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一條處理醫患關系,人際關系的成功案例,並寫出感想不少於100字!!急呀
當出現護患糾紛時,護理人員或護士長,首先注意的是不要強調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要版從患者的利益出權發,為患者多考慮的目的,先為患者解決痛苦,減少並發症的發生,不管誰錯,護士長先自我檢討,承認護理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向患者或家屬道個謙,處理好患者,再分析發生的原因及商量解決的辦法。因為家屬把患者交給醫院,就應該是醫院的事。出了問題家屬肯定就想到是護理人員工作不到位,如我們一再辨解,家屬會以為我們在推責任,這樣矛盾會更深。
2. 如何妥善解決醫療糾紛,減少醫療侵權,構建和諧的醫患
醫患糾紛是目前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極易影響社會關系的穩定,同時對醫療機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1、影響醫療機構的形象;2、影響業務工作秩序;3、影響業務管理職能;4、增加醫院經濟負擔;5、導致防衛性醫療行為;6、擾亂醫患關系)。所以如何更好地規范醫療行為,防範醫患糾紛發生,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既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又有利於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根據近年來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如下,肯定不夠全面,僅供參考。(一)防範:總的來講醫方在平時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1、強化安全意識、風險意識和防範意識;2、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增強業務素質;3、健全技術規范和工作制度,並認真實施;4、建立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控;5、嚴格遵守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1、病人的知情權問題,要謹記病人有知情的權利,醫師(方)有告知的義務。醫師告知時的注意事項:a、有全面告知診治信息和治療風險;b、有通俗的語言告知;c、告知的內容必須真實;d、重要告知要用書面形式。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第五十六條對醫方的告知義務作了具體規定,要從嚴把握。2、病人的同意權問題。病人有一定的自主權;病人對手術、特殊檢查和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有同意權。同意權的三種處理形式:a、病人同意,並取得家屬或關系人簽字;b、無法取得病人同意,家屬或關系人簽字;c、無法以上同意,由醫院負責人批准實施。3、病人名譽權和肖像權問題。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作了規定。醫院及其醫務人員擅自公開病人「隱私」病情,可以構成侵害病人名譽權;醫院向病人或其家屬通報病情,不構成侵害病人名譽權;因宣傳需要使用內容肖像的,應當取得病人同意。4、重視病歷的證據作用(醫療訴訟證據)。主要分類包括:a、病歷;b、檢查報告;c、有關記錄;d、影像資料;e、有關實物;f、同意書;g、重要告知記錄。(二)處理:醫患糾紛發生後,醫方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及時報告衛生主管行政部門;現場證據的保管,包括病歷、實物的封存等,特別是屍體的保存和告知屍檢的義務。屍檢是判斷死因的重要科學手段。我們在審理幾起醫療糾紛案件時,就是因為屍檢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醫療鑒定無法進行,死因無法查清,只有依據證據規則進行責任分擔。
3. 如今醫患關系這么惡劣,做醫生的都是什麼感想
現在很多醫患關系的出現,大家都認為可能是醫生的問題,其實看待這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出發。畢竟現在很多大醫院的醫生水平可是非常高的,而且個人的素質也特別高,有很多情況,醫患關系比較緊張,也是因為那些「醫鬧」而導致的。
我們經常在新聞上也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有很多醫生會聯名向社會發聲,作為醫生,他們心中也有太多的無奈,盡管自己本著對患者負責任的態度,但是依舊很多人不領情。或者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不再相信醫生的專業性,總認為醫生是在變著發的給醫院進行創收。因此現在很多做醫生的都人人自危,不僅內心壓力比較大,而且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著其它的危害。
4. 你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解決的認識
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醫患關系的變化和醫療糾紛頻繁發生已成為影響醫療衛生單位正常工作秩序的主要因素,不僅損害了醫院的形象,影響了單位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阻礙了醫學的創新和醫學科學的發展
醫療糾紛的定義
醫療糾紛指因醫療發生的糾紛。狹義的醫療糾紛往往指醫療民事糾紛,即醫療合同糾紛和醫療侵權糾紛。醫療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對醫療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終止及合同權利義務的爭議。醫療侵權糾紛是指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對醫療行為及其後果是否侵權及侵權責任的爭議。 有人認為: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對醫療後果及其原因在認識上產生分歧的爭議,病人和家屬認為醫務人員診療上有失誤,而需追究責任或賠償。
2.引起醫療糾紛的原因
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過錯引起的。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這些過錯往往導致病人的不滿意或造成對病人的傷害,從而引起醫療糾紛。
除了由於醫療過錯引起的醫療糾紛外,有時醫方在醫療活動中並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於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也會引起糾紛。這類糾紛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處理、疾病的自然轉歸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於患者的毫無道理的責難而引起的。另一方面,盡管醫方出現醫療過失,如果患者對此予以諒解,不加追究的,則不會發生醫療糾紛。
3.醫療糾紛的解決和防範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是多方面的,可以由行政機關出面解決,可以由司法部門解決,也可以雙方協商解決或者由第三者進行調解解決,法律法規並沒有規定醫療糾紛一定要「經過行政的或法律的裁決」。
醫療糾紛重在防範。嚴格抓好醫療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堅持實行醫療質量管理目標責任管理。每年醫院與各科室簽訂醫療質量管理責任書,每月進行檢查考核,凡發生一起醫療糾紛,按其責任大小,分直接責任人、間接責任人和管理責任人,進行內部經濟追償。
加強醫患及醫生家屬溝通是確保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環節,良好的醫患溝通,不僅能增加患者對醫療技術局限性和高風險性的了解,加深對醫生的信任,還可以疏導患者的社會心理問題,促進疾病的轉歸。如何做到有效溝通和告知,對醫護人員強化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的宗旨教育,從病人需求入手,主動耐心服務,通過召開病人座談會,進行滿意度調查等形式,及時聽取病人的意見,了解病人需求、改進工作,維護患者的權力。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5. 醫療機構應如何應對《侵權責任法》帶來的挑戰
《侵權責任法》在「醫療損害責任」一章對醫療機構在診療活動中所應當履行的義務進行了強化,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醫療侵權損害的證明中引入了推定過錯,即「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第58條)這一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的引入直接改變了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的格局,它表明,在今後的醫療糾紛中,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將不再是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唯一前提。因為在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只要患者能夠證明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行為違反了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就可推定醫療機構對患者的損害存在過錯,並要求醫療機構對患者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顯然強化了醫療機構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嚴格循醫療操作規程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加大了醫療機構違法診療的成本。在目前我國醫療實踐中存在很多「醫鬧」現象的背景下,《侵權責任法》對過錯推定的引入,客觀上會使醫患糾紛中的醫療機構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不如此,該法第59條還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這一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對因使用瑕疵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或血液所造成的醫療損害承擔連帶責任,顯然是對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了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的責任。
制度性因素無疑是《侵權責任法》給醫療機構帶來挑戰的直接原因,但醫療機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不規范的甚至是違法的診療習慣則是引發這些挑戰的根源。由於人治在我國漫長歷史中的統治性影響,法律在我國一直都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和認同,有法不依的現象在我國社會生活中表現得極為突出。而這一點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的各級醫療機構。表現在具體的醫療實踐活動中,很多醫療機構都沒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過現有的各類醫療衛生法規的實施,而很多醫學診療行為也沒有完全按照現行醫療衛生法的規定執行,甚至有些違法診療行為在經衛生主管部門責令整改甚至作出行政處罰之後,依舊大量存在。例如:違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超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上核準的科目范圍開展診療活動的行為或者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偽造、篡改或者銷毀患者病歷資料的行為;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行為;未經患者同意而對其進行人體醫學實驗的行為;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檢查的行為;故意延遲治療的行為;以及其他違反現行醫療衛生法規定而進行的診療行為。〔1〕這些不規范診療行為作為很多醫療機構日常診療活動中習以為常的習慣,實際上一直都是引發醫患糾紛的潛在威脅。由於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之前過錯責任原則是追究醫療機構法律責任的唯一法定原則,而司法實踐中又不允許進行過錯推定,所以,這些不規范的甚至是違法的診療行為所招致的不利法律後果並沒有被完全顯現出來;而不規范行醫甚至是違法行醫的成本問題也一直沒有引起一些醫務人員的足夠警覺。但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由於過錯推定製度的引入,客觀上會直接放大了傳統不規范診療行為所引發的不利法律後果,使醫療機構面臨更大的壓力。就此而言,《侵權責任法》實際上只是一個彰顯和放大醫療機構所面臨之挑戰的放大鏡,而在我國各級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不規范診療習慣才是醫療機構面臨挑戰的真正根源。
針對《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機構形成挑戰的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筆者以為,醫療機構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首先,應當摒除各種不規范的診療習慣,減少診療中的過錯行為。《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之所以會對各級醫療機構帶來挑戰,除了制度性的因素之外,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各級醫療機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一些不規范的甚至是違法的習慣性診療操作。由於《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這些過去在我國醫療實踐中由於沒有支付多少成本因而未引起各級醫療機構足夠重視的診療習慣勢必將逐漸顯現出其負面效應,從而加大醫療機構從事醫學診療活動的風險與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醫療機構要很好地應對《侵權責任法》所帶來的挑戰,就必須從抓習慣入手,規范醫務人員的日常醫學診療行為,摒除以往形成的各種不規范醫學診療習慣,並防微杜漸,形成依法規范行醫的良好執業習慣。這是減少和避免不規范醫學操作由於《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所帶來的強烈顫震之治本之道!
其次,應當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法律培訓。從法理上來說,知法是守法的前提。〔2〕因為只有知法才能夠了解自己依法所承擔的義務,也才能夠嚴格履行這些義務,並因此而不至承擔因為不履行這些義務所招致的不利法律後果。在依法治國已經被明文載入我國憲法而法治亦已成為當代社會之主旋律的宏觀背景下,醫學診療作為醫療機構向社會提供的一種公共產品,顯然也已被納入法治的軌道。立足於法治的立場,醫學診療活動只有依法進行才能夠得到法律的保護。而很顯然,醫學診療活動依法進行的邏輯前提就是廣大醫務人員的知法與守法,亦即了解並掌握法律,明晰並履行自己在診療活動中依法所應當承擔法定義務。但從我國醫療實踐所反饋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醫務人員在相關法律的認知、了解與掌握上都還存在盲區,不但對法律學習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夠認識,甚至有些醫務人員還存在厭煩法律學習的情況。這已成為我國醫療實踐中引發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侵權責任法》引入了包括過錯推定、瑕疵醫用產品連帶責任等在內一些旨在強化醫療方責任的制度措施後,醫務人員違法從事醫學診療活動的風險與成本已被無限放大。在此背景下,作為醫療機構依法執業之邏輯前提的醫務人員知法與守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經凸顯出現。為此,醫療機構應當主動採取措施,加強對廣大醫務人員的法律培訓,並尤其是醫學方面的法律培訓,敦促廣大醫務人員了解、明晰並進而嚴格履行自己在從事醫學診療活動時所應當遵守的義務。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醫療機構可以採取「引法入院」的做法,通過邀請相關法學專家做專題報告或聘請其擔任醫院法律顧問等方式對廣大醫務人員不定期地進行依法執業方面的集中培訓或教育。
而針對一些醫務人員對法律學習與培訓不感興趣的情況,可以考慮將法律測試作為對廣大醫務人員進行考核的一項基本內容,使醫務人員的法律學習與其自身利益直接掛鉤,刺激其學習法律的興趣與熱情。
再次,應當成立專門的法律部門,並利用好社會上的法學資源。(1)就成立專門的法律部門來說。《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客觀上加大了醫療機構違法從事診療活動的法律成本,需要醫療機構加強自身知法和守法方面的建設,而成立專門的法律部門(如法律事務部、醫學法律研究中心等)則不僅可以方便對各類醫務人員進行法律咨詢與法律培訓,以指導各個業務科室的醫務人員學習和掌握與本科室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與規章,監督各個科室貫徹實施法律、法規與規章的情況,而且還可以在發生相關的醫患糾紛時及時介入,並給醫療機構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這無疑有助於避免或減少不規范診療尤其是違法診療行為的發生,將這些行為可能會給醫療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2)就利用好社會上的法學資源來說。我國已經出台的很多法規、規章或醫學診療操作規范中都對設立由包括醫學、法學、倫理學等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門的生命科技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提出了明確要求,如《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基因晶元診斷技術管理規范(試行)》等,但就其實踐情況來看,很多醫療機構盡管都成立了這類的專門委員會,但卻並沒有對法學專家的參與問題給予應有重視,很多委員會中往往都找不到法學專家的身影。這很容易成為引發違法醫療操作的一個缺口。為此,需要各級醫療機構切實重視法學專家對生命科技臨床應用與倫理委員會的參與,積極吸納法學教授、律師等法學專家介入對醫學生命科技臨床應用的項目審查堵塞由於存在法學專家盲區而出現的醫療管理漏洞。
最後,應當利用好《侵權責任法》中的一些保護性條款。《侵權責任法》固然引入了過錯推定、瑕疵醫用產品連帶責任等加大醫療風險與違法醫療成本的制度,但其基本目的卻是為了引導和強化醫療機構規范行醫、依法行醫,而不是故意對醫患關系一方中的患方做偏袒性規定。正因為如此,《侵權責任法》在強化醫療機構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也對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做了保護性規定。如第60條規定的「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三)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以及第64條規定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等。這說明,《侵權責任法》在強化醫療機構責任與義務的同時,並沒有漠視和忽視醫療機構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問題,而是也給予了正面的法律規定。這些規定實際上是醫療機構進行自我保護,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屏障。就此而言,醫療機構沒有必要對《侵權責任法》新制度所帶來的挑戰表現得過於驚慌,而應當學會利用這些保護性規定,維護自己合法診療過程中所享有的合法權益,盡量爭取醫患關系中的主動權。
總而言之,對於各級醫療機構而言,《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客觀上加大了醫學執業風險與違法醫療的成
本,對其從事醫學診療活動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如果辨證地看,則這些挑戰對於醫療機構來說其實更是機遇,因為它可以促使各級醫療機構真正從思想上關注和重視不規范醫療所招致的法律風險,從而主動採取措施預防和避免這類風險的發生。而這一點,不但可以增強各級醫療機構醫療活動的規范性,提高其抗擊醫療風險的能力,對於保障廣大患者的合法權益來說,顯然也是大有裨益的。
6. 侵權責任法醫療糾紛中責任如何劃分
(一復)醫療制糾紛責任追究制度是執行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決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尤其是進一步做好防範醫療事故的具體措施。(二)醫療人員有過錯的醫療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糾紛。(三)醫療差錯是指在診療活動中,醫務人員雖有失職行為或技術過失,但未給患者造成死亡、殘廢、或組織器官損害導致功能障礙的不良後果。分為嚴重差錯和一般差錯。
7. 哪位大神能較簡單的告訴小弟《侵權責任法》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各自在醫療糾紛中的作用呀
【1】侵來權責任法定下調調,條例細自化操作。
【2】侵權責任法第七章確定了醫療損害責任為過錯責任,確定了醫療機構的說明徵詢義務,確定了醫療機構的診療義務,確定了醫療機構推定過錯的情形,確定了葯品器械血液致損的責任承擔,確定了醫療機構不承擔責任的情形,確定了患者的醫鬧責任等等。
【3】條例對此進一步詳細規定。
8.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哪些醫療損害責任
1、規定了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規定了醫療產品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3、規定關於患者隱私權的保護。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規定了醫務人員應盡診療義務。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5、關於過度檢查的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本條是關於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檢查的規定。
(8)侵權責任法醫患關系感想擴展閱讀:
1、醫療損害責任歸責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該條規定表明,在確定醫療機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上,與侵權責任法中產品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明顯採用了不同的歸責原則,體現的是過錯責任原則。醫療損害責任適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改變了審判實踐中長期採取的過錯推定的原則。
在責任性質上,醫療損害責任是一種替代責任,由醫療機構對其醫務人員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2、《侵權責任法》第六十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
(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
(三)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療損害責任糾紛
9. 醫患雙方就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及賠償發生爭議該如何解決
?
【論文摘要】:
醫療糾紛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同是處理醫療糾紛案件的循證程序。但由於兩者產生的年代背景不同,其所立法基點、研究的方向及認定標准均有明顯區別。一個是判斷醫療結果是否造成了患者生命健康損害的因果關系問題,而另一個則是研究醫療行為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問題。兩者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一個是用法學理論研究分析醫療結果,一個是用醫學理論研究分析醫療行為。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區別不僅引起學術界與司法實踐界廣泛爭議,而且對於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和醫患雙方的利益也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影響。在「兩元化」並行的年代,認真研究和探討兩者的區別和解決的方法,對正確適用法律、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具有深刻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司法鑒定;醫療事故鑒定;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文證審查意見。
【正文】:
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與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產生的背景與並存的困惑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前身是國務院於1987年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該辦法是80年代至21世紀初醫療糾紛行政處理和民事裁決的法規依據。該辦法第十八條規定,確定為醫療事故的,可根據事故等級、情節和病員的情況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對於發生醫療事故的醫務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此期間對被醫療事故侵害者的經濟救濟措施為補償原則。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們認識到用法律武器保護醫療利益,醫患矛盾逐漸凸顯,成為社會焦點矛盾之一。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隨即衛生部頒布了7個配套文件,《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將《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的經濟補償原則,提升為醫療事故賠償責任。但條例中的賠償規定並沒有完全對應《民法通則》的賠償項目、內容和標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的賠償僅是低額度限額賠償。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確認和規范了社會司法鑒定機構的法律地位和鑒定類別。將法醫類鑒定納入司法鑒定機構的日常工作范圍。從此,涉及醫療糾紛的部分鑒定從醫學會轉向司法鑒定機構。
2011年7月1日實施的《侵權責任法》將醫療侵權責任單獨列章,重點規定了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侵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部法律將醫療損害概念突破了醫療事故范圍。無論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醫療行為凡有過錯,造成患者損害的都要賠償。由於無論是否構成事故,只要存在醫療過錯,造成患者損害都要賠償的理念形成了法律人士的共識。這種共識進一步推進了醫療糾紛鑒定向司法鑒定程序偏斜的趨勢。醫療事故鑒定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和非議,醫療事故鑒定逐漸減少,甚至有的醫療事故鑒定機構工作出現停滯現象。患方發生爭議盡量尋找理由不參加醫療事故鑒定。醫療事故鑒定和司法鑒定的選擇成為了當事人,甚至是審判機關的難題。
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本應宣布作廢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仍在運行。由於醫療事故鑒定和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的同時並行,醫療糾紛案件的循證工作遇到了兩難選擇,有人稱為此種現象為「兩元化」。處理醫療糾紛時,有的法院用司法鑒定,有的用醫療事故鑒定。有的先用醫療事故鑒定,後用司法鑒定,也有的先用司法鑒定,後用醫療事故鑒定,進行傷殘評定有的依據醫療事故「對應標准」,也有的直接用職工工傷評殘標准。不同的鑒定關聯著不同的賠償標准和內容,這種差距間接地使醫患矛盾復雜化。
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鑒定並存,不僅浪費了社會鑒定資源也困擾了當事人的選擇以及司法人員的運用。從法律位階分析,《侵權責任法》是上位法,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下位法,按《侵權責任法》採用的司法鑒定的效力應該大於醫療事故鑒定。但是,醫療事故鑒定活生生地擺在人們面前,醫療機構遇到醫療糾紛時,善於選擇醫療事故鑒定程序;從法律實用分析,醫療事故鑒定的結論大多有利於醫療機構,司法鑒定而多利於患方;從科學發展規律分析,司法鑒定屬於社會科學范疇,其發展規律呈「反折式」發展規律,一部法律的產生,一套新的機制開始運行。而醫療事故鑒定由於醫學專業知識運用的因素,性質偏重於自然科學領域,它的發展規律呈「螺旋式」發展規律,從一到二,不斷進步直到無窮盡。兩者的發展規律不可能同一;最直接地講,醫療資源和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要保護,患者的權益也要保護,兩者不可偏廢。用司法鑒定可能會對醫方過於苛刻挑剔,也可能對一些醫學理論產生一定的影響,譬如醫學理論中的手術副損傷、合並症、並發症、醫療意外等,在司法鑒定中被會因果關系掩蓋。不談醫學特點,只談醫療效果,司法鑒定勢必會得出感染與手術有關,還有可能進一步描述手術選擇方式不當,預防控制感染措施不利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對患方獲得賠償有力,對醫方不利。選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對於外科手術感染問題,一般的都會定為手術並發症,構不成事故,醫生不承擔責任。除非患方找出醫生在預防和控制感染方面存在過錯。在醫療事故鑒定中,由於鑒定資源和醫學資料都在醫方,患方不容易獲勝。手術感染是手術的並發症,構不成事故不承擔賠償,這是定論。而司法鑒定在不討論醫療事故是否構成的情況下,很可能將外科手術與感染形成的因果關系作為鑒定結論,將自然因素歸結於醫療行為責任,將醫生視為「萬能」。勢必會損害醫務人員的利益及工作積極性,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的負效應又反作用於廣大就醫群眾。
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鑒定並存出現的困惑除了上例理論方面外,還表現在法律實踐不公平的問題。司法鑒定導出的賠償項目、標准、和年限,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賠償內容。醫療事故鑒定導出的則是醫療保護措施的「低額度限額」賠償,在傷殘等級、賠償標准、賠償年限等方面兩者都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在患者造成死亡或傷殘的賠償,《民法通則》規定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醫療事故賠償則是平均生活費,兩者相差將近一倍。這些區別的存在將本應「感恩」的醫患關系變成了更為復雜突出的社會矛盾之一。
除了理論和實踐方面困惑外,還有關於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鑒定是否存在誰該去誰該留,還是兩者繼續並存的問題。立法人認為,既然有了《侵權責任法》為上位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作為下位法就沒有討論條例有效無效的必要;衛生人認為,法醫不懂臨床醫學,國務院沒有明文作廢條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能被取代。司法鑒定容易被患方接受之處在於剔除了「醫生給醫生鑒定」的行業保護之嫌,不足之處是,鑒定人缺少醫學臨床專業知識和鑒定的科學設備。醫方傾向醫療事故鑒定的理由是,醫療事故鑒定能夠體現醫療科學的特殊性,不構成事故不賠償。不足之處表現在確認事故很難,兩者各有利弊。為了更好地維護公民生命健康利益,為了更好地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和國家醫療資源,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司法鑒定的法律地位不能動搖,醫療事故鑒定程序也不應摒棄。關鍵在於如何針對不同案件的性質,怎樣准確選擇鑒定。醫療事故的賠償標准應當與《侵權責任法》一致。司法鑒定和醫療事故鑒定並存所產生的困惑,有些在實踐中可以解決,有些尚待立法解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確有立法修正的必要。
二、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區別
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區別主要包括,社會屬性、組織方式、鑒定程序、研究方向及內容、法庭質證等方面。
(一)社會屬性的區別
司法鑒定結論由社會鑒定機構作出,司法鑒定機構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門審批設立,司法行政部門審批的法律依據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關於司法鑒定管理的決定》。因此,司法鑒定屬於社會科學中的法學范疇。
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由各級醫學會下設的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作出,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成員由醫學專家組成,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設立的法律依據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由國務院頒布,因此,醫療事故鑒定應該屬於國家行政法規范疇。《醫療事故處理辦法》時期,有人將醫療事故鑒定稱為「老子給兒子鑒定」,現在,醫療鑒定仍然沒有完全從行政機關中「脫胎」,可以稱為「兄弟給兄弟鑒定」。另外,醫療事故鑒定運用醫學知識,醫學屬於自然科學,醫療事故鑒定也當然屬於自然科學領域。
(二)組織方式區別
司法鑒定由社會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人須經司法行政管理機關核准注冊,鑒定需2人以上,涉及專科、專業技術問題可向專家咨詢,最終由鑒定人簽發鑒定意見書。
醫療事故鑒定由各級醫學會組織進行,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鑒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醫學會建立專家庫,專家庫依據學科專業組名錄設置學科專業組。中華醫學會負責全國疑難、復雜、重大影響的醫療糾紛爭議案件的鑒定。
(三)鑒定程序的區別
1.啟動程序的區別
司法鑒定可接受單方申請,而醫療事故鑒定不接收單方申請,需醫患雙方共同申請,或衛生局指定,或司法機關委託;
2.聽證程序的區別
司法鑒定可以憑借委託人提供的資料進行鑒定,可以不組織聽證,可進行單方書面審查,也可以邀請相對人參加聽證。而醫療事故鑒定必須由雙方提供資料並進行雙方參加的聽證。
3.管轄區別
司法鑒定不受地域限制,沒有級別限制。而醫療事故鑒定由發生事故所在地的地市級醫學會進行首次鑒定,需要再次鑒定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醫學會進行。中華醫學會鑒定程序不是必須的鑒定。
4.鑒定時限的區別
司法鑒定一般應在15日內出具鑒定書,需延長的可至30日,經鑒定人批准並徵得委託人同意,最長不得超過60日。醫療事故鑒定在鑒定7日前,將時間、地點、要求以書面方式通知雙方當事人,自接到材料之日起,45日內組織鑒定並出具鑒定書。
5.鑒定人簽字區別
司法鑒定的鑒定人必須在鑒定書上簽字。而醫療事故參加鑒定的專家不在鑒定書簽字。
6.專業咨詢區別
司法鑒定對於專業專科技術問題可以咨詢本地或外阜的專業專家。而醫療事故鑒定一般由隸屬的專家庫專家參與鑒定,當本專家庫專家人數不足時,可委託另一醫學會進行。
7.簽發程序區別
司法鑒定鑒定文書由鑒定人簽發,需要時,由授權復核核發。醫療事故鑒定由鑒定專家組組長簽發。
8.鑒定檢材區別
司法鑒定依委託人提供的檢材資料進行鑒定,條件允許和必要時,鑒定人可進行屍體解剖提取病理檢材,進行病理葯物化驗分析;醫療事故鑒定時,醫學會不組織屍體解剖,不製作檢材,依靠委託人提供的檢材和資料進行論證分析。司法鑒定可做文證審查,醫療事故鑒定時,沒有解剖影響死因認定的,醫學會不接受委託,不作文證審查意見書。
(四)鑒定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區別
司法鑒定研究的方向一般是醫療結果,針對患者的異議,就其醫療結果進行因果關系參與度分析。其所研究的內容是人體是否受到侵害、侵害程度、醫療終結時間、護理人數及期限、營養需要情況及因果關系參與度。
醫療事故鑒定研究的方向是,醫療行為是否違反了法律法規和技術操作規范,其所研究的內容是構成事故與否、事故等級、事故責任程度、醫療護理建議等。
兩者本質的區別,一個是研究人體生命健康權益,而另一個則是研究醫療行為是否合法規范。
(五)法庭質證中的區別
司法鑒定的鑒定人在法庭需要時,必須出庭接受質詢,否則鑒定結論將不被採信。而參加醫療事故鑒定的專家沒有出庭接受質詢的案例。
三、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法律地位
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的共同法律地位是介於當事人之間是中間地位,既不代表患方,也不代表醫方,在民事審判中兩種鑒定都是證據。
雖然,兩種鑒定的結論在民事訴訟中都是證據,但是,由於兩種鑒定各有其特徵,其法律地位又有不同。首先分析,司法鑒定來源於法律體系,它產生的結論是證明材料,它的法律地位僅屬於法律中的證據。其次分析,醫療事故鑒定來源於行政法規,它產生的結論不僅是民事證據,也是衛生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依據,它的法律地位自然兼並民事證據和行政處理依據的雙重地位。兩者發生不同時,應以司法鑒定為主。
四、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鑒定存在問題的解決
(一)司法鑒定技術能力和專業設備問題
《司法鑒定通則》規定,不具備技術能力和設備條件的不能接受鑒定委託。大部分社會鑒定機構醫學專科技術人員缺乏,沒有葯物和病理分析專業設備,常委託其他機構進行輔助檢查和葯物及病理分析。法院對非本鑒定機構進行葯物病理分析報告的鑒定結論,一般不採信,視為鑒定機構無鑒定能力。
對於鑒定機構沒有專業設備和技術能力解決的專門問題,不應由鑒定機構對外委託,而應由委託人進行並提供專門問題的結論,鑒定機構才可進行文證審查鑒定。
(二)司法鑒定單方委託問題
單方委託的鑒定由於資料不全,缺少主觀病歷和醫方答辯,法院不會採納單方委託的鑒定結論。由於訴訟時效限制和爭取主導證據的必要,又由於鑒定機構允許接受單方委託,單方委託鑒定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不能否認。雖然委託人和鑒定人沒有權利要求被鑒定另一方必須參與鑒定,但是,委託人和鑒定人可以函件告知對方,不參與視為放棄,迫使對方參加,對方也應當主動參加。另外,單方委託產生結論的「旗桿效應」不容忽視。單方委託的鑒定,訴訟時應當允許進行重新鑒定,保護對方的話語權。
(三)司法鑒定沒有解剖缺少病理報告問題
醫療事故鑒定中,沒有屍體解剖影響死因認定的不接受委託。病理報告是鑒定的金標准,司法鑒定沒有病理報告,一般也不應當接受委託。但是,從書面材料中可以發現死亡原因及因果關系參與度的,應當接受委託。此種鑒定屬於書面審查性質,發文證審查意見書。
(四)司法鑒定專業質詢問題的解決
司法鑒定人不可能全面掌握專業專科知識。對於某一種專業專科知識需要專業咨詢,這是《司法通則》允許事項。專業咨詢材料應當附在鑒定書中公開,不應當作為內部檔案留存。但咨詢專家不以鑒定人身份參加法庭質證。
(五)司法鑒定因果關系參與度和醫療事故鑒定責任程度評定問題
司法鑒定中的責任程度分級目前尚無國家統一標准,一般採用a、b、c、d、e分級,有的按「六分法」,有的按「五分法」,還有的按「四分法」,諸分法設定相對應「責任系數」。還有的直接按百分法評定。這些分法尚處在學術評論層次。在法律評判中處於參考價值地位。司法鑒定因果關系參與度需要行業統一標准。
醫療事故鑒定責任程度分為全部、主要、次要、輕微四檔,不分百分比。對於責任程度審判時法官自由裁量百分比。比較合理百分比每檔應按二十五個百分點計算。
司法鑒定中,不必研究醫療行為的合法規范問題。因為,醫療行為的規范違法問題屬於醫療事故鑒定范圍。
(六)傷殘標准問題
在醫療事故鑒定中傷殘標准適用《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與醫療事故分級對應十級傷殘。而司法鑒定多用《職工工傷分級標准》,北京地區使用當地法醫學會制定的標准。三個標准各有差距,如單髖功能完全喪失,在醫療事故分級標准中屬六級傷殘,在職工工傷評殘標准中屬五級傷殘,而北京市區法院使用的標准則為七級傷殘,三者不一。鑒於醫療損害是一種過失侵權損害,賠償帶有懲罰因素,鑒定時應當採用高標准。
傷殘標準的適用存在對稱問題。司法鑒定能否參照醫療事故「對應標准」;司法鑒定能否參照無過錯勞動保障適用的《職工工傷評殘標准》;《職工非工傷評殘標准》是否使用醫療糾紛案件,這些都需要統一明確。
(七)鑒定結論不一的問題解決
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遇有與司法鑒定結論不一時,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異議方的申請,進行重新鑒定。但重新鑒定時,應僅就原司法鑒定事項進行重新研究認定,不把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當做評判依據,也就是遵循司法鑒定規律,只研究醫療結果的因果關系,不研究醫療行為的過錯。
(八)司法鑒定較難認定的問題處理
臨床醫療出現的「未知數」和「可變數」是醫家認可的科學知識。委託人希望通過鑒定得到有利結論的想法,人皆有之。但由於科學程度和客觀條件限制,又由於醫學本身的發展規律,有些醫療糾紛案件確實在鑒定中不能得到確切結論。此時不便簡單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應當科學使用「排除」或「不能排除」的手法予以結論。如某一產婦,產前超劑量使用催產素,一次靜脈注射25個單位(常用量5個單位,極量不得超過10個單位),產中出現「羊水栓塞」,搶救無效死亡,心血中發現了羊水有形物質。患方認為產婦死亡與超量使用催產素有關,醫方認為無關,稱以前經常用此種劑量沒有出現過問題。羊水栓塞的產生可能與過量催產素有關,也可能由於其他原因產生。但鑒於催產素使用過量不能排除關聯性,北京市法源司法鑒定中心接受委託後,作出鑒定結論:產婦超量使用催產素,不能排除過量催產素導致子宮平滑肌過度收縮,促使殘留在子宮壁上的羊水進入母系循環,與產婦死亡存在因果關系,此結論被法官採納,成為經典案例。
(九)司法鑒定認定死亡診斷名稱問題
呼吸循環衰竭是病人走向死亡的病理演變過程,不是臨床診斷名稱。但是臨床醫生常常將此病理改變作為死亡診斷名稱。
當患者因突發疾病、疑難雜病搶救無效死亡時,醫生常根據患者死亡前的症狀作死亡診斷。如循環呼吸衰竭。此種診斷易引起患方爭議。對於這類糾紛,鑒定時應該從兩個部份著手分析,一是原發病診斷是否成立,二是急救措施是否得當。如果原發疾病診斷正確,搶救措施得當,病理診斷不必爭議。若原發疾病的診斷沒有依據,治療措施又不恰當,鑒定時對於呼吸循環衰竭診斷不應認可。某患因急性闌尾炎入院手術,在輸液中突發呼吸困難、面汗唇紺、嘔吐,告知醫務人員,未進行特殊處置。三小時後症狀加重,搶救無效死亡。死亡診斷:急性呼吸、循環衰竭、彌漫性腹膜炎、腦出血?急性肺栓塞?屍體未解剖火化,殘瓶殘夜未保存。屍體火化後,有親屬提示,醫院的死亡診斷名稱不對,應是輸液反應死亡。患者妻子聽說後委託律師申請司法鑒定,申請事項:1.死亡診斷是否成立;2.搶救措施是否得當。通過司法鑒定得出結論:呼吸循環衰竭不是致死獨立疾病;腦出血診斷缺少依據;治療肺栓塞措施欠妥未使用氣管擴張葯物,與患者死亡有因果關系,參與度為30%。患方以誤診誤治為由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十)並發症、合並症、醫療意外、手術副損傷的認定
醫療事故鑒定中,並發症、合並症、醫療意外及手術副損傷不屬醫療事故。但在司法鑒定中應當注意,上列諸症是否可以避免,應該避免的沒有避免,司法鑒定仍應認定存在因果關系。
(十一)司法鑒定重要禁忌
司法鑒定人大多缺少臨床醫療經歷,社會司法鑒定又存在經濟效益問題。司法鑒定往往「急於求成」和「急功近利」,對於臨床醫學理論容易忽視。司法鑒定必須尊重醫學科學!不以醫療科學為基點,就得不出正確的醫療糾紛鑒定意見。某下眼袋吸脂術消費者,術後三天眼痛頭痛,檢查診斷為雙眼葡萄膜炎,激發視網膜脫離。在司法鑒定中,醫生再三強調消費者眼瞼處沒有感染,葡萄膜炎形成與吸脂術無關,但鑒定人在無眼科專家咨詢情況下,還是作出葡萄膜炎與吸脂術直接有關的結論,法官按鑒定結論判決美容師賠償。這起案件具有代表性地說明司法鑒定人忽視醫學科學,作出的結論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經濟利益,還會破壞醫學基礎理論的科學性。
【結束語】:
司法鑒定在處理醫療糾紛案件中的作用,正逐步在民事審判工作中體現。由於司法鑒定的體和機制系尚不健全完善,鑒定機構的技術力量尚有不足,所以,醫療事故鑒定程序不應廢棄。醫療事故鑒定面臨法律挑戰,確實存在許多瑕疵,應當立法修正。在醫療損害司法鑒定與醫療事故鑒定並行的現階段,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無論在法學理論方面還是法律適用方面,都不失為評判醫療過錯責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尚未明文規定失效的情況下,醫療事故 案件鑒定同樣肩負著改善醫患關系,促進醫患和諧的重要社會責任。「救死扶傷」還可能被被追究賠償責任的現象,反映了法律進步的文明;但也不能否認它還反映出社會道德倫理的下降。因此,肩負醫療糾紛司法鑒定的鑒定人和醫療事故鑒定的醫學專家們更應該尊重醫學,尊重法律,不偏不倚的進行科學鑒定。
[1] 崔高明,1952年9月出生,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黑龍江前進律師事務所主任,二級律師、外科醫師,研究方向: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
[2] 崔修宇,1980年7月出生,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黑龍江前進律師事務所主任助理,法學學士,研究方向:衛生法學。
10. 醫患矛盾的成因是觀念問題
醫患關系激化到今天這個地步,根源的確在我們的醫療體制上,簡單說就是我們的醫療體制迄今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其已經完全不適應今天的社會經濟體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醫療體制所存在問題的直接表現是「看病難」,以及作為其特有副產品的「看病貴」。醫療費用快速上漲,除技術進步這個適用於當今世界各國的一般性原因外,中國今天的「看病貴」直接根源於中國所特有的「看病難」,而醫患沖突激化根本原因也在於這種中國特有的「看病難」和「看病貴」。
所特有的「看病難」,直接原因是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二三級醫院。我們這里討論的醫療資源配置失衡不是指所有國家都存在的醫療資源集中在發達地區這一現象,而是特指即便像京上廣這樣的發達地區,優秀醫生都集中在三級醫院而基本不在社區門診機構這種現象。
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大,容易引發職業倦怠,影響與患者的溝通。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之間信任不足,其中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醫務人員中普遍存在的、被視為「職業殺手」的工作倦怠,不僅嚴重影響了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醫學科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5]。醫務人員面對長期不斷的壓力,如對救治病人的生命負有的責任壓力;醫學發展日新月異,需對知識更新不落伍的壓力;社會公眾評價差加上沒有自己正常休息時間的壓力等。醫院候診病人多,醫務人員忙於應付排著長隊的病人群,可能開始幾個病人尚能態度和善、耐心的傾聽和詢問,但用不了多久,疲憊和急躁就會有所表現。這些都可能造成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影響與病人有效的溝通。
1.3醫務人員未能很好地履行知情同意的法律義務。知情同意是患者自主權的重要體現,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是引發醫患糾紛的常見原因。知情同意權是患者身體權、隱私權、財產權和支配權的集中體現,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侵害直接表現為對患者身體權、隱私權或財產權的侵害[6]。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解釋不清楚或告知不詳實,在施行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時,告知不充分,未徵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一旦醫療效果不盡人意,便容易導致醫療糾紛。
1.4缺乏情感交流和溝通技巧。醫務人員除了要與患者多溝通外,還應掌握一定的技巧,進行有效的溝通。臨床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醫生本想向身患絕症的患者傳遞生的希望,說出卻是「像你這種情況死亡率是80%」。而另一醫者卻能這樣表述:「你的情況雖然很嚴重,但現代醫學發展很快,治療手段也多,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夠的信心,戰勝病魔的機會還有20%,所以希望你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