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通快遞到東營市廣饒縣丁庄鎮嗎
匯通不到廣饒丁庄鎮18254636060派送區域:廣饒縣城全境,開發區全境(最北至廣瑞路),大王全境,稻庄鎮(西水工業園,三水工業園)廣饒鎮工業園,花園鄉工業園,李鵲工業園 不派區域:村組不派送,其餘鄉鎮不派送
㈡ 廣饒縣西劉橋鄉有那些村
村名,是地名的一種,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地名這個大家庭里,村名雖然等級低下,不像大陸、海洋、山川和湖泊那樣古老,但它同樣也有著錯綜復雜的演變過程。一個簡單的村名,往往承載著它產生、發展及變化的史實,千奇百怪,妙趣橫生。探究原委,本縣村名的由來大致如下:
一、以家族姓氏命名村莊
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如顏徐鄉的邵家、吳家、耿家、楊家;西營鄉的呂庄、楊庄、賈庄、榮庄等。這些村名的含義顯而易見,開頭的字就是村(庄)的姓氏。這些村莊一般以居住該村(庄)的主要家族之姓氏或是以立村人的姓氏來命名。正如清初稻庄鎮西家村西若濤詩屏所雲「鼻祖東遷離棗強,公輸事業姓成庄」。有的以兩姓立村,團結共處,如顏徐鄉的顏徐店,即是使用了顏、徐兩姓氏。當時此地是登、萊、青通京要路,官員役夫、旅客行商經由此地者絡繹不絕,顏徐兩家為振興基業便合開了一店安寓客商,名為「顏徐店」。大王鎮的高卜紙村,是因為高姓和卜姓共同經營著刷草紙行業,該紙質量高超,能招攬顧客,故取村名目「高卜紙」。亦有多姓氏共建一村,或一姓立村後,後來者反而人口興盛,為了表明村內姓氏,就把多姓氏合編為一個村名。如陳官鄉的賈楊李,顏徐鄉的高趙劉等。
有的村用人的姓名來命名村莊。之所以這樣做,大多數是因為他為村中做出過貢獻,或名揚於外受人尊敬。大王鎮的郭明田村原來稱李家園,明末時村中修建廟宇無地落基,本村戶下一個叫郭明田的人贈獻了建廟基地,村人非常感激他,便用他的姓名定為村名以示紀念。大王鎮的王永槐村,原名是柳溝庄,明代末年村內一個叫王永槐的人,在李橋村進士李楫府上當「家人(料理家務的傭人)」,因上工時需淌水過河,他為方便往來就造了一座小橋。後來四鄉的人都稱這座橋為「王永槐家橋」,久而久之,人們便把村名也叫成「王永槐」了。
二、以古代帝王將相駐、經地或古跡、遺址命名卒寸庄
經查閱地方史志等,得知有些村名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漢、魏、晉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花官鄉的桓台村西有一古跡稱柏寢台,據《史記》載:「漢武帝有故銅器,問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驗其刻,果齊桓公器。」據《韓非子》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游於少海,登柏寢之台而望其國。」由此知此台之久遠,據傳是齊國都臨淄時,齊桓公為會盟諸侯所建之台。明洪武二年,秦姓建村於柏寢台東側,便以齊桓公之「桓」字和柏寢台之「台」字立村名為「桓台」。花園鄉的花園村,據傳是齊桓公所建花園遺址,後在此地立村,便取名為「花園村」。顏徐鄉的北西、南西兩村,據民間傳說:齊桓公會盟諸侯於柏寢台時,在此擺設南席和北席款待諸侯,因「席」與「西」同音,經年久傳訛,村名便變成了現在的「南西村」和「北西村」。丁庄鄉的王署埠村,據史志載,唐貞觀十八年,太祖渡海親征高麗(現朝鮮),曾以此地作為駐軍屯糧之所,並築有土埠,上建宮殿王署以作唐王行宮,村名稱「王署埠」沿襲至今。顏徐鄉的燕王村,是因為明朱棣被封為燕王後,奉命北征(永樂掃北)途中於此地駐過軍,立村人便以「燕王」定為村名。丁庄鄉的三柳樹,是欽官大人命名的村。據說清順治五年(1648年),這里還是野草叢生之地,其祖人孫欣在此墾地辟壤,適值澇雨成災洪水橫流,欽官查河來到此地,只發現三棵柳樹露出水面,便「賜」村名「三柳樹」。還有些自然村,是因為村中建有廟堂、寺院、佛殿等而得名。如顏徐鄉的娘娘廟,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村時名為「趙村」,後來村內修建了宏偉壯觀的娘娘廟,每年的正月十五日都舉行盛大的香火會,四方趕娘娘廟會進香之人川流不息,故把原村名改為了「娘娘廟」。陳官鄉的碑寺口村,村西建有興國寺,寺院內有一高碑,村前有一古河渡口,立村人便以「碑寺口」定為村名。大營鄉的佛王村,原名鳳凰村,清乾隆二十一年村內修一廟,廟內有三尊大佛,取於「佛多有王」之故便改村名為「佛王」。還有的村以姓氏與廟寺結合命名村名,如大王鎮的蘇廟、石村鄉的甄廟、稻庄鎮的高廟、小張鄉的楊趙寺等。
三、以地形特徵或以地形特徵與姓氏相結合命名村莊
大凡帶有口、河、橋、塢、碼頭的村名,一般都屬於這一類。沿河流的村莊,其名多帶有「口」字或「橋」字,如丁庄鄉小清河畔的王家道口、李家道口、尚家道口。西劉橋鄉淄河畔的東河口、西河口,大王鎮陽河畔的韓家橋、李家橋等,這些村名的由來,主要是因為其近處曾有河的渡口或渡河的橋口。西劉橋鄉的三水口,原村名「散水口」。但此處不是河的渡口,為什麼也用「口」字做村名呢?據說這是因為明洪武二年立村時。村子三面地勢高,只有村東地勢低窪,雨後三面之水集於此一處,再向東散去,故取村名「散水口」;後因「散」與「三」同音,日久年遠以訛傳訛,便把村名叫成「三水口」了。陳官鄉燕兒口的「口」,既不是河口的「口」,也不是渡口的「口」。是因為明初馬、董、宋三姓在此立村時,其中定居在眾戶之西北角南北大鹼嶺西側的一戶人家,家中之燕窩內小燕被董姓頑童戳落,其戶主得知後非常憐惜,當即以笠重整燕窩,使小燕得以安然成長,且巧遇其年壽家興。居住在東面的兩姓人家認為,「拯燕家興」是吉祥之兆,於是便遷來與之同居一處。三戶議定村名為「燕兒」,因是東兩戶頑童戳落的燕窩,所以後人又加一「口」字。稱村名為「燕兒口」,用三字來代表三姓之意。稻庄鎮的段河村,現在已看不到什麼河流了,這是地形變化後村名仍襲原稱的結果。明初,徐傅兩姓在一條西南至東北、稱運糧河的兩岸立村,取名「傅徐庄」。至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床淤塞,水流中斷,故改村名為「斷河」。後因「斷」字含義不佳,又用「段」字代之稱「段河村」。大碼頭鄉的東北塢村,是小清河與老塌河的匯合處,來往船隻多在此地停泊維修。「塢」即停船之所,故取村名為「東北塢」。大碼頭鄉的馬頭村,位於巨淀湖西側,明洪武初年,常、馬、許三姓相繼遷來定居。因在湖中取利者,選其高埠為落腳、存物之處,故取村名為「碼頭」,今已演為「馬頭」。還有的村以地形特徵命名村名。如陳官鄉的梯門村,據張氏譜書載:始祖張立本,於明洪武二年由正定府棗強遷於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段疊形梯道直通家門,故取村名為「梯門」。
四、以立村人或村中人從事的主要職業,或再結合其姓氏命名村莊
這樣的村名,常見的如油坊、香坊、爐坊、紅盆、鐵匠、水磨、皮匠等。大王鎮的紅盆村,原名張辛庄,由於後人以燒紅陶泥盆為業,故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改村名為「紅盆村」。西營鄉的鞏家香坊,是因過去村人以生產「神香」為業,而取村名「香坊」。有些村名的職業表述雖不明顯,但若仔細分辨,仍然能夠看出其經營業務的特色。如花官鄉的生金李村,其村傳有冶煉工藝,並系李氏特技,鐵為金也,村人愛鐵如金,故結合姓氏取村名為「生金李」。稻庄鎮的灰堆村,由譚、李、石三姓在此立村。李姓以打鐵為業,紅爐煉技久負盛名,因爐渣經年增積成大堆,故取村名目「灰堆」。
五、因為歷史上政治和軍事的原因或再結合其姓氏命名村莊
據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凡帶有營、寨、屯、官道、皂戶等字樣的村名,一般是受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影響而命名的。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興亡、政權的更迭,都經歷過一次次的社會動亂,都動用過大量的人力、物力。舊時曾有「樂安多寨營,官莊數不清」的傳說。就以「營」來說,大營鄉有高大營、項大營、陳大營、王大營、任大營,稻庄鎮有韓營、東朱營、西朱營、何家營,油郭鄉有張營、鄭營、劉營等。西營鄉的東營村,因古代駐過軍扎過營,留有高1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的土丘,土丘上樹木蔥郁,遠望就像一個綠色的小島,故取村名為「東營」。東營西邊的西營村,古代也駐過軍,故取名為「西營」。為記其事,縣博物館在此地設立了遺址標記。以「寨」和「官莊」為村名的就更多了。如丁庄鄉就有張寨、聶寨、常寨、河南寨、西南寨,西劉橋鄉有北寨、宋寨、燕家寨。西營鄉的軍屯村,原名「風河庄」。明洪武時大將徐達在此屯兵積糧作進軍的准備,後來村人便改「鳳河庄」為「軍屯」,意為屯軍之地。大王鎮的後屯村,魏太平真君時建有馬鳴寺,寺內「古根法師」之碑文載「南屯屯兵,北屯屯糧」,說明此處是屯糧之所,北屯者後屯也,該村即以此得名「後屯」。官莊村,立村人象崗、桂雨是由嵩山少林寺出走,到此落居立業的。他們武藝高強盛氣凌人,不準他人來居,當時人們便送綽號「官莊」,意即「這是官家的庄庶民不能居」之意。那些帶有「皂戶」的村名,多數是因種「皂戶」地而由官府命名的。這些皂戶地的形成,有的屬於王侯封贈之地,有的是公差皂隸之地,還有的則是帝王子孫的「私房地」。這些皂戶地的賦稅,多是免徵或少征。如城關鎮的皂戶李村,是明末清初李大青兄弟二人,從廣北王家莊遷來立村的,因其原系熬鹽的「灶戶」,所以每年的種地賦稅極輕,他們只需向旗人繳少量的皂糧。
六、選擇相關的吉祥語,或再與姓氏結合命名村莊
這樣的村名,不少都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如李鵲鄉的李鵲村,李姓遷此立村時,此地還是樹林一片,樹上雀巢累累,住著很多的喜鵲。因喜鵲代表吉祥,立村人便以姓氏的「李」和喜鵲的「鵲」結合定名為「李鵲村」。花園鄉的守義村,是明崇禎十年范姓前來立的村。因村中有一李姓獸醫,醫技高超,聞名遐邇,故定村名為「獸醫村」。後又因「獸醫」二字不雅,改村名為「守義村」。顏徐鄉的儒林村,原名「孫宅」,村人為了使子孫立志勤奮讀書,立於儒家之林,光宗耀祖,便改村名為「儒林」。花園鄉的安德村,是在明末清初戰亂平息之後立村的。村人經歷了戰亂的摧殘蹂躪,渴望太平,為過上太平日子在村外築圍牆一道,改村名為「安德」,取相安相得之意。以上所述,現在看來有些可笑,但是在文化落後的封建社會里,人們則看作是關系盛衰存亡的大事。
七、以舊時的官職名稱與其姓氏結合命名村莊
這類情況,一般是村內出了官,村中人為藉以耀祖光宗,即以其官職定為村名。如城關鎮的都府李村,其族人李克勤,於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立村。李克勤在元末時曾任過「江南道台」,因道台與「督都』,官銜相仿,且「督都」二字比「道台」二字雅賞,李為了炫耀自己,故取村名「都府李」,意為「李督都的家府」。
八、因冒犯了帝王的名諱而被迫改名
封建統治者認為自己只能受人尊敬而不能被人冒犯,自己的名稱、年號任何人不能使用,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如花園鄉的杜宋村,明洪武三年立村時村名原稱「紅廟子」。後因「紅」字與當時朱洪武的「洪」字同音,冒犯了帝王名諱,遂改村名用本村杜、宋兩姓氏的姓重命為「杜宋村」。
九、村名的由來還有許多其他情況
有的是因人口繁衍、異地建房,出現了一村變多村的狀況。這樣的村取名,雖沿襲原稱,但一般又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大、小等字樣。如稻庄鎮的東杜庄、西杜庄,丁庄鄉的南常家、北常家,李鵲鄉的前大張、後大張,陳官鄉的大劉家、小劉家等。有的則是為了稱呼方便而剪頭去尾,如「大碼頭」稱「馬頭」,「大王橋」稱「大王」等。有些村名也確實巧天奇地古而怪之。其含義很難弄清楚。如小張鄉的拐子村就是一例。據分析,凡含義不清楚的村名,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村名含義深邃,已年久失傳無可考證;二是日久年遠以訛傳訛眾說不一,改變了音形字義,使人不易剖解;三是拋開了歷史美化村名。
㈢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丁庄鎮派出所戶籍怎樣辦理
估計你還是要回去開證明母女關系,因為需要載入的文件在歸檔中,這是不可能的,只是看手柄。給你推薦一個時間問所有需要的東西。
派出所會給你一個很好的證明你的頭發准遷證,然後你想申請遷移證書回到黑龍江。無可避免地運行。討論是否在未來的時間做了遷移證時,您可以嘗試派出所,但派出所同意,他們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講話。您可以討論一下。
㈣ 廣饒縣丁庄鎮幾個村
下轄村 45個
趙嘴東村 趙嘴西村 朱嘴村 南常村
北常村 後董村 辛橋村 宋圈村
宋院村 李屋村 馬屋村 三柳村
劉庄村 西馬樓村 丁庄村 沙台崖村
牛圈村 李滄村 萬二庄村 三岔村
商庄村 祝庄村 劉道村 小官莊村
繆道村 劉滄村 丁屋村 孫屋村
萬屋村 王屋村 王署埠村 李庄村
郭王村 東官莊村 西官莊村 東南坡村
尚道村 西南寨村 河南寨村 常寨村
北張寨村 聶寨村 王道村 崔道村
李道村
㈤ 廣饒大營項在功被打事件
下轄村 45個 趙嘴東村 趙嘴西村 朱嘴村 南常村 北常村 後董村 辛橋村 宋圈村 宋院村 李屋村 馬屋村 三柳村 劉庄村 西馬樓村 丁庄村 沙台崖村 牛圈村 李滄村 萬二庄村 三岔村 商庄村 祝庄村 劉道村 小官莊村 繆道村 劉滄村 丁屋村 孫屋村 萬屋村 。
㈥ 想知道: 東營市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丁庄鎮國華廣饒風電場 在哪
在東海邊上,現在的廣饒濱海經濟開發區
㈦ 請輸入關鍵字山東省 饒縣東營市丁庄鎮的郵編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劉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王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李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王署埠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祝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尚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小官莊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萬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趙東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東南坡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聶寨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王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三岔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三柳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李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李滄忖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劉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崔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西南寨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河南寨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劉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北常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西馬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常寨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丁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繆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李道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商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趙西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馬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後董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孫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西官莊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辛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郭王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朱嘴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宋圈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沙台崖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東官莊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牛圈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宋院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丁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南常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萬二庄村
257345 廣饒縣 丁庄鎮張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