萊,較發達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以及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較不發達國家,特別是後三個國家,人均GDP僅400美元,較新加坡的3萬美元比值約為1:75,遠高於北美自貿區和歐盟內部的1:30和1:16,內部經濟發展失衡直接導致經濟政策協調的困難性。同時,在東亞傳統的外向型經濟戰略指導下,東盟成員國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面向海外市場,從服裝加工到低端電子產品組裝,經濟結構和出口產品結構逐步趨同,科技研發投入不足,轉型困難,同質競爭加劇。根據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有關條款,馬、泰、印尼、
新、菲及汶萊6個成員國如果認為本國產品在自貿區市場中受到影響,導致相關產業虧損,則可以採取緊急措施予以保護。
(5)東盟部分國家獨自簽訂自貿協定增加了本身的變數。東盟對各成員國與其他經濟體另行制定經貿政策沒有明確限制。因此,部分成員國紛紛與東盟以外經濟體進行自貿談判。2002年,新加坡和日本簽署自貿協定,對99%的共同商品及對日單邊出口的94%商品予以免稅。新加坡還積極與美、歐、中國香港和台灣就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頻頻進行洽談。2009年12月,歐盟批准歐委會與東盟單個成員國開始進行自貿談判,首先選定新加坡。
個別成員與區外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使自貿區外產品通過捷徑進入東盟共同市場,有可能對東盟整體利益和團結構成威脅,增加了東盟自貿區本身的變數。
(6)自貿區面臨外部競爭壓力。目前從貿易額及結構上看,歐盟、日本、美國仍然是東盟的重要貿易夥伴。2004-2008年,歐盟-東盟雙邊貨物和服務貿易額增速超過25%,2008年達1750億歐元。2009年底,歐盟啟動了與東盟國家自貿談判。根據雙邊自貿構想,東盟市場將降低或取消貿易投資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加強與歐盟商業聯系,成為歐盟「全球歐洲」貿易戰略重點之一。
日本在東南亞經營多年,一直是對東盟影響最大的亞洲國家。2008年,日本批准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10年內日本與
東盟貿易90%的商品將實行零關稅。可以預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外部競爭將長期存在。
四、幾點思考
1、拓寬投資渠道,擴大共同市場,調整經濟合作結構
(1)擴大對東盟投資,進行產業鏈整合。中國對東盟投資較少,遠遠低於東盟對華的投資,依賴勞動密集性產品輸出作為經濟合作主要手段將加劇與東盟的貿易矛盾。只有通過資本和技術輸出,才能利用中國目前已經形成的製造業規模效應、積累的資金和經驗,將雙邊部分產品的同質性競爭引導為
(2)調整雙邊貿易結構,逐步推進人民幣結算。中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占對東盟出口額20%以上,但附加值較低。今後,中國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機電、精密儀器、車輛、金屬及化工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例,並強化包括服務、金融在內的整體性輸出,在自貿區內逐步採納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一方面抵沖國際金融體系風險,保證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收益,另一方面可為東亞區域提供較為穩定的儲備幣備選,維護本地的金融及經濟穩定。
2、充分利用自貿協定,用足用好優惠條款
(1)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展示自貿區的廣闊前景。目前,多數中國出口企業只將目光盯准歐、美、日等傳統國際市場,對中國-東盟自貿區了解和重視程度不夠,對當地新興市場的
潛力和自身優勢估計不足。政府應加大媒體宣傳和政策引導,提升國內外向型企業對該地區的重視及市場投入。
(2)用足用好優惠條款,獲得切實經濟收益。根據中國-東盟《貨物貿易協定》規定,產品本地加工增值不低於總價值40%才被認為是自貿區內產品,可申請原產地證明書,獲得減免關稅的最大優惠待遇,否則只能享受WTO最惠國關稅待遇。然而統計數據顯示,在雲南出入境檢驗檢疫注冊備案的進出口企業中,申請原產地證書備案的企業不足三分之一,經濟收益受到很大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國家應當對出口企業提供相應的法律及咨詢支持,提高企業在自貿區內的收益率。
(3)引導企業展開良性競爭,避免投資及貿易風險。根據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往常表現來看,一旦發現「價值窪地」,即蜂擁而至,展開降價競爭,賺取短期高利後或慘淡經營,或選擇退出。中國-東盟自貿區也極有可能面臨這樣的無序市場競爭,導致當地傳統競爭格局及價格秩序劇烈動盪,最終損害中國企業的長遠利益。
此外,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逐年下降,今後這一趨勢可能更加明顯,勢必引起東盟國家擔憂和抵觸,並利用各種非關稅形式限制中國企業。為此,中方應幫助企業盡快學習和適應貿易新規則,在避免低質低價摧毀共同市場的同時,加強企業自我保護,購買一定比例的投資及政治風險保險緩解經濟風險。
3、加快其它自貿區的建設進程,擴大海外市場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啟動為中國積累了豐富談判經驗,利用這一契機,我們應該加快與其它自貿區的建設進程,一是推進與日、韓、印等國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進程;二是跟蹤研究東盟與其他國家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明確這些協定生效後將對我國產生的影響;三是積極主導東北亞區域合作和東亞共同體的建設,不斷開拓海外市場,提振出口,減少後危機時代全球出口市場萎縮帶來的消極影響。

②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如何貿易往來如何

總體來講,中國和東盟的關系不好,但是由於地緣和人脈的關系,中國-東盟的貿易往來很大,產品產品涉及的領域也是很廣。比如中國在泰國和印尼的投資蠻大的,但是兩國之間的關系一般般,甚至不如日本和韓國。

③ 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從2003年初起,中國與東盟10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正式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是新一代自由貿易區,其內容遠遠超出傳統的貨物貿易范圍,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合作等諸多領域。因此,談判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另外,這是一對十的談判,要達成一項協議不容易。雖然碰到不少困難,但經過雙方努力,和十九輪談判(截止2005年6月),最終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主要有幾下幾項:
1. 「早期收獲"計劃付諸實施
根據2002年雙方簽署的《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質性的談判首先從「早期收獲"計劃開始。為了加速實施《框架協議》,使雙方提前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從2004年1月1日起首先削減海關《稅則》第1-8章中570種產品(均為農副產品)的關稅,這便是「早期收獲"計劃。出於貿易平衡考慮,另有30多種特定產品也包括在該計劃之內。
不過,此項談判進展並不順利,東盟10個成員各有各的要求。最終除菲律賓外,中國已與東盟其他9個成員分別達成了「早期收獲"計劃協議。2004年1月1日起,這些協議(9+1)已如期實行。
談判期間,菲律賓正面臨著大選,中央政府的精力集中在處理國內矛盾上,而且政府的約束力有限,農業部門保守勢力強,農產品自由化阻力大。另一方面,由於氣候、運輸等方面的問題,菲政府在蔬菜自由化上確實面臨一些困難。[1]菲最終未與中國談成「早期收獲"協定,但也未關上談判窗口,並表示要繼續參加後面的談判。中方則表態,菲方可隨時恢復「早期收獲"計劃談判。
2005年4 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菲律賓時期,雙方終於簽署了「早期收獲"協定,並將從2006年1月1日起實施。不過,菲方參與的減稅項目尚不足一半(參見表1)。對此,中方表示了理解。[2] 至此,中國和東盟全部成員都加入了「早期收獲"計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第一階段圓滿完成。

表1 有關各國參與「早期收獲"計劃的減稅項目數量

國家 減稅項目數量

中國
汶萊
593
597
柬埔寨 539
印度尼西亞 595
寮國 406
馬來西亞 599
緬甸 579
菲律賓 214
新加坡 602
泰國 581
越南 547

資料來源:: China-ASEAN Business Week,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ily, 2005年7月19日

「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給中國和東盟成員都帶來了益處。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止2005年6月,中國享受「早期收獲"計劃從東盟國家進口的產品貨值已達11.53 億美元,稅收優惠總額達到10.16億元人民幣。中國品種繁多的蔬菜、肉類和其他農產品,以優惠稅率進入東盟市場,也為東盟國家居民帶來了實惠。按照這個進程,「早期收獲"計劃所列的這600多種農產品到2006年要全部實現零關稅。(不過,越南將推遲到2008年,寮國、緬甸2009年,柬埔寨2010年。)本來,農產品關稅的削減一直是貿易自由化的一個難題,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實施卻從農產品開始,其原因是中國真心希望讓東盟國家「先摘桃",首先從其優勢產品中享受到利益。
2.中泰簽署水果、蔬菜協議
2003年6月,中國與泰國在「早期收獲"計劃框架內簽署了取消水果、蔬菜關稅協議,並於同年10月1日起付諸實施。這是CAFTA的首項成果,對促進以後的各項談判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該協議實施後,效果顯著。在水果貿易上,泰方的熱帶果品(龍眼、荔枝、芒果、榴槤)頗具優勢,而中國的溫帶水果(梨和蘋果)很有競爭力,[3]雙方的出口量都大幅增長。中泰簽署的該項協議,對東盟其他成員也產生了激勵作用。2004年6月,新加坡也加入了該項協議。新聲稱,它基本不生產和出口水果、蔬菜,加入該項協議目的是為了推動CAFTA的建設。最近越南也提出加入該項協議的要求。
3.簽署貨物貿易和爭端解決機制兩項重要協議
「早期收獲"計劃付諸實施後,雙方接著就有關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指需適當加以保護的產品)的降稅模式(即高稅率和低稅率的商品如何分階段降稅)進行談判,至2004年6 月基本達成一致。雖各方有關敏感產品清單的分歧較大,但經過努力,已在同年9月初就貨物貿易的主要內容達成原則協議。
另外,有關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的談判也已完成,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各類自由貿易區有各不相同的原產地規則。在CAFTA中,絕大多數產品均以至少增值40%作為原產地的認定標准。
此外,雙方還達成了《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這是規范中國和東盟雙方在CAFTA框架下處理貿易糾紛的法律文件,對於維護雙邊自由貿易的順利進行是不可或缺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該項協議下,東盟各國宣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明確表示放棄使用反傾銷的替代國定價法、特殊保障措施等歧視性做法,顯然,這有利於建立公正和透明的區域貿易環境。
2004年11月底, 在寮國舉行的10+1峰會上,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之貨物貿易協定》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兩項重要文件。
4.降稅計劃全面啟動
從2005年7月20日開始,雙方開始執行《貨物貿易協定》,啟動全面降稅進程,首批7445種商品關稅已降至20%左右。其中,中國對東盟6個老成員國家平均關稅稅率已降為8.1%,比最惠國平均稅率水平9.9%低1.8個百分點,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由此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經貿發展開創了全新局面。
5.成功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
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是中國和東盟10國政府為促進雙方企業界的合作,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而採取的一項重要的措施。2004年11月,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中國南寧市成功舉行,中國和東盟各國不同行業的企業前來展示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累計貿易成交10.3億美元,並簽訂投資項目129個,總投資達49.68億美元。博覽會期間接待中國和東盟國家觀眾30萬人次。
2005年10月,又舉行了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規模超過了上屆。中國和東盟企業界通過中國-東盟博覽會,獲得了更多進入對方市場的機遇,能更充分地享受到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好處。顯然,博覽會既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的一個成果,又對後者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6.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的談判正在積極進行中
(1)服務貿易:CAFTA11個成員經濟水平差距巨大,服務貿易的成熟程度也有很大差別。一些在服務貿易上有優勢的國家,如新加坡,要求盡早開放服務貿易市場,而服務貿易欠成熟的國家則有顧慮。通過數次談判,大家增加了共識,釐清了服務貿易的規則,一致同意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准入應當比WTO所規定的更深一步。目前,中國與東盟雙方已就服務貿易協議文本達成一致。晚些時候,雙方還要就服務貿易、保險服務及用人民幣結算等問題進一步談判,達成共識。
(2)投資:雙方商定盡早完成「中國—東盟投資協議"的談判,目前正在對其主要內容進行磋商。其難點在於,FTA中的投資自由化內容通常比WTO更深,後者只涉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自由化"。而更深的自由化將包括全面開放投資領域,外資與內資享受同等國民待遇等內容。東盟對投資協議頗為熱心,希望它能促使中國增加對自己的投資。而中國也希望藉此鼓勵其企業向東南亞進軍。
需要強調的是,從2002年10月中國和東盟雙方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到2005年7月實施全面降稅,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這在世界各地三百多個自由貿易區建設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東亞經濟合作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未來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面臨的幾個問題
但另一方面,隨著「早期收獲"計劃和貨物貿易協議的實施,在雙方享受到降稅帶來的優惠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開始顯露出來。從中國方面來看,以下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1.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在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不斷擴大的同時,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也不斷擴大,且後者的增速高於前者。自1998年至今,中國對東盟貿易已持續7年出現逆差。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2年貿易逆差為76.3億美元,2003年達到了164.1億美元,2004年已超出200億美元。2005年1-12月,中國前10位貿易逆差來源地中,東盟國家佔了3席,分別是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中國對這三國的貿易逆差總計達248.4億美元。[4]廣東作為中國對東盟貿易額最大的省份,與東盟的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狀態,2003年和 2004年每年逆差已連續超過110億美元。[5]
盡管從目前看,這一逆差對中國影響還不大,但從長遠看,仍需引起注意。因為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對美貿易,預期受各種因素影響,今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會大幅縮小,這將制約中國對台灣省、韓、日、澳大利亞和東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逆差進行平衡的能力。
2.農產品出口面臨挑戰
「早期收獲"計劃所列的570個稅號均為農副產品,降稅已從2004年1月1日開始。中國雖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農產品成本高,質量差,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低。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對東盟的出口增長率已呈下降趨勢。例如,2003年廣東省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為2.2億美元,比2002年下降了5.1%;而從東盟進口的農產品達5.5億美元,大幅增長41.4%,逆差達3.3億美元。2004年廣東向東盟出口蔬菜、水果、水海產品等農產品為2.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僅22.7%,自東盟進口的食用植物油、大米、水果等農產品達9.7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76.3%, 逆差進一步擴大到7億美元。[6]估計到2006年,從東盟6個老成員進口的農產品關稅降到零後,情況將更加嚴重。
3.中泰果蔬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
「中泰水果、蔬菜零關稅協議"的實施,已給中國蔬菜水果市場帶來一定沖擊。中泰果蔬零關稅實施一年來,中方此項貿易逆差達3.5億美元,占同期雙邊果蔬進出口總額的71%。[7]泰國熱帶水果出口到中國口岸價格總體下降了18%,泰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熱帶水果對中國出口大幅增加,已使廣西等地的果農收入減少。與此同時,泰方對從中國進口的馬鈴薯、洋蔥、大蒜等協議內產品仍實行配額管理,配額外的進口需繳納較高關稅,[8]這制約了在這些產品上有優勢的雲南、廣西兩省區對其的出口。這部分產品成了中國對泰國單邊實施的零關稅優惠產品,凸顯出雙方貿易不平衡問題。
另外,從中國方面來看, 進口手續復雜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中國水果商必須具有中央政府頒發的許可證, 才能進口泰國水果。申請許可證需費時2-3周, 但其有效期僅6個月。水果商每年要更換兩次許可證,共需耗時4-6周。
4.如何處理好敏感產品的降稅?
中國和東盟各國都有一些敏感產品沒有納入降稅清單。對中國來說,紙張、天然橡膠、塑料和石化產品、汽車及其零部件、茶葉、傢具等都列入了敏感產品清單。盡管目前敏感產品關稅還沒有大幅度下降,但像天然橡膠等敏感產品不可能長期用高關稅來保護。一旦大幅降稅,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以天然橡膠為例,中國海南省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占國產總量的70%。但海南省天然橡膠生產成本較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要貴一倍多。如泰國產天然橡膠成本每噸僅人民幣3000—4000元,而海南產的要9000元。[9]這主要是由於海南省產膠企業的負擔重(自辦小社會及職工退休養老)造成的。在這種體制下,海南天然橡膠根本沒有競爭力。另外,東盟產天然橡膠質量也比海南的高,在中國市場銷路很不錯。一旦取消關稅,其銷量必將猛增。海南10萬名膠農的生計將面臨生死考驗。其他某些產品也存在類似問題。這都是需要慎重對待、妥然解決的問題。
5.東南亞華人有憂慮
關稅下降後,中國產品將大量進入東盟市場。這已經引起了一部分華人的憂慮。筆者最近訪問雅加達時,一位有影響的印尼華商反映,他開辦的幾個紡織品廠由於受到廉價的中國紡織品進口的沖擊,已難以維持生計,即將破產。他頗為感嘆地說:「我們印尼華人天天盼著中國強大,現在中國是強大了,可我們卻要破產了"。看來,如何減少自貿區產生的負面影響,做好東南亞華人的工作,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6.中國企業不了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規則
據有關專家最近對中國數百位知名企業家作所的一項抽樣調查,有高達99%的被調查者從來沒有看過《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內容。[10]東盟早在1992年就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而在中國,不少企業至今不知道「自由貿易區"為何物,亦不知道同自己的利益有什麼關系,對已經涌到眼前的商機無動於衷或不知該怎麼辦。
另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04年中國在「早期收獲"計劃下對東盟的出口中,只有17.9%的貿易額申領了「優惠原產地證書"(Form E),享受到了優惠關稅。換言之,在中國對東盟的出口中,有80%的貨物還是在按老的稅率交納關稅。中國企業沒有及時享受到本來可以爭取到的5-15%的利潤空間。而東盟國家向中國出口的貨物有60%享受了優惠關稅,減免稅款高達6億元人民幣,僅泰國一個國家就減免了4億元。[11]另外,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也有其先天不足的缺陷, 如雙方的主要國際市場都在本區域以外,因此,區域內部貿易額占雙方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較小,相互投資規模也不大,與NAFTA、EU等有世界影響的的自由貿易區差距很大,這限制了CAFTA對本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另外,雙方都是發展中國家,CAFTA基本上是一個「南南型"合作模式,大部分成員經濟能力有限,區域內基礎設施較薄弱,不能適應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發展的需要,從而影響了自由貿易區效益的發揮。因此,雙方都需要加強能力建設。

三、前景展望
盡管CAFTA的進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其前景看好。兩年來,隨著CAFTA的建設發展,雙邊貿易快速增長。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 2002年至2004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長。200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59億美元,提前一年實現了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2005年1-7月,雙邊貿易額已達到707.4億美元,同比增長30%, 中國對東盟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已提高到9.2%。實際上,從2005年1月起, 東盟已超過香港, 成為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
最近,中國貿易官員樂觀地預言,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逐步加強,到2010年CAFTA有望在進出口總額上超過北美自由貿易區,到2020年在GDP總量上超過歐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和北美、歐盟自由貿易區一道成為世界三大經濟支柱。[12]
同樣,東盟國家官員也非常看好CAFTA的前景。越南貿易部副部長潘世銳指出,一個擁有17億人口、正在形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所有成員的重大機遇。該貿易區的建立將逐步排除各成員之間的貿易壁壘,從而使本地區的商品、服務和投資更加自由地靈活流動。以長遠的目光來看,這一貿易區將促進本地區資金流動及積累,最終提高本地區經濟的效益及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13]
當然,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雙方都有會遇到一些局部的困難或問題,但這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到自貿區建設的大局。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雙方領導人都已下決心要推進CAFTA進程。總的看,敏感產品並不多,不會對雙方貿易自由化構成實質性威脅。因此,只要雙方持積極、務實的態度,本著互利、互惠、互讓的精神,按目前進度,到2010年甚至更早實現CATFA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最終將出現「雙贏"的結局。

--------------------------------------------------------------------------------

[1] 據菲官員對筆者的介紹,菲蔬菜主要產地碧瑤地區台風、火山、地震、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菜農種植風險較大。
[2] 中方還同意繼續單方面保持對菲出口大米配額,以保護菲國內大米市場。
[3] 泰國從中國進口的梨和蘋果,因價格低,已部分取代了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美國進口的同類產品。
[4] 數字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5] 「去年廣東對東盟貿易逆差增幅大,超百億美元",深圳新聞網,2005年2月17日。

[6] 「廣東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可謂喜中有憂",《粵港信息時報》2004年1月30日;「廣東省已成為中國對東盟貿易額最大的省份", 國際在線消息(gb.chinabroadcast.cn),2005年1月28日。

[7] 「中泰果蔬零關稅一周年回顧:效益與問題並存", http: //www.yn.gov.cn, 2004年11月14日。

[8]中國的大蒜與洋蔥價格只有泰國產的五分之一,所以泰國對中國的大蒜與洋蔥實行嚴格的配額,超過配額,大蒜將增收57%的關稅,洋蔥為142%。
[9]「海南橡膠業承受高成本之痛",在線國際商報訊,2004年1月18日。

[1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期待與隱憂, http://styone.nbzh.com, 2005年7月8日。

[11]國際司尹宗華副司長談我國自由貿易區進展情況"video.mofcom.gov.cn,2005年8月16日。

[12]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助理、新聞發言人王錦珍之言,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躋身世界三大經濟支柱",http://www.xinhaunet, 2005年 9 月7日。

[13] 「越南高度評價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新華社河內2005年6月25日電。

④ 從自貿區建成至今年6月份每個月我國與東盟的對外貿易總額、進口額、出口額,以及貿易差額

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統計分析指標1、貿易額和貿易量貿易額就是用貨幣表示的貿易的金額,貿易量就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之後的貿易額,貿易量使得不同時期的貿易規模可以進行比較。這里有三個概念需要掌握。
(1)對外貿易額(Value of Foreign Trade):就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口總額與出口總額之和。
一般用本國貨幣表示,也可用國際上習慣使用的貨幣表示;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國在統計有形商品時,出口額以FOB價格計算,進口額以CIF價格計算;無形商品不報關,海關沒有統計。
(2)國際貿易額:(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以貨幣表示的世界各國對外貿易值的綜合,又稱國際貿易值。它等於一定時期內世界各國用FOB價格計算的出口貿易額之和。
(3)貿易量:貿易量是為了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能准確反映國際貿易或一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數量,而確立的一個指標。在計算時,是以固定年份為基期而確定的價格指數去除報告期的貿易額,得到的就是相當於按不變價格計算(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的貿易額,該數值就叫報告期的貿易量。
貿易量可分為國際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以及出口貿易量和進口貿易量。
2、貿易差額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之間的差額。
(1)貿易順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
(2)貿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我國也稱它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赤字,表示一定時期的出口額小於進口額。
(3)貿易平衡:就是一定時期的出口額等於進口額。
一般認為貿易順差可以推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所以各國無不追求貿易順差。但是,大量的順差往往會導致貿易糾紛。例如日美汽車貿易大戰等。
3、國際貿易條件國際貿易條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的對比關系,又稱進口比價或交換比價。它表示出口一單位商品能夠換回多少單位進口商品。很顯然,換回的進口商品越多,越為有利。貿易條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通常是用貿易條件指數來表示,貿易條件指數是出口價格指數和進口價格指數的比值,計算公式是:出口價格指數除以進口價格指數,再乘以100(假定基期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大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改善。
報告期的貿易條件指數小於100,說明貿易條件較基期惡化。
4、貿易的商品結構貿易的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Trade)就是各類商品在貿易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這里涉及到一個商品分類的問題,一般有兩種分類方法。
(1)聯合國秘書處的《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把有形商品依次分為10大類,其中0一4類商品稱為初級品,把5一8類商品稱為製成品,第9類為沒有分類的其他商品。初級產品、製成品在進出口商品中所佔的比重就表示了貿易的商品結構。
(2)是按生產某種商品所投入的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密集型商品等某種生產要素密集型商品。
5、貿易的地理方向(1)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是指該國進口商品原產國和出口商品消費國的分布情況,它表明該國同世界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
例如,2003年我國前十位進口來源地分別是日本、歐盟、台灣省、東盟、韓國、美國、香港地區、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2003年我國前十位出口市場分別是美國、香港地區、歐盟、日本、東盟、韓國、台灣省、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加拿大。由此而確定的2003年我國前十大貿易夥伴(根據進出口總額確定)為日本、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東盟、韓國、台灣省、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⑤ WTO與FTA的關系

WTO是世界多邊貿易組織,而FTA則是指自由貿易區。當今世界經濟呈兩大發展趨勢: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入WTO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大舉措,而倡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則是我國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另一重大舉措。

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一般是指地理上鄰近的國家通過協定在區域內逐步取消成員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超越國界的商品、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統一經濟區域的過程。其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貿易創造效益。由於區域內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措施後,成品之間貿易交往增加,從而創造出新的貿易;一是貿易轉移效益。由於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導致成員國將以往與區域外非成員國的貿易轉向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

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有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自由貿易區是最初級的組織,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在WTO成員國中,將近90%隸屬於不同程度的區域經濟組織。截止2002年底,WTO成員共通報259個區域貿易安排,目前仍然有效運行的有176個。主要大的組織有6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南方共同市場、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安第斯共同體。總體上,世界貿易的45%――60%是在各類區域組織內部進行的。

FTA與WTO既是對立的,又是互補的。WTO是多邊貿易組織,標志著全球性貿易制度的安排,是世界貿易的基石,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然而WTO也有其局限性,WTO談判是146個成員一起談,由於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矛盾錯綜復雜,很難形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一攬子協議;由於WTO機構龐大,一些國家為了保護自己,會採取上些措施,比如技術標准、環保標准、反傾銷手段等,限制他國產品進入自己的市場;WTO貿易糾紛訴訟時間長,效率低等。而區域合作針對產品結構互補的需求,體現決策過程的有效性和選擇對象的靈活性,避開了WTO談判中無法迴避的難題,容易取得雙贏的效果。

WTO給予區域貿易安排一種例外,即允許簽訂協定的成員彼此給予的優惠待遇,不必按照WTO最惠國待遇原則給予區域外的WTO成員。於是FTA只對區域內實行貿易自由化,對外仍實施貿易排他性,從而給世界造成了新的地區性貿易壁壘。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曾對我國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墨西哥作為其成員,通過享受區域內自由貿易的特權而擠佔了我國在美國、加拿大的傳統市場。WTO在理論上將協議成員國視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因而協議成員國在區域內實現自由貿易與WTO倡導的貿易自由化目標是一致的。

近年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由於貿易范圍小、互補性強、可行性大,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達成一致意見或者開始談判的有美國與智利、美國與新加坡、韓國與智利、日本與新加坡、日本與墨西哥、澳大利亞與新加坡等。

我國也在努力尋求某種程度的區域貿易安排。2002年11月,我國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就早期收獲項目和不同東盟成員的關稅減讓時間達成一致。2003年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還有2003年10月1日,中國與泰國的蔬菜、水果實現零關稅等。

⑥ 從《經濟生活》角度回答,政府應該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貿易保護主義及調查

我國對策
1.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全球製造業中心轉移到中國是客觀趨勢,中國將來會有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但同時這個轉移過程也是期限的,因為在勞動力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的國家目前正在奮起追趕,只是現階段其他條件還比較落後,應抓住這個時期積極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爭取上一個新台階。 2.以務實外交為指導思想,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爭取西方國家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解決貿易爭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磋商解決;向WTO提起訴訟;打貿易戰。而真正的貿易戰很難發生,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也缺乏效力,所以國家之間貿易糾紛和摩擦主要靠雙邊磋商和談判來解決。通過交流和談判,努力打破區域貿易壁壘,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3.積極推進東盟自由貿易區、APEC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進程,調整我國貿易方向,避免貿易進出口過分集中於某個國家的現象,重視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加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合作,有助於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
4.在貿易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企業主體、行業協會應積極學習國際貿易知識,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加強國內貿易立法如制定《反傾銷法》等。同時抓住時機中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商品的技術水平,增強商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5.作為WTO成員,中國應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WTO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訂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邊貿易規則約束和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

⑦ 求助!!

文科生,從字面上看就是個文質彬彬的文弱書生。雖然很多同學因熱愛文科而選擇文科,但對這樣的字面解釋多少有些難以釋懷。有的文科同學為自己將來沒有理工科同學的「一技之長」而暗生苦惱,還有的同學純粹是因為自己理科成績不好才「只好」選擇文科。
其實不然,雖然目前在「治國、平天下」的各級政府領導中,理工科出身的比例較大,但國家早已在十多年前就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文治」的觀點,多培養文科出身的官
員的計劃已成為整個社會意識。在幾千名市長中,「文」字型市長的比例逐年上升,雖緩卻穩。

雖然頻頻在人才榜上引人注目的高級白領行業常常閃爍著IT業、醫療業等理工類專業的大名,但新聞出版業、律師業也在閃現毫不遜色的光芒。而高級管理人員這一「金領」階層,向文理科專業都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在一個社會結構中,理科是骨骼,支持起各行各業,文科則是血肉和大腦,深入各行各業與理科共同運行,並且在宏觀上調控、指揮著全身。

OK!我們來看看,新時代,有哪些文科專業可以讓我們大顯身手!

中文及新聞類專業

中文專業素有「萬金油」之稱,畢業生就業范圍非常廣闊,以秘書職業為例——哪個行業、哪個單位少得了秘書?而語文作為學校教育基礎課程,做一位語文教師也是中文畢業生的一大志願。廣而看之,中文專業有很多同學按照自己的特長投身於出版業、廣告業、策劃業等。中文是公認的最基本、適用性最強的專業,在各地的人才需求榜上,高居不下。

也就是由於中文專業具有寬闊的就業前景,招聘單位在挑選人才時也比較看重學校背景和個人特長。一般來說,文科類和綜合性大學的中文畢業生會比理工院校的文科生「走俏」些。為什麼?教學實力強,名師出高徒!合適的專業與合適的學校搭配好了,威力倍增。第二點是個人特長,每年的中文專業畢業生都很多,競爭也激烈。相對其他專業,中文學生除在學習成績之外,可擁有的東西很多——能寫的同學拿出已發表的作品,善辯的同學捧出演講獲獎證書,其他的如書畫特長、歌舞特長,都是單位所歡迎的。正因為不是理工科的技術型人才,才需要更強大的「軟體」。

中文專業歷年招生都比較平穩,報考時可參考目標學校的近幾年錄取分數。下定決心通過中文專業找個好工作的同學,最好看清自己身上是否有多才多藝的潛質,努力奮斗,挑個名氣旺的好大學!

新聞傳播類專業是近幾年來的紅火專業,招生分數一般都高於中文專業。新聞出版業是公認的朝陽產業,編輯、記者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相當高。在進入新聞出版界、廣告策劃界時,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比中文專業的同學更具優勢,畢竟是根正苗紅的科班出身嘛!在競聘秘書職位時,也都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相對於中文的安靜平和,新聞專業對學生的性格、眼界要求更高。做記者的,必須性格外向,善於交際,才能進行深入的采訪和溝通。而與人溝通更是編輯能力的重要組成,組稿、約稿都要溝通好才能得到合適的好稿子。

新聞出版業光輝的背後是編輯記者嘔心瀝血的付出。為了站在時代的前沿,做好社會的旗幟,沒有人敢過多地享受閑適,「充電」是永遠的工作;為了趕出版時間、趕市場,無論是做報紙、雜志還是編匯圖書,加班都是常事;為了搶新聞,搶好選題,出差也是常事。而隨著對社會黑暗面曝光力度的增長,記者已被列入「危險職業」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記者不變的職業准則。

編輯記者的高收入高地位是有前提的:能寫、會說,敏銳、博學,還有堅忍的性格和強健的身體。如果你具備以上條件,那麼,向前沖吧!

外語類專業

外語類專業向來是有語言天賦的文科生的一大選擇。

伴隨著國際間的合作與融合,語言作為外交工具,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意義。不但外事部門,外資、合資企業需要外語人才,許多行業都與國際合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全球化浪潮的席捲,更使各級政府都加強了對外開放力度;朝陽產業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一切從娃娃抓起」的思想使外語教育熱潮生生不息;各類商機頻現,也將許多渴望有作為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引入了學外語潮中……

在外語語種上,我們推薦英語、日語、法語和小語種專業。這些語種都是與它們的母語國家的發達程度或與中國的合作緊密程度息息相關的。

英語是大語種,全國各地的需求量都比較大。而日語在北方較有市場。法語前幾年不見得紅火,但隨著中法兩國的交好,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小語種專業主要指東南亞語種,如越南語、寮國語、泰語、緬甸語等,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永久性落戶廣西南寧,表明了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貿易關系已穩定並將迅速發展。這些語種專業在南方市場比較大,但開設的學校較少,在全國都形成了「熱銷」局面。

在學校選擇上,英語只要選擇院校名氣不錯的就好;日語和法語最好選擇外語類院校,針對性強,容易就業;小語種學校開設得非常少,選擇餘地不大,但鑒於目前的火爆形勢,可以忽略學校的名氣。

法學類專業

一個國家是否實現「法治」是它是否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法律專業人才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小國寡民」的時候自然不看重法律,因為基本沒有什麼復雜的糾紛或案件。但在國盛民強的今天,人們法律意識空前增強,遇上什麼事都喜歡向法律「要個說法」。企業學法,一為守法,因為現在一切「有法必依」,法令重於泰山,馬虎不得;二為維權,事多了,糾紛也跟著多起來,《合同法》《公司法》《勞動法》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企業聘請法律顧問已不再是新鮮事,有的企業甚至在招聘秘書時註明「法律專業優先」——一人兩用。人們已開始挺起腰桿用法,出了什麼事情常常想到「打官司」,一些報紙報道的「民告官」事件就是法律的深入運用。

法院、檢察院門上的國徽更加威嚴,律師行業開始進入「黃金時代」。

大學里法律類專業通稱「法學」,錄取分數也是較高。在學校選擇上,以綜合性大學和政法類大學為佳。

邏輯思維好、善於思考、沉著大方的同學適合選擇法律專業。

管理類專業

管理類許多專業自然是文理兼招的,但更傾向於文科生。管理類專業大致分為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遊管理等,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人力資源管理,可謂「新貴」專業。

過去大學生是「包分配」的,社會只存在簡單的人事管理。但隨著改革的風起雲涌,分配製度煙消雲散,「雙向選擇」成為主流,人力資源管理開始提上議程。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如何識別、選拔、使用、培養人才及有效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企業找到最合適的人才,制訂相適應的薪酬和最能調動人才積極性的規章制度;給這些人才找到最合適的崗位,幫助他們最快速最平穩地成長。

無論你是什麼專業的人才,在應聘時面試我們的主考官中,必定有人力資源管理的負責人。主考官們根據職位的不同巧妙地設置考題,有的於細微處見品質,有的於言談間看能力,有的於答卷中知潛力……這是一個產生「伯樂」的行業。

就目前的國情來看,在近幾年內,吸納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以各類大中型企業為主,包括外企、國企和民企。這些地方,因為知人善用,有許多人力資源工作者成長為高級管理人員甚至職業經理人,步入金領階層。

學這行,少不了親和力和一顆寬容豁達的心!

⑧ 國際貿易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

國際貿易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國際貿易壁壘

1、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和制約著商品自由流通的各種手段和措施,稱之為貿易障礙或貿易壁壘。這種壁壘一般可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 所謂關稅壁壘,是指進出口商品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所設置海關向進出口商徵收關稅所形成的一種貿易障礙。按徵收關稅的目的來劃分,關稅有兩種:一是財政關稅,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二是保護關稅,其主要目的是為保護本國經濟發展而對外國商品的進口徵收高額關稅。保護關稅愈高,保護的作用就愈大,甚至實際上等於禁止進口。 非關稅壁壘,是指除關稅以外的一切限制進口措施所形成的貿易障礙,又可分為直接限制和間接限制兩類。直接限制是指進口國採取某些措施,直接限制進口商品的數量或金額,如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制、外匯管制、進口最低限價等。間接限制是通過對進口商品制訂嚴格的條例、法規等間接地限制商品進口,如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苛刻的技術標准、衛生安全法規,檢查和包裝、標簽規定以及其他各種強制性的技術法規。

什麼是貿易技術壁壘?
貿易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准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從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技術性指標體系方面入手,施於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於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關稅壁壘逐步被非關稅壁壘所取代,而其中的綠色壁壘更是以其鮮明的時代特徵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關卡。綠色壁壘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綠色關稅、綠色市場准入、環境貿易制裁、強制性綠色標志、強制要求ISO14000認證、繁瑣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購、押金制度等等。可以預測,綠色壁壘對未來國際貿易的影響將越來越大,由此而引起的貿易糾紛將成為國際貿易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焦點。和其他貿易壁壘相比,綠色壁壘具有更強的技術性、隱蔽性、靈活性和爭議性。正由於這些特點,綠色壁壘一旦形成,往往使出口方無可奈何,對出口方影響嚴重。

⑨ 中韓簽訂自貿協定將帶來什麼好處

中美日德法英等大國強國訂立自由貿易協議都是有著相當強的政治經濟目的的,基本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爭奪國際市場。

以中國為例。中國與瑞士訂立自由貿易協議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加強對歐盟的出口。只要雙方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中資企業就可以在瑞士直接設立獨資的或合資的中間貿易商,生產出來成品以後,直接零關稅賣給自己設立在瑞士的中間貿易商,再由該中間貿易商零關稅轉售到整個歐盟(因為歐盟內部是零關稅的),只是多了道中間結算手續而已,中國企業製造的成品仍然可以以該中間貿易商采購的商品為名直接運往歐盟各國進行銷售,合法避免歐盟針對中國的關稅。

在此之前,中國還與智利、秘魯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針對的就是以巴西以首的南美市場。

現在就只差北美、非洲和中東了,相信要不了多久,這3個地區就會有一個或兩個國家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屆時,只要中資企業的老闆不是個傻瓜,基本上都可以零關稅將成品賣到全世界了。

當然了,這個作用也是相互的,因為中國與東盟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現在越來越多的日本、韓國、歐盟、美國企業,尤其是怕中國學習其高新技術的歐美企業和怕中日之間今後暴發沖突的日資企業不再在中國設廠,而直接到東盟設廠,再將成品直接零關稅銷售到中國來。

閱讀全文

與東盟貿易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