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專利權是對新發明授予的一定期限的壟斷權,是應該推翻的嗎
尊重知識產權,應該成為每個人的意識,專利法的制定和實施國外早有了,我們內國家的專利法容的到來較晚。
專利法制定的初衷是促進技術的發展,鼓勵創新人將自己的技術向社會公眾公開,從而便於公眾進行技術查詢,避免盲目的二次開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技術進步。在技術公開的情況下,法律賦予技術擁有者在一定期限內的技術壟斷權,有利於維護該技術創新開發者帶來效益,有利於創新者對技術的開發意願和強度其技術創新實力,是有利於技術擁有者的對技術公開的意願的。在專利權結束之後,該技術可被公眾任意使用,也算創新人給社會的奉獻。
對於創新人的發明是否可以得到專利保護,其專利權是否穩定,技術是否真在的創新,則社會大眾均可提出質疑,如提出專利無效請求。
『貳』 專利就是壟斷嗎
納入專利法和版權法保護的是一種智力產權,只要公開,他人就非常容易的模仿、山寨出來,如果沒有這種排他性的獨占權,沒有法律上的保護,經濟社會文化就難以進步。權利人在有效期內形成了對這種作品或產品、技術、勞務的壟斷,沒有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也沒有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相反恰恰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是一種法律允許的行為。而壟斷法調整的壟斷行為: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這些行為破壞了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同時也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專利法和版權法保護的權利人對自己智力成果的專有獨占(壟斷)權利,不同於壟斷法調整的壟斷行為,二者不能等同。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叄』 專利與壟斷
專利其實就是給予申請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域里的技術壟斷以換來申請人將這個技術公之於眾,以推進技術的發展。
『肆』 專利權與壟斷的具體區別是什麼呢
核心的區別就是專利權的作用是保護知識產權的合法利用,壟斷則是利用優勢市場地位對他人經營行為的排斥和限制
『伍』 [原創]如何理解專利權的壟斷性與公開性
專利權的「壟斷性」表現在保護模式和專利權的效力范圍上。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權力實現個人對技術方法在特定時間和地域的掌管和控制:它是行政機關審查批準的獨占實施許可權和獨占銷售許可權。因此專利權一開始就被理解為「特權」或「壟斷權」 。專利權在保護模式方面與物權不同在於有行政機關介入。從表面上看,專利權人藉助行政機關的審查批準的效力范圍,超出物的所有權確立的嚴格個人自治的范圍,向公權力效力范圍擴張,專利權人某種意義上行使了類似行政機關具有的「行政許可權」的權利形式。 專利法特殊保護模式就是對技術方法公開「對價」的衡平機制。這種對價必須授權行政機關監督執行,因此才出現了行政機關介入審查的規范形式。按照傳統財產法構建技術,技術方法是不能被確認為「財產權」的。技術方法是內存在人腦中的。個人對其掌管、佔有的自然狀態就是保密狀態下使用:一旦表達,就變成「技術信息」 。信息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一旦公開,就失去了個人對其掌管的能力。因此技術信息不符合財產法保護的前提條件:公示而對抗第三人的自然排他性。因此知識活動在漫長的世紀不能給予私權。但技術方法因為能夠內化、物化為產品而不被破解,因此作為自然權利受到保護。權利人對其掌管、獲利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採取保密措施使其在保密狀態下使用。這就是商業秘密的保護模式。商業秘密的權利客體本質與專利客觀本質應該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新穎性、創造性、價值性等客觀屬性和審查標准不同。商業秘密法許可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比如簽署保密協議等,加強其自己控制和保密的「私權力」 。商業秘密保護模式客觀上刺激保密,只有保密才能使權利人獲利和保持競爭優勢。但對技術方法保密阻礙了整個社會的技術進步和技能提高。一個智力勞動者,如果願意公開自己的創造性技術信息,國家將補償給權利人一定時間、一定空間的獨占使用權使其繼續保持因該技術而擁有的生產優勢地位。又因為技術方法公開後,會成為公知技術,其傳播的空間是該技術信息的邏輯范圍,因此,國家依據傳統財產權具有對人權與對世權的效力范圍,保證申請人獲得的權利具有物權所有權的效力范圍。 專利權人藉助國家強力實現了對技術信息的佔有事實和實現了掌管能力,個人權利也從自治領域、限制領域擴張到了公共領域。個人權利發展成了個人權力。物權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演繹發展為專利權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公化私權」的權利形態。比照傳統民法保護模式,在專利法中,傳統民法中使具體權利得以產生、變更、消失的「法律事實」在專利制度中演繹為專利機關直接審查許可的「制度事實」或創制事實,使專利權得以依法產生、變更和消失。在專利制度中,行政機關對私人技術發明結果的審查、確認、許可的行政職責與行政法中國家對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行使的管理責任是不同的:形象的說,專利行政審查機關只是根據國家對價的「合同條件」確認每一筆「對價」的交易過程而已,法律沒有賦予其行使超過國家授權的其他行政特權。 從法律上來說,其正當性不容質疑。專利產品因為是技術方法的「物化」 ,是專利權人行使對技術方法獨占權、實施權、許可權的必然後果,這樣,壟斷性專賣權就是專利權人在市場中的法定權利。其合法性使專利權人對專利產品市場份額的壟斷具有正當性;任何技術發明人的技術方法都是其智力創造的結果,因此,具有自然權利的正當性前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專利權人在專利機關獲得的權利證明書只是一種「預期壟斷市場准入權」 ,或資格權。並不能夠直接用來消費。如果其不能變現為直接消費的物質財產和現實利益,就不具有市場刺激的作用。從財產法合理性理念來說,專利產品市場份額這張空白支票的「兌現」是經過專利權人或合法受讓人的市場投資、開發勞動完成的;更因為市場開發的「兌現過程」是一種「搏弈」的結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專利機關開出的「空白支票」很可能是一張「空頭支票」 ,因此,專利權的壟斷市場份額就成了專利法構建的專利權人財產價值「變現」的巨大空間,並刺激競爭者追逐、擴張該空間,實現預期市場份額的價值目標。因此專利權壟斷性符合作為經濟運行支撐的勞動創造價值的理念。 專利權壟斷性的合法性使其在行政機關確權范圍內行使專利權,即便能夠形成壟斷性的市場優勢,也不能因此被認定為限制競爭而受到調整:專利制度設計的競爭目標是刺激全球技術進步。鼓勵科技創新就是鼓勵新技術申請專利和開發新的技術產品。也正因此,專利權才成為市場競爭法調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例外」。 專利的公開性是指專利技術的公開。技術公開是指專利申請人必須以說明書等專利申請文件的形式充分公開其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的內容。專利主管機關也應向社會公開通報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一方面使社會了解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監督專利權的授予;同時也為公眾提供發明創造信息和利用發明創造的機會。應該說,技術公開是發明人向社會換取專利權的條件,也是專利權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如果專利不公開公眾怎麼知道有此獨占技術,怎麼能去「尋租」專利的許可,獲取利益。也就是說,專利如果信息不對外公布的話,那麼就沒有壟斷權的概念,更不用談及專利權的利潤所在了。因此,專利的公開性是專利的內在特質和規律所導致的,是專利的基本特徵。
『陸』 專利權人享有的獨占權是什麼
專利權人享有的獨占權是什麼?專利權人是專利權的所有人及持有人的統稱。即在專利申請被批准時,被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人。專利權人既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下面詳細解析專利權人享有的獨占權。專利權人享有的獨占權是什麼專利權人的權利包含專利人身權和專利財產權兩個方面。財產權中又可分為獨占權、許可實施權、轉讓權和專利權人的其他權利。專利權實質上是一種具有排他性的獨占權。獨占權又稱之為專有權。《專利法》第11條規定: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權被專利授權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專利權人有權阻止他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為上兩款所述用途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進口依照其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這里,法律規定專利權人有權禁止他人製造、使用權、銷售權和進口,這就是所謂專利權人享有的獨占權。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專利權人的獨占實施權,即只有專利權人可以實施其專利權,其他任何人未經許可不能實施專利。實施專利的情形包括:一、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獨占實施權有五種:發明包括產品發明、方法發明和改進發明,其發明人以及實用新型的權利人以進行如下五種行為:1、製造專利產品,或運用專利方法製造專利產品。2、使用專利產品,或使用專利方法製造的專利產品。3、銷售專利產品或運用專利方法製造出的專利產品。4、許諾銷售專利產品或運用專利方法製造出的專利產品。5、進口專利產品,或進口運用專利方法製造出的專利產品。只要沒有經過專利權人許可,有上述任何行為的都構成侵權。上面的許諾銷售是指要約和要約邀請,如果甲某有一個專利產品,某人未經甲某許可就以廣告的形式銷售甲某的產品,這就已經構成侵權。二、外觀設計:外觀設計包括四種:製造、銷售、許諾銷售、進口。
『柒』 專利權保護屬於資源壟斷嗎
是一種合法的壟斷。也是一種合理的壟斷,但並非實際上的壟斷,因為還是可以有其他人或其他企業掌握相同的技術的可能性的。
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國家授予申請人的權利,專利權人有權獨占該技術的處置權
『捌』 專利權是不是壟斷的一種現象
強制許可的提出條件是很苛刻的,至於對壟斷行為的認定,可以參考《反壟斷法》的內容,認定權也不在知識產權局。