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陝西省大力縣土地糾紛南七

陝西省大力縣土地糾紛南七

發布時間:2022-04-24 17:01:29

1. 誰知道大荔縣在哪裡

大荔縣,為關中平原東部重鎮。早在商周時期,大荔為古芮國及同國所在地,春秋時少數民族沿洛河進入此地建立大荔戎國。秦厲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伐大荔,設臨晉縣。漢武帝時改為左馮翊,晉武帝時(公元265——公元290)更名為大荔縣。以後地名變為頻繁,西魏改為同州,唐天寶初年(公元742年)曰馮翊郡,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復同州。元朝以後改縣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同州為府,後又置為大荔縣。
現在的大荔縣,其實還包括朝邑縣。朝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南五泉縣,西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為朝邑,隋屬馮翊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析置河濱縣,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改名河西,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復曰朝邑。1958年並入大荔縣。
據《大荔縣志》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築城。距今已有兩千年了。這里東臨黃河,據有薄關要沖,地處守衛西京的險要位置。所以漢後各代都視其為重鎮。由於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封建王朝爭奪,加上各種自然災害,城區屢遭毀壞,所以對其進行修葺。據《讀史方輿紀要》載:"同州所現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刺史安平王元燮所築;其東城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刺史穆弼所築,西與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刺史王羆所築也。"三次築需歷時26年。唐又重築為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大地震,城牆毀。重修時縮小到周長為七里六(一里為180丈)。清乾隆年間和道光年間先後又作過兩次較大修葺。其城廓規模仍沿明時未變。城長4788米,高12.28米,基寬9.8米,頂寬6.3米。
仔細觀看,大荔縣城形狀呈龜形.龜為四靈(麟、鳳、龜、龍)之一,靈龜是長壽,異靈的象徵,將縣城建作龜形,取福壽久遠、樣瑞悶永恆之意。南門為龜頭,城樓上面南有兩個圓洞,是龜的兩隻眼睛;北門是龜尾,城樓上面北有一個圓洞是龜肛門,城外寶塔是龜尾巴;東南門是左前爪,由於龜尾彎曲,所以修理工了兩個門洞,中間有個小瓮城;西南門是右前爪,也是兩個門洞,有個瓮城;左後爪伸出去是東北門,兩個城門,一個瓮城,端東端西。由於前爪蜷縮,所以城牆西北方彎了回來,沒有城角。
自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後,各地起義不斷,為防止起義軍民入城,先後對城牆都作過修補。直到1948年國民黨政府妄圖阻滯解放軍解放大荔縣城,大量徵集全縣民夫重整城垣,加固城牆,疏通加深拓寬外壕。然而在1949年3月第一次解放大荔時,城一攻即破,徒具勞民傷財之害。
解放後,城牆已失去防禦守護作用,聽任存廢,漸次為群眾取土修建庄基。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其被蠶食佔用,日甚一日。尤其是"十年動亂",城牆被夷為平地大荔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地處北緯34-35,東經109-110,是黃河、渭河、洛河匯流之地。 海拔329--533米。平均氣溫13度左右,無霜期212天,年降雨量514毫米,屬於溫帶半乾旱地區。縣城面積1776米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82372畝,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陝西主要棉花、糧食、油、西瓜、蘋果、花生、紅棗等產地之一。

大荔縣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位於北緯34°36′——35°02′, 東經109°43′一110°19′, 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地貌分為黃土台塬、渭河階地、洛南沙苑、黃河灘地四個類型,縣域面積1776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9.3萬公頃, 全縣轄13鎮,13鄉,415個行政村, 總人口72萬人。大荔縣轄13個鎮、13個鄉:城關鎮、許庄鎮、朝邑鎮、安仁鎮、兩宜鎮、羌白鎮、官池鎮、馮村鎮、雙泉鎮、高明鎮、下寨鎮、韋林鎮、范家鎮、戶家鄉、埝橋鄉、伯士鄉、步昌鄉、段家鄉、八魚鄉、張家鄉、蘇村鄉、西寨鄉、石槽鄉、沙底鄉、趙渡鄉、平民鄉。

自然條件優越 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14.4℃, 降水量514mm, 無霜期214天, 境內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 灌溉條件優越, 洛惠灌區、 抽黃灌區、 抽渭灌區、 沙苑井灌區覆蓋全縣, 有效灌溉面積占總耕地的80%以上。水資源3億立方米以上, 森林覆蓋率28%以上, 已負盛名的醫飲兼用礦泉水, 被譽為 「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日開采量可達5萬噸。

歷史文化悠久 大荔古為同州府所在地, 文物遺產豐富, 有「大荔猿人遺址」、 「沙苑文化遺址」、 「魏長城遺址」和豐圖義倉、岱祠岑樓、八魚清代望族石墓群等文化古跡20餘處。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戲曲劇種享譽中外, 傑出人物, 層出不窮, 有明代為官清廉的光祿大夫馬自強、清代被稱為「救時宰相」的軍機大臣閆敬銘,參力口過辛亥革命,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長的張奚若等名人。

名特物產豐富 全縣已形成了「沙苑108(黃花菜、紅棗、花生)、黃洛果菜瓜、庭院上香菇、灘區魚筍雜、牧業牛當家、實現產業化」的農業產業新框架。全縣糧食總產25.8萬噸、油料總產3.8萬噸、蘋果面積30萬畝、紅棗30萬畝、塑棚設施農業10萬畝、 同州西瓜6萬畝、蘆筍6萬畝、養殖水面2萬畝暢銷省內外, 反季油桃全國領先, 功能性的果蔬番茄椒全國獨有, 濃縮蘋果汁、蘆筍、 紫香蘇已出口西歐 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是國內五大黃牛之首——秦川牛的主要發源地, 全縣飼養規模10萬頭, 二零零二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秦川牛養殖加工為主的陝西渭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大荔核心區。

基礎設施完善 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 國道、省道為骨乾的公路環網化體系。鐵路西韓線穿越縣境內、隴海線距縣城26公里。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2.6萬門, 實現村村通電話, 是全省第一批電氣化達標縣。縣城經過大規模改造, 面貌煥然一新, 已成為關中東部的一顆明珠。

2. 有關於母親之河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都有哪些

從前,有個打漁的老頭,他有個女兒叫黃荷。有一天,老頭在河中撈起一個小男孩,這男孩和黃荷一般大小。老頭將男孩帶回家,給他起了個名子叫黃河。黃河漸漸長成了一個英俊威武的小夥子,老頭便把美麗賢慧的黃荷嫁給了黃河。有一年過年的時候,老頭突然得了一種病,什麼也吃不進去,急得一家人團團轉,又求神,又請醫,還是治不好老頭的病。這事樂壞了一個對黃荷不懷好意的財主,財主叫人裝神弄鬼,說什麼,要治地好老頭的病,除非用懸崖草,河底沙做葯引子,小兩口一聽便各自去取葯引子,黃河去河底取沙,黃荷去懸崖摘草。誰知黃河一去不復返,淹死在河裡,家裡人知道後哭的死去活來,不久,黃荷的爹娘相繼去世,財主一見時機到了,便千方百計的迫使黃荷嫁給他,黃荷為給爹爹報仇,就假裝同意,不過她讓財主向黃河取沙的那條河叫三聲"爺爺"那天,黃荷全身潔白,站在河邊,淚水象斷了線的珠子,在財主面對黃河叫"爺爺"的當兒,她乘財主不注意,將他推入河中,然後自己也跳進去,河水馬上掀起大浪,渾濁洶涌,氣勢逼人....
從此,黃河的水再也沒有清過,好象日夜向人們訴說著黃荷的不幸遭遇.......

還有歷史點的:
黃河的傳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後的一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裡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裡母親在對兒子說:「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李闖王渡黃河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3. 關於黃河的資料

第一個資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圖文黃河資料)

第二個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你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圍扮演……」。
《黃河頌》的歌詞,道出了黃河的悠久歷史,唱出了黃河的不朽功績。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聞名的巨川。
——摘自《黃河頌》
與爾同消萬古愁
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渡黃河

〔明〕謝榛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過黃河

〔明〕李東陽

清口驛前初放船,

長淮東下水如弦。

勁催雙櫓渡河急,

一夜狂風到海邊。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王之渙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維詩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艄公號子聲聲雷,船工拉纖步步沉。運載好布千萬匹,船工破衣不遮身。運載糧食千萬擔,船工只能把糠饃啃。軍閥老闆發大財,黃河船工輩輩窮。」
「一條飛龍出昆侖,搖頭擺尾過三門。吼聲震裂邙山頭,驚濤駭浪把船行。」
「三氣周瑜在江東,諸葛亮將台祭東風。祭起東風連三陣,火燒曹營百萬兵。」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唐 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唐 李白《古風》)
陽台隔楚水,春草生黃河。(唐 李白《寄遠》)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唐 杜甫《黃河》)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4. 拜求三國時代各地州郡城池!

1 襄平 都市 幽州 幽州 位於遼東半島今遼陽市。自董卓任命公孫度為太守以來,至238年止都由公孫氏管理。

2 北平 都市 幽州 幽州 公孫瓚以此地為治所,並利用漁陽的鹽鐵之利,發展成一座商業都市。

3 薊 都市 幽州 幽州 幽州牧-劉虞的據點。劉虞採用懷柔政策,致力於此地與烏丸族間的和睦。

4 南皮 都市 冀州 冀州 渤海郡的中心都市,袁紹的據點。204年袁譚逃到此地,與曹操間發生爭戰。

5 平原 都市 冀州 冀州 連接冀州和青州、徐州方面的要地,曾受劉備、袁譚等人統治,後來曹植封侯於此地。

6 鄴 都市 冀州 冀州 冀州最富饒的都市。191年,袁紹自韓馥的手中奪取此地,204年,曹操大破審配而取代之。

7 晉陽 都市 並州 並州 黃巾之亂後,就被黑山賊張燕占據。205年,張燕歸降於曹操。

8 上黨 都市 並州 並州 張楊曾任當地太守,後來和匈奴於夫羅投靠袁紹陣營。

9 北海 都市 青州 青州 孔融曾任此地的太守,抵擋黃巾軍。而在官渡之戰前,則由袁譚統治。

10 濮陽 都市 兗州 兗州 水運及交通相當發達,深具商業、戰略價值之地。194年,曹操和呂布在這里展開激烈的殊死戰。

11 陳留 都市 兗州 兗州 此處為交通發達、人材物資集中的要地。189年,曹操從這里起兵,發布董卓的檄文。

12 下邳 都市 徐州 徐州 被泗水與沂水環繞的徐州要沖。198年,曹操利用水攻在此最終殲滅呂布。

13 小沛 都市 徐州 徐州 徐州對西方的最前線基地。在徐州爭奪戰中,呂布和劉備在此地大動干戈,曹操也加入了戰局。

14 許昌 都市 豫州 豫州 原名許。196年9月,曹操自洛陽迎獻帝遷都至此,221年1月,曹丕將此處易名為許昌。

15 汝南 都市 豫州 豫州 袁氏郡望.200年官渡作戰期間,劉備脫離袁紹,與劉辟等在此活動,襲擾曹操後方.201年,遭曹操攻陷.

16 洛陽 都市 司隸 司隸 自光武帝-劉秀由長安遷都至此後,此處便成東漢之首都,繁盛一時.220年曹丕即位,又成了魏國的首都.

17 長安 都市 雍州 雍州 高祖-劉邦在此地建立了西漢的首都。211年的渭水之戰中,馬超與曹操在此交鋒。

18 安定 都市 雍州 雍州 211年,馬超在渭水之戰中失利,敗逃至此,後受追擊,逃往冀城。

19 天水 都市 雍州 雍州 蜀漢名將-姜維的出身地。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使妙計讓姜維歸降。

20 西平 都市 涼州 涼州 涼州西部之郡。被夏侯淵所敗的韓遂逃來此地,但在215年,被麴演等人所破。

21 武威 都市 涼州 涼州 位於涼州西部。由於土豪叛亂頻繁,張既受曹丕之命,順利平定了此地的叛亂。

22 壽春 都市 揚州 揚州 逃離南陽的袁術以此地為據點。197年,袁術僭稱帝位,建都與此。

23 廬江 都市 揚州 揚州 曹操在徐州屠城時,許多百姓逃難至此。赤壁之戰後,百姓們大舉遷往江南。

24 建業 都市 揚州 揚州 原名秣陵。212年,孫權聽從張紘遺言,建都於此以抗魏軍,同年改名。

25 吳 都市 揚州 揚州 山越族的嚴白虎占據之地。196年,被孫權攻破,此後到212年之間,都是孫氏的都城。

26 會稽 都市 揚州 揚州 揚州南部的大都市。王朗曾任太守,後來被孫策鎮壓。

27 柴桑 都市 揚州 揚州 東吳的水軍基地,周瑜便是在這里訓練水軍。赤壁之戰時孫權屯駐於此,並接獲曹操『會獵江東』的書簡。

28 宛 都市 荊州 荊州 曾為張肅的據點。197年,張肅奇襲曹操,使典韋、曹昂、曹安民皆戰死。

29 新野 都市 荊州 荊州 201-208年間,劉備受劉表之邀駐兵在此,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擔任軍師。

30 襄陽 都市 荊州 荊州 曾為劉表的據點。208年起歸屬曹操。219年,曹仁死守樊城,擋住關羽的水攻。

31 江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表囤積兵糧物資的軍事基地。208年,當周瑜在這里和曹仁大戰時,中了流箭落馬。

32 江夏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表麾下將軍黃祖曾為太守,鎮守此地。黃祖曾數度抵擋住孫策的猛攻,但在208年時戰敗而亡。
33 長沙 都市 荊州 荊州 197年,孫堅平定區星的叛亂後,便成為本地的太守,後來改由韓玄擔任。

34 武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金旋曾任當地太守。208年,為劉備所陷。

35 桂陽 都市 荊州 荊州 趙范曾任當地太守。趙范曾企圖游說趙雲娶其嫂,但反而招惹趙雲大怒。

36 零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度曾任當地太守。208年,被劉備所破。

37 西城 都市 荊州 荊州 荊州西北通往漢中的要地。220年,由於孟達投降,並入魏國的新城郡。

38 永安 都市 益州 益州 222年,在夷陵之戰大敗的劉備逃入白帝城,將之改名為永安。223年,劉備亡故於此。

39 漢中 都市 益州 益州 道教五斗米道的中心地。215年,曹操自張魯手中取得,但在219年,又遭劉備奪去。

40 梓潼 都市 益州 益州 連接漢中與成都的要沖。劉備入蜀後升格為郡,任命霍峻為太守駐守此地。

41 成都 都市 益州 益州 214年,劉備降服劉璋後,即以次為根據地。221年劉備即位,這里便成為蜀漢的首都。

42 江州 都市 益州 益州 巴郡的中心都市.226年,蜀國的中都護-李嚴鎮守於此,利用此處的水運之便,將其建設成一個強大城池.

43 建寧 都市 益州 益州 蜀國的李恢出身地。225年,李恢平定雍闓叛亂,229年就任太守,廣施善政。

44 雲南 都市 益州 益州 叛亂不斷,諸葛亮南征後才歸降蜀國,後來呂凱就任此地太守,實施統治。

45 交趾 都市 交州 交州 士燮一族為太守,在這里建立半獨立的體制。210年,孫權派遣步陟,使其並於吳國之下。

46 烏丸 異族 異族 異族 曾被稱為東胡的北方外族之地。自從丘力居自立為王後,便不時在漢境作亂。

47 羌 異族 異族 異族 擅長騎射的西方游牧民族之地。247年,姜維曾得到羌族的後援,與郭淮激烈交戰。

48 山越 異族 異族 異族 東吳視為心腹之患的南方外族之地。後來被賀齊、陸遜等人鎮壓,編入吳軍的精銳部隊。

49 南蠻 異族 異族 異族 占據南中的南方外族之地。叛亂不斷,但在225年被諸葛亮鎮壓。

50 帶方 港 幽州 襄平 204年,公孫康自樂浪郡分割而成。237年,倭女王-俾彌呼派遣難升米到達此地,以向魏國朝貢。

51 樂浪 幽州 襄平 漢武帝設於朝鮮半島的4郡之一,是和漢倭奴國王交流的關口。

52 丸都 幽州 襄平 209年,高句麗建都於此,後來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高句麗王-位宮,丸都也遭破壞。

53 昌黎 幽州 襄平 282年,司馬炎在位時,鮮卑族的慕容涉歸曾進犯此地。

54 安平 港 幽州 襄平 有高句麗血統的小水貊在此建國,出產人稱貊弓的良弓。

55 柳城 幽州 北平 207年,曹操追擊袁熙、袁尚兄弟時,以此地為據點和烏丸作戰。

56 易京 幽州 北平 公孫瓚為了與袁紹決戰而在此建造樂城寨。後來袁紹軍挖掘地道破之,公孫瓚自縊而死。

57 漁陽 幽州 薊 公孫瓚鎮壓鮮卑,以白馬將軍名振於此。187年,烏丸的丘力居等人在這里舉兵作亂。

58 代縣 幽州 薊 281年,烏丸族在這里發動叛亂,但被曹彰與田豫平定。

59 涿縣 幽州 薊 隸屬幽州南部,劉備與張飛的出身地。也是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所在。

60 河間 冀州 南皮 魏國名將張郃的出身地。袁譚在和曹操結盟後,追擊失去冀州的袁尚,並奪取此地。

61 樂陵 港 冀州 南皮 244年,曹操與趙姬之子曹茂受封為樂陵王,並領有此地。

62 界橋 冀州 南皮 192年,袁紹與公孫瓚為奪取冀州,在此展開大戰。當時,袁紹軍的麴義在此大破公孫瓚的白馬陣。

63 清河 冀州 平原 曹操與劉夫人在此地生下清河長公主,日後並許配給夏侯茂為妻。

64 安德 港 冀州 平原 魏國劉長仁被任為此地的縣長。

65 頓丘 冀州 平原 176年,曹操自洛陽北部尉升任為這里的縣令。

66 高唐 港 冀州 平原 黃巾之亂後,劉備辭去安喜縣尉、下密縣丞之職,赴任此地的縣長。

67 巨鹿 冀州 鄴 張角的出身地,成為太平道的據點而盛極一時。後成為黃巾之亂的起點。
68 常山 冀州 鄴 趙雲的出身地,這個地名也被引用於《孫子》九地篇的『常山之蛇』中。

69 白馬 港 冀州 鄴 黃河渡口。200年,在此地發生樂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此地也因關羽斬猛將顏良而聞名。

70 雁門 並州 晉陽 魏國名將張遼的出身地,也是戰國時代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匈奴之地。

71 太原 並州 晉陽 為東漢司徒王允等祁州名門王氏一族的郡望。

72 襄坦 並州 晉陽 此處的五陰山,是對晉陽的天然屏障。古跡交多,常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

73 西河 並州 上黨 韓暹、胡才、李樂等黃巾余黨所佔據,人稱『白波賊』。內有知名的白波谷。

74 壺關 關 並州 上黨 正確名為壺口關.205年,袁紹侄子高幹舉兵於此,遭到曹操軍的樂進、李典等人的牽制,一年後被曹操攻破.

75 長子 並州 上黨 春秋戰國時期,趙韓兩國的必爭要地。古跡多,常有春秋戰國的貨幣出土。

76 東萊 港 青州 北海 東吳勇將太史慈的出身地。

77 即墨 青州 北海 曹操討伐徐州時,曹仁率領騎兵在此大敗陶謙軍。

78 臨淄 港 青州 北海 曹植受封公爵時的屬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

79 東武 港 青州 北海 198年,曹操破呂布,把琅琊、北海、東武並為城陽郡,以此地為郡治。

80 東阿 港 兗州 濮陽 194年,曹操征伐陶謙時,被呂布奪取了兗州,唯荀彧和程昱固守鄄城、東阿、范。

81 東平 兗州 濮陽 青州黃巾賊即由此流入兗州,後來身為州牧的曹操奉命前往鎮壓。

82 泰山 兗州 濮陽 五嶽之首,為中國名山的代表。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等皆在此舉行封禪之禮。泰山郡因山得名。

83 定陶 兗州 陳留 曹操與呂布為了爭奪兗州的決戰地點。後來呂布戰敗,逃往徐州。

84 任城 兗州 陳留 222年,曹操的三子-曹彰受封任城王。

85 廣陵 港 徐州 下邳 199年,孫策曾帶兵侵入,但被太守陳登擊退。

86 琅琊 徐州 下邳 諸葛氏一族的出身地,秦始皇曾在這里遙望蓬萊。

87 淮陰 徐州 下邳 劉備任徐州牧時,與袁術發生沖突之地。當時張飛與曹豹不睦,使徐州被呂布奪去。

88 彭城 徐州 小沛 曹操攻打陶謙時,曾屠殺此地的百姓。這里是當初劉項爭天下時,項羽的首都。

89 中牟 豫州 許昌 陳宮曾為此地縣令,並擒獲暗殺董卓失敗後逃亡的曹操,但感於曹操的才氣,將其釋放。

90 穎川 豫州 許昌 曹操旗下-荀彧、荀攸等智士輩出之地。

91 譙縣 豫州 汝南 曹操的出身地。曹氏一族、夏侯氏一族多數出身於此,使此地成為曹操軍團的根基所在。

92 宋縣 豫州 汝南 由春秋戰國時代的宋所統治,為晉、楚、齊多次爭戰之要地。

93 陽安 豫州 汝南 以汝南為據點的李通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當地的都尉。

94 朝歌 司隸 洛陽 企圖奪取冀州的袁紹曾屯駐於此,並且降服韓馥。此地也曾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

95 河內 港 司隸 洛陽 190年,反董卓聯盟和董卓相爭的要地之一,也是司馬氏一族的出身地。

96 平陽 港 司隸 洛陽 董卓死後的紛亂中,張濟被任命為此地的侯爵。此處也是上古時代堯的首都。

97 河東 港 司隸 洛陽 關羽、徐晃的出身地。此地雖曾受白波賊及匈奴的威脅,後來曹操任命杜畿為太守,從此安定。

98 官渡 港 司隸 洛陽 200年,曹操與袁紹爭霸的官渡之戰的歷史舞台便在此.後來曹操軍偷襲烏巢而勝利.是三國三大戰場之首.

99 虎牢關 關 司隸 洛陽 洛陽至陳留之間的天下要塞。190年,反董卓聯盟與董卓相爭,呂布與劉備三兄弟在此展開大戰。

100 孟津 港 司隸 洛陽 黃河的重要渡河點之一。由於深富戰略性,為『官渡之戰』等河北爭戰的中心。

101 弘農 司隸 洛陽 遭到董卓廢黜的少帝,被任命為弘農王,流放至此地。

102 河南 司隸 洛陽 洛陽周邊21縣合稱為河南尹,相當於一個郡。河南尹也是治理此地的官名。

103 臨晉 雍州 長安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外戚楊駿被封為本地列候。
104 潼關 關 雍州 長安 211年,馬超為報父仇,舉兵攻打此地,曹操名曹洪與徐晃鎮守,但不敵被破。

105 商縣 雍州 長安 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宰相公孫鞅受封之地。因此公孫鞅又被稱作商鞅。

106 武關 關 雍州 長安 長安至宛之間的天下名關。董卓橫死後,在動亂中慘敗的呂布,便是由這里逃出長安。

107 郿 城塞 雍州 長安 在長安專橫暴虐的董卓,在此儲存了30年用的金銀和糧草,並築城池。

108 子午谷 雍州 長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經進言可率領大軍穿越此谷急襲長安,但此議未被採用。

109 陳倉 雍州 安定 孔明第二次北伐時,魏國名將耗昭堅守陳倉城,擋住蜀軍的猛攻。

110 五丈原 雍州 安定 孔明第五次北伐時,壯志未酬而喪命之所。此處也是周文王和太公望初次相遇之地。

111 街亭 雍州 天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違背孔明軍令,上山布陣,結果被魏國將軍張郃所敗。

112 段谷 雍州 天水 256年,蜀國大將軍姜維發兵攻打此地,但為魏國的陳泰、鄧艾所敗,斷送了張嶷等眾多將士的性命。

113 隴西 雍州 天水 土豪、外族頻繁作亂之地,後來由夏侯淵、郭淮等人鎮壓而平定。

114 狄道 涼州 西平 255年,矢志北伐的姜維,曾與魏國名將陳泰在此大戰。

115 金城 涼州 西平 211年,和馬超一同舉兵的韓遂被曹操打敗後,退於此地為據點,後來被夏侯淵所破。

116 令居 涼州 武威 248年,郭淮在此地鎮壓羌族的蛾遮塞、治無戴,確保了通往涼州的進軍通路。

117 張掖 涼州 武威 與武威、酒泉、敦煌合稱河西四郡,建有對抗匈奴的軍事基地。

118 酒泉 涼州 武威 西漢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將武帝所賞賜的美酒到入此地的泉水,全軍共飲,因得酒泉之名。

119 合淝 揚州 壽春 魏吳間的戰略要地,長期由張遼鎮守。233年,滿寵進言,築合淝新城。

120 烏江 港 揚州 壽春 西楚霸王項羽垓下戰敗後,自刎於此。後長江改道,確切地點無從考據。

121 石亭 揚州 廬江 228年,東吳的周魴詐降魏國,引誘曹休領魏軍通過此地,陸遜加以包圍,獲得大勝。

122 尋陽 港 揚州 廬江 魏吳前線要地,由東吳的呂蒙和黃蓋的將領把守。尋陽湖以水賊眾多而知名。

123 阜陵 港 揚州 建業 孫策在江東攻打劉繇之前,帶領孫權等一家老小,由曲阿遷移至此。

124 丹陽 揚州 建業 195年,孫策以救援丹陽太守吳景為機,脫離袁術,開始稱霸江東之業。且多出吳軍精銳。江左的老家。

125 曲阿 港 揚州 吳 孫堅死後,孫策舉家避難於此。劉繇被袁術任命去壽春,曾以此處作為據點,但後被孫策攻破。

126 章安 港 揚州 會稽 孫權之子孫奮受封為章安侯。274年,民間曾傳出孫奮將為天子的謠言。

127 始新 揚州 會稽 207年,東吳的賀齊平定此地後,和新定、休陽縣等6縣合並成為新都郡。

128 建安 揚州 會稽 265年,吳帝孫皓受了讒言,強迫徐紹的部屬移居至此。

129 九江 港 揚州 柴桑 又稱為煙水亭的水域,據說是周瑜訓練水軍之地。

130 武昌 揚州 柴桑 221年,孫權稱吳王時,以此地作為吳的核心。吳建國後,即將首都由建業遷來。

131 鄱陽 港 揚州 柴桑 該地的鄱陽湖是東吳訓練水軍的基地,也因此聞名。

132 南昌 揚州 柴桑 豫章郡治所。195年,薛禮被孫策追趕欲逃至此地,但中途被笮融所殺。

133 高昌 揚州 柴桑 廬陵郡治所在。周瑜的次子周胤犯罪,被孫權流放至此地。

134 陸口 港 揚州 柴桑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的總部所在,與長江對岸在烏林盤踞的曹操軍對峙。

135 穰縣 荊州 宛 198年,曹操與張綉在此爭戰,曹操撤退時設伏,擊退張綉、劉表的追兵.敗後,賈詡鼓勵張綉再戰,得勝而還.

136 博望 荊州 宛 孔明出山擔任軍師後不久,就在這里用計大破夏侯敦軍。

137 湖陽 港 荊州 新野 197年,曹操破劉表軍,取得此地與舞陰。

138 隆中 港 荊州 新野 諸葛亮晴耕雨讀的隱居地,受劉備『三顧茅廬』之禮,終於允諾出仕。

139 漢津 港 荊州 襄陽 『長阪之戰』中逃亡的劉備,在這里和率領艦隊前來接應的關羽會合。

140 新城 荊州 襄陽 220年,蜀漢的孟達降魏後,曹丕把上庸、房陵合並成為新城郡。

141 麥城 荊州 江陵 關羽失去荊州後的最後據點,因援軍無望,突圍被擒,父子同時遇難。

142 華容 荊州 江陵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逃到此地時遭遇關羽的伏兵,但被關羽放行。

143 烏林 港 荊州 江陵 曹操在『赤壁之戰』時的大本營,與對岸的周瑜軍隔江相望。是三國三大戰場之次。

144 宜都 荊州 江陵 劉備為關羽報仇時,曾率軍攻陷此地。後來由陸遜任太守,負責治理荊州南部。

145 夷陵 荊州 江陵 222年,劉備發兵東進,在此地被名將陸遜火攻連營,史稱『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場之末。

146 江津 港 荊州 江陵 江陵之南,長江渡口。與南岸的公安隔江相望。

147 公安 港 荊州 江陵 原名油江口,『赤壁之戰』後劉備改其為公安,以此為據點治理荊州。

148 安陸 荊州 江夏 236年,陸遜命令周峻等人攻擊魏國,取得此地。

149 夏口 港 荊州 江夏 劉備從『長阪之戰』逃出後的落腳點。他曾在這里同魯肅商討孫、劉聯盟的事宜。

150 汨羅 荊州 長沙 春秋戰國時代楚人屈原投江之地。

151 衡陽 荊州 武陵 近臨南嶽衡山。衡山上供奉水神。

152 魏興 荊州 西城 孔明死後,蔣琬曾進言自漢中取水路攻打魏興、上庸,未被採納。

153 上庸 港 荊州 西城 劉備即位漢中王後,曾令劉封與孟達攻下此地。後來關羽在麥城困守,向劉封等人求援遭拒。

154 安陽 港 荊州 西城 連接漢中至西城,交通要道。漢水從益州自此進入荊州。

155 巫縣 港 益州 永安 劉備平定江南時,命向朗治理巫縣和夷陵。後並入上庸郡。

156陽平關 關 益州 漢中 防衛漢中的天然要塞.先後曹操與張魯、曹操與劉備、姜維與鍾會之間發生過多次爭奪戰.山上有張衛修築的城寨。

157 定軍山 益州 漢中 219年 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黃忠陣斬曹操主將夏侯淵,取得極大優勢。

158 武都 益州 漢中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曾派遣陳式至此,以保蜀國的領土。

159 沓中 益州 漢中 262年,被鄧艾擊敗的姜維駐扎此地修整。翌年,姜維得知魏軍入蜀,即由此出發前往救援。

160 陰平 益州 漢中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曾派遣陳式至此,以保蜀國的領土。

161 白水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天然要沖。

162 葭萌關 關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要塞。劉備軍的霍峻曾以800精兵,在此擊退劉璋的1萬大軍。

163 劍閣 關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要塞。263年,姜維死守此地,抵擋魏國鍾會的猛攻。

164 漢壽 益州 梓潼 為費禕和姜維等蜀國大將的駐在地。253年,費禕遭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

165 巴西 益州 梓潼 入川後,張飛任巴西太守,領兵駐扎於此。

166 漢昌 益州 梓潼 蜀漢的馬忠赴任於此。

167 江油 益州 梓潼 蜀漢的馬邈鎮守此地。鄧艾率領魏軍進犯時,馬邈隨即投降,並為魏軍向導入蜀。

168 廣柔 益州 梓潼 傳說是古代大禹的出生地。由於神聖不可侵犯,連外族都不敢入內。

169 綿竹 益州 成都 守護成都的門戶。263年,蜀將諸葛瞻在此迎擊鄧艾,錯失戰機,全軍覆沒。

170 都安 益州 成都 此地有由著名水利灌溉系統都安堰(宋後稱都江堰)。諸葛亮曾指此處為蜀國農業的命脈。

171 涪水關 關 益州 成都 蜀國東方要地。劉備決定與劉璋開戰後,首先殺了守關的楊懷和高沛,才開始攻打成都.

172 峨眉 益州 成都 位於成都西南方的靈峰。愚弄曹操的方士左慈,就是在此地得到《遁甲天書》

173 廣漢 益州 成都 蜀國要地。由於土地豐饒,皆由德高望重之人為太守。呂義、鄧芝皆歷任過。

174 臨江 益州 江州 吳國名將甘寧的出身地。

175 江陽 益州 江州 自荊州入川時,水路要道。蜀漢張翼年輕時曾任此地縣令。

176 朱提 益州 建寧 當南蠻叛亂之心漸起時,蜀將鄧方受任為此地太守,後由李豐繼任。

177 且蘭 益州 建寧 223年,朱褒從此地發動叛亂。225年被馬忠征討而失敗。

178 宛溫 益州 建寧 興古郡的中心都市。蠻族的叛亂頻繁,後來由張嶷平定。

179 台登 益州 雲南 盛產鹽、鐵、漆等物品。張嶷征討蠻族後,鹽鐵之利便歸蜀國所有。

180 永昌 益州 雲南 位於益州東南部的郡。孟獲叛亂時,呂凱和王伉率軍抵抗,堅持到諸葛亮前來。

181 南海 交州 交趾 279年,發動叛變的郭馬殺了南海太守劉略,並驅逐廣州刺史徐旗。

182 蒼梧 交州 交趾 208年,被趕出新野的劉備意欲投靠蒼梧守將吳巨,但被魯肅勸阻,於是劉備與孫權結盟。

183 合浦 交州 交趾 合浦太守修允的私兵隊長郭馬,在279年發起叛亂。這場叛亂也製造了晉滅吳的契機。

184 烏鼠山 羌 羌 渭水的水源所在。因此,在211年曹操和馬超的爭戰中,此地也成為攻防要地。

185 南城 山越 山越 《世說新語》的作者,臨川王劉義慶的出身地。

5. 魏惠王時期的魏國在河西還有那些領土,和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的河西領土有哪些變化

魏國領土變化 戰國時期,魏國西部區域主要指魏河西、河東地區。在這一區域魏主要與秦國、趙、韓三國接壤。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討論一下魏這一部分疆域的變化情況。

(一) 西境
魏西境的變化是魏、秦兩國相互爭奪土地的結果。魏、秦之間的領土爭奪先從西河地區展開。
魏文侯執政後,任用李悝,實行了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措施,使魏國的實力大為增強。二十一年(前422),魏為防範秦國的侵襲,在少梁(今陝西韓城市西南)築城 。少梁在西河以西,加之《秦本紀》說在魏築少梁後,"秦擊之",所以可推知該地其時與秦地相接,為魏西境上地。魏國此時西境已有西河的部分土地。
二十二年,魏國再次向位於自己領土西境外的秦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渭水南岸的鄭(今陝西華縣)地才收兵,並在雒(洛)陰(今陝西大荔縣西南洛河南岸)、合陽(今陝西合陽縣東南)築城 。
二十三年,魏復城少梁 。此年復城少梁,當是此地鄰秦,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之故。
二十八年,魏派太子擊圍攻秦之龐(今陝西韓城市東南),"出其民",將龐地佔為己有 。
三十一年,魏將吳起率軍伐秦,奪取了秦臨晉(今陝西大荔縣東)與元里(今陝西澄城南)等地,並在該二地築城 。臨晉、元里亦在西 河地區,加上前此魏所據有的少梁、洛陰、合陽、龐等地,魏將河西地區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春秋時期,河西之地本為晉地,公元前645年,晉將河西地獻給了秦國 。現在魏又佔領了該地。於是魏置西河郡,以吳起為郡守,以抵禦秦、韓等國的進攻 。
四十六年,秦又侵位於渭水之南的魏之陰晉(今陝西華陰市東) 。魏、秦兩國在渭南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四十八年,秦伐魏,再敗魏於渭南的武下(今陝西華縣東),並俘虜了守將識 。魏國渭水以南領土縮減了不少。
惠成王五年(前366),魏為了鞏固其在渭南的疆土,於是在武堵(都)(今陝西華縣東) 築城,但仍被秦國所敗。因此時秦為獻公執政,通過一些改革,秦國力已由弱轉強。同年,秦又敗韓、魏聯軍於洛陰,該地也當為秦所得 。自此,秦開始了逐步重新奪取魏河西之地的行動。
八年,秦又向北攻打魏河西的少梁,趙再次出兵相救 ,才得以抵擋秦軍的攻勢。
九年,魏繼續與秦在少梁作戰,結果被秦庶長國所率的軍隊擊敗,魏將公孫痤等被俘,位於少梁東北的龐為秦所取。龐原本屬秦,故此次秦當是收回之 。
十七年,魏與秦戰於元里,秦攻佔了魏的少梁 。
十九年,魏在河西築長城,南起於渭水南岸的陰晉,向北越過渭水、洛水,經大荔、澄城、合陽諸縣,最後止於少梁 。
三十年,魏在西境與衛鞅所率的秦軍交戰,結果魏軍敗北 。
至遲三十三年,合陽屬秦 。三十三年,秦攻魏,敗魏於岸門(今山西河津縣南),俘虜了守將魏錯 。
惠成王更元三年(前332),魏將陰晉(今陝西華陰市東)獻給了秦國,以求和好。秦得該地後,更名為寧秦 。
更元五年,秦在雕陰(今陝西甘泉南)大敗魏將龍賈所率之軍,斬首四萬五千。與此同時,迫於秦的壓力,魏將河西之地獻給了秦國 。這樣,魏與秦當以黃河為界。
更元六年,秦攻取了魏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東)、焦 。
至遲於哀王十二年(前307),皮氏復由秦歸魏 。
十三年,魏又在皮氏築城 。
昭王六年(前290),魏又將河東四百里之地送給了秦國 。同年,皮氏又為秦攻取 。

(二) 北境
武侯九年(前387),翟敗魏於澮水 。
二十五年,魏敗趙於藺(今山西離石縣西) 。
惠成王十年(前361),趙與魏又易地。魏將榆次(今山西榆次)、陽邑(今山西太谷東北)二地給了趙國 。
惠成王更元七年(前328),秦奪得魏蒲陽(今山西隰縣),同時魏將上郡全境十五縣之地獻給了秦國 。魏至遲在魏文侯卒位的公元前395年已置有上郡。上郡之領域,楊寬以為有今陝西省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延安一帶 。在魏上郡屬秦之時,原為魏十五縣的膚施、漆垣、廣衍等地亦當同時屬秦 。
更元十三年,秦攻取了魏的平周(今山西介休縣西) 。

(三)東境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王垣(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 。
惠成王九年(前362),魏與韓、趙發生利害沖突,魏相公孫痤大敗韓、趙聯軍於澮水。擒趙將樂祚,伐取了趙的皮牢(今山西翼城東北) 。
惠成王更元十三年(前322),秦攻取了魏的曲沃(山西聞喜縣東北) 。
昭王四年(前292),秦大良造白起率軍攻魏,奪取了魏之垣邑,旋秦又將該地歸還給魏國 。
六年,垣又為秦攻取 。
至遲九年,魏絳(今山西省侯馬市西)地屬秦。絳本春秋晉國之都,戰國時期,絳入於魏 。

(四)南境
文侯三十九年時,秦對魏發動攻擊,一直打到魏國的陽狐(今山西垣曲縣東南古城),此時兩國當以此地為界 。
武侯十四年(前382),魏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
惠成王二年(前369),魏與韓、趙聯軍戰於濁澤。結果,魏軍大敗 。其地應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西。
七年,秦向東進軍,越過黃河,攻打魏的河東之地。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秦軍大敗魏軍,斬首六萬。趙派兵急救魏,方解秦之圍 。
十九年,秦大良造衛鞅率軍圍攻魏舊都安邑,迫使安邑降秦 。後安邑又還屬魏(見下文)。
更元五年(前330),圍魏在黃河南岸的焦(今河南三門峽以西)、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二地 。
更元八年,秦復將焦、曲沃歸還魏國 。
哀王五年(前314),秦將樗里子攻取魏的曲沃、岸門(今山西河津縣南)、焦 。
十六年,秦攻取魏蒲阪(反)(今山西永濟西)、陽晉(山西永濟縣虞鄉西)、封陵(今山西芮城縣西南)三地 。此三地都位於魏河東地區。
十七年,魏秦又將蒲阪(反)歸還魏國 。
二十三年,魏、韓、齊三國聯合攻秦,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求和。秦復將河外之地與封陵還給魏國,以示和好 。
昭王六年(前290),蒲阪又為秦攻取 。
九年,秦將司馬錯攻打魏之河內,魏將安邑獻給屬秦 。
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秦取魏之吳城(今山西平陸縣北) 。至此,魏在河東之地盡失於秦。

6. 山西歌頌芮城的詩詞 300字

黃河流經山西西南部時,因渭河從西向東注入,黃河也由此折東,形成一大彎曲,上古時,人們就把河灣內的大片地方稱為「芮」。《詩經·大雅·公劉》:「芮鞫之即」,鄭玄箋曰:「芮之言內也」,意指河灣向內凹處;「水之外曰鞫」,鞫,音居,意指河灣向外凸處。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河內、河外都有人去定居,從這里也可以了解到先秦人「芮」的概念。

最晚在殷商時期這一帶就出現了一個古國,因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故名之為芮國。它與東面舜的後裔所建立的虞國相鄰。約在3000年前,這兩個古國之間發生過一次「虞芮之訟」,後人又稱為「虞芮質成」。

起因是兩國邊民因土地糾紛爭鬥起來,雙方互不相讓,連兩國國君也翻了臉。當時周國國君姬昌積善累德,在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虞芮兩國君就議定相隨到周國去,讓姬昌給評這個理。誰知他們一進入周國的國境,就被周人文明禮讓的民風所感動。但見「民俗皆讓長」,「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這兩位國君不禁臉紅起來,慚愧地說:「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讓人家給評理呢?」然後都主動要把所爭的土地讓給對方,結果雙方都推讓不受,這塊土地便被閑置起來,後人稱之為「閑田」或「閑原」。

這個故事還記述在《詩經·大雅·綿》中:「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意思是:虞芮兩國不再相爭,文王感化改變了他們的本性,以此來歌頌周人領袖姬昌的盛德。故事的發生地———今芮城縣和平陸縣交界處的西侯、洪池及嶺底、陌南東部,至今還留有閑田、讓畔城、虞君墓、芮君墓等古跡。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到芮國,建立了新的芮國。《尚書序》雲:「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這是周武王時的芮伯。《詩經·大雅·桑柔》的序中有「《桑柔》,芮伯刺厲王也」,這是周厲王時的芮伯,即芮良夫。《逸周書》中有《芮良夫篇》,可知芮伯世為王室重臣,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據《左傳》記載,公元前709年,芮伯萬的母親叫芮姜,她因討厭芮伯萬的寵姬太多,一怒之下把他趕出家門,芮伯萬只好到魏去居住。魏就是現在芮城縣的古魏城,在古魏城西約10公里的鄭村有芮伯城遺址,這就是當年芮伯萬居住過的地方。

公元前661年,晉國滅掉魏國,並佔領了西鄰的芮國地盤,封晉大夫畢萬於魏。黃河西岸的今大荔縣一帶也是芮國領土,公元前641年被秦國吞並,芮國遂亡。

西漢在古魏城置河北縣,因處黃河北岸而得名。西魏時,分河北縣西部地區置安戎縣,縣治在今張村。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因當地有芮伯城,又改安戎縣為芮城縣。後縣治東遷至今芮城縣城。 《五千年文明河東人》系列叢書《西侯聖火芮城人》,付梓出版,這是芮城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在此,我們謹代表中共芮城縣委、芮城縣人民政府,向該書的出版發行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在編寫本書中付出辛勤勞動的全體編纂人員表示親切的慰問和衷心的感謝!
芮城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浩翰的歷史長河中,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一代又一代的芮城兒女,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在他們中間,有道教文化的師祖享譽華夏的呂洞賓,有魏文侯的布衣之師段干木,有為國壯烈殉職的張巡,兩部尚書王紀、著名詩人吳雯、戲劇名伶楊老六、民族精英楊振鐸……,這些先賢大德們,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是古老芮城的驕傲。記錄和整理他們的事跡,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西侯聖火芮城人》從歷史的塵埃中走來,真實地反映了各個時期芮城籍精英人物的歷史功勛、奮斗歷程和社會成就,弘揚了芮城悠久的歷史文化,歌頌了在民族危機和振興中華偉業中涌現的民族英雄、時代精英和傑出人物,宣傳了在外的芮城籍人士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和成功業績。
《西侯聖火芮城人》在以人為主的同時,還以較大的篇幅展現了古老芮城珍貴的文化遺跡、自然景觀、人文風貌、物產資源、十一五規劃、招商引資政策和與之相依相伴的神話傳說、掌故典籍,折射出了芮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表裡山河,人文景觀躍然紙上。使本書不僅成為資料翔實的人物譜,更成為一部解讀芮城、熟知芮城的網路全書。
《西侯聖火芮城人》一書,是我縣歷史上第一部人物專志,它的出版發行,使芮城多了一張對外宣傳的「名片」,必將成為五湖四海的芮城人共同建設美好家鄉的橋梁和紐帶,必將吸引四面八方的芮城人關注芮城回報桑梓,必將激勵芮城人民效仿先賢,矢志創業,拼搏奮斗,無私奉獻,必將促進芮城經濟社會全面持續快速發展。
希望芮城在構建和諧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中,英才輩出,再展風流。

7. 陝西渭南大荔縣南七屬於哪個鎮

位於大荔縣東七鄉
大荔縣,古稱同州,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渭河、關中平原東部最開闊地帶,「千年河西地、關中米糧川」,大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距今二十萬年左右「大荔人」遺址所在地。是商、周時即為古邴國及古芮國所在地。也是「絲綢之路·美麗大荔」大荔國際馬拉松的舉辦地。

8. 渭南小吃有什麼好吃的

渭南特色小吃薈翠
羊肉餬餑:合陽黑池鎮的羊肉餬餑曾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餬餑有油水厚、味道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的特點,過去曾有「寧吃一盤餬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可見其受群眾歡迎的程度。

麥子泡:陝西澄城縣的本地小吃,僅限與澄城本地,不為外人所知。麥子泡是以大麥籽入鍋熬湯,裡面放上豆腐,涼粉,大肉,木耳等,上面一層紅油辣子,最不可缺者得有一些豬下水,撒上香菜。大肉鮮美,豆腐香辣,麥子湯醇厚,極美味。
水盆羊肉:看到這個,千萬別把它跟羊肉泡饃混淆了,此羊肉非彼羊肉。水盆羊肉由商朝的「羊羹」發展而來的,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不僅味道刺激,還有祛暑的功效。水盆羊肉肉爛湯清,鮮嫩爽適,味美可口,如與燒餅同吃,並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則風味尤美。

羊肉糊卜:是韓城一大特色飲食,操作工序非常麻煩。上等的農家自磨面和的不軟不硬,手擀成圓形的面片後,再切成滑鼠墊那麼大小,放到油 光的鐵烙餅鍋上,緩緩的火候,烙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取下來,然後,象切面條一樣,切成韭葉那麼寬,糊卜的手工製作就算完成了。其味道香辣,深受陝西人民的喜愛。

三池削麵:與山西刀削麵在原料和工藝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三池削麵原料選用蕎面而不是麥面;削麵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條長、薄厚均勻,而不是那種中間大、兩頭尖的面魚魚;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盤。

太後餅:是陝西省富平縣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創制於漢代,系漢文帝之母薄太後御廚所擅長,太後喜食,故而得名。由麵粉和豬油等製成。特點是油而不膩。

月牙燒餅:因外形酷似月牙而得名,其表皮黃亮,外脆內軟。大荔人吃月牙燒餅,一般是跟清湯羊肉一起吃的,也就是要夾了羊肉來吃。半個燒餅,又是有著層層的半個燒餅,中間是空的,倒是非常適宜於夾了肉吃。

踅面:是渭南地區獨有的,為當地人極為偏愛的風味小吃。其歷史非茶館悠久,相傳西漢高祖3年(公元前204年),漢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時,為解決10萬軍士吃飯問題而發明此面。踅面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方便麵」,主成分是粗糧,做成面條後可即食,也可放置數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

合陽踅面:是陝西關中地區合陽人的傳統食品,是以蕎麥面、麵粉為原料製成的一種麵食小吃。其特點是:以蕎麥面、麵粉混勻後烙成的大餅,切成面條狀過水後加紅薯粉魚魚,加入各種佐料,聞其味香、面條勁道、魚魚爽滑。其結合了多種粗纖維、高蛋白原料在其中。

帶把肘子:大荔帶把肘子源遠流長。傳說,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城裡有個廚師叫李玉山,技藝精湛,做得一手好菜。

渭南南七蕎麥餄餎:餄餎,分為小麥面餄餎和蕎麥面餄餎,而蕎麥面餄餎比小麥面餄餎更美味,陝西大多數縣市的老百姓都會做,各地的製作工藝也大同小異,口味自然有所不同,至於起源於那朝那代已無從考究。

八寶辣子:辣子是百吃不厭的一道菜,雖然它不一定出席在大型宴會上,但卻成為渭北地帶廣為流傳的名食,也有人稱其為什錦辣子或醬辣子。它的色澤紅中帶黑,肉厚油大,入水不沉,辣香純正,質地優良,素有「辣中之王」之美稱,這為它成為八寶辣子的重要材料起到了決定作用。今以八種原料(干辣椒和胡蘿卜、蒜苗、土豆丁、油炸花生米、玫瑰鹹菜、炸豆腐、肉末),佐以秦椒配製而成的八寶肉辣子經不斷改良,已不僅是蒲城人的絕活,更是陝西乃至全國人民嚮往的美味。

9. 魏文侯是怎樣的人

魏文侯(?~前396)

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 、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魏文侯名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更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後來的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繼承的家業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晉時建立的魏國。在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韓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佔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佔有的智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魏國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國,東邊是新興的韓國,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和靈寶地區)。魏國被緊緊地裹在晉東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東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國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國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是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是,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產地鹽池(今山西運城解池)。鹽池產的鹽銷往周邊的國家,獲利頗豐,是魏國的重要收入。魏文侯決心用鹽業收入建立一支精銳的常備軍。這支軍隊就是著名的武卒。
魏文侯在武卒建設中採取精兵原則,考取武卒的條件很苛刻。魏文侯要求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驅百里。到達戰場後,武卒能立即投入戰斗。武卒還要具備高超的格鬥技能。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魏國的武卒建設非常成功,逐漸地演變成為魏國的建軍制度和軍功貴族制度,對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和秦獻公、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李悝還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來規范魏人的行為。晉國是一個有著法治傳統的國家,國民對依法辦事都很擁護。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成文法在魏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君、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由於魏文侯的帶頭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這套法律後來也被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所採用,並一直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魏國的周邊國家中,各有各的特產。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栗、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在當時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勵魏國百姓從商,參與各國土特產貿易,魏國獲得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充實了。
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力上。趙國和韓國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於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
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復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
魏文侯勸趙獻侯打消分化韓、魏,從而各個擊破的念頭。他說,魏和韓比較弱,必然會聯合起來對抗趙國,以免被趙消滅。韓、魏都清楚聯合趙國攻擊對方是自取滅亡,與趙國平分對方的想法更是與虎謀皮。形勢使韓、魏必須聯合。魏文侯勸韓武子也不必因為趙氏的威脅而聯合魏氏進攻趙氏,以圖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趙氏的威脅。韓、魏聯合攻趙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趙國的實力太強了,韓、魏聯合也只不過與趙國能打個平手。雙方硬拼的話,必然是兩敗俱傷。而且即便趙氏被擊敗了,韓、魏也必然會繼續內斗。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晉地披山戴河,比較封閉,身處其中的趙、魏、韓只有趙國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鄲兩個觸角,但由於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通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斗,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里,誰都無法發展。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
對於魏文侯的聯合發展策略,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通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斗,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由於趙氏在北,韓氏在東,韓氏的發展方向是魏氏、韓氏南面的鄭國,魏文侯便把發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秦軍對魏國的入侵進行反擊。經過幾番較量,渡河的魏軍佔住了少梁這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秦軍一面圍攻少梁的魏軍,一面在黃河沿岸建造防禦工事,阻止更多的魏軍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衛人吳起,魏文侯對吳起的指揮才能很欣賞,任命吳起為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
吳起上任後,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吳起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沖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陝西華縣),秦國舉國震怖。如果吳起攻破鄭,進入渭河平原,就等於控制了秦國的糧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國的糧食基地。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秦國就會有滅國的危險。吳起攻秦的目的是滅秦,這讓秦人十分恐懼。
秦簡公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鄭,一方面派遣使者請齊、楚出兵攻擊魏國,減輕秦國的壓力。齊宣公和楚簡王見魏國的主力集中在西線攻秦,便向魏國的幾塊飛地進攻,連連得手。秦簡公見齊、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線的秦軍切斷吳起的退路,與駐守鄭的秦軍夾攻吳起。
魏文侯對於齊、楚對魏國東方飛地的進攻,沒有理睬,督促吳起繼續攻秦。
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魏軍大勝。魏太子擊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指揮黃河東岸的魏軍渡河。太子擊率軍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今山西韓城東南),秦國的西河防線被魏軍徹底突破了,大批的魏軍進入秦國。
吳起指揮渡河的魏軍對秦國在西河地區(今陝西洛河、黃河與渭河間的大片三角地)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陸續佔領了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今陝西大荔)、元里(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城。由於秦國的政治腐敗,西河的百姓對秦君很失望,反而對軍紀嚴明的魏軍很歡迎。吳起把魏國的利民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軍在西河站住了腳。西河的秦國百姓很樂於為魏軍服務,吳起在西河的兵員、給養得到了就地補充。吳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進入秦國散布秦軍戰敗、魏軍仁義的言論,秦國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國內局勢更加不穩了。秦簡公命令國內一級警戒,嚴查來歷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裝起來,准備戰斗。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占據了西河地區,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置了上郡(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子長以南)。魏國又佔領了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制了西方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東岸修築了一條長城,南端越過渭水與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今陝西甘泉南)以西。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魏文侯在西河地區一方面完成了軍事佔領,另一方面把魏國的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擁護,魏國在西河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在得到西河這一大片土地後,魏國不僅解決了秦國對魏國的威脅,國內人多地少的困難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魏國的糧食生產有所改善。西河為魏國提供了戰略上的迴旋餘地,同時還為魏國提供了兵員和糧食。
魏國在西河實行的新政策對秦國百姓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秦簡公為了安撫民心,被迫實行初租禾。
魏文侯在對秦攻略中除了軍事打擊、政策攻心外,還進行了文化滲透,著名的西河學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秦人本是戎狄之後,由於受到華夏先進文化的影響而放棄了西向戎狄發展的打算,改向東方發展,學習中原。魏文侯知道秦人不易武力屈服,但卻對中原文化很嚮往。於是魏文侯重用當時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為老師,在西河講學。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名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魏文侯在延請子夏來西河的時候,子夏已是百歲老人,很少親自教授了。而且子夏由於老年喪子之痛,哭瞎了眼睛。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貢的弟子田子方。
盡管子夏非常注意養生,身體一直很健康,但畢竟年事已高,而且雙目失明,最初對魏文侯的邀請是很猶豫的。魏文侯知道子夏是各國士人的靈魂宗師,決心一定要請子夏到西河坐鎮。於是,魏文侯親自拜子夏為師,對子夏異常尊重。給國君坐老師是儒的最高榮譽,即所謂的帝王師。子夏是第一個享有這個榮譽的大儒,甚至孔子在生前也沒有享受過如此尊高的榮譽。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了,決定親自到西河坐鎮。
由於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師,而且親自坐鎮西河,華夏文化的重點就轉到了魏國,轉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
子夏在西河的象徵意義極其重大,不僅對秦國、楚國、趙國這些外族文化占上風的國家的懷化作用十分顯著,而且使魏國儼然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
儒本來是以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教師。而六藝是貴族和士人在治理國家中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儒由於各有側重而產生不同的流派,相當於不同的學科。魯國的曾參之儒是以重禮,尤其是重孝為代表的流派,培養的是掌禮之儒,這些人不以經世濟用為特長,在各國官僚系統中的地位不高。子夏之儒培養的是經世濟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國的官僚系統中,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儒學流派。子夏到西河後,謀求進身的士人紛紛轉入西河學習。這個時候,西河學派應魏文侯的要求已經不以貴賤為收取學生的標准了。子夏由於不親自教課,而且已經享有了魏文侯師的至高榮譽,也就不計較了。這些士人在西河學派學習後,很自然地選擇魏國為其效力的首選國家。這樣,西河學派為魏國吸引、培養了大批官員。各國的士人對西河都很嚮往,魏國無形之中成了他們理想的效力國家。
西河學派教授的內容很豐富。公羊高與穀梁赤本來不是最能代表子夏思想的學生,但由於他們教授的歷史學科春秋是以服務國君為對象的,所以魏文侯抬高了他們的地位。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為後來春秋公羊傳的藍本,穀梁赤口授的春秋成為後來春秋穀梁傳的藍本。子貢的學生田子方傳授的不僅包括儒本身的六藝,還包括子貢對儒學的發展,縱橫術與經商的本領。縱橫術是士人成為官員後,從事外交所必須具備的才能,而經商致富則是一個官員富國富民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子貢、田子方對傳統六藝的發展是與當時的時代發展,各國對官員的要求相適應的。段干木是子夏看重的一個學生,他的教授中還可以看到子夏培養高級官員的精髓。魏文侯擔心段干木培養的高級官員不為魏國所用,反而與魏國為敵,便讓段干木主要教習魏國的公室貴族,並請子夏能夠對自己的子弟能夠指點。
魏國本來對儒是不重視的,魏國的文化與韓國一樣,起初受衛國的鬼谷文化影響最大。
魏文侯時,使用大臣不看出身,重視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魏國的貴族很少得到重用。魏文侯重用的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吳起和李悝都是來自衛國的平民。樂羊、西門豹是魏國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只有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出身貴族。而魏文侯以後,魏國的大臣結構由於魏文侯對鬼谷學派和西河學派的融合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段干木及得到其真傳弟子的教授下,魏國的公室貴族出現了大批的人才,如公叔痤、公子昂,成為魏國高級官員的一個主要群體。田子方的後學逐漸融入到段干木這一支。魏國大臣的另一個集團則是受鬼谷文化影響出身平民的人,其中以公孫衍和龐涓為代表的西河出身的很多。這兩個集團在魏文侯以後的魏國政壇爭奪很激烈。後來,受西河學派影響很大的貴族集團佔了上風,魏國逐漸衰落了。而公羊高和穀梁赤這兩支很少出現有政績顯著的高級官員。
西河學派與鬼谷學派的爭斗在魏文侯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鬼谷學派雖然不象西河學派這樣大張旗鼓地收徒講學,但也在不斷地表達不同的學術見解。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事件就是吳起與公羊高、穀梁赤對春秋的爭論。歷史是當時貴族和士人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學科,而春秋是必講的一門課程。但由於春秋只記結果,不記過程和背景,如何解釋春秋記載的歷史事件的真相就成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魏文侯出於控制士人的目的,拔高在學術上並不是很深透、比較迂腐的公羊高和穀梁赤的地位,使公羊和穀梁學派的忠君思想深入士人之心。而吳起由於早年投身曾參被逐的經歷,對腐儒產生了很大的敵視情緒。吳起根據自己的春秋的理解,作了一本左氏春秋傳,與公羊春秋傳和穀梁春秋傳相抗。吳起對春秋的見解要更符合實際,更符合政治軍事斗爭的實際,但是魏文侯不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政治、軍事斗爭的實際情況,對左氏春秋傳很少宣揚。由於魏文侯的扶植,公羊與穀梁兩派佔了上風。吳起對此很郁悶。
子夏在西河沒有幾年就去世了,但其在西河的象徵意義卻長期存在,魏國取代魯國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魏文侯尊子夏為師的政治效果十分顯著。
魏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百年,一方面是由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隨著魏國的不斷強大,趙國的逐漸下滑,趙、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魏國的實力超過了趙國,也超過了韓國。趙國在趙獻侯後期,國力開始衰敗,中山對趙國的威脅越來越大。趙獻侯死後,趙烈侯即位,中山對趙國的攻勢更猛了。趙國向魏國求救,魏文侯同意幫助趙國消滅中山,但是要趙國以智地作為魏國攻打中山的回報,趙烈侯同意了。智地位於魏國本土的北部,是趙襄子當年壓在魏國頭頂上的一塊大石頭。魏文侯終於解決了這塊多年的心病。
韓國在向南發展攻擊鄭國的進程並不順利,鄭國在楚國和宋國的幫助下,屢次擊敗韓國。韓景侯也開始尋求魏國的幫助。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國在解決西河戰事後,便開始進攻中山。應韓景侯的請求,魏國幫助韓國打擊宋國,以便於韓國向鄭國發展。魏國的勢力延伸到了黃河以南。
中山與魏國並不搭界,中間隔著趙國。在名將樂羊的率領下,魏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中山是白狄族後裔建立的國家,此前由於趙襄子奪取了代郡,代郡與邯鄲對中山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中山很緊張。趙襄子死後,趙獻侯沒有保持住對中山的壓力,被中山反擊得手。趙烈侯接手趙國時,正是中山在對趙戰爭中節節勝利之際。
在樂羊的出色指揮下,訓練有素的魏軍苦戰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終於攻破了中山國,解除了中山對趙國的威脅。中山是一個古老的國家,魏軍雖然佔領了中山,但中山人不服,叛亂時有發生,中山的局勢仍然很動盪。魏文侯讓能力超群的太子擊來治理中山。魏文侯把中山國的靈壽(今河北平山)封給了攻破中山的功臣樂羊,派樂羊率部駐守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為中山相,輔佐太子擊治理中山。在太子擊、李悝、樂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了。
魏國在佔領中山後,比中山對趙國的威脅還要大。
魏文侯在出兵幫助趙國攻擊中山的時候,命令魏軍在沿途佔領了不少屬於趙國的地方。魏文侯在幫助韓國攻擊宋國的時候,命令魏軍佔領了魏軍進軍路過的河內地。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齊相田悼子去世,執掌齊國政權的田氏家族發生內亂。田會占據廩丘(今山東鄄城東北),請求趙國收留,趙烈侯同意了。廩丘與趙國並不相連,中間隔著衛國。在田會投趙前,齊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衛國,以廩丘為據點,已經控制了衛國在趙國與齊國廩丘間的這一大片土地。田會投趙,並不是以廩丘這一個城池,還包括廩丘附近為齊國控制的這一大片衛國的土地。這一片土地與濮陽和陶都很靠近,商業價值極大。結果,趙國收留田會、占據廩丘的行為引起了田悼子的接班人田和的強烈不滿,田和命田布率軍進攻趙國,趙軍不利。趙烈侯請魏文侯和韓景侯出兵相助。趙、魏、韓聯軍與齊軍大戰一場,殺死齊軍三萬人,獲取了大量的戰略物資。魏文侯四十二年,趙、魏、韓聯軍大舉進攻齊國,一直攻到了齊國的長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趙、魏、韓在與齊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大片的土地。魏文侯為了使新得到的齊國土地與此前佔領的河內地區相連,攻佔了衛國朝歌附近的幾座城市。
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魏、韓三國為諸侯,補辦了三晉立國的法律程序。
周威烈王承認三國為諸侯,無異於是對趙、魏、韓三家分晉這一嚴重叛亂的支持,嚴重地損害了周王室的聲威。晉國長期以來是匡扶周王室的重要國家,趙、魏、韓對晉公室的叛亂本來應該受到周天子的嚴厲譴責,而周威烈王卻承認了趙、魏、韓三國叛亂的合法性,這讓周系統的國家很寒心,周王室的支持者更少了,號召力也因此而大減。
由於趙、魏、韓向黃河南岸發展,進攻鄭國和宋國,與一直想要控制的楚國發生利益沖突,三晉與楚國發生多次激戰,楚國被三晉連續擊敗。
魏國佔領的齊地與朝歌地區相連後,魏國在漳水與黃河之間就有了一大片土地,對突入衛地的趙國都城中牟威脅極大。趙烈侯對魏文侯對趙國的壓迫很不滿。但由於此時魏國十分強大,魏文侯又巧言令色,打著三晉聯合發展的旗號,趙烈侯還沒有與魏國決裂的勇氣。魏文侯的三晉聯合實際上是以魏國為中心,拉攏韓國,借著聯合發展削弱趙國。趙國雖然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魏文侯的巧取豪奪與當年趙襄子的手法一般無二。
魏文侯打著驅逐齊國在衛勢力的名義,將齊、趙一直爭奪的漳水南岸地劃入魏國的勢力范圍,趙國在漳南經營多年的辛苦白費了。
魏文侯頂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設立了鄴縣(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鄴縣的設立使趙國南進中原的戰略構想遭到了迎頭一擊。趙都中牟的前方是朝歌,東方是湯陰,都是魏國的重要軍事據點。中牟的西方是太行山,無發展的空間。鄴設在中牟的身後,使本來就突入衛地的中牟顯得更加突出,更加孤立,十分危險,根本不適合作為國都。鄴頂在了趙國南進中原的戰略基地邯鄲的正南方,迎頭攔住了邯鄲的南進去路。
鄴是抑制趙國南進中原與魏國爭利的戰略據點,必須要任用一位能獨當一面的大臣,才能擔當這個重任。魏文侯選擇了名聲赫赫的西門豹。
漳水經常泛濫湧向鄴地,鄴地的百姓深受水災之苦。當地的三老、廷掾借為河伯娶婦平息水患為名從百姓身上每年都搜刮大量的錢財。百姓中有好女子的人家為了逃避被選中為河伯婦的厄運,紛紛逃往外地,人口流失嚴重。
西門豹入鄴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當地的三老和廷掾,廢除了為河伯娶親的陋習,止住了百姓的流失,為百姓節省了每年為河伯娶婦付出的大量賦稅。
西門豹為了解決漳水泛濫和鄴地鹽鹼化嚴重的問題,在漳水南岸開鑿了十二條水渠。這十二條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務,消除了漳水泛濫對鄴地的危害。西門豹從這十二條水渠引漳水灌溉鄴地,反復沖刷,改善了鄴地的耕地質量。西門豹的治漳成功,使從前以多水患、田地貧聞名的鄴地變成了著名的良田。鄴地的經濟開始復甦,原來逃走的百姓又回來了。鄴地處於趙、魏之間,離衛、齊很近,西門豹利用鄴地的這個地理優勢,鼓勵百姓從事商業,獲利頗豐。
鄴地的百姓對西門豹都很感激,十分擁護魏國的統治。鄴地在西門豹的治理下,成為魏國鞏固的制趙戰略基地,處於魏國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趙國對鄴曾經採取過多次的進攻,但是卻無法鞏固地佔領,魏軍在鄴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趕走趙軍,奪回鄴地。趙國由於無法突破鄴地對邯鄲的封鎖,一直無法南進中原。
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魏斯去世,太子擊即位。

10. 漢代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

漢代的政治制度

政治、軍事制度及法律

西漢初年,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里。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西漢建立了比秦朝更為完備的武裝力量。在中央設立南、北軍,分別由衛尉、中尉統領,作為守衛皇宮和京師的常備軍。在地方,有經過訓練的預備軍,根據地區的具體條件,分別設材官(步兵)和騎士(騎兵),這些預備隊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備軍和預備軍的兵員,都由郡國征調來的「正卒」充任。

漢初除了建立軍隊外,又制定了法律。劉邦入關之初,約法三章,只是臨時措施。西漢政權建立後,劉邦令蕭何根據《秦律》制定《漢律》。除去秦律夷三族及連坐法,在秦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三章,合為九章,故稱《九章律》。 除了法律之一,皇帝的命令也起法律的作用,必須無條件執行。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特徵。

壓制割據勢力

早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曾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一些重要將領為王。漢初,被封的異姓王有七個。此外,還封了功臣蕭何等一百四十多人為列侯。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對中央集權是一個嚴重威脅。
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借謀反的罪名,將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殺掉,張敖(張耳子)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入匈奴,僅留下一個勢力最小的吳芮。隨著異姓的翦除,漢高祖「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姓子弟為王,以代替異姓王,並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其實封國的存在,對中央集權必然是個離心力。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諸王的勢力日益膨脹,諸王掌握著封國內的徵收賦稅、任免官吏、鑄造錢幣等政治、經濟大權。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乘文帝擊匈奴之機,發動武裝叛亂。三年之後,淮南王劉長又步劉興居後塵。這兩處叛亂雖然被消滅,但擁有五十三城的吳王劉濞又露出不臣的形跡。面對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的問題,許多官吏都感到事態的嚴重。當時,梁王太傅賈誼給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文帝按照這個建議把一些王國分小,又把自己的兒子封在梁國,作為屏障。景帝時,吳王劉濞叛亂的形跡更加明顯。於是,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景帝採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開始削奪王國的一部分土地,劃歸中央直接管轄,吳楚等七國遂於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舉兵叛亂。 吳王濞是這次叛亂的主謀和首領。他倚仗吳國冶銅、鑄錢、煮鹽等優越的條件,早已蓄謀奪取皇位。他聯合了膠西王、楚王、趙王、濟南王、菑川王及膠東王,借口「請誅晁錯,以清君側」,共同起兵。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後,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等率大軍前去迎擊,同時又殺晁錯。但劉濞繼續進攻,於是景帝決心討平叛亂。 周亞夫率領大軍迎擊吳楚七國叛軍。下邑(安徽碭山東)一戰,「吳大敗,士卒多飢死叛散」。周亞夫率精兵追擊,吳王劉濞僅率千人南逃,後被東甌所殺。其餘諸國也被打敗。七國之亂經過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的平定,使諸侯王勢力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145年(中元五年),景帝「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改王國丞相為相,廢除其御史大夫、廷尉等官,對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減。把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的任免權全部收歸中央,「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不能掌握政治軍隊。從此以後,王國實際上變成了和中央直接統轄的郡一樣的地方組織。

頒布「推恩令」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以後,進一步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繼續打擊地方勢力。

漢武帝於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採納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後來,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吏,並不得進入中央任職。以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附益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奪爵、削地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雖然還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稅」,不得過問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此後,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
漢代的政治制度(2)
君主集權的加強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高皇權,採取了限制丞相權力的措施。他親自過問一切政務,令九卿不通過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與此同時,還提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級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這樣,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書、中書、侍中等組成的「中朝」成為實際的決策機關,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逐漸成為執行一般政務的機關了。中外朝的形成,顯示了皇權的高度集中。

漢武帝還頒行了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以擴大統治基礎。漢初,官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按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二是選自郎官,即郎中令屬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郎官的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隨從,經過一段時間,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額,即可由郎官中選用。軍功地主到武帝時已經沒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貲選」,難於選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漢武帝即位後,除沿用上述制度外,又建立了新選拔制度: 其一,察舉制。漢文帝時已有「賢良」、「孝廉」之選,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漢武帝時,開始明文規定下來,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舉,經過考核,任以官職。不久又規定依人口的數量,按比例選舉,取消了資產的限制。這樣使察舉制逐漸完善起來。

其二,「徵召」制。徵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由漢武帝召見,確有才能,授予官職。與此同時相配合的還有「公車上書」之制,天下吏民上書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長,授以官職。

其三,博士弟子考試成績優異者,也可入仕。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置五經博士弟子,每年考試,凡能通一經以上者,可補文學掌故的官缺,成績得甲等者並為郎官。漢武帝通過這些措施,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封建統治機構。
收歸鑄幣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這一方面造成幣制混亂,阻礙了商品的正常交換,另一方面,一些貴族官僚、富商大賈操縱造幣之權,富比天子,威脅中央。吳楚七國之亂時,鑄幣便為其提供了重要財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漢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國鑄錢,把全國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把錢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鍾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這次新鑄的五銖錢(也稱上林錢或三官錢),重如其文,錢的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貨幣。

治理黃河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成就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
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造成了嚴重的水災。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黃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

「井渠法」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領導下,征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渠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余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征發民工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今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今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智慧,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又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公元前95年(太始二年),從仲山口(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河至櫟陽(陝西臨潼櫟陽鎮),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今山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今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郡國制

所謂郡是指郡縣,國是指封國,而郡國制則為西漢初實行的一種政治制度。郡和封國同是漢初地方高級的行政區劃,郡直屬於中央,封國則由分封諸王統治。劉邦認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縣有統制之功,由是二者並行,使全國形成封國與郡國並存的郡國制度。但由於時間一久,封國勢力逐漸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中央難於駕馭。故在文帝時,賈誼曾建議削弱諸侯;至景帝,晁錯更進一步提議削減諸王封地,由是諸王為求保障自身利益,便打著「誅晁錯,清君側」之口號,起兵反對漢室,史稱「七國之亂」。及後景帝派周亞夫平定叛亂,諸王被殺。自此,景帝將王國軍政大權、官吏任免權全歸中央,分封王國名存實亡。
區田法
或稱區種,是一種農田耕種方法,最早記載見於成帝時的《泛勝之書》。具體作法是在田中間開溝或挖穴,稱為區,在區中點播。在點播前,先要溲種(以肥料或可以防蟲的物質處理種籽),在區內施用重肥。下種後,要注重中耕除草,保和灌溉。這種耕種方法的優點是在小面積的土地上經精耕細作,使單位面積產量得以提高;而且也可施用於坡地,有利於擴大土地的利用范圍。區田法技術要求高,費工費力,所以未能推廣。
代田法
一種農田耕作的方法,由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總結出來,推行於北方乾旱地區。其辦法是將一畝土地定製六尺,分成三圳三壟,圳壟相間,圳寬一尺、深一尺,壟寬一尺。第一年在種植時將種籽播在圳底,到中耕時把壟上的土和草逐次鋤入圳中以培壅苗根,至暑天時,圳壟已經相平。第二年種植時變更過來,上年的圳改為壟,壟改為圳。如此輪換耕種,所以稱代田法。這種耕作方法的優點是,種籽在圳底,可以保,幼苗在圳中也能得到較多的水份,中耕時將壟上的土和草鋤入圳中能使作物根深葉茂,利於生長,增加產量。代田法始行於三輔,後來推廣到河東、弘農,乃至邊郡。

西漢屯田
漢代政(蟹)府利用士卒、謫戍罪犯和招募農民開墾荒地生產糧食以供軍需的措施。屯田有民屯、軍屯之別。前者如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收復河南地,募民十萬居之。後者如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發將士屯田張掖郡。

閱讀全文

與陝西省大力縣土地糾紛南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