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名譽侵權糾紛代理詞

名譽侵權糾紛代理詞

發布時間:2022-04-24 14:11:41

『壹』 名譽權侵權該怎麼起訴

起訴侵害名譽權如下:1、准備起訴狀,並按被告人數提出副本;2、依法收集侵害侵害名譽權的證據材料;3、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4、由法院審查決定是否受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第一百二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貳』 名譽侵權咨詢哪些律師

一、如何認定名譽侵權?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名譽侵權行為包括:
1、以暴力或者口頭、文字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的人格尊嚴;
2、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破壞他人名譽、人格的誹謗行為
3、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4、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二、名譽侵權可以告誰?
1、誹謗、侮辱的
誹謗、侮辱造成他人名譽受損的,受害人可以告侵權人要求其賠償損失;
2、公布隱私的
受害人可以告實施公布隱私行為的人以及散布隱私的人;
3、新聞報道失實的
根據原告的起訴確定被告。
(1)只訴作者的,列作者為被告;
(2)只訴新聞出版單位的,列新聞出版單位為被告;
(3)對作者和出版單位都提起訴訟的,作者和新聞出版單位均列為被告;
(4)作者與新聞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的,作品系作者履行職務所形成的,只列單位為被告。
三、名譽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0條和第134條的規定,法院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2、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者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
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
4、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
5、因名譽權受到侵害使生產、經營、銷售遭受損失予以賠償的范圍和數額,可以按照確因侵權而造成客戶退貨、解除合同等損失程度來適當確定。
四、什麼情況下法院不受理名譽權糾紛
公民依法向有關部門檢舉、控告他人的違法違紀行為,他人以檢舉、控告侵害其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但是如果借檢舉、控告之名侮辱、誹謗他人,造成他人名譽損害,當事人以其名譽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法條鏈接:
1、《民法通則》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第一百零二條 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第一百二十條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2、《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十五條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叄』 法律系的同學,請問侵犯名譽權的民事訴訟狀該怎麼寫

與普通民事起訴狀相同,只不過案由為名譽權糾紛,涉及肖像權的可以使用肖像權、名譽權糾紛。
需要注意的是名譽權糾紛為侵權責任法所規范,原告需要主張自身享有的名譽,被告的侵權行為與名譽權損害結果。

『肆』 余秋雨訴肖夏林的原告代理詞

審判長、審判員:

受被告肖夏林委託,我在其與原告余秋雨名譽權糾紛一案中擔任訴訟代理人。現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在我方法庭辯論意見的基礎上提交以下代理意見,請合議庭予以採納:

一、案件事實和爭議焦點

1.本案基本事實

被告肖夏林於2000年第2期《書屋》雜志上發表了以批評原告余秋雨和所謂「余秋雨現象」為主旨的8000字長文《文化中的文化》。在該文第三部分中,被告批評了原告對深圳文化的不當吹捧,認為名城與顧問是一種名利交換,是雙方互通有無,其中「他做深圳文化顧問,為深圳揚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華別墅。文化在這里已是具體的名利」的描述成為原告提起本案的依據。原告律師承認被告的文章屬於文學批評性質並且其中不乏善意。

著名學者黎鳴先生作為被告證人出庭作證並提交了親筆證詞。黎鳴先生證明在被告文章發表之前的九十年代末期,文壇確有餘秋雨因吹捧深圳文化有功而獲該市有關方面獎賞一套別墅或住房的傳聞,雖不清楚原告究竟是低價購買和是無償獲贈,但類似「消息來源出自多處、多人」,說明被告有關原告獲贈別墅的表述並非「無中生有」的「捏造」和「誹謗」。

被告提交《余秋雨的訴訟心態》(載《北京日報》2003年5月18日)一文,證明作為文化人的作者對被告所說余秋雨受贈別墅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凈,若非余秋雨提起本案訴訟,絕大多數人和他一樣是「絕對不會知道有什麼『送別墅』的說法。」的。說明無論受贈別墅是否是事實,被告的上述事實描述都未能引起關注,也未對原告的名譽造成損害。

綜上,本案事實是:被告肖夏林在其文學批評《文化中的文化》一文中,依據文壇廣為流傳但未經證實的說法,描述了余秋雨受贈一套別墅的事實。但這一描述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迄今尚未發現任何以此描述為依據的討論,余秋雨的社會評價也沒有因此降低。

此外,被告還向法庭提交了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關於范志毅名譽權糾紛案的判決書,以說明內地法院已在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權糾紛案件審理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雙方爭議焦點

鑒於原告系當代著名作家,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力,屬於公眾人物,而被告則是一位關注社會現象的文學批評家,負有針砭時弊匡扶正義的道德使命,本案與普通人之間的名譽權糾紛案件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原告是否應舉證證明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事實;被告的上述事實描述是否構成對原告名譽權實際侵犯;作為公眾人物的原告,其名譽權是否應得到與普通人同樣范圍和程度的保護;我國法律中關於名譽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含義是什麼。

二、根據現行司法解釋精神,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名譽權的侵犯。

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和法人依法對其名譽所享有的權利,而名譽則是公眾對特定人的社會評價。名譽作為一種社會評價,其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是主體個人的主觀自我評價,因而名譽主體不能以個人情感受到傷害為由認定他人行為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就如何認定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有如下解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我們的主要答辯意見,將圍繞如何理解和在本案中適用上述司法解釋展開:

1.原告應舉證證明其確有名譽受到損害的事實,但原告的名譽事實上並未因被告的行為受到損害。原告的起訴沒有事實依據。

在名譽權侵權責任認定中,「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事實」是確定民事責任的首要條件。在民事上無損害即無責任,如果沒有合法民事權益被損害的事實,也就無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參見梁書文等編著《審理名譽權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第23頁),提起名譽權糾紛的前提是確有名譽受到損害的事實。另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原告對其名譽確有被損害的事實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但在起訴狀和庭審中,原告除用大批判語言指責被告惡意批判、圍攻原告外,並未舉證證明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其所謂被告在本文中由「惡意批判發展到具體誣陷」,「斷章取義」「徹底歪曲」原告對深圳文化和香港文化的研究,「蓄意」製造「聳人聽聞」的事實,以及所謂受贈別墅的說法「損害了深圳市政府的聲譽,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等等,對證明損害事實的實際發生均不具有證明效力。所謂原告「無中生有」地「蓄意偽造」一個「聳人聽聞」的「事實」,「捏造」和「誣陷」原告「受賄」雲雲,均系原告對被告的看法,並非其名譽確實受到損害的證據。鑒於「誣陷」「受賄」等術語均為刑法上的具體罪名,有著法定含義,而原告不具備「受賄」的主體資格,被告也顯然沒有任何具體的「誣陷」行為。至於「詆毀了原告的人格、也詆毀了原告參與的這項新興的國際學術研究計劃,傷害了原告在海內外的廣大讀者。」更是本案名譽權糾紛無關。一句話,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其名譽受到了被告這些事實描述文字的侵害。

首先,自該文發表至今,尚未發現有人就所謂「別墅」事件發表意見,也無人據此指責余秋雨受贈別墅,並且被告的說法已被絕大多數人遺忘,反證被告的這15個字對原告名譽的影響甚微。事實上,2000年以來,余秋雨馬不停蹄地參加了海內外舉辦的多場文化活動,舉其要者即有香港「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中央電視台「飛天獎」和「星光獎」頒獎典禮、中央電視台「哈葯六杯」「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等,據說其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影響所及洛陽紙貴。被告的行為並未造成原告名譽的實際受損。

再者,由於名譽是公眾對特定人的社會評價,並非以當事人的自我評價為准,因而余秋雨對肖夏林文章的不快不能成為認定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依據。在當今社會,一個人依靠自己的知名度獲得經濟收益,在公眾眼中不僅不是不名譽的事情,反而可能會使其社會評價上升——獲贈別墅本來就是很光榮的事情,想想作為手機代言人金喜善和商務通品牌代言人的湖南衛視節目主持人李湘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以及前些年珠海深圳等開放城市重獎知識分子贈車給房的大手筆,就不難理解我們上面的說法了。具體說來,本案余秋雨即使果真因吹捧深圳文化獲贈別墅,公眾不僅不會認為余秋雨先生文人無行,更有可能欽佩余秋雨的才學和運氣。因此,余秋雨的名譽並不必然被肖夏林上述描述所損害。

綜上所述,原告對其名譽受到損害的事實負有舉證責任,但原告並未舉證;被告的陳述並不必然損害原告的名譽事實上也沒有對原告的名譽造成實際損害,原告提起本/案訴訟沒有事實依據。

2.被告作為文學批評家的道德使命,決定其批評「余秋雨現象」的行為不具備違法性。

原告代理律師在庭審過程中承認《文化中的文化》屬於文學批評的范疇,並且承認文中不乏對余秋雨善意的規勸和告誡,但原告堅持認為不論全文中肯與否,只要被告不能證明原告受贈別墅的事實真實存在,其陳述即構成對名譽權的損害。這種認識成立嗎?

不難發現,《文化中的文化》屬於文學批評范疇,批評對象是以余秋雨為代表「余秋雨現象」。在文化人眼中,所謂「余秋雨現象」即文人為獲取知名度和經濟利益而遠離書齋遠離文化、過分親近媒體、過分迎合和誤導公眾的行為。被告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對余秋雨惋惜和對「余秋雨現象」的憂慮,諸如告誡余秋雨不應自比魯迅和郭沫若,因為後者「是學者化了的作家,作家化了的學者,更是文化良心和社會良心」;批評余秋雨「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的做法。」希望他明白「任何文化沒有書齋中的積累超拔和創造,它就不可能發展。沒有電視文化照樣前進,但沒有書齋就不會有學術,更不會有大師誕生。」以上批評集中體現了作者對「余秋雨現象」的憂慮和不滿。作為文學評論人,當被告感覺原告對深圳文化的評價已經背離了文化本位的時候,他認為這就是「余秋雨現象」的具體表現,即「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因此他從直覺上相信了當時文化圈中盛傳的「深圳送別墅」一說。被告對余秋雨的批判體現了其對不可取的社會現象的深切關注,這種批判行為本身並不具有違法性。

我們相信,包括余秋雨在內的大多數人會對被告的觀點表示贊同。雖然我們不想討論原告起訴的動機,但在明確表示贊同被告觀點的同時,余秋雨執意指控被告侵權,堅持以司法手段解決文化紛爭和文壇恩怨,確實也為包括被告在內的大多數人所始料不及。

三、根據公眾人物的名譽權保護范圍應有別於普通人的理論,本案被告對其具體的事實陳述不具有主觀上的過錯。

1.我國有關名譽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有待完善

我國現行法律有關名譽權保護的規定存在重大缺陷,甚至對名譽權、隱私權的概念和構成至今仍無准確的規定,而法律不加區分地對公眾人物的不平等的「名譽權」給予與普通人「平等」的保護,已成為對公眾人物進行正常新聞監督和批評的最大障礙。

民法通則第101條確立了名譽權不得侵犯的法律原則,但對什麼是名譽權以及如何構成侵害名譽權卻未給出任何定義;最高法院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對此有進一步的解釋,但未說明隱私、醜化、侮辱、誹謗的具體概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雖就構成侵害名譽權責任的要件進行了簡單列舉,但未回答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的具體所指。在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訴訟案件中,司法機關往往以「真實證明」原則,根據簡單的事實出入判決刊登批評報道的新聞媒介和批評家敗訴。新聞監督和文學批評所需要的「自由呼吸」的空間已隨著公眾人物權利意識的增強而逐漸喪失殆盡。在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引入和借鑒「公眾人物」的理論刻不容緩。

2.公眾人物的概念和實際惡意原則的引入。

所謂公眾人物,是指在社會事務中起突出作用或位於某些公共爭論前沿並試圖對問題產生影響的人。「公眾人物」是美國誹謗法中的概念,源於1964年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以及此後的幾個名譽侵權判例。這一原則要求公眾人物在起訴媒體誹謗侵權時,不僅要證明侵權行為已經實施並且已經給自己造成事實上的損害,而且必須證明被告的行為系出於「實際惡意」,即明知內容虛假或者毫不顧及內容的真假卻輕率予以發表。這是因為,與普通人相比,公眾人物是自願將自己暴露在公眾視線中,等於是自願增加了受到侵害的危險;並且在受到誹謗時,他們有大量機會通過媒體對錯誤言論進行反駁。而普通人缺少機會去反駁,也沒有自願將自己暴露在公眾的目光下,因而更容易受到誹謗行為的傷害。為了公平起見,法律保護普通人和公眾人物名譽的力度應有所不同,法律對普通人名譽的保護力度應大於對公眾人物的保護。「實際惡意」的有無是確定針對公眾人物實施誹謗行為的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的標准,若公眾人物不能證明被告具有實際惡意,名譽侵權即不能成立。

我們認為,司法解釋中所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當其適用於公眾人物提起的名譽侵權訴訟時,應被理解為行為人主觀上存在「實際惡意」,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過失概念。

3.原告系公眾人物,其名譽權保護力度與普通人相比應當受到限制。

隨著《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著作的相繼問世,本案原告余秋雨作為「學者作家化」的先行者,為把學術變成一種大眾可以共享的東西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他的著作和演說對華人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擁有廣大的讀者。也正是由於大眾的認同與喜愛,他才得以與電視台聯手在嶽麓書院設壇講學,在北大千人禮堂公開演講,並成為上海、深圳、大連的文化顧問,成為這個時代「文化代言人」。余秋雨逐漸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學者變成一位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並從中取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利益。原告自己也聲稱至少「在上海文化、香港文化、深圳文化等城市文化的研究上有廣泛的國際影響」。一般說來,雖然並非所有的公共信息都能得到公眾的關注,比如作為公共信息的國防信息可能無人問津不為公眾所關注;但凡是公眾關注的信息都應屬於公共信息,比如明星的私生活細節等因追星族的關注而成為公共信息。由於公眾的關注,公眾人物余秋雨本人的某些私人信息便相應進入公共信息的領域,其一舉一動都對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為公眾人物獲取巨大利益和榮譽的代價,原告的名譽權保護力度應與普通百姓與所區別。

在本案中,余秋雨起訴肖夏林名譽侵權,除需要證明其名譽受到了具體現實的損害外,還必須證明肖夏林的行為本身系出自其主觀上的實際惡意,即明知所謂余秋雨受贈別墅的事實是虛假的卻仍然不計後果的去傳播這一虛假事實。

4.被告肖夏林不具備核實余秋雨私人信息的手段、條件和必要,其文中的事實描述不具有主觀上的實際惡意。

對於公眾人物進入公眾領域的私人信息,公眾與公眾人物始終處於「信息不對稱」境地,這決定了公眾對公眾人物信息的表述存在不確定性和可錯性。各國實現言論、新聞和文學批評自由的實踐證明,若要求對公眾人物的臧否事事准確,毋寧說是缺乏監督公眾人物的誠意。

舉例來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於特區政府加稅前「突擊」購車,顯然不會是為了逃避幾萬港元的加稅——他是放棄了每年數千萬港元的收入來就任年薪兩百多萬港元的政府公務員職位的,但時間上的巧合恰好給了媒體和批評者想像和懷疑的空間——梁錦松存在道德上的風險!於是批評指責的報道紛至沓來——其中難免有對受害人梁錦松伏明霞夫婦的「誣蔑不實之詞」。但我們除聽到董建華譴責其「無心之失」外,只見到阿松不斷地作揖道歉、雙倍捐款、表示辭職,唯獨不見梁大人運用法律武器向香港的「法盲部落」主張名譽權!道理很簡單,並非因為香港不是法治社會,也不是梁錦松不了解自己依法享有名譽權和隱私權,而是因為他本人是公眾人物!他只有對公眾的指責表示寬容和忍耐!

本案被告是一位文學批評家,既沒有手段對余秋雨在深圳的房產進行調查,在特定情況下也沒有義務這樣去做。出於正常人心理,他相信當時文化圈內盛傳的余秋雨受贈別墅的事實,具備客觀上的合理性。換言之,被告並非是在無中生有的「自行捏造」原告受贈別墅的「聳人聽聞」的事實,更沒有以此為出發點繼續散布這一信息。原告既沒有舉證證明其名譽受到了被告涉訟事實描述的實際損害,也不能證明被告是出於主觀上的實際惡意而製造和散布這一信息。因而即使這一信息確實帶有一定程度的詆毀性,但原告作為公眾人物對這種輕微損害應當予以容忍。上海靜安區法院對范志毅一案的判決中已體現了這一原則,即「作為公眾人物的原告,對媒體在行使正當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輕微損害應當予容忍與理解。」

綜上所述:原告並未舉證證明其名譽確有被損害的事實,並且事實上原告的名譽沒有受到被告行為的實際損害;被告文章中關於余秋雨受贈別墅的陳述是基於相信當時文壇圈內的傳聞而非自憑空捏造,被告既無手段也無義務去核實這一事實的真假,被告的行為不具備違法性;被告因余秋雨對深圳文化的不當吹捧而相信有關傳聞系正常人的反應,並非「明知」原告受贈別墅的事實虛假仍然不顧後果地傳播,被告不具有主觀上的實際惡意,行為沒有過錯。因此,原告的起訴沒有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其所有的訴訟請求均應予以駁回。

此致

『伍』 名譽權糾紛

您好,。《中來華人民共和國自民法通則》第 101 條規定:「公民、犯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陸』 口袋助理寫日誌提交

您好,這是我自己的畢業實習日誌,貌似字數不符(個人感覺日誌是每日所為以及收獲,沒有必要字數很多,反倒不自然。),您再潤潤色好了。希望能給你一點幫助。 8月6日 今天到先前聯系好的品正律所實習,帶我的是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人,陳智勇律師. 剛到那個律所時候挺緊張的,就怕律師問我問題,萬一正逢大腦空白期,讓人給鄙視了,那多不爽,直到被安頓好了,自己老老實實地坐到接待室開始看《中國司法》,忐忑不安的心才慢慢放鬆下來。記得之前有人囑咐我少說話多幹事,確實沒什麼用得著我做的,垃圾倒了,桌子擦了,地也拖過了,再說第一天去也不能進門拿把掃帚就開始干啊,人家准以為新來一清潔工呢!嗯所以我就特沉默地在那一坐,見到人只微笑,笑來笑去覺得是否有點傻,和周圍人隨便聊幾句,也算打了招呼。 8月7日今天我去了定海區人民法院補立案材料,我真暈啊!那法院的人還真會為難人.因為我們所先前已經在那個法院立過案啦,所以這次去,就是補交一些訴訟材料和訴訟費用.但我去立案廳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法官說有這個案子.(其實那時已經是中午快下班的時間了,只有兩個法官在立案廳窗口那辦公)我按照律助的吩咐把材料交給2號窗口的法官,但法官卻示意我去一號窗的法官那辦理.與此同時,示意我的那個法官與一號窗口的法官不知在耳語什麼.一號窗口的法官還往我這邊看了看,然後我過去1號窗口,那個法官看了我的材料,就說,你這些是什麼東西啊,你的立案材料呢,我說這些不是嗎?他說這些是什麼東西啊!反正我被他問得都蒙了,我都一頭霧水的.因為我對這個案子真的很不熟悉,我也不知這里講的是什麼,我也沒有看,我以為只要按照律助說的去做就行了,可沒想到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有些事是一定要自己多深入了解才行. 8月8日今天司法局的領導來所里視察工作.晚上我第一次陪領導吃飯.我不知該做什麼.而我也不能隨便亂說話,因為我畢盡是個實習生嘛. 只是後來,來了個類似某某局的處長,剛好坐在我旁邊,我也不知該和他說些什麼,只是他說什麼,我就說是,就行啦!我覺得我應該聽長輩的教導,所以他們說的,都點頭這樣. 後來我看到其他會去倒茶,我也學著去倒茶啦,而且是倒上隱啦,如果我不去倒茶的話,我覺得我在那沒用,就是來吃飯的,太冷場.反正那裡面我是晚輩嘛,就應該這樣做. 8月9日這兩天很郁悶,上班已經快一個星期了,只寫了一份代理詞,沒有接觸到其他的業務。帶我的陳律師總是出去幹活,當然我是無法跟去的,開庭也沒有去過一次。我總結原因,可能是自己沒有經驗,幫不了什麼忙,只能留在所裡面整理文檔,看案卷。 8月10日早晨匆忙起床,趕著修改昨晚忘記的合同,結果差一點遲到,趕不上上交。和師傅討論了一下合同中的價款計算問題,才知道每一種類的合同都離不開行業的專業知識背景。律師是不得不涉足很廣的職業,做醫療糾紛的案件就要對醫學方面有初步了解,所里甚至有個有醫學碩士學位的律師;作勞動糾紛的,又要熟知勞動法甚至每種勞動的性質特點;經濟證券案件又對律師的金融知識是個大考驗;而最難辦的一件事是,一個律師如果想要養活自己,又不得不辦理每一種業務以拓寬案源。 8月13日中午時間緊迫,因為要趕回家吃飯,又要在12點半回到律所開會。會議開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是專門針對實習生的每周培訓,主任先在開場講了一些實習生的注意事項,寄語,等等,然後陳律師開始了漫長的商務禮儀培訓,據說下周是實務培訓,大家總算鬆了口氣。 8月14日下午最值得記錄的是一次外訪當事人。所里的楊律師找人去拜訪一個外貿公司合同糾紛案的當事人。呵呵,機會難得,顧不得腳痛趕緊報名跟去。到了那裡剛開始聽當事人陳述案情的時候那叫一個雲里霧里阿。本來以為是自己不難懂得案子,結果外貿代理什麼的,我真是完全不懂,還好楊律師耐心解釋,總算是摸清了來龍去脈,法律關系,汗,慚愧啊。。。 因為有好多東西涉及商業秘密,在這里也不好講,但這次至少讓我深切體會到了理論與實務有多麼不一樣. 8月15日今天早晨去中院聽所里李律師的一個案子的庭審,中院富麗堂皇.上訴人的代理人熱情如火、激情四射,滿法庭大呼小叫,唯恐沒人注意到他,接二連三地嘲笑李律師不熟悉案情觀點是多麼地荒唐,李律師則暗地裡嘲笑提醒著上訴方律師要看清楚他自己提交的證據以及締結的協議。結束後,法官說調解吧,你們兩方都和當事人聯系一下,對方律師儼然太投入了,以當事人自居,一口一個人家肯定不同意調解,法官很郁悶,那個律師全然沒有感覺到,一副非常HIGH的樣子,邊上的說這要是在XX法院的X法官那裡肯定這個律師被臭罵. 8月16日郭律師說早晨中院開庭的時候六個辯護律師坐在一起根本就沒聽公訴人在說什麼,抱著筆記本看K線圖,中午一休庭許律師立馬驅車回家,扔下他一個人走回來。綠油油的股市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李律師停地說我每天有加班到幾點幾點我有多辛苦,可是,這樣的辛苦和緊張不是你自找的嗎?該工作的時候你關起門來炒的熱火朝天,把工作的事情全部往後推——可是他現在完全意識不到自己有多麼瘋狂,連當事人都不見或者是推給助理比如小洪。 8月17日下午兩點半有一個「物權法與房地產」的講座,我們幾個實習生蹭著陳律師的別克車到了會場,還真是有感於那個大場面呢!心想該不會市裡的律所都派員出席了吧?講師還挺風趣,但是和在學校聽講座不同的是,時時能在講座中聽到身邊的律師對講師的觀點低聲討論,發表不同意見。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們隨時對外界的信息保持懷疑態度,但也能理性地從別人的觀點中接受啟發,和我們的海綿吸收法差很多呢,看來這也是社會磨練的結果吧! 其實會上關於不動產的法律問題的探討還是給我很深的印象的,特別是區分所有權的問題,開始的時候聽得有些無措,但在向陳律師詢問解答後,突然讓我有想深入研究的沖動呢! 8月20日實習第三周第一天親臨實務第一線,旁聽了兩場當事人咨詢,一個名譽侵權糾紛,一個住戶房地產糾紛的代表人訴訟。當然其中也會偶爾發表一點小小的意見,不過大部分時候是在聽律師對當事人陳述的法律意見和分析。會見當事人還真是門學問呢,要從當事人生活化的敘事中找出爭議的法律關系,明確當事人的訴求,為當事人找到最好的解決途徑(其實最好的解決途徑往往不是訴訟)。下午一夥人又研究了一份代理被告的合同糾紛案卷,接了一個修改裝修合同的回家作業。 8月21日現在了解到其實律師是相當自由的一個職業,就像在律所,有十幾名律師,每天由一位值班,負責接待來咨詢的和准備打官司的人,我們都管他們統一叫當事人,其餘的律師做什麼都可以,來不來所里也沒人限制,完全自由,只是他們沒事的話通常會過來的,在家裡呆著哪來錢過日子,在所里有時候會接著案子,或是經常和其他律師討論手裡的案子如何去解決。不管怎麼說,自由和假期還是人們比較看重的條件之一,看來律師行業已經順利入圍。 8月22日這一天總共就來了一位咨詢者,是涉及到擔保人的合同賠償問題,大概是債權人要跳過債務人直接向擔保人主張債權,債務人提出變賣房產償還債務,但債權人不同意,房子買了還不定要等到什麼時候,還是現錢省事,而法院已經判定由擔保人承擔債務的償還,且來咨詢的擔保人錯過了上訴期,已經到了執行階段,最後律師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提交執行異議書。中間有個小小的插曲,由於律師記憶的一點點誤差,差點認人家解釋錯了,後來看的法條,發現對於不同的情況法律規定是有差別的,即在連帶責任擔保中,債權人可以直接向債務人或是擔保人中的任何一方主張債權,而在一般擔保中,債權人只能在無法向債務人主張債權的前提下,才能向擔保人主張。《擔保法》)教訓往往使記憶來得更加深刻,做律師是要不得半點馬虎的,法律是如此嚴謹,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律師後來又詳細詢問了在協議中(當時竟然連合同都沒簽)是否有若債務人無力償還債務則由擔保人承擔或類似意思的字樣,確認有之後律師認定是一般擔保,那麼提交執行異議書才有意義。但是想想,法院真的那麼不認真,連帶還是獨立的都分不清楚嗎? 8月23日今天不知為何那麼累,時不時地要陷入半昏迷狀態,其實我覺得,正常人來講看上一本《中國司法》也保證比喝了安神補腦液睡的還香,和聽英語聽力是一個等級的.看來看書的好處還是頗多的,這個方法值得推廣. 8月24日早上又去了區人民法院,取證的說。從6樓跑到5樓再跑到2樓,再跑回6樓,手裡還捧著一大包卷宗,可憐啊……。復印完卷宗後,走了好長一段路去坐公交,回到一百又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回到所里。沿街的麵包店裡還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本來已經過去了的飢餓再次襲來。還好所里有香噴噴的飯指引著我。 8月27日接到陳律師分派的任務,干勁很足,周末兩天我在家認真的思考認真的寫,上網查找有關詐騙犯罪的資料,還與其他人探討。今天上班時我交了我寫的法律意見,陳律師看了後說了句「還不錯,有培養潛力」。這句話讓我高興了很久。 8月28日上午與陳律師一起去看守所會見了犯罪嫌疑人陸某,了解案發當時的情況。會見犯罪嫌疑人後,又回所里與其他律師交換陸某是否構成犯罪的意見。陳律師還讓我再次了解有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下午我就在所里專心翻閱有關各種詐騙的法律法規。順便補習了在學校期間學習刑法的不足,使我更深入理解了各種詐騙的犯罪構成、犯罪形態。 8月29日合同詐騙的案子搞了一天,哎,真是人心叵測啊,我都不知道該相信誰的了。那麼多人都指控我們的當事人,難道他真有問題?雖然港台片里N多當事人是壞人,但是碰到自己頭上,還是希望當事人是清白的,不是完全沒有污點么,至少不是主謀,可現在同案犯好像把我們的當事人說成了十惡不赦,而且所有騙局都是他策劃並一手操縱的……到底該相信誰好呢?明天就要去看守所了,見了當事人也許會有新發現吧。 8月30日今天失誤了,第一次出訪居然就遲到……哎,真是辦事不利啊。還好我只是實習生,要是拿工資的話,不知道要被怎麼批…… 於是兜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律所,還是在所里整理卷宗。周一人家就要來檢查了,可是我們的大律師們,還是開庭的開庭,接待客人的接待客人。厚厚的卷宗放在一邊,連簽個字的時間都沒有。我早上要去法庭旁聽,估計是沒時間了。不能再出意外的說。 8月31日打了合同、答辯詞。下午研究那個裝訂機研究了半天,發現現在腦子有點秀逗了,不會變通了。大律師們也真是忙啊。案卷已經堆了一大堆了,居然還沒有把小結寫掉,這不是影響我的工作進度嘛。害我只能趴在空調地下睡大覺。中午的時候和劉老師聊天,學習保先,發現其實我也很先進的。 9月3日今天又是整理案卷,我整理得那麼辛苦,那些大律師都沒時間補,我都不好意思再理下去了。下午大家都不在,只有王律師,現在的委託人也真會爭分奪秒,下午4點三刻,我都准備回家了,他來了。那麼我只好留下來接待,出於禮貌,等他講完了再走……等於又加了個班。 9月4日今天是主任值班,像主任這樣手裡握著一堆案子整天忙個不停的人是不稀罕坐在所里一整天去賺那些三頭二百的咨詢費的,輪到他時往往由出納替他值班,別看人家只是出納員,解答起問題毫不遜色於正規律師,一開始挺擔心她是否能夠勝任,後來感覺應該為自己對她的懷疑感到慚愧呢,當我很驚訝地對她表示敬佩時,她還自豪的說,民法是她的長項!突然有種感覺,在大學里學法律,真的有用嗎?似乎很浪費,就像學英語一樣,也許完全可以自學,效果可能還不錯,就像她一樣,在律所呆久了,一樣有能力去考律師證,再想一想,學文科的,是不都是一個樣子?後來的某天再次遭遇同樣的問題,依然不思其解。 9月5日今天早上咨詢來了位鄉下的農民,關於房屋和土地買賣問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也許他們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遇到問題都會不顧路途遙遠來請律師幫助解答。不過,依民法老師的意思,中國如今有點太強調這個法律武器,就是凡事只想到打官司,甚至有法官主動走到群眾中去,幫助鼓勵群眾打官司來解決糾紛,這就有點過了。其實在西方國家,人們已經越來越強調如何更好地利用非訟方式來解決一些法律糾紛,並在注重研究這種制度的科學制定和完善,很遺憾,不得不肯定的是,和西方國家的很多方面比起來,中國總是落後一個時代,就像對待愛情與婚姻的觀念一樣,西方國家如今注重強調家庭觀念及從一而終的戀愛觀,而中國卻正處在開放的浪尖。也許萬事萬物發展都有這樣的規律,都需要固定的時間的積淀使它們不斷變換出新的模樣 9月6日今天來了位咨詢的是關於醫療事故的索賠。事實上,現在幾乎很少有律師接手此類官司了,原因有兩個,第一,絕大多數律師都沒有醫學專業背景,打這類官司太累且不佔優勢,醫療事故官司涉及醫學專業性很強,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透徹地了解事故發生的根本或是真正的原因,雖然法律有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但現實中,醫療機構和醫療鑒定機構都是互相通氣的,中國是人情社會嘛,除非受害者在醫療機構有很強的人脈,否則讓他們做出對受害者有利的鑒定結果是比較困難的,都是同行,如果在不違法的界限內,他們自然不願得罪醫院,讓院方承擔巨額的賠償金,當然也有良心發現的,那位受害者就比較幸運了,也無需感慨什麼,世道就是這樣。第二個原因呢,有些俗氣,因為律師累死累活打下這個官司,只能收取很少的律師費,即便收了,花起來良心上也過不去。因為委託律師的當事人大多是受到極大傷害的,本身家裡的家底可能就被沒完沒了的醫療費掏空了,打官司贏來點錢,還不知能撐到哪個時日,看著人家那凄慘的樣子,誰還忍心再伸手去要呢?即便是勞動所得,花起來同樣心有不安。這樣下來,付出和收獲總是成不了正比,所以就出現了上面所說的那種狀況。很多在此類案件中勝訴的受害者,都是自己去收集資料自己打的官司。想像和現實的差距總使如此的巨大,我們只能壓住心口的疼痛,直面現實。 9月7日今天上午所上很熱鬧,咨詢的人很多。我卻主要是看案卷。下午只看了一個案卷材料,這個案卷有點復雜,把材料基本整理完整就花了約45分鍾,牽涉到三個案子,分別經過一審、二審,有的還經過一審法院重審後再上訴等程序。我看後就是5:30以過,再迫不及待的和陳師傅交流,談談自己的想法。陳師傅也提出了問題還沒解決,我還沒看他們的代理詞,沒看新聞線索材料,明天再瞧,再和陳師傅交流。今天我走時已是6:00,但陳師傅和張律師都還沒走,聽說是在等一個當事人。總之,今天也很忙,並沒有感覺無聊,這就好。 9月10日今天下午到區法院見識了一場法官與律師之斗爭,場面頗為激烈,從慷慨激昂到低聲細語,可謂此起彼伏。雙方都說對方是資格深老經驗頗足的能手,當面互相恭維著。律師一面和著法官的話,另一方面卻對事實的認定毫不妥協,吵得好凶。於是法官開始訴說……然後律師…….內情不能說。通過此番見識,我倒也明白了一點,當然只是自我推測罷了:法官是如何調解雙方當事人來減輕自己的工作,律師是如何保護當事人的利益和法官周旋。總體說來,律師在這一個被大多數人認為低端高酬的工作中,是相當艱辛的,一方面被一些人嫉妒蔑視不配合工作,另一方面又被同行的司法機關……要學會在這些眼光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律師50%靠行業技術,還有50%就要靠個人的社交等綜合能力了。 9月11日在定海的一個派出所調出了當事人的戶籍登記情況,摘錄了一份,讓派出所敲了個章。一個名警察咨詢了兩個法律問題,就是涉及債務糾紛的。其實我也看到聽到不少類似的糾紛,債主之所以會陷入糾紛,很多時候是由於在借錢的時候只考慮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而忽略了將會承受的風險,甚至有時候為了個人利益模糊了合同的概念,導致模糊的概念反而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9月12日下午再次步入區法院,准備立案,但是再次失敗。原因有幾,第一,支票復印的時候忘記復印背書了。第二,票據糾紛的當事人必須是票據關繫上所能反映出來的當事人,但我們沒有做到。第三,訴狀當事人的單位有誤。其實很多時候,書上的內容都理解了,但是在著手的時候卻容易疏忽,忙中也容易出亂。但總體上說來,在案件處理過程中應該仔細謹慎。很多案件處理的失敗並非不懂或者不會或者無奈,而是失誤或者遺忘。 9月13日今天我那位師傅9點半才來,趕忙兒叫來第一位前來咨詢的人,說了一個案件,案情大致如下:她找中介買房,交了2萬看房金,結果看著不滿意,就不要房了,誰知中介公司擅自把2萬元轉為了定金,連發票都沒開給她,於是中介說你不買房了2萬元定金就不退了。後來當事人就要起訴,匆匆忙忙自己寫了一份起訴狀交給了法院,這會兒才來律所咨詢。我暈……看了她的起訴狀,整個一個自己承認定金的轉換。看來她要打贏這場官司是比較困難的,難怪來咨詢了。可惜法庭上的風雨誰又能預測到了呢,既然她不聘請律師,也只能基本上無功而返了。 9月14日上午去了趟法院,將昨天寫好的執行申請書交到承辦法官手裡(陳律師事先跟法官聯系好的),就回到所里翻閱案卷。陳律師還沒有來,昨天他說今天上午他去中級法院有點事,來所里會晚點。叫我可以翻看他以前辦過案子的案卷。今天,所里只有楊律師的助理童律師在。其他律師都出去辦案了。因為我們年齡相仿,所以很快就聊開了。她是2006年浙江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同年通過了司法考試,經人介紹到現在的律師事務所做助理。工資由楊律師發,沒有社會保險。律師事務所沒有為助理依法繳納社會保險,這對於我這個還在校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驚訝的。我對於社保的觀念是:大家都是學法律的人,對法律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尊重;律師給助理購買社保也是對助理的一種尊重,這樣助理才會有基本的安全感可以更好的為律師工作。我想我以後求職時,辦理社會保險的事情我是一定要自己提出來,自己的權益是靠自己來爭取的。 9月17日所在企業的一員工向我咨詢有關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方面的事情。他可能把我當作律師了。該員工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而被當地勞動部門認定為工傷。但由於企業沒有及時為其辦理工傷保險而沒有得到相應的賠償。因此,他向我咨詢怎樣維護其權益。我剛好前幾天對勞動有關的法律法規做了較好的准備,他的問題可以通過當地勞動部門仲裁得到保護。因此,我很詳細進行了解答。他聽了內心顯示不住的激動,說我幫了他很大的忙。我正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驕傲時,陳律師走了過來,對我的回答表示肯定。但同時提醒我說,以後碰到客戶單位的員工前來咨詢法律問題,而問題恰恰是由於企業違法引起的,此時應該迴避回答這樣的問題。還說,你以後執業了會慢慢理解我的話的。 下午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著陳律師的話,始終得不到很好的解釋。晚上,上網看了一篇一律師仗義為顧問單位的員工的利益而提出該顧問單位在勞動保護方面存在違法的法律意見時,遭到了顧問單位解除顧問合同。我想,陳律師擔心的是否也是這個原因呢。 9月18日下午跑到法院溜達,出來的時候3、4個人站在大門口處,看見我過來就說:小同志,可不可以幫我們叫一輛計程車過來啊? 我也沒想那麼多,點點頭跑出來幫他們攔了一輛,那個司機也挺搞笑,我叫他停在門口,他非要停在一個很遠的地方等我,還大聲質問我是不是沒長腳,我跑過去解釋我是幫別人攔車的,人家可能腳不方便,他才把車開到門口,這時那幾個人飛快的沖出法院大門鑽進了車,同時從樓的另一邊殺出了大概10來個人,一邊罵著非常難聽的臟話和詛咒一邊沖過來,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計程車就載著他們絕塵而去,這群激憤的婦女就對著我大罵,什麼喪盡天良啊不得好死啊x你全家啊……我頓時嚇的一路小跑回律師樓,這年頭做好人好事都不行啦! 9月19日今天來了一個老婆婆,因為律師們都正在忙,(更關鍵是因為她沒有帶錢)所以她就拉著我非要我給她回答,說她的問題很簡單,我硬著頭皮說了聲好,然後她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很郁悶。她問:你結婚了嗎?我說沒有。她說:啊,這樣,那你理解起來應該有點難度。……她的女兒不孕,去某醫院檢查,醫生讓她做了一系列檢查(這半個小時內我聽說了很多婦科名詞),導致極其痛苦而且引發了炎症。她想咨詢一下是否可以起訴要求賠償。我和她解釋了半天,最後她竟然說:我還不好跟你說太多,你想想那夫妻倆3個多月不能在一起生活,那多痛苦啊!這個精神損失你說我不能讓他們賠償嗎?!我十分尷尬…… 9月20日下午,我和陳律師去舟山市勞動保障局查實浙江省因工死亡的賠償標准。費盡心力終於在幾個小時以後拿到所需要的資料。回到所以後,我們立即算出工傷的賠償數額,而受害人的家屬認為這樣算出的賠償數額低了,他們認為應當在 35 萬以上。陳律師耐心的與他們溝通,「工傷賠償只是民事權利的一部分,而後你們可以向犯罪嫌疑人主張另外的民事權利,並且這是按照法律的規定算出來的,作為我們律師應當尊重法律,不可能違背法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目前我們最主要的是採取措施,與保安公司進行溝通,盡快的談判,從而使事情順利的解決。明天保安公司要派負責人過來,我們一定要求他們給出具體的時間進行談判,否則賠償的事情沒法解決。」經過幾個小時的溝通,受害人的家屬接受了我們的意見。 9月21日今天陪王律師出去取證了。本來是計劃初步了解一下對方的工廠情況,但是到了工業區就被保安攔住了,好不容易進入了工業區,結果卻沒有辦法進入到工廠內部,因為工廠門口的登記非要核實找哪位,他還要事先電話聯絡要找的人。我本來也沒打算和他們內部的人正面接觸,所以就只能沒有任何收獲回來了。 不得不佩服,調查公司回來的結果就大為不同,什麼內容的平面圖紙啊,工人數目啊,年產量啊,具體的很,但是這是人家的秘密,當然不可能告訴我。 9月24日今天和所里的會計聊天。感受到事務所的管理很重要。事務所是營利單位,必須考慮經濟效率。如何提高事務所的收益率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一個好律師並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等我以後有了自己的事務所,我一定要拿出充足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如何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滿足顧客。 9月25日 8點30時師傅來了,說:一起走送合同去。我問:啊?不查看一下?說:稍後再談!後到客戶前5分鍾翻了翻..............原來是顧問單位,該合同僅供參考。中午午餐時,師傅又談下一案。下午回所,擬起訴狀兩份並整理材料若干. "下周一要立案"師傅說。 9月26日今天接觸到了一個調查公司。所謂調查公司就是民間的公安,即偵探社吧。想托他們去抓知識產權的侵權人。那些調查公司通常都有公安背景,據說北京公安部里也能說上話。現在就是公安出來作偵探,稅務局出來作稅務咨詢,法官司法局出來作律師。 9月27日實習快結束了,師傅請我吃飯,我們聊了2個月的實習經歷,我談了我的實習感受。師傅希望我努力學習,通過司考,成為同事。我從師傅那裡學到不少東西,非常感激。 9月28日實習結束了,和所里的每個人道別,大家祝我學習順利。我祝他們身體健康,財源滾滾。著作權聲明: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作者: sunjingxiong

『柒』 哪些情況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

縱觀我國現狀,隨著新聞侵權案件的增多,在處理此類糾紛的過程中,媒體敗訴的情形也占據了大多數。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目前的新聞侵權立法還相當不完善,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往往面對無法可用的尷尬境地。這種狀況造成的後果就是為某些藉以規避法律的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法官公正斷案設下了障礙。第二,在理論上,我們對輿論監督權的概念比較模糊,在實踐中也是採取行政手段介入的方式對案件進行淡化處理。另外,新聞媒體在機構設置上的行政依附性也註定了輿論監督權的先天不足,這些足以影響輿論監督權的正常發揮。 (二)法定范圍內的職務行為 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法定范圍內的行為,影響到特定人名譽的,不構成名譽侵權。具體的講,行為的主體必須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行為的性質必須是法律規定或許可的職務行為,行為的目的必須是善意的。只有符合這幾個條件,才是法定范圍內的職務行為。 關於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言論是否可以排除在侵害名譽權行為之外,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基於律師職業道德,律師不得在法庭上散布毀損對方當事人名譽的言詞,尤其很多民事案件都是公開審理的,此種做法可能造成惡劣的影響。另一種觀點認為,為了使律師更有效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允許律師在法庭上的言論作為侵犯名譽權的抗辯事由。我認為,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詞、辯論等言論,屬正當履行職務的行為,即使言詞過激或評論輕微不適當,也不應簡單地認為構成侵害名譽權。但是,如果律師出於惡意捏造事實,在法庭上惡意誹謗他人,並造成了惡劣影響,則應認定為構成侵害名譽權。 (三)特定利害關系人之間的行為 在社會群體中,有的民事主體之間:如合夥之間、家庭成員之間有特殊的利益(利害)關系,法律不禁止他們相互之間基於這種特殊關系,對他人進行了傳述或評價。即使傳述或評價對他人有所貶義或者傳述的內容足以損害他人名譽,也不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捌』 怎樣承擔名譽侵權責任

即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這些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1、停止侵害 所謂停止侵害,是指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尚在進行的情況下承擔的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處理名譽權糾紛案件中,如果侵權人尚未停止侵權行為,辦案人員首先應當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勸其自覺停止侵權行為;如果侵權人既未停止侵權行為,又不接受批評教育,人民法院應責令其停止侵害;如果侵權人仍不履行,可以採取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迫使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 2、賠禮道歉 所謂賠禮道歉,是指侵權人向受害人承認其侵害了他人的名譽權、誠懇認錯並表示歉意。有人認為採取這種方式可以單獨對受害人進行,也可以當眾進行,筆者認為應當眾進行。因為,如果侵權人沒有當眾實施損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就構不成侵權後的影響面,當然可以不用當眾向他人賠禮道歉,但如果侵權人當眾實施了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給受害人在群眾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而侵權人向受害人賠禮道歉不當眾進行的話,就達不到給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目的。因此賠禮道歉,從消除影響角度講,必須當眾進行。 3、賠償損失 所謂賠償損失,是指因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責任。賠償損失分財產損失賠償和精神損失賠償。財產損失賠償數額,應按受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失計算,實際損失無從計算的,可按通常平均減少的收入計算。精神損失是一種無形損失,它無法用價值和貨幣計算。在適用精神賠償時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①、用經濟懲罰手段來制裁侵權人。對受害人是一種撫慰,對侵權人是一種教育手段,讓他拿錢買教訓。②、賠償時,應考慮受害人名譽損害程度和精神痛苦導致身體健康受到的影響程度。③、考慮侵權人過錯程度主要看社會影響後果。④、考慮侵權人的經濟能力。 4、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恢復名譽,是指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不法侵害地,有權通過人民法院要求侵權人在影響所及之范圍內以公開形式承認侵害過錯,澄清事實或者解除、消除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恢復未受損害時社會對其品行,才能和信用的良好評價的責任措施。侵權人在多大范圍內造成了影響就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消除影響。 編輯推薦:公民享有哪些名譽權?不屬於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構成名譽侵權的條件

『玖』 名譽權糾紛案件處理

法律分析:可以利用訴訟、仲裁來解決名譽權糾紛。在我國相關的名譽權的糾紛時,相關的解決方式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解決這類案件。我國的法律規定這類案件的受害人,應根據自身的合法權益,收集相關案件的證據、我國的辦案單位按照法律規定,對這類案件進行相關的判決。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閱讀全文

與名譽侵權糾紛代理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