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識產權的適用范圍
知識產權適用於著作(著作又分為三大類十幾種,具體可見著作權的規定)、商標、專利(包括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發明)、不正當競爭。這是實務中常見的適用范圍。
另外,理論方面的適用范圍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像經濟法與商法調整的范圍也是一個不斷發現、規范的過程,最終才得出經濟法調整縱向的經濟法律關系,商法調整平等的經濟法律關系這樣一個原則。知識產權理論的調整范圍在此就不做討論了,有興趣可以翻翻專業書籍
。
⑵ 涉外專利權的法律適用主要有哪些主張
我國法院對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性採取如下原則:1.當事人協議原則我國法律允許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選擇合同的管轄地及法律適用,也可以選擇仲裁。當事人選擇的國家法律與合同爭議要有實際聯系,且不違反我國的法律、法規。涉外合同糾紛中就管轄權或適用法律問題在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則需要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來確定。2.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原則當事人可以選擇適用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在當事人選擇中國法律時,如果糾紛發生在某個國際條約的參加國,則優先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在中國法律和國際條約均沒有規定時,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綜上所述,如果合同雙方最終仍各持己見不能達成協議,就可依據上述法律規定,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依法處理。
⑶ 可以適用強制許可的專利是
我國《專利法》規定,強制許可應當符合以下條件: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而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這里具備條件的單位;比如資金、技術、設備、廠房、技術人員等。具備這些條件的單位,才有資格申請實施他人的專利。必須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請求許可實施其專利,實際上是交換關系,應當遵守公平、等價有償的原則和經濟規律,以第三者站在公平合理的立場上判斷是否是合理的條件。最後,請求被許可的單位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專利權人的許可。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九條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⑷ 專利權保護應用領域嗎
不保護,專利是保護的專利技術方案,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指專利權效力專及發明創造成果的技屬術范圍,也就是某一專利所包含的技術特徵。由於發明創造是一技術方案,具有無形性,盡管他們的大多數最終以實物產品加以體現,但產品本身不是專利權保護的對象,專利法所保護的是產品,所包含的技術方案設計。——無形性。
正因為無形性,專利權人在行使權利,禁止他人擅自實施專利時,必須首先確定權利的范圍。
1)可將專利權人的權利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防止其濫用權利。
2)公眾知曉後可盡到合理的義務。
3)審判人員據此判定侵權與否
⑸ 專利保護的一般適用情況有哪些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其權利要求。其含義是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書中明確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為准,也包括與該必要技術特徵相等同的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等同特徵是指與所記載的技術特徵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
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是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外觀設計;其二是專利授權時指定的外觀設計使用產品的范圍。確定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應當以同類產品為基礎。
⑹ 專利權的合理使用范圍有哪些
你好,
一、專利權用盡後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
當專利權人自己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即認為其專利權已經「用盡」,他人再使用通過分銷、轉賣或零售渠道獲得的該產品,都無須徵得專利權人的許可。這一原則又稱為「權利用盡原則」 ,它只適用於合法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
二、在先使用
對於在專利申請日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條件的「先使用人」,可以在原生產規模範圍內繼續使用這一技術。先用權可以轉讓,但不能脫離原來的生產實體單獨轉讓。
三、臨時過境的外國運輸工具的使用
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為其自身需要在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我國有關專利技術的,可以不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這種使用僅限與我國簽有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公約,或者有互惠條約的國家的運輸工具,並不面向所有國家。需說明的是,在臨時過境運輸工具上載有仿製專利的產品,不在此合理使用范圍之內,應視為侵權。
四、非生產經營目的利用
為科學研究和實驗目的,為教育、個人及其他非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技術的,可以不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不視為侵權行為。但這種使用,只能是小范圍的沒有營利性質的使用,不能對專利權人的潛在的市場利益構成威脅,否則不屬於合理使用的范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⑺ 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適用,主要有哪些主張
一、我國區際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
解決區際知識產權法律沖突要遵循一般區際沖突所遵循的原則。概括地說,主要有(1)促進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原則;(2)「一國兩制」的原則;(3)平等互利的原則;(4)促進和保障正常的民商事交往的原則{3}。
以上是指導區際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只是基於區際知識產權的特殊性,一般說來在考慮區際知識產權法律沖突的沖突法解決時,筆者認為,還應當強調以下兩點:
1.意思自治原則
在私法領域,意思自治原則是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知識產權雖然具有公權的特徵,但其本質上仍屬於私權,是民事基本權利之一。尤其在一國內部的區際知識產權法律沖突問題上,應該有意識的弱化知識產權的公權特徵,而強調其私權屬性。
在私法領域的區際法律沖突中,以意思自治原則確定法律適用,能更好的實現當事人的意願,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特別是在中國區際沖突的特殊狀況下,不同制度的對抗會使各地區過多考慮政府的利益,而將個人利益置於其後,使個人利益受到不應有的損害。納入並完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可使當事人利益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得到保障,區際個人交往得到正常發展」{4}。
對於區際知識產權法律沖突,尤其在知識產權的合同領域,比如專利權的轉讓,應該允許當事人選擇法律適用。對於合同糾紛的實體問題,各國國內立法、司法實踐中及國際立法都規定可適用當事人意思自治法—即堅持當事人意自治原則。該原則包含當事人有權商訂合同實體條款和選擇准據法雙重含義。當然適用當事人協議選擇的准據法會遇到某些限制:其一,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必須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或沖突法;其二,當事人選擇適用准據法必須是善意合法的,且不得違反有關國家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或強行法。
2.尊重外法域法原則
對於一國內部的區際法律沖突,由於屬於一個主權國家內部,通常在適用法律方面應尊重外法域法,主動限制本地法的適用。對於知識產權法律沖突也應如此。
近年來美國沖突法學界有一種觀點,即強調在一定條件下擴大適用其他法域的法律,尊重其他法域的政策。這種理論認為,解決區際法律沖突時,在一定條件下適用沖突對方法域的法律會使對方法域在處理其他案件時採取互利的行動。所以,沖突的合理解決對雙方都有利,而不一定是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受損{5}。在中國的區際法律適用中,如果能做到重視其他法域的法律的適用,而不是過分強調適用法院地法,將使平等選擇內外域法的氣氛在區際法律沖突的調整中逐步建立起來,有利於區際法律沖突的良好解決,其結果是在長遠意義上使各法域的利益均取得最大值。
二、我國區際知識產權法律適用的實踐
嚴格說來,我國區際知識產權的法律適用研究應涉及其它各法域的實踐。但是限於篇幅,筆者下文中僅就祖國大陸的問題進行研究。
目前,祖國大陸還沒有頒布專門調整涉外法律沖突的立法,只有一些散見於實體法和程序法中的法律沖突規范。而有關調整涉外知識產權法律沖突的規范更是不足,僅有一些相關的法規和司法解釋,1992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及199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幾個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是目前我國處理涉外著作權法律沖突問題的主要法律依據。《通知》第2條就涉外著作權案件的司法管轄和法律適用問題作了規定,即「審理涉外著作權案件應適用我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我國國內法與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但我國聲明保留的除外;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都沒有規定的,按對等原則並參照國際慣例進行審理。」從上述《通知》和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可以看出,祖國大陸在審理涉外著作權適用的法律依次是:國際條約、國內法以及國際慣例。
⑻ 專利侵權案件中,先用權如何適用
先用權抗辯是指根據《專利法》六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某項發明創造在專利申請人提出專利申請之前,如果他人已經製造了相同的產品、使用了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經做好了製造專利產品、使用專利方法的必要准備,則在該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他人仍有權繼續在原有的范圍內製造或者使用該項發明創造,其製造和使用行為不被視為侵犯專利權。
在專利侵權訴訟中,提出先用權抗辯的必要前提條件是抗辯人通過合法手段在專利申請日前已掌握與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相同的技術並實際製造、使用或已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
我國專利法明確規定:在專利申請日之前已經製造相同的產品、使用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他人的專利權。此即通常所說的先用權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有人先於該專利申請日之前,已經使用了與該申請專利的技術相同的技術,或者已經作好了使用該技術的必要准備。該項技術對於此人來講即為先用了。因該先用人此前對自己研究開發成功的該項新技術成果已經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了大量的工作。如果僅因為專利權人在專利權的申請方面早於先用人,而不讓先用人實施自己開發的該技術成果,則不甚合理。因此,法律從公平的角度出發,允許先用人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實施自己開發的該技術成果而不用承擔侵犯他人專利權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